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夫子讀諸史
-
2 # 小白羊sunshine
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國家安定
1.君王都信奉以“孝”治理天下,因為父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我們是有義務和責任孝敬他們的。如果連他們都不能好好地孝敬,這樣的人是沒有責任感的,而責任感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礎,所以這些皇帝的諡號帶有“孝”字,一是表明他們很孝敬自己的父王和母后的,二是表明先皇的選擇沒有錯,三是在表明自己的治國之道。
2.殺母立子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出現的情況多為母親正值壯年,而兒子還小,害怕外戚干政,混亂朝綱,不利於江山社稷的穩定,才殺母。
3.立子殺母是站在更高的層次和角度來維護江山社稷,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高瞻遠矚。
-
3 # 北齊獻武王
感謝回答本題。
立子殺母的制度源於漢武帝,武帝病篤,而太子劉弗陵幼弱。武帝回想起當年呂后之亂不由大驚,狠心找個理由就殺了太子之母鉤弋夫人,避免了少主臨國,太后垂簾的歷史重演。
而立子殺母制度的殘忍之風卻在北魏成為國策,北魏開國主拓跋珪效仿漢武帝之事,賜死太子拓跋嗣生母,拓跋嗣得知後痛哭流涕。拓跋珪連續下詔寬慰太子:“母雖去,而父尚在。豈能因母死而不顧父命?”拓跋嗣不為所動,因此惹惱拓跋珪。於是下詔命太子入宮,拓跋嗣欲奉詔入宮,被左右勸阻:小杖受大杖走,今日陛下將詔,擔心有血光之事。拓跋嗣一聽猛然醒悟,半夜出逃藏身於外。
不出所料,拓跋珪懷恨太子,正在宮中磨刀霍霍,聞太子出逃於是派兵搜捕未果,便不了了之。後拓跋珪被兒子拓跋紹弒殺(注:弒父乃為拓跋氏索頭部光榮傳統,前有拓跋六修弒殺父親拓跋猗盧,後有拓跋實君弒殺父親拓跋什翼鍵。),拓跋嗣聞訊入城派兵平定弟弟叛亂後,登極稱帝。
拓跋嗣在位十四年後,在立太子拓跋燾時,卻延續了立子殺母制度,在不顧太子拓跋燾的苦苦哀求中賜死了太子生母杜氏。
後太武帝拓跋燾、文成帝拓跋浚、獻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詔立太子皆效仿祖制,依次賜死太子生母。直至宣武帝元恪時期,因念及子貴母死制度猶為殘忍,於是廢除立子殺母制,饒恕了太子生母胡氏。誰知宣武帝的一時之仁,卻斷送了北魏百年社稷。宣武帝崩,孝明帝元詡登極,而政令出自胡太后之手,元詡為奪取權力,下詔命一代梟雄爾朱榮入洛勤王。為此胡太后大怒,毒死了親兒子孝明帝。
爾朱榮聞孝明帝暴崩,以為天子復仇為名親統大軍攻破洛陽擒獲胡太后及北魏王公。爾朱榮出於不留後患及殺一立威的想法,屠殺眾多宗室大臣並將胡太后投入黃河淹死,製造了歷史上有名的“河陰之變”。胡太后時期先有六鎮叛亂,葛榮,鮮于修禮,杜洛周,莫折念生禍亂九州,後有爾朱榮河陰之變,北魏社稷自此崩塌,各方群雄逐鹿,道誰問鼎中原?正應了太祖拓跋珪的擔憂,母后干政,乃亡國之禍端也!
