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探尋歷史奧秘
-
2 # 大荒野史
于謙在明朝歷史上,絕對可以稱之為大忠臣。“土木堡之變”後,他成功打臉了遷都南逃的朝廷投降派們,當機立斷,另立新君,穩定了軍心。在“北京保衛戰”中強行湊了一批備用軍,橫掃瞭如日中天的瓦剌大軍。可以說,于謙用一己之力,使得明朝沒有成為第二個南宋。但就是這樣一個國之棟樑,卻在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後,含冤而死,下場令人唏噓。
于謙之死真的是因為記仇的明英宗小肚雞腸嗎?公元1449年,處於“極盛之天下”的大明朝,發生了一件,只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的事,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人給劫走了,這場改變了大明國運的“土木堡之變”,也讓這位明朝排名第二的逗逼皇帝,變成了兩邊燙手的山芋。大明朝廷內部聽說皇帝丟了,猶如天塌下來一樣,混亂一片,在這個關鍵之時,于謙站了出來,做了三件事:
一是當朝打死了忽悠明英宗去送死的大太監王振的親信馬順,一舉鎮住那一大群貪生怕死的“南逃派”,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于謙的做法是絕對正確的,如果真的遷都南京,那麼黃河以北的國土都將淪陷,重現北宋滅亡之景。二是提出擁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繼皇帝位的建議,並得到孫太后和主要朝臣的大力支援。第三點更是讓瓦剌人一個頭兩個大,瓦剌太師也先想著白撿個大明皇帝,就挾持明英宗在邊關遊蕩,想佔點便宜,在聽說大明朝廷早已立新君後,也先憤怒的直接攻打北京。當瓦剌大軍兵臨北京城下時,卻驚訝的發現,明軍早就列陣九門之外,一臉“來呀,老弟”的表情,就等著揍瓦剌人。原來於謙早就力排眾議,調派兩京,河南備操軍、備倭軍等入京勤王,全力準備“京師守衛戰”。
數月的血戰,瓦剌大軍被于謙臨時拼湊的二線部隊,打得落荒而逃,最終也先無可奈何之下,想把明英宗送回明朝。于謙親自站在城頭,用大喇叭喊話:這個皇帝我們不要了,送給你們玩了。你們明朝人怎麼這樣?我瓦剌太師不要面子啊。不過,明面上于謙喊著把明英宗送給瓦剌,卻在另一邊安撫景泰帝朱祁鈺,皇位大局已定,理應儘快接回英宗,吃了定心丸的景泰帝,立即派遣李實和楊善出使瓦剌,把兩頭都討嫌棄的英宗,贖回了大明朝。
歷經曲折回到大明的英宗,卻被弟弟朱祁鈺軟禁在南宮,當上了被囚禁的太上皇。英宗本已經心灰意冷,準備就這麼度過殘年,沒想到八年後,弟弟朱祁鈺突然病重,眼看就要死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投機小人,為了自身的利益,發動了“奪門之變”,請出了英宗,成功讓他復辟。這位被關了八年的仁兄,腦袋都有點秀逗掉了,身邊的徐有貞立即提醒他,要趕緊除掉于謙等人,軟禁景泰帝,為什麼這些人這麼急著要殺掉于謙?
一、為了師出有名
八年來閉門思過的英宗,心態其實已經很平和了,他也明白當年于謙另立新君,是以君為輕社稷為重,一心救國作為第一考量。英宗重登帝位後,“復辟功臣們”讓英宗殺掉于謙,他內心其實是很掙扎的,直到石亨和曹吉祥等人,誣陷於謙想冊立外藩-襄王,這就戳中了英宗的軟肋,徐有貞又偷偷說了一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這句話什麼意思呢?英宗早就被奉為太上皇了,哪怕政變成功,法理上,他再當皇帝,也名不正言不順了。弟弟朱祁鈺病死後,理應由他的兒子繼位或者另立皇儲,所以擺在英宗面前,只剩下一條路,把朱祁鈺打成是篡了英宗權的“假皇帝”。那麼當年力推朱祁鈺上位的于謙等大臣,就必須都按照“謀逆罪”殺掉。這樣,皇位名正言順的還給了我英宗,豈不是爽歪歪?
