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學生活

    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擔任丞相期間,不僅辱殺皇后,欺侮獻帝,還苦苦追殺大漢皇叔劉備,可見曹操權勢滔天,漢獻帝實際上早就已經是傀儡了;不過曹操執掌北方期間,興修水利,屯田養病,緩和民族關係,社會得到空前恢復,魏國獲得了非常好的建國基礎。

    司馬懿則不是說,即使魏國皇帝一家根基尚存,司馬氏依然可以對他們生殺予奪。就算皇帝把兵權給了曹爽,司馬懿依然能夠發動兵變,操縱朝綱,可見當時整個魏國對司馬氏人心所向,不論誰當主帥,兵將們只認司馬懿,勢力早已經不是曹家能夠控制的。

    那麼問題來了,曹操和司馬懿對天下的控制已經如此得心應手,為何在世的時候都沒有稱帝?

    很多人認為曹操本就不想稱帝,這種說法的原因是曹操有句話: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以及曹操有首詩“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但實際上,評價一個人要看他做了什麼,而不是說了什麼。如果曹操不想稱帝,不會殺掉一直追隨自己的荀彧,而荀彧僅僅是心中向漢;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漢獻帝的第一個皇后是被曹操玷汙之後殺掉的,如果曹操只是為了個人安全不得不殺皇后,只需殺掉就可以了,何以要玷汙皇后?

    司馬懿相同,無論兩個兒子怎麼求司馬懿稱帝,司馬懿都不答應;甚至臨死的時候,都告訴兒子要好好輔佐魏國皇帝。都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難道司馬懿也不想稱帝?根據司馬懿的所作所為,比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不想稱帝更沒有依據。

    其實司馬懿在臨死之前,對兒子們說了兩個詞,能夠道破曹操和他本人為何不敢稱帝。司馬懿首先跟兒子們說“籠絡人心”,最後嚥氣之前說了兩個字“慎之”。

    可見曹操絕非不想稱帝,只是在曹操活著的時候,天下人因為一直以來受到的教育,還比較留戀漢朝,荀彧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漢室將傾,卻也是故國;同樣,到了司馬懿的時候,也是一個道理,所以他們只能等待受前朝教育的一兩代人老去,後代才敢稱帝。

  • 2 # 全球揭秘

    曹操和司馬懿的情況不同。

    曹操是在漢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的時候起兵的,而且打的旗號也和其它地方諸侯一樣,誅除暴亂,興復漢室。在這之前,他也曾擔任過漢朝的官員,是正兒八經的漢臣。

    漢朝綿延四百年,中間雖然經歷了新莽篡漢,但是畢竟沒維持多久就被滅了,天下還是回到了劉氏手裡,還是漢朝。而且,無論西漢還是東漢,都是戰國結束以來第一個建立了長期統治的王朝,天下人心對漢朝都是比較認可的。新莽篡漢失敗,更是給了很多人一個心理暗示,這皇帝還是得劉家人當,別人不行,誰當都沒有好下場。

    曹操的青少年學習時期都在東漢晚期,而東漢是一個非常尊崇經學的時代,君臣之分是比較嚴的,一日為臣,終身為臣,君臣父子如同天地,判然有別。昨天還在跪拜漢朝的皇帝,今天就要漢朝的皇帝來跪拜你,這在曹操這代人心理上是一個很難過得去的坎。

    而且,曹操和袁紹一樣,青少年時期就已經很出名了,算是一時名士,既然是名士,學術和道德上就都得儘量經營和維護自己的公共形象,不能輕易去破壞已經形成的形象。所以,對他們這一代人來說,除了袁術稱過帝之外,其他人哪怕袁紹已經坐擁四州之地,也仍然打這興復漢室的旗號,並沒有敢於稱帝。

    僭位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無法洗白的道德瑕疵。只要誰先幹了,就等於給了其他所有諸侯勢力以討伐自己的合理合法的名義。袁術的下場那麼慘,也就是這個原因。他稱帝之前,孫策還沒有公開反對他,呂布也和他眉來眼去,但是他一稱帝,孫策就公然反對他,呂布在窮途末路之前,都不肯跟他通婚結盟。最後的下場也很慘,幾乎誰都可以打他。

    雖然曹操在世時基本統一北方,這時候的漢朝統治早已崩潰,但無論是別人反對他,還是他消滅別人,打的旗號都是一樣的,興復漢室,奉辭伐罪。雖然群雄已滅,但曹操臨死時,劉備還在,孫權也還在,如果他先稱帝,在大義名分上,就更加是授人以柄了。尤其是劉備,如果曹操敢稱帝,劉備馬上就會成為天下人心目中的漢室正統。

