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正再

    你可能誤會他強大的程度,同一時間的楚國和晉國不會比他差,別的不說,魯國他都吃不動!其二,當時天下共主還是東周,這個主流思想還在,能做大哥就不錯了!其三,他們當時對自己現狀的理解和我們現在看他們不一樣,不認為那是分裂,他自己是異姓,能有這樣的地位就很不錯了!(正再讀春秋)

  • 2 # 胡巴看世界1

      提到齊國,不管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都有齊國。我們自幼耳濡目染的便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個順序可不是任意編排的,他是綜合各國實力而排出來的,齊國毫無疑問是這個時代實力最強的國家,他誕生了春秋首霸――齊桓公,擁有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還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官辦高等學府――稷下學宮。擁有這樣燦爛文明的齊國卻沒有統一天下,簡單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君王昏庸無道。齊國先後經歷過兩姓共四十位君。但真正算得上有作為的君王也不過是齊太公、齊桓公、齊威王這幾位。而其他大多數是昏庸無能之輩。公元前698年,齊僖公去世,太子諸兒繼位,是為齊襄公。齊襄公自幼便與其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交好,不久兩人之間便產生感情,被其父齊僖公知道之後,齊僖公大怒,嚴厲斥責了齊襄公。事後,齊僖公將文姜遠嫁魯國,但齊襄公卻對文姜一直念念不忘。齊襄公四年(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正月,齊襄公與魯桓公在濼池會見,齊襄公趁機再次與文姜私通。魯桓公知道此事之後,非常氣憤,並指責文姜,文姜告知齊襄公。於是,齊襄公為了自己的私慾,要設計除掉魯桓公。同年四月十日,齊襄公設宴招待魯桓公,席間齊襄公不斷向魯桓公敬酒,待到魯桓公被灌醉之後,齊襄公命公子彭生扶魯桓公登車,彭生藉機勒死魯桓公。魯華人告訴齊襄公說:“我們國君畏懼您的威嚴,不敢苟安,來到貴國重修舊好,禮儀完成後卻沒有回國。中國不知道該歸罪於誰,在諸侯中造成惡劣影響。請求用彭生來清除這種影響。”於是,齊襄公殺死公子彭生來向魯國謝罪。

      齊襄公不但在個人恩怨方面昏庸無能,在國家問題方面也是視之如兒戲。齊襄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齊襄公派大臣連稱、管至文到葵丘駐守一年,約定瓜熟時節前往,到明年瓜熟時節派人去替換。可當期滿連稱等人請求派人替換時,齊襄公卻不同意。連稱和管至父非常憤怒,於是策劃叛亂。公孫無知作為齊僖公的侄子,在僖公當政時非常受重用,連衣服禮儀等種種待遇都和太子一樣。齊襄公即位後卻降低了公孫無知的待遇。於是,連稱、管至父二人便利用公孫無知發動叛亂,最終殺死了齊襄公。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齊襄公的評價為:“襄公之醉殺魯桓公,通其夫人,殺誅數不當,淫於婦人,數欺大臣。”