-
4 # 代牧益州閻文平
漢武帝首創,防止母后干政,王立群百家講壇也講過,子少母壯時,即使母后不幹政,也難免成為不安分者的旗幟。
先前呂、竇、王這幾家都有嚴重的干政,武帝不是耳聞就是親歷了。
北魏就是為了學習漢武帝。但結果是,皇帝還是年幼的儲君時,就失去生母。其實這還不是最殘忍的,鮮為人知的是,有一位皇帝並不是作為儲君登基,甚至從來都不是皇子,所以他的母親從未被預處理,活著看到了他登基,但不久,她還是被逼死了。連在位皇帝的親媽都能逼死,這制度簡直了。
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度期間,只有兩位皇帝不是作為儲君登基,所以他們登基前,他們的母親都沒有被預處理,這兩位皇帝就是拓跋餘和拓跋濬。無考拓跋餘的母親是否活到了兒子登基,鑑於拓跋餘登基前後並沒有她的記載,很可能沒有。拓跋餘登基後尊嫡母赫連皇后為皇太后,對生母毫無表示。
而拓跋濬的母親就是我剛才說到的,在兒子登基後未及被尊為太后,就仍然被子貴母死制度逼死的皇帝親媽。
這段歷史,史書記載語焉不詳,本人的觀點參考了李憑的《北魏文成帝初年的三後之爭》。
文成帝就是拓跋濬。他的嫡祖母赫連皇后、生母鬱久閭氏都被鬥死了,最終的贏家是保母常太后。
準皇帝們年幼喪母后,仍然由嫡母、養母、保母充當母親的角色,事實上母后干政依然存在,如著名的獻文帝嫡母馮太后。獻文帝甚至為了對抗這位母后的專權,退位給兒子,自己去做太上皇帝了,而且要不是大臣勸阻,他都要把皇位讓給叔叔了,不知道如果讓給叔叔了他還能不能做太上皇。
從效果來看,這只是徒然讓皇帝們有了一個親情缺口罷了。尤其文成帝,當了皇帝都保不住自己親媽,這得給他造成多大的心理陰影,難怪他殺了那麼多大臣。
-
5 # 使用者9225280394917
立子殺母無非是為了讓權利始終在自己子嗣手中,為了皇族的延續。
首次立子殺母是因為漢武帝,歷史上也學過,漢武帝是朝政時間最長的一個,朝政期間也是立下戰功無數,完全可稱之為一代明君,而這個看似慘無人道的行為也是始於漢武帝。
漢朝自劉邦死後劉盈繼位,然而劉盈年幼,有提議由呂后代理,呂后在位期間更是對劉氏家族作惡多端,打壓劉氏諸侯,提攜呂家,等到呂后死了之後更是差點被呂家篡權,幸好開創文景之治盛世的漢文帝劉恆勝出,從而保住了劉氏的江山,漢武帝吸取了之前的教訓,太子又小隻能做出此事。
就說秦始皇,為了修長城累死數百萬,可目的卻是為了當北方入侵,為了千秋萬代,有私心,可古代如果沒有戰亂不就是安居樂業嗎?漢武帝殺鉤戈最主要的是為了保護劉氏皇權,沒有別的家族的篡位,就沒有了戰亂,不也是保護了農民百姓嗎。
-
6 # 澹奕
漢武帝晚年,決定冊立幼子劉弗陵為儲君,然而當時漢武帝已經年老,劉弗陵之母鉤弋夫人仍舊年輕。武帝害怕“主少母壯”引起外戚干政,動搖朝廷的根本,所以決定立子殺母。
封建社會“立子殺母”濫殤於漢武帝時代,真正大規模施行是在北朝北魏時代。而其根本目的只有一個——防止外戚干政。
劉徹登基之初,朝政大權由其祖母太皇太后竇氏執掌,而信奉清靜無為黃老思想的竇氏,與年輕氣盛希望大展宏圖的武帝,在治國理念上存在著巨大分歧。建元六年,竇氏薨後,劉徹之母族王家又崛起,雖然很快就被武帝給清除,但終歸給武帝的童年留下的陰影。
封建社會皇權至高無上,尤其遇上武帝這樣的皇帝,更加不可能容忍有人去挑戰自己的權威。武帝年輕之時就被後宮外戚處處掣肘,自然就不願自己的子孫重蹈覆轍。
不過很諷刺的是,作為漢朝一部分的東漢,也是中國歷史上外戚干政最嚴重的時期之一。後世的鮮卑北魏時代,將“立子殺母”制度進行的更加淋漓盡致,當時朝廷后妃膽戰心驚,都不敢生育皇子——母以子貴變成了母以子死。所以當時北魏的皇太后,大多都是新帝的養母。
立子殺母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皇權的權威,然而很可惜成效非常有限,根本不足以真正遏制外戚干政。
歷史上將外戚扼殺的最有效果的,只有明清兩朝。例如明朝,皇帝后妃大多出身微寒,而女兒成為后妃之後,其母族不得干涉朝政,也幾乎與仕途絕緣。后妃嚴禁與大臣有所來往,也絕對不允許對朝政指手畫腳。
最開始的“立子殺母”也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在封建社會,外戚終究是對皇權的一種巨大挑戰。
-
7 # 柯基怪
《狗十三》如果有續集,名字或許可以叫“殺十二”
