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山楂AHJZ

    古時候由於通訊條件落後,人們情感溝通受到嚴重限制,所以就要藉助詩詞潛懷釋懷,並非無病呻吟,而正是有“病”無處吟,因此只能寫詩。

  • 2 # 塞翁說娛樂

    詩是古文,字少意多,在唐宋以前都是詩辭歌賦,高雅人士才玩的起。在元朝,蒙古人入關統治中原,整體文化水平下降,加上市民階層增加,開始出現不那麼高雅難懂的詩文,而是出現了比較白話的白痴都能懂得小說

  • 3 # 退休阿姨美好生活

    古人和今人一樣,都需要分享,看到好的風景,不想一個人藏在心裡,必須要抒發出來,可那時沒有照相機,所以就只有寫出來嘍,寫著寫著就越寫越精彩,有些詩詞你讀出來畫面感非常強烈,比如,春江水暖鴨先知。比如,落入菜花無處尋。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比如,野渡無人舟自橫。透過這些字我們的眼前都會出現一幅畫面。

    現在的人就不用這麼費事了,舉起手機畫畫來了,哈哈,所以文才便退化了。

    所以現在的人自己畫一幅畫,拍個照片都喜歡配一句應景古詩給畫面增添意境。

    完全是自己的淺陋之見,見笑

    霜葉紅於二月花。映日荷花別樣紅。

  • 4 # 感受歲月靜好

    古代所謂的詩,包括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等。你看,上古的詩,包括了咱們現在所講的整個文藝在內。所以孔子說人的基本修養,要會詩,這就是要大家多注重一下文學修養。

    我們中國古代的文化是文哲不分、文史不分、文政不分的,所以,你看中國歷史上,凡是一個大政治家,都是大詩人、大文學家、大哲學家。像關羽是武將,但他還是研究《春秋》學的專家;像岳飛也是武將,也有很高的文學境界;像有名的政治家王安石、房玄齡等人,同樣也是大文豪。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這是孔子做教育工作提出來的,第一個就是“興於詩”,“興”就是排遣、發揮情感。人都有情感,如果壓抑在內心,心理會扭曲出問題的,所以一定要發揮出來。情感最好的發揮與寄託就是透過文學和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而詩就是最常用的一種形式。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詩,“可以興”。

    興就是排遣情感。人的情感有時候很痛苦,人生有很多的煩惱,尤其是那些為官之人,很多話是無法對父母、妻兒、朋友訴說的。那怎麼辦?只能透過寫寫畫畫的形式發洩出來。

    過去的大臣,不管文臣、武將,退朝後回到家,直奔書房(古時的書房是主人的私人領地,連他的妻兒都不能隨便出入的),拿起筆,一通寫寫畫畫,把胸中所有的煩悶都解決了。

    還有,你喜歡一個人,但又不能直言表達也可以透過寫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就像寫情詩一樣。

    再有,你今天遇到件特開心的事,無以言表,怎麼辦?就寫詩表達出來。

    一首詩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學修養和藝術境界。

    詩,“可以觀”。

    其實,看一個人的作品,大致能看出作者的性格和個性。尤其是愛國詩人,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到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或想發洩的情緒或對一件事甚至朝廷的不滿。就如咱們說的“字如其人”是一個道理。

    詩,“可以群”。

    作詩也可以以文會友,讓自己更快的融入群體,培養朋友、同事之間的感情。咱們經常從古文中看到文人墨客們最喜歡搞聚會,經常會打著什麼詩歌大賽、賞花大賽、賞雪煮酒的旗號,以文會友。如果肚子裡沒點墨水,豈不是讓人笑話。

    詩,“可以怨”。

    怨,就是發牢騷。古人很注重文學修養,不能隨便亂髮脾氣,不像咱們現在人,兩句不和,可能都問候人家的祖宗了,能不動手打起來嗎?古人也有很多苦悶需要發洩,那就透過作詩發牢騷了,不這樣疏導自己,還不成了神經病。發完牢騷,可能發現自己的文學境界又提高了一個境界也說不準。

    詩,“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也就是說,近一點可以孝順父母,遠一點可以為國家為社會有所貢獻。這都是作者的文學修養和藝術修養,所渲染開來的。修養高就懂得愛,從小愛愛父母家人,到大愛愛國家愛百姓。

    詩,“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這就是說,喜歡詩詞研究詩詞的人,他的知識就淵博,等於咱們現在說的全科人才。為啥這樣說?我們要知道,在孔子的時代,沒有工具書可以參考,工具書是從唐宋以後才有的,但也不是特別全。不像咱們現在有什麼不懂得從網上一搜就找到答案了,有圖有文有註解。哪怕你想了解的資料咱們中國沒有,你都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從國外的圖書館找到相關資料,多神奇!