      齊國曆史上昏庸無道的國君可不止這一位。

      公元前301年,齊宣王去世,齊閔王即位。其為人驕傲,喜好享樂。

      先是被蘇秦騙的暈頭轉向,差點上了秦國的當。後又在國家存亡之際,多次做出傻事,最終導致齊國徹底失去統一天下的實力。

      齊閔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率領燕、趙、韓、魏、秦五國合縱攻齊。齊將觸子率齊軍與五國聯軍對峙於濟水旁邊。齊閔王敦促決戰,派人面見觸子,辱而呵斥道:“你如果不盡力作戰,我就滅絕你的族類,掘平你的祖基!”觸子為此十分傷心,準備讓齊軍戰敗。兩軍剛一交戰,觸子就鳴鑼收兵,齊軍敗退,聯軍乘勝追擊。觸子駕一輛車而去,不知去向。接著,齊閔王又派另一位將領達子統帥殘兵在齊城門秦周之地迎戰五國聯軍。情勢危急但無物犒賞戰士,為了激勵戰士,達子派人向閔王請求賞金。閔王大發其怒說:“你們這些無用的東西,怎能給你們金錢!”結果齊軍與燕軍一交戰就敗下陣來,達子戰死沙場。樂毅抓住時機,乘勝進軍,一舉攻下七十餘城,齊閔王倉惶逃奔衛國。衛君避舍稱臣,但齊閔王仍以大國之君自居,傲慢無理,結果遭到衛華人的驅逐。後又前往鄒、魯等地,鄒人和魯人也拒絕接納。最後只好奔莒。楚頃襄王派淖齒救齊,淖齒被齊閔王任命為相。可淖齒無心救齊,卻有心與燕國瓜分齊國。最終齊閔王被淖齒所殺。

      齊閔王作為齊國後期的一位國君,並沒有勤勞持政,廣言納諫。反而好大喜功,剛愎自用。導致國內政治混亂,百姓生靈塗炭,最終死在了五國聯軍的聯合討伐之下。

      第二,深處東方的安逸。透過戰國時期的地圖不難看出,齊國處於整個爭鬥勢力範圍的最東方,其位置相對於其他各國來說,都是一個絕對安全的地方。

      首先,其東部瀕海,那時的東部海域絕不需要擔心倭寇進攻所帶來的危險。

      其次,北部的燕國與南部的楚國到了戰國後期早已沒了當年的雄風。西部的三晉則每日沉浸在強秦進攻的擔憂之下,更無力與齊國一較高下。

      最後,最強的秦國則被韓、趙、魏擋在了函谷關以西南部,西部,北部的少數民族則一一被其周圍的諸侯國當在遠離國土之外。如此安逸的環境,齊國怎願參與到亂世的紛爭當中去。

      齊國的過度安逸或許也與外界有一定的聯絡,這其中關係最大的莫過於秦國了。秦國的“遠交近攻”政策將愚昧的齊國騙的暈頭轉向,自打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以來,齊國竟然安穩的度過了數十年。在其國家被滅前五十年內,竟然沒打過一次大規模的戰爭。“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齊國的滅亡正好驗證了這句話存在的道理。

      第三,缺乏野心。我們都知道齊國在很長時間內都以強國自居,這一點大部分國家也都認同。但我認為齊國的強大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結於他的經濟實力。

      但在春秋戰國那樣一個戰亂不斷的年代,擁有過人的軍事實力才是王道,才能立於亂世而不倒。但顯然齊國的軍事實力與他們的經濟實力想差甚遠。

      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於統治者沒有野心。齊國地處平原地區,境內並沒有什麼險要地勢。如此易攻難守的地勢竟都沒有引起齊國曆任統治者的重視,可以說是缺乏戰略眼光。

  • 3 # tonewyork

    地處山東北部的背靠大海的齊國作為一個長期強盛的國家,最後非但沒有統一中國,卻亡於人手,這是什麼緣故呢?我以為至少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缺乏戰略眼光,沒有連續的國策,政策搖擺不定。無論是春秋時期的姜氏齊國還是戰國時期的陳氏齊國都缺乏戰略眼光,政策沒有連續性。比如小白用管仲,就不重視禮儀法制,到晏嬰時期又放棄了管子那一套搞晏子。戰國時期表現得更差,今天合縱,明天連橫,堂堂大國卻被張儀、蘇秦玩弄於股掌之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麼。 反觀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堅持以法治國的信念,痴心不改。在國策上,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逐步並西蜀吞巴郡,遠交近攻,連橫諸國,各個擊破。

    二,沒有統一天下的壯志。所以也沒有統一天下的國策。國君的所謂雄心壯志只滿足於稱霸,即使後世君主亦不過想恢復桓公的功業。這跟秦國橫掃六合的壯志不可同日而語。齊國可以統一的時期只有兩個時期一個是,齊桓公時期,一個是齊威王時期,但由於戰略不清晰都失之交臂。齊桓公只想尊王,不想自己當王。而齊威王當個霸主就滿足了。

