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遊學行者

    首先,曹參和蕭何是不算的。為什麼說他們不算呢?曹參和蕭何那時候是縣裡的官員,他們只不過和劉邦認識,其實並不近。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證明。當年呂太公喬遷之喜,縣令為他慶祝,劉邦去參加縣令的宴會。蕭何讓隨禮一千以上的坐堂上,其餘的坐當下。劉邦隨口說了一句“賀一萬”。呂太公大為驚異,讓劉邦到堂上來。但是蕭何提醒呂太公,劉邦是說著玩的,他根本就沒錢。加入蕭何與劉邦關係好,他絕對不會揭穿劉邦。

    還有一件事。當劉邦帶著隊伍回到沛縣,殺掉縣令以後,大家推舉起義的承頭人,曹參和蕭何都推薦劉邦。他們為什麼要推薦劉邦?就是害怕失敗後,被朝廷收拾。由此可見,曹參和蕭何,是把劉邦當冤大頭了。

    曹參和蕭何不是劉邦的狐朋狗友,而這兩個人恰恰是有很高才乾的。建國後,劉邦在評定功勞的時候,大家都說曹參所立的功勞最大,而劉邦認為蕭何所立的功勞最大。由此可見,立功勞最大的,就是蕭何與曹參。

    真正算劉邦的狐朋狗友的,是周勃、樊噲、盧綰、灌嬰、夏侯嬰這幾個人。而恰恰是這幾個人,他們的實力非常有限。為什麼說他們的能力很有限呢?

    當年劉邦想選個大將,用以穩定軍心。周勃、灌嬰等人,都覺得劉邦可能選自己,其實劉邦壓根就沒有考慮過他們。劉邦為什麼不考慮他們?因為劉邦知道,他們的水平有限。劉邦最後選的大將是韓信。

    實踐證明,劉邦的這些狐朋狗友們打仗,確實不行。

    當時劉邦在打天下的時候,軍隊有兩個體系:一是韓信帶的軍隊,二是劉邦和他的狐朋狗友們帶領的軍隊。這兩個體系,韓信的軍隊總是打勝仗,而劉邦的軍隊卻總是打敗仗,多次被項羽攆得東躲西藏。就就是劉邦的狐朋狗友們打仗能力不強的表現。

    劉邦建國以後,他的那些狐朋狗友嗎?除了在軍隊裡面擔任一些職務以外,其實都沒什麼事兒做,因為他們實在也做不成什麼事兒。

    下面,我們再把這幾個人分開,一個一個地來說。

    其一,周勃。周勃曾經擔任過漢文帝的宰相。但漢文帝瞧不上他,問他的話,他一問三不知,又不懂得應對。最終,漢文帝把他的宰相職務給撤了。這說明他的行政能力相當有限。

    其二,樊噲。樊噲除了打仗,他在歷史上,唯一讓人記得住的,就是他在鴻門宴上救了劉邦。還有,劉邦在咸陽的後宮中捨不得出來,樊噲衝進去,對他進行苦口婆心的勸說。不過,樊噲不但打仗不行,政治上也不清醒,還差點被劉邦給殺掉。

    其三,盧綰。盧綰可以說是劉邦最好的哥們兒,而且是劉邦唯一封為王的哥們兒。當燕王臧荼被劉邦殺掉後,劉邦就讓盧綰擔任燕王。但是,盧綰擔任燕王以後,目光極為短淺,政治上極為糊塗。他是劉邦最好的鐵哥們兒,居然對劉邦一點兒都不瞭解。劉邦封他為王,他卻和其他反叛的諸侯們眉來眼去,以至於差點兒被劉邦給殺掉了。這也看出,盧綰這個人,不僅僅是政治嗅覺不敏感,簡直就是一個糊塗蛋。

    其四,灌嬰。灌嬰唯一的歷史功績,就是當呂祿、呂產把兵權交給他後,他反戈一擊。在誅殺諸呂中,立下了大功。不過,這也並不表示灌嬰有多厲害。因為這個計謀是陳平早就想好,吩咐他去做的。

