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自卑

    當時少林寺已經退出了中原武林,遷到西域去了,所以說少林寺當時在中原沒落了,少林僧人也都已不再過問中原武林的事。

  • 2 # 飛機路過2015

    倚天屠龍記不是寫了嗎,少林剛經歷火工頭陀之亂,達摩堂首座身死,羅漢堂首座出走。少林寺分裂出金剛門和西域少林,實力陷入低谷,雙鵰時期基本處於封山狀態。

  • 3 # 口水丁羊羽

    在神鵰後期,覺遠大師出場時說明了,是少林寺不爭名利,不為這些虛名而出山。

    實際上是少林寺當時內亂,火工頭陀反出少林,到西域另創一派,少林寺沒臉見人。

    縱觀金書,少林寺從來就是個名頭,都是配角,不管是方丈還是高手都是一流的,但沒有一個超一流的。

    像玄慈,內力比不上游坦之,更不如喬峰了。

    唯一像點樣的方證,也敗在任我行手下。

    少林寺啊就是讓主角們踩的,踩過少林寺說明主角超一流了,比如喬峰一對三。

    比如任我行打敗方證,左冷禪打敗任我行。

    比如面對張三丰,少林高僧高呼“我們一擁而上,張真人也會真氣耗盡吧?”

    張三丰眼一瞪:“論打架,老道一百年沒怕過。”

  • 4 # 君發2019

    我本山裡人,偶做前堂客,戲說之言,希望博各位一笑。本人看來,少林寺的和尚之所以被封建王朝推崇,一個是他們有武力能幫助朝廷,另一個他們是方外之人,他們做大不至於構成對統治的危險。所以歷代朝廷廟堂都大多歌頌少林寺。但是本書的角度是從世俗百姓的眼裡去看的,其實過去古代的大多老百姓對和尚沒有好看法,那會兒生產力低下,糧食產量少,在老百姓的眼裡,看那些和尚就是一群吃飽了沒事幹的玩意,他們光吃飯不幹活。沒事兒沒紛的人,誰去寺院裡求和尚?那會的佛祖辦事也要收禮的,不然和尚們吃啥呀?往往窮苦百姓求到寺廟,因為沒有禮送,他們也是不管的。所以老百姓更喜歡那些江湖大俠,他們往往是劫富濟貧,在那個封建時代,還是窮苦的百姓多啊!所以,老百姓自然不喜歡和尚們。而我們的金大師寫作品多年,他也知道老百姓喜歡啥,所以他儘量的寫老百姓喜歡看的地方,看的東西。正因為如此,早年貧苦的華夏民族才會金大師的作品能風靡全國。各位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懇請高老師多多批評、指正、教誨,俺在這裡躬身為禮了!

  • 5 # 奮鬥青年990

    在金庸的射鵰三部曲中,開頭基本上沒有少林寺多少事,在小說《射鵰英雄傳》中,根本沒有少林寺的人出現,估計看這本小說的人一般不會想到少林派的人,在《神鵰俠侶》中,在郭靖的小女兒郭襄十六歲生日時,少林寺的一個大和尚因為楊過的原因,給她送了一份禮物,但在大多人腦海中仍不會有什麼印象。

    只有到了《倚天屠龍記》中,少林寺和尚才有大量的活動。我想,金庸的小說可能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寫少林寺和尚的。問題就從這兒來了,在一般武俠小說中,少林寺被奉為武學泰斗,而《射鵰》中武功甚高的五絕卻跟少林寺一點關係也沒有。這個問題的提出不是別人,正是金庸自己。他在《倚天屠龍記》中第一回提出了這個問題:“她(郭襄)望著連綿屋宇出了一會神,心想:‘少林寺向為天下武學之源,但華山兩次論劍,怎 地五絕之中並無少林寺高僧?難道寺中和尚自忖沒有把握,生怕墮了威名,索性便不去與 會?又難道眾僧侶修為精湛,名心盡去,武功雖高,卻不去和旁人爭強賭勝?’”在這裡郭襄除了提出問題外,還作了猜想,她猜了兩個理由,一是寺中和尚怕墮了威名;二是從僧侶名心盡去,不愛跟人爭強好勝。

    事實上是不是如郭襄所想呢,作者接下來不作聲色地作了交待,在接下來的第二回中,張君寶(即後來的張三丰)在學了郭襄送給他的鐵羅漢武功打敗了前來報信的崑崙三聖何足道,因為他沒有師父使覺遠回想起當年少林寺方丈苦乘禪師被殺之事,“經此一役,少林寺的武學竟爾中衰數十年。”事情發生的時間正在七十餘年前,而當時郭靖大約六十多歲,第一次華山論劍應該是在他出生前五年左右,就是距當時六十多年,正好少林寺元氣受損的時候,而且“中衰數十年”,所以沒有能參加第一次與第二次華山論劍。由此可見,少林寺沒有參加兩次華山論劍正是受到那個火工頭陀的影響。

