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曹老師xixi
-
2 # 嶽劍
雖然蜀漢北伐均失敗,但不能說《隆中對》不靠譜,從現在看來,《隆中對》戰略意圖是正確的。只是在執行過程出現了差錯,所以最後心失敗告終。
諸葛亮初見劉備時,在隆中草堂裡為劉備獻上了”向南、向西發展,先“跨有荊、益”兩州,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北伐復興漢室“的《隆中對》。前期劉備確實是按照這個策略實現了“跨有荊、益”的目標,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可後期執行中卻出現了失誤,本來諸葛亮留守荊州,可劉備卻調他入川,只留下關羽守荊州,而關羽為人過於驕傲,看不起東吳,不能認真貫徹執行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隆中對》的戰略意圖,結果丟失了戰略意義重大的荊州,使得原來大好形勢的蜀漢急轉真正,失去了恢復漢室的機會。
後來毛主席評價《隆中對》時認為:蜀漢兵分隔於相距千里之遙的荊、益二州,本來就削弱了整體實力,而之後劉備、諸葛亮、關羽三人又各領一軍,使得兵力更加分散,並且三人相距千里,彼此難以互相呼應,最終導致了《隆中對》戰略的徹底失敗。
因此,我們不能說《隆中對》不靠譜,只是說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失誤,沒能很好的執行。而到了三國後期,天下形勢發生很大的變化,而諸葛亮也沒有對《隆中對》中策略也沒有及時調整,加上當時劉備也沒有很好的執行這個,所以最終遺憾白帝城。
-
3 # 風滿樓聽山雨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六次北伐失敗,仔細分下一下,其中第二次北伐是履行於東吳的同盟義務出兵配合,第三次北伐是回軍途中順手牽羊收復兩個易攻難守的城池。諸葛亮只是亮相就嚇走郭淮。第四次就比較搞笑了,7月魏大司馬曹真和部將兵分兩路入漢中,司馬懿溯漢水兵發漢中,8月諸葛亮分兵兩路,李嚴領兵兩萬趕赴漢中加強防禦,諸葛亮屯軍成固。 6--9月是雨季,這是老百姓都知道的天時,大司馬曹真在雨季發兵群山峻嶺,您是故意的,還是故意的,還是故意的呢?結果不出曹真所料大雨下了一個多月交通斷絕,魏帝召三路兵馬回師。這就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沒有開兵見仗雙方淋了一個多月雨就各自回師了。所以六出祁山水分太大了。真正的北伐只有三次,最有可能佔據隴右的第一次北伐,被馬謖丟失隴右門戶街亭宣告失敗。剩下兩次司馬懿堅決和諸葛亮打糧食戰,一直堅守不出,諸葛亮最終被難以運糧的蜀道打敗。如果以成敗論英雄的話《隆中對》確實不靠譜。
當年在隆中為劉備謀劃恢復漢室,《隆中對》絕對是最有希望的戰略規劃,現在臆想一下《隆中對》的可行性。
蜀漢佔據益州,第一階段以漢中為基礎,出兵隴右,以靠譜大將駐守街亭守住隴右門戶。因隴右各城常駐兵馬不多,足以平定。可以參考第一次北伐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相繼反魏附蜀。隴右得天獨厚,四通八達與少數民族聚居區連成一片。絲綢之路關中通往西域的第一站,西域商賈往來貿易可以使市場經濟繁榮。而且隴右糧食產量豐盈,天水,出戰馬,戰馬的良種場。東有隴山屏障,西有河湟天險,說白了這地方要啥有啥而且易守難攻。
第二階段,一路兵馬去潼關武關一線,關閉關中大門擋任何援軍於關外。另一路攻打長安和附近城池,以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戰績勝負,可以預測蜀漢加上隴右人馬足夠攻克關中所有城池。如此劉備便有了劉邦當年未和韓信分兵時的局面。
然後走韓信老路先攻打併州,然後兵出井陘(石家莊附近)進行順時針的大迂迴戰略,將當年劉邦起家的經過重演。以諸葛亮當年未出茅廬之時的全國局面來看大有可為。
當時關中剛剛肅清董卓餘黨不久,關中空虛,人心別說浮動了,李傕郭汜在這裡幾乎把三輔老百姓殺光了。而幷州也剛剛被袁紹平定局面還不穩定。
諸葛亮: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恢復漢室光靠努力還是不夠,還要等曹操孫權諸侯有變才能成功。
只是後來時過境遷逐漸變得不可行。一偏之見,回答完畢。
-
4 # 北歡小
不能這麼說。《隆中對》是諸葛亮給劉備提出的方案,在劉備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一直是漂泊的,遇到諸葛亮之後,一步一步,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實現天下三分,所以說諸葛亮的《隆中對》是有道理的。
