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史話歷

    軍人服從是絕對的,抗命是相對的!

    有人會說李雲龍歷次抗命,儼然將軍令看成了兒戲,但是不知有沒有仔細看《亮劍》,李雲龍抗命的動機要麼是戰場變化,要麼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才有了抗命的事,而且從沒有吃虧!

    可就是這樣他還是屢次被撤職,甚至又幹回了老本行:背鍋……

    按孔捷的話,也就是領導愛惜李雲龍,不然他的罪名早就足以槍斃很多次了……

  • 2 # 要飯王子

    還有一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當通訊設施被毀,無法與上級取得有限請示,而戰機又稍縱即逝。可能選擇繼續執行命令,此仗成功勞不大,此仗敗也不需要擔多少責任。如果違抗命令,那麼你的“抗令”必須不但要完成軍令的成功還要擴大戰果。如果失敗那麼你就有受到最嚴厲的軍法從事。

    這也是區分名將與戰士的重要分水嶺。

  • 3 # 赤山赤子

    將在外軍命有所不授,而且戰機稍縱即逝,等彙報研究開會透過討論決定再命令下達,黃花菜都涼了!粟裕將軍就是一個活例,當粟裕為華野代司令後,毛主席就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放權下去,讓粟裕不要事事彙報,讓其自己權宜,最終粟裕用自己的軍事才華回報了毛主席的充分信任。李雲龍是位虛擬的人物,在抗戰時期,大兵團作戰,象百團大戰,平型關等戰役,都要聽從總部安排,別的就可以自由發揮,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

  • 4 # 另類de狐獴

    還有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呢 你咋不說 因地制宜 相機而動 你確定指揮官比在一線拼命地戰士更瞭解情況麼

  • 5 # 悠閒馬刀

    你的這個題目是有問題的,你說李雲龍“屢次抗命”,你能舉出例項嗎?我認為“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原則,李雲龍並沒有違背,1、新一團突圍,李雲龍沒有“抗命”,是按照自己對戰場實況的理解,改變了突圍方向,且擊斃了日將;2、打平安縣城,李雲龍沒有“抗命”,屬於“擅自行動”且取得了對日的大勝;3、搶軍馬李雲龍沒有“抗命”,屬於“擅離職守”且改善了我軍的裝備;4、攻打黑雲寨李雲龍沒有“抗命”,屬於“違反了統戰政策”且物件是十惡不赦的土匪。從以上幾個例子看,如果有一次是直接“違抗命令”,都是要被槍斃的。

  • 6 # 阿道夫二世

    關於這個問題,一看結果,二看動機。

    看結果,抗命是取得了勝利,還是減少了損失?結果好就一俊遮百醜。

    看動機,是為了積極求勝,是為了避免大損失,還是貪生怕死?動機好值得肯定,效果不好是方法問題,可以原諒;動機不純就是態度問題,抗命就罪無可恕了。

    李雲龍多次抗命,從效果上看都是好的,從動機上看也是或無可爭議、或有合理解釋,這才是關鍵,不在於誰做後臺。

    例如,打平安縣城,效果是好的,誰都無法責怪勝利者。從動機上看,說為自己的媳婦報仇有個人情緒作怪之嫌,但是,也可以說是為了消滅鬼子的特種部隊,消除威脅總部的隱患。

    臨機處置,既體現了指揮員的指揮能力,也體現指揮員的責任心。

    抗命的結果,最好是功過參半,最差就是當徹徹底底的背鍋俠,在此局面下敢於負責的人,必然值得重用。

    記得某次反擊戰,某部披荊斬棘穿插到位後,戰士們氣喘噓噓,部隊建制也有點混亂,此時,指揮員果斷命令推遲總攻半個小時,讓戰士們修整、幹部收攏部隊。半小時後發起總攻,一舉克敵。

    很多事實都證明,堅決執行上級命令和靈活達成上級意圖,並不是矛盾的。

    辯證法的作用,在軍事鬥爭中體現的最明顯,中國軍隊能從弱到強,關鍵之一就是自覺的、主動的以辯證法做最基本的方法論。

    這玩意太深了,再說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往下續了~~~

  • 7 # 日慕鄉關

    同樣的問題趙剛在電視劇中也問過,他自認為如果他是團長,會帶出一個模範團,而李雲龍帶出來的是一群嗷嗷叫的狼。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一個屢屢抗命、匪氣十足的兵痞為什麼又如此大的魅力呢?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是由軍隊本身的特點決定,即便是民主化程度很高的美國,也明文規定,軍隊中是不能用民主管理那一套的。因為民主考慮的是公平,而軍隊需要的是效率,專制是效率最高的一種決策方式,所有軍人都會被要求絕對服從上級命令。

    李雲龍的抗命不遵並非八路軍或者解放軍的特色,而是基於特殊時期的一種特殊做法。電視劇中的時間設定在抗戰時期,這段時間八路軍廣泛分佈於敵後根據地,敵情非常複雜,而與上級之間的溝通也十分不方便,這就賦予了一線指揮官更大的自由度,長此以往養成了李雲龍說一不二的專橫氣,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他與多位政委關係緊張,直到趙剛到來。

    那麼為什麼領導明知道李雲龍專橫自大,抗命不遵,還重用李雲龍,寧願不斷換政委,也要保住李雲龍的團長職位呢?

