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莎士比亞這個人的。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重要的作家,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在歐洲文學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被喻為“人類文學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索福克裡斯(Sophocles)及歐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稱為戲劇史上四大悲劇家。
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4月23日出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經營羊毛、皮革製造及穀物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任鎮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
莎士比亞7歲時被送到當地的一個文法學校唸書,在那裡讀了六年的書,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除此之外,他還學過拉丁語和希臘語。因父親破產,他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
1577年,被父親從學校接回,不得已幫父親做了一段時間的生意。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幹過其它各種職業,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閱歷。
莎士比亞讀書時就卓爾不凡,與眾不同。有傳言說他曾在一個叫托馬斯·露西的富裕財主兼地方行政長官的土地上偷獵,結果被露西的管家發現,他為此捱了揍。出於報復,他寫了一首譏諷大財主的打油詩。這首詩沒過多久便傳遍了整個鄉村。大財主無論走到哪裡,總有人用這首打油詩來嘲笑他。托馬斯鄉紳非常惱火,於是就想懲罰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因此被迫離開斯特拉福德小鎮,到倫敦避難。
早期作品風格:1590~1600年的伊麗莎白一世的中央主權尚屬鞏固,王室跟工商業者及新貴族的暫時聯盟尚在發展。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國勢大振。這使作者對生活充滿樂觀主義情緒,相信人文主義思想可以實現。這時期所寫的歷史劇和喜劇都表現出明朗、樂觀的風格。
中期作品風格:1601~1607年英國農村的“圈地運動”加速進行,王權和資產階級及新貴族的暫時聯盟正在瓦解,社會矛盾深化,政治經濟形勢日益惡化。詹姆士一世繼位後的揮霍無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劇,反抗迭起。在此情況下,莎士比亞深感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越來越加劇,創作風格也從明快樂觀變為陰鬱悲憤,其所寫的悲劇也不是重在歌頌人文主義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和黑暗。
晚期作品風格:1608~1612年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敗,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莎士比亞深感人文主義理想的破滅,乃退居故鄉寫浪漫主義傳奇劇。其創作風格也隨之表現為浪漫空幻。
莎士比亞創作的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第一,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認為戲劇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鏡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論,認為演劇要真實,切忌過火。
第三,情節生動豐富,一個劇裡常有幾條交織在一起的複雜線索,悲喜劇因素結合在一起。
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語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話富有哲理和詩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語言矯揉造作,伊阿古的語言充滿穢言穢語。據電子計算機統計,莎士比亞創作的詞彙量有29066個。
人物評價:17世紀,同時代人執劇壇牛耳的本·瓊生稱譽莎士比亞是“時代的靈魂”,說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千秋萬代”。17、18世紀的英國古典主義者德萊登認為“莎士比亞有一顆通天之心,能夠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興起後,莎士比亞風靡歐洲。雨果、司湯達等人在和古典主義鬥爭中,都是高舉莎士比亞這面旗幟,鼓吹莎士比亞精神。雨果說“莎士比亞這種天才的降臨,使得藝術、科學、哲學或者整個社會煥然一新。他的光輝照耀著全人類,從時代的這一個盡頭到那一個盡頭。”德國的狂飆運動也是高唱著莎士比亞的讚歌,舉著他的旗幟前進的。歌德說:“我讀到他的第一頁.就使我一生都屬於他了。讀完第一部,我就像一個生下來的盲人,一隻奇異的手在瞬間使我的雙眼看到了光明……感謝賜我智慧的神靈。”
巴爾扎克、迪更斯萊、普希金、屠格涅夫等都以莎士比亞作品哈姆雷特為榜樣。普希金認為莎士比亞具有一種與人民接近的偉大品質。杜波羅留波夫把莎士比亞看作是“黑暗王國的一線光明”,說他“指出了人類發展的幾個新階段”,是“人類認識的最高階段的最充分的代表”,他的作品“表現出道德的最充分的理想。”別林斯基對莎士比亞更是有著無限崇拜。他在《文學的幻想》中寫道:“莎士比亞——這位神聖而崇高的莎士比亞——對地獄、人間和天堂全都瞭解。他是自然的主宰……通過了他的靈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脈搏的躍動。他的每一個劇本都是一個世界的縮影,包含著整個現在、過去及未來。”
德國的偉大詩人歌德在論莎士比亞時指出:“使莎士比亞偉大的心靈感到興趣的,是我們這世界內的事物:因為雖然像預言、瘋癲、夢魘、預感、異兆、仙女和精靈、鬼魂、妖異和魔法師等這種魔術的因素,在適當的時候也穿插在他的詩篇中。可是這些虛幻形象並不是他著作中的主要成分,作為這些著作的偉大基礎的是他生活的真實和精悍,因此,來自他手下的一切東西,都顯得那麼純真和結實。”
莎士比亞在馬克思的心目中所佔的位置也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其他作家可以與之相比。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僅以數量來說,引用或談到莎士比亞竟有三四百處之多。所以有人說,莎士比亞是馬克思科學研究過程中從始至終的最好伴侶。他為馬克思的科學理論提供例證、模型和歷史內容,提供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雛形和趨勢,也為革命理論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論據。甚至他對人類未來的美好理想,也與馬克思不謀而合,基本一致。
恩格斯在青年時代寫的《風景》一文中指出:“不管他劇本中的情節發生在什麼地方——在義大利、法蘭西還是那伐爾,其實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永遠是他所描寫的怪僻的平民、自作聰明的教書先生、可愛然而古怪的婦女們的故鄉,merry England(快樂的英國)。總之,你會看到這些情節只有在英國的天空下才能發生。”
