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酉秀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一點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歷史愛好者歸納出來的,在此先向這些歷史愛好者致敬。

    這句話是事實,是連別有用心的明史編纂者都無法抹殺的事實。"天子守國門"朱棣開始遷都北京,就是以天子之尊守衛北方。如果是貪圖享受,南京再適合不過了,氣候宜人,而不像北京這麼冬夏懸殊。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一向是中原的最大外部威脅。朱元璋讓最能打的燕王鎮守北疆就是這個用意。丟失了燕山地區,遊牧民族在平坦的華北平原再無大的阻礙,所以整個北宋一直被動挨打,卑躬屈膝。

    君王死社稷,指的是崇禎殉國。這個根本無法篡改。雖然崇禎一直被文官集團挾持,但是已是拼盡全力來挽回局面了。崇禎曾在看望一位太妃時,不自覺睡著,醒來後說近來事務繁忙,竟睡著了,還向太妃道歉。崇禎殉國而不南逃,是因為對官僚系統的腐朽已經徹底失望了。

    這一結論在正史裡面並沒有提到,只是真正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歷史愛好者歸納出來的。有一些所謂的歷史愛好者非常愛炫耀自己的淵博,凡是說到歷史人物和事件總喜歡從史書裡邊撿石頭,撿來石頭做什麼呢?背書,只為那本史書中的觀點背書。頂多能把兩顆石頭摞在一起,只能兩塊石頭不能再多了。第二種歷史愛好者實在不適合思考,天生與獨立思考絕緣。

    如果按照《明史》的敘事,明朝皇帝沒幾個明君,會自然而然的得出《明朝那些事兒》的結論。拿著背書當思考,不僅沒什麼價值,還浪費時間。然而現今的歷史研究領域,就是這麼一個環境,只背書不獨立思考。最有價值的就只有考古領域了,但考古領域還在被西方的偽造歷史系統所糾纏,幸而我們的考古學者和部分歷史學者已經開始著手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揭穿西方的偽歷史系統。

  • 2 # 夢裡芸汐

    首先來說,我為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沒問題的。

    前一句,“天子守國門”,說的是當時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遷都北京,此次遷都使得北京成為京城,讓守衛北方變成守衛京城,在明朝時期,北方確實是需要著重防守的地方。而天子自然居於北京城內,當然也就算是是立於國門上。不管當時朱棣是因為自己在北京根基更深還是為了自己守國門,事實擺在這裡,他確實守在了這裡,他的後代,沒有哪一個人說是在在北京危險之時選擇放棄北京(在實際執行上,不論有沒有想法),至少土木堡之變沒有,皇太極入關的時候還沒有,之後的南明朝廷不算,所以說前一句沒問題。

    再說後面一句,“君王死社稷”,這件事也就指的是崇禎煤山自縊殉國。

    在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隊攻入了北京城內,此時的崇禎皇帝已然是無可奈何,只得先殺了皇后,后妃,皇子,公主,帶著貼身太監去煤山自殺,而且臨死前還留下了遺言,說是“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由此來說,他確實是為了社稷而死,並且為了保持皇族的最後一點尊嚴,避免自己的親屬受更大的侮辱,把他們殺了,自己也自殺了。總也比劉禪,李煜啥的好很多。

    所以說這些都是事實,但也沒必要刻意拔高,這些或是當時的戰略要求或是為了自身顏面與職責,當然,能做到已是不易,說說它是謊言未免太過刻薄。

  • 3 # 小玥歷史

    小玥來回答:

    縱觀明朝歷史,我個人認為是沒有問題的。

    明成祖永樂皇帝遷都北京順天府,當時的北京處於國防第一線,距離蒙古很近,所以說君王守國門。 明思宗崇禎皇帝在李自成農民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眼看城防已破,死守京城不南渡,最後吊死在煤山,所以說天子死社稷。

    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大清275年,和萬年親,賠萬億款,割萬里地,屠萬億民,天子棄國門,君王萬里遁。

