回覆列表
  • 1 # 懿誠墨寶

    不敢苟同!雖說宋元之後,書法大家若歐、顏、柳、趙者日漸式微,而“古意”之於明、清之後的發展,非時人放棄而恰有所創新,江南四大才子如是,清代館閣體也然;書法之於當代,尊古法而不匿於舊規,適時而有所發展,則民國之後,幾無大師矣!

  • 2 # 子衿書法

    書法始於三代,哪三代?夏、商、周。文字起源於五帝時的黃帝時期,倉頡造字,以書代繩,綱紀國典。

    中國上古時期,叫做三皇時代。伏羲,女媧,神農,稱為三皇。中古時期,叫做五帝時期。黃帝,帝嚳,堯,舜,大禹,稱為五帝。近古時代,稱為三代。夏,商,周,合稱三代。

    為什麼說書法始於三代?這指的是周宣王時的史官史籀創造的大篆。把文字初始時的刀刻象形文字,發展到了以筆代刀,由圖文轉變為文字,大大豐富了文字的數量。

    自秦變六體,漢興有章草,沿革相承,至於曹魏。實際書法之始,應該是在漢末。蔡邕所創筆法,書法的波磔才突顯出毛筆柔軟的神奇。魏晉時期,鍾繇、王羲之繼承了蔡邕的筆法,使書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晉唐時期達到了鼎盛。

    要說書法的古意,王羲之的楷法創立,就已經拋棄了古意。近五百年喪失的不是古意,而是厚古薄今的一種現像。(現代書法不在此論之列)明清時期,依然產生了如祝允明,文徵明,王鐸,王寵,董其昌,傅山,成親王等優秀書法家。

    近代由於鋼筆的出現,毛筆逐步退出了實用性書寫工具。現代是毛筆書法真正的消亡時代。雖然尚有一小部分人學習書法,和古代的書法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 3 # 鹿門精舍

    書法的發展是大勢所趨,誰也改變不了。每個時期各有千秋!比如隸書,在清代達到了歷史上除漢代之後又一個高峰,成就不可低估。從書法的影響來講,在晚清民國初期,對日本影響很大。楊峴、張裕釗、楊守敬、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師,將書法推向新的高度,聲名遠播海外,這都是具有里程碑式的貢獻。近現代書法的形式創新,也有不俗業績,故不可厚古薄今。要師古不泥,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本上出新出彩!

  • 4 # 度道書法

    此觀點不能苟同。

    第一,書法當隨時代,每個時代的欣賞重點不同。不能說終於宋元。我們常說漢尚氣,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清尚碑。當今應該尚式,展廳效應。

    第二,在明清也有許多書法大家,像董其昌,文徵明,王鐸,傅山,他們的風格特點也是開一代書風。

    第三,雖然我們這個時代有非常多的江湖書法,用毛筆寫字的機會也比較少。但當今的80後90後們,又一批熱愛書法的小夥伴們,都是出身於書法專業,他們無論是在書寫還是在理論方面都有非常好的基礎。很多很多都寫得非常的“古”,假以時日一定會有非常厲害的人出現。

  • 5 # 不二齋

    看題主引用的一句書論,是鍾致帥的《雪窗書品》,內容是“書法始於三代、流於秦漢、終於宋元,近五百年古意漸去。”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句話。

    這句話基本概括了整個書法史,書法始於三代,指的是書法的起源,它起源於夏商周時期,和文字的起源是一樣的,從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開始,書法就開始萌芽了。

    到了秦漢時期中國文字開始由古文字過渡到今文字,出現了小篆和隸書,行書和楷書也開始萌芽。魏晉南北朝時期王羲之的出現,把書法推上了頂峰。

    宋代尚意書風開始興起,代表人物為“宋四家”,元代古風漸去,趙孟頫開始打起復古的大旗。所以他說終於宋元。

    其實,王羲之本身就是自創的“新體”,他就是新的,它相對於他之前的書法,已經是新體了。古說說書法新,正是從王羲之開始。所以,“古”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相對於宋四家、明清、現代,王羲之是古的,相對於秦漢,王羲之又是新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書法也在不斷的發展,所以說書法當隨時代,現在的書寫工具、社會氛圍不一樣了,自然書法風格也不一樣,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不一樣。

    這樣說來,隋唐是新、宋元也是新,當代也是新。

    這五百年不是不想古,人心不古。

  • 6 # 千千千里馬

    首先,你的邏輯就是錯誤的。什麼叫書法始於三代?