二、政治鬥爭
“土木堡之變”後,徐珵是頭號遷都南逃派,被于謙當堂罵成了狗。景泰朝之後縮起了尾巴做人,為了容易得到提升進用,把名字改為“有貞”。徐有貞應該是朝臣中最忌憚又恨于謙的人。石亨本因違反軍法被削職,但于謙請景泰帝寬恕他,讓他總理十營兵。德勝門大勝後得到世襲侯爵,念及于謙恩情,就上書推薦他兒子于冕,結果卻被剛強正直的于謙斷然拒絕,還在景泰帝面前把石亨噴了個體無完膚,石亨更是又愧又恨。就這樣,于謙成了這些小人的眼中釘,肉中刺。景泰皇帝病重後,于謙的最大後臺到了,之前與于謙的各種矛盾就集中爆發了。正是在這些小人的慫恿下,再造大明的于謙,被“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三、死於愚忠
其實在當時,于謙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制止“奪門之變”。政變前夜,于謙就收到了線報,奇怪的是他卻沒有阻止,而是作壁上觀。當時,他仍是一品太子少保兼大明兵部尚書。雖然明朝的兵部尚書,平時並不直接調兵遣將,但在有特殊情況發生下,京城四大營還是必須聽他的號令。參與“奪門之變”的,一共才幾個蝦兵蟹將,于謙一句話,這些人瞬間就會被守衛京城的將士們活剝了皮,但是于謙卻莫名其妙的保持了沉默,他的兒子于冕也幾次三番懇請父親能站出來表態,但是于謙卻認為這是他弟兄兩人的事,爭皇位畢竟是皇家內部事情,最後誰當大明的皇帝,我于謙一不貪財,二不圖利,對大明忠心耿耿,僅北京保衛戰的蓋世功績,足可擋住一切政治汙水。于謙過度的自信,卻忽略了人心的黑暗和政治的殘酷,愚蠢狹隘的明英宗復辟後,立刻昭告天下,廢掉了朱祁鈺的帝號,反其為“不孝、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不久朱祁鈺死後,諡號為“戾”,降為王,稱“郕戾王”,意思就是終生作惡的王,最後朱祁鈺也沒進明皇陵。不過,英宗到了晚年,最終還是醒悟了,他終於看清了石亨等人的嘴臉,知道冤枉了于謙,也明白了,景泰帝不立新儲,就是想還帝位給英宗的兒子朱見深,悔恨的英宗死要面子,只好讓兒子朱見深即位後,對叔叔和于謙都恢復了名譽。
于謙之死連後來修《明史》的人都看不下去,寫了句“死之日,天下冤之”。
-
3 # 謝金澎
明英宗在土木堡一戰中,被瓦剌部俘虜,成了自宋朝靖康恥後又一位被俘虜的皇帝。
英宗被俘虜後,瓦剌大軍一看明朝的皇帝連同文武大臣基本上被一鍋端了,號稱的五十萬大軍也死傷過半,其餘的鳥獸散。因此認為明朝已經無力再戰,企圖一舉拿下京師,逐步向南掃蕩,恢復蒙元統治。
這個時候北京城早就亂了,部級(含)以上的領導基本上全沒了,連一個當家的都沒有。以徐埕為代表的主撤派以天象為由,主張放棄京師南撤,但是以于謙為代表的主戰派主張抵抗。
當時于謙只是一個兵部侍郎,兵部尚書上戰場了沒能回來。最後于謙的主張得到支援和響應,于謙整軍備戰,收拾潰軍。結果阻擊成功,打退了瓦剌的進攻,也打滅了瓦剌的囂張氣焰,可謂是力挽狂瀾,保住了大明江山。
