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孫孫大傻
-
2 # 影視圈Magazine
吳貽弓《城南舊事》——孩童眼中的世界
這部影片改編自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以一個九歲的小女孩的視角來講述這個世界。在那些純真的孩子的眼中,對壞人的界定其實並不是那麼的理性,所謂的法律和規則,都不是他們對於區分好人與壞人的標準,他們更信賴自己的感覺,那種對良善的感知和親近。
小的時候曾經看過林海音女士的《城南舊事》,那時還不懂得這本書有什麼突出的貢獻或是意義,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一本書中不僅可以看到很多的故事,同時也會在其中感受到這個社會的變化和人們的成長,時代的變革等等。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觀察和感知這個世界,所以使故事的敘述並不那麼的激烈,帶著些懵懵懂懂,也有一些質疑,但是並沒有強烈的諷刺,只是娓娓道來,這種柔和的敘述方法也是一種讓人享受的文風。一部電影的用處也是類似的,它為我們呈現了過去的歷史,讓我們瞭解到那個時代,感受往昔到現今的變化,這也是電影的魅力。
在拍攝這部影片時,中國的電影技術還沒有如今這樣的先進,所以在看吳貽弓先生拍攝的這部影片時,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這些演員的功力,那才是真正的演員,不論是英子明亮的眼睛,還是那個美麗的“瘋女人”,或是那個為生活所迫可憐的農村婦女宋大媽,她們的表演都非常的出色,我想那時的電影裝置落後,所以要靠演員的演技來支撐,這也是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記載著那段歷史,演繹著人事的變化,感受時代的變遷,靜靜地傾聽電影講給我們的故事。
-
3 # 小冰談農村
(1) “不思量,自難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是多麼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在電影的開頭,導演將在散文風格的敘述中展示敘事和鄉愁,為整部電影的懷舊情緒鋪平道路,與最後的紅葉和歌唱相呼應。
(2)電影線的鬆散文化處理和背景音樂的經典排列共同起到了意境昇華的作用。整部電影創造了一種詩意的散文詩意懷舊氣氛,帶著溫柔的鏡頭語言,呈現出一種愚蠢而神聖的童年,表達了一種難以言喻的鄉愁,情感不強烈,但並不油膩。它充滿了悲傷,而不是悲傷。在電影的鏡頭和敘事中,自然是真實而有技巧的;在建築的場景中,它呈現了場景的美感,場景不是簡單的場景,感覺不是簡單的感覺;
(3)在情感的表達中,治療的內容並非一切都意味著言外之意,而且這些話語都是詳盡無遺的。作為藝術概念片的經典作品,這也是《城南舊事》深深植根於人們的心中。中國電影在意境建構中繼承了中國傳統美學,具有更多的東方古典魅力。
(4)作為一部綜合性的藝術,電影透過豐富的形象選擇,全面的藝術語言,外部形象的構建和品味的目的,讓觀眾感受到外面的場景的意義,外界的感受世界。中國導演對電影藝術構思之美的追求和實踐並沒有停止從原來的《漁光曲》到第四代導演的《城南舊事》,再到今天的《臥虎藏龍》。
-
4 # 使用者5064553055994
電影線的鬆散文化處理和背景音樂的經典排列共同起到了意境昇華的作用。整部電影創造了一種詩意的散文詩意懷舊氣氛,帶著溫柔的鏡頭語言,呈現出一種愚蠢而神聖的童年,表達了一種難以言喻的鄉愁,情感不強烈,但並不油膩。它充滿了悲傷,而不是悲傷。在電影的鏡頭和敘事中,自然是真實而有技巧的;在建築的場景中,它呈現了場景的美感,場景不是簡單的場景,感覺不是簡單的感覺;
-
5 # stereos
由點到面,從時代背景到時代特徵,從人物環境到人物性格,以作者的主觀感情帶來獨有的特徵,形散而神不散的一種獨特的感受
-
6 # 小新帶你看電影