    從曹操自身的需要來說,雖然不是皇帝,但是政由己出,連皇后他都可以以謀反的名義隨便殺掉,皇帝不過是他手中的傀儡而已,就算真的當上皇帝,也不過就是個換了個名義而已。也就是說,稱不稱帝對曹操來說並沒有那麼重要,不是皇帝勝似皇帝,一旦真當了皇帝,反而可能會遇到很多麻煩。

    即便如此,曹操生前也做了一些準備,先進位魏公,後稱魏王。在劉邦早就說過非劉氏不得王的漢朝,一般功臣都只能封侯,曹操稱魏公,就已經是在試探篡漢能得到多少人的支援了。結果他一直視為心腹的荀??擠炊浴?/p>

    所以曹操說,若天命在我,我願為周文王。也就是說,我和漢朝的君臣關係持續了一輩子,現在也沒必要顛倒過來了。畢竟曹操不是一個簡單的軍閥,骨子裡有士大夫的一面,要臉。但他這話的意思又等於公開說,我不反對我兒子篡漢自立。為什麼呢?因為他兒子雖然名義上也是漢臣,但是和漢朝的淵源要淺得多了,心理上沒有君臣大義這個障礙。

    司馬懿的情況跟曹操就很不同了。

    司馬懿在曹操時期,先是丞相府僚屬,後來是世子曹丕的幕僚。曹丕稱帝后,他開始從幕府幕僚走向前臺,擔任朝廷大臣。但在曹丕時期,他始終是文臣,而沒有機會典兵,典兵的都是曹魏外圍宗室親貴,還輪不到他。到明帝時期,夏侯氏、曹氏人才凋零,諸葛亮又多次出兵伐魏,孫權也多次出兵伐魏,明帝才開始讓司馬懿典兵。誅孟達,拒諸葛,抗孫權,平公孫淵,屢建功勳,地位才逐步提高。

    但即便如此,草明帝去世,司馬懿也沒有在曹魏政權中取得絕對控制權,曹爽利用輔政的權力,能夠輕而易舉的逼司馬懿託病賦閒,退出政治舞臺長達十年之久,就說明司馬懿當時的勢力還不足以與曹魏親貴抗衡。而高平陵之變,也是在曹魏非宗室的老臣勳貴支援下才成功,但直到他死之前,也沒有完全清除朝中仍然忠於曹魏的勢力。

    從高平陵之變到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歷經三代四人,廢立皇帝兩次,司馬氏才最後完全清除了朝廷內外仍然忠於曹魏的文武勢力,用忠於司馬氏的人掌握權力。即便如此,在司馬師臨死時,皇帝甚至想透過政治手腕奪回權力,只是因為皇帝任命代統其軍的人堅持忠於司馬氏,急招司馬昭到軍前統軍,才穩住局勢。

    所以說,篡位自立也是個技術活兒,需要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持續不斷的政治運作才能最後取得成功,並不是誰都能輕而易舉的成功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一點一點挖前朝的牆角,一點一點的壯大自己的勢力,就想著一舉成功,結果只會把自己變成董卓、袁術,死的很慘。

  • 3 # 人文散客

    曹操30多歲起兵,征戰了30多年,把對手一個個消滅,50多歲就統一了北方,南方的孫權也多次表示臣服。孫權殺關羽、吞併荊州後,立即派人給曹操送來一封信,向曹操稱臣,認為這是上天的意思(上書稱臣於操,稱說天命)。

    曹操把孫權的信給大家看了說:“這小子是想讓我坐到火爐上烤呀(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但是侍中陳群、尚書桓階等許多人都認為:“漢祚已終,也不是今天才開始的。殿下功德巍巍,天下矚望,所以孫權都自願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殿下應該正大位,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呀?”

    夏侯惇等人也說:“天下人都知道漢室壽命已盡,異代方起。自古以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的,即是天下的主人(即民主也)。殿下從戎三十多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歸,應天順民,不要再猶豫了!”