爾談的天空 2019-01-04 22:34:24□mapo麻婆豆瓣
城市裡,孩子在忙碌學習;鄉野裡,孩子在忙碌娛樂。
這也許不全面,但這篇稿中的幾個主人公中,卻體現得很明顯。更明顯的特徵是,他們的家人都很勤勞。
你把孩子養成了“皇帝”,就有可能被當做“奴隸”被殺死。
狗十三:一個城裡娃娃失去愛的故事
城裡娃叫李玩,13歲,既講理又愛玩,但他遭遇了不講理也不好玩的人生。
當然,大家都知道她就是《狗十三》裡的主人公,看似是個虛擬角色,卻存在於全國各處,影射這中國千百萬的家庭。她真實、純真、善良,映襯出的確實周遭成人的虛偽、欺騙、偽善。
學習,只有學習,拒絕你去接觸其他生命,接觸其他柔軟情感,這裡面的具象物叫“愛因斯坦”,他養的一條狗(因為女主愛好物理,所以把自己的寵物取成自己崇拜人的名字)。
第一條狗被爺爺弄丟了。
狗丟了,大家不去找狗,而是找藉口。
爸爸說,爺爺年紀大了,追不上狗。
爸爸說,你還有一年要中考了,學習要緊,不要和狗玩了。
李玩不聽,發狂尋找,發傳單找狗。在家人的眼裡,李玩的這些舉動是任性,但卻從不分析,這是她內心的愛,是對同伴“不拋棄,不放棄”的執著。
但她的內心並不能被傾聽,剩下的只有孤獨。反抗~~壓迫~~再反抗~~暴力……最後,她,只能被迫接受,被迫成為他們所期待“懂事、乖巧”的孩子。
影片的主題是自以為愛著別人,其實只是在用愛的名義,行使自己的自私。爺爺奶奶的溺愛、縱容,爸爸和後媽是簡單粗暴,用錢和禮物來表達感情,沒有一個人發自內心地愛她。
這是一個失去愛的過程,最後的情節是,她找到了“愛因斯坦”,但自己卻變得沒有愛了,只能默默走開,默默流淚。
殺十二:兩個鄉下娃娃變成殺手的故事
勤勞的父母
兩個鄉下娃娃分別叫小羅和小吳。
2005年6月4日,對湖南衡陽市衡南縣三塘鎮的一戶姓羅的人家,是值得慶祝的一天。38歲的男主人老羅有了自己的兒子。老羅為這一天不容易,老婆是個先天性弱智,但面對未來,老羅充滿信心,要當爹又當娘,挑起家庭的重擔,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能讓他覺得比別人差。
老羅是出了名的勤勞,雖然打零工仍支撐起這個四口之家。
同樣高興的還有老鄉老吳,他家住在湖南沅江市,2006年的一天,妻子也為他生下一子,取名吳某康。
老吳也是個勤勞的人,在孩子兩歲時,他就和妻子外出打工了。
富貴的童年
小吳和小羅都有很富貴的童年,當然這是和周遭的人做比較。
小吳有爺爺奶奶的愛,沒錢了,他可以偷爺爺1000元,反正爺爺也不會怎麼吵他。外公不給錢,他動手就打。
小羅的童年也很魔幻,經常出入網咖,與遊戲中的“英雄”作伴。而勤勞的父親還把他送到鎮上的華星學校上8年級。華星學校是一所私立學校,一年的學費要1.5萬元。
他們的童年裡,他們就是“王者”。完全掌控著自己的生命,恣意生長,無懼周圍的任何環境,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抽菸、打架、打遊戲,那都是家常便飯。他們從來都不知道,父母是用如何的努力,才鋪就了他的“登基”路。
可怕的少年
12歲、13歲,花一樣的年齡,孩子自主意識正在覺醒,有人稱這個階段是“叛逆期”,麻婆認為這個叛逆多指的是世俗和傳統,這種叛逆是很好的東西,是生命的精華。
但是,在這個故事裡,這種覺醒,卻是內心魔鬼的覺醒。
我是王者我怕誰。
“我又沒有殺別人,殺的是我媽”。
小吳捅了媽媽20多刀,如果,媽媽是剖腹產的話,肚子上還會有一道當年生他時留的疤。
小羅用錘子錘殺了母親和父親,因為他們不給錢,而他非常想去網咖打遊戲。遊戲比什麼都重要……
小皇帝發飆了,後果很嚴重。現在把孩子養成小皇帝的很多,但敢於這樣殺死自己的“奴僕”的還真是亙古罕見。
武力的道德
學跆拳道的第一課,經常是武德教育,當你掌握了高階身體技能後,要知道限制使用。
少年也是如此,現在的孩子營養好,12歲已經是大姑娘、大小夥子的樣子了,在重量級上也可比肩大人,但他們的內心仍是孩子,這樣的矛盾也是“青春期”的表現,也是校園暴力的高發時段。
上述的小吳和小羅也正處於這個階段,原來成人在我眼裡看著也很渺小,他們弱爆了。所以以前有一種說法,半大孩子連老江湖都害怕,因為他們出手沒輕重。
這種錯位的價值觀,當然源於家長的管教。
好的孩子是在愛的澆灌下成長,愛是營養,所以不能少也不能過量,科學搭配很重要,這裡面就有讓他認識自己,認識父母,認識社會,瞭解生命,瞭解愛,懂得感恩等等……麻婆開始嘮叨了,到此為止吧!