皇帝被俘,國不可一日無君,于謙等人立即擁立朱祁鈺為帝,領導抗戰。瓦剌隨後數次進攻都被打敗,瓦剌才知道土木堡的勝利實屬僥倖,都是王振那個閹貨造成的,否則土木堡之戰很可能完全是另一個局面。
打不贏就只有談,也先是一個非常高明的傢伙,他想到了宋朝時期金國俘虜了徽欽二帝,虐死在了金國,沒有產生什麼剩餘價值,現在自己把朱祁鎮禮送回去就給明朝埋了一個定時炸彈。於是他把朱祁鎮禮送回了明朝。
果然,朱祁鎮回到明朝,江山已經易主,弟弟也沒有要還他的意思,朱祁鎮自知自己做下了荒唐事,對不起列祖列宗,也沒有了非分之想,只想平平安安過完這一輩子也就是了。
但是朱祁鈺不這麼想,要知道古代的皇權是容不得半點隱患的,朱祁鈺把他軟禁了起來,並且照顧的很不周到。又廢除了朱祁鎮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因此朱祁鎮被軟禁的這些日子也產生了不少的怨恨,好歹兄弟一場,得了我的江山,還不讓人過點好日子。
朱祁鈺命也不是太好,立太子第二年他的兒子就死了,他也憂憤成疾,病倒了。投機分子徐有貞串通手握重兵的石亨,強闖南宮,發動了奪門之變,擁立朱祁鎮為帝。朱祁鎮隨後秘密處死了原本病都快好了的朱祁鈺,斷了後患。
隨後開始清算廢立之罪,于謙挽救大明自然是首當其衝。原本朱祁鎮念在他拯救大明有功,想放他一馬,徐有貞對朱祁鎮說了一句:”不殺于謙,師出無名。“朱祁鎮一想,也是的,不然到時候自己名不正言不順的,於是就處死了于謙。
可憐一代雄傑,碧血丹心,卻枉死於小人之手,徒留千古浩嘆。于謙的人品,在他的詩《石灰吟》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當然,那個小人徐有貞後來跟石亨爭權被貶,也鬱鬱而終。朱祁鎮後來醒過味來,剝脫了所有參與奪門之變那些人的功勞,為于謙恢復了名聲。
-
4 # 簷雨階苔
其中原因,不難猜測:
一、于謙與代宗君臣同心,于謙是忠貞之臣,應該會反對英宗復辟,並設法營救被軟禁的代宗,這樣將置英宗於何地?
二、于謙在明英宗被俘後,不但不想辦法去營救在瓦剌命懸一線吃盡苦頭的英宗,反而擁立代宗,使英示徹底丟了皇位!並且英宗回國後被代宗軟禁,于謙不但不幫忙求情,而且同意了代宗廢掉英宗兒子太子之位,另立代宗兒子為太子,這樣在英宗永無出頭之日,能不恨于謙嗎?
而且殺掉于謙,明英宗也有好處:
一,可以斷絕弟弟代宗朱祁鈺反抗的可能性。代宗必不甘心就這樣被奪走皇位,而於謙是代宗唯一強大的外援。只有于謙死了,代宗就會徹底失去反抗之力!
二,石亨等人擁立英宗復辟有天大功勞,既然他們想殺于謙,不如順水推舟,賣個人情,也好團結臣子。
此事詳情如下:
明英宗御駕親征蒙古韃子國瓦剌,帶領幾十萬明朝虎狼之師,想要踏平瓦刺,創造屬於自己的榮耀,完成太祖未竟的事業,事成流芳百世,事不成也能嚇唬一下瓦刺,保邊境幾年大平。然而沒想到,因為一個太監也想耍威風,衣錦還鄉,隨意改變行軍路線,被瓦剌得知明軍行蹤而在土木堡設下埋伏,結果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成為了俘虜!
