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多彩桌布
-
2 # 酒鬼丁大虎
一般來說說出的話叫“上喻”
寫出來的叫“聖旨”
需要別人傳達的口頭旨意叫“口喻”
也有叫“詔”,口頭書面都可以。
總之在不同的情境下,概念略有不同。
-
3 # 洪山青玉
從“天命觀”的君無戲言,到民主立憲,人類經歷了幾千年,才邁動了這麼一小步。不是人不開化,而是維護封建帝王君主流治的“法”,在那個“一人獲罪,誅滅九族”和“一人當官,雞大昇天”的大時代背景下,誰敢冒天下之大不諱而自討滅門之果呢?明白人更加知道明哲保身。這就是皇權制下法律的高明之處。一代清官包公演義的“審龍袍”是歷史上唯一質疑皇權威信的代表作。
-
4 # 歷史風物誌
古代皇帝說出來的話叫做什麼?這得分什麼場合,一般皇帝特發的指示性的命令稱為上諭,清代雍正以前,上諭一般是皇帝下令命令後由內閣大學士或南書房的侍臣撰擬,透過內閣頒發,或由宮中發放到相關部門或大臣,雍正七年(1729)軍機處設立後,上諭統由軍機處撰擬。經皇帝同意後,透過兩種途徑發出:一種是明發上諭,透過內閣公佈,稱作"內閣奉上諭",是屬於有關國家重大政令需要中外臣民共知的。如宣戰、議和、大赦、巡幸、謁陵、經筵、蠲免及高階官員的除授降革、重大案件的處理結果等;另一種是"寄信諭旨",是以軍機大臣奉旨的名義,由軍機處交兵部捷報處寄給外省督、撫、提鎮大員或欽差大臣等高階官員的。
聖旨也是用來下達文書命令和賞罰封贈此賜爵用,和上諭的作用非常類似,但又有細微的差別,聖旨有的是皇帝本人寫,有的是皇帝說再由他人代筆。聖旨、上諭一般都是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或頒發正式的命令封賜的時候。
另外一種,皇帝平時說的,一般對大臣、子孫、嬪妃說的叫做聖訓,聖訓並不完全代表教訓的意思,有的時候是隻教育、教導的意思,而且很多時候大臣能得到皇上的親口聖訓,是身份的象徵,想想你的領導在你做錯的時候還願意教你,這代表你的領導對你還有期望,要是直接給你一份解僱聖旨,那直接完了。當然也有的時候是皇帝真的在發怒,但又沒到擬旨下命令的時候,這時候大臣們就要趕緊跪下,高呼“皇上息怒”。另外有的是皇帝生前說的話,後世子孫抄錄下來當做家教教材來用的,也叫聖訓。
皇帝也是人,雖然金口玉言,但嘴巴也有吃五穀雜糧的時候,所以並不是句句話都要擬成聖旨釋出下去的,所以分場合分情況一般稱為上諭、聖訓。
-
5 # 山野論史
上諭、口諭、諭旨、敕令、制、召、聖諭、聖旨、口召、君命、密旨、面命、聖言、聖訓、斜封墨敕·········。先說這麼多,想起來再補充。
這裡我不多解釋這些皇帝之言的區別,大概就是正式的、非正式的,命令式的和訓導式的,口頭上的和書面上的這些區別而已,今天說點題外話,皇帝是否真的金口玉言。
其實這是誤解,皇帝也是人,也會犯錯,所以在大多數朝代,皇帝都是和大臣們商量著來,最後皇帝拍板,但是很多時候皇帝的想法並不是都能夠得到執行,朝中有諫臣,會反駁皇帝,甚至有些朝代直接就規定,皇帝的聖旨沒有透過三省和宰相簽字無效,這個朝代就是宋朝,在宋朝,皇帝被懟很正常,下發的聖旨被送回來拒不執行也不是什麼大事。
在宋朝,聖旨是由門下省起草,中書省稽核,宰相簽字,尚書省執行,中間缺一不可,即便是過了門下省、中書省和尚書省三道關,如果臺鑒官提出意見,聖旨還是會被懟回去,如果皇帝想越過三省,直接下旨,叫做斜封墨敕,也稱斜封官,在宋代,這樣的官員是不被認可的,宋朝的皇帝經常收到被懟回來拒不執行的聖旨。想想,一個宰相進來,啪的一聲,扔給皇帝一打聖旨,這些不合規矩,你收回去吧,是不是違和感十足呀?而這在宋代還真不是新鮮事。
宋朝是中央高度集權但誰也無法專權的制度,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收到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臺鑒官的監視之下,他們之間相互制衡,使任何一個人或一個部門都無法專權,因此宋朝很少出現真正權傾朝野的權臣,王安石和宋神宗聯手都不能使新法順利執行,宋徽宗為了能夠順利推行新法,一反祖宗三相制衡的規矩,讓蔡京一個人任宰相,權力不可謂不大,但是蔡京也曾在壓力下四次被罷相,金口玉言,在宋代是不存在的。從宋真宗朝開始,宋代出現了君權象徵化的趨勢,並漸漸形成了君主“統而不治”的慣例。金口玉言,不存在。
-
6 # 棋盤山酒業
皇帝對某一件事的指示叫“上喻”
專職人員寫出來宣佈的叫“聖旨”
需要別人傳達的口頭指示叫“口喻”
-
7 # 嘉人小魚兒
吃飯用“用膳” 。
睡覺用“就寢” 。
發怒“龍彥大怒” (是別人這麼說的,他自己一定不會說) 高興“龍顏大曰”(是“龍顏大悅”,和上面一樣)
給東西用“賞賜” 。
說話用“聖旨” 補: 洗澡叫“沐員。
上廁所叫“更-衣” 。
出門叫“微服”。
睡覺叫“寵幸xx”(~~~~)
要走的路叫“聖駕”
叫男的稱:“愛卿”
叫女的稱:“愛妃”
叫不男不女的稱:“小x子”
大型出門叫“御駕親征”
做作業叫:“批閱奏章”
叫自己的爸:“太上皇”
叫自己的媽:“皇太后”
叫自己大老婆:“太后” ……
死了叫“駕崩”
-
8 # 本身優秀
這裡我不多解釋這些皇帝之言的區別,大概就是正式的、非正式的,命令式的和訓導式的,口頭上的和書面上的這些區別而已,今天說點題外話,皇帝是否真的金口玉言。
其實這是誤解,皇帝也是人,也會犯錯,所以在大多數朝代,皇帝都是和大臣們商量著來,最後皇帝拍板,但是很多時候皇帝的想法並不是都能夠得到執行,朝中有諫臣,會反駁皇帝,甚至有些朝代直接就規定,皇帝的聖旨沒有透過三省和宰相簽字無效,這個朝代就是宋朝,在宋朝,皇帝被懟很正常,下發的聖旨被送回來拒不執行也不是什麼大事。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古代皇帝說的話叫什麼?這個問題太簡單啦,大家都看過電視劇吧,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影視產業興起,許多清宮電視劇,古裝劇太多了,裡面最讓人關注的我想除了主角就是皇帝啦。宰相劉羅鍋裡面就有一個橋段:和珅的小舅子癸海犯了法,劉墉設計讓皇上殺了他。就是說皇帝的話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的話就是聖旨。不能隨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