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大臉貓愛吃愚

    經歷一戰,英國國力已經消耗的七七八八了。二戰後更是負債累累。由於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各殖民地分分要求獨立反抗英國統治,不但不能為英國提供財富,反而成為英國的負擔。英國興於工業革命,對外擴張。衰於戰爭!不過瘦死駱駝比瘦死的馬大。英國總體國力還是世界前列。透過掠奪的財富不會持續很久,只有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才能保證永久的富強。

  • 2 # 商務新觀察

    戰後,美利堅帝國的一超霸權取代曾經的大英帝國,但大英帝國並沒有突然消失,至今為止還是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傳統強國之一。

    戰後以來,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風起雲湧,不少英屬殖民地紛紛要求自治或者獨立,這是歷史潮流,浩浩蕩蕩!但是,包括印度、加拿大和澳洲等在內的53個國家至今尊英國女王(2018年4月改為查爾斯王子)為自己的國家元首(名義上的元首),這也就是英聯邦的由來。更加證明了大英帝國並沒有一敗塗地,而是超級軟實力的影響力不可小覷。甚至連美國都無法比擬的!

    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霸主,這也不是瞬間就實現的。早在1894年後美國就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至今保持不變。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美國雖說都是戰爭的參與國,但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優勢,並沒有受到戰爭的嚴重破壞,再加上透過售賣武器攫取的黃金儲備量佔據了全世界的70%以上,完全擁有左右世界黃金價格的實力。這也為美國主導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反觀戰後的英國,備受戰爭摧殘和蹂躪,已經是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無論是經濟、政治和軍事各方面都大不如前,亟待恢復正常生產,因此才顧不上殖民地的民族獨立運動。放棄曾經的霸主地位也是迫不得已了,但英國畢竟沒有徹底崩潰掉,還依舊存在很大的戰略影響力。

    尤其是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扶持下,英國很快就走出了戰爭的陰影,並重新回到了西方強國之列,現在是歐洲第二、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更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一。可以說,除了美國以外就屬英國在西方世界的影響力最大。

  • 3 # 俊傑雜談

    英帝國真正在二戰時期讓英國輪為二流國家,大英帝國在二戰前期間號稱日不落帝國,其實都是殖民地佔據著全世界的板塊。印度屬於英國最大的殖民地,是英國最大殖民地國家,印度,緬甸,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亞洲大部分都是大英國帝國殖民地,非洲,美洲殖民地沒有算上,為什麼英國強大原因,全是從這些殖民地掠奪財富,讓英帝國在二戰前期非常強大。憑藉著工業革命創造技術領先,讓英帝國走向強國,用先進武力四處掠奪他國的財富,佔領他國輪為英帝國殖民地。大英帝國的沒落,實際上是德國造成的,不是德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大英帝國不會這麼快成為二流國家,德國實際上也是大英帝國的掘墓人。大英帝國用鴉片,槍炮打開了大清帝國大門,從1840年鴉片戰爭,把我們的香港和九龍變成英帝國的殖民地,還好中國還沒有像印度那樣成為他們的殖民,讓我們的國家從此被西方帝國掠奪物件,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國家,讓我們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英國開啟中國大門受1949年結束,中國盡了百年恥辱。大英帝國的沒落其實都是他的西方國家自己造成的,如果不是德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讓英國的國力從此一蹶不振,二戰整個歐洲強國,損失慘重,二戰把英國的國力消耗殆盡,真正的英國變成現在的樣子,都是德國造成結果,如果不是德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英國也不會沒落這麼快,如果不是德國,美國不可能成為現在的超級大國。英帝國沒落是必然的,本身英華人口不是很多,怎麼可能一直成為世界強國,看似很強大,號稱日不落帝國,都是一些殖民地,在二戰結束,好多殖民地紛紛宣佈獨立,1947年亞洲最大的英國殖民地印度獨立了,緊接著亞洲其他國家獨立,如果不是德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英國不會消失這麼快,大英帝國的沒落,是老牌帝國主義,互相殘殺的結果,現在大英帝國成了美國的伴隨。