    可以說明王朝的皇帝是歷代最有骨氣的皇帝,他們不會苟且偷生。

  • 4 # 隨機的晨晨剪輯

    天子守國門

    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的靖難之役最終得到了天下。當時明朝最大的外患是漠北的蒙古,再加上北平是燕王的地盤,遷都北平,建紫荊城,改稱北京。

    “天子守國門”也不是說說而已。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後,徵漠北,收安南。永樂帝多次親征,最後死也是在回師的途中。

    永樂帝死之前留下一句話: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這句話影響了之後幾百年。是以明朝皇帝沒有一個貪生怕死的。

    君王死社稷

    明英宗於土木堡之變被俘,卻寧死不降,國家的選擇確實重立新軍,起兵報仇。不過明英宗比較奇葩的一個人,迴歸後又奪回了皇位。

    明末,李自成率領軍隊攻破京師。崇禎帝以發覆面,吊死煤山。當時李自成提出了一系列條件,只要崇禎帝答應就同意退兵。最後崇禎皇帝也沒接受,做了最淒涼的選擇:殺死親人之後吊死於煤山。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是用一次次的事實來證明的。也並非浪得虛名。

    明朝皇帝有喜歡木匠,沉迷煉丹等的,卻沒有一個軟骨頭,堪稱最有骨氣的朝代。

  • 5 # 靜夜史

    這個問題,讓明朝的皇帝想砍人。

    誰能想到,一個300多年前就已經涼透的王朝,在文明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居然還有如此大量的粉絲為它招魂。

    在這些人的眼裡,明朝不僅創造了曠世未有的文明奇蹟,更開拓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領土面積。沒有明朝,5000年中華文明將一片灰暗;沒有明朝,中華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就無從談起。

    然而,這些對明朝大力吹捧的人,就如同將觀眾雷得外焦裡嫩的抗日雷劇一般,那些超人一般的抗日英雄,看似為國爭光,實則是對革命先烈的嚴重侮辱;那些導演的創造力,看似不拘一格,實則腦袋缺弦兒。

    對明朝的無限拔高,表面上是對明朝的肯定,實則卻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明朝的一文不名。

    而這些死忠粉,懷著對明朝的赤膽忠心,卻將明朝逼向翟某臨式的“學霸死局”。

    明朝到底有多少能量,自己知道就好,有必要大秀特秀嗎?

    不過這些粉絲似乎並不關心這些,他們就是要強行尬演的同時,秀一把自己的智商。

    那句如雷貫耳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作為粉絲的“座右銘”,“口頭禪”,到底是不是謠言?

    當然不是,因為誰要是把謠言炒上了天,那不等於是腦子有坑嗎?

    但是這句所謂的“事實”,不是出自明朝的哪部典籍,不是出自粉絲們的高度概括,而是出自粉絲們口誅筆伐的所謂“清粉”閻崇年之口。

    也就是說,他們在開著日系車抵制日貨,拿著三星手機高喊“韓貨滾出中華”,其畫面之滑稽,可以說非常搞喜了。

    所以,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加上前面那如雷貫耳的“四不”豪言(不割地,不賠款,不稱臣,不納貢),共同構成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笑話,哦不,是最大的謊言。

    很多人都認為,作為明朝的典型象徵,“天子守國門”應該是被動技能,畢竟是“守”嘛?而“君王死社稷”是主動技能,畢竟是主動“赴死”。

    所以“天子守國門”的決絕,送給朱棣之後的14位偉大的大明帝王;而“君王死社稷”的悲壯,留給大明歷史,也是人類史上最悲情的帝王崇禎皇帝。

    不過,激動之後,我們就會發現,現實情況和夢中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截然相反的。

    也就是說,“天子守國門”是主動技能,而“君王死社稷”則是被動技能。

    粉絲們在狂想大明疆域天下第一時,卻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如果大明的疆域真的天下第一,北京會成為“國門”嗎?天子需要以身犯險嗎?