敘事結構與電影賞析<城南舊事>》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一、瞭解作品創作的特色——散文美:瞭解《城南舊事》裡“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二、理解作品的敘述視角與創作意圖的關係。 三、理解電影透過視像——造型語言表現人物的特點。 活動安排: 一、 賞析影片《城南舊事》: ①英子的眼睛對於影片有什麼重要作用? 討論問題: 電影中小英子在外形上有什麼特點?(形式:學生交流。) 明確:英子在外形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雙大眼睛。導演曾經這樣評價她的扮演者沈潔:“(她)有一雙非常貼合那個時代孩童的、會說話的眼睛……”。 追問:英子的眼睛對於影片有什麼重要作用? 影片就敘事視點來看,正是透過小女孩“英子”一對童稚的眼睛看世界,從頭至尾,由英子的第一人稱觀點循序發展,她既是懵懂的孩子——一個好奇的旁觀者,又是敘述主體,體驗著複雜的成人世界,並隨之逐步成長。從這個角度,它也可以是一部主角經歷人生磨難成長的小說。 ②敘述視角與創作意圖的關係? 討論問題: 大家知道,電影是一門視覺藝術,它主要透過場景(人物變化或者地點轉移)來展開故事。請大家回想電影,將電影劃分為幾個場景?(形式:學生交流 )
-
7 # 盤點大大王
我小時候看到林海音女士的《城南舊事》。我不知道這本書的貢獻是什麼或它意味著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我不僅可以在書中看到很多故事。與此同時,我們也會感受到這個社會的變化和人的成長,時代的變遷等等。從孩子的角度觀察和感知世界,所以故事的敘事不是那麼激烈,有些無知和疑惑,但沒有強烈的諷刺,只有嘆息,這種溫柔的敘事方法也是一種風格享受。電影的用處是類似的。它向我們展示了過去的歷史。讓我們瞭解時代,感受從過去到現在的變化。這也是電影的魅力所在。
拍攝這部電影時,中國電影技術並不像今天那樣先進,所以當我看完吳一功先生的這部電影時,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這些演員的力量,那就是真正的演員,無論是英子的光明眼睛,或美麗的“瘋女人”,或農村婦女宋阿姨誰被她的生活逼迫,他們的表現非常好。我認為當時的電影裝置是落後的,所以它取決於演員。代理支援,這也是這部電影的成功。它記錄歷史,詮釋人員的變化,感受時代的變化,靜靜地聆聽電影講述的故事
-
8 # 兮雨辰
光陰的故事裡,總會有溫馨與無奈,城南舊事,伴著愛與送別漫漫成長。
最近朋友推薦了這個故事,小說未看,電影先行。
故事的主角是個天真爛漫又聰慧可愛的小女孩,叫英子。
英子隨父母從臺灣搬到北京,在童年的大街小巷裡,城南舊事默默開場。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民國,英子比其他人要成長得快樂些、幸福些。
她是個聰慧的小女孩,富有靈性又善良勇敢的那種。
鄰居家有個叫秀貞的女人,大家都說她是個瘋子。英子出於好奇心與異於常人的勇氣,結識了這個讓所有孩子都避之不及的瘋子。
英子得知,秀貞並不是人們傳言的那樣可怕,她曾與一個叫思康的學生暗中相愛,並懷孕生下了女兒小桂子。人言可畏,小桂子一出生便被家人送到城牆根下,不知去向。母親秀貞思念成疾,並對善良的英子吐露心聲。
英子無意中發現了自己的玩伴便是秀貞的女兒小桂子,夜裡冒著大雨領著小桂子去秀貞那裡母女相認。
是夜,母女二人毅然出走尋找小桂子的父親,卻喪命於那載著母女希望的列車輪下。英子失去了玩伴與知心朋友,年幼的她能為她們做的便只有在回家的馬車上痴痴地回憶過往。
英子後來隨家人搬家,又結識了一個年輕人。他為了供弟弟上學,以偷盜為生。年幼的英子並無法分辨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卻能感受到這個年輕人的真誠與善意。
年輕人總會把偷來的東西放在一個荒院子裡,那裡是隻有他和英子知道的地方,是他們共同的小秘密。直到有一天,英子拿著一個佛像從院子裡走出來,讓便衣警察找到了線索。
年輕人被捕,英子躲在家裡長工宋媽身旁,委屈的小眼神,望著被捕的年輕人走過的身影,流露出的不知是愧疚、沮喪還是不捨。