希望再也不會有這樣的事發生,如果有讓它發生在電影裡吧!《殺十二》,權當一次警世恆言。(不希望你們感覺不適,配圖全為《狗十三》)
-
8 # 東神620
當然是因為封建社會統治階層的殘酷性決定了必須有這麼殘酷的制度。
在封建社會,外戚專權是對皇權很大的威脅。為了確保皇權在皇族自家人手中,為了確保皇帝,特別是年幼的皇帝不被母家欺負,所以,必須從根本上打垮母家勢力,而子貴母死就是最極端的表現。
但是我們必須指出的是,這種制度不是什麼萬無一失的制度,而且作用非常有限,不僅如此,還因為皇帝少了母家的扶持,很容易被人暗害。漢昭帝就是典型的代表。
-
9 # 圖拉仰
制度是從漢武帝流傳下來的。子少母壯必然專權。古代以男子作為傳承,女人專權必然導致皇家子弟、老一輩外戚、社會精英們甚至普通平民的不滿,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要麼血流成海,要麼皇太后被誅殺。前有呂雉、竇太后,後有武則天、慈禧,而那些被誅殺的如東漢鄧太后更是比比皆是。
國家內亂,國力消耗慘重,容易滅亡。殺一人殘酷還是滅一國殘酷,這對明君來說是一個很簡單的選擇題。
-
10 # 高地之風
這個提問本身就非常不嚴謹,封建社會“立子殺母”的情況並不普遍。明確“子貴母死”這一制度的朝代只有北魏朝,而且在孝文帝實行遷都洛陽全面漢化政策後就被廢除。當然,在整個封建王朝歷史上,“立子殺母”的個案也不少,最著名的就是漢武帝殺鉤弋夫人。原因其實都一樣,“子幼母壯,必亂朝綱”。太后干政,輕則後宮穢亂,外戚專權;重則禮崩樂壞,天下改姓。從歷史上來看,這種情況是非常普遍的。這種後果是封建君主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一些強勢的君主,換湯不換藥的在儲君問題上都在採用儘量避免自己死後後宮干政的問題(比如冊立生母過世的皇子為儲君)。當然,政治的複雜性也導致,皇帝即使擔心死後後宮干政這個問題,但是由於中國古代儲君的冊立是各種頂級政治勢力的博弈場,不少皇帝雖然內心是贊成“子貴母死”這一制度的,但迫於各方面的壓力,基本上是不敢採用這個極端手段的,所以大多數會選擇顧命大臣輔政的方式來平衡外戚勢力。像鉤弋夫人這種情況,一方面是漢武帝的絕對權威,一方面也是因為她自己本身沒有任何孃家勢力支撐,所以淪落個“子貴身死”的結局。
-
11 # 使用者9818510939827
首先要說一下這個制度的開始,就是漢武帝殺掉了鉤戈夫人,當初的背景故事是他廢除了戾太子,六個兒子除了最小的兒子劉弗陵都不是很看好,當時劉弗陵只有6歲左右,因此他擔心劉弗陵的母親會專權竊取天下,就下令立劉弗陵為太子,並且殺其母鉤戈夫人,然而漢武帝也有為這一行為做出解釋: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姿,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邪!固不得不先去之也。 字面意思以往的朝代之所以國家變亂,是因為主少母壯,沒什麼可以制約,你們不知道呂后的事件嗎?再簡單說下呂后的故事,在劉邦死後,呂后掌權,對天下平民影響不大,卻也是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而古代已家族為重,劉姓分封王也被呂后幾乎是趕盡殺絕,呂后死後呂產,呂祿企圖政變,然而最後劉恆滅了諸呂登上皇位,古代家族發生這種大事,肯定是有家訓的,何況皇族,漢武帝從小必定被灌輸了這種思想,加上太子又小,所以也是迫不得已實行這一行為,不管是以後各朝各代還是漢武帝,從人倫道德方面這一行為的確不符合道德,從家族考慮如果在漢武帝之後被別人篡權用句話就是家族的恥辱,然而為了穩定皇權那一代皇帝又沒有做過傷風敗俗的事情呢,所以在皇權的穩定地位面前,沒有什麼是做不出來的
