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永遠追不上的巨人

    諸葛連弩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又被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這裡的"一弩十矢俱發"該怎麼理解,是十支箭同時擊發,還是先後連續發出?早在秦漢時期,就出現過一弓同時擊發兩箭或三箭的記載。《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中就有"請令強弩傅兩矢外向"的描述。《後漢書·耿純傳》:"選敢死二千人,俱持強弩,各傅三矢,使銜枚間行。”曹丕《飲馬長城窟行》“發機若雷電,一發連四五”,說的也是一擊而發四、五矢。從這些古代記載來看,弩是可以發射二矢或多矢。網路配圖但這種弩並不是我們所講的諸葛連弩。第一,從現有資料看,還沒有同時擊發十矢的,更不可能象馬均說的那樣,“可令加五倍”,同時擊發五十矢。從常識來看,發箭應對準目標,同時發十箭或五十箭,必造成極大的浪費!第二,一弩同時發射十箭或五十箭,即一支弩機的動力平分十份或五十份後,其射程還能多遠?還有什麼殺傷力可言?第三,這種笨重的弩床難以攜帶,根本不適宜南征北伐的地理條件,即不適宜西南與川陝交界地區的地理環境。第四,三國志記載的諸葛連弩“矢長八寸”且"以鐵為矢"與一般的弩只有三尺以上差別太大。再來探討連續發射的問題。據《武經總要》記載,宋代出現的幾種大型床弩其實質是將數張單發弩合而為一,由一人射擊。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連續射擊,但我們認為這類連弩主要是強調連結的意思。它張弓時需要數十人、甚至上百人一齊出力才行。這應該也不是諸葛連弩的型別。據明代茅元儀《武備志》記載,明人曾研製出"諸葛武侯弩",後來清人在此基礎上,曾製造出"彈弩"。這種弩極大可能就是失傳甚久的諸葛連弩,至少是這種型別。首先,其"矢長八寸",能連續發射十矢,符合諸葛連弩的兩個基本資料;網路配圖又極為輕便,步兵、騎兵都能隨身攜帶,適宜西南與川陝交界地區的地理環境。只可惜當時火炮已經廣泛使用,這一重要研究成果未能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視,未能推廣,不久再度失傳。據《天工開物》對諸葛連弩的描述:“機巧雖工,然其力綿甚,所及二十餘步而已,此民家防竊具,非軍國器。”可見諸葛連弩的結構雖然巧妙,但是威力非常小,射程只有20多步而已,用來居家防賊還湊合,戰場打仗使用白扯。網上也有一些關於現代人複製諸葛弩的試射影片,別說威力射程,飛20步都是奢望啊,6、7米的距離,射軟木板,還有半數的箭跑偏甚至彈開,沒有一點力度感。普通的實用弩,是要腳踩著用腰力開弦的,如果諸葛連弩用能達到這個力度的弓板,顯然人是扮不動的。就算它射程30步,大概15米,這麼短的距離,敵人快跑兩步就衝上來了,而且這麼近的距離射箭未必能射中,射中了還未必能射死對方。但諸葛連弩既然能在三國時期的幾十年爭戰中成為敵人談之色變的神器,決不會像未經其事的後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作者個人猜想,在諸葛亮軍中,其製造和使用定有奧妙,才讓敵人畏懼。其中一種可能,就是其身架會在現今人們猜想、複製的型號基礎上放大數倍,由單人手動操作式變為多人合力操作式,並有架子固定在地上。整架諸葛弩,行軍狀態由多人分部件攜行,進入陣地後快速組裝固定。網路配圖試想,這樣威力的諸葛弩,佈置在關隘險要,嚴陣以待,關鍵時刻百弩甚至千弩持續齊射,形成覆蓋面大、有一定持續時間、貫穿力強大的“箭雨”,當面之敵如何抵擋?另一方面,諸葛弩也有其侷限性,就是隻適合在曠野戰場上列為堅陣,給予當面進攻的敵人迎頭痛擊。而對於憑險踞守之敵,諸葛弩的優勢便難以發揮。難怪諸葛亮幾次北伐,都喜歡引敵出戰,在野戰周旋中殲敵。如遇攻堅之戰,多以無功而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臘肉是醃瘦一點的好,還是肥一點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