  • 6 # 古梁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在《射鵰三部曲》中,少林寺在《射鵰英雄傳》中沒有出現,武林以王重陽為首的五絕傲世江湖。到了《神鵰俠侶》中,覺遠和尚攜手張君寶,代表少林寺在結尾登場。到了《倚天屠龍記》中,少林寺則以六大門派之首引領武林正道。

    那麼,為什麼在《射鵰英雄傳》中沒有少林寺,而在《神鵰俠侶》結尾才出現少林寺呢?

    小哥詳細分析。

    火工頭陀事件

    在《倚天屠龍記》開篇,崑崙三聖挑戰少林寺,最後覺遠和尚攜手張君寶迎戰,最終在崑崙三聖和覺遠和尚比試完內功和招式後,覺遠和尚不再比試,因為他確實不懂武功。但是在崑崙三聖施展高超劍法和覺遠和尚比拼招式的時候,張君寶為了解覺遠禪師的圍,出手襲擊崑崙三聖,崑崙三聖雖然沒有受傷,但他感覺到張君寶的內功修為非常高深。張君寶偷襲讓崑崙三聖非常惱怒。

    何足道怒道:“少林寺臥虎藏龍之地,果真非同小可,連一個小小少年,竟也有這等身手。好小子,咱倆來比劃比劃,你只須接得我十招,何足道終身不履中土。”

    結果呢?張君寶正面接了何足道九招沒有落敗,最後一招何足道取巧把張君寶率趴下了,但是何足道感覺自己非常沒有面子,自己號稱“崑崙三聖”實在是狂妄自大,所以他悶悶不樂的離開少室山,回到西域,發誓再不踏足中原。

    覺遠和尚和張君寶迎戰何足道的挑戰,本來是少林寺的大功臣,但是少林寺法度極嚴,弟子學習武功必須要有師傅教導,可惜覺遠和尚和張君寶都沒有資格學習武功,因此他們的武功算是“偷學”,這在少林寺是不允許,因為之前有個打雜的和尚偷學武功,最後報復少林寺,致使少林寺分裂衰敗。

    這雙拳之力如排山倒海般湧了過來,苦智禪師一驚之下,急忙回掌相抵,其勢卻已不及,但聽得喀喇喇數聲,左臂臂骨和胸前四根肌骨一齊折斷。旁觀眾僧驚惶變色,一齊搶上救護,只見苦智內臟震傷,氣若游絲,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再看火工頭陀時,早已在混亂中逃得不知去向。當晚苦智便即傷重逝世。合寺悲慼之際,那火工頭陀又偷進寺來,將監管香積廚和平素和他有隙的五名僧人,一一使重手震死。合寺大震之下,派出幾十位高手四下追索,但尋遍了江南江北,竟是絲毫不得火工頭陀的蹤跡。寺中眾高僧更為此事而大起爭執,互責互咎,羅漢堂首座苦慧禪師一怒而遠赴西域,開創了西域少林一派,潘天耕、方天勞等三人,便是苦慧的再傳弟子。

    經此一役,少林寺的武學竟爾中衰數十年,自此定下寺規,凡是不得師授而自行偷學武功,發現後重則處死,輕則挑斷全身筋脈,使之成為廢人。

    火工頭陀事件直接導致了少林寺衰落數十年,並且羅漢堂首座苦慧禪師攜部分高手遠赴西域,開創西域少林派。

    同時,少林寺關閉上門,不再涉足江湖。

    少林寺涉足江湖

    少林寺是什麼開始涉足江湖的呢?

    在《倚天屠龍記》開篇,覺遠禪師臨終之前,背誦《九陽神功》功法口訣,無色禪師、郭襄和張君寶各自背誦了一些,最終無色禪師接任少林寺方丈,郭襄創立峨嵋派,張君寶創立武當派。

    少林寺開始涉足江湖應該是從無色禪師接任少林寺方丈開始,因為無色禪師不同於一般的少林寺老古董,他早年間行走江湖的時候和神鵰大俠楊過是朋友,對於郭襄創山無色禪師的態度也很開明。

    同時,西域少林派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了規模,他們的人也開始涉足中原江湖。

    在這種情況下,少林寺開啟山門,迅速躋身於江湖各名門正派之首,引領江湖正道對抗明教。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 7 # JL法老侃片

