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鴻雁iHouse智慧生活
-
2 # 心理學育兒實踐
按照共情陪伴的步驟,
第一步:停
停下手裡正在做的事情,清空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也就是放空大腦,這樣才能全身的面對孩子。
第二步:看
看孩子反應和行為表現地,
第三步:聽
聽聽孩子怎麼說,詢問事情的經過。
第四步:說
對內容的反應,和對孩子情緒的共情
第五步:做
與孩子一起商議做些什麼讓她感覺好一些
不管孩子什麼樣的情緒,不能急於否定他的情緒,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等於無條件接納孩子行為,幫助孩子識別情緒,引導孩子以有效的方式處理情緒。
-
3 # 兒童心理糖老師
孩子有情緒很正常哈,爸爸媽媽們不需要太過焦慮。
首先,根據大腦發育特點來說,人類的前額葉控制高階的情緒處理。
但是前額葉要到十幾歲甚至二十歲才會發育完成。所以小孩子其實並沒有處理不良情緒的能力。當他們不開心的時候,直接呼叫的就是爬行腦(原始腦)。這意味著孩子們對於情緒的處理趨於應用直覺。
任何讓他們感到可以透過發洩而舒服的方式,都會成為孩子們的法寶:打人、罵髒話、摔東西、破壞......
其次,在我們觀察孩子行為的時候,要去思考其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很可能孩子這時候是抱著一個錯誤的目的。當他的錯誤目的消除了,他的壞情緒、打人罵人這樣的行為也就隨即消失了。
這也是正面管教一個重要的內容。家長透過自己的感受可以判斷孩子的行為背後,到底抱著什麼樣的目的。然後採取相對應的方法和措施,幫助孩子進行調整,孩子的情緒就會好轉。
瞭解了孩子發脾氣背後的秘密,咱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進行情緒管理。
1)4歲以下
4歲以下的孩子對我們所謂的“道理”幾乎是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們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為主的方式,加以繪本故事輔助,來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
2)4歲以上
4歲以上的孩子理解能力更強一些,可以透過共同設定“冷靜角”,並不斷練習,來幫助孩子梳理不好的情緒,同時告訴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誰都可能會生氣。正視自己的壞情緒,透過合理的途徑發洩出來,成為自己情緒的管理者和掌控者。
這裡需要家長們注意幾個個問題:
A.“冷靜角”的設定一定要遵循孩子的意見,包括地址的選擇是在客廳還是臥室還是哪裡?裝修成什麼樣子?等等。
B.去不去“冷靜角”,一定要由孩子自己主動選擇,而不是家長命令孩子去,這個是特別需要注意的。
有助於孩子情緒管理的繪本,推薦下面幾個:
《媽媽,我真的很生氣》、《我的情緒小怪獸》、《傑瑞的冷靜太空》。
相關的動畫電影,推薦《頭腦特工隊》。
總之,需要正視情緒,擁抱情緒。情緒是作為人類很正常的事情,而不需要刻意去迴避或者壓抑。透過一定的方式來管理情緒,疏解情緒,才是好的方法。
-
4 # 凌波微語
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如果我們大人有情緒也一樣希望有人能理解,更何況是孩子,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然後慢慢的管理情緒
-
5 # 孩子的心裡世界
謝謝邀請,孩子在幼兒園我不知道怎麼處理的,我孩子一般如果有情緒如果不太過分,我都是抱抱她,讓她告訴我今天在幼兒園有什麼開心的事,有沒有不開心的事。主要是想知道在幼兒園有沒發生不開心的事,逗她誘惑她說出來,一般都沒事。如果有就告訴孩子怎麼對待老師,其實我們不希望孩子受委屈,也會把情緒帶回家不知道怎麼告訴父母委屈了孩子。
-
6 # 京華合木教育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在自己面前發脾氣感到頭疼,但其實包括父母在內,所有人都有情緒,區別只在於會不會在人前表露出來而已。
對大多數人來說,在越親近的人面前,越容易表露出情緒
所以只有孩子心理上感覺跟父母貼近,才敢於表現出各種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
例如憤怒、悲傷、恐懼等等
只有當孩子在父母面前有絕對的安全感, 才有可能在父母面前表達真實的情緒。
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現出來的情緒很少,或者只是表現某種單一的情緒,這個時候父母反倒是應該注意是不是親子間的相處出了問題。
父母也需要注意,自己是否不許孩子表現出某種情緒,或者當孩子表現某種情緒的時候就打斷或者制止。
比如說中國的很多家庭是不允許孩子哭的,尤其是男孩子。但是在不允許哭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數不會表達情緒,喜歡冷暴力,內心壓抑、痛苦。
為人父母,其實也需要去不斷的學習,而不是指望一個幾歲的孩子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學會接納,生而為人就是有各種情緒。
學會去引導而不是阻礙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對於父母來說,大概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
7 # 楊章林555
情緒,不管是生氣還是發脾氣都是與生俱來,表達負面情感的。人人都會翹嘴巴,個個都會摔臉子,只不過孩子的情緒表現要頻繁一些:一天不生幾回氣,天都不會黑。
生氣源頭在孩子,而流量的大小,流程的長短,閘門應在大人手上。也就是說,孩子有情緒的瞬間,我們預測不了。“三花臉”形象地描述了孩子情緒的多變。這句話可能來自川劇的“變臉”。“變臉”的程度,“變臉”時間的長短,老師,家長是應該可以掌控的。如果掌控不了,六十分以下。可惜的是,及格率可能不高。
對待孩子的情緒,最常見的是“消極誘導”。這個孩子摳得很,你想要他的東西,根本得不到。話音還沒落,孩子的雙手已經把東西抱得緊緊的。這個小娃小氣很,動不動淌“馬尿”,滾地上。這時的孩子大都很”聽話“,一屁股坐到地是,流下無辜的眼淚,可能身子還要搖上那麼幾下。你看,配合得多麼默契。
其次“一曝十寒”,“雷公火閃”地吼幾句,“下手”的扇兩耳巴抽幾條子,然後任由孩子“造反”也視若無睹。最後來一個自我安慰:現在的孩子太難管。
還有的教孩子逃避“責任”。所有的錯都在別個孩子,就是滑倒,都是老天的錯:為什麼要下雨嘛?