但是從年輕人回首對她的微笑,我們卻能體會到他們之間那種基於信任與陪伴的溫馨與感動。只是在課堂上《送別》的旋律中,英子呆呆地聽出了淚花。
英子家的長工宋媽有兩個孩子,小女孩叫丫頭子,小男孩叫栓子。宋媽家裡貧困,不得不忍受骨肉分離長期在英子家打工,三四年也沒回去看過。卻不知,栓子早已夭折,而丫頭子也早被沒出息的丈夫送了人,音訊全無。
宋媽得知此訊息後,終於忍不住多年對兒女的思念痛哭起來,英子或許還不太懂其中的苦痛之深,便只能淚汪汪地看著宋媽,哪怕希望這樣能減輕她的一絲傷痛。
英子的父親最終因肺病去世,年幼的英子守在父親的病床前,依然那麼天真、可愛,可是淚眼朦朧的她卻如何也挽留不住又要說離別的父親。
影片結尾,在父親的墓碑旁,英子隨母親坐在馬車上,與多年陪伴她成長的宋媽背向而馳,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送別》再次響起。
英子的童年幸福快樂,卻要每每遭遇送別。對“瘋女人”秀貞和玩伴小桂子的遙相送別,對偷盜供弟弟上學的年輕人的送別,對父親去世的送別,還有對長工宋媽夫婦的送別。
英子雖像每個小女孩一樣天真可愛調皮,卻又總像一個小大人兒一樣善解人意。
她總會勇敢地走出世俗的偏見,去結識那個瘋女人,去走進那座“鬧鬼”的荒院子,去陪伴那個供弟弟上學的盜賊。
雖然她在許多時候分不清好壞,也難以深刻懂得愛恨離別,卻總願意用微笑與善意麵對她的朋友和親人甚至是一個陌生人,併為一個又一個離去的背影流露出傷感與懷念。
一顆小小的純真心靈,散發出綿延的人性關懷與光輝,在一曲曲《送別》中,詮釋著真善美。
最後插句題外話:小嵐以為,李叔同的《送別》有三種最美的唱法,一種是童聲,一種是朴樹,今天發現了第三種,在《城南舊事》的每次離別中。
-
9 # 彭大仙兒
1.就小說結構來看,它是由五個獨立的短篇結合成一部完整的長篇。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時候,就曾在不同刊物上分別單獨發表,但集合成書時(1960年初版),卻是情節互相連貫,主題前後呼應的長篇。因此它在結構上是很別緻的,既是短篇也是長篇小說。 2.就文類的特殊性來看,它既是小說又是散文。從其回憶“舊事”,自敘童年生活的性質筆觸來看,多少具有散文的形式風格,但林海音也不反對別人將其列為“自傳體的小說”。 3.就敘事觀點來看,它透過小女孩“英子”一對童稚的眼睛看世界,從頭至尾,由英子的第一人稱觀點循序發展,她既是懂懂的孩子,一個好奇的旁觀者,又是敘述主體,經驗著複雜的成人世界,並隨之逐步成長。從這個角度,它也可以是一部主角經歷人生磨難的成長小說。 4.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主題之一,是作者隱藏在故事背後的女性意識。英子雖然只是個孩子,但她是極聰敏的女孩,具有一雙屬於女性、敏於同情的眼睛,特別能看見那掙扎在性別壓迫中難以翻身的女人。《城南舊事》四段中,女性故事佔了三大段,三段中又正好包括了老中青三代不幸女人的三種典型。追尋她們不幸的源頭,自然都與男人有直接關係,
-
10 # 興興的故事
在這個豐收的季節,天氣逐漸變涼,首先非常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其次讓我帶領著大家一起走進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作為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吳貽弓深刻踐行了他們這一代導演提出的“丟掉戲劇的柺杖”這一主張,打破以矛盾衝突為主的戲劇式電影模式,進行電影語言和風格的探索,以詩化的電影藝術語言進行歷史敘述,表達人生哲理。《城南舊事》作為吳貽弓導演的代表作,全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真實的歷史感,是傳統美學和現代電影語言的完美結合,具備了第四代導演電影作品的“詩電影”特徵,整部影片在意境的營造上獨具匠心。本文以吳貽弓導演的《城南舊事》為例,分析該影片的意境營造以其對於電影情感表達的重要作用。
1、文學式的分段敘事