    古剎名山眼底收,還寒時候少林遊。

    最憐小子武姿美,步步高機影永留。

    有道“天下武功出少林”,在許多小說典籍中少林寺都是主角,即使不是主角,也帶有耀眼的光環。包括現代武俠小說的鼻祖-金庸先生,在其筆下,少林也大放異彩,尤其是在《天龍八部》中,最後掃地僧的出現,更讓少林寺的威望不管是在書中世界或者現實生活中更上一層樓。“北少林,南武當”,少林寺和武當山在《倚天屠龍記》算是天下武林的泰山北斗。可縱讀金庸筆下奇書,少林寺在流傳最廣的《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並不搶鏡,甚至在《射鵰英雄傳》中都沒有出現,連名字都沒提到。這是為什麼呢?

    按書中故事,在《天龍時期》,也是就是北宋時期,少林寺在中原武林中地位無人能及,去截殺蕭遠山一家時,少林寺方丈是帶頭大哥,去遼國救蕭峰時,少林寺是核心門派。就連群雄聚會,也是在少林寺,鳩摩智甚至認為挑了少林群僧,就可震懾中原武林。《天龍八部》時,少林寺武功也算神乎其神,前有玄橙神僧,是近兩百年來唯一練成完整版易筋經的人,雖未出現在原文中,在金庸小說的人物中,其武功也算的上超絕水準。後有掃地僧,更是屬於半神級別,僅有蕭峰在其不還手的情況下,才能打的他輕傷。可以說在金庸的筆下,《天龍八部》時期的少林寺才是巔峰,這麼說是有原因的,少林寺作為一個名門正派,作為一個佛教聖地,光武功冠絕天下是不行的,少林寺的教規戒律也是評判之一,在《天龍》世代,少林寺的一種僧侶,都算的上是得道高僧,不管是一寺之長的方丈玄慈,還是門下小僧虛竹,或者是絕世高僧掃地和尚,都是以天下蒼生為念。就連少林寺的一個俗家弟子,蕭峰,也不願宋遼征戰,生靈塗炭。有人說在這部書裡面,少林寺和尚犯戒最多,“殺酒葷色”全犯了,少林寺方丈也不例外,怎麼說是高僧?可這些是欲,是個人或者說是個生物都會有的本能,而且這些僅對個人的修行會有影響,並不會影響社會。而“貪嗔痴妄疑”,在天龍世代的高僧裡面確是不存在的。在隨後的射鵰三部曲世代,《倚天屠龍記》中少林寺方才斬頭露角,在開始時,合少林僧眾,卻敵不過一個西域來的“崑崙三聖”何足道。當覺遠師徒趕走了何足道後,反被少林僧人發難,少林僧人的“疑”體現的淋漓盡致。剛說了《天龍八部》,何足道單闖少林的這個橋段是不是有些眼熟,對了,在《天龍八部》中,也有人單闖少林,少林眾高僧也是抵擋不住,首先被虛竹打亂,然後被掃地僧趕走。掃地僧對應覺遠,虛竹是不是對應張君寶呢?可是兩部書的解決卻全然不同,這完全取決於少林的態度。“原來圓音一隻右眼被殷素素在西子湖畔用暗器打瞎,始終以為是張翠山下的毒手,一生耿耿於心。”圓音冷笑道:“張翠山自甘下流,受魔教妖女迷惑,便遭好色之報……”

    到《倚天屠龍記》中期,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時,圓音與張無忌的對話更將少林中的“嗔”和“怒”顯現出來,空性與張無忌比武,被張無忌以“龍抓手”打敗後,更是接受不了自家武功比不過別家武功,認為少林武功應該是天下最強的,展現了《倚天》時期少林寺的“妄”。接受不了自己敗給一個小輩,“名聲掃地”的結果,愛惜自己的名聲,不也是體現了這大和尚的“貪”嗎?《射鵰英雄傳》全書和《神鵰俠侶》上半部,少林寺都沒出現,三次華山比武,更沒有大和尚們參加。這是為什麼呢?經過上面的分析,少林不參加華山比武,肯定不是因為淡泊名利,一柄屠龍刀,少林都要掙來奪去,更何況一部《九陰真經》呢?而且《倚天屠龍記》中出現後,也變得如此不堪,更是令人費解,難道被火工頭陀鬧了一下子,不光把少林的高手弄沒了,也把少林寺的脊樑骨弄斷了嗎?面是按照書中劇情來看,咱們在看看金庸先生寫作時間,按寫作順序來看,《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飛狐兩部》>《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在《神鵰俠侶》之前,少林寺都沒真正出現過,只在神鵰末尾,才在人廚子口中出現了無色禪師,以及起到引領出《倚天屠龍記》的覺遠師徒。難道金庸先生忘了少林寺了嗎,金庸先生作為一個佛教徒,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估計在大師眼裡,少林寺是武學聖地,卻不是佛教聖地。用少林二字型現武學尚可,體現佛教宗旨卻有些不足了。

