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律改變人生六月天

    很多年不看中國產片了,還是喜歡上世紀的中國產片。近些年人在囧途可以。至於這兩位在證券市場興風作怪的一丘之貉你覺得呢

  • 2 # 老丁同學

    這場成人禮的最後一個環節,格外殘忍,是把那個已經“死去”的自我獻祭給眾人,用眾目睽睽下的認輸來換取成人世界的門票。

  • 3 # 鯨魚電影

    《狗十三》我是上週提前看的點映,當時曹保平好多圈中的好友都來捧場,比如黃渤、徐錚、包貝爾、姚晨,就連許久都沒有露面的李晨都來了。當時大家看完之後就讚不絕口,而像趙薇、黃磊等很多沒有到場的人,也都發微博表示支援:“支援導演,超期待!”、“狠勁十足的曹保平,期待!”

    憑良心講,我在看《狗十三》時並不知道它要講什麼故事。一開始看一位就是講一個女孩丟了一條狗的故事,但是慢慢看下來會發現好多片段竟然都曾經發生在我的身上,比如片中那個父親逼著自己的女兒給爺爺奶奶道歉;女孩丟了狗非常生氣,家裡人就找了一條別的狗來糊弄她,她不樂意,就被捱罵;在酒桌上,父親還讓女孩給客人敬酒,可是明明答應女兒陪她去看展覽卻只能假裝不記得。

    這就是中國式的父母啊,每一個觀眾應該都會感同身受。由於我們國家的思想觀念,使得父母凌駕於子女之上,子女無條件臣服於父母的要求,只有聽話才是乖孩子。《狗十三》就是把我們成長中所經歷過的痛楚都撕開給你看,你雖然都不記得了,但當看到後還是會耿耿於懷。這就是一部好電影應該給人帶來的思考,可是現在大多數導演都拍不出這麼有質感的電影了。

  • 4 # 明年買輛918

    關於趙薇本人,不做任何評價,大家心知肚明,狗十三這部中國產劇,是不是國片第一,也不是誰推薦就能成的,畢竟還要看個人感覺,每個人的欣賞角度都不同,沒有所謂的第一

  • 5 # 一可電影

    被禁5年最終無刪減上映,成為近幾年最好的中國產青春電影!

    第一次知道《狗13》,其實是在2015年的夏天,在電影院看完《烈日灼心》之後。

    我把這位被稱為中國黑色犯罪電影領軍人物的導演曹保平的所有犯罪片看了個一遍,在這個間隙裡,得知拍慣了犯罪片的這位導演在2013年難得貢獻的這部青春片。

    昨晚我去看了點映,才發覺其中的殘酷不是以往任何一部犯罪片可比的。

    因為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電影被禁了5年,觀眾也等了5年。

    這部曾經被密封的公認最佳中國產青春電影,用一種殘酷的社會現實和人性困境,用120分鐘,在大熒幕上,呈現了一種既諷刺又直白的真實感。

    《狗十三》

    導演:曹保平

    主演:張雪迎 / 果靖霖 / 智一桐 / 代旭 / 黃詩佳

    豆瓣:8.4分

    ▲狗13還是狗B?

    5年前,電影叫《狗13》,5年後,它叫《狗十三》

    《狗十三》最早擬名為《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是片中兩隻不同小狗的名字。

    後來改名為《狗13》,13,指的是13歲的少女李玩。

    這樣的結合,不僅為了開門見山道破故事的引題和主線,更大程度上,是曹保平發洩式地用一個文字遊戲,用一句「粗口」來表達他對中國式教育的不滿。

    這句粗口當然只是它沉寂的一個因素,致使影片上映艱難的最大原因,就是它指向出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以及父權家庭體制下的破敗。