-
12 # 使用者1660543068915
立子殺母第一次出現是開始於漢朝,漢武帝殺勾代夫人。流行於北魏初期。
漢武帝為什麼要實行這一政策呢。劉邦之妻呂后在劉邦死後,呂后的兒子登基,因為太年輕,有人建議呂后可以垂拱而治,然而這卻是呂后掌權十五年的開始,在古代誰發達了誰就是一家之主,呂后為了自己權利的穩定和呂家的後代就打壓劉姓封侯,呂后死後呂家還想政變奪權,不過最後劉恆勝出,把呂家滅族,這才有之後的漢朝,而漢武帝立太子,能當太子的年紀太小,之前受呂后的影響肯定不放心,所以做出了不人道的行為。
北魏時期,拓拔氏的興起憑藉的是母強子立,因為母親當年家族力量大才建立了北魏,起初為了能使權利的穩固,所以實行立子殺母,後來獻文帝在位時由於年輕由馮太后撫養,馮太后也是掌權多年,在獻文帝23歲時馮太后將他毒死。
再到後面的慈溪太后,這些例子能看到的就是皇族為了自己權力的穩固,為了後代的延續,而不得已做出的慘無人道的行為。
-
13 # 文史學生仵三源
很多嗎?我知道的就只有漢武帝立劉弗陵殺其生母勾戈夫人,其實沒有毛用,外戚專權是不能避免的,皇帝的親戚哪一個不是顯貴,不是將相家的女兒,又有什麼資格進宮,更別說為妃封后了~~~
回覆列表
立子殺母非制度,這只不過是皇帝為了阻斷外戚干政而已。西漢世宗孝武皇帝是第一位立子殺母的皇帝,當時由於漢朝因為常年與匈奴交戰國力已經大不如從前,再也經不起任何打擊,武帝晚年寵信江充和劉屈犛讒言懷疑太子用巫蠱之術詛咒自己,太子被逼自殺。後來雖然為太子平反但已經是後悔莫及,只能立自己的寵妃鉤戈夫人所生之子劉弗陵為太子。太子年幼主少國疑,而其母鉤戈夫人正值壯年,為防當年的呂氏之亂和自己年幼時的祖母竇太后和母親王太后等外戚干政所造成的國家動亂只有殺掉鉤戈夫人才能確保太子登基之後再也沒有外戚干政,如果外戚串聯朝廷大臣互為勾結那豈不是自己的江山社稷岌岌可危,所以這也是迫不得已而做出的決斷,如果太子劉弗陵已經成人武帝又豈會立子殺母,他是因為害怕,如果不是害怕他為什麼會信江充之言而懷疑太子用巫蠱之術詛咒自己,就是因為衛家勢力極大,衛青雖然死去多年但衛家出了一位皇后,兩位大司馬大將軍,而且衛青的五個兒子都列入一品侯爵,外戚勢力極大。如果衛家勾結朝臣那麼大漢劉氏天下將落到何人之手。防微杜漸,只有立子殺母才能確保江山安穩不會落去外戚之手,想想看劉屈犛和江充還有李廣利互為勾結陷害太子劉據,密謀擁立武帝之子昌邑王劉髆為太子,朝廷大臣掌兵統帥勾結寵妃陷害太子都覺得害怕,武帝為了防止再次出現這樣的情況只有立子殺母,武帝的立子殺母就是為了太子年幼主少國疑而在位皇帝為了防止外戚干政而引起的國家動亂所做出的一時決策而已,這是一種特殊情況而並非每朝每代都會出現!也並不見得是一項高明的決策而已,武帝雖然立子殺母,但昭帝時四大託孤老臣之中的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相互攻擊,最後霍光一舉擊垮兩人成為了漢朝赫赫有名的權臣,如果不是霍光對漢室天下忠心耿耿而像後來的王莽、司馬昭一樣,那漢室天下不知道屬於何人!因時制宜,一時決策是根據情況而改變的,並非一成不變,對符合時宜的決策就是好決策,不符合時宜的就是壞主意,餿主意,武帝的立子殺母並非適用與每朝每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