  • 8 # 新語通言

    天龍時代下來,天下武功太厲害,少林寺人才凋零,都沒傑出人才,直到覺遠這代,少林寺僧人,加大對武功的演繹,加上少林武功的實用性強,逐步成了武林泰山北斗。

  • 9 # 水寒雅芙

    《射鵰英雄傳》為什麼一定要有少林寺呢?射鵰英雄傳的另一個別稱叫《大漠英雄傳》,小說的歷史背景是南宋末年,金兵入侵後發生的故事。小說全部是虛構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都取決於作者的意願,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豐滿人物形象的設計。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郭靖是郭嘯天和李萍之子,自喪父後隨母生活在大漠,在大漠生活的日子認識了哲別、鐵木真,結義拖雷與華箏情篤。然後拜"江南七怪"為師並學馬鈺的上乘內功和金雁功,他的箭法和摔跤術學自大漠與少林寺沒有牽扯。畢竟山長水遠,他總不能穿越過去學少林功夫,否則後續便沒有他這個抗金英雄大顯身手。

    郭靖的愛侶——黃蓉是東邪之女,東邪是東海桃花島主,善奇門遁甲,陰陽五行、算經術數、琴棋書畫、農田水利、經濟兵略無所不知,武功也自一派,有這樣的老爹誰敢欺負蓉兒,你不被古靈精怪的她整便是燒高香了,也沒少林和尚什麼事。只要有郭靖就夠蓉兒樂翻天,追著靖哥哥唱大戲。

    其他的配角,也只是為主角服務的,楊康穆念慈,一個在金朝做小王爺另一個守著少林寺能有一場兒女苦戀嗎?

    西毒歐陽鋒來自西域白駝山,一燈大師是南帝,洪七公為丐幫幫主,王重陽是全真教創始人,周伯通是他師弟,你只要給他們一本《九陰真經》就能讓他們華山論劍一決雌雄,也沒少林和尚什麼事。

    不管有沒有少林寺,都不影響《射鵰英雄傳》的故事情節,只要能突出郭靖的俠義之風,兒女情長之態與救國的亂世英雄形象就夠引起大家的共鳴。所以,自83年把小說改成電視劇之後,翻拍不斷,因為小說雖虛構,但金庸在小說中表達的愛國主義思想就是永恆的經典,有無少林寺都不是重點。不論是小說還是影視,你必須用情節去打動讀者或觀眾,人物的形象夠豐滿,既要有喜劇人物又要有悲劇人物,才能把你的讀者和觀眾拉進情境中同悲喜,場景只是一種襯托,情節是否曲折才是重點!

  • 10 # 萬物皆明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縱觀金庸小說中,故事線比較連貫的是《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四部曲!(其實中間應該加上《笑傲江湖》的,只是笑傲的劇情和這四部曲牽扯不算很大,就不算它了)

    時間歷經宋中後期、元朝、明初。其中四部曲中都出現的功夫就是大名鼎鼎的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也是,就是存在感太低了)

    有心的讀者估計發現了,四部曲中,《天龍》和《倚天》,少林寺是重頭戲!而《射鵰》和《神鵰》則主要是以道教(全真教)為主!

    在《倚天》中更是將道教武當派和少林寺弄得矛盾重重!不能不說金庸先生弄了一步好大的棋!

    為什麼金庸先生在《射鵰》中不提少林寺呢?1,時間!

    《射鵰英雄傳》是四部曲的第一部,這裡說第一部是因為它寫的時間最早(1957年)!當時金庸先生選道教還是少林沒有很大的約束!因為前兩部《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則少有提及少林,那麼作為以後得《射鵰》自然沒必要非要選少林!

    2,歷史!

    《射鵰》主要寫的是宋末時期,主角更是和成吉思汗有關係,但是最重要的是另外一個人物——丘處機!

    丘處機▼

    歷史上丘處機確有其人,而且在宋末時期也真的見過鐵木真,並且鐵木真對丘處機也是相當尊敬,多次請教養生之道!

    那麼這就註定了小說中全真教(道教)必然成為重點!而當時的少林在那個時期並沒有很大的作為,強行插入少林會顯得格格不入!

    畢竟《射鵰》在歷史的取材上還是比較有心的!