    可是曹操卻說:“如果上天真有此意,我也只願當週文王。”

    曹操一生多次提到周文王,看來他對周文王的功業及品德很景仰。周文王名叫姬昌,是商代貴族,他遵從先人之法,繼承祖先的業績,禮賢下士,日益強盛。當時殷紂王執政,他害怕姬昌,把他囚禁起來。

    但是姬昌設法重獲自由,之後勵精圖志,發展自己的力量,為討伐商紂王做準備。後來姬昌死了,他的兒子姬發繼承遺智,也就是周武王,最後完成了父親周文王討伐商紂的遺願。

    劉備死後諸葛亮開府治事,掌握了蜀漢的軍政大權,南中之戰又為諸葛亮樹立起極高的個人威望,就在第一次北伐前後,蜀漢的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嚴給諸葛亮寫了封信,勸諸葛亮受九錫,進爵稱王。

    九錫是皇帝專享的九種特權,主要有車馬用具、儀式儀帳等,加九錫就是把皇帝的這幾種特權賜給臣子。通常的看法是,加九錫就是篡位奪權的開始。

    李嚴此議來得很突兀,同為託孤大臣,他理應協助諸葛亮治理好國家,現在卻讓諸葛亮去做容易引起外界猜測和不安的事,不知道他是怎樣的動機。

    也許是諸葛亮主政以來,李嚴認為自己一直處於被邊緣化的狀態,實權與託孤重臣的名分不符,加上此次又從永安移防到江州,多少有些不滿,才故意有此一舉。

    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李嚴看到諸葛亮主政後,外交、內政處理得井井有條,尤其是南征,更讓諸葛亮獲得了極高的聲望,在此情況下,為表示和諸葛亮並無二心所以才有此舉,儘管知道諸葛亮肯定不會接受,但還是主動提了出來。

    不管是是哪一種情況,諸葛亮接到李嚴來信後還是有點生氣,給李嚴回信道:

    “我和你相處的時間也不算短,可你為什麼一點兒都不瞭解我(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你勸我不必拘泥禮數,因此我不能沉默了,我本是東方一個普遍人(東方下士),被先帝誤用,地位已經很高了,而且賞賜給我的錢財上億。現在討伐曹魏還沒有成功,你卻不明白我的志向,把我比作齊桓公、晉文公,這實在不對。如果能滅掉曹魏、斬殺曹睿,讓陛下還歸故都,我與諸位一齊升遷,即使十命都可以接受,何況九錫呢?”

    諸葛亮拒絕加九錫,不是自認為實力不夠,也不是虛情假意,而是發自內心的,這可以用他後半生的實際行動來證明。

    還有司馬懿,一生事曹氏三代,多次立下大功,晚年與曹爽同僚,在“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情況下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奪取了曹魏的大權,當時曹氏在朝野間已逐漸失去人心,以司馬懿的實力和影響即使當即稱帝亦無不可,但司馬懿也沒有那麼做。

    司馬懿接受了曹魏丞相的職務,魏帝又提出給他加九錫,司馬懿“固讓九錫”。

    曹操的兒子曹丕、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最後還是登上了帝位,完成了皇權禪代,但對曹操、司馬懿以及諸葛亮來說,他們生前絕無稱帝的想法。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代實行的是在儒教基礎上的“以禮治國”,政治上強調正統和忠,倫理上強調孝與仁,忠、孝、禮、義這些觀念經過反覆不斷地教育早已入心入腦。漢末皇權跌宕,天子幾次遭遇不測,但朝廷始終存在,所謂“大而不倒”,與這種深厚的思想基礎不無關係。

    曹操、諸葛亮和司馬懿不稱帝,內外部形勢判斷固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恐怕還是出於他們的內心,這三個人都受過漢代的儒學教育,深得其影響。

    曹操上過太學,舉過孝廉,對經學也有較深的研究,因為通《尚書》被徵為議郎,有很深的儒學教育背景;諸葛亮出身於漢代名門,“躬耕隴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司馬懿更是“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與他們相比,劉備、孫權的情況略有不同。

    劉備也上過盧植的私學,接受過經學教育,但他的生活狀況和早年經歷大體在社會的中下層,黃巾起義前也未擔任過進行的官職,在感情上對朝廷要淡得多。

    即便如此,劉備對稱帝也持保守態度。曹丕稱帝后蜀漢一下子面臨“該打什麼旗幟”的現實問題,群下數百人上表勸劉備稱帝,但劉備斷然拒絕,後來諸葛亮闡明,只有把漢室的大旗在益州重新打起來才能解決當前的政治危機,劉備才勉強接受,但不是稱帝,而是“繼皇帝位”。

    孫權更不一樣,他算是“富二代”,十幾歲就加入到哥哥領導的征戰中,在尊正統還是尊實力方面更相信後者。

    劉備死後孫權的手下也紛紛勸他稱帝,孫權沒有答應,理由是漢室湮沒,不能前去相救,又怎能忍心與之相爭呢(漢家堙替,不能存救,亦何心而競乎)?