    其五,夏侯嬰。夏侯嬰是劉邦的車伕,也僅僅劉邦的一個車伕而已。

    這幾個人,雖然都封了侯,但江山不是他們打下來的,在建設國家中也沒有發揮什麼作用。所以,說劉邦的狐朋狗友們都是“頂級人才”,確實是有些誇大其詞了。

  • 2 # 被埋藏的歷史

    一、出身低微,不代表眼光短淺。在中國,眼光好,跟對領導,是成大事的頭等條件。起事之前,樊噲在沛縣確實是一個屠狗的個體工商戶;夏侯嬰是縣政府辦的專職司機,每次送完客人就喜歡找劉邦聊天吹牛;說周勃是吹喪的,估計他心裡不服,其實人家正式職業是縣政府的公務員,也不知道是因為愛好,還是補貼家用才吹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認準劉邦是能成大事,值得全身心託付的領導。之後,死心塌地,義無反顧。在劉邦的創業過程中,起起落落N回,始終不離不棄,三人都是劉邦的親信加心腹,可託之以後事。後來,周勃誅呂安劉,為漢室江山的有序傳承,立下大功。

    劉邦集團的整體成功,才有個人的成功。試想,如果,這哥仨當初跟定的是項羽甚至更次一等的武臣田橫之流,還會有這青史留名的成功嗎?畢竟,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二、出身低微,不代表能力低下。出身沒法選擇,但很多人本身素質並不差,只要保持學習,隨時可以進步。打戰這事,沒誰生下來就會。一般都是打著打著就會了,再打著打著,有高人指點,就能打贏了。剛開始,劉邦帶著這幫哥們也沒打多少勝仗,反倒吃了不少癟。起事的時候,是大夥殺了縣令,推舉劉邦做首領,佔了沛縣。沒多久,第二戰打老家豐縣的時候就吃了敗仗。後來,劉邦集團一路向西,在漫長的征戰過程中,不斷有高階人才如張良、韓信、酈食其、叔孫通等人加入。劉邦集團組織高層精英化,對隊伍的塑造和改進巨大。劉邦的眾哥們在精英的帶領下,在實際的戰鬥中不斷學習精進,才逐步成為能征善戰的戰將。

    大浪淘沙,能活下來的都是精英。無論哪個行業,本身具備優秀素質,又會學習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就拿樊噲舉例。 樊噲最出彩的事件是在鴻門宴中,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緊急時刻,果斷奪門而入,被同樣是猛人的項羽欣賞,賜之以生豬腿和美酒,乘著項羽猶豫還未起殺機的機會,擁劉邦而逃。

    其實,樊噲還有幾件事情可以說對劉邦和他的漢王朝至關重要。 英布造反時,高祖病重,不願見人,詔令守宮侍衛,不準大臣覲見,所有的親信重臣都不敢入內。 幾天後,樊噲帶領群臣“排闥直入”——推門徑直闖進宮中。高祖這時正枕著一個宦官安臥。樊噲見到後,痛哭流涕地規勸:“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說得劉邦苦笑著起來,重新振作,終於平定英布之亂。