    至於為什麼最後少林在金庸的小說中佔有很重的成分,那是因為之後的小說沒有很重的歷史成分,想怎麼寫無所謂了!

  • 11 # 燈閱泰山

    在射鵰英雄傳中,少林寺並沒有出現,江湖上武功最強的五絕,全都沒有少林寺的背景,只有在神鵰俠侶中才出現一位無色禪師,是楊過的朋友,身份是少林寺羅漢堂的首座。

    不過無色禪師也並非是純正的少林寺弟子,他是半路出家的。在神鵰俠侶的結尾部分,出現了一位覺遠大師,是真正的少林寺高手,然而他只是糊里糊塗練了一身高強的內功,並不懂拳法招數。

    之所以射鵰英雄傳中沒有少林寺,原因很簡單,當時的少林寺正處在動盪之中。在倚天屠龍記中對此有解釋,昔年少林寺有一位火工頭陀,大鬧少林寺,殺死了少林寺達摩院的首座,少林寺的高層對此鬧了隔閡,內訌不斷。

    後來達摩院首座的師弟直接離開了少林寺,去了西域開創西域少林。正因為少林處於動盪之中,高僧們自顧不暇,根本顧不上江湖上的事。而在這種動盪中,少林和尚也難以靜心修煉武功,所以出現高手的機率不大,難以與王重陽等人爭鋒。

  • 12 # 黑水布衣

    “天下武功出少林”,這是我們在各類武俠小說中常聽到的話。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少林寺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符號。有意思的是,在其著名的《射鵰英雄傳》中,少林寺的存在感幾乎為零, “五絕”中更是沒有人有少林背景,這是為何?熱愛歷史的金庸老爺子當然不會無緣無故的這樣創作,因為當時的少林寺已經衰落了。

    我們可以結合歷史與小說來談談。

    1、 歷史大背景

    《射鵰英雄傳》開篇就是“靖康之變”後的南宋時期了,這也是為何郭嘯天、楊鐵心為自己的孩子起名:郭靖、楊康的原因。具體分析一下,《射鵰英雄傳》大致的時間背景是公元1199年到公元1227年之間的事兒,就是宋寧宗慶元五年到宋理宗寶慶三年,也是金章宗承安四年到金哀宗正大四年這段時間。

    此時宋金兩國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實力均衡。公開的敵對行動基本停止了,和平成為時代的主流。同時蒙古從北方崛起,成為一股新生力量。

    那麼這段時間內,少林寺發生了什麼呢?

    2、 尷尬的位置

    作為北宋時期最重要的武術派系,少林寺在南宋初期以來就顯著地衰落了。雖然它仍然保有相當的聲望和廣泛的影響力,但是卻已經無法承擔武術世界領袖的地位。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少林寺一直處於金國的管轄範圍之下。有固定的寺院和僧侶,難以像其他門派一樣投入地下抵抗運動,因此不得不採取遠離政治的策略。少林寺地處河南,與北宋原都城汴梁不遠,作為宗教聖地,自然是金國統治者著重看管的物件。

    據《少林禪寺西堂老師和尚塔銘並敘》記載,當時的少林寺主持“機關酬對,句裹無私。不露鋒芒,正眼頓現”。在別人的眼皮底下,只能委曲求全了。而且金國的統治者比較崇佛,少林寺得了統治者的好處,自然比較低調。

    還有一個重要事件就是火工頭陀叛亂(基於《倚天屠龍記》的描述),他殺死了達摩堂的主持者苦智禪師及其他一些僧侶,隨後逃走。此人在西域開創了一個秘密的少林支脈“金剛門”。而因為這次事件,也使得少林內部矛盾激化,長期陷入長期的衰落。

    3、 全真的崛起

    與少林的衰落對比,一個新興的門派誕生了,這就是全真教。其實全真教的祖庭終南山也在金國的管轄範圍內,但當時的全真教還處於傳教階段。其創始人是王喆,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王重陽。

    王重陽在終南山建造了一個地洞,起了一個的名字:“活死人墓”。按照書中所寫,王重陽及其全真教弟子也算是抗金、抗蒙的。王重陽在《射鵰英雄傳》主要敘事中已經去世,其座下的七位弟子以及師弟周伯通主要代表全真教。在歷史中,當時的全真教確實是發展到了高峰,但並沒有參與抵抗運動,起碼明面上沒有。作為道教的一支,全真教在當時獲得了不少普通民眾的支援。

