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河
在崇文區前門與崇文門之間,是一條古河道遺蹟。
在元代這條河叫文明河,位於大都城麗正門與文明門之間。北端接護城河,並引護城河的水向東南流入蘆草園,到北橋灣經三里河橋下向流經薛家灣、水道子、河泊廠、纜杆市、南河漕、三轉橋等地,然後轉向東南經八里河、十里河流向張家灣煙墩港併入通惠河。當年這條文明河是重要的水道,溝通著大運河至大都的漕運。源源不斷地把南方的糧米運到京都的南大門外。同時它還有疏導護城可水流的作用。到了明代,由於長期未加疏浚,河道逐漸淤塞,已失去了漕運的功能。永樂遷都北京後,下令南城牆向南推移,原來的城壕也隨之填塞。到了正統年間,又重新開挖南護城河,並築壩蓄水,為防止雨季水溢氾濫,便在正陽橋東低窪處開通壕口,用來洩水。因壕口距崇文門外大通橋約3裡,文明河自此時改稱三里河。明王朝幾百年間對北京水利的治理遠不如元代,朝廷庸碌腐敗,幾次意欲修河卻爭論紛紛,再加上豪門勢家從中阻撓作梗,終未能實現。三里河水道日益淤塞,到明代中葉以後,終於水乾草盡,形成了陸路。
元、明兩代,三里河一帶是城防物資儲備積存之地。元大都城是土城,夏季城牆需要用蘆蓆覆蓋防雨,於是便在蘆葦園(明代改稱蘆草園)集中收儲蘆葦,附近的草場諸條是積草的場地,到清代初期,河道終於完全乾涸,居民日益增多,原三里河一帶盡為街道屋舍。現在沿用的一些地區,多與水有關。從這些歷史延續下來的地名,我們仍可以想象當年三里河的面貌。
三里河
在崇文區前門與崇文門之間,是一條古河道遺蹟。
在元代這條河叫文明河,位於大都城麗正門與文明門之間。北端接護城河,並引護城河的水向東南流入蘆草園,到北橋灣經三里河橋下向流經薛家灣、水道子、河泊廠、纜杆市、南河漕、三轉橋等地,然後轉向東南經八里河、十里河流向張家灣煙墩港併入通惠河。當年這條文明河是重要的水道,溝通著大運河至大都的漕運。源源不斷地把南方的糧米運到京都的南大門外。同時它還有疏導護城可水流的作用。到了明代,由於長期未加疏浚,河道逐漸淤塞,已失去了漕運的功能。永樂遷都北京後,下令南城牆向南推移,原來的城壕也隨之填塞。到了正統年間,又重新開挖南護城河,並築壩蓄水,為防止雨季水溢氾濫,便在正陽橋東低窪處開通壕口,用來洩水。因壕口距崇文門外大通橋約3裡,文明河自此時改稱三里河。明王朝幾百年間對北京水利的治理遠不如元代,朝廷庸碌腐敗,幾次意欲修河卻爭論紛紛,再加上豪門勢家從中阻撓作梗,終未能實現。三里河水道日益淤塞,到明代中葉以後,終於水乾草盡,形成了陸路。
元、明兩代,三里河一帶是城防物資儲備積存之地。元大都城是土城,夏季城牆需要用蘆蓆覆蓋防雨,於是便在蘆葦園(明代改稱蘆草園)集中收儲蘆葦,附近的草場諸條是積草的場地,到清代初期,河道終於完全乾涸,居民日益增多,原三里河一帶盡為街道屋舍。現在沿用的一些地區,多與水有關。從這些歷史延續下來的地名,我們仍可以想象當年三里河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