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矛盾體160202925
-
2 # luhaiking123
主動讓出了不少土地。也偶爾透過朝貢貿易等方式,變相給蒙古少量錢財。
但與唐朝漢朝比(更不要說宋朝清朝 了),明朝對周邊諸國始終保持高高在上姿態,對外部威脅立足於堅決抵抗,不搞議和,不籤條約。天子守國門一直到崇禎死。
所以都說明朝有骨氣。
-
3 # 皖風徽月
明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亡國之君崇禎帝,都沒有割地和賠款,沒有漢唐時的和親,沒有宋朝的割地賠款求和。
明朝一十六位皇帝,都比較有鮮明特徵,有朱元璋的千古一帝,有朱棣史上第一位王爺造反成功的,有朱祐樘只娶一位老婆的,有朱祁鎮被外族活捉的,有近三十年不上班的萬曆,有不愛江山愛木工的朱由校,還有工作兢兢業業但還是亡國的崇禎等等。
雖然,明朝皇帝有傑出的,也有昏庸和個性的,但是都沒有割地賠款,後人還都比較佩服他們的民族氣節。
-
4 # 煊赫大梁城
明朝不割地?明朝不賠款?只不過是一個天真的笑話
(上圖為明朝官方疆域圖)
首先說明粉不願意提及的政權,南明政權。投降、議和、逃跑、賠款、割地、苟且… 等等,南明幾個政權把明朝一往而深的形象毀的一塌糊塗。可能某些讀者不認為南明政權屬於明朝一部分,雖然朱姓皇帝一脈相承,那就暫且算作兩個不相關的朝代史。
"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初混跡歷史貼的小白也都知道這是明粉的看家寶貝,此段一出,明粉就自以為可以拳打南山敬老院,腳踢北海幼兒園。但是,事實真的如此?
補充乾貨(炮擊不分先後,一條一條的來)
崇禎十七年三月四日,闖王大軍攻寧武關佔領了大同,崇禎下詔書命令吳三桂棄地入衛京師,並召集百官商議遷都,然而崇禎的建議卻遭到東林黨的嚴厲反對,遷都一事才告罷,這就是天子守國門的真相。
洪武時期,朱元璋先後將鴨綠江南部,圖們江南部,累計達12萬平方公里領土慷慨贈予北韓李成桂,而這些領土屬於中國歷史長達千年。
建文帝時期,燕王朱棣發動靖難大量抽調北方精銳,導致北方防衛空虛,大量領土被遺棄,原本處於重重包裹之中的北京變成了邊境地帶,也成就了"天子守國門"的佳話。
建文帝元年,飽受別失八里的威脅,明朝肅王張瑛率軍從張掖退守蘭州,並改名金城,原以為會固若金湯。可此後,西北地區遭受到韃靼,葉爾羌汗國,吐魯番汗國打擊,連連退守,接連放棄大量領土。
太過拖沓,直接主題吧。土木堡之變,明朝50萬大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俘,錢皇后蒐集了後宮的金銀首飾送到瓦剌當做贖金(賠款)。其次,明朝邊界被徹底的限制入長城以內,喪失大量領土。
明朝+南明=天子棄國門,君主萬里遁。
拜託都想想當年逃到緬甸的朱明永曆大帝,放棄你們的格言吧。
-
5 # 青言論史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這是梁任公先生對明朝皇帝的評價。梁先生是著名的博學之士,而他的這番論斷,也確實是沒有問題的。
天子守國門,說的是朱棣。永樂年間,北元勢力抬頭,對明朝北境構成了極大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因為他知道,自己就是明朝最牛的武將,只有他自己才能震懾得住蒙古人。這其中當然有很大原因是出於迴歸自己老巢的考慮,副作用也很大。但是必須承認,明朝此後十三位皇帝,都堅守在北方邊境,確實是天子親自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說的是崇禎。歷代末代皇帝,不是被權臣玩弄在股掌之間,就是屈辱投降。此前唯一一個以身殉國的南宋末代君主,也只是個被陸秀夫抱著跳海的小孩子。漢家君主能如此壯烈的殉國者,崇禎絕無僅有。
割地這事,乾的比較多,比較著名的就是清朝。但是明朝二百餘年,有打了敗仗丟掉土地的,但從沒有向外國割讓過一分一寸土地的例子。賠款這事,宋朝幹過,清朝也幹過,但是明朝還是沒幹過。至於和親,那更是乾的太多了。中原王朝打不過夷狄,就靠王室的公主來湊人頭。我們所津津樂道的強漢和盛唐,其實都有過和親的記錄。王昭君和文成公主,其實都是這種交流的犧牲品。但是終明一朝,沒有嫁過一個公主給外族(倒是搶了一些公主回來)。
因此,梁啟超先生的這句話沒有說錯,有明一朝,在對外方面,確實是有血性有骨氣的!