    正式基於歷史原因,全真教成了《射鵰英雄傳》以及《神鵰俠侶》中最重要的門派。兩大主角郭靖和楊過都與全真教有著重要的關係。

    正是因為這種此消彼長,無論在小說中還是歷史中,全真教都比少林寺的存在感更強。金庸先生的作品很多都會結合時事,這與其深厚的國學功底有關。也許現在看金庸作品的人少了,但其作品的文化底蘊可不是那些網路爽文能比的。

  • 13 # 不貳橙呀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這個是射鵰英雄傳的全文宗旨,民族大義是全文的核心,像少林這種江湖氣息特別濃重的門派就沒有再出現也是合情合理。

  • 14 # 菸斗的傳說

    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寺一向是天下武學之源。在金庸先生的筆下,少林寺也大放異彩,尤其是《天龍八部》掃地僧的蓋世神功,使大家對少林寺更是無比嚮往和敬佩。可是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在流傳最廣的《射鵰英雄傳》中並沒有寫到少林寺,連華山論劍也沒派人參加,這是為什麼?

    第一、在“射鵰”期間少林發生了巨大變故。有一個火工頭陀因忍受不了管香積廚的僧人暴打,於是偷學武功,二十年後大鬧少林寺,打死達摩堂首座苦智大師,然後逃往西域創立金剛門。少林寺一方面元氣大傷,一方面又要派人四處尋找火工頭陀報仇,所以無暇派人參加華山論劍,在“射鵰”中也就沒有出現了。

    第二、少林派一般只在中原武林發生大動盪時才會出面,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在“射鵰”時期的中原武林,既有王重陽的全真教,也有洪七公的丐幫,他們在江湖中匡扶正義、打抱不平,所以少林就很少現身了。

    第三、少林寺僧人注重潛心修煉,武功雖高,但不愛跟人爭強好勝。王重陽當初召集第一次華山論劍只是為了確定《九陰真經》的歸屬,避免江湖再起爭端,所以不會邀請少林參加。而少林對所謂的“天下第一”這些虛名,也不會看在眼裡,自然也就不去參加第一次和第二次華山論劍了。

  • 15 # 天香雲外飄

    《射鵰英雄傳》為什麼沒有寫少林寺?筆者個人觀點認為主要是因為下列的原因:

    一,少林寺少林派只是作為幕後大boss而存在,跟《射鵰英雄傳》所設定的故事情節等沒有什麼關聯。

    比如說,《射鵰英雄傳》所設定的主要的故事情節之一,是男一號主人公郭靖自幼就在蒙古大漠地區長大。後來,江南七怪成為了郭靖武功方面的啟蒙師傅。江南七怪乃教導郭靖逐漸成長為一代大俠。而少林寺少林派與郭靖等人之間並沒有什麼交集,因此,在《射鵰英雄傳》小說當中,就沒有描述有少林寺少林派了。

    二,《射鵰英雄傳》在武功修為等的”配置”方面,主要就是要突出“射鵰五絕”。為《射鵰俠侶》等小說做好鋪墊而已。比如說,《射鵰英雄傳》設定“五絕”是原作小說當中的頂級武功高手。包括前後兩次的華山論劍等等,都是圍繞著五絕而展開的。而在射鵰五絕當中卻沒有哪一個是少林寺少林派出身的。此外,在射鵰英雄傳小說裡,之所以會描述到衡山派,那隻不過是為了突出裘千仞的“鐵掌震衡山”的事件罷了。

    三,在《射鵰英雄傳》小說的開篇部分,狗官段天德把李萍(郭靖的母親)擄掠走。然後,南少林派某個旁支的焦木大師等人,中了段天德所下的套,被糊弄而導致江南七怪和丘處機之間產生誤會衝突,讓人們對少林寺少林派是大跌眼鏡了。段天德和焦木大師是親戚的關係,於是,焦木大師就讓段天德和李萍藏起來了。緊接著,丘處機和江南七怪尋到來。雙方一語不和就大打出手了。結果,在雙方鬥了個兩敗俱傷的時候,段天德從隱藏處走出來繼續挾持著李萍走了。焦木大師在知道整個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焦木大師就因為自責而自殺身亡了。

    綜上所述,在《射鵰英雄傳》原作小說當中,金庸先生就沒有描述有少林寺了。

  • 16 # 飛鷹作文

    一、看地圖:《射鵰英雄》不是“少林英雄”,所以,《射鵰》當中甚少提少林。

    《射鵰英雄傳》裡很少有少林的影子,在名字裡就已經註定了。

    雖然說“天下武功出少林”,但也不是少林和尚哪都有。

    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射鵰就決定了小說展開的場景是草原,是大漠,而不是中原。

    既然不在中原,那麼地處中原的少林寺很少出現,那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射鵰英雄傳的主角是郭靖,而郭靖打小的活動地圖就是草原和大漠。