    李玩,是西安普通城鎮裡普通家庭裡的一個普通初中生。

    她穿著校服,帶著牙套,額頭長著青春痘,喜歡天文、喜歡物理,英語偏科,讀著《時間簡史》,幻想著平行宇宙,也有著青春期的叛逆。

    因為父母離異,她長期與爺爺奶奶生活,從小,她便生活在母愛缺失,父親強權,繼母精明的環境中,渴望陪伴,也渴望理解。

    這一天,為了彌補從小缺席的父愛,李玩的爸爸買了一隻狗來陪伴她,李玩為它取名為愛因斯坦,以此暗喻了李玩與愛因斯坦一樣的命運和際遇:被冷落、被疏離、被責難、被遺棄。

    幾乎是順理成章的,同樣孤獨的愛因斯坦幾乎成了李玩在孤獨青春期裡唯一的寄託。

    可是,一次爺爺帶著愛因斯坦去買菜的途中,狗走失了。

    愛因斯坦的走失,令李玩從歇斯底里到貼上尋狗啟事,那個穿梭在街巷哭喊撕扯著愛因斯坦名字的夜晚,那頓用肢體拳腳試圖解決叛逆的暴力輸出,讓她徹底意識到成長的無奈與青春的殘忍。

    懂事,或者說,看上去懂事,是她唯一的選擇。

    沒有墮胎,撕逼,車禍等常見的荼毒式青春電影套路,很多影評人在看過這部電影后就給出「這應該就是今年你能看到的最好的華語青春電影的讚美。

    說實話,我一直反對如此玄乎又帶有聳動意味的盛譽。

    但對於《狗十三》,我覺得這樣的讚美並不誇張。

    因為它足夠真實,就像豆瓣網友所說,原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是的,它拍的就是你我。

    從叛逆到抗衡到沉默再到妥協,它就像一個縮影,揭開了「聽話式」家庭教育的殘酷裂縫,折射出大部分人的青春活法:

    沒人過問自己是否開心,沒人去想自己想要什麼,簡單粗暴的教育和父權的家庭體制,讓「聽話懂事」成為了馴化之後的模板。

    這種成長的陣陣隱痛,在遵循父輩們的意志中營造的一派詳和下隱隱作痛。成長,成為一種千瘡百孔的終極責罰。

    李玩的父親是中國家庭裡的典型形象,父親愛女兒,愛得急迫,愛得粗糙,愛得急於求成,愛得千篇一律。

    他最常說的一句話便是: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等你長大了就明白了。

    事情得不到妥善解決,就連爆發後的一番打罵,在以不平等的姿態展開溝通時,都要冠以愛之名:打你,是因為愛你,打在你身,痛在我心。

    這種在傷害之後再給予的愧疚和補償,在軟硬兼施下也都變成了一句:你要懂事,要理解我們,一定要原諒我。

    成年人世界裡的任性妄為,需要一個13歲孩子加以理解,可卻從沒有人試著理解像李玩一樣的孩子。

    從來沒有人試圖去理解,在他們看來,愛因斯坦只是一條狗而已,他們不知道,那已經成為李玩不安與惶恐的青春裡唯一的感情託付。

    也從來沒有人在意她是否知情,當她同父異母的弟弟出生,全家慎重地商量著這個男孩的名字,可李玩她的這個名字,就像當時鬧著玩似的。

    也從來沒有人在意,深愛物理但英語很差的李玩,在父親強制推開她在英語興趣小組培訓班的申請表上自作主張簽名時是怎樣的心情。

    正如曹保平導演所說:這不是教育,這是暴力。

    在那些看上去令人窒息、壓抑的畫面裡,他一點點撕開大多數中國孩子受教育的真相。

    在這一個龐大的、個體無法抵抗的「秩序」面前,無人可以逃遁。

    我們很多人都或多或少不能倖免地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著這種以愛之名的教育和馴化,最後都試著看上去懂事長大,就像李玩一樣。