  • 4 # 聽聞知事

    題主說的“消失”有些誇張,但不得不說,現在的英國照比昔日的大英帝國根本就無法相提並論。

    實際上英國的衰弱在1894年就已經初現端倪,就在那一年,美國的工業總產值超越了英國成為了世界第一。1913年,英國製造業份額和鋼鐵產量均被美德兩國超越,英國“世界工廠”光輝不再。可是,那時的英國還控制著世界上大部分的殖民地,依靠榨取殖民地的優渥資源和巨量人力,這個國家還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

    當你的能力與你所處的地位不再匹配時,就會有人跳出來發起挑戰,當英國的工業能力開始衰退,新興強國就對英國所掌控的巨量資源產生了覬覦之心。肌肉發達卻兩手空空的德意志帝國就是這樣一個挑戰者,而這種挑戰最後就演變成了兩次世界大戰。

    1945年,霸主易位;

    雖然英國最終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此時的英國實際上已經拼光了所有的家底。為了保證在二戰中取得勝利,英國的美元儲備和黃金儲備消耗殆盡。英國雖然在國內對資源以及人口進行了超限動員,但還是需要依賴美國的物資來維持戰爭。英國進口一年高於一年,出口卻不斷萎縮,到1944年,英國的出口量只相當於1938年的31%。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此時的英國就像一個握有萬貫家財卻垂垂老矣的孤寡老人,和德國一樣,二戰的最大戰勝國對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也起了覬覦之心。

    1942年5月派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訪美,羅斯福在與莫洛托夫的談話中丟擲了希望未來美蘇兩國共治世界,肢解英法荷殖民地的訊號,斯大林得知後與羅斯福一拍即合。

    在雅爾塔會議中,美國代表團提到:“在召開的聯合國代表會議之前,未來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間將透過外交渠道,就殖民地和附屬國託管事宜進行協商”

    此時的美蘇兩國已經不再掩飾自己對英國殖民地的覬覦,雖然美國代表的提議讓英華人感到憤慨,但畢竟形勢比人強,被二戰折磨得精疲力竭的英國根本不會因為憤慨而煥然一新。

    當工黨政府在1945年7月上臺執政時,一份被凱恩斯稱為“財政上的敦刻爾克”的備忘錄成為英國政壇的核心議題。備忘錄指出目前英國財政已經處於崩潰邊緣,如果不向美國要求援助,英國將被迫採取比戰時更嚴厲的財政緊縮政策。

    迫於無奈的英國不得不向美國伸手要錢,美國在答應借出37.5億美元貸款同時,提出了在12個月內英鎊直接換美元的附加要求,這一規定直接削弱了英國海外力量,導致英格蘭銀行發生擠兌,英鎊的國際地位由此大為衰落。

    (1900年-2000年英國兌換美元幣值走勢圖——注意圖中的斷崖式下跌時間點)

    自此,英鎊體系開始崩潰,美元霸權得以逐步建立。

    1956年,全面潰敗;

    蘇伊士運河是大英帝國的命門,是大不列顛通往東非和亞洲殖民地的必經之路,喪失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等於失去了亞非殖民地。

    1956年7月納賽爾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10月英國夥同法國以色列入侵埃及。事發後,美國立即在聯合國提出議案,要求所有會員國不得將軍事物資運往蘇伊士運河地區,雙方立刻停火。此提案得到聯合國絕大多數贊成票,得以透過。

    此外美國開始對英國實施非正式的石油禁運,低價拋售儲備的英鎊,阻止英國提取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美元份額,拒絕英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借貸黃金的申請,並表示在英國接受停火協議之前不會向英國提供財政援助。

    美蘇兩國的聯手施壓以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譴責,讓英法被徹底孤立,走投無路的英國被迫撤軍。