這樣的“管教”,“累”了多少家長?“誤”了多少孩子?
面對孩子的突發性行為,老師家長都應該平心靜氣。例如跌倒,不用大驚小怪,就是破點皮,出點血都應該用恰當的笑容告訴孩子;跌倒正常,站起來就行,要緊的是走好下一步。將來也會“跌倒”,現在就要學會爬起來。千萬不要培養孩子埋怨的習慣,人窮怪屋基的“頑疾”最好不要傳染給孩子。
沒有哪個老師家長不想把孩子教育好。剩下的就是方法問題。你揣摩過孩子的“小想法”嗎?管教孩子的前提是“懂”孩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還是可以活用到家庭的,活 用到老師家長和孩子的身上。
孩子有情緒---哭吵鬧。分散轉移注意力,先讓孩子平靜下來。注意,不能“騙”孩子。(什麼鳥狼之類的)孩子要“信”,明明知道被騙了,要選擇不信,必須繼續哭下去,兩難。)我是“嬉皮笑臉”的數牙齒或者淚珠,如果把孩子數笑起來最好。有時孩子會“反抗”,把小嘴閉緊忍住眼淚,露出勝利的笑:我不哭不鬧看你數?
這是給孩子“臺階”。“情緒”也要“臺階”一般都會“下來”的。
找原因。沒有想“壞”的孩子,更沒有與生俱來的“壞孩子”。孩子有情緒,主要是有意見要“提”,有情況要“反映”。這時老師家長就應該讓孩子把不健康的哭吵鬧轉化為稚嫩的語言,平心靜氣地為我們的孩子提供“傾述衷腸”的機會。
剩下的就是講理。千萬不要去講“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老話;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你的循循善誘,你“英明”的首肯或批評應該會成為孩子明天的嚮導。
情緒是不能姑息的。今天跺腳,明天砸東西,後天呢?成年人的一些壞脾氣應該都是三歲左右養成的,“三歲看老嘛”。情緒是需要控制的,老師家長做好表率:身教重於言教。
願我們所有孩子都用良好的教養去擁抱快樂的明天。
-
8 # 愛育幼童廈門SM校區急需進行滿足的需求
此時需要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同時這是家長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否平常經常忽略孩子,太過於寵溺孩子。。。。孩子所反映的問題就是家長需要繼續學習的點。
只為滿足現有情緒的需求此時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情緒,負面的情緒只會使情況更加糟糕。此時家長可以等孩子情緒穩定一些再與孩子進行協商,別覺得孩子小,什麼道理都不懂。
回覆列表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孩子在兩歲左右
,就開始有一些非生理需要(生理需求指的是渴、餓、不舒服等)的情感訴求了!
如果情感訴要得不到滿足,就會鬧情緒!
鬧情緒的具體表現一般有這麼幾種:大哭、大喊、扔東西……
家長或乣兒老師碰到這些情況該如何處理呢?
我的經驗是,首先要自己保持冷靜理性,不能因為孩子鬧情緒就認為孩子是蠻不講理,自己先著急上火了!
再就是要用心,用心觀察、用心分析、用心交流!
我家二寶現在三歲多,也經常鬧情緒,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首先把他抱在懷裡,然後一邊輕輕拍幾下後背,一邊輕聲詢問:怎麼了寶貝?
一般,溫暖的懷怉會令孩子比較容易安靜下來!孩子稍微安靜了,就要耐心給孩子溝通,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對他的在意和愛!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做家長的要反思自己!切忌給孩子貼一個“蠻不講理”的標籤!
記得兒子兩歲左右那個階段,有一次,兒子讓妻子陪他玩積木,但那天妻子恰好有工作需要處理,玩的過程中妻子會時不時的看手機……妻子到餐廳那邊接了一杯水,回來手機就找不到了,兒子也不講話,也不玩了!直到一個電話過來,循著手機鈴聲才發現手機在沙發後背和牆之間的旮旯裡,並且屏已經裂了……
透過耐心的溝通,得到的真相是:原來,兒子認為手機老是奪走媽媽,不能專心陪他,所以就有情緒了,趁媽媽倒水的空,給她藏了起來!
那之後,我們夫妻在陪孩子的時候,一般都會把手機放下,若真有非常重要的事,也會事先給兒子講明白再拿手機。
所以,處理乣兒的情緒,一個字:愛!
愛,是人處理一切問題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