但是,三國時期,牛人太多,各方勢力都有厲害的人物,這也是造成三足鼎立的原因,大家誰都滅不了誰。
好不容易,劉備有了荊州益州,又打贏了漢中之戰,應該說,這時候是劉備集團的巔峰時期了。但是盛極必衰啊!當劉備集團一路高歌猛進,實力越發強盛的時候,曾經的盟友,東吳集團坐不住了。最終關於大意失荊州,劉備又急於復仇,夷陵之戰,蜀漢再次損失了大量有生力量,連劉備也在白帝城去世。
可以說這個時候,蜀漢已經沒有能力一統天下了。失去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要想北伐,付出的代價,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巨大的。可以說,《隆中對》中的實現條件已經沒有了,並不能說是《隆中對》不靠譜。而且後來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以弱打強,已經很不容易了。
三國最終的結局還是綜合實力更強的魏國贏了,從失去荊州起,蜀漢就已經失去了統一的條件,只能盡力而為。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流傳千年 ,一直到現在,為後人敬仰。
-
5 # 讀古今
《隆中對》作為蜀漢的最高戰略規劃,前期一直是得到了很好地執行,整體局勢也都是按照諸葛亮的規劃在走。
之所以北伐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在荊州易主。我們來看,《隆中對》是這樣說的:“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也就是說,諸葛亮的規劃是待天下有變時,荊州、益州兩路同時出兵北上滅曹。而諸葛亮北伐時,荊州早已失去,荊州易主那天也就意味著諸葛亮最初的戰略規劃永遠不可能實現了。
這也是後期諸葛亮急於北伐的原因,荊州地理位置特殊,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加上人口眾多,商業繁榮,若跨有荊、益,則可內修理政,悶頭髮展經濟,一邊休養生息,一邊坐看風雲,靜待天下有變。而荊州丟了,益州疲敝,地盤、人口基數、經濟、地理位置都不如曹操、孫權,發展速度肯定比其他兩家慢,如果再用以前的規劃,那就無異於等死了。
那麼荊州為什麼會丟了呢?大家都知道,荊州是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後遭孫權背刺的情況下丟了的。拋開孫權的背盟不說,因為國與國之間的盟約本身就沒什麼效力,在有利可圖的時候隨時都能撕毀。單說襄樊之戰該不該打?
按照諸葛亮的規劃,襄陽和樊城都是要打的,因為拿下襄陽和樊城才算完全據有荊州,但是這裡有兩個問題:
1、打的時機不對,要嘛早幾個月在劉備打漢中時進攻襄樊,則可以牽制曹操,與劉備形成東西夾擊之勢。要嘛就堅守荊州,待天下有變時再打襄樊,反正劉備自己也把漢中拿下來了。
2、準備不足:我們都知道,一般發動戰爭都是未算勝,先算敗,而此時的關羽或者說蜀漢明顯只考慮了勝利,未考慮失敗,導致戰局不利時沒有應急措施,以致關羽兵敗身亡,荊州易主。
之後引發連鎖反應,劉備堅持為關羽報仇,起兵伐吳,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元氣大傷,蜀漢至此已無力再與曹操爭雄。這之後的北伐不過是諸葛亮盡忠而已,一盡劉備知遇之恩,二儘自己一統天下的遠大抱負。
因此,不能說《隆中對》錯了,只是執行過程中出了差錯。
-
6 # 長河泱泱訪古今
個人認為儘管諸葛丞相的北伐六次都以失敗告終,但是隆中對在當時的天下形勢,結合劉備自身的實力當屬最佳選擇,可以說是非常完美的戰略。
三顧茅廬的故事耳熟能詳,諸葛亮終被劉備感動,決定出山輔佐劉備時,諸葛亮拿出底牌-天下大勢的分析,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同時為劉備集團規劃了三大戰略思想和目標:首先,佔取荊州做為根本之基礎,這也是當時劉備最需要的立足之地。然後穩固後方的同時出兵川蜀,攻佔益州,形成三分天下之勢。最後就是平天下。等時機成熟,北伐統一中原後,再揮師南下,平定天下,大業成。
事實證明,隆中對不是諸葛亮的空談,他跟隨劉備下山後,嚴格按照既定的戰略實施,首先聯合東吳以少勝多戰勝強大的曹操。接著,諸葛亮搶先佔取了荊州這一重要的戰略要地。同時,揮師入川幫劉備佔領益州,終讓劉備成為一方霸主,也就達到了隆中對的第二步戰略目標。
然而,到了最後一步,諸葛亮卻遲遲沒有行動,原因不是懼怕曹操的實力,而是和東吳的結盟出現了問題。