    “運河危機”結束後大英帝國大勢已去,開始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崩潰,到1997年,隨著香港的迴歸,英國在海外的屬地只剩下若干沒有自治能力的小島。

    (1793年,國力蒸蒸日上的大英帝國派出的特使在乾隆面前底氣十足,拒不接受三跪九叩的禮節,只願意單膝下跪)

    (1984年,鐵娘子撒切爾在談判後失魂落魄,不慎跌倒在了人民大會堂的臺階上)

    眾多殖民地紛紛獨立 使英國失去了廣闊的市場以及廉價原材料供應,實際上,英國已經失去了重新崛起為一流強國的可能。

    2016年,日薄西山;

    雖然英國在二戰中拼光了老底,並在隨後的時間裡失去了幾乎所有的殖民地,但二戰結束後的英國並非失去了所有的優勢和機會。

    由於本土並未受到毀滅性破壞,英國在戰後一度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但此後的英國在世界經濟的排位坐上了沒有盡頭的下行滑梯:1950-1973年之間,英國在世界製造業出口總值中從25%跌落到9%,在世界商船製造噸位中的佔比從33%下降到4%,鋼鐵佔比從15%下降到不足5%,到1973年,英國GDP已經被德國和法國趕超,甚至幾乎被義大利追上,1950-1973,英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歐洲是最低的,只有德國的1/2。

    英國工黨的高福利政策讓英中國產業競爭力嚴重下滑,應當為英國二戰後數十年的衰落承擔一定責任,但撒切爾夫人主政後又矯枉過正,實施偏激的自由化去工業化政策,關停了大量工廠,導致國家過度依賴金融業和服務業,最終使得英國經濟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元氣大傷。在世界經濟的話語權再也無法與中日德這些製造業強國相抗衡。

    執行了幾十年去工業化政策的英國,優勢產業已經所剩無幾。

    2010年新德里英聯邦運動會開幕式上發生了一起極具象徵意義的事件。按照傳統,每屆英聯邦運動會應當由英聯邦的共主英國女王或女王代表宣佈開幕,但印度官方堅持應該由印度總統帕提爾女士正式宣佈英聯邦運動會開幕,而不是代表女王的查爾斯王子,最後英國做出讓步。在英聯邦運動會歷史上,英國王室成員首次被剝奪這項傳統性的榮譽,標誌著即使在英聯邦內部,英國的優勢地位也變得岌岌可危。

    屋漏偏逢連夜雨,經濟不景氣也就罷了,連一向穩健的英國政壇在近幾年也突然抽瘋:

    2014年原本可以避免的蘇格蘭獨立公投險些過關,嚴重衝擊了英國的國際政治地位。

    但英國政壇不吸取教訓,在2016年繼續玩火,這一次真的玩脫了——脫歐讓英國對歐洲的影響力迅速下降,為了保持美國對英國的支援,脫歐後的英國對外政策將緊跟美國,外交獨立性和影響力都將大大削弱。

    英國在國際上的存在感日益降低,這或許就是題主所說的“消失”的意思吧?

    最後,咱們用兩張圖片來作為這個回答的結尾;

    (1914年英國閱艦式是英國海權最頂峰的輝煌)

    (英國的獨苗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在建成後三年都將面臨有槍無彈的尷尬局面)

  • 5 # 客矢解

    大英帝國的建立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他的瓦解也不是一夜崩塌的。二戰是加速讓大英帝國最後消失的重要原因。

    從早期英國擊敗西班牙成為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後,殖民掠奪成為了他繁榮近三百年的重要方式。野蠻的侵略帶給了當地無限的災難,以及包括後來資源被掠奪國家即便獨立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快速發展起來。不過這也是不一定的,當英國殖民者來到這些地方的時候要麼社會發展階段落後,要麼就是無人區,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英國殖民者帶來了先進的文明和科學技術。這也是當地殖民地區能夠發展出民族主義,反抗侵略的原因。單靠在馬背上使用弓箭是打不敗使用熱兵器的英國殖民者的。也不足以抗衡。