    孫吳的群臣沒有放棄,弄出許多所謂天命符瑞,再次勸孫權,孫權仍然沒有答應,不過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過去因為劉備稱雄於西邊,所以我命陸遜率兵防備他。而北邊的曹魏有可能幫助我,我擔心其挾天子以令天下,如果不接受封拜,就會促使他們對我下手,到時候西邊、北邊的敵人一齊來,兩處受敵,所以我努力剋制,接受封王。我俯首稱臣的本意,諸君可能還不理解,所以今天向你們來解釋解釋(低屈之趣,諸君似未之盡,今故以此相解耳)。”

    同樣是拒絕,孫權的想法與上一代人已經有了很大不同。

  • 4 # 海納百川233699882

    二人不稱帝是當時歷史侷限性所決定。曹操是漢臣,是打著漢旗號,挾天子而令諸侯。誅除暴亂,興復漢室的漢朝丞相。

    司馬懿也是漢臣,畢竟輔佐老曹家三代君主,其功在偉,雖然不能說絕對的忠誠,但是三代人的輝煌都是司馬毅的功勞。他完全可以順應天命,登基帝位,但他卻不想留下千古罵名,也許司馬懿和曹操想法一樣的吧。

  • 5 # 濟世論事

    感謝邀請。兩者之所以都在在世時不稱帝其實都有自己的客觀因素,曹操當初是以‘迎奉天子’的名義從而做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等於漢獻帝是他手裡的一張號令牌,也是自己手裡的一面號令旗如果曹操稱帝也就等於變相的失去了自我的合法性,讓自己漢賊的身份坐實從而讓孫劉兩家有了討伐自己的實據,試問曹操怎麼會那麼傻?至於司馬懿那就更是老謀深算了從曹操開始出山任職一人經歷4代曹君司馬懿擁有和達到的其實已經和皇帝無異,為了一個虛名成為眾矢之的愚蠢至極。曹孟德的先例在前,自己只要簡單的複製黏貼就行了,又何必再要橫生異端呢?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6 # 博學多才文盲

    曹操是一個梟雄。他是統一三國的基礎的締造者。沒有曹操不可能那麼快統一三國。同時古代人比較古板。

    自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國家就強調忠君愛國。這種思想根深蒂固。曹操也不願意輩上罵名。

    同時,漢朝還有一定的影響力。有了這個小皇帝后。曹操表面上對於皇帝客氣。讓很多忠誠於漢朝的人。對於漢朝心存幻想,也跟著曹操幹。

    曹操有了這個小皇帝。自己就是皇帝。他可以藉助皇帝的名義下達命令。在衣帶詔事件以前。曹操基本就是忠臣影響。後來曹操跟袁紹打官度之戰。曹操說自己是奉旨討賊。袁紹說,奉衣帶詔討賊。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候,還是衣帶詔討賊。

    總之,漢獻帝對於曹操用處很大。留著他用處更多。皇帝不過就是口頭上的稱呼而已。曹丕為什麼稱帝呢?因為,曹操是政權的建立者。多數將領都是他的親信。其他人曹操也能控制住他們。但是曹丕不行,他是繼承者。沒有自己的勢力。就算有,也不強大。曹丕不一定能夠絕對控制住整個國家。只有當上皇帝。成為合法的統治者。不然,曹丕就是繼承父親位置的官二代。他憑什麼控制住國家?

    在說司馬懿。司馬懿最早是曹魏的謀士。並沒有大權。後來曹丕上來中用了司馬懿。司馬懿慢慢的掌握大權。但是曹魏還是重用曹休跟曹真這樣的親貴。司馬懿根本沒有得到真正的權利。