訊息傳到朝堂,幾乎所有人認為瓦剌會挾持這個超級大肉票皇帝,輕易進入京城,江山易主,改朝換代。
這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國之棟樑于謙,于謙文韜武略,文能寫詩賦詞,武能調兵遣將。于謙嚴厲批評了那些大臣可恥的逃跑行為,主張調兵保衛京城。于謙勸太后立儲君,以絕瓦刺非分之想,懲治誤國太監王振黨羽,以撫群臣憤怒之情。
最後,在於謙周密的籌劃下,京師保衛戰取得勝利,討不到好處的瓦剌悻悻拖著英宗皇帝回家了。于謙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大明江山轉危為安,于謙有再造大明之功!
于謙扶立新皇明代宗登基,卻從不居功自傲,一如以前清正廉明,為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廢寢忘食、嘔心瀝血的工作。代宗也十分信任於謙,君臣一心,大明一片盛世景象。
然而在土木堡事變8週年後,也就是公元1457年2月16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斬首示眾!
原來,于謙剛正不阿,懲奸舉賢,得罪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而於謙又受代宗獨寵,石亨等人不敢得罪于謙,只能仇往肚裡咽。
到了1457年,代宗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覺得機會來了,他們幫助回國後被軟禁在宮中的明英宗復辟奪得皇位,這樣一來擁立明英宗有功,享不盡榮華富貴,二來可以藉此殺死於謙報仇。最終明英宗成功復辟,不久便殺了于謙。
于謙不僅是個政治家,還是個傑出的詩人,他的一首《石灰吟》非常著名,廣為傳唱: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5 # 喇叭與利劍
明朝自朱棣有天子守國門傳統。明英宗朱祁鎮率軍50萬討伐蒙古瓦喇,在太監王振的蠱惑下改行軍路線,在土木堡,被瓦喇軍被圍困。五十萬大軍覆沒,文武大臣戰死。皇帝被俘。石亨逃回。歷史稱為土木堡之變。瓦喇利用被俘虜的英宗,打明朝。明朝人心惶惶。朝臣中徐珵主張南遷,徐珵後改名為徐有貞。于謙主張另立成王朱祁鈺為皇帝,孫太后支援。朱祁鈺是代宗。他們進行京師保衛戰,打退瓦喇的進攻,挽救了明朝,避免了滅亡。後來,于謙迎回明英宗,被代宗景泰皇帝軟禁,國不可有二君,國家會亂分裂。1457年,英宗復辟,奪回皇位。曹吉祥,害死太子,代宗要處死,曹吉祥要讓英宗復辟,徐有貞失落,想得道皇帝的重用,幫助英宗復辟,石亨掌握一定的軍權,出錯,被代宗斥責,失落,英宗因立太子一事與代宗有矛盾,也想奪會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所以,文有徐有貞,武有石亨,內有曹吉祥,還有皇位人選。于謙是代宗的左膀右臂。徐有貞石亨說除了于謙代宗才不能翻盤,皇位才是名正言順。只有除掉于謙才能坐穩皇位,才能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
6 # 帝國中興
于謙這位大明王朝國之棟樑,民族英雄,以一己之力為大明王朝續命近兩百年,與岳飛和張煌言並稱為西湖三傑。1457年在明英宗復位以後立即把于謙抓進大牢,同年的12月23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在崇文門外在他和他的同僚曾誓死保衛的大明帝國的首都前被斬立決,天下冤之。作為一個為國家做出如此巨大貢獻的忠臣良將落得這樣的下場確實讓人感慨唏噓,為于謙感到惋惜,那明英宗朱祁鎮為什莫非要殺于謙呢?這還要從土木堡之變說起。