    對於少林寺和少林武學,他離得太遠,根本就接觸不上,所以《射鵰英雄傳》裡很少有少林的影子並不奇怪。

    二看人物:《射鵰英雄傳》重點寫的是“射鵰英雄”,也與少林武學關係不大;

    少林七十二絕技天下馳名,但卻沒有聽說過有少林“箭法”的。

    由此可見,郭靖的武學體系真的跟少林關係不大,基本是處於兩不相關的狀態。

    所以,少林處於沒有“提起來必要”的狀態,因此,很多時候不提也罷。

    三、看矛盾:《射鵰英雄傳》的最主要矛盾其實是“國戰”,江湖恩怨在這本書裡不是重點;

    《射鵰英雄傳》的時代背景其實還是“國戰”:是以宋、金、蒙古的對峙戰爭為背景的。

    最後從郭靖、黃蓉身上體現的也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一種武俠情懷。

    也就是說在《射鵰英雄傳》這本武俠小說的設定裡,本來就是大氣磅礴的“國戰”,而不是“江湖恩怨”。

    這也是《射鵰英雄傳》能夠成為金庸武俠小說經典代表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既然《射鵰英雄傳》的寫作重點並不在江湖門派之爭上,所以也沒有必要對於少林派著墨太多。

    四、看寫作年代:《射鵰英雄傳》是金庸的早期作品,此時的他還沒有將目光放到“少林”。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武俠小說的早期作品,是金庸寫作的第三篇武俠小說。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還能夠看到其中有些情節,還是有一些套路和生硬的。

    比如說:郭靖被華箏相中,要成為成吉思汗的駙馬。

    其實,這在現實當中是絕無可能的事情。

    堂堂的蒙古國公主,怎麼會讓這個傻小子當駙馬呢?

    當然,也許也有讀者會說,飛鷹你怎麼能夠這麼說金庸老先生呢?

    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傻小子當駙馬”其實一直就是金庸的一個寫作套路。

    後來,他在寫《天龍八部》的時候,讓虛竹重演了“傻小子”當駙馬的情節。

    某種意義上來說,“傻子當駙馬”是金庸的一個寫作套路。

    他就算是文筆再強,學問再高,身為一個作家,也難以走出自己設計的寫作套路。

    其實,虛竹就是郭靖的翻版。不信你品,仔細品。

    五、看劇情需要:《射鵰英雄傳》並不太需要少林,但少林卻是《天龍八部》的一個重要“地圖”;

    對於《射鵰英雄傳》來說,通觀全書也沒有怎麼出現少林寺,只有個別和尚出現過,貌似武功還不太高。

    但是在《天龍八部》當中,少林寺卻成為了最重要的“地圖”之一,不僅僅終極高手掃地神僧出自於少林。

    就連關係到全域性的兩大高手蕭遠山和慕容博也藏匿在少林。

    可以說少林就是解決全書一切問題的“關鍵所在”。

    所以《天龍八部》對於少林就有大量描寫。

    總而言之,對於武俠小說作家,寫少林,寫武當,還是寫華山派,並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到底是想要寫什麼。

    想要表達什麼。

    這正是:

  • 17 # 悠然布衣

    作為中原武林的兩大巨頭,少林寺和武當山的大名可謂是無人不知。

    但就是這麼一座令江湖人士望而生畏的千年大派,在《射鵰英雄傳》時期也未曾出現過,天下五絕龍爭虎鬥,竟然沒有少林寺的身影。是他們不屑於參與紛爭嗎?還是他們在密謀一些什麼東西呢?

    一直到《神鵰俠侶》結尾處,才正式出現了一個少林的人物——覺遠大師。而這個覺遠大師,一出場就震驚了所有人,兩句喝聲顯現出功力之淳,不弱於楊過的長嘯,讓楊過驚歎世上竟尚有這樣一位高手。

    而為什麼少林寺在《射鵰英雄傳》當中沒有出現呢?

