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知是什麼
-
2 # 計冠光海老KK匹茲堡賓州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的解釋:
有一個混沌狀態的,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
寂靜而遼闊,獨存而不改變,迴圈而不衰竭,可以稱作萬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能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稱它為“大”。
它不斷執行,向遙遠處伸展,沿著伸展的軌跡,又返回本原。
所以說道是無窮的,天是無窮的,地是無窮的,人也是無窮的。
玄妙的混沌有四個無窮,而王其中之一。(這裡的“王”在其他版本里面作“人”字,應該是人字)
人效法於地,地效法於天,天效法於道,而道效法於自然。
我的理解:
可以想象,老子的時代,可能已經出現許多不盡人意的社會問題,作為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老子,找出社會問題作出診斷,找出病根,並且開出一劑藥方-迴歸“自然”…。
在生產力低下,物資短缺,文化不興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簡單的,淳樸的。作為圖書檔案館長的老子,一定對歷史記載的遠古社會的人的生存法則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頗有研究。他也許瞭解到遠古的人民相處和諧是應該,所作所為都是按照或效仿自然現象順勢而為。這個世界的存在,都是由自然之力而形成的。人的作為越順從自然越好…。
我想,老子的這個理念,就是放在今天,也不會過時。人本就應該效法自然順勢而為,而不是逆天而為。
我個人以為,按照現在(或很遠的將來)人定勝天這樣“作”下去,必定是走向一種意想不到的結局。看似我們已經可以掌握離開地球的需要的能量和技術,但同時人類已經把個地球破壞殆盡而不可收拾了吧?
我個人認為,“人定勝天”不如改為“人定順天”,一切順從自然,符合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跟自然親密無間…。那種狀態可能反倒是真正地“勝”了天了…。
我猜老子或許也是這樣想的…。
-
3 # 劉怯之
我一直強調老子的《道德經》,其實是一本科普著作。如果我們認真解讀、系統通讀,就會獲得這一結論。第二十五章從"有物混成"至全章結束,說的就是宇宙生成的初始狀態及人類在宇宙中的空間定位選擇。只是老子只能用當時的文字語言來傳遞他的宇宙學知識,後人受自己的知識及眼界侷限,往往望文生義,坐井觀天,解出諸多歧義。
所謂言而有據,我們先來看看第二十六章老子的原文怎麼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這段話,在今天的語言環境下來理解,大概意思是這樣:
不斷化合的原始物質,誕生在天地之前,寂靜空虛!廣闊無邊!獨立存在不會改變,週而復始地執行並且永遠不會消失,可以稱為天和地的母體。
我不知道如何來稱謂這個母體,就字之叫道,勉強名之叫大。
大漸漸在膨脹(逝),膨脹得越來越遠,遠到極點又反轉而回(返)(畫外音:老子似乎在講宇宙膨脹及宇宙有界無邊的理念)。
所以說道(宇宙)大,天大,地大,王(人王)亦大。時空世界中存在著這四大,人王佔據其一。
人應該效法大地,大地應該效法天體,天體應該效法大道(宇宙時空),大道應該效法自然(自然,包括宇宙但比宇宙還要大)。
如果有人認為以上解讀附會太多,建議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再全文誦讀一遍《道德經》。只要你靜下心來,一定會發現老子究竟在講什麼。
-
4 # 近華若華
在二十五章中,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執行,這也是《道德經》裡很重要的內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說明“道”是渾樸狀態的,是圓滿和諧的整體,並非由不同因素組合而成的。“道”無聲無形,先天地而存在,迴圈執行不息,是產生天地萬物之母。“道”是一個絕對體,現實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對存在的,唯有“道”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道”是“獨立不改的”。本章中老子提 出“道”、“人”、“天”、“地”這四個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會隨著變動運轉而消失。而是經過變動運轉又回到了原始狀態,這個狀態就是事物得以產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