    三,光富國不強兵,不重視兵家。著名的《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是齊華人,在齊國卻得不到重用,最後只好到吳國去求官。在最強的齊桓公時期,面對對咄咄逼人的楚國居然不敢一戰!也許這是對的,戰則必敗。齊國最常攻打的國家是魯國,卻一敗再敗。當時還是管仲執政期。齊桓公任鮑叔牙為將,在長勺卻沒打過曹劌。而齊威王打敗魏國就滿足了,可惜了名將孫臏。齊國作為赫赫有名的大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除了跟魏國的戰爭和以後的火牛陣外,幾乎乏善可陳。

    四,任由大國崛起,沒有采用遏制大國的戰略。齊桓公時,楚國已經有崛起的苗頭,對於這樣的強國不加以遏制,任由強大,不利於國家利益。以後還有晉國、秦國,翻開春秋歷史,象吳國、越國這樣的小國都能稱霸,作為傳統強國,齊國難辭其咎。

    五,排外。外華人很難在齊國當大官。這也導致真正的賢明之士得不到任用。反觀秦國,幾朝相國都是外華人。所以造就了強秦。在齊威王死後,秦國的國力就超過了齊國。

    六,聲色犬馬,苟且偷安,不思進取的思想。前輩們打下的基礎這麼好,所以齊國很富裕,也所以齊華人都不想打仗,沒有尚武精神。齊國一直在吃老本,而對其於五國根本就不關心。秦國遠交近攻,交的是誰呢——齊國。反正秦國那麼遠,他打誰也打不到我,他跟我貿易,我樂得賺錢。至於你們的死活跟我有什麼關係。正是這樣的心態斷送了齊人的前程。

    七,驕傲自大,自毀前程。齊威王的積蓄敗在蘇秦手裡。齊國滅燕國惹下了禍胎,此後齊閔王狂妄自大自稱東帝,齊又在蘇秦的慫恿下打這個打那個(還是沒有清晰的國策),把六國都得罪了,合縱本來是為了對付秦國。最後秦國加入了合縱,矛頭一轉對付齊國,釀成五國聯軍攻擊齊國的慘劇。幾乎被滅了國,國力從此不復昔日盛況。

    另外,齊國跟秦國不同。秦國地勢險要,聯軍最強大的時候不過攻下了一個函谷關。齊國就不同了,全是平原,無險可守,五國一攻就跨了。

    齊文化本來不下於楚文化。後來卻遠不如楚文化的影響。正是由於缺乏足夠的尚武精神,國策搖擺不定最終滅於人手。嗚呼哀哉!後世治國當以齊國為戒!

  • 4 # 郝亞舟

    當時的實力並不能力纜狂瀾,當時的蹲王攘夷也只是聯合周圍幾個小國。時機也不對,雖說周氏衰微,但還是有影響力的,要是藉機吞併其他小國,給了別的國家藉口分分鐘藉著周王的口號就把你滅了

  • 5 # 蜀中快客

    天子蒙塵,餘威尚存。恆公爭霸,不敢稱王。

    雖經管仲之治,齊國國力大增,尤其經濟發展很快,但齊國沒強大到可一統天下的地步。

    周天子威望是大大下降,但名義上還是王,是天下共主,楚蠻子姓王,還被齊國聯合征討,如果有壓倒性優勢,管仲肯定打過去了,還有晉國秦國也很強大,齊能稱霸一時已不容易。

  • 6 # 九五之尊88888888

    齊國的君主沒有那莫大的境界那莫大的格局和野心,所以只能成為區域性霸主而已,而秦國做的是一統天下為目標,所以作為一國之君心裡沒有大的野心,大的境界,大的格局,大的志向,只能成為諸侯梟雄而已

  • 7 # 鯤鵬國學

    齊國,從來不是最強國,第二第三這樣吧!