    慢慢從一個抗衡的少女接受成人世界的法則,滑向偽善深淵,變得妥協,沉默,甚至像個大人一樣諂媚,虛偽。

    而最後的妥協和懂事,不過在大人們世界裡,多了幾分炫耀的談資。

    可是誰也不知道,我們曾獨自在深夜中迷茫不安,誰也不會關心,我們曾獨自在角落裡失聲痛哭。

    寫到這裡,我突然發現,與其說《狗十三》是一部無奈的青春片,不如說它是一部充滿力量充滿吶喊的社會片。

    曹保平拍電影很奇怪,他的切入點,大多都是與社會對接的現實主義題材,有的寧可不上映也要拍,有的卻寧可妥協周旋也要上映。

    幾乎每一部上映的電影,都會遭遇「閹割」。

    例如2008年的《李米的猜想》,被要求刪減50分鐘,才得以公映。

    例如2015年的《烈日灼心》,為了過審,上映前足足刪掉了81分鐘。

    而這一次,我們能在影院看到這部傾注了曹保平最多表達欲的未刪減青春電影,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幸運。

    去看看。

    若你有共鳴,這絕對會是一部你近年來看過最好的青春電影。

    但我更希望你沒什麼共鳴,因為對《狗十三》的不理解,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

  • 6 # 使用者108366246769

    拋開一些演員自身的個人問題來說,片子確實是個好片子,也算是中國產片裡的上乘之作。內容真實反應出了我們身邊的情況,甚至裡面的每個角色在我們身邊都能找到對應的,拍攝手法有些奇特,引人致勝,是一部值得收藏的電影。還有一部電影《卡拉是條狗》,都是從身邊的小事,反應出老百姓的酸甜苦辣的!

  • 7 # 如風1109

    很遺憾,我沒在自己生活的大城市,現在一個小城市裡有事,這裡的電影院根本沒有排片,就只放映毒液海王,所以看不到。

  • 8 # 手機使用者92769075522

    晃累?穿曰狗旗衣掙錢時被義士免費糞洗化妝時,槓桿空手道韭菜收割的行為及心態坑股民血汗錢的過街老鼠的垃圾人。。全是華誼585偷稅垃圾戲子,太噁心了呸呸呸呸滾

  • 9 # 老墨講銷售

    首先我想說第一肯定名不符實,但也是為數不多的佳作。

    在同一個時代,一個好的想法總會引起大家的共鳴,但誰能成功,我們誰也不知道。之前有一部影片叫《寶貝兒》,很現實,但現實得不招人喜歡,另一部影片叫《流浪貓鮑勃》,也很現實,但現實得招人喜歡,現在一部《狗十三》,同樣很現實,現實得不敢去喜歡。

    看到這部電影,看舒君不知道自己是幸運還是不幸,身邊確確實實有一個這樣的李玩。我有一個堂弟,父母離異,也是跟著父親。父親在他去當兵的那幾年娶了個後媽,還生了個弟弟。他回來後才發現這一切,原來自己是這麼多餘,原來自己的父親可以這麼溫柔,妒忌、不滿、壓抑開始充斥著他的生活,可是又能怎麼樣呢?只能默默接受,變成懂事的李玩。

    十三這個數字很神奇,在中國是大吉,在西方偏偏又是大凶。導演卻更為粗暴直接,這個十三是由一個B字拆成的,主旨簡單明瞭。可這種憤怒的表達方式有用嗎?個人其實還是比較悲觀的,可能又是一段無力的掙扎。我相信每個人做選擇的時候都會選自己當時覺得最好的,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國家也一樣,都想給我們的花朵最好的東西。對我們教育體制改革,一直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可是大部分都失敗了。記得之前有所高中想把應試教育改成素質教育,之後放棄了,原因是學生的成績不理想。但是想把教育體制進一步改變的呼籲還是要的,而且越多越好,即使我們在掙扎。