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後被擒殺。隨後,劉備為了報仇,一意孤行,不聽諸葛亮勸告,發動夷陵之戰,夷陵大戰慘敗讓蜀漢成為了三方勢力中最弱的一方。吳蜀聯盟破裂,蜀漢實力日漸衰弱,尤其是劉備病死白帝城,諸葛亮不得不暫時擱淺北伐。
後來諸葛亮精心準備,開始北伐的征程,六次出兵皆以失敗告終,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大勢不在
其實隨著荊州丟失,蜀吳聯盟已經不可挽回了,同時也讓蜀漢失去問鼎中原的機會了。大傷元氣的蜀漢應該休養生息,等待機會再出兵北伐,但諸葛亮在晚年發動北伐,因為他覺得“時不我待”,他想遵守對劉備的承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是何等人物,難道連這麼明顯的形勢都看不出來嗎?我估計諸葛亮也是為了能一統天下、實現自己的報復放手一搏了,能不能平定中原只能聽從天命了。
二、內部憂患
眾所周知蜀道難,蜀漢的地理自古以來就是以險著稱,適合於防守,而不是主動攻擊。一旦行軍,行軍和供給會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而每一次諸葛亮率大軍都經過漢中,沿途地勢險峻,運輸艱難。六次北伐,幾乎次次蜀漢將士都處在吃不飽飯的窘迫境地,其中幾次就是因為供給不足退兵了。後來,諸葛亮發明了“木流牛馬”來運輸,也只能暫緩交通難問題,從根本上也解決不了糧草的憂患。
三、一味求穩
魏延曾提出“兵出子午谷”的奇謀,“兵出子午谷”就是暗度陳倉,首先攻取潼關,阻斷魏國援兵於關外。與此同時,諸葛亮可率軍從斜谷進發,然後兩軍可在關中地區匯合之後再攻佔的東邊的武關,長安城就成了甕中之鱉。這條計策雖然有風險,但就當時的情況來說,成功了就可以一舉攻下長安,這樣蜀軍就能長驅直入挺進中原。晚年的諸葛亮謹慎有餘沒有聽魏延的建議,也失去了最後出奇制勝的機會。
總之,我還是認為諸葛亮的隆中對可以堪稱是完美的規劃藍圖,而且貼合實際的。雖然第三步沒有完成,也不是戰略的偏差。
自從失荊州和夷陵之戰失敗後,諸葛亮需要做的就是放棄北伐的決策,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升國力,靜待天時,一旦出現機會隆中對的第三步也許就有可能實現了。
心疼諸葛丞相!!
泱泱文脈承古今,不復繁華五千年!
-
7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我談一下看法。
這麼說吧,《隆中對》所講的策略不能說是錯的,至少是匡扶漢室的一種手段。但是這種可行的方案,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中途不能出現大的變數。
那麼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好好的蜀國大業,為何走偏了。
一:輸在“人和”
戰爭和吏治都需要內部穩定。然而蜀國的領導層卻互相猜忌。最典型的莫過於關羽、張飛與諸葛亮的關係;其次,對待魏延這件事上,有點優柔寡斷。既不信任,何必讓他掌握部分大軍?這也為後來楊儀和魏延的鬥爭埋下了隱患。
二:輸在“時運”
俗話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隆中對的第一步就是取荊州,這一步好可以,但是從第二部開始大意,沒有及時調整戰略。剛剛奪取荊州沒多久,就要去打益州,有點唐突,退一萬步講即使真要那樣,也應該派趙雲或者黃忠,卻偏偏派了一個美髯公。張飛的情況也是如此,這裡不多贅述。
第三:輸在“國力”
《隆中對》固然可行,但荊州的丟失以及夷陵之戰的慘敗,使得蜀國丟失了戰略重鎮和人口賦稅。整個益州才民戶二十餘萬百萬人口。而曹魏人口是蜀吳兩國總和。所以諸葛亮的“北伐”拼的是國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個道理。
綜上所說,《隆中對》的策略是好的,但是是有條件的,只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
8 # 唐不三不四藏
《隆中對》是當時很多軍師名士公認的,天下戰略方針!所以《隆中對》是相當靠譜的,北伐的失敗不是《隆中對》方略的失敗,而是執行者的失敗!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隆中對》是建議劉備先佔領荊州,益州,然後養精蓄銳,與東吳結盟,等到天下有變,讓荊州派一上將攻擊宛城洛陽,劉備親自率軍出秦川,形成夾擊之勢,然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再看看諸葛亮北伐,只有益州益州,荊州已經丟給東吳。那為什麼諸葛亮自己定的戰略《隆中對》,自己不按規劃走,非要北伐?
