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明君臣的愛恨情仇
7
回覆列表
  • 1 # 拒馬河畔劉保勳

    史書雲:明亡與天啟

    又有史書雲:明實亡於萬曆

    再有史書雲:明始亡於嘉靖

    ————《明朝那些事兒》

    事實上,明朝從嘉靖開始,就已經確定要亡了,張璁,一手挑起了嘉靖一朝的黨爭之火,45年不上朝的嘉靖,雖不管事,但大事還是管一下的,除了煉丹修道,平日最喜歡看的就是手下的人鬥來鬥去。

    張璁透過大禮儀事件上位,被夏言鬥倒,夏言因平日孤傲,再加上疏忽,被嚴蒿鬥倒,嚴蒿被抓住了機會發動致命一擊的徐階鬥倒,徐階被繼任的隆慶皇帝的老師高拱鬥倒,高拱又被張居正鬥倒。

    這便是嘉靖45年裡的事,這個弄那個,那個弄這個,大臣黨爭,貪汙,皇帝修道,國家形勢急轉而下,以至於嘉靖死了的那個訊息傳遍全國時,民眾想到的是慶祝,雖然徐階執政後撥亂反正,國家重上正軌,但是滅亡明朝的一大原因

    黨爭

    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了

    如果萬曆在位的48年還是遏制這種還好,但自打萬曆十五年後,萬曆開始怠政了,學起嘉靖來了,所以有些人說。

    亡於

    萬曆

    十五年

  • 2 # 板驢的雜貨鋪

    特殊的一年,萬曆十五年。

    題主問到大明為何亡於萬曆十五年,這是一個頗有意思的問題,我很早就拜讀了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一書,引用其中黃先生的觀點,加上個人的小見解,為題主作答。

    第一個原因:萬曆的怠政

    萬曆皇帝即位時,年僅9歲,雖年少,然而得益於大學士張居正的安排,諸事順利。但從另一方面而言,年少的皇帝不得不面對張居正的威嚴,放棄玩耍的時間,不厭其煩地忙於應付諸如早朝、參加祭天地、祭祖等各種極其繁瑣的禮儀活動,這是皇太后、張居正,乃至眾多大臣對天子的期望。

    時間來到1586年,時距張居正去世已有4年,萬曆皇帝已脫離張居正和皇太后的管制,但習慣仍然致使年輕的皇帝以積極昂揚的面貌應對帝國大事。然而,在我看來,這一年,有一件事情的發生,對萬曆皇帝的影響極為深遠,即:皇子朱常洵的誕生。

    讓我們把話題扯遠一點,1582年,皇長子朱常洛誕生,然而,萬曆所鍾愛的並非朱常洛的母親王氏,而是皇三子的母親貴妃鄭氏。因此,萬曆格外鍾愛朱常洵,想立常洵為太子。

    明朝立儲的原則是嫡長子制度,朱常洛身為長子,理應被立皇太子,萬曆企圖立常洵的意圖受到了朝中大臣的拼死反對,雙方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僵持,群臣不讓萬曆立常洵為太子,萬曆也不立常洛為太子,在這種對抗中,萬曆找到了一種辦法,消極怠工,既不表態,也不妥協。雖然最終迫於群臣輿論壓力,封常洛為太子,但這件事對萬曆的影響是極大的,他再也不願按照群臣的意志去執行本來應該是他分內的責任之事:軍國大事。而這樣的結果是政務荒廢,群臣消極應付,貪汙腐敗之風氣蔓延,整個帝國逐漸步入深淵。

    可以總結說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重複性活動使萬曆的激情消磨殆盡,而廢長立幼的失敗,則是造成徹底怠政的最後稻草。

    第二個原因:武備的衰落

    有明一代,除了朱元璋、朱棣以武力取國,武將地位突出以外,自土木堡之變後,文官地位上升,以文制武的傳統得以延續,至萬曆朝,最傑出的將領戚繼光組建的“戚家軍”帶有明顯的個人集團色彩,這種特性被文官集團認為是國家的威脅(尤其是戚繼光和張居正的親密關係),在張去世後,戚繼光因與張居正交往過密而被罷免,其餘將領亦不同程度受到牽連。

    戚繼光與1588年1月去世(按陰曆仍為萬曆十五年)而與此同時,遼東一位建州酋長在開建疆土,即清太祖-努爾哈赤。因戚繼光的受打壓,明朝失去了重整軍備的最後機會,軍隊日益腐敗,軍紀渙散、戰力下降。致使30年後,在與努爾哈赤的交戰中潰敗,直接造成了明王朝的隕落。

    以上回答,借鑑提煉了黃仁宇先生的觀點,裡面有一些個人觀點,很不成熟,僅供參考。

  • 3 # 爾朱少帥

    這觀點的原話“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正式出處是清朝人編纂的《明史》本紀部分,對朱翊鈞的評價