1449年瓦剌部的也先太師率軍對大明邊境進行燒殺掠奪,明英宗不顧群臣反對在大太監王振的蠱惑下親率五十萬大軍對也先大軍進行征討,在大軍出征以前為以防不測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同時讓郕王朱祁玉留守京師。大軍出征之後軍政大權完全由太監王振一手把持,行軍路線多次改變,為的就是可以讓大軍路過自己的家鄉蔚州讓家鄉父老看看自己的威風,可是幾十萬大軍跟著王振兜圈子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野建議大軍前往居庸關休整遭到王振的拒絕。大軍行至土木堡時王震下令安營紮寨,經過多日行軍將士飢渴難耐就四處找水,軍隊亂作一團,也先看到明軍已亂率大軍衝擊明軍,明軍大潰,英宗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殺。
土木堡之變的訊息傳回京城朝野震動,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穩定朝局于謙帶頭請求郕王朱祁玉登基繼承皇位主持大局,這就為于謙被殺埋下了隱患。也先太師俘虜英宗以後就對大明朝廷獅子大開口各種索要物資,他以為自己手裡有大明皇帝明廷不可能不答應,但是他想錯了,于謙上書朱祁玉說絕不可答應也先的蠻橫無禮的要求,要求朱祁玉下旨讓全國各地的軍隊入京勤王,以防備也先大軍的攻擊,被朱祁玉採納。明廷拒絕也先之後也先怒火中燒帶著被俘的英宗皇帝屢屢進入大明境內,由於皇帝在他們手裡守軍都不敢抵抗紛紛開啟城門,英宗朱祁玉從此也就落下了一個扣門天子的稱號。
在北京城下也先大軍遭到明軍的致命打擊,不得已攜帶英宗倉皇逃往草原,也先自知留著英宗也沒甚麼用了就答應了明廷的要求放英宗歸國。英宗歸國以後立即就被朱祁玉軟禁了起來,任何人都不得與他相見。朱祁玉死後明英宗在石亨等人的支援下復位,復位以後立即就把于謙等人關進了大牢,隨後被殺。在英宗被俘以後于謙沒有支援英宗的兒子皇太子朱見深登基反而支援同父異母的兄弟朱祁玉,這是英宗必殺他的原因之一。在也先太師要求明廷用大量物資換回英宗時又遭到以于謙為首的眾大臣的反對,這是英宗殺他的原因之二,在也先大軍兵臨北京于謙等人明知英宗在也先大軍之中還率大軍對也先攻擊,把英宗至於危險境地這是英宗殺他的原因之三。
-
7 # 狼的影子716
因為必須要殺,不殺他英宗的復辟行為就是非法僭越。
自古以臣子行廢立皇帝之事的臣子,歷史上都有種種非議,商超的伊尹放逐太甲,漢朝的霍光廢昌邑王,王莽廢平帝,董卓廢少帝,曹丕受漢禪,司馬昭廢曹芳,殺曹髦,南北朝這樣的事就更多了,到了楊堅廢靜帝,李淵立恭帝,趙匡胤廢柴氏,如此種種,能夠廢立皇帝的無一不是權傾朝野,能夠讓皇帝如芒刺在背的權臣。于謙是能夠廢立皇帝的大臣中的異類,可能他是較早秉持“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大臣,自古以來都把忠君和愛國聯絡在一起,而於謙是較早把這兩種觀念區分開來的封建官僚,正是由於他在國家危難,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及時的擁立郕王繼位,避免了明朝的亡國,可以說是“功在社稷”“再造大明”的不世之功。而且於謙不僅沒有居功自傲,攬權擅政,還積極的營救英宗回朝,按理來說,于謙對於大明朝的江山,對於兩代皇帝都是有不賞之大功的,大明朝廷給於謙什麼樣的賞賜都是不過分的,但是,英宗復辟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了于謙。
英宗出兵土木堡之前,就已經策立了太子,年僅兩歲的朱見深,到了英宗被俘,瓦剌挾持英宗一路斬關奪隘,逼近北京的時候,面臨亡國的明朝政府,在於謙的倡導下,經過孫太后的批准,擁立英宗唯一的弟弟郕王登基,號召天下諸軍勤王,打敗了瓦剌的進攻,保住大明的江山社稷。在北京保衛戰勝利後,于謙又積極的跟瓦剌展開談判,贖回了英宗。從古至今,歷朝歷代的臣子中,有功於社稷者莫過於謙。英宗回來以後,被景泰帝(郕王)尊為太上皇,軟禁於南宮,而且,廢了太子朱見深的儲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事情發展到了這個地步,本來也是順理成章,應當應份的事兒,連英宗的親媽孫太后也沒有任何理由反對。
