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小勞叨叨

    傳統戲曲也好,傳統曲藝也好,都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去保護呢?我覺得首先來說是不要把它們束之高閣,本身這些藝術就是源於民間的,大眾藝術,就應該讓它們回到民間。你得讓喜歡看戲的人有地兒去看,現場看戲和看電視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不能光靠著電視,不要以為舉辦幾次戲曲大賽,就能讓戲曲火起來。同時你得讓演員得有戲可演,不能我坐科8年,出來沒地方演呀。就拿相聲舉例,前些年相聲已經快死了,但是當相聲又回到了小劇場,回到了民間,相聲就又煥發了原有的魅力,原有的生機,從而又出現了一批一批的人才,才有了現在相聲市場的火爆。同時,得讓這些傳統藝術市場化,有人願意看,有人願意聽,有人願意唱,它就不會消亡,你天天把它當成科研專案,放在無菌室裡,生怕別人碰著,不讓人接觸,那它活不了,那也不叫保護。一句話,迴歸大眾,迴歸市場。

  • 2 # 一半秦聲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傳統戲曲是中國文化傳承下來的瑰寶,既要在保護中發展,還要在發展中保護。

    首先就戲曲本身而言,①文化的生命力在於適應創新,戲曲也應當適應時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創新,才能保持其生機。②要打破地域限制、門檻限制廣泛傳播,擴大影響力,培養接班人,要規模化的發展,如果偏安一隅,陝西人只聽秦腔、北京人只聽京劇、河南人只聽豫劇,怎麼這不就成了地域間的“文化壁壘”了,只有相互交流抱團取暖,才能開啟地域界限。③戲曲本身就是民間大眾的的集體智慧創作,要切近民生、切近生活、切近實際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去表演傳達,如果文藝脫離了群眾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就相關部門而言,①首先要提供一個相對寬鬆的發展環境,加大戲曲的宣傳力度,積極引導發展方向,扶持本地戲曲走出地方,走出國門。②對於發展傳承較弱的曲種要政策方面適當傾斜,投入人力物力,幫助其走出困境,對於瀕危的戲種要啟動保護機制,在學校適當開設一些課程,幫助培養繼承人。③要改變傳統的傳承方式,把傳統的口授相傳用辦學的方式擴大培訓,批次生產這方面人才。

  • 3 # 五臺春曉

    河北蔚縣的蔚縣秧歌早在1958年就被郭沫若先生讚譽為“百花叢中一點紅”。其笛聲悠揚的優美旋律,打動了觀看的每一位觀眾。作為擔負蔚縣秧歌傳承發展任務的蔚縣秧歌演繹有限責任公司,不辱使命,鼎力創新,近年來不斷推陳出新,把握脈搏,謳歌時代,2017年精心排練了蔚縣秧歌劇《魏象樞》,在蔚縣、張家口創下了“一團一地一場一劇”連續演出20餘場且場場觀眾爆滿的奇蹟。2018年7月應邀赴京參加了京津冀戲曲展演,大獲成功。11月蔚縣秧歌摺子戲《花燭錯》赴江蘇崑山、周莊參加了2018全國百戲(崑山)盛宴。

  • 4 # 賦閒27

    要保護戲曲,首先要將戲曲平民化,要多建小劇場,降低演出成本,當然也要有精品。大的製作,光彩奪目的佈景燈光,大的劇院演出成本高演出週期短,資金迴流慢,不利於戲曲發展,小劇場,小劇目,摺子戲演出頻率高,觀眾多,票房收入就高。不要把戲曲貴族化。

  • 5 # sj老頑童

    傳統戲曲是中國藝術瑰寶。千百年來常盛不衰,深受華人的喜愛,尤其是解放後黨中央毛主席,非常關心傳統戲曲,敬愛的周總理親自抓。尊造毛主席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指示挖掘改編了一些傳統戲,如新鳳霞主演的評劇花為媒小白玉霜主演的秦香蓮,嚴鳳英主演的天仙配,女付馬,常香玉主演的豫劇花木蘭,阮雪芬主演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先後排成電影,深受人民的喜愛和歡迎。與此同時也新編上演了歌頌工農兵型象的現代戲,如花淑蘭的霓虹燈下的哨兵,黛渃,馬泰魏榮元的向陽商店,小白玉霜的李雙雙,魏雲的朝陽溝等就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當時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久演不衰,劇場座無虛席。在那個年代省市區縣乃至村村都有劇團逢年過節好戲連臺非常熱鬧。改開後由於西方文化介入以及港臺流行歌曲和東北二人轉小品等流行。很受青少年的檠賴,傳統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保護傳統戲以經非常困難了,因為它失去了市場最終被歷史淘汰。

  • 6 # 周文革1

    戲曲進校園,一切都是從娃娃抓起,教人學壞,從娃娃抓起,教人學好,從娃娃抓起,娃娃就是一個橡皮泥,就看你怎麼塑造他了,等到成年以後就定型了,無論是品格還是興趣,都定型了,不好改變了!

