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斐舒
-
2 # 小張張ZH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的觀點是沒有必須。因為孩子正在玩的階段,儘量讓他有一個輕鬆的幼兒時光。其實現在的孩子也很累,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逼迫孩子做一些孩子不願意的事情,從小就報一些特長班啊,興趣班啊,強制他們去學習。違背孩子的意願,導致現在的孩子從小就很叛逆。當然瞭如果他喜歡背古詩也可以讓他多背一些,只要他喜歡就可以啊。孩子該玩就玩年齡就讓他玩該學的時候就讓他學習。能玩的時光也就那幾年,等到上小學以後有十幾年的學習時間。所以個人覺得沒有必要背太多。
-
3 # 愛講故事的牛仔爸
首先想問的是,背很多古詩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增強孩子的記憶力,或者是提高兒童的語言文字及其表達能力,又或者是擴大孩子的知識面,那麼大可不必背很多。可以選一些符合這個年齡段的,朗朗上口的詩詞讓孩子背誦即可。
如果讓孩子背很多古詩的目的是為了在人前顯擺,我的建議是父母先端正思想、去除虛榮心,全心全意為孩子著想,再考慮這個問題!
-
4 # im卡卡
這個問題,要分情況來考慮。首先,你問的是有沒有必要,所以我的答案是:沒有必要。不光是三歲小孩,任何人都沒有必要非背古詩不可。當然,背古詩也許有諸多的好處,但不背古詩又能怎樣呢?什麼是必要?就是少了不能生活,而背古詩只可能是錦上添花的事。三歲孩子背古詩,可以當做韻律遊戲來玩兒,但要追求記住,理解,就完全走向了錯誤的方向。我身邊就有很多活生生的案例,小時候鄰居是個老師,孩子從會說話就天天背古詩,總拿出來給大家表演,感覺孩子好聰明,會背那麼多古詩,可是後來上小學竟然全忘了,新學的都記不住,後來連中學都沒考上,這就是家長逼著孩子背古詩的一個典型後果。所以,我不反對孩子背古詩,但一定不是為了背而背,而當做好玩兒遊戲來做。
-
5 # 一和講堂
三歲的孩子,不適合讀詩詞。孔夫子在論語中提出了學習的次第:“弟子當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歌次第明確了孩子的學習秩序,學文(文章、詩詞)是最後的事,是建立在學會做人做事的基本上的事。
歷史上,奠定大清王朝強大帝國基礎的康熙皇帝就非常認同孔夫子的教學次第,曾明確要求其子孫二十歲之前不能讀詩詞。為什麼?因為詩詞裡頭情感豐富,容易讓人走向邪思。而人的一生需要理智來判斷和抉擇,情感卻會給人帶來更多困擾,使人失去理智。
故此,康熙皇帝要求他的子孫幼少時期讀經典——四書五經等,讀諸子和歷史。
中國數千年教育的特點就是家庭教育,這是地球上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沒有的。這種教育從孩子出生就開始了。孩子出生時會聽了,這時到孩子三歲的教育都是身教——父母長輩做給孩子看,說給孩子們聽。甚至在孩子們會順時帶著孩子說(帶著讀經典),帶著孩子做(尊敬長輩,友愛兄弟,個睦鄰里,愛護環境)。這是中國教育中所說的紮根教育,這個根就是待人、接物、處事的原則、態度個方法,就是落實傳統文化教育中得《弟子規》、《常禮舉要》、《太上感應篇》等。
中國教育中有一句諺語:“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生。”依據就是家教,就是父親孝養父母、友此兄弟、和睦鄰里、敬畏生命、敬畏天地的原則、態度和方法,從孩子會聽會看時就印在他的內心深處。從出生開始所聽所看所觸都是積極的、友善的、互助的、平等的、團結的,孩子內心都是正面的,這個根就扎穩了。三歲前根扎穩了,這個根就堅固,到八十歲都不會改變。
三歲到七歲,孩子模仿的興趣濃郁,這個時候引導他學習正確的導向,要求父母的身教——言語、行為乃至於存心都要正確——符合上問若提經典得規範。鼓勵孩子模仿或參與,比如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愛護生命、愛護環境等,以加深孩子的印象和記憶,養成好的正確的行為習慣。此時若能安排孩子讀書,也切不可讀文學詩詞,而是讀經典,將可以幫助孩子們開顯智慧的、最重要的內容給到他。以幫助他在生命得歷程中少走彎頭,不走錯路。
-
6 # 使用者105472024526
首先,我覺得這應該算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但如果是我的孩子的話,在他3歲的時候,我會毫不猶豫並且竭盡所能地引導並教他學習中國的漢字、成語、唐詩、宋詞、元曲、明傳奇和清小說等傳統文化,對於部分著名的內容我還會教育引導他背誦。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麼考慮的。第一,3歲的時候正是人一生當中記憶力最好的時間段之一,那個時間背下的東西,就像是照相機拍照一樣刻印到了大腦裡面,想忘記也忘記不了,如果不好好利用這一黃金記憶時間段的話,那算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也就是犯了所謂的“養不教,父之過”之病。