    什麼是三代?那就是古人所說的夏、商、周嘛!

    你知道夏、商、周多少年?根據現在的考證,周朝大約800年,商朝600年,夏朝還不是很清楚,學者們的初步估計,也就600年左右。

    西晉殘紙,當時的學生的習字稿。看看,像不像我們今天練字的草稿,濃墨寫了淡墨再寫。

    但是,中國文字的歷史,我們目前只能從商朝中晚期算起,那麼,中國的文字來說,到周朝為止,也只有一千年左右的歷史。

    這期間經歷了甲骨文和鐘鼎文的發展變化。

    雖然鐘鼎文也有商朝的文字,但是,絕大多數是西周的文字。

    中國文字的發展從甲骨文到周朝的鐘鼎文,是一次巨大歷史性變化。什麼變化?

    如果說甲骨文還不具備“文字”的真正意義,那麼周朝時的鐘鼎文卻已經完全具備文字的意義和功能了。

    秦朝的詔版文字,以小篆為準。

    因此,周朝的文字一直延續到戰國末年。

    所謂的大篆就是戰國時代以前的規範文字。

    但是,戰國中晚期,開始產生隸書,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隸書已經風行天下基層了。

    秦始皇頒佈的小篆實際上並沒有發揮實際的使用作用,只是固定了中國文字的樣板而已。

    可以說,在秦朝之前還談不上有書法。

    我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兩個原因,第一,書法還不是自覺的藝術,也沒有嚴格的規範。你可以看看春秋戰國以後,寫字有多千差萬別。正因為如此,後來的隸書,也是千差萬別的。

    第二,書法還不是生活化的藝術。由於載體有限,寫字不允許隨時隨地。

    東漢隸書《乙瑛碑》。

    漢代以前,書法的載體大體兩種。一是簡牘,這是比較廉價的。二是絹帛,這是非常昂貴的。

    但是,秦漢以後,可以看做是有書法了。

    為什麼?因為秦漢時代是二體並列。這就是俗書隸書和官書小篆。

    雖然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後,小篆並沒有真正在生活中廣泛應用。但是,官方文書依然還是以小篆為準。

    小孩子學習文字,規範的文字就是小篆,而不是隸書。

    由於有隸書和小篆雙軌制的存在,所以,就有一個規範和俗書的區別。

    因此,真正的書法是從秦漢開始的。

    由於秦朝時間太短,我們最好還是說,書法始於漢代。比較合理吧。

    漢代從西漢就流行隸書,東漢達到鼎盛。

    不過,考古證明,一直到西晉,簡牘仍然還有一定數量存在。大概東晉就完全沒有簡牘了。寫字完全用紙,應該從東晉算起來。

    西晉的書法,西域殘紙

    兩晉時期,是中國書法發展最重要的事情。

    這就脫離隸書,產生楷書、行書和草書。

    這不是說草書、行書是兩晉才產生,而是說,兩晉時期漢字的主流向比較統一的楷書、行書和草書三大字型發展。隸書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唐代進一步支援了楷書、行書和草書的存在。

    事實上,書法從唐代以來,最廣泛使用的不是草書,也不是楷書,而是行書。

    宋元明清各代也都保持了楷書、行書和草書的主流書法體系。

    明代傅山的草書。

    中國書法的發展大致如此。歷史要發展。你說的古意究竟是“三代”的古意?還是漢代的古意?或者唐代的古意?

    從魏晉時代已經沒有漢代的古意了,更不用說“三代”。從唐代開始,也沒有魏晉的古意了。

    事實上,從書法藝術來說,晚清對書法是一種復興。我們今天也在復興古意,而且可以復興到甲骨文呢?歷史上有如此復興的嗎?