    這是個非常尷尬的問題。當然,粉絲總有自己的解釋:忽略那些領土的細節,你看只要老百姓過得好,要那麼大領土幹啥?再說,你看大明的帝王,主動搬到抗敵一線,那種敢為人先的精神簡直就是驚天地泣鬼神啊......

    針對這樣的恭維,朱棣表示:“給我拖出去砍了”。

    因為朱棣1421年遷都北京時,北京根本就特麼的不是“國門”!

    這當然是真的,雖然明朝疆域沒有囊括整個西伯利亞,但還是將漠南地區納入了版圖,特別是朱元璋開國時期。

    為了取得對北元的壓倒性優勢,防止北元死灰復燃,朱元璋在漠南草原上,修建了東勝衛、大寧衛、開平衛等一系列衛所。

    作為朱元璋的得意之作,衛所雖然在明朝中期之後相當扯淡,但是在朱元璋時期還是相當靠譜的。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明朝確實將漠南地區,也就是長城以北數百里的土地納入了大明版圖。

    作為草原上最肥美的地方,朱元璋的做法對北元而言可謂釜底抽薪。所以北元,還有後來的韃靼和瓦剌做夢都想奪回夢中的青青草原,於是關於長城以北衛所的爭奪就開始了。

    當然,大明之所以被周邊政權待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週邊政權只是表現出了一點對領土的慾望,大明便慷慨放棄。當然,程式依然是“賞賜”。

    而長城以北的衛所命運就更有意思,因為朱元璋死後,隨著衛所制度的崩壞,這幾個衛所就首先不行了。

    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綁架寧王朱權,大寧城作為草原明珠,至此成為一座空城,隨後被蒙古人笑納。

    這是個非常不好的開端。朱棣篡位成功後,1402年,朱棣放棄東勝衛,將河套地區讓給蒙古。

    大寧衛和東勝衛的相繼放棄,使得長城以北的衛所再也不能形成完整的體系,開平衛成為塞外孤堡,已經無法發揮遲滯蒙古人的目的。於是1435年,明宣宗內遷開平衛。

    至此明朝在長城以北的衛所全部放棄,北京成為真正的國門。

    所以在朱棣1421年遷都北京時,北京並不是國門,真的不是!

    而“君王死社稷”就更諷刺了。在李自成大軍壓境前,由於崇禎的剛愎自用,對他人尤其是對太子的不信任,再加上扯淡的東林黨,致使崇禎失去了最後的出逃機會。

    待到1644年3月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時,崇禎已經無路可走。城破前夜,崇禎在東華門挨家挨戶向官員求助,始終得不到迴應。

    於是絕望的崇禎最終走上煤山,為大明王朝做了最悲壯的註解!

    但,再悲壯也是無可奈何!

    所以,謊言再吹,也還是謊言,除非大家都傻了。

    明朝,從當時到今天,始終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專制王朝,它有輝煌,也有著所有王朝身上的不足,所以平常心看待就好。

    用明朝抨擊元朝和清朝的做法,不僅不道德,而且沒腦子。因為就和翟某臨等明星一樣,“學霸”人設吹得再天花亂墜,始終掩蓋不了內心的自卑和投機取巧的僥倖心理,而群眾始終都線上,這些伎倆是沒有用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6 # 布夫舟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實際上並不是值得驕傲的。明朝的偉大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地方:

    第一,明朝得國正。什麼意思呢?中國歷史上真正白手起家建立統一王朝的有兩個人,一個人是劉邦,他建立了漢朝。劉邦原本不過是個漢朝低層公務員,靠著自己一生的努力最終統一了天下。特別是他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非常的具有帝王氣象。漢朝在歷史上有多重要就不用多說了。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可以說讓現在的人感慨萬千。