影片根據臺灣女作家林海音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以時間順序串聯起小主人公林英子的童年故事,藉以英子純真的視角展示老北京城二十年代的整體面貌,也寄託了主人公淡淡的哀思和鄉愁,傳達一種人生處處是別離的意蘊。
散文式的敘事強調形散而神不散,作為散文式電影範本的《城南舊事》在敘事上採取串珠式的手法,講述主人公英子從6歲到13歲之間的童年故事,影片中的三段故事分別是文學小說中的《惠安館》、《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第一段故事中,英子與“瘋子”秀貞相識,和妞兒成為夥伴,並幫助他們相認,最終妞兒與秀貞死於火車軌下,英子也隨父母搬了家,告別了小學之前的童年和夥伴。第二段故事發生在小學時期,英子認識了為供弟弟上學的小偷,和他成為朋友,最終目送他被警察帶走,英子也小學畢業。最後一段故事,導演將原著小說中《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兩部分融合到一起,選擇以父親逝去、宋媽離開為結尾,英子目睹宋媽失去自己的孩子的悲痛,以及父親生病去世,經歷與親人的不捨告別,而開始真正長大。
幾段故事看似是獨立發展,但每一個故事的開始和結束都伴隨著英子的童年別離和成長,共同表達“離別”這一主題意蘊。告別夥伴、告別不經世事的小學,告別親人,告別愚而神聖的童年。整部影片對於離別和死亡的悲痛並沒有刻意渲染,而是用緩慢的鏡頭和敘事節奏凝聚悲傷,既有生死無常的生命感慨,也有離愁別緒的無奈。
老北京
此外,獨立的故事設定也從不同方面折射當時社會生活背景,進行平靜地歷史敘述,於個人小離愁之中展現國家大背景。這種處理有些虛淡甚至刻意隱藏,但卻又在虛實之間讓人忘卻不得,愁雲慘淡的社會現實從頭至尾榮繞於觀者心頭,這也是已經營造的最常用手法,虛實結合,以虛顯實,構建一種特別意境。比如,從影片開始就以英子的視角呈現父親在家裡招待學生,秀貞的丈夫被抓,北大學生在街上游行,母親言語間的謹慎等,這些時代現狀的處理不露痕跡,卻有著一種內在張力。
2、無言勝有言的視聽語言
意境源於人的感覺,視覺和聽覺在影片中傳達出重要的資訊。比如,影片開頭用空鏡頭呈現秋風中枯黃的野草、烏鴉,以及隨著主人公的闡述,長城逐漸化出,鏡頭拉遠,駱駝隊走在城牆上,昏黃淡暗的北京城南在近景遠景的交替中伴隨送別歌出現,直接從視覺和聽覺上將觀眾帶入懷舊的、綿長的意境之中。
(1)長鏡頭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影片中導演運用大量長鏡頭來表現衚衕裡的場景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透過鏡頭的平緩搖移而非切換來營造一種不加修飾的、彷彿置身其中的意境。長鏡頭理論與蒙太奇理論相比,更強調敘事的連續性和真實性,達到了電影意境要求的自然真切,巧奪天工。
英子和秀貞
片中大量長鏡頭停留在秀貞回憶往事、宋媽失去孩子、英子告別小偷,這種大停頓疊加人物回憶,動靜結合,虛實相映,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產生一種內在張力,引人深思。在述說完身世之後,鏡頭停頓到妞兒與英子坐在屋裡的場景,大遠景逐漸拉遠,長鏡頭渲染妞兒的悲慘身世,也營造某種悲憫氛圍,使觀眾自然而然陷入思考,進而產生“移情”效果。而在目送小偷被抓走之後,英子坐在教室裡上音樂課的場景中,鏡頭在英子臉上停頓,天真的眼睛盈滿淚水,沒有太多表情,也遲遲不願開口唱歌,長鏡頭及特寫鏡頭的使用,將小英子對於“什麼是好人與壞人”的困惑,對於小偷朋友被抓走的愧疚、不情願與不捨呈現的淋漓盡致。
(2)色彩呈現“發纖濃於簡古,寄全味於淡泊”的意境
影片的色彩基調是懷舊風格的,沒有強烈的色彩對比,城牆與衚衕是暗淡的,人們著裝是素淡的,這種色彩搭配真實呈現出北平二三十年代的灰暗慘淡的社會現狀,為影片背後沒有明說的社會背景營造一種心理氛圍。而童年林英子,在落雪衚衕的灰牆淡瓦間穿小紅襖出現,與悲涼社會現實之間劃了一條淺淺的線,以便英子用孩子的童真視角審視殘酷的大人世界,又使得影片哀而不傷。
英子與妞兒
