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處:《宣和畫譜》卷十一典故內容:董元(一作董源),江南人也。善畫,多作山石水龍。然龍雖無以考按其形似之是否,其降升自如,出蟄離洞,戲珠吟月,而自有喜怒變態之狀,使人可以遐想,蓋常人所以不識者,止以想像命意,得於冥漠不可考之中。大抵元所畫山水,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重巒絕壁,使人觀而壯之,故於龍亦然。又作鍾馗氏,尤見思致。然畫家止以著色山水譽之,謂景物富麗,宛然有李思訓風格。今考元所畫,信然。蓋當時著色山水未多,能效思訓者亦少也。故特以此得名於時。至其出自胸臆,寫山水江湖、風雨溪谷、峰巒晦明、林霏煙雲,與夫千巖萬壑、重汀絕岸,使覽者得之,真若寓目於其處也。而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思,則有不可形容者。今御府所藏七十有八。重汀絕岸的意思意思是董元風格的圖式有兩種,以《溪岸圖》為代表的“絕岸”和以《寒林重汀圖》為代表的“重汀”。《寒林重汀圖》描繪的是隆冬時節的江南景色。圖中山丘靜穆橫臥,水汀幽深綿延,落盡葉片的樹木無言挺立,纖纖蘆葦瑟縮於風中,溪上小橋空寂清冷,掩映於荒丘寒樹間的屋舍闃無聲息,所有景象構成一個蕭瑟悽清的無人之境。作者在彼岸坡丘旁以大筆橫拖皴出重重的沙汀,氣勢渾茫厚重,這樣又有別於此岸的蘆葦蕭蕭、水流緩緩,又從格局氣勢上打破了平均狀態。兩側的坡嶺、樹木、沙汀、屋宇等似同實異,彼此呼應,使靜態的圖畫具有了內在的動感。此圖山坡以披麻從坡腳上皴,由密而疏,直至坡面方留空白。又于山坡起伏處加上苔點。圖中皴筆以方折增強動勢,粗闊勁健,苔點則兼用渴筆、焦墨、亂鋒,運筆迅疾。力量勁猛,增強了畫面的生動和逸趣。在堤岸畫法上,作者以長披麻與碎筆亂點結合,為畫面帶來了節奏感和運動感。汀渚則用長披麻溼筆平拖,具有酣暢渾樸的特點。《溪岸圖》描繪的是當時隱士的山居生活:兩座山之間的山谷,有溪水曲折蜿蜒而下,匯成一個波紋漣漪的溪池。池岸有竹籬茅屋,後院有女僕在勞作,籬門前有牧童騎牛,小道上有農夫趕路,一亭榭伸入水中,高士倚欄而坐,舉目眺望,神態極其悠閒,其夫人則抱兒與僕女嬉戲於旁,一派平淡然而其樂融融的生活情景。屋後山腰有懸泉拾級而下,至山腳彙集於溪池。水流及湧波以細線勾畫,一絲不苟,猶是唐人風範。山石以淡墨勾、皴,重在以淡墨層層渲染,很少加點,而用濃墨染山石之交接處以醒出結構。山體均不高峻,而其形態,則似大浪湧起,數座山峰齊向左似排浪湧動,這卻是前無古人的。浪頭之崖巔,前後堆疊,望去隱約有“礬頭”之形態。而向下的懸崖,則似側傾的浪谷。 因此董元風格在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性,影響千年至今不絕。
典故出處:《宣和畫譜》卷十一典故內容:董元(一作董源),江南人也。善畫,多作山石水龍。然龍雖無以考按其形似之是否,其降升自如,出蟄離洞,戲珠吟月,而自有喜怒變態之狀,使人可以遐想,蓋常人所以不識者,止以想像命意,得於冥漠不可考之中。大抵元所畫山水,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重巒絕壁,使人觀而壯之,故於龍亦然。又作鍾馗氏,尤見思致。然畫家止以著色山水譽之,謂景物富麗,宛然有李思訓風格。今考元所畫,信然。蓋當時著色山水未多,能效思訓者亦少也。故特以此得名於時。至其出自胸臆,寫山水江湖、風雨溪谷、峰巒晦明、林霏煙雲,與夫千巖萬壑、重汀絕岸,使覽者得之,真若寓目於其處也。而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思,則有不可形容者。今御府所藏七十有八。重汀絕岸的意思意思是董元風格的圖式有兩種,以《溪岸圖》為代表的“絕岸”和以《寒林重汀圖》為代表的“重汀”。《寒林重汀圖》描繪的是隆冬時節的江南景色。圖中山丘靜穆橫臥,水汀幽深綿延,落盡葉片的樹木無言挺立,纖纖蘆葦瑟縮於風中,溪上小橋空寂清冷,掩映於荒丘寒樹間的屋舍闃無聲息,所有景象構成一個蕭瑟悽清的無人之境。作者在彼岸坡丘旁以大筆橫拖皴出重重的沙汀,氣勢渾茫厚重,這樣又有別於此岸的蘆葦蕭蕭、水流緩緩,又從格局氣勢上打破了平均狀態。兩側的坡嶺、樹木、沙汀、屋宇等似同實異,彼此呼應,使靜態的圖畫具有了內在的動感。此圖山坡以披麻從坡腳上皴,由密而疏,直至坡面方留空白。又于山坡起伏處加上苔點。圖中皴筆以方折增強動勢,粗闊勁健,苔點則兼用渴筆、焦墨、亂鋒,運筆迅疾。力量勁猛,增強了畫面的生動和逸趣。在堤岸畫法上,作者以長披麻與碎筆亂點結合,為畫面帶來了節奏感和運動感。汀渚則用長披麻溼筆平拖,具有酣暢渾樸的特點。《溪岸圖》描繪的是當時隱士的山居生活:兩座山之間的山谷,有溪水曲折蜿蜒而下,匯成一個波紋漣漪的溪池。池岸有竹籬茅屋,後院有女僕在勞作,籬門前有牧童騎牛,小道上有農夫趕路,一亭榭伸入水中,高士倚欄而坐,舉目眺望,神態極其悠閒,其夫人則抱兒與僕女嬉戲於旁,一派平淡然而其樂融融的生活情景。屋後山腰有懸泉拾級而下,至山腳彙集於溪池。水流及湧波以細線勾畫,一絲不苟,猶是唐人風範。山石以淡墨勾、皴,重在以淡墨層層渲染,很少加點,而用濃墨染山石之交接處以醒出結構。山體均不高峻,而其形態,則似大浪湧起,數座山峰齊向左似排浪湧動,這卻是前無古人的。浪頭之崖巔,前後堆疊,望去隱約有“礬頭”之形態。而向下的懸崖,則似側傾的浪谷。 因此董元風格在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性,影響千年至今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