  • 7 # 荷露團珠

    保護傳統戲曲的方式,必須是國家出一部分力,和民間大力弘揚齊頭並進,才能達到效果。

    但是我個人認為。如果真的讓傳統戲曲流傳下去,得到保護,那麼只依靠國家的力量是不夠的,因為任何被溫室裡圈起的藝術,都不會有長足的發展。比如說現在,很多的戲曲院團被國家供養著,人浮一世,浪費資源。不能真正服務於大眾,讓老百姓接受和喜歡。一些院團不去繼承傳統,拿著國家給的經費,排演一些新編戲,演不了幾天就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了,因為,老戲迷不喜歡年輕人討厭。國家撥了很多錢,不但不能使戲劇長足發展,而且使戲曲江河日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接地氣。

    我們還發現這麼一個現象,京劇作為國粹,個地方都有被國家供養著的很多院團,卻人浮一世,一年演不了幾齣戲,但是呢,照樣能開工資,藝人們雖然掙不到大錢,也餓不著。但是長此以往,如果國家哪天不輸血了,這些院團怎麼辦?藝人們不從藝術上,發奮進步。任何戲曲品種肯定都會越來越不行,江河日下。但我發現河南豫劇好像是比京劇要活躍得多,原因就是豫劇比較接地氣,比較接近於老百姓,雅俗共嘗。他們下鄉到農村。演出一些人們喜聞樂見的劇目,很受老百姓歡迎。

    實際上什麼是保護?戲曲的生命力越強越容易被觀眾所保護。光想著讓國家保護,那是本末倒置,一個藝術形式怎麼能由國家決定他的命運呢?所以要想讓戲曲得到保護,得以延續,最好的自我保護形式就是發憤圖強,不斷的繼承發展,多出新劇目;觀眾喜歡的好劇目,出更多的名角,更多的優秀藝人。這樣不但發展了戲曲,自身也得到了保護,這才是真正的保護。

  • 8 # 魏青衣

    我認為,根本性的保護傳統戲曲,的確是需要民間力量。不過與此同時,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才能夠更好的保護傳統戲曲,分別是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宣傳、培養傳承人才、政策優惠,減少稅收或實行補貼等。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是第一步了,申請成功了,相當於有了保障,有政府來進行保護。如果連這個都沒有申請到,那麼很容易就失傳了。當然了,現如今大部分傳統戲曲劇種都是處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的。

    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首先是加大宣傳。想讓人們喜歡上傳統戲曲,得讓人們深入瞭解了這個東西。有很多年輕人,潛意識裡認為戲曲很難理解,而且還過時了。所以不太願意去接觸戲曲。其實戲曲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人們缺乏的只是通往愛上戲曲的這麼一個橋樑。我認為,只要宣傳到位了,除非是那些人真的是對戲曲一點點也不感興趣的,否則人們多多少少會對戲曲產生興趣的。

    將傳統戲曲宣傳出去之後,剩下的就是培養專業人才,傳承與發揚戲曲文化。

    舉個例子,在十幾、二十幾年前,高中生還基本上都是選擇文理科,很少有專門學習藝術的。但是在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了藝術,社會上對於藝術生的認可也越來越廣泛了。戲曲是一種傳統文化,也是一門藝術,當戲曲的社會認可度越來越高的時候,完全可以當成一種升學的途徑,即學生們可以從小學習戲曲,然後透過考試進入戲曲學院(現在雖然也有,但非常少,基本上都是附加在音樂考試中的)。

    當戲曲的社會認可度提升了,人們覺得傳統戲曲已經融入在生活中了。如果再有相應的政策支援,那麼到那個時候,提起傳統戲曲,應該很少再有有人用“保護”這個詞語了。而是可能會有很多人走在大街上,遇到熟人這樣打招呼:“嘿,你今天聽戲了麼?”