    英國殖民的兩種地區,一部分是以移民為主的殖民區,另一部分是產生了階級或是非常落後的殖民或半殖民地。其中美國,加拿大,澳洲等是在與英政府逐漸擺脫主僕關係獨立的移民國家。不過美國最後成為超級大國後不屬於英聯邦下的國家,不屬於這個體系。原本他們也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 像南非,印度等國原本是殖民或半殖民地由於同英國的交流時間長,文化接受程度高,因此在獨立以後也就順理成章成為英聯邦的成員國。

    這裡就要談到為什麼大英帝國突然沒有了,卻又出現了英聯邦。

    早在一戰,二戰前在各地就爆發了無數的民族起義,這是英國殖民體系崩塌的一個原因。其實就是殖民地的發展加快,文化,經濟的發展受到制約,殖民地需要獨立的發展空間,殖民地同英政府的矛盾突出。其實一戰結束後大英帝國就名存實亡了。戰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包括殖民地資源支援。因此在國內反戰情緒的高漲,加上殖民地區域的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發展,英國已經力不從心了,至少應付國內受到的摧殘才是大事。

    接下來的經濟危機打擊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此時的英國既無力統轄本國的就業,及經濟恢復問題,更沒有太多的財力維持殖民掠奪的增長。英國殖民掠奪的高峰在19世紀末。此後掠奪的速度已達極限,消費也非常飽和無增長的可能。

    大英帝國的解體不可避免,在1931通過了《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自治領獲得完全獨立的主權。(尚限於移民國家)二戰的慘烈程度之空前,是令英國政府想不到的,單從英國本土來看就有上百萬的人員傷亡,首都倫敦被炸得殘垣斷壁,還有許多設施癱瘓。柏林街上的那句過對英國也適用:“清理這些瓦礫,碎片之少需要20年”當然雖沒有達到真需要20年,但也從這裡看出,這場戰爭的打擊非同小可。對主戰場的任何國家都適用。

    此時戰後的說話權不僅不在英國,也不限於美國了,他們還有蘇聯這個戰時朋友。同一戰一樣,此時的人們反戰,而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也空前高漲。殖民地不是美國的他不干涉,如果是需要拉攏的美國也會支援獨立。從埃及的衝突中就能看出來,英國連蘇伊士運河或開通費都拿不回來。蘇聯也不能坐著看世界人民受到英國的壓迫啊,參加會議該反對還得反對。更何況二戰中各殖民地人民也參與了對法西斯的作戰,對戰爭的貢獻也非常巨大。除了國家利益,誰能不同意曾經的戰友擁有獨立的自由?廣大的殖民地收到世界人民的支援和鼓勵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它促成了英國不得不停止一切惡魔行徑。

    非洲盟軍將領史末資

    總結出來最終的原因是英國沒有足夠的財力維持龐大的帝國,或是表面的強大了,經濟比不上美國,軍事上也比不過,美國可以是他的盟友,那蘇聯呢?說大英帝國在二戰後突然消失是因為在二戰及二戰以前,在重要的場合他能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二戰後他失去了這種作用。(都是文明人,誰還盯著搞殖民主義)原殖民地和地區本是希望依賴英國的先進方面加入英聯邦的,這也是加入英聯邦的的大多是前英國殖民地的原因,且數量多。不過這不是在政治層面。

    大英帝國的象徵是全球最廣泛的地域,最強大的軍隊,還有用不盡的財富,絕對的說話權。在二戰後無一存在。

  • 6 # 小小小百科全書

    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後,英國的海上實力是遠遜於西班牙的。大家都知道“日不落帝國”這個詞。很多人都認為這個詞是形容英國的。但實際上這個詞最早是形容西班牙的。而且這個詞還是從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口中說出的。他說“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這個時候起“日不落帝國”一次就出現了。