5 # 琮璋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怠、為天地母,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強字曰大、廣大無邊、執行不息,不息無止、無止必返,迴圈往復、無有止境。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為大,天地四大,人居其一,人法於地、地法於天、天法於道、道法自然。
-
6 # 雲淡風清29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道德經》第25章裡的一句話,《道德經》第25章是闡釋“道”的性質的重要一章。全文如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妙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一個誰也無法清晰表達的東西。連老子也只好勉強給他安了個名字曰“道”。但是道在許多人看來,雖然說不大清楚,心中卻彷彿有所瞭解。就象老子所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然而卻“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正因為說不清,道不明,許多人對“道”的理解各有不同,其探索“道”的熱情卻持續不減。
老子料到了後人會有疑問,因此在本章對“道”作了個大概的描述:混然天成,在天地產生之前便已存在。遼闊無邊,情無聲息。週而復始獨自執行不停,是萬事萬物的本源。雖然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姑且稱他為道吧!道離我們時遠時近,近了會遠離,遠了會回返,他就是這樣迴圈往復,永不倦怠。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在這虛空裡是四大之一,因此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老子對“道”的解釋,本章最為詳盡。但即使這樣,還是讓人難以捉摸。其實道本身便無法清晰界定,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也。老子也只能以“有物混成”“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來形容道的形貌和存在。如果能說得清,那他一定不是“道”。但是有一點可以明確,“有物混成”才是“道”的真實形態。
-
7 # 竹林吟曉1
我來回答(原創首發):《道德經》二十五章,是《道德經》中很重要的一章,本章集中描述了“道”的存在,是對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展開。這一章開頭兩句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譯文: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先於天地而存在。我對這兩句的理解是:有一個包羅永珍而聯絡緊密結構精緻的東西,它是先於天地就存在的。這就像天體物理學裡“大爆炸”前的存在一樣。這是二千五百年前,老子對我們今天所說的“終極追問”的回答。他指出:有一種東西是先於天地而存在的,也就是說,天地是由“這種東西”生髮的。但是他沒有說明“這種東西”是個什麼東西,只是以天地的存在,指出還有先於“這個存在”的存在,並沒有後來成熟的哲學明確的回答“物質與意識,誰是第一,誰是第二。”那樣的命題。但是,從這裡我們可以認識到,天地及天地的萬事萬物,都有一個根本的總出處,都有一個根本的定律,天地及天地間萬事萬物都遵循它的規律,按照它的性質、法則而存在。這說明它之於天地間的人,具有至高無上的意義和價值。至少,可以讓我們認識到,如同先與天地存在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一樣,任何事物,有結果必有原因,可以使我們防止隨意猜測,主觀武斷,一葉障目等直觀性思維所易犯的錯誤。
-
8 # 古之善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 釋
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帛書本、河上公本、傅奕本、王弼本皆同。簡本作“有狀混成,先天地生”,“狀”,今本作“物”;帛書甲、乙本“混”作“昆”當為假借字。
2、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河上公本、傅奕本、王弼本皆同。簡本作“寂寥,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下母”;帛書本作“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周行而不殆”,帛書本和簡本皆無。