有莎士比亞這個人的。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重要的作家,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在歐洲文學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被喻為“人類文學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索福克裡斯(Sophocles)及歐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稱為戲劇史上四大悲劇家。
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4月23日出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經營羊毛、皮革製造及穀物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任鎮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
莎士比亞7歲時被送到當地的一個文法學校唸書,在那裡讀了六年的書,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除此之外,他還學過拉丁語和希臘語。因父親破產,他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
1577年,被父親從學校接回,不得已幫父親做了一段時間的生意。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幹過其它各種職業,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閱歷。
莎士比亞讀書時就卓爾不凡,與眾不同。有傳言說他曾在一個叫托馬斯·露西的富裕財主兼地方行政長官的土地上偷獵,結果被露西的管家發現,他為此捱了揍。出於報復,他寫了一首譏諷大財主的打油詩。這首詩沒過多久便傳遍了整個鄉村。大財主無論走到哪裡,總有人用這首打油詩來嘲笑他。托馬斯鄉紳非常惱火,於是就想懲罰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因此被迫離開斯特拉福德小鎮,到倫敦避難。
早期作品風格:1590~1600年的伊麗莎白一世的中央主權尚屬鞏固,王室跟工商業者及新貴族的暫時聯盟尚在發展。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國勢大振。這使作者對生活充滿樂觀主義情緒,相信人文主義思想可以實現。這時期所寫的歷史劇和喜劇都表現出明朗、樂觀的風格。
中期作品風格:1601~1607年英國農村的“圈地運動”加速進行,王權和資產階級及新貴族的暫時聯盟正在瓦解,社會矛盾深化,政治經濟形勢日益惡化。詹姆士一世繼位後的揮霍無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劇,反抗迭起。在此情況下,莎士比亞深感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越來越加劇,創作風格也從明快樂觀變為陰鬱悲憤,其所寫的悲劇也不是重在歌頌人文主義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和黑暗。
晚期作品風格:1608~1612年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敗,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莎士比亞深感人文主義理想的破滅,乃退居故鄉寫浪漫主義傳奇劇。其創作風格也隨之表現為浪漫空幻。
莎士比亞創作的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第一,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認為戲劇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鏡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論,認為演劇要真實,切忌過火。
第三,情節生動豐富,一個劇裡常有幾條交織在一起的複雜線索,悲喜劇因素結合在一起。
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語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話富有哲理和詩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語言矯揉造作,伊阿古的語言充滿穢言穢語。據電子計算機統計,莎士比亞創作的詞彙量有29066個。
人物評價:17世紀,同時代人執劇壇牛耳的本·瓊生稱譽莎士比亞是“時代的靈魂”,說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千秋萬代”。17、18世紀的英國古典主義者德萊登認為“莎士比亞有一顆通天之心,能夠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興起後,莎士比亞風靡歐洲。雨果、司湯達等人在和古典主義鬥爭中,都是高舉莎士比亞這面旗幟,鼓吹莎士比亞精神。雨果說“莎士比亞這種天才的降臨,使得藝術、科學、哲學或者整個社會煥然一新。他的光輝照耀著全人類,從時代的這一個盡頭到那一個盡頭。”德國的狂飆運動也是高唱著莎士比亞的讚歌,舉著他的旗幟前進的。歌德說:“我讀到他的第一頁.就使我一生都屬於他了。讀完第一部,我就像一個生下來的盲人,一隻奇異的手在瞬間使我的雙眼看到了光明……感謝賜我智慧的神靈。”
巴爾扎克、迪更斯萊、普希金、屠格涅夫等都以莎士比亞作品哈姆雷特為榜樣。普希金認為莎士比亞具有一種與人民接近的偉大品質。杜波羅留波夫把莎士比亞看作是“黑暗王國的一線光明”,說他“指出了人類發展的幾個新階段”,是“人類認識的最高階段的最充分的代表”,他的作品“表現出道德的最充分的理想。”別林斯基對莎士比亞更是有著無限崇拜。他在《文學的幻想》中寫道:“莎士比亞——這位神聖而崇高的莎士比亞——對地獄、人間和天堂全都瞭解。他是自然的主宰……通過了他的靈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脈搏的躍動。他的每一個劇本都是一個世界的縮影,包含著整個現在、過去及未來。”
德國的偉大詩人歌德在論莎士比亞時指出:“使莎士比亞偉大的心靈感到興趣的,是我們這世界內的事物:因為雖然像預言、瘋癲、夢魘、預感、異兆、仙女和精靈、鬼魂、妖異和魔法師等這種魔術的因素,在適當的時候也穿插在他的詩篇中。可是這些虛幻形象並不是他著作中的主要成分,作為這些著作的偉大基礎的是他生活的真實和精悍,因此,來自他手下的一切東西,都顯得那麼純真和結實。”
莎士比亞在馬克思的心目中所佔的位置也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其他作家可以與之相比。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僅以數量來說,引用或談到莎士比亞竟有三四百處之多。所以有人說,莎士比亞是馬克思科學研究過程中從始至終的最好伴侶。他為馬克思的科學理論提供例證、模型和歷史內容,提供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雛形和趨勢,也為革命理論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論據。甚至他對人類未來的美好理想,也與馬克思不謀而合,基本一致。
恩格斯在青年時代寫的《風景》一文中指出:“不管他劇本中的情節發生在什麼地方——在義大利、法蘭西還是那伐爾,其實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永遠是他所描寫的怪僻的平民、自作聰明的教書先生、可愛然而古怪的婦女們的故鄉,merry England(快樂的英國)。總之,你會看到這些情節只有在英國的天空下才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