    15世紀末西班牙完成統一開始向外拓張。16世紀中期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了殖民擴張的先驅。當時的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西班牙征服者推翻了阿茲特克、印加和瑪雅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擁有主權。西班牙王室與歐洲各王室聯姻,取得了大片領地的繼承權。也就是說當時的西班牙王室國王是歐洲多個國家的合法繼承人。卡洛斯一世時期,西班牙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合二為一,使西班牙在歐洲的影響力迅速提高。卡洛斯一世更打敗或阻擋最強大的敵人法國和奧斯曼帝國,確立西班牙在西歐與南歐的霸權地位。西班牙也開啟了稱霸歐洲之路。此後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西班牙都是歐洲無可爭議的霸主,締造了被後世稱為“西班牙治下的和平”時代。

    17世紀中期西班牙開始逐漸衰落。荷蘭和英國相繼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而這個時候英法荷三國迅速崛起開始搶佔西班牙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在加上西班牙內部問題。西班牙開始走下歐洲霸主寶座淪為二流國家。

    英國是第二個繼承“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也是西班牙衰落之後,英國頂了西班牙的地位。之後英國和西班牙在1740年爆發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在1756年和法國爆發了七年戰爭。在這兩次戰爭中英國擊敗了西班牙和法國。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也更進一步壓制了西班牙的勢力範圍。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評價“七年戰爭”他說道:七年戰爭後,英國在歐洲之外成為海上和陸上的主人。這句話也就說明了,當時法國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被英國剝奪了。

    1938年英國最巔峰的時期。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高達4.58億。國土面積達到3367萬平方公里,約為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75%。英國的勢力範圍從英倫三島到香港、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洲、馬來亞、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耳他、新加坡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而作為大英帝國的核心英倫三島。也由於有著廣袤的殖民地反哺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在1865年曾這樣描述:“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洲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洲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當時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有著英國的勢力範圍。當時英國的風頭比現在的美國的毫不遜色。

    英國的衰落是從一戰開始。一戰時期新興強國開始挑戰英國的權威。想要獲得更多的利益。而這個新興國家又以德國為主。雖然一戰德國戰敗。英國是戰勝國。但英國經濟方面也收到了很大的損失。英國的國際地位和聲望也受到了打擊。之後隨著英國對德國的綏靖政策。

    二戰爆發。二戰可謂是徹底把英國拖下了世界霸主的寶座。整個英國在二戰時期損失慘重。真正的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戰後由於美國和蘇聯急於結束英國的霸主地位。所以美蘇兩國聯手推動世界獨立浪潮。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國逐漸瓦解。要知道英國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有著無數的殖民地進行掠奪。否則以英國一個島國。哪來的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廉價資源來發展。

    原本二戰,希特勒希望帶領德國強大稱霸世界。而丘吉爾則想要再次證明英國的偉大。但實際上他們倆都是受害者。真正的受益者幕後黑手就是大洋彼岸的美國。美國也藉著二戰的東風一舉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寶座。開始了美國稱霸的時代。

  • 7 # 四川達州人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殖民地解體。

    二戰期間,美蘇中三國共同要求戰後允許殖民地在公決條件下獨立,處於弱勢地位的英國被迫同意。二戰後,法國最先就被驅逐出印支半島,新中國與蘇美默契合作,法國悲劇了。

    與法國同命,英國最慘痛的則是1947年失去印度次大陸。

    伴隨獨立浪潮的興起,1956年,英法為挽救正在不斷下滑的國際影響力,聯合以色列藉口蘇伊士運河問題出兵侵略埃及,遭到全世界的一致反對,蘇聯直接威脅核打擊英法聯軍,美國不僅不站出來保護英法,反而指責侵略埃及不道德。英法只能狼狽退出戰爭,丟光了殖民帝國的最後一片遮羞布,整個世界正式進入二強競爭,法國開始搞半獨立外交,自主研究核武器。英國只能把自己綁在美國身上,從此成為附庸,英法的剩餘殖民地紛紛獨立。