    春秋時期,齊桓公時期,奪得了霸主,但是他也沒有真正意義上打敗楚國!雙方都不想打大仗,就像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齊國是美國,楚國是蘇聯,齊國有錢,軍力可以,但是雙方幹起來誰勝誰敗說不準!

    後來晉文公先臻領兵,退避三舍,真正的擊敗了楚國,奪得真正意義上的霸主!

    戰國時期,初期的時候,魏國稱霸近百年,魏文侯用李悝吳起樂羊等人才,其他六國都不敢與其爭鋒!

    後來齊國在用孫臏的計策打敗魏國軍隊,計殺龐涓,魏國霸權沒落!

    此時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已經崛起,齊國與秦國相比,可能還真的無法與秦國抗衡!

    加上後期秦國的東出國策百餘年不變,君明臣賢,人才濟濟,國力越來越強,最終統一全國!

    而齊國的君臣就很平庸了,出兵蹂躪燕國之後,燕王姬平,隱忍多年,變法強國,任用人才,樂毅強軍,任用蘇秦離間齊國,弱齊,在齊國滅掉宋國之時也就是引起其他六國眾怒之日,六國空前的團結,在樂毅的的指揮下一戰滅掉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從此再也沒有翻身之日!!

  • 8 # 舊書匠

    稱霸時期的齊國確實具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和機會,但齊國君臣缺乏一統天下的抱負,採取了錯誤的戰略,最終坐失良機。

    我們從國家地位,地理位置、國力軍力和領導人方面來分析一下齊國是怎麼把一手好牌最終打爛的。

    齊國是地位最高的諸侯國之一

    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第一個封的就是自己的師傅姜子牙。姜太公在東海之濱立國後,採取妥善的安民政策,並大力發展商業,提倡思想文化的開放與交流,使齊國很快變得富庶、強大,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

    齊國是地理位置最好的諸侯國之一

    從經濟上看,齊國是東海之濱的魚米之鄉,物產富饒。齊桓公利用東海之利,甚至發展出了通向北韓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使齊國的經濟實力迅速超越了其他國家。從軍事上看,東海也使齊國不必擔憂東方的威脅,可以專注於西向爭霸,這一點比四面受敵的秦、趙等強國具有優勢。

    齊國曾具有首屈一指的國力軍力

    經歷齊桓公時期管仲改革後,齊國國力迅速壯大。戰國初期,齊國兩戰就打到前霸主魏國由盛轉衰。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齊宣王趁機命匡章率 “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五十餘日攻佔燕國。前301年,齊聯合韓、魏國攻楚,大敗楚國。前298年,齊聯合韓、魏攻秦,攻入秦國賴以為生的天險函谷關,迫使秦王割地稱臣。前286年,湣王滅宋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齊國勢到達巔峰。到了齊湣王時期,齊國甚至意欲吞併二週,成為天子。雖然最終齊國不但未能戰勝諸國聯軍,反而一敗塗地,由盛轉衰,但不得不承認這一時期的齊國確實有一掃六合的潛力。

    齊國君臣沒有一統天下的抱負和規劃

    這裡說的一統天下,並不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稱霸諸侯的戰略,而是如秦始皇混一寰宇,置天下為郡縣的一統。自齊桓公之後的幾十年,雖然齊國稱霸一時,但受限於當時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現實,齊國甚至整個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並沒有人提出一統天下的設想和理論。齊國君臣和別的國家一樣,只是希望透過變法改革,增強國力,從而稱王稱霸,號令群雄,僅此而已。沒有了更宏偉的目標,霸主齊國不可避免的出現內亂和戰略失誤,最終敗於聯軍的齊國在歷經幾次衰落和復興後逐漸變成了偏安一隅的中立國家。公元前221年,秦國主力在名將王賁的率領下,由燕南部對齊北境突然進攻,直趨齊都臨淄。齊王建在相國後勝的勸解下投降,曾經輝煌一時的東方霸主齊國滅亡。