-
6 # 小凌說史
從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一直到崇禎皇帝在媒山上吊自殺,明朝總的來說確實做到了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而天子守國門,這個開始應該是明成祖朱棣時候開始的,因為他把明朝的都城由南京遷往了北平。另外明成祖朱棣曾經說過,“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明朝建立之後國內政局逐漸趨於穩定,但還面臨著來自北方的嚴重威脅,於是明朝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加固了長城,並修築了山海關、派兵把守。同時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奪得皇帝位置之後,因為種種原因,他把明朝的都城由南京遷往北平,這便是民間”天子守國門“的由來。
明朝自明成祖朱棣開始,直到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都堅持守在明朝威脅最大的北方,而崇禎皇帝直到死都沒有退回南方地區,於是民間把這個稱為“君王死社稷”。你怎麼看待明朝這一行為?
-
7 # 圍爐煮酒話春秋
是的。明朝雖然在歷史上飽受黨爭內亂之苦,也出過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在歷史上也一直因為特務機構的存在而被詬病,但在對外事務上還是很強硬的。從朱元璋驅逐元朝韃虜恢復正統王朝,到朱由檢寧死亡國也不投降的壯舉就不難看出,大明王朝是一個有骨氣的王朝,割地賠款這種事寧亡國也不會發生。天子守國門,絕對不會站著看到敵人消滅自己!
讓我最印象深刻得莫過於土木堡之變。按道理說,一個國家的皇帝被劫持走了,臣民門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把皇帝給救出來吧,且不說割地換人,起碼金銀財寶什麼得也得拿出來把皇帝換回來吧。可是沒有。明朝的臣民很堅決得放棄了營救他們的皇帝,甭說土地了,一個子兒都沒有,直接找了個人當新皇帝!就是這麼霸氣,皇帝沒了也不妥協,寧願不要皇帝,也不能放棄國家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枚銅錢!
最讓我肅然起敬得當然是自殺殉國的崇禎帝朱由檢了。且不論他當皇帝當得怎麼樣,能有勇氣做歷史上自漢以來第一個自殺而亡的皇帝,這一點就很能體現他對待國家的態度:除非你死我亡,否則別相讓我活著看到大明朝滅亡。他就是用這種方式開守護自己的國門的,哪怕守不住我也不苟活,有骨氣!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正統封建王朝,確實留給了我們很大的精神財富。割地賠款這種喪權辱國得事不能做。守護國門,從天子開始做起!我們要牢記歷史,發揚這種愛過的精神。
-
8 # 我本東海虯髯客
明朝16位皇帝中有英明神武的如朱元璋、朱棣,更有狂吊炫酷玩蟋蟀的、狂吃胖死的、戀母情深的、喜歡建動物園的、痴迷長生不老的,不做皇帝做木匠的,甚至還有專注罷工30年的。然而卻真的找不到一個軟骨頭。
明朝軍隊的戰力或許並不算很好,但骨頭是硬邦邦的、剛毅不屈的。不管形勢多麼危急、打得有多慘烈,他們不屈膝投降、不割地賠款、不以女人換和平,要戰就戰。就算瓦剌大軍圍城、就算皇帝被俘、就算暴民蜂擁、就算內憂外患,李自成和關外滿清夾攻,明軍一樣寧玉碎、不瓦全。
大明流行罵皇帝,正德皇帝要出遊,大臣反對,可先後杖斃十幾位大臣,冒死勸阻的依然蜂擁而來,正德皇帝只能妥協。在明朝,皇帝的聖旨並不是最高的,內閣有權駁回。明朝士子傲骨錚錚,視媚上為仇寇,以犯顏勸諫為榮光。
明朝建國時定都南京,後來遷都北京,主要的目的就是天子守國門,意即國受侵,天子守在第一線。崇禎在北京危急、兵臨城下時,不遷都、不逃跑,從明英宗到崇禎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都是一股“君王死社稷”的硬頸。雖然大明天子中奇葩不少,但正統被俘不屈、崇禎皇帝殉國,即便是明朝的分支南明的皇帝也是這麼一股氣,隆武帝被俘,絕食自殺,臺灣的寧靖王自殺殉國,明朝從創立到終結,沒有與任何國家簽訂任何不平等條約,也絕不屈服,明朝亡國後,抗擊清朝長達38年之久。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寧為玉瓶碎,不為瓦礫全,壯哉大明!
-
9 # 七樓看星空
明朝的祖訓: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
明朝明朝前中期,國立強大,而周邊少數民族弱小。明朝晚期,國立漸衰,周邊少數名族強大興起。
明朝歷時276年,無論瓦刺大軍圍攻京城,還是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無論面臨多大的壓力,明朝都沒有做出妥協認輸,而是抗爭到底。直至到了崇禎年代,在南方同農民軍起義軍作戰,在北方仍舊抵禦著後金的侵犯,即使到了嚴重的內憂外患時期,明朝也一直都沒有和親、納貢或割地賠款給少數民族。
明朝言官制度發達,實行內閣制度,內閣可以直接駁回皇帝的旨意。文人的傲骨之風,深深影響明朝的在職官員,言官們經常進言,否認皇帝的想法,這在歷朝歷代是十分罕見的。
明朝不是一個民風柔弱的朝代,上至朝堂,下至百姓,都有著剛毅不屈的精神,在明朝滅亡後的幾十年間,反清復明的鬥爭一直存在,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
明朝修補擴建長城,用來抵禦北方少數名族的入侵,首都定在北京,一旦長城被破,少數民族大軍可直抵首都,而明朝皇帝一直不遷都,無論戰事如何,一直守在都城,誓死抵抗。這就有了“天子守國門,君王守社稷”的說法。
滿清入關,數次圍城,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誓死不願遷都,最終含著亡國之痛,自殺而亡。
-
10 # 歷史知事
這是三個問題,
1,明朝有沒有對外割讓土地?