  • 8 # 歷史風暴

    英國可不是二戰結束之後突然消失的,二戰結束後,英國在首相丘吉爾的帶領下對世界的參與度極強,著名的“鐵幕演說”更是為此後美蘇兩國在全球的爭霸定下了基本面。而且,當時英國並不想成為美國的小弟,對很多國際事務都有自己的看法。面對美蘇兩國在世界上對大英帝國利益的侵蝕,他也掙扎過,試圖延緩在世界影響力大幅度下降的趨勢。只不過,一切都是徒勞是,世界變了,經過幾番掙扎之後,大英帝國只好認命,成了美國最忠實的小弟弟。於是,存在感也越來越小了。

    造成英國這一命運的原因有兩點:第一,其他大國的強勢崛起。第二,世界霸主的打壓。

    其他大國的強勢崛起,讓英國變得不值一提

    二戰結束之後,如果對世界各大強國做一個排名,你會發現,前三名是毫無爭議的。他們是,美國第一,蘇聯第二,英國第三。

    雖然表面上看英國還很風光,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樂觀。這是因為,與第一的美國,第二的蘇聯相比,大英帝國就像一個普通人站在巨人面前而毫無存在感。

    當時的美國藉助二戰的刺激,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二戰期間經濟增長達到驚人的20%多,結果到二戰結束後工業產值佔到了全世界的60%,並且保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空軍和海軍。

    (二戰期間強大的美國海軍)

    蘇聯比不上美國如此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但其陸軍也是毫無爭議的世界第一,空軍雖然比不上美國,但完全有能力為陸軍提供空中掩護,完成對歐洲的佔領。

    與世界第一強國和世界第二強國相比,位於第三位的英國卻顯得寒酸不已。

    說實話,大英帝國由於本土沒有遭到德國的大規模攻擊,戰爭中損失並不大,只有大約6萬平民在戰爭中死亡。

    (遭到攻擊的倫敦)

    戰爭開始後,英國國內的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1941年,英國GDP就比1938年增加了21%。而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總共給英國提供了300多億美元的物資,對英國來說也夠用了。

    (羅斯福在簽署《租借法案》)

    二戰結束後,由於放棄了殖民地,讓英國可以集中精力發展國內經濟,所以恢復的還不錯。可是,相比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英國的體量根本不值一提。

    比如1950年美國GDP為3002億美元,英國處於資本主義強國的第二位,GDP卻只有361億美元,不到美國的八分之一。

    所以,雖然當時大英帝國仍然處於世界三強的位置,和老大老二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世界霸主的打壓。

    二戰結束之後就迎來了美蘇爭霸,這兩個超級大國在世界舞臺上的表演,讓昔日的強國諸如英、法變得不值得一提。

    一開始英國還不適應這一新常態。所以,二戰結束之後當埃及試圖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的時候,雖然美國表示支援埃及的主張,但英國仍然聯合法國和以色列對埃及發動了戰爭,這就是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事件,時間是1956年,距離二戰結束已經過了11個年頭。

    在戰爭中,英、法、以色列三國以傷亡1200人的代價,打死打傷和俘虜了埃及軍隊將近1.3萬人,可以說取得了極為輝煌的勝利。

    (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被擊毀的埃及坦克)

    假如沒有美國和蘇聯的干涉,憑藉這份戰果,不僅英法會繼續控制蘇伊士運河,周邊各國仍然會對英法兩個老大帝國瑟瑟發抖!