諸葛亮是逼不得已,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荊州是在赤壁之戰後孫劉曹三家瓜分了,劉備佔領了荊州大部,並以此為自己的基礎,建立了以荊州人事為班底的荊州集團,並開始擴張。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奪取益州,益州太守也是漢室宗親劉璋,但是“劉璋闇弱”劉備借馳援劉璋抗擊漢中張魯的機會,內外策應,兵不血刃拿下益州,完美的完成了第二步。然而劉備“和平”入駐益州後,政權內部就開始有了三股暗流在不停的湧動:益州本土的世家大族(當地的地主土豪);益州前任領導班子(劉璋舊部);益州新任領導班子(劉備的荊州集團)。劉備的新領導班子藉著匡扶漢室的大義,帶領益州另外兩股勢力一起幹票大的,一旦劉備光復了漢室,那大家都跟著一起沾光,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另外兩股勢力心甘情願的跟著你劉備幹。
眼看這《隆中對》的三步走已完成兩步,就等“天下有變”,也許是劉備等不及了,也許是關羽立功心切,荊州丟了,劉備和諸葛亮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計劃不如變化,劉備發起的夷陵之戰,一方面是為了給自己的兄弟報仇,一方面他知道荊州對於《隆中對》的戰略計劃的重要性,必須要拿下。可惜劉備兵敗並再也沒有能夠回來,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
我們剛才說了劉備的蜀漢內部有著三股暗流,都是衝著你劉備的匡扶漢室來的,如果匡扶不了漢室,分不了更大的蛋糕,我們還跟著你劉家幹什麼!《隆中對》的前提條件已經失去了,但是諸葛亮為了穩定蜀漢的政權,不得不堅持北伐的路線,一方面表明匡扶漢室的大業從沒有中斷;一方面以攻為守,不停主動騷擾曹魏,讓曹魏疲於防守,確保益州安定;還有一方面,諸葛亮利用戰時的國家政治策略,以嚴明的法紀治國,可以解決處理一些平時不太好處理的事情,比如排除異己,控制李嚴。(在我回答的孟達之死裡詳細說過諸葛亮如何排擠掉李嚴這個劉璋舊部。)
所以北伐是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政治策略。這裡順便可以解釋下為什麼諸葛亮不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應為這個北伐是打的政治仗,是“為了匡扶漢室”的,王師“有征無戰”,王者之師都是名正言順的起義兵,所以叫徵,“投機取巧”的行為不能顯示“王道”那樣就算贏了也只能叫做“侵”,就是侵略別人,這個是不行的。再說諸葛亮知道,以他們目前的實力就算按照魏延的計謀贏了,也守不住。巴蜀地區可以依仗天險,進入中原,無險可守,很難守得住。也沒有了荊州的合圍之勢。所以沒有采用魏延的計策。
其實在東吳的魯肅在劉備奪取荊州之前就和孫權說過三分天下的東吳版《隆中對》,只不過魯肅把劉備換成了劉表。
還有東吳的第一任大都督周瑜更是在魯肅的基礎上更近一步,提出二分天下,奪取益州荊州,與曹魏南北隔江對峙!
-
9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蜀漢的北伐失敗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而不僅僅是《隆中對》這個戰略的正確與否?諸葛亮的《隆中對》所提的是戰略,是指導方針,而不是實戰方案!它能否得以實施,還得看“理論能否聯絡實際”?
諸葛亮在和劉備在草廬論策時,提出:先佔據荊州,再奪取西川及漢中,然後“待天下有變時,命一上將軍從荊州直向宛、洛”,劉備再從漢中出兵,對曹操形成“戰略夾擊”之勢,使其首尾不能相顧。這樣就可以給劉備一方,營造出一個比較有利的戰略態勢!
假設此時的東吳,也趁勢加入北伐戰爭,那麼就更可以給曹操造成東(孫權軍)中(關羽軍)西(劉備軍)三面受敵的局面!縱以曹操之精明,以曹軍之勇悍,恐也難以同時應對這三路大軍的攻伐!