    大概在一論之前十來年的少林寺,有這個負責廚房燒火的僧人,我們稱之為燒火僧。這個僧人每天被管香積廚的僧人毆打,打到這個僧人是吐血不已。

    燒火僧一邊在偷學武功一邊尋找機會。二十年後,還沒被管香積廚的僧人打死的燒火僧武功大成了。富貴不歸鄉,猶如錦衣夜行,功成不裝啵,就像吃泡麵沒料包,平淡不行。

    於是燒火僧在少林寺一年一度的達摩堂大校大打出手,招式狠辣,打得少林弟子們是斷胳膊斷腿的,無人敢上前。直到達摩堂首座苦智禪師出手,但是年歲已高的苦智禪師也無法碾壓式的拿下正處於壯年的燒火僧,只能夠不斷地纏鬥,苦智禪師憑藉豐富的戰鬥經驗制住了燒火僧。

    惜才的苦智禪師準備放過燒火僧,但是眼力不行的燒火僧還以為苦智禪師是準備下重手,趁其不備偷襲了苦智禪師導致其重傷不治而亡。

    少林寺與燒火僧也就沒有緩衝的餘地,註定要不死不休了。燒火僧在在逃出寺廟後又潛回去殺害了五名與他有仇的僧人後就徹底逃之夭夭,一路跑到西域,成立了金剛門。

    但是其實我們來看,燒火僧滿打滿算就殺死了五個僧人,為何就讓偌大一個少林寺衰敗至此呢?

    其實燒火僧的事情只是一個引子,在這件事情以後,少林寺一改寺內比較寬鬆的習武規定,推出了偷學武功的人,發現後重則處死,輕則挑斷全身筋脈,使之成為廢人的寺規,以及其他相配套的嚴格規定

    這自然會引起很多僧人的不滿,例如羅漢堂首座苦慧禪師怒走西域,開創了西域少林一派。還有更多的對此不滿的僧人,雖然不至於遠走西域,但是逐漸退隱也是在所難免的。

    一批成熟的高手的退隱,也就會讓少林寺的師資力量下降,造成新生代的青黃不接,這個才是少林寺暫時隱匿的理由。

    當然了,這個並不意味著少林寺就此衰敗了,他只不過是在休養生息而已。就像天龍八部時期突然出現的掃地僧一樣。倚天屠龍記時期,趙敏要是上後山了,興許還能夠和三渡神僧一較高下了。而射鵰英雄傳時期,誰知道那位斗酒僧現在在不在山上呢。

    當然了,這個只是金庸擺到明面上的說法,實際上根據一些採訪,金庸最開始是沒打算要重點寫少林寺的,直到神鵰俠侶快完結的時候,才想著少林寺這樣一座泰山北斗,不用也是挺浪費的,於是在結尾的地方留下了一個引子,讓他在倚天屠龍記生根發芽。

    圖片:網際網路

  • 18 # 我叫木子君

    少林作為千年大派,對中原武林的影響一直很大,《天龍八部》中少林派就曾經出了掃地僧這樣的世外高手。

    為什麼在《射鵰英雄傳》裡沒有出現他的名字,在我看來和以下幾個方面有很大的關係。

    一是《射鵰英雄傳》的故事正處於南宋年間,少林寺作為中原武林聖地,屬於敵佔區,和五絕所處的南宋,斷絕了往來。

    《射鵰英雄傳》描寫的是南宋建國二十多年之後的故事,在這個時間段,岳飛已經冤死於風波亭,經過紹興和議的領土劃分,少林寺所處的中原地區,已經成為金國的敵佔區,和南宋已經隔絕開來。

    因為交通不利,分屬兩個國家,所以少林的故事寫得不多,反而是在南宋境內牛家村郭靖楊康的故事比較多。

    二是少林寺因為一種變故實力大減,蟄伏起來不問世事。

    原來在少林寺的積香廚有一個火工頭陀,平日裡負責燒火,而監管廚房的僧人平時脾氣十分火爆,動不動就對他拳打腳踢,這個僧人身上有武功,出手很重,火工頭陀在三年之內,給打得重傷吐血三次,積怨之下,為了保住性命,就開始偷學武功,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絕練成了一身上乘的武功,待他覺得自己的武功在少林寺少有敵手的時候,才在中秋節大校之時出手,一出手就一鳴驚人。

    先是打傷了少林的苦智禪師,又在合寺悲慼之時,偷偷進寺,將監管香積廚和他平時有仇的五名僧人一一打死,少林寺派出了幾十名高手捉拿,都沒有找到他的蹤跡。

    因為這事,寺中的高輩僧侶大起爭執,引發了少林的內訌,羅漢堂首座苦慧禪師一怒之下遠走西域,開創了西域少林本派。而火工頭陀則成立了金剛門,經過這個變故,少林寺實力大減,武學中衰達幾十年。

    因此少林寺蟄伏起來,不問世事,並因此立下寺規,凡是不得師授自行學習武功的,一經發現,重則處死,輕則挑斷全身的筋脈,成為一個廢人。

    總之,因為一個火工頭陀,讓整個少林寺在江湖中蟄伏了幾十年,所以在《神鵰俠侶》中,才沒有少林寺的身影。

    不知道我說得對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2式太極拳動作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