    後來曹休戰死,曹真上位。曹真掌權多年。權利很大後來突然死了。曹魏親貴中間,還沒有成長起來什麼大將。

    所以司馬懿掌控了兵權。諸葛亮幾次討伐。司馬懿也積累了足夠的權利。但是國家還是控制在年輕的皇帝曹睿手裡。知道曹睿去世。曹爽跟他弟弟們掌權。

    但是,跟電視裡不同。曹爽才是奸臣。他架空皇帝。霸佔曹睿的妃子。架空司馬懿。最後還把皇太后趕出皇宮。皇太后找到了司馬懿請他除掉曹爽。司馬懿裝病沒有管。

    最後曹爽帶著大臣跟兄弟離開了首都。司馬懿政變。控制了國家。但是司馬懿還是一個剷除奸臣的模樣。國家還是忠於曹魏親貴的。他們司馬家族沒有能力控制整個國家。如果司馬懿稱帝。會有很多人反對。三國還沒有一統。馬上稱帝,只會得到很多人造反。那麼,他們就不能一統天下了。而且皇帝就是一個稱呼。對於司馬懿這樣,可以控制住全域性的人。不用一個名號。而且,不當皇帝,很多人還會聽你的。畢竟,你是用皇帝的名義下達的命令。他們會聽。

    司馬炎為什麼稱帝?那個時候基本上快一統天下了。蜀國已經被滅。司馬炎稱帝了。留著皇帝是為了不讓防止忠臣們造反。廢掉皇帝是為了不留一個腦袋干涉自己。傀儡是傀儡。但是人家畢竟是名義上的統治者。沒有了更舒服。

  • 7 # 銀湖金濤

    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當時豪強並起,軍閥割據,各地武裝力量反對禍害漢朝的外戚和宦官專權以及董卓亂政,要維護的是漢朝的統治,作為臣子的曹操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稱帝。

    司馬懿擔任過曹操的丞相主簿,多謀略,善權變。後深得曹丕的信任,地位日漸上升,掌握了曹魏的軍事實權。公元249年,司馬懿父子發動政變,把曹氏集團的重要成員一律誅滅三族,從而完全掌握了曹魏政權,但不久司馬懿病故。所以司馬懿不稱帝是身體原因。

  • 8 # 老溫說事

    曹操和司馬懿在造反之後為什麼沒有稱帝呢?

    歷史上關於這一點說法眾多。老溫總結如下幾點,求證於方家:

    1.怕眾口悠悠,怕史書詬病

    曹操為漢朝天下,司馬懿為曹魏天下,俱都奉獻了畢生精力,雖然不能稱之為絕對的忠臣但是還是盡力了,並且始終是做了那麼多年的臣子。在那個時代,雖然臣子造反當皇帝的例子數不勝數,但是畢竟名聲上都不好聽,而且多數最後也並沒有什麼好下場。所以,曹操司馬懿雖然最後都做出了實實在在的亂臣賊子行為,卻不敢自己去稱帝。

    2.時機不成熟

    曹操時代後期漢朝遺留下的恩德還沒有消失盡,文臣中對曹操忠心耿耿的,有不少人是因為曹操給漢朝打工才那樣做的,一旦曹操自己單幹背叛漢朝,會有相當一部分人離開他甚至和他對著幹,荀彧就是個例子;

    各路諸侯雖然互相攻打,但若有人稱帝就會同仇敵愾。稱帝會一下子成為眾矢之的的,所以袁術稱帝曹操大笑罵他愚蠢;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詭秘一笑說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爐火上啊,您想,他還會自己稱帝嗎?

    司馬懿後期,雖然大權在手黨羽遍佈,但魏王室力量依然是強大的,他若一定要稱帝,即使能勝利如願,恐怕也會損傷不少,那時吳蜀來攻,難保必勝。

    像袁世凱那樣幹不到三月就被趕下去,曹操不會幹,司馬懿也是不會幹的。

    3.立足長遠,立德立威以等待時機是最聰明的選擇

    不只是司馬懿不稱帝,在他的教導下,他的兩個兒子權勢比他大,根基比他穩當依然不稱帝,但他孫子那兒終於“名正言順”了,這樣才有晉朝。

    曹操說“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矣”。這話最實在不過!他向人鼓吹齊桓晉文之功,推崇周文王天下三分有其二依然服侍殷,則是花花腸子。

    曹操和司馬懿都是很聰明的選擇了為自己的後代鋪平道路。所以在他們之後,子孫當上了皇帝。這樣後人便無法說什麼。雖然並不是那麼的光明正大,但畢竟事情是他乾的,他的後代登上皇位由於沒有直接經手,所以別人也不好再多說什麼。

    二人沒有稱帝是迫於時代是做出的選擇,也是不論從當時看還是現在看都最明智的選擇。

  • 9 # 正能量znlyyyyyyyyyy

    曹操自稱漢丞,那有漢丞反漢之理。他當時手裡握著一個皇帝-漢獻帝,可隨意擺佈不是皇帝勝是皇帝。何況他在時各方諸侯並未全部撲滅,東有孫權南有劉備!如果稱帝會給諸侯以口實。當時漢朝雖衰人心未滅,時機不到!