    朱元璋建立明朝實際上比劉邦建立漢朝更偉大。因為宋朝被元朝消滅以後,漢人的地位一落千丈。朱元璋建立明朝真正做到了再造神州。因為宋朝一直就是割據政權,影響的範圍非常有限。身邊總是有各種政權崛起,比如遼國、金國、西夏、蒙古。倘若元朝持續的時間久一點,真的不知道未來會怎樣。畢竟劉邦的敵人是隻是秦朝以及國內的勢力。朱元璋的道路更加艱難,成就也更大,在開國君主的統治時期就實現了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壓制。

    第二,明朝制度的建立。朱元璋這個人雖然手段比較殘忍,但是不得不佩服他。大明王朝的制度便是他一手建立起來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為明朝的特殊之處在於中原王朝已經滅亡幾十年了,很多制度的傳承以及中斷了。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能夠自己建立明朝的制度是非常了不起的。清朝入關以後,很多制度都說完全繼承明朝的。

    另外一點,大明朝的制度設計初衷有些非常好的東西。比如官員數量小。大明朝當時全國官吏也就8000多人,老百姓的負擔並不重。只可惜後來統治者沒有保持好。

    第三,文官政府。很多說東林黨人誤國,但是文人政府的確是大勢所趨。這應該是超出朱元璋的意料之外的。明朝朱棣以後,文官集團就越來越重要。明朝的官員和清朝的官員是有些本質的差別的。明朝很多時候大臣都能夠有效的限制皇權,這也是為什麼明朝黨爭嚴重的原因之一。明朝的皇帝出了北京城都難。清朝可以說大多數的時候,皇權都是有絕對優勢的。康熙和乾隆下江南遊玩,這應該是明朝皇帝難以想象的。

    前面所說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並不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南宋的滅亡才是真正轟轟烈烈。大臣背成小皇帝跳海,隨同自殺的據說有幾萬人,真正可謂是死的壯烈。崇禎帝實際是死得非常悽慘。他本人一直想要議和和南遷,只可惜做不到。自己帶著一些人想殺出去,沒辦法再自殺的。可以說晚年的大明,崇禎帝真的是眾叛親離。

  • 7 # 小川說史

    你們以為朕真的願意天子國門,這特麼完全是心裡苦說不出呀,這恐怕是明朝皇帝要對我千萬明粉所說的話。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最早是一個明粉眼中的糟老頭子用這句話,吹捧崇禎的,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這句話被放到從朱棣以後的每一名明朝皇帝的身上,讓明朝皇帝形象瞬間爆棚,不只是高,大,全,就是放眼中華5000年文明,所有的皇帝加起來也不如明朝皇帝,明朝皇帝簡直是歷代皇帝的楷模,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呀,至於這個老頭子是誰後文會揭曉答案莫急。

    第一、明朝特殊的歷史地位

    明朝之前是元朝之後是清朝,而這兩個朝代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也就是說明朝是最後一個由漢民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這就讓很多有著漢民族情節的人對明朝情不自禁的偏愛,有意識的去美化、迴避他的缺點,無限放大他的優點。

    實際上明朝如同中國其他朝代一樣都是一脈相承,別無二致。他也和其他王朝一樣有光輝偉大的一面,為中國留下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劉伯溫的神機妙算,有鄭和的無敵艦隊,有於少保的精忠報國,有南戚北李的將壇雙星,有知行合一的王守仁,有嚐遍百草的李時珍,有理政謀國的張居正等一大批英雄豪傑,這也是很多人喜歡明朝的原因之一,但是不可否認明朝同樣也有他黑暗,無能一面。如果說清朝入關剃髮易服,大肆屠戮是永遠無法抹去的黑暗面的話那麼明朝300年,東廠錦衣衛的特務統治和宦官專權,終明一朝從未斷絕,蒙古多次深入內地,直逼北京城下,也是明朝無法掩蓋的黑暗歷史。明朝最鼎盛的時期應該是,太祖、成祖、宣宗,明初這70餘年,從明英宗開始,尤其是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無論從武備還是國力都有了大幅衰弱,最明顯的就是內部由於土木堡一站明朝精英武將幾乎全部戰死,文官勢力極速抬頭,導致皇權受到了很大的制約,對武將進行打壓,導致明初那種,開疆擴土,建功立業的精神蕩然無存。對於蒙古部落入侵,大量領土丟失最終導致明朝的國土有鼎盛時期的900萬,收縮至只包含兩京十三省在內的350萬。可以說明朝200年間一直在被迫或主動的放棄原有領土,明朝積極研發火器,其主原因也是由於明朝士兵的戰鬥力遠遠敵不過蒙古騎兵,必須研發火器,才有制衡蒙古騎兵的武器。