    影片涵蓋的內容比較多,元素也比較複雜,個人想講講幾個大家可能忽略或者能留下深刻記憶的片段。片段一:愛因斯坦丟了,家裡來了第二個愛因斯坦,大家都說這是原來的愛因斯坦,堂堂知道這不是的,可是之後還是改口了。和騙子呆久了,我們自己也會逐漸變成騙子的;片段二:當一隻蝙蝠無意中闖入了大家的教室,學生們第一反應是想把它打下來,老師也一樣,沒有人想著開啟窗放它一個自由。最後老師把它打下來了,放到書上,開啟窗,扔出了教室,繼續上課。突然想到《寄生獸》這部動漫的一個情節,一隻小狗死了,男主撿起它扔進了垃圾桶,一切看起來那邊自然,死了的東西就應該丟掉,可是女主哭了,死掉的小狗不是應該找個地方埋起來嗎?片段三:李玩的家人們一起進入旋轉門,李玩沒來得及跟進去,家裡人也沒覺得李玩沒來得及跟進去有什麼不妥。李玩沒有太大的反應,因為她知道自己失寵了,即使拿了再好的成績,自己也當不了主角了。好可笑啊,奶奶明明是個女性,似乎也重男輕女……片段四:那個所謂的招牌菜—狗肉。我相信這個片段應該是大多數人印象最深刻的。李玩長大了,懂事了,看不見自己的樣子了。原來懂事是這麼的悲哀,而另一種悲哀是,即使大家知道李玩是多麼愛狗,也沒有人在旁邊提醒一句;片段五:又遇到了愛因斯坦。李玩太愛愛因斯坦了,愛到明白了有一種愛叫放手,因為她知道愛因斯坦再也找不回來了,找回來是災難,她也找不回原來那個自己了。

    因為主角視角,大家可能對主角報以更多的同情,所以第一反應就是對她父親和家人的不理解,其實看舒君一開始也一樣。可是活在這個世界上其實誰都不容易,你覺得容易了,更多是別人幫你負擔了你的不容易。

    我們能茁壯地成長,是因為父母的養育之恩;富二代之所以成為富二代,是因為那些拼搏的創一代;抗日戰爭之所以勝利,是因為無數革命烈士的犧牲。真的,誰都不容易,不要苛責太多,也不要要求太多,知足常樂也許是在這個無奈的時代不錯的選擇,希望大家都幸福。

  • 10 # 柯基怪

    《狗十三》如果有續集,名字或許可以叫“殺十二”

    爾談的天空 2019-01-04 22:34:24

    □mapo麻婆豆瓣

    城市裡,孩子在忙碌學習;鄉野裡,孩子在忙碌娛樂。

    這也許不全面,但這篇稿中的幾個主人公中,卻體現得很明顯。更明顯的特徵是,他們的家人都很勤勞。

    狗十三:一個城裡娃娃失去愛的故事

    城裡娃叫李玩,13歲,既講理又愛玩,但他遭遇了不講理也不好玩的人生。

    當然,大家都知道她就是《狗十三》裡的主人公,看似是個虛擬角色,卻存在於全國各處,影射這中國千百萬的家庭。她真實、純真、善良,映襯出的確實周遭成人的虛偽、欺騙、偽善。