(3)道具營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此外,導演透過道具(意象)運用建構意境場景。意境一詞,更多時候是一種表意空間的詞,是一種透過周圍景物營造出的場景。歸巢的烏鴉,駱駝頸上的鈴鐺,古老的城牆,淡灰的衚衕,吱呀的老水井和搖晃的水車,京味的叫賣,聒噪的知了,衚衕裡懶樣洋交談的人,藍天紅葉,這些意象的結合,構建了一幅真實的二三十
回覆列表
人說,山水總是長在心臟的位置,淌過時間的河流,就能尋覓到那個有夢的地方。穿行在清淺又含蓄的景緻裡,在詩意中感受時間的荏苒,而溫暖的Sunny印證了生命的純美。 影片《城南舊事》是導演吳貽弓根據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本片講述的是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裡,住著英子溫暖而和樂的一家。主要透過小主人公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離愁別緒瀰漫在全片中,在無盡的天真,童稚裡,卻道盡了人世複雜的情愁。 夢似駝鈴驚明月,心如紅葉染青山。 不思量,自難忘。影片在緩緩的流水,徐行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中鋪陳開來。當駝隊出現時鏡頭緩緩推入,井窩子邊,嘩嘩滾出的水流聲,歸鴉的鳴噎聲,街頭小販的叫賣聲,剃頭挑擔聲,駝隊的風鈴聲匯合起來,用音響描繪了二十年代老北京的風土人情,一部純美的散文式電影,盛開時宛如一幅素雅,淡泊,簡約的中國水墨畫。 《城南舊事》。小女孩英子用清澈的眼眸看世界。女孩的“眼睛”似一種意象,本片所蘊含的思想,情緒,間接或直接透過這雙“眼睛"傳遞給觀眾。影片幾乎全是由小英子的主觀鏡頭構成。這種獨一無二的視角既符合生活邏輯又符合情感邏輯。影片中還採用了不少的長鏡頭和大停頓,以追求”動“與”靜“,“熱”與“冷”,“張”與“弛”有機結合:如宋媽聽到孩子死後在廚房裡發呆的鏡頭,英子躺在病床上沉思的鏡頭,似乎都帶有特有的藝術張力。而鏡頭搖移的速度,鏡頭持續的時間配合著影片的節奏,講述著英子與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父親,英子與宋媽幾次離合的故事,淡淡的憂傷,濃濃的離愁之感溢滿全片,情感在淡淡的憂傷中昇華,留給觀眾久久的憂傷與回憶。情感節奏的多次重複,帶著一唱三嘆,餘音不絕的韻味,講述著一次又一次離別的故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照在船頭,我們看海去······”朗朗的童聲勾起了人們對童年往事的追憶,情感的共鳴更為強烈。歲月流逝,世事滄桑。“井窩子打水”,“學堂操場放學”這兩組畫面多次重複,勾連著本片的“起承轉合”。 那個年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人們的無助與疑惑,生活的不穩定困窘使一部分人走上錯誤的道路,很多家庭分離在顛沛流離的家鄉路上,很多人在尋找心靈的淨土,心靈的歸宿,所以本片的導演透過多角度拍攝特寫英子的大眼睛來表現種種意向。不得不說,片子的平民意識很是濃厚。 “我不懂,你分得清海與天嗎?我們有一課書叫《我們看海去》,可我沒看見過海,也分不清海與天,分不清好人與壞人。”英子,活在一個被保護的很好的世界,她純真,善良,她的世界黑白分明,她只是不懂什麼叫惡,但惡是存在的。她見證了一次又一次的離別,卻被導演有意而為之的安排著只是看到離別,卻不曾看到死亡與痛苦,因為不想讓她的純真蒙上一絲絲的灰暗。 英子剛送別秀貞與妞兒,還沒緩過神來,她有害了小偷青年,她含淚的目光裡,帶著一道情感的傷痕,而這時英子的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在那時,她的父親已離去,接著宋媽被她的丈夫牽來的小毛驢給帶走了,獨留下了英子,也留給了她成長的落寞與孤獨。沉沉的憂傷,趴在馬車後面,英子看著遠去的小路,終於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而影片濃濃的憂傷也愈發深入影片的骨髓,浸入觀眾的心。