    第二、文化宣傳導致的盲目跟從

    其實明朝熱主要是近幾年隨著一部明朝的那些事兒的歷史通俗讀物的推出,才變得火爆異常,在此以前,明朝幾乎都快被黑的體無完膚了,簡直是歷史上最黑暗的王朝沒有之一。在這個時候明朝的那些事兒打著為明朝正名的口號推出了,小編也通篇看過,確實寫的很不錯,足見作者功底及耗費的心力。但是,書中有些部分確實對明朝有美化之嫌,比如薩爾滸大戰真實的歷史明明是清朝將帥一心,佈置得當,明朝內部將帥失合屢次貽誤戰機,各自為戰,導致了被清軍大敗的結果,作者卻巧妙的迴避了這一事實,讓人覺得明朝失敗事出有因,令人惋惜。由於一部書明朝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很多都是盲從心理在作怪。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上文提到的那個很壞的糟老頭子,提出不和親、不割地、不納貢、不賠款、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正是當年主講明亡清興60年的的清史專家閻崇年提出的,怎麼樣沒有想到吧?某些人恐怕想要殺之而後快吧?

    小編認為無論、元朝、明朝、清朝,都為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歷史貢獻,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固然豪邁,但是有些時候不是光豪邁就能解決問題。中國歷史上的漢唐都有過和親、稱臣納貢的歷史,但是他們完成了漂亮的反擊,贏得了自己的尊嚴。相反如果看重的不是骨氣而是面子的話那麼恐怕就會像明朝崇禎一樣失去了最後的機會。

  • 8 # 蜀北一

    看到這個問題,本不抽菸的我點上一支香菸,陷入了沉思……

    一時間,什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之類的話一股腦的湧入腦海,弄得我頭皮發麻!

    我知道,這是明粉們的慣用技能,縫撕B必用,且屢試不爽,還自我感覺良好!那麼,這個被明粉們奉為經典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究竟是真實還是謊言呢?

    個人認為,真假參半吧!

    畢竟,朱棣五次親征漠北,明英宗是上前線打過仗的,雖然被俘虜了,但也算是有過守土之功;正德皇帝也上陣殺過敵,崇禎皇帝更是以死殉國!

    但是呢,還有一個事實是不能否認的,那就是並不是說你皇帝住在北京,就算是在守國門,明朝昏庸無能的皇帝也不少,煉丹的,做木工的,幾十年不上朝的,這也是事實。

    試問大家一個問題,相較於漢朝皇帝守國門的方式,讓大家做一個選擇,如果你是一個小老百姓,你會選擇明朝皇帝還是漢朝皇帝來守國門呢?

    我個人選擇漢朝的皇帝來守國門,可以做一個對比,漢朝守國門的方式是主動的,主動出擊,直接把國門推到別人家家門口去!

    而明朝守國門是被動的,是把國門修到自己家門口,然後到了朱棣之後的明朝,那麼多的天子輪番守國門,卻也沒有把國門守好!關西七衛丟了,皇帝被人俘虜了,後來更是國家都給人從國門外打進來滅了!

    因此說,這明朝“天子守國門”,並沒有什麼值得吹噓的,先不說守國門本就是天子的指責所在,且老百姓也不關心你天子怎麼守國門,關心的是你能不能守好這個國門!

    很明顯,明朝“天子守國門”並不是很成功!