然而事情的發展總是不能那麼盡如人意,年僅20多歲的景泰帝,登基才八年就病入膏肓了,更讓人頭疼的是他唯一的兒子也夭折了,大明王朝一下子到了“君將死,國無本(沒有帝位繼承人)”的地步,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于謙向景泰帝提出了“復立沂王(英宗太子朱見深)”的建議,實際上,這個建議在當時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辦法,因為英宗只有景泰帝這一個兄弟,帝位的傳承如果不能在他們二人的子嗣之間傳承,就只能迎立外藩的王子入繼大統,如果“復立沂王”,帝位重新回到英宗一脈,這樣一來,英宗和孫太后肯定會大力支援,而英宗也不能厚著臉皮去奪兒子的帝位,只能老老實實的當他的太上皇,即使是英宗日後以太上皇的身份御政,他也沒有任何理由把一個挽狂瀾於即倒,再造大明王朝,迎回英宗,又擁立自己兒子登基的大功臣治罪。但是這個建議被景泰帝否決了,他還不甘心,他還希望自己能夠痊癒,希望自己還會有兒子,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萬一景泰帝復立了沂王,而自己真的又痊癒了,真的有又了兒子,那時候他將任何處置沂王呢?所以他不到最後的關頭,是不會松這個口的。但是,就是因為這片刻的猶豫,給了英宗復辟的機會和口實。
雖然景泰帝病入膏肓,不能理政,但是身為兵部尚書的于謙,還是可以輕易的阻止英宗復辟的,畢竟英宗依賴的僅僅是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這幾個小人物,曹吉祥是一個普通太監,徐有貞是朝野皆知的小人,曾經力主南遷而被滿朝君臣所唾棄。而於謙是可以調動京城三大營的軍隊最高長官,但是他得知英宗復辟的訊息後,卻沒有任何行動,很多人都說于謙是因為相信自己問心無愧,所以才聽之任之的。而實際上于謙是無可奈何,無計可施,因為他沒有任何理由阻止英宗的復辟,當時,景泰帝病重,國家沒有策立儲君,一旦景泰帝駕崩,朝廷立刻就沒有主人了,宣宗的子嗣就只剩下英宗父子了,這個帝位只能是由英宗一脈繼承,于謙如果出面阻止英宗復辟,就必須以篡權謀逆的罪名逮捕英宗及其黨羽進行治罪,而篡權謀逆是死罪,如果於謙逮捕了英宗治罪,過後又只能立英宗的兒子沂王為帝,殺其父,立其子,那麼于謙就裡外不是人了,除非他下決心殺了英宗,又不立沂王為太子而迎立外藩入繼大統,徹徹底底的做一個挾天子以自重的權臣,他才會出面阻止英宗,而這些是于謙做不出來,所以他只能聽之任之。
而英宗的復辟是一次及其冒險的行動,稱得上是一次篡權謀逆,因為當時雖然景泰帝病重,而朝廷又沒有儲君,但是,英宗在沒有得到景泰帝的旨意或者是太后的懿旨的情況下,就發動“奪門復辟”的行動,畢竟是有違於禮法的,是謀逆的大罪,他要讓自己的復辟行為合法化,就必須讓景泰帝成為竊據皇位的逆臣,自己是合法的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而於謙就是協助這個逆臣竊據皇位的幫兇,不殺他就不足以證明自己“奪門復辟”的合法性,而事實上英宗復辟後確實廢除了景泰帝的帝號,仍降為郕王,諡號“戾”,並且不準景泰帝葬入皇陵,以此來證明景泰帝的非法,英宗不是不知道于謙是有大功於社稷的功臣,沒有于謙,不僅自己只能當俘虜回不來,大明朝也會亡國了,殺于謙是喪盡天良的行為,但是比起皇帝的江山社稷,至高無上的皇權,于謙的命又算得了什麼呢,在皇權面前,隨至親也可以殺,親孃老子都不能例外,犧牲于謙一個臣子,換來英宗一系的江山社稷,帝位永存又何樂而不為呢?