    因為所有的工作都是業績導向的,軍隊也不例外。當時八路軍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數裝備的落後與複雜的革命形勢之間的矛盾,至於軍隊紀律等屬於次要矛盾,李雲龍最大的優點在於能夠解決主要矛盾,例如他違規調動軍隊搶奪了幾百匹軍馬組建騎兵營,再比如他為了給老婆報仇全員出動攻打平安縣城,雖然都是自作主張,但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所謂一美遮百醜,只要對抗戰有利,其他的問題都可以暫放一邊。

    而從人物塑造這個角度,李雲龍的粗魯、自大、抗命不遵恰恰是他區別於傳統影視軍人的特色,也是“亮劍”這部神劇風靡一時的主要原因,觀眾在看多了高大全的革命軍人以後,希望可以看到一個更加鮮活、更加接地氣、更加有個性的軍人,李雲龍的這些特質恰恰滿足了觀眾的期望,所以噗一出現,就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不能不說是人物設定的巨大成功。

  • 8 # 戰壕

    現實中軍人抗命可以說是嚴重罪過,不過電視劇畢竟是文藝作品,自然不會嚴格按照現實中安排。

    很多人認為李雲龍部隊的通訊能力太差,而戰場情況又瞬息萬變,所以很多時候不能依靠上級命令,因此才需要自行判斷制定作戰計劃,所以認為李雲龍戰場抗命是合理的。

    但是問題在於抗命是抗命,自行決策是自行決策。比如在開頭的突圍作戰中,本來上級是安排新一團撤退,由友軍部隊掩護,但是李雲龍決定正面突圍,最後還成功了。可是事情不能以結果來看原因,其這樣做幾乎是拿全團當兒戲,拿著僅剩的兩發炮彈僥倖幹掉了坂田聯隊的指揮部,敵軍指揮陷入混亂,這才有了機會,否則突圍能否成功都是一個問題。

    還有一方面就是部隊的指揮問題,影片中幾乎成了李雲龍的自家部隊,但是實際上我軍自從三灣改編後就是黨牢牢控制住部隊,政工幹部普遍要比對應的軍事幹部高半級,而根本不可能是影片中政委管生活,團長管打仗這麼簡單。在1939年,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就要求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黨在部隊中的絕對領導,消除軍閥習氣,在這樣的情況下更不可能出現李雲龍為了救老婆擅自率兵出擊的情況。

    歸根到底,這都是文藝作品的虛構,雖然有個別的現實原型,但是畢竟還是文藝作品,會有較大的誇大。

  • 9 # 軍武視界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句話斷然沒錯,但要知道也有句話叫做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當時,李雲龍之所以會犯錯誤真的是因為思想覺悟不高?我看並非如此,李雲龍這個人情商相當高,如果想要升官發財,早當師長了,怎麼會成為一個團長!況且,李雲龍之所以敢屢次犯錯誤,是因為人家後臺足夠硬!身後有長官罩著,並且人家能揣摩到長官的心思,換做別人行嗎?不行!

    其次,那個年代情報都是騎兵跑死馬的在傳遞資訊,而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如果耽擱戰機怎麼辦?誰負責,加上李雲龍向來不是個省油的燈,和尚死了,臉色煞白,連哭帶罵,直接集合隊伍要為和尚報仇!最後雖然土匪被整編,但李雲龍照樣為和尚報了仇,換做當時任何一個幹部誰敢這樣做!這樣的李雲龍有錯?身為上級,如果這樣就把李雲龍革職查辦了,怎麼服眾,因此並未對李雲龍做太大處罰,只是擼了軍銜而已!再說為救秀琴拿下平安縣!結髮夫妻寧可玉碎也要殺死山本隊伍,每次違反紀律都有道理!可見,李雲龍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傻,反而很有膽識。

  • 10 # 木易影片

    都說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是《亮劍》中的李雲龍卻屢次抗命,對此你怎麼看?

    還記得《士兵職責》第一條就是: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英勇頑強,堅決完成任務。相信當過兵的小夥伴都很清楚。會把這一條放在首要位置,足以說明軍人“服從命令為天職”的重要性。

    可想而知,若是在戰爭年代,各級指揮員都是我行我素,不服管,沒有全域性觀念,那影響的不僅僅是這次戰鬥,而是打亂了全盤的佈局,關乎千千萬萬指戰員的生命,最壞甚至到亡國。

    進入正題,在《亮劍》中李雲龍身為一團之長,三番五次違抗軍令,擅自行動。對於這件事本人分析原因有二。

    1.電視劇拍攝為突出主角光環有藝術化的新增,是很正常的。主要也是為博取觀眾眼球,讓故事情節更豐滿,劇情更為跌宕起伏的效果,也是為了能夠樹立出與主角相匹配的性格特點而做出的藝術化處理。

    2.受到當時的年代和環境等因素所困,交通、通訊並不通暢,在這些突發情況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畢竟“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主要還是下級要準確領會上級指揮員的戰略意圖,大方向不能錯。

    綜上所述,軍人就應該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一點不容改變。從《亮劍》中也可以看出,李雲龍的擅自做主也受到了降級或調離原崗位的處分。這是鐵紀,也是每位指戰員不可逾越的底線,需要大家共同遵守。謝謝!

    (以前內容純屬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粵語歌裡面有句輕輕的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