    而“君王死社稷”就更是無從說起了,除了朱元璋,朱棣,崇禎皇帝之外,有多少明朝皇帝終其一生碌碌無為的?

    更有甚者,是死於追求長生不老的“事業”上!與“死社稷”毫不相干了!個人認為,明朝在中國歷史上,也就是一個普通的朝代,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個別人的心思,大家都懂,淡淡的吹一下就行了,別吹太過了!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如果真的有這麼好,皇帝真的如此勤勉,如此盡心盡力,又怎麼會有明末的農民起義呢?

    對吧?

  • 9 # 江東汪郎

    說到明朝,就和近期的《流浪地球》一樣,兩極分化非常嚴重!但事實求是的說明朝是很剛烈的,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也是後人的總結。

    在汪郎看來,朱明皇朝“守國門未必,死社稷必然!”1、自永樂帝遷都北京後,事實上明朝和前期的瓦剌、後期的韃靼邊境線完全不同的,並不是單純的長城為界,長時間內明朝對分裂的蒙古部落是無處打壓狀態的。

    即使是土木堡之變後,明朝依然扭轉了局勢,在軍事上對蒙古部族處於絕對優勢;只有在嘉靖帝上臺後,明朝才收縮了西北、北方邊境,軍事力量雖然在,但壓倒的優勢已經不存在了。

    所以“天子守國門”只是永樂帝加強對以蒙古部族為主的北方遊牧民族的打壓,而後繼之君只是慣性使然,延續永樂帝的國策,同時也是習慣了北京城的生活而已。

    這裡畢竟是大明朝的政治中樞!2、“君王死社稷”是對明朝充滿好感的後人對崇禎帝的同情,更是對弘光、隆武、紹武、永曆等南明皇帝的默哀!

    在封建專制王朝時期,皇帝就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像劉禪那樣活著的亡國之君畢竟是少數。

    事實上崇禎後期,明朝有遷都南京和固守北京的爭論,只是一群文人墨客操縱著口鼻耳舌,加上崇禎自己的優柔寡斷,喪失了大好時機。

    不然遷都南京,明朝國祚還能延續!

    當然,無論是崇禎,還是後續的南明各位帝王,既沒有順從流民政權,也沒有投降滿清政府,不管是自縊還是被殺,慷慨赴死這是不變的事實!

    所以“君王死社稷”並非謊言,而是事實!

    這一點,比那個姓謝的太皇太后抱著小皇帝,帶著一幫文武廢物開城投降要強得太多!

  • 10 # 有書共讀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主要是指明王朝永樂帝遷都北京和崇禎帝吊死煤山的歷史事件。

    這句話可以用來指有不屈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氣節,一種擔當。

    有書君覺得明朝時期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事實,也可以是謊言,還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1、明朝時""天子守國門""的由來

    山海關以外非中原地區,屬化外之地,山海關成了中原與東北關外的一道邊關。

    靖難之役後朱棣由北平攻入南京登基稱帝,明成祖在1421年遷都北平,改北平為京城。朱棣遷都北京,一是因為建文帝下落不明。

    畢竟,建文帝是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者,朱棣雖然憑能力在南京做了皇帝,但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不是正統的皇位繼承人,要是真皇帝回來就不太佔理。

    二是他原來的地盤在北京,那裡有自己的勢力,容易控制局面。而且時常受到韃靼和瓦剌的威脅,蒙古勢力不斷南襲,他明白來自北邊的遊牧民族給自己政權帶來的威脅,為了能夠調集全力加以防範,他定都北京。

    御駕親征而且取得成效的朱棣,曾經五次親率軍隊深入漠北,遠征蒙古人。朱棣還修繕萬里長城,在邊關設定了戍邊軍鎮。這些都是切實可行的""守國門""的措施。

    明王朝京城北京的地理位置靠近邊關重鎮山海關,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間將此稱為""天子守國門""。