3、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河上公本、傅奕本、帛書本、王弼本近同。簡本作“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
4、 人亦大:簡本、帛書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均為“王亦大”。傅奕本作“人亦大”。
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物,是指物的屬性;體,是指物體。天地,是指道之體,或有體宇宙、宇宙。此句意為無限無體的“精”或物質基因構成的“無體宇宙”或“道之本”,在“有體宇宙”或“道之體”產生之前就存在了。
6、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意為無限無體的物質基因之精,構成的“無體宇宙”,是無聲、無形、無體,獨立長存永不衰竭,迴圈執行而生生不息,它可以算做宇宙萬物的本原。
7、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意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我不知它的名字,只好叫它為“道”;如果勉強給它起個名字的話,也只能稱它為“大”。大到沒有極限,便不會消逝;沒有消逝,才稱得起“遠”;雖然“遠”,卻能自遠而“返”。
8、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意為“道”是最大的無際;其次是“天”;再則為“地”;次則為“人”。“道”之域中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
9、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為人效法地為法則生化演變而來,地效法天為法則生化而來,天效法道為法則生化而來,道效法自然的價值取向行為法則。
語 譯
有一渾樸狀態的原始之物,在“有體宇宙”或“道之體”產生之前就存在了,它在無際的“無體宇宙”中無聲、無形、無體,獨立長存永不衰竭,迴圈執行而生生不息,它可以算做宇宙萬物的本原。我不知它的名字,只好叫它為“道”;如果要勉強給它起個名字的話,也只能稱它為“大”。大到沒有極限,便不會消逝;沒有消逝,才稱得起“遠”;雖然“遠”,卻能自遠而“返”。所以,“道”是最大的無際;其次是“天”;再則為“地”;次則為“人”。“道”之域中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為法則生化演變而來,地效法天為法則生化而來,天效法道為法則生化而來,道效法自然的行為法則。
進而論之
《老子》第二十五章,是老子在公元前6世紀展現出他的智慧,在解釋“道”是宇宙萬物之本原,是先天地生,即“有體宇宙”開端之前就存在。而且是,無際、無聲、無形、無體,獨立長存永不衰竭,迴圈執行而生生不息,它可以算做宇宙萬物的本原。這也就是說“道之本”就是“無體宇宙”,“道之體”就是“有體宇宙”。而且,“道之本”根據自然法則生化“道之體”,或“道之本”派生“道之體”。所以,“道”是宇宙本體,或“宇宙之本”與“宇宙之體”之合,也就是有限的“宇宙之體”依存在無限的“宇宙之本”之中。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的論述,我用形象地比喻:當我們問老子,“道”是什麼?那麼,老子笑了,同時老子在想21世紀的人怎麼如此提問?老子笑後並會告訴我們說:“道”不是什麼,“道”是世界上任何“什麼”的之本,“道”又是世界上任何“什麼”的之性。老子在第二十五章的論述是在告訴我們,我們解答宇宙的本原時,不能拿派生的“道之體”中的“什麼”之物,來解說本原性的“道之本”。
《老子》第二十五章,就表明了“無體宇宙”之本所派生的“有體宇宙”之體中任何實有的存在,如:水、火、原子、質子、夸克、輕子、中微子(西方哲學中的ontology);即人類所能視為構成一切物質實體或基本成分(粒子)的存在,都不能代表“無體宇宙”之本的“道”。然而,對“道是什麼”這樣的提問和回答,實際上都是在“為學”,為“有”,而不是在“為道”,為“無與有”。中國古哲人老子的“道”之學說,是指向宇宙之本與宇宙之體,以及宇宙本體之性的學說。這就是為什麼說,老子建構的“道”,是宇宙本體和最高原因的學說,也就是宇宙本體論的形而上學。老子的“道之本”,體現的是一種溯本求源式的意向性追求,是一種理性思維的無窮無盡的指向性,是一種指向無限“宇宙之本”的終極關懷,是一種指向“有體宇宙”任何實有存在的本原。而“有體宇宙”,就是我們現在人們常說的宇宙。