  • 7 # 徐敏豪大詩人

    中國書法源流興衰史論

    2018.11.15夜6點50分寫作

    1.起源,由伏羲完成集大成第一次具象高峰

    中國書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伏羲前,那時真正是書畫同源,多為象形文字,可參見巖畫壁畫等,伏羲僅是象形文字,第一階段的集大成者,民眾創史寫史,亙古至今,一以貫之。至公元前221年秦前,皆為大篆,包括鍾鎦、石鎦,石鼓,蟲草等篆書,皆統稱大篆。這就是漢字及其書法的起源,所以,中國書法始於夏商周三代說,並不成立,中國書法起源於舊石器時代,並非鐵器時代,是不爭的事實。無大篆,不足以說文解字,亙古至今,奉為圭皋,不二法門,樂此不疲。此時,行草書速記已然產生,歷史久遠,雄冠古今,遺憾的是,已不可考,難以辨識,成為歷史斷層,至今仍不可續之,悲乎

    2.造字,由倉頡完成集大成第二次具象高峰

    倉頡造字,已到了炎黃,新石器時期,倉頡是繼伏羲後,中國書法第二個集大成者,將異彩紛呈,五光十色,形態各異的大篆,逐漸由書畫同源的象形文字,向象形,象義,象聲等抽象文字演變與過度,倉頡也只是,僅僅是集大成,託名之人,如同伏羲,民眾才是創史寫史的真正主人,毋庸置疑。無大篆,不足以說文解字,結論依然成立,只是更增添了抽象的色彩,量變而非質變,突變一觸即發,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3.抽象,由李斯完成集大成第一次抽象高峰

    從伏羲舊石器時代的書畫同源異彩紛呈的具象大篆,到倉頡新石器時代較為統一逐步走向抽象的大篆,從炎黃堯舜,直到夏商周三代,皆變化不大,仍總稱為大篆,仍以具象為總體特徵,直到秦丞相李斯成為中國書法第三個集大成者,將具象的大篆演變為全新的抽象的小篆,功莫大焉。但是,我們仍要堅持,民眾創史寫史,這個基本觀點,概莫能外。無小篆,不足以說文解字,則依然成立,突變,質變,已然發生,

    4.隸變,由程邈完成集大成第二次抽象高峰

    從秦至漢,時間雖不長,僅短短几十年,但其小篆對中國書法史的貢獻,可謂石破天驚,豐功偉績。從具象,走向抽象,看似容易,實則很難,極為艱難與艱辛,李斯名垂青史、彪炳千秋,當之無愧。至漢代,因戰事連綿,勝王敗囚,文書繁複,獄吏程邈成中國書法第四個集大成者,民眾創史寫史,依然顛撲不破,英雄僅是弄潮兒,如同海浪,浪花與大海,毋庸置疑。此時,由隸書而發展的行草書,稱之為章行章草。

    5.真變,由鍾繇完成集大成第三次抽象高峰

    至東漢,即三國時期,由時任太傅鍾繇完成由隸變向真變第三次抽象高峰,成為中國書法第五個集大成者。再歷代書論中,有其後世學者評價說,論天賦王羲之不如鍾繇,論勤奮王羲之不如張芝,這說明在鍾繇對中國書法的貢獻,遠超王羲之,因為鍾繇完成的是質變與飛躍,極為不易,曠古鑠今,居功至偉。