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悲劇裡帶著說不出的纖美與孱弱的詩意。這首《送別》又叫《驪歌》它似一張老舊照片,把淡淡的哀愁和深沉的相思點點暈染開來,帶著中國水墨畫的寧靜,淡泊,高遠,簡約的意境影片最後,《驪歌》的旋律響起,充滿了離情別愁,在綿延的山路,佈滿了紅色楓葉,情景交融,將“離愁之情”推向了高潮,我們也認同了導演或林海音所想要表達的天涯羈旅,遊子情思。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相較於侯孝賢的自傳體電影《童年往事》,吳貽弓導演以他特有的紀實手法,透過固定鏡頭與畫面框架的空間感在講述一個個故事,他們都是活在故事空間的人。兩人有異曲同工之妙:一人成長,與一些人的消逝,在時光裡。 奼紫嫣紅,青梅已是舊物;鶯飛蝶舞,春光不似當年。結束一段故事是為了開始另一段故事。黛瓦青磚,如花美眷,都已付與了流年,僅剩下的是回憶的永不蒼老與刻骨銘心。舊時的模樣是今日的姿態,我們都曾年輕過。 引用自 【文藝片】夢裡不知身是客——《城南舊事》 評 城南舊事 孩子般的桑拓 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近乎一幅寧靜、淡泊、簡約的中國水墨畫,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緩慢而悠長的童年舊事,她像是柳絮飛舞的顏色淡淡的春天,她像是一場夏天暴雨激起乾燥塵土的味道,像一個遠方的陌生人的笑容,她像一聲清脆的雷,一隻蟲子,一杆蘆葦,像一陣秋天吹來的風,一片乾燥枯黃的葉子,一絲寒冷將來的戰慄感覺,像一段頹廢的垣牆,像爬滿荒草的院子,像久久迴盪在雲端天邊的一隻歌曲,讓我們在歲月之後,常常醒來,恍然如夢,悵然若失;那種感覺,閉上眼睛,就慢慢湧上心頭,浮現眼簾。啊,城南舊事~那緩慢而悠長的童年舊事,怎麼能夠忘記?喜歡英子那溫潤、猶豫、好奇的眼神,喜歡那個雖然混亂貧窮,但是單純寧靜的歲月。另外,悲傷的告訴大家:OLD-BEIJING(北京城)已然從地球上徹底消失,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沒有辦法回憶的年代,因為,所有回憶的載體,都在物換星移,並且是,乾坤大挪移!所以,中國消失了,那種古老的永恆已蕩然無存,現在不要相信什麼能持久,這是一個過眼雲煙、物質豐富、內心浮躁而荒蕪的時代,因為沒人想去回憶,也沒有必要回憶,回憶是個奢侈而不合時宜的話題。人們正在拼命的喜新厭舊並熱衷於淘汰。自由讓中國走向毀滅。一個沒有傳統的中國誕生,代價將是幾代人的記憶缺失。~~ 《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引用自 隔壁蟲子 書裡的英子,是多麼可愛的一個孩子,電影和插畫中,英子那個齊劉海的髮型我小時候也梳過。是父親給剪的。還記得那把剪刀,微鏽,且鈍,碰到脖子時有麻酥酥的冰涼。剪頭的時候,總是擔心父親會剪到我的脖子,所以也總是一動不敢動的。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每次去理髮店剪頭,仍會有細小的緊張,和微梗。 那老椿樹衚衕口兒的雨夜裡,究竟故事的結局是怎樣的?蹲在草地裡的那個人還會不會帶英子去看海?宋媽坐在黃板牙兒的毛驢上走了還來嗎?蘭姨娘呢?爸爸的石榴花呢?英子坐在馬車上側臉問的那個“什麼是將來的事呢?”的問題,我們誰又能準確無誤的回答出來呢? “那從前的事呢?” “從前的事都過去了,沒有意思了,英子都會慢慢忘記的。” 然而,我們終歸都是忘記不了的。她忘不了西廂房的小油雞,我忘不掉開春兒喂蘋果撐死了的刺蝟;她忘不了井窩子邊閃過來的小紅襖,我忘不掉穿的發黃的白布鞋;她忘不了妞兒笑時的淚坑,房簷下的缺蓋,跨院裡的小屋,而我,也忘不掉鄰家欺行霸市的大姐掐過我的胳膊留下的紫印,從學校偷回來的彩色粉筆,和5毛錢的摻著色素與糖精的袋裝刨冰…… 這些年久失修的記憶,像老北京的衚衕兒,磚瓦之間,烙落下的都是一些年歲的雕刻。平淡之中,隱匿著那段老舊時光的微茫快樂和些許的悵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