2,明朝有沒有對外賠款?
3,明朝有沒有天子守國門?
聽丹水君慢慢道來。
1,明朝有沒有對外割讓土地?這個不好說。
明朝最強盛時期,位於黑龍江流域的奴兒干都司以及下屬的多個衛所,統治力度不亞於西藏的統治。
後來怎麼丟了?割讓給別人了!
朱棣造反時,用了朵顏三衛的人馬,承諾給錢給地盤。朱棣六次御駕親征,朵顏三衛叛逃蒙古,被打的滿地找牙。
但是,明朝始終無法徹底消滅朵顏三衛和韃靼,東北越來越多土地成為蒙古地盤,明朝設立的衛所紛紛南遷。
其他例子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
有人說,蒙古女真都是藩屬國,給他們土地叫封賞,不叫割地求和。按照這個理論,自稱天朝上國的清朝把朝貢體系發展到了全世界。
2,明朝有沒有對外賠款?有!
前文提到,用蒙古人當僱傭軍,事後給錢給地盤。注意,真的給錢了!
永樂元年(1403)五月遣使,逾年三衛遣使來貢。明廷“命脫兒火察(即脫魯忽察兒)為左軍都督僉事,哈兒(兀)歹為都指揮同知,掌朵顏衛事;安出及土不申俱為都指揮僉事,掌福餘衛事;忽剌班胡為都指揮僉事,掌泰寧衛事;餘及所舉未至者總三百五十七人,各授指揮、千、百戶等官,賜誥印冠帶及白金、鈔幣、襲衣”。
3,明朝有沒有天子守國門?明朝的天子守國門,最是可笑!
天子有本事守住國門,這是好事,可是守不住國門,還不跑,那就是傻缺。
崇禎年間,八旗軍隊七次入關搶劫,整個華北平原在八旗鐵蹄之下顫抖。天子做什麼了?龜縮在北京城中陪著一起發抖吧!
打不過就跑,三十六計最後一計走為上計。傻缺的崇禎就是不知道。唐朝皇帝逃九次都沒問題,崇禎一次就把明朝高滅亡了!
回覆列表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這可以說是大明朝歷代皇帝都遵循的一條傳統。明朝時代可以說面臨的內憂外患無論多麼嚴重,無論戰爭敗得多麼慘,明朝絕不用女人,絕不賠款,絕不割地去換和平。哪怕如暴民軍大軍壓城,哪怕如瓦刺大軍圍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不論是哪種情況,都絕不認輸。
從太祖的英勇到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麼的荒唐,歷代皇帝都是硬骨頭,看正如正統被俘卻決不求饒,你看如隆武戰死沙場,你看如紹武被俘,絕食自殺。明朝雖然不是軍事實力特別強的國家在歷史上,但是明朝卻是歷史上唯一沒有與其他國家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國家。就算亡國也是抵抗力最強的國家。不論是皇帝還是百姓都是堅貞不屈,“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明代計程車子們視媚上為仇寇,無論什麼人,沒有一個媚上的獲得好下場。反而是那些犯顏的大臣成為天下讀書人景仰的典範。在明代,我們記得《天工開物》,記得那約三百米長的鄭和寶船,記得有密集勞動型的作坊出現,記得後膛炮已經規模應用,記得腐朽的理學開始受到重視客觀實際的心學的衝擊,“格物致理”第一次在理論與實際中出現並逐漸壯大……至崇禎年間,每年新出版刊行的各類書籍以百萬計,而到了清朝,即使是所謂的“康乾盛世”,也不過每年4萬餘冊。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遷都北京的目的就是天子守國門。明英宗到崇禎皇帝都沒有捨棄皇位自己逃跑,這就是君王死社稷。
蒙古是明朝長期的隱患,土木堡事變後,明朝拒絕交款贖人,英宗皇帝也是寧死不降,最後明朝另立新君,一舉打敗了蒙古,正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當時北京形勢很危急,有人勸他遷都,他不去,有人勸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縊殉國而死,忠於江山社稷。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更是堅定,兵臨城下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亡”,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明朝崇禎帝的遺言和清廷宣統帝的豪言可見兩個皇帝對國計民生的不同態度:
崇禎皇帝殉國前怕李自成傷害無辜百姓,就寫了一首絕命詩給他:
“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而宣統帝溥儀的豪言:“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人,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只要不讓我當大清的皇帝我就不會心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