    2、明朝""君王死社稷""的由來

    明朝末年已經頹勢盡顯。崇禎皇帝的上一任皇帝是朱由校,就是愛做木工的那位皇帝。

    他在位期間對朝政漠不關心,任由乳母客氏與魏忠賢專權,搞得朝堂之上烏煙瘴氣,民間怨聲載道。他駕崩以後留給自己弟弟一個完完全全的爛攤子。

    崇禎皇帝繼位時正好趕上了天災,災荒致使百姓暴動十分頻繁,內政不穩,外有後金勢力虎視眈眈。當時後金的軍隊還被擋在山海關之外,明王朝在風雨飄搖中苟延殘喘。

    崇禎皇帝一上任就施展了雷霆手段,清除了攬政的客氏、魏忠賢之流。勵精圖治、兢兢業業的崇禎皇帝付出了全部的精力想要挽救大明江山,奈何明王朝早已病入膏肓。

    1644年3月中旬,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相繼攻陷北京周邊的居庸關、昌平等地。崇禎皇帝緊急命令各地總兵入京勤王,但救兵遲遲未到。

    17日,李自成攻到北京外城;18日,廣安門監軍宦官曹化淳倒戈,開啟城門放李自成入北京內城。

    此時的崇禎皇帝只感大勢已去,把家人都召集起來。將自己三個兒子朱慈烺、朱慈炤和朱慈煥裝扮成平民模樣,對他們說:現在國難當頭,你們要忘掉自己的身份。

    從明天開始,你們就不是皇子了,而是平民百姓。以後見著年長的人要叫叔叔,見著年老的人要叫伯伯。將來等你們有出息了,一定要給父母報仇!說罷,命令太監將他們護送出紫禁城。

    然後安排後、妃上吊自殺,還殺死女兒。他準備在煤山自縊之前留下遺言:""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意思是我沒能挽救國家,無顏面對祖宗只能以身殉國,希望百姓們能夠得到善待。崇禎皇帝至死不逃,留下的是悲壯之情。

    崇禎皇帝受人尊敬是因他遺言中的那句:""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讓人感受到他當時的無奈:空有治國之能,奈何無力迴天。

    自此,明王朝是""社稷亡,君王死"",民間將此事件稱為""君王死社稷""。

    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反映了時代與現實

    ""天子守國門"",是當年北京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所以天子不得不""守國門""。

    朱棣就像其他不是名正言順得到皇位的君王一樣,非常勤勉地去做能夠與自己奪來的地位相匹配的事,這是""天子守國門""的事實。

    歷史上的""君王死社稷"",像崇禎皇帝這樣沒有出逃,而是採取自行了斷的亡國之君,實在太多。比如商紂王、後唐末帝李從珂,最後都是自己把自己燒死了,這句話是顯得有點說謊的成份。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說明明朝是有氣節的王朝。那時有一大批名文臣:劉伯溫、于謙、王陽明、楊廷和、徐階、張居正。也有名武士。

    像大明朝袁崇煥,打敗努爾哈赤的功臣,是讓所有滿州人心驚膽寒的軍人,他學岳飛赤膽忠心。以及抗倭英雄戚繼光等這些名將,是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有氣節,名垂青史的人。

    那時候,有人為國而死,有人為國而拼命,君臣同心,這些真實的存在,是何其悲壯感人。

    明朝時期的氣節值得肯定。不論怎麼說,相比於咸豐逃熱河,慈禧、光緒跑西安還割地賠款,明朝諸帝寧死不屈的精神,值得後世學習。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對現實有什麼作用?

    有書君覺得對有操守的人來說,是用來鼓勵自己努力,是勤奮的目標。

    對於明朝的""君王死社稷"",是為了美化崇禎帝的無奈自殺,有有意用此抬高的懸疑。但歷史上確實有很多帝王因操勞社稷過度而死。

    因此""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可以用來鼓勵人們做有氣節的人,人要敢於擔當,不要輕易放棄堅守的東西,要保持在壓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質。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食物攪拌機制作美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