  • 3 # 泯滅之歷史

    你想下,當初和馬雲創業的18個人,現在什麼地位,就知道劉邦身邊的人為啥那麼牛逼了。

    時勢造英雄。

  • 4 # 80後續奧數班

    “ 狐朋狗友”有一說有失偏頗,是人們由於偏見所形成的印象,劉邦的“ 狐朋狗友”其實頗有本事。 其一劉邦少年時常常惹是生非,又不務農業,連劉邦父親都指責他不安分守己,鄉鄰對他恐怕更是印象不佳,與他交好的人自然也被視為“ 近墨者黑”。 其二, 劉邦結交的好友中,三教九流之人幾乎皆有, 難免被人誤會。譬如樊噲,此人本是屠狗之輩,但樊噲勇絕過人,這才在鴻門宴上救劉邦。 劉邦看似不靠譜,卻有領導能力,有治世之才的圍繞他身邊也在情理之中,蕭何本是沛縣的主吏,但他卻與聲名狼藉的劉邦交好,他認為劉邦談吐不凡,是大貴之人,後來蕭何多次利用職權偏袒劉邦,天下大亂時,也是蕭何主張讓劉邦回沛縣率眾起義,按理說當時蕭何地位要高於劉邦,可他仍與劉邦交好,看中的便是劉邦為人。劉邦 自身有大志向所吸引的人,自然也就不是普通人。

  • 5 # 記錄怪咖

    老爹有話說:

    劉邦佔據沛縣反秦的時候,身邊跟著的人,有蕭何、樊噲、盧綰、曹參、夏侯嬰、周勃、雍齒、曹無傷等人。

    這些人當中,也就蕭何、曹參、夏侯嬰等人的工作,還算得上體面些。蕭何是縣裡的主吏,曹參是他的下屬,劉邦是曹參的下屬。其他人,不是出身底層的屠夫賭徒之輩,就是目不識丁的農民。

    劉邦結交的這些朋友,出身平庸,最後為何能夠成為治國統帥的頂級人才?

    我們先要有一個認識,古代的時候,文武是分開的。有專門的人,從事打仗;也有專門的人,從事謀略。

    還有一個,就是領兵打仗的時候。統帥們會召集手下的武將、謀士等人開會,大家一起商議攻城、退敵的策略,最後由統帥決定採用哪個策略,然後大家一起各司其職,執行統帥們佈置的任務。

    由此,至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指揮打仗是統帥們的責任,手底下的將軍們,只負責執行統帥們的指令。

    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治國統帥的才能,都是後天可以學習的。即使最開始的時候,是個出身底層的老百姓,最後也有可能,透過學習,成為一個治國統帥之才。我們不能帶著偏見,去看待這些出身底層的人。

    所以,劉邦結交的那些販夫走卒朋友,雖然本身沒有什麼才能,但是不影響他們成為治國統帥的頂級人才。

  • 6 # 半旅

    劉邦身邊人才匯聚,但為他打天下的都是誰呢,最強組合,蕭何 張良 韓信 眾所周知人才 ,還有比如,曹參 夏侯嬰 周勃 盧綰 樊噲 ,曹參,友邦好友監獄長手下囚徒過百,也是手遮一片天,不服就打你,所以說這個人是有野性的,那後來就怎麼當丞相了呢,是無人可用還是真有能力,原因是用他最合適,因為他沒有野心,不折騰會好好輔佐漢惠帝,劉邦煞費苦心,殺了很多人 ,不會再選一個能力強的人長管國家命脈了 ,因為他是劉邦最放心的一個人

    第一,劉邦是可以讓馬變成千裡馬的伯樂!

    千里馬常有,但伯樂不常有!天下英才何其多也,只是大家不善於使用而已,只要給一個機會,很多歷史上的小人物,都可能成長為參天大樹!劉邦不僅是伯樂,還是能夠創造千里馬的伯樂,他給了這些人機會,讓他們能夠施展才能。

    第二,劉邦善於將人才歸類、

    劉邦在用人上,一直讓人驚歎,讓蕭何統管後勤,讓周勃開始負責訓練士兵(周勃為人嚴謹)等,都說明了劉邦善於用人,而且是大膽用人。這一點很關鍵,後來任用張良、韓信等人,也都說明了這一點。

    而劉邦的關鍵,首先就是他們集團的趨勢目標就是建立統一的帝制,這個是大勢所趨,誰朝這個目標做誰有可能最後成功。再次他的很多決策是一個“集團性的”,也就是並非劉邦一個人的決策,比如“先入咸陽”,“啟用韓信”,“鴻溝盟約之後的追擊”等等策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使運動成為一種日常習慣?就像一日三餐,必不可少,克服惰性,自律慎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