    不過,時代已經變了,那個時候的超級強權已經從英法轉變為美蘇。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後,美蘇兩國都表示此事不能容忍,蘇聯甚至威脅對英國發動核武攻擊。雖然事後有諸葛亮分析認為當時蘇聯沒有能打到英國的導彈,但在當時還是嚇了英國一跳。蘇聯人反對也就罷了,對於英法試圖挑戰美國霸權的行為,美國也發出了威脅,並且對英國發動了經濟戰,使英鎊在國際市場大跌。

    就這樣,在美蘇兩國的打壓下,英法只得認慫,從此英國老老實實跟在美國屁股後面,再也沒有逾越之心!

    雖然英國當了美國幾十年的小弟,其實,即便是今天,如果沒有超級大國巨大陰影的籠罩,憑藉大英帝國的實力,在世界上照樣可以橫行霸道。

    有人可能會說,英國都快養不起航母了,還吹呢。

    但是,這個世界上又有幾個國家養得起航母呢?英國不僅養得起航母,還會造呢。這種國家就更少了。

    (大英帝國的最新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

    說白了,英國看上去的衰落和沒有存在感,是因為在新時代有更強大的國家崛起,他們可以有比英國多出一個數量級的實力對這個世界施加影響,才顯得英國沒有存在感了。

    大英帝國沒有消失,只不過蹲在超級大國的影子裡暫時看不見罷了。

  • 9 # 欲雲談史論今

    在近代,歐洲大陸各國的發展速度領先於世界各地,率先進入了現代文明。歐洲大陸旁邊英倫群島上的大不列顛島,更是快速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大機器工業的轉型,經濟迅猛發展,國力空前強大。大英帝國倚仗雄厚國力,大力推行重商主義,向全球各大洲迅猛擴張國土,美洲、亞洲、大洋洲、非洲,到處都是英國的殖民地。不但如此,在當時與歐洲列強的百年征戰中,英國一次次地戰勝對手,先後從法國、西班牙等等殖民大國中搶奪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成為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大英帝國,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國家,而且由於擁有眾多殖民地,她還是人類有歷史記錄以來面積最大的國家,實力達到鼎盛!

    然而,盛極而衰。

    自二十世紀初以後,英國在世界各處的殖民地內本土勢力壯大,民族意識覺醒,殖民地民眾紛紛起來尋求民族獨立,脫離了英國統治。隨著英國各殖民地的民族運動此起彼伏,大英帝國無力掌控局面,不得不逐一允許這些殖民地獨立,讓他們脫離英國統治,英國的整體實力因此而大大受損。在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折騰之後,大英帝國山河日下,徹底失去了往昔“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時至今日,英國雖然仍是當今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強國,但與兩百多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很多人認為英國衰落的原因在於對殖民地的壓迫過甚,造成了殖民地民眾的紛紛起來反抗,先後脫離了大英帝國的統治。典型如英國北美殖民地,大部分都是由英國本土人建立起來,可最終殖民地人民卻寧願脫離英國統治,建立起獨立的國家。這導致世界上誕生了一個新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但卻也標誌著英國在北美殖民地政策的徹底失敗。北美尚且如此,英國在亞洲、非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就更不用說了。某種程度上,英國之所以沒落,就是因為近代殖民地紛紛失去,以致英國本土瞬間失血,最終緩慢走向了沒落。

    英國為什麼會衰落,原因複雜多樣,每個人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或許一百個歷史學家,就能說出一百個不同的理由。

    但英國近代以來的衰落,是源於海外殖民地大量喪失這一點是不錯的。而英國海外殖民地之所以會大量喪失,根本上卻是如同擀餃子皮一般:原本厚厚的麵糰,被攤薄到數倍於己的面積上;最終,麵糰總會被擀得比紙還薄,吹彈可破!

    經歷了百多年的工業革命和殖民戰爭,英國本土綜合國力原本異常雄厚,雄冠歐洲。但英國再強大,其國力卻要平均攤派到百倍於己的各大洲殖民地上;因此,英國再雄厚的實力也會被慢慢攤薄,最後就絕對是一捅就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然象牙項鍊怎麼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