老子強調,人法地,那就是說,人類以地球為法則生化演變而來;地法天,那就是說,地球以有體宇宙為法則生化而來;天法道,那就是說,有體宇宙以道為法則生化而來;道法自然,那就是說,道效法自然;自然存在“第一推動者”,並根據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推動宇宙萬物生化演變。這就說明了在公元前6世紀中國古哲人老子就有很高的智慧與辯證思維,在解釋“道”就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在解釋“道”生養宇宙萬物存在自然法則,即自然的價值取向客觀行為規律。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宇宙本體就是道,就是道之本與道之體,也就是說,宇宙之本的“一”派生宇宙之體的“多”。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是說,道之性是自然,道之生是自然,也就是,自然就是“道之性”之謂“道之生”。因此,道之性是“自然的計劃”,道之生是“自然的目的”。那麼,老子稱謂的“道法自然”,就是“自然的計劃”生“自然的目的”。然而,老子所稱謂的“道”是宇宙本體,而且也是社會和人生的本體。“道法自然”既是“自然的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也是“道的行為規律”。道的行為規律,就是宇宙萬物生化演變必須遵從的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
“道”這個字在哲學範疇是宇宙本體和最高原因的抽象,這就是為什麼說,古哲人老子建構“道”的形而上學,就已經遠遠地、遠遠地超越樸素的唯物主義、樸素辯證法、樸素的生活經驗中間所感受到現象界“實有”的解釋。中國古哲人表述的“道”是指宇宙開端之前,宇宙尚未出現事物物件之“本”的、無體的“陰陽者”,與宇宙開端之後出現事物物件之“體”的、實有的“陰陽者”。這就是為什麼說,中國古哲人表述的“道”就是宇宙本體的最高抽象,它不同於西方德文中的ontologie和英文的ontology或拉丁文的ontologia詞含義。而拉丁文又源於希臘文,希臘文(λόγος)中這一個詞的字面意義是指關於on的logos,就是關於on(有、是)存在的邏各斯。其語意可以指宇宙開端之後出現實有事物物件的存在邏輯。因此,西方哲學最初的哲學思考就是由古希臘泰勒斯提出,而且他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由“水”而產生,又復歸於“水”。這就說明了最初的西方哲學是“存在論”形態,不是“本體論”形態。
然而,中國古哲人最初的哲學思考就是由古哲人老子建立,而且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由“道”而產生,又復歸於“道”。因此,最初的中國哲學形態就是“本體論”的哲學形態。中國“本體論”哲學形態從發生學的意義上,陰陽論的發生,意味著中國“本體論”的發生。中國哲學思想的來源,就是來自於《易經》中的陰陽論。而《易經》的陰陽思想就是來自上古伏羲時代早期“陰陽”與“八卦”的思想基因。據此,草創於殷商時代的《易經》代表著中國哲學本體論之基。
中國古哲人表達的“道”與希臘古哲人表達的實有“存在”,其內涵的關鍵詞是“道”與“Logos”(邏各斯)。這兩者其中相同的意義,都是作為宇宙世界本原而提出。而不同之處,希臘古哲人赫拉克利特提出的“Logos”表示的是宇宙本體發生的實體存在物件是永遠變動的,而這種變動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規律進行的,這就是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學說的原初義。然而,中國古哲人老子是將“道”視為宇宙開端之前無限“無體的陰陽者”之本的“一”,與宇宙開端之後有限“有體的陰陽者”之生的“多”,作為宇宙本體最高原因的學說。所以,希臘古哲人的“Logos”,體現的是西方文化的推理理性精神;而中國古哲人的“道”,體現的是中國文化的辯證理性精神。因此,希臘古哲人的“存在論”注重的是宇宙本體發生的、外在的實體存在物件,以秩序為邏輯的變動規律。然而,中國古哲人的“本體論”著眼於宇宙開端之前之始基,宇宙開端之後萬物之生之道理。
西方的“存在論”(ontology)不僅在追問什麼東西存在,而且追問什麼東西是最基本的實有存在,以及各種不同的存在者之間的邏各斯關係;那麼,將西方的“存在論”作為有限“有體宇宙”一切實有存在者之間的邏各斯關係的研究,稱之為“實有”的“本體論”,這才是西方的“存在論”最有哲學理論意義的問題。
而中國的“本體論”不僅在追問有限“有體宇宙”中“一切實有存在者”的本原,而且追問本原的無限“無體宇宙”生“有體宇宙”之道理;那麼,將中國的“本體論”作為宇宙起源及宇宙本體之性的研究,稱之為“無與有”的“本體論”,這才是中國的“本體論”最有哲學理論意義的問題。
從而,希臘古哲人與中國古哲人在追問宇宙本原時,所產生的“實有”、“無與有”的思辨及學說,後人可以分別區分,統稱為哲學的“本體論”。
中國古哲人老子在公元前6世紀,就已經告誡人類:“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即“有”是“無”的本體,“無”依存在“有”之中而共同的存在。
也就是說,在無限無體的宇宙中,“有”反映的是無限無體物質基因之“精”的陰陽者,“無”反映的是無限無體物質基因之“精”的陰陽雙方之間的陰陽之“氣”,“精”是“氣”的本原,“氣”依存在“精”之中而共同的存在;在有限有體的宇宙中“物質世界”之“有”是“精神世界”之“無”的本體,“精神世界”之“無”依存在“物質世界”之“有”之中而共同的存在。亦即,宇宙的“物質與精神”不存在是先有“物質”,還是先有“精神”的偽命題,或客觀就不存在宇宙“物質與精神”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絕然分離。