-
8 # 西府趙王爺
于謙之死,六個字:重社稷,輕君主!
末將於謙,願為郭家世代抽菸喝酒燙頭!
額不對,應該是末將於謙,願為大明世代粉身碎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當然,他為了大明,而不是朱家!
重社稷輕君主本身並無錯,于謙被殺,只因明英宗心眼小 ,報私仇!
在明朝的臣民心中,如果把于謙跟明英宗兩個人放在天平上秤一下的,于謙的分量是重於這個明英宗的!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得出,于謙對於明朝的存亡興衰而言,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
可是,這個良臣敬業了一輩子,沒有想到卻遇上了心眼如此之窄小的君主,最終成為對方的刀下之臣。
那麼,兩個人之間的矛盾,是如何演變成君屠臣悲劇的呢?
首先,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瓦剌把這個明英宗抓到了自己的領地之後,就把貪婪的髒手伸到了明朝的身上,首先,如果想要你們的君主平安回去的話,就必須付一大筆錢。當時的明朝有錢付這筆贖金嗎?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可是,為什麼沒有選擇付贖金,而是重新扶一個新君坐到那個位置呢?
當時的于謙是兵部尚書,他非常清楚一件事情,就是瓦剌歸還明英宗的意圖並沒有那麼地單純,錢對於他們來說,只是其次,他們真正想要的是整個明朝。于謙自然是不會讓這種打算盤的人得逞,不會讓“靖康之恥”再度上演!
于謙的原則是重社稷輕君主,在其他大臣的協商之下,他們決定先不管這個被俘的皇帝,這件事情自然是太后在背後授意,畢竟於謙是良臣,自己沒有那種私慾,只有對黎民對明朝的愛與維護。
明英宗重新奪回皇權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殺掉于謙,因為這個人挑戰了自己的皇威,因為這個人無視自己的皇權跟自尊。
作為君主的他,因為心眼窄小,認為自己在群臣前面應該要有顏面,畢竟以後還要領導這個明朝繼續地往前走,如果沒有殺掉曾經讓自己難堪的于謙,那麼,後世之人會如何看他這個皇帝呢?
肯定是說自己沒有被臣子放在眼裡。明英宗怎麼可能忍得下這口氣,于謙的死,讓自己拿回了尊嚴。
不過,這樣的“尊嚴”,更加可恥!
-
9 # 國史記聞
明英宗朱祁鎮本來可以像他的前輩和後輩一樣老老實實度過一生,但偏偏天要多事,人要找茬,他的一生也算是波瀾壯闊了。且不說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在殺于謙一事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確實有點公私不分。
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對明朝堪稱是有再造之功,如果沒有他,明朝可能早早地被稱為“南明”,又或者早就被亡國了。所以,在當時來說,于謙主張另立新君以主持社稷,避免群龍無首又避免瓦剌以朱祁鎮為條件威脅明朝是對國家有利的。如果當時瓦剌認為朱祁鎮沒什麼用了,將他就地解決,于謙的名聲可能也不會像現在這麼好——俗話說“不打是好盆,死了是好人”啊,以江山社稷為重的于謙最終竟然冤死了,這就讓他的聲望直逼抗金將領岳飛。
明英宗給於謙定的罪名只有八個字——“謀為不軌,迎立外藩”,意思就是“出賣我的愛,你背了良心債”,當年我對你也不錯啊,你竟然背叛我!從這件事來看,朱祁鎮確實有點小心眼了,再怎麼說于謙對明朝也是有巨大貢獻的,沒有他的話朱祁鎮別說復辟了,連命都撿不回來呢。于謙殺身成仁了,你朱祁鎮可也是要上史書的啊!