    學習,只有學習,拒絕你去接觸其他生命,接觸其他柔軟情感,這裡面的具象物叫“愛因斯坦”,他養的一條狗(因為女主愛好物理,所以把自己的寵物取成自己崇拜人的名字)。

    第一條狗被爺爺弄丟了。

    狗丟了,大家不去找狗,而是找藉口。

    爸爸說,爺爺年紀大了,追不上狗。

    爸爸說,你還有一年要中考了,學習要緊,不要和狗玩了。

    李玩不聽,發狂尋找,發傳單找狗。在家人的眼裡,李玩的這些舉動是任性,但卻從不分析,這是她內心的愛,是對同伴“不拋棄,不放棄”的執著。

    但她的內心並不能被傾聽,剩下的只有孤獨。反抗~~壓迫~~再反抗~~暴力……最後,她,只能被迫接受,被迫成為他們所期待“懂事、乖巧”的孩子。

    影片的主題是自以為愛著別人,其實只是在用愛的名義,行使自己的自私。爺爺奶奶的溺愛、縱容,爸爸和後媽是簡單粗暴,用錢和禮物來表達感情,沒有一個人發自內心地愛她。

    這是一個失去愛的過程,最後的情節是,她找到了“愛因斯坦”,但自己卻變得沒有愛了,只能默默走開,默默流淚。

    殺十二:兩個鄉下娃娃變成殺手的故事

    勤勞的父母

    兩個鄉下娃娃分別叫小羅和小吳。

    2005年6月4日,對湖南衡陽市衡南縣三塘鎮的一戶姓羅的人家,是值得慶祝的一天。38歲的男主人老羅有了自己的兒子。老羅為這一天不容易,老婆是個先天性弱智,但面對未來,老羅充滿信心,要當爹又當娘,挑起家庭的重擔,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能讓他覺得比別人差。

    老羅是出了名的勤勞,雖然打零工仍支撐起這個四口之家。

    同樣高興的還有老鄉老吳,他家住在湖南沅江市,2006年的一天,妻子也為他生下一子,取名吳某康。

    老吳也是個勤勞的人,在孩子兩歲時,他就和妻子外出打工了。

    富貴的童年

    小吳和小羅都有很富貴的童年,當然這是和周遭的人做比較。

    小吳有爺爺奶奶的愛,沒錢了,他可以偷爺爺1000元,反正爺爺也不會怎麼吵他。外公不給錢,他動手就打。

    小羅的童年也很魔幻,經常出入網咖,與遊戲中的“英雄”作伴。而勤勞的父親還把他送到鎮上的華星學校上8年級。華星學校是一所私立學校,一年的學費要1.5萬元。

    他們的童年裡,他們就是“王者”。完全掌控著自己的生命,恣意生長,無懼周圍的任何環境,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抽菸、打架、打遊戲,那都是家常便飯。他們從來都不知道,父母是用如何的努力,才鋪就了他的“登基”路。

    可怕的少年

    12歲、13歲,花一樣的年齡,孩子自主意識正在覺醒,有人稱這個階段是“叛逆期”,麻婆認為這個叛逆多指的是世俗和傳統,這種叛逆是很好的東西,是生命的精華。

    但是,在這個故事裡,這種覺醒,卻是內心魔鬼的覺醒。

    我是王者我怕誰。

    “我又沒有殺別人,殺的是我媽”。

    小吳捅了媽媽20多刀,如果,媽媽是剖腹產的話,肚子上還會有一道當年生他時留的疤。

    小羅用錘子錘殺了母親和父親,因為他們不給錢,而他非常想去網咖打遊戲。遊戲比什麼都重要……

    小皇帝發飆了,後果很嚴重。現在把孩子養成小皇帝的很多,但敢於這樣殺死自己的“奴僕”的還真是亙古罕見。

    武力的道德

    學跆拳道的第一課,經常是武德教育,當你掌握了高階身體技能後,要知道限制使用。

    少年也是如此,現在的孩子營養好,12歲已經是大姑娘、大小夥子的樣子了,在重量級上也可比肩大人,但他們的內心仍是孩子,這樣的矛盾也是“青春期”的表現,也是校園暴力的高發時段。

    上述的小吳和小羅也正處於這個階段,原來成人在我眼裡看著也很渺小,他們弱爆了。所以以前有一種說法,半大孩子連老江湖都害怕,因為他們出手沒輕重。

    這種錯位的價值觀,當然源於家長的管教。

    好的孩子是在愛的澆灌下成長,愛是營養,所以不能少也不能過量,科學搭配很重要,這裡面就有讓他認識自己,認識父母,認識社會,瞭解生命,瞭解愛,懂得感恩等等……麻婆開始嘮叨了,到此為止吧!

    希望再也不會有這樣的事發生,如果有讓它發生在電影裡吧!《殺十二》,權當一次警世恆言。(不希望你們感覺不適,配圖全為《狗十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大家推薦個車,皮實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