然而形勢瞬息萬變!關羽不待劉備佔穩了川漢地盤,就變“佯動牽制曹軍”為真的向曹軍發動了傾力攻擊!更致命的是:東吳背盟,趁關羽與曹軍在前線血戰的機會,派呂蒙引軍“白衣過江”,襲取了荊州,最後更是令關羽為此而殞命——這些情況不僅僅是打亂了諸葛亮的戰略佈署,而且還使曹操得以減輕了戰略壓力!並且還把劉備的主要目標,由曹操引到了孫權一方!直接引發了孫劉大戰!
雖然最後劉備戰敗了,可也令蜀漢大傷了元氣!而且沒有了交通便利、物產豐富、人囗眾多、人傑地靈的荊州地盤,更令只剩下益州和漢中的蜀漢,很難再具備從前那樣的實力了!而且正是由於實力不濟、交通不便、補給困難、人才凋零…等因素,才使得諸葛亮的多次北伐變得勞而無功!
-
10 # 歷史笑春風
如果少看點《三國演義》,再自己有點頭腦,能夠客觀的分析問題的話,就可以看出來《隆中對》只是一個戰略性的設想,並不是一個完全的可操作性的行動方針。
《隆中對》對各方勢力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以東吳為援助,聯合東吳共抗曹操的方針。統一天下的步驟是,一佔荊州,二佔益州,三結好東吳,分兩路北伐,一路是關中,由劉備親自率領,一路由上將帶領,由荊州出發向南陽洛陽進發。大體是這樣的。
這個方案可以說不用諸葛亮提,第一二步劉備也會這麼辦。劉備賴在荊州,就是要奪荊州。接下來就只剩下東吳和益州,當然避重就輕,奪取益州。這兩步是必須要走的。
而下一步分兵北伐,劉備估計還沒有想到這步,也只有諸葛亮這樣紙上談兵的書生才會提出來,最後蜀漢就死在了分兵北伐這一步上了。
且不說分兵兩路,相隔千里,不能互相配合,容易被對方各個擊破。就說東吳怎麼說,一句空洞的結好就結好了?有什麼方式方法嗎?
所以,這個計劃有合理的一面,也有危險的一面。那就是沒有把東吳看在眼裡,一廂情願的把東吳當成結盟的外援。根本沒有對東吳的戰略意圖有所瞭解,也不屑瞭解。
東吳也有自己的訴求,它也有爭奪天下的計劃。它追求的是全取長江為第一步,直接就和《隆中對》衝突。這方面諸葛亮難道一點都沒想到嗎?
結果東吳成了劉備集團眼中的奴才,劉備集團尤其是關羽,處處對東吳趾高氣揚,隨意謾罵。最終,受盡委屈的孫權忍無可忍,滅了關羽劉備。這都是《隆中對》留下來的禍根。
以上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回覆列表
蜀漢後期北伐和《隆中對》中的戰略部署已經不同。《隆中對》中說道: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在劉備集團前提總體來看都是按照這個戰略方針走的,從什麼時候,劉備集團實力開始急轉直下?就是丟了荊州之後,不僅丟了富庶的荊州,並且在後來企圖奪回荊州的夷陵之戰中,蜀漢集團損兵折將,直接導致後期後期蜀漢集團經濟的疲乏,將帥的缺失,人口的不足。
《隆中對》中,諸葛亮多次強調荊州的重要性,“此用武之國”可以知道,諸葛亮後期出岐山北伐是實在無奈之舉,荊州地區自古一直都是人口集中,人才輩出,糧食富足的地方,如果擁有荊州,不僅在戰略上有一定優勢,並且也可以避免如同後期諸葛亮北伐多次因為缺量而導致的退兵。
蜀漢集團鼎盛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就是同時擁有益州和荊州的時候,在漢中居然都擊敗了曹操大軍,幾乎迫使曹操遷都,東吳眾人人人膽怯。若蜀漢集團沒有失去荊州,並且沒有夷陵大敗損失那麼多將,依然有與曹魏爭鋒的實力。
還有一點重要的是諸葛亮說的是“待天下有變”,很多人認為這個天下有變值得是司馬懿篡權,這個想的有點多,這個天下有變實際指的是曹魏皇帝的頻繁更替,古代每次的皇權交接都會引起朝野的動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抓住這個時機,曹丕去世曹睿繼位時期,頃刻間曹魏隴右三郡望風而降,曹魏整個朝廷“朝野恐懼”。只可惜諸葛亮無人可用,不僅任用紙上談兵的馬謖,並且將領啟用了年老的趙雲。
如果此時荊州在蜀漢手中,同時一大將北伐,曹魏必然難以兩路對敵。
天意如此,無可奈何。就如同諸葛亮《出師表》中所述“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諸葛亮不僅知道北伐的道路不僅漫長,並且艱難,還有些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