  • 5 # 行者JXM

    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古人動不動寫詩,是透過詩這種形式,有效地表達自已的特殊經歷與感情。由於古代歷史環境,生活條件的居限性,沒有更多,更好的情感表達方式,所以只好用詩的表達方式。其中高雅,傑出,優秀,的作品,被大眾認可,傳頌,至今,無法超越。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了。

  • 6 # 春草堂

    人是群居動物,社會意識強,每一個意識形態都需要有人分享,每個人的壓力都需要抒發,每一個快樂也想與人分享,且也包括更多的思鄉之情,親情友情,愛情,等等,所以,在古代的科技文明還不進步的空間裡,寫詩就成為了一個很好的形式。這也是文化形式的很好傳承。

  • 7 # 小朱看小說

    作為一個古人,我很慎重的告訴你。

    我也不懂,你們為啥動不動就拍個自拍,還要發各種圈,是不是吃飽了撐的?

  • 8 # 畫說吧

    說古人動不動就寫詩,似乎是這樣。古代讀書人只要心有所感,或為唱和娛樂就會寫詩作文。但說他們都是無病呻吟則不太對,當然,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無病呻吟的情況。事實上,古代是詩歌並舉,所謂“詩言志,歌詠言”。對古代文人而言,一方面,吟詩作賦是必考的科目之一,這是一個讀書人的基本素養,不會寫詩,是通不過考試的,就跟今天的我們不會語數外,高中都考不上一樣,更別提上大學了。另一方面,古人吟詩作賦又跟我們K歌一樣,是一種尋常的娛樂方式。今天我們會一邊喝酒一邊唱歌,他們是一邊喝酒一邊寫詩,而且編詩集,寫序,很一本正經,比如《蘭亭集序》,就這麼來的。

  • 9 # 大山之林

    詩歌是中國古代人們從長期生活中產生的文化遺產,至唐朝盛行以來,一直傳承到現在,是古老文化智慧的結晶。古人對自然科學認識膚淺,更多的是在人文領域深耕細究。古詩詞就是當時大眾化的學識基礎。

    古人為什麼要寫詩,是由很多原因的:

    一,寫詩是古人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古人在文學表達上,除了小說、記敘、詩詞歌賦外,沒有其它的表達方式了。不象現代人,有寫日記的情況。詩詞,其內容豐富,語言短小精悍,最能表達作者的心聲,描寫事物的本質和形態。

    二,寫詩是當時的時代潮流。過去,詩人很多,出名的,不出名的比比皆是。小孩受大人的文化薰陶,自小就會吟詩作對。好的詩句在民間會廣為傳頌,這樣詩人的名氣就會大增,詩與名都會得到流傳,詩人會得到人們的讚賞和崇拜。於是,人們都會竟相做詩,不甘示弱,儘量寫出更加出眾精彩的詩文,以達到超越別人,提高自己的聲譽。如果詩寫的不好,會被別人看不起,這樣以來,寫詩就有了嚴謹的太度,詩詞創作就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了。

    三,是詩人當時處境的描寫、情感的抒發。在全民詩歌的大環境下,有的詩人仕途受貶,心中怨屈,以至生活上遭受不順,於是借酒消愁,吟詩作賦,像李白、杜甫等。有的詩人懷才不遇,憂國憂民,只能借詩抒情,表達對國家的當憂,對人民的同情,像屈原、文天祥、辛棄疾、蘇軾等等。有的在情感上受到挫折,有的在人生中遇到高興事,等等。詩人為了抒發自己的情緒、心情和慾望,就淋漓盡致地透過詩的形式表達出來。有的詩人在遊山玩水中,既描繪了山川的美景,又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借景抒情。

    四,臨時發揮,即時而興。有的是詩人在聚會時應邀而作,或隨興附和。有的在田園生活中,或其它生活中觸景生情,偶興而作。像陶淵明、王維等等。

    古人寫詩並不是無病呻吟,是一種對事物的記敘;是一種對美景的描畫;更是一種對心中鬱悶的排洩和對自己情感的抒發。

  • 10 # 無名草2020

    你只涉足了古詩的領域,就認為古人動

    不動就寫詩,好像有點盲人摸象的味道。

    古人也寫散人,小說,填詞,也寫政論

    文,史記;也繪畫,還有很多書法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345是哪裡的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