    6.餘脈,篆行草隸真已相繼產生,質變業已完成此後皆為量變

    有了鍾繇的真書後,才有其女弟子衛鑠,才有衛鑠的弟子王羲之,並在鍾繇真書的基礎上,形成王羲之行書,此時已到了東晉時期,及至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民,隊中國書法史貢獻,能與伏羲,倉頡,李斯,程邈,鍾繇比肩者,絕無僅有,鳳毛麟角,皆為小巫見大巫。大篆的源為伏羲,倉頡,小篆得源為李斯,隸書的源程邈,真書的源為鍾繇,行書草書得源已不可考,王羲之,王獻之,張芝,張旭,懷素等,只是僅是後來後世集大成者,王羲之是行草書得集大成者,北碑南帖,只是僅是前述集大成者,高峰的餘脈延續與發展,所以說,無篆不足以說文解字,無隸不古,無真不足以標誌時代,無形不足以翻飛靈動,無草不足以筆走龍蛇。唐代書法,只是僅是北碑的餘脈,宋代書法唯蘇軾在顏體基礎上形成文人書法,明代,清代乏善可陳,民代至今,唯毛潤之草書書法雄冠古今,值得推崇,其餘皆不足論,我們必須厚積薄發,不負時代,勉力維新,怎實現突破與創新,唯從真書入手,唯有真書,才能標誌時代,其餘諸體,皆無可能,所以書諺有云,直入兩晉,其餘皆不可觀,皆不可學,只能僅能作為借鑑,此言不虛,說兩晉之後,古意全無,也不盡然。但雖古意尚存,但已絕非生命高蹈,因兩晉時期,司馬氏廢曹代漢,世斥謀逆,文字獄腥風血雨,竹林七賢憤世嫉俗朝不保夕,魏晉風度實則生命絕唱,此一刻不知下一刻生命安在,焉能不高蹈生命,高揚自我,自我標榜?!那是生命的絕唱,還有哪一個時代,沒夠如此看重詩文琴棋書畫,絕無僅有。時代有幸文人不幸,時代不幸文人有幸,說來容易,實則很難,因為那是生命之花綻放,是將生命的一瞬化為永恆,實為不易。

  • 8 # 如石書藝

    應該說,秦漢時代,是書法的第一座高峰。開啟了中國書法從三代的古文字走向今文字的序幕,歷經數百年,至東漢末年,書法已經非常成熟了,書法從此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走上了歷史舞臺。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為人類文明留下大量的漢隸石碑,儲存完好,留存至今,對後世影響極大,為書法文化的傳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果沒有秦漢的篆隸,不可能有魏晉的書法成就。我們今天學篆隸,無不從秦漢之碑刻開始。可以想象,漢碑在當時的盛行之風,可謂是書法藝術最壯麗的時代篇章。魏晉當是書法藝術的第二個高峰,魏晉承接秦漢篆隸開啟了楷書、行草書發展歷程,以北碑為代表和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南帖,得到了空前發展,王羲之傳承傳統書法之精華,倡導將書寫者的精神氣質融入到書法中,遵循衛夫人“意在筆先”之筆法論。他在《用筆賦》中強調“藏骨抱筋,含文包質”之理論。王羲之主張書法要表現出筆法的含蓄之美與文字內容美的和諧統一,可謂是中國書法古典美之標準。唐宋以後乃至元明清,社會的發展和文明進步,儘管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崇尚書法,然書法之地位已逐步下降。文人雅士以求取功名官位為第一選擇。書法屬於小道小技,只是附屬品而已。期間雖然也有名流輩出,書法巨匠不斷湧現。例如:唐“虞、褚、歐,顏、劉”,“張顛醉素”;宋:“蘇、黃、米、蔡”;元趙孟頫、明王鐸以及清的碑學興起,掀起了隸書高潮,出現了隸書大家如鄧石如、伊秉綬等,但終究沒有達到前兩次的高峰,形成第三次書法高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的確近五百年書法古意已漸漸行遠。

  • 9 # 書法影響力

    哎!其實從歷史自然規律角度來說,這句話說的並沒錯。這就是一種事物從興起到衰落的一個過程。至於書法還能不能中興,重現藝術盛世,就要看後人對書法的理解和繼承程度如何了。

    始於三代

    這個三代應該指的就是夏商周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這確實是中國文字和書寫的開端階段,毋庸置疑。這個時期文字的主要功能就是記述歷史和事件。雖然沒有什麼所謂的書法筆法一說,但是古人留下的文字痕跡對後來的書法發展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流行於秦漢

    這個流行於秦漢大家應該更熟悉了。秦朝發明了篆書,秦末的程邈改篆書為隸書。之後,東漢初期的一些書法家根據書寫需要,發明了快寫的隸書,就是章草。東漢末年有延伸出了今草。是由章草發展而來。而且漢朝時,已經開始具備了具有隸意楷書的雛形。

    興盛於晉唐

    到了魏晉時期,鍾繇發明了楷書,為書法的後世興盛打下了夯實的基礎。東晉的王羲之與王獻之父子改進了楷書拓展了行書,把草書進一步藝術化。使得書法藝術空前大發展。

    以至於後來影響了南北朝的書風,唐朝書法的大發展都依賴於二王及南北朝書風。唐朝書法對後世的影響是目前最強的。唐楷的書寫規則和法度影響到了至今。

    魏晉筆法雖然是書法筆法的源頭,但是因為唐楷的發展,魏晉筆法的光環漸漸地被淡去了,很多人只識唐楷筆法,而不識魏晉法。這裡開始就是書法古味開始慢慢終結的開始了。終結於宋元