    縱觀春秋戰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齊國一直都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也曾經具有稱王稱霸,甚至一統天下的實力。但可惜稱霸所帶來的臣服關係是極其脆弱的,其他的諸侯國也都在積極變法圖強,尋求在合適的機會推翻齊國的霸權。齊國的稱霸戰爭也並沒有為自己帶來實質上的好處,沒有形成對其他諸侯國壓倒性的優勢,反而與周邊國家全部結怨,最終招致聯軍的討伐。

    歷史最終證明,只有如秦始皇一般,既有統一天下的抱負,又有絕對的實力,才能完成大一統王朝的霸業。

  • 9 # 淨德山人

    看到這條問題與我回答的“強大的齊國為何當時不能一統天下?”可以說是同一個問題。當時的回答太過倉促草率,也比較片面,於是決定再次作答。

    尊於周禮 戰略缺失

    齊國稱霸的鼎盛時期應當說是齊桓公在拜管仲為相後,透過一系列的改革使國力逐漸強大。公元前655年,聯軍伐楚,迫使楚國同意進貢周王室。在此基礎上提出“尊王攘夷”政策,使得齊國霸業進一步合法化。尊王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尊周”,尊王的實質是尊崇周朝的王權和維護周朝的禮法制度,禮法制度周公旦在周武王病逝後攝政時制定的“禮制作樂”。

    正是基於這樣的禮制典章制度,齊國的各代國君,也包括東周春秋時期的其它各諸侯國,都沒人輕易地去僭越這一制度。因此,齊桓公沒有將統一華夏的戰略納入齊國的頂層謀劃。

    內憂鬩牆 外患戎夷

    內憂外患同樣是齊國面對的重大問題。齊國地處華夏的東部東面是渤海和黃海,北方的山戎,南面的東夷(後被楚國吞併)侵擾始終是齊國地理位置上的夢魘。

    鬩牆之爭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諸子爭位;二是卿相作亂。齊國的繼承者為了爭位,可以說是最血腥的一個諸侯國了!從齊哀公開始,宮廷內亂同宗兄弟之間為了爭奪君權相互殺戮,到了齊桓公病重時更是五位公子爭位;卿相作亂,從連稱、管至父弒殺齊襄公,到田氏專權最後居然出現了田氏代齊的怪現象。鬩牆之爭也造成齊國是國君更迭最多的一個諸侯國,大大遲滯了齊國的正常發展。

    戎狄本來就是周朝的心病。也是拖垮西周,大權旁落的主要因素。而齊國的地理位置讓它不但要對付北面的山戎,更重要的是南面的東夷。齊長城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修築長城的地方,始建於春秋時期,西起黃河河畔,東至黃海海濱。全長1200於裡,歷時170多年,如此況日之久的浩大工程,進一步佐證了南面東夷對齊國的威脅。而作為一個諸侯國君借天子號令,提出“尊王攘夷”也是基於自身國防考慮的吧?

    策略國力 無一能為

    綜上所述,齊國即便是在齊桓公尊王稱霸的鼎盛時期,其國策也好,國力也罷,齊國的內政、經濟、軍事的綜合國力,都不足以支撐齊桓公以一國之力對抗諸侯各國而一統天下。有人會說齊國不是在齊威王和齊宣王的治理下達到了齊國的巔峰時期嗎?如果真是這樣,他們的繼任者齊愍王就不會在稱帝后僅僅兩天就恢復王號了!試想一個連稱帝都如此兒戲的國家可能一統天下稱皇嗎?

  • 10 # 芙湯德

    他們的君王就只想稱王,並不想統一天下,心情不舒服了,打打周邊的小國,看到周邊的小國打不過又獻地又獻珠寶又獻美女的好生得意,不然在齊桓公時期早就一統戰國了,九會諸侯沒點實力能辦到?

  • 11 # 卡車建

    別以為姜小白不想!也想過,可能是怕落以下犯上的名聲受到各諸侯的討伐。畢竟那會兒周室還有土地有兵力,把土地封給其他諸侯換兵力伐齊國還是可行的。後來好像是管仲提議稱霸然後佐周室,估計桓公也想做周文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歲多的孩子,有必要讓他背很多的古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