不過這件事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討論過德和才到底哪個更重要,他認為有才無德的人是最危險的。對於朱祁鎮來說,于謙就是有才無德之人——對我不忠誠啊!一個有才能又有威望卻對我不忠心的人(最起碼曾經不忠)如果留在身邊而不除掉,那還能睡個安穩覺嗎?
回覆列表
于謙是明朝名將,土木之變後,在明英宗被俘,京師精銳損失殆盡的情況下,他力排眾議,阻止南遷,並扶持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即位,為代宗,率眾防禦瓦剌大軍,保住了明朝,《明史》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共稱“西湖三傑”,然而這樣一位忠心耿耿,挽狂瀾於既倒的忠臣卻慘遭英宗殺害,那麼明英宗為什麼殺明謙呢?
于謙
原因有三個:
第一:為了洩私憤
明英宗在王振的慫勇下親征瓦剌,結果兵敗被俘,英宗正眼巴巴的盼著人來救他呢,等來等去,結果等來了代宗即位的訊息,英宗心裡別提有多恨了,而扶持代宗即位的正是于謙,所以對於謙,英宗是很恨他的。後來也先兵臨北京城下,讓于謙等人出城“迎駕”,于謙不理,只派低階官員王復、趙榮朝見明英宗,這使明英宗更恨于謙了。後來,英宗回到了北京,在南宮一困就是七年,這七年的軟禁也是拜于謙所賜,所以英宗對於謙是恨之入骨,這是于謙彼殺的原因之一。
明英宗
第二:不信任代宗心腹
奪門之變後,英宗重掌大權,對於代宗時的舊臣自是不太信任,更何況是扶代宗上位的于謙。而且當時于謙任兵部尚書,又很有聲望,英宗不可能把這樣一個“定時炸彈”留在身邊,所以他要想辦法把這個炸彈拆除,想來想去,只有殺了最保險,英宗的猜忌與對於謙的私憤更堅定了其殺于謙的想法。
第三:受奸臣慫勇
即便有以上兩個原因,英宗也不太敢殺于謙,因為于謙是忠臣,功勞不小,如果殺了于謙,那麼英宗就會“遺臭萬年”,像宋高宗一樣不受待見,不僅如此,殺了于謙還會讓眾臣寒心,對這個昏君自是離心離德,百姓也會鄙視和唾罵他,對於國家來說,這是不利的。所以英宗才會說“謙實有功”,猶豫殺還是不殺。
徐有貞
但是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在徐有貞、石享、曹吉祥這三個奸臣慫勇下,英宗這個昏君下令殺掉了于謙。理由是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可實際上呢,各有理由:徐有貞是因為向于謙求取國子祭酒之位,于謙去找代宗,代宗不允,徐有貞便怨恨于謙。石享呢,因向代宋推薦于謙兒子于冕因被于謙訓斥,暗中忌恨,曹吉祥為想立功就夥同徐有貞與石享發動奪門之變,擁立英宗,與于謙和代宗勢不兩立,故為除政敵而慫勇英宗殺于謙。
最後再說于謙,“太傻”,認死理。于謙很忠誠,但他是忠於代宗的,因為代宗比他那不靠譜的哥強多了,那他為啥非要讓英宗回來呢?太認死理,認為於情於理都不能把太上皇扔那不管,所以于謙勸了代宗半天,說動其迎回英宗,最終,害死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