    宋元時期書法藝術也是空前興盛,但是因為可學物件太多,出現了類似於百家爭鳴的局面,無論魏晉筆法,還是唐筆法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不過唐筆筆法仍舊是重點學習物件。比如宋四家主要學習的就是唐代筆法。以此追溯魏晉,但是達到此目標的恐怕只有米芾一人了。蔡襄只是學到了一半而已。精髓並未掌握。其他二人,走了個人書風特色的路子,當然水平也是極其強大。

    為何是終結於宋元呢?元朝的趙孟頫晚年意識到了真正的魏晉筆法,也伺機改變個人書風,但是沒多久就不在人世了,趙孟頫以後基本無人在領導關於書法的復古風潮了。終結於此。後來明朝的董其昌雖然領悟了魏晉筆法之精髓,但是並未形成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後來的書法也就是慢慢的古意盡去,復古基本無望。

    事物發展規律如此,人能奈何?

  • 10 # 習已慣之

    同意這個觀點。不僅僅是書法,琴棋書畫中至少琴書畫就是這個發展軌跡。到了今天,書法有醜書,古琴更是妖魔鬼怪盛行。

  • 11 # 修忈

    我認為終於宋元有些欠妥 雖說近現代人們逐漸放棄了毛筆書寫 但作為傳統藝術形式 一直深受大眾的喜愛 當今也不乏一些書法高人 讓人賞心悅目 嘖嘖稱讚!我堅信好的東西一定不會失落 而且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美好的精神享受!

  • 12 # 尤年

    這個問題好。基本同意你的觀點。

    書法藝術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社會昌盛則思想活躍得書法繁榮。隸書到了漢代已是頂峰,楷書、草書在唐朝也是規矩森嚴,到了宋代米芾、蘇東坡已經把文章做盡。以後的人基本上就是在跟進,少有開拓性的挖掘。即便是有也是變個花樣格調不高。當下也有人搞所謂的隸書創新,但總覺得是在搗弄裝飾文字,離本質上的書法相去甚遠。

    現在是經濟社會、思想多元、人心浮躁,怪書、亂書、胡書甚是盛行。若想再現唐宋書法之正大氣象,那真是難上加難啊!

  • 13 # 海語心聲489

    書法與文字是相通的,有文字就有書法,因歷史悠久無從考證。大多都只是猜疑,沒有更有利的證據。隨著時代的變遷,到了秦時有了統一的文,書法就有了統一的要求,李斯的書法很有名氣,之後晉到唐出了很多大書法家。如王羲之張芝,鍾繇,索靖,之後的王羲之陸機,衛世家族。在只後柳公權,顏真卿,歐陽詢,張旭,尚壞素,再之後,黃庭堅,蘇軾,蔡京,米芾,元代唐演,文徵明,祝枝山。清代張之洞,鄭板橋,劉庸,總體來說是不錯,但那一代都有璀璨的書法大家。

  • 14 # 寶樹光茂

    “書法古意漸去”是因為出現新知潮。有一例,一大學生回鄉一老伯問:你們在校學習寫毛筆書法嗎?現在是資訊化電腦時代,你想要什麼字型、電腦很快給你排編出來。怪不得現在春聯大多都是印刷品。時代在變化,書法僅遺傳,古意已失去。

  • 15 # 黙廬書韻

    實際上這個所謂的“古意″是非常狹隘的,就是單指魏晉,甚至可以說是二王一路。因為在相當長的書法傳承中,只有二王一路是正宗的,其餘都不足論。假如以此論,說宋後古意漸無倒有一定道理。但要放眼整個書法史,這個“古意”就不好說了。

  • 16 # 達州卷紋石——寡好耍

    個人認同此觀點,由於人們書寫條件的改變,文房四寶的變化,師承的脫節,唐以後筆法盡失,古法難覓,現在的書法應是宋以後的今法已無高古之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天吃什麼海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