  • 9 # 林憶南

    關於如何做好傳統戲曲的保護,我認為應該做到傳承與革新。

    一、加強戲曲藝術的宣傳力度

    我們的戲曲的一個認識誤區就是,它應該是屬於老年人活動,與年輕絲毫不沾邊。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戲曲欣賞是一項男女老少皆宜的活動,所以保護傳統戲曲,消除人們對戲曲的錯誤看法是刻不容緩的。

    關於如果做好戲曲的宣傳力度,我個人的看法是,各大劇團多在各高校開展戲曲文化宣講,用戲曲的魅力去感染更多的大學生、更多的年輕人。讓年輕人知道戲曲的妝容有什麼講究,不同的角色的服裝是如何的,旦角水袖的作用又是怎樣的?從細節入手,讓年輕人感受戲曲魅力。二、在表演上利用現代科技手段

    戲曲的唱詞和我們一般講的普通話發音有所不同,所以利用現代技術給戲曲表演加上字幕,能更好地幫助觀眾理解表演者所唱內容,達到更好的表演效果。也能讓觀眾在對照字幕的情況下,感受戲曲唱腔的韻味,以及表演者的戲曲功底,還能根據不同劇種,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各地方音。除此之外,在舞臺佈景上,更加追求景物的真實性,能更好的還原戲曲的表演背景,能讓觀眾更好的置身於戲曲之中。

    三、結合時代特徵,編排新戲

    在戲曲史上,我們湧現出不少經典曲目,比如京劇的《霸王別姬》、《游龍戲鳳》、《貴妃醉酒》,再比如崑曲的《牡丹亭》、《長生殿》、《西廂記》,再比如黃梅戲的《天仙配》、《女駙馬》、《對花》,都是十分值得欣賞的曲目。

    但是傳統曲目在一定程度上還會有封建思想的殘留或者與現代價值觀不同的思想,所以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戲曲家們應結合時代發展與要求,編排更多符合現代潮流的新戲,給戲曲注入新的生命力。

    總之,戲曲作為一項傳統藝術,做好戲曲傳承是我們這一代人應盡的義務,作為戲曲新一代的傳承人,做好戲曲的革新更是刻不容緩的。當傳承與革新齊頭並進,我們的戲曲文化定會生生不息,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 10 # 隋亂唐定五十騎

    中國傳統戲劇從近代以來隨著時代轉型而出現的客觀問題,在城鎮化程序中,這些問題會越來越明顯而突出。因此,更應該針對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的特定規律,進行有針對性的保護和傳承。

    首先,中國傳統戲劇的傳承和保護需要立足於舞臺藝術的實踐經驗,根據傳統戲劇的傳承特徵,採用“專業化(職業化)保護”的方式進行有效提高,強化對於傳統戲劇的傳承和推廣,由此形成傳統戲劇在傳統劇目挖掘、傳承人的代際傳承、傳承單位的團體表演、保護專案的推廣等環節的長效保護,將傳承真正落實在表演藝術的傳續上。其次,在傳統戲劇的保護過程中,需要始終貫徹分類指導的原則,明確四級名錄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確定各級保護原則,避免當前傳統戲劇類非遺專案的無序化走向。

    再次,在傳統傳承人認定基礎上,根據縣、市、省、國家級名錄的序列,尊重“表演團體”在傳承中的作用,將綜合了多元行當、多元演職人員的表演團體、班社等列入代表專案傳承人行列,逐漸改變“傳承人”能夠傳承個人藝術而無法傳承戲曲的被動局面。根據具體劇種、具體院團的需要,採用“團帶班”的形式,將表演團體發展需求與人才有效培養結合起來,用“團帶班”的舞臺表演實踐,帶動戲曲後繼人才的承續,同時將表演團體所帶“班”與戲曲職業院校專業化人才培養的學科教育結合起來,強化傳統戲劇後繼人才的隊伍建設,使師徒相授的倫理價值與“團帶班”的實踐價值和學校教育的人文價值得以結合。根據特定劇種的需要,同時探索特殊的家庭血緣傳承、村落宗族傳承等模式。

    同時,可以藉助崑曲挖掘、整理、傳承經典摺子戲的經驗,將摺子戲為主體的經典劇目傳承列入非遺評價體系,將摺子戲和經典劇目的量化,作為傳承人累代相承藝術的重要方式。藉助當前已經普遍適行的“進校園”“進社群”“非遺日”等公益活動,將摺子戲和經典劇目的排演、推廣,與社群文化建設建立聯絡,用戲劇經典來夯實群眾文化生活,讓傳統戲劇擁有更廣泛的觀眾群體。

    最後,還需要鼓勵民間組織對於戲曲經典的研修、傳習和搬演,藉助地域文化的力量,將戲曲與地方文化生態結合起來,延續和推廣劇社、曲社、票社等民間業餘組織對傳統戲曲普及的重要經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攝影行業有所謂的掃街,你喜歡掃街嗎?你覺得掃街能出攝影作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