根據老子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的哲理本義,我採用當下的哲學語言給出最高概括及普遍意義的道之定義:
“萬物之本之一”生化“萬物之體之多”的生命機制中,“有”與“無”共同存在,“無”依存在“有”之中,並且“無”以“勢之行”之形式,依存在“有”的目的之中,稱之為道。
或者說:
宇宙之道,是道中的“有”與“無”共同存在,“無”依存在“有”之中,並且“無”以“勢之行”之形式,依存在“有”的目的之中,稱之為道。(即,道可道)
其中:宇宙之道,是“道之本之一“生化“道之體之多”所反映的自然價值取向客觀行為規律。
注:老子的“有與無”和“氣”其概念範疇具有普遍性、絕對性,不是科學概念範疇的“有、無”和物理學的“氣”具有針對性、相對性。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
9 # 綠蘿芳菲
《有物混成》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宇宙生成論在公元前四百多年的《老子》中已有出現“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早在先秦時古人就開始了對宇宙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先秦道家的《老子》和《莊子》等著作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道家思想不斷分化、傳播,特別是以《管子》四篇(《心術》上、下、《白心》、《內業》)為代表的翟下道家的“精氣”說將老子的宇宙論思想向縱深度發展,翟下道家不僅講“水本原”、“精氣”說,還講“靜因之道”的反映論。另外,在《太一生水》中也表現了道家的宇宙論思想。從而演化出具有強烈道家色彩的宣夜說、混天說。
-
10 # 隨緣空中書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此句源於《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tài)。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tài)。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章講了“道"為物混成,先天地生。寂靜空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為天地之母。用語言的符號來記錄它曰道,勉強起名字謂:大(tài)。
為什麼大字讀tài?
大字有三種讀音dà,dài,tài可知讀音dà是表對比……。大字古通“太”、“泰”。大讀音dài是表大夫、大王。讀音tài太、泰,太表非常、特別的意思。泰表平安,安定,佳,美好,極,驕縱,傲慢,通。泰卦卦象表宇宙、天、地、自然所尊循的規律。
六十四卦之泰卦,坤上乾下,坤可喻為地為柔為最大的陰,乾可喻為天為剛為最大的陽,“天地交”說明陰陽二氣交通往來,雙向互動,換位給予,由此而促使萬物生長髮育,調適暢達、永葆蓬勃生機,這是宇宙、乾坤、自然所遵循的普遍規律,可稱之為“天地之道”,“天地之宜”,這是泰卦之卦象。
《道德經》第十四章中講了執古之道的綱紀、法則是陰陽和三混而(二)為一……。也與《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文中的“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相應。《道德經》文中很多大字應讀為大(tài),才符合陰陽和三混而(二)為一執古之道的綱紀、法則。
《道德經》第十四章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德經》之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
11 # 北玄門—聖炎
有一物,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我也不知道怎麼定義命名,就勉勉強強稱之為道吧。
回覆列表
說白話 俗話就是,:宇宙天性 跟人性一樣。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也可以說,聰明一時,糊塗一世。宇宙大迷糊。?!祂又不 總迷糊?!一會兒清醒,一會兒迷糊!?。但 祂也有個靈!是永遠清醒的!也就是宇宙中最大的那個靈!!!宇宙是大迷糊,但祂那個靈,是永遠至聖至善的?!。所以說,道 是永遠沒法說清楚 說明白的?!而且 祂又是真實存在的!!掌控宇宙自然人類萬物的!,也就是現在科學,正在尋找的暗物質 暗能量?!!!。祂雖然是混的,但也是最清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