第二,在小孩子3歲的時候就開始教授唐詩宋詞等朦學類的內容,可以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營造充滿學習氛圍的家庭環境,讓他們在幼小的心靈裡面就認為學習是一件美好和快樂的事情,讓他們從小就熱愛學習,這樣可以為他們後期的學校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三,有句話說得好,“大學時間放的松,在工作之後會成倍返還”,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即,“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同理,小孩子小時候太放鬆了,長大之後需要他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買單,所以我覺得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教授古詩詞等內容,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廣大家長們應該高度重視的一件事情。第四,積土成山,積水為淵。我算過這麼一個賬,加入小孩子從三歲開始,每兩天認識一個漢字的話,那麼他一年(按照360天算)就要認識180個漢字,到他7歲上小學的時候他就已經認識720個漢字了,那如果沒兩天再學習一個成語麼,按照以上速度,到他上小學的時候他就認識720個成語了,以此類推,720句唐詩等等,這也就是語文學習的最佳方法,積少成多而已,等你真正把日學一字、一詞、一句變得就像每天早上起來的洗臉刷牙習慣一樣,學習就會像呼吸空氣一樣,哪天不吸就會難受,就會呼吸困難。
所以,不是不得已的情況下,我不太贊成突擊式學習法,那是一種被動式學習法,對學習不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相反會讓學習者消極的學習心裡。我還是更提倡化整為零學習法,即把一本書的學習內容按照目錄劃分為若干小塊學習內容,然後確定每天學習多少內容,在計劃的學習時間內學習完,長期堅持這種學習方法,學習才能做到“功夫下在平時,進步在一瞬間”。
-
7 # 林艾葉子
我覺得沒有必要達到背下來的標準,平時多聽聽就好,小孩子記憶力非常好,時間久了會記下來,但是說實話等到上學的時候可能就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家長可以多給孩子說說詩句包含的意思,讓孩子感受一下詩歌的美,培養孩子的審美,提升內在的氣質。
現在很多孩子都會盲目的背誦,卻不知道詩歌所包含的意義。我兒子特別喜歡看金鷹卡通的“龍的傳人”和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這些節目中的選手都是十分理解詩歌的意境的,知識非常全面,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十分熱愛詩歌,熱愛傳統文化,所以才能走上這麼大的舞臺。
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想在這方面有所發展,還是先培養興趣吧!
-
8 # 笑狼生
我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我的老母親是山東的退休語文教師。
我認為沒有必要讓三歲多的孩子背很多的古詩。
一,保持孩子對學習的飢渴感,是培養學習興趣的方式之一。
因為不懂,所以好奇;
因為好奇,所以想知道;
因為想知道,所以想去學習。
這是孩子們學習興趣的養成邏輯。
讓三歲多的孩子去背很多古詩,相對來說,這樣會很容易打破孩子學習興趣的養成邏輯。
原因也許各有不同:
1,比如因為背太多反而導致厭學;
2,比如因為背太多,孩子入學後感覺都會了,就提不起進一步學習的興趣,等。
二,適當的背誦一點的古詩是不錯的。
三歲的孩子,以朗朗上口的簡單詩詞為首選。
最為經典的當屬《詠鵝》!這首詩的作者,寫出這首詩時年僅七歲哦!
如今這首詩響遍大江南北,如果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再去查閱一下,詩作者後來又發生了什麼事呢?
我覺得這個結果會蠻有意思的。
也許,還能夠引發一些思考。
-
9 # 四夕聊情感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吧,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同樣的東西,有的人對文學有天賦,有的人對藝術有熱情,還有的喜歡理化方面的東西,各有所愛。
對於小孩學習方面的東西,我覺得大人重心應該是找出孩子的喜歡的,有天賦的那個東西,然後在這個東西上對孩子進行培養,這就是孔子說的因材施教。如果反其道行之,很大可能,不僅是孩子身心疲憊,而且會越來越厭惡大人強加在他身上的東西。
大人在孩子童年期間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愛好和天賦,而且童真無邪,很寶貴很短暫,不建議這個時候就給孩子施壓,大人們儘可能給孩子留一個完整並快樂的童年吧!
-
10 # 無語憨人
放過孩子吧!
成人之願迫施於子,成人之擔壓負於肩,丟了童貞,失之笑顏 ,人生路漫漫,苦修何其遠,暮年回首,沒了少年時,嘆之:悲哉!痛哉!悔之晚矣。
回覆列表
很有必要。3歲多的孩子,正是人生的啟蒙階段。把好教育關,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幫助。記憶力的培養,人格的形成,這個時期非常關鍵。
剛開始背一些朗朗上口的五言律詩,再後來背一些簡單易懂的七言律詩。總之慢慢來,不要著急。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孩子對背詩產生興趣。不要讓孩子產生牴觸厭煩心理,那樣就不好引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