    司馬懿當時也與曹操類似,手裡握著一個皇帝,不做皇帝勝似皇帝,何況曹魏人心未滅其王室力量也還在!

  • 10 # 一號專家說

    東漢末年,天子年幼,董卓專政,專橫跋扈淫亂宮廷。

    天下英雄紛紛起兵,曹操順應時勢率零十八路英雄討伐董卓,以護駕為名挾天子以令諸侯,打敗袁紹,消滅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諸侯成為大漢天下第一大勢力。 曹操整頓軍紀綱常,制定一系列的政策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生產、鼓勵耕種、多生孩子(連年征戰人口急劇下降)多種樹。此時的曹操手握大部天下,有錢有糧有地盤,要多嘚瑟有多嘚瑟。飽暖思淫慾:自從滅掉呂布收了貂蟬後天下美女就數東吳“大喬、小喬”了。

    曹操親率80萬大軍從水路殺奔東吳,號稱活捉孫權解放大小喬。

    孫權急了,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送給劉備,請劉備幫忙共拒曹操,打敗曹操後分錢分糧分地盤,貂蟬和赤兔馬也分給劉備,劉備此時甘夫人剛被曹操害死,自己也被曹操打到西川一個山旮旯兒,蜀路難,蜀路難,難於上青天,出一趟門山間摔死一夥子士兵,逐派諸葛亮領兵協助東吳在赤壁擺下大陣。

    好一個神機妙算諸葛亮,領著東吳周瑜在赤壁用火燒藤甲兵的方法把曹操80萬大軍燒的片甲不留,大敗而逃。曹操元氣大傷逃回洛陽,想自己征戰一生打下大半天下,鐵蹄過處敵人莫不聞風喪膽,舉手投降,現今被一大耳朵賊劉備算計,敗在兩夥小癟三之下,終日思念的大小喬美女毛都沒看著,越想越氣,越想越鬱悶,頭痛欲裂,痛不能擋,大叫一聲,一頭栽倒……可憐一代梟雄就此消亡於歷史的長河之中,給後人留下無盡猜想。

    曹丕繼承曹操的位子,為鞏固政權啟用了當時第一大士子之首的司馬家族的司馬懿輔佐自己,曹丕不像曹操那般,打下這大江山連皇帝都沒做就嗝屁了,他上位不久便廢了小皇帝自己坐上去了,結束了大漢朝400年的歷史,號稱大魏。此時西川的劉備已經發展壯大稱帝立國為蜀。

    東吳的孫權也自封皇帝,號稱吳國。

    天下三分,所謂一山不容二虎,何況是三頭猛虎,世間註定消停不了,還得繼續戰鬥。

    當年的英雄已經遲暮,劉備63了,趙雲、關羽、張飛、黃忠、諸葛亮,劉嬋從小隨劉備流亡,磨滅了志向,蜀國蝸居深山無大將,等待歲月的流逝。

    東吳孫權正直當年,意氣風發,東吳地區依山傍水,兵精糧廣,等待時機,逐鹿中原。

    魏國地大糧多,兵強馬壯,司馬懿掛帥領軍

    司馬懿統領百萬大軍對蜀國發起猛烈進攻,諸葛亮在五丈原戰死,劉嬋率百官舉手投降曹丕,蜀國從此在三國中消亡,只留下“樂不思蜀”的千古笑談。

    司馬懿滅了蜀國,自此聲威大震,司馬家族從此真正的出現在歷史的舞臺,曹丕不愧為曹操後代,終日裡歌舞昇平,縱情聲色,年紀輕輕縱慾過度,嗚呼哀哉了。

    此時的司馬懿兵權在手大權獨攬,一步步擠下魏國曹睿,扶植小皇帝。

    當年微風凜凜,智謀超群的大元帥司馬懿,如今已是兩鬢斑白,年過花甲,83歲,天下已實至名歸操縱在司馬家之手了。

    司馬懿的一生,初時在曹操手下窩屈半生,琴棋書畫也是樂得自在,曹操走後,曹丕啟用自己,終於:一展抱負、征戰天下,與天下第一的諸葛亮一較高下,有失有得,暢快淋漓,是曹家成就了自己,算了,這一切留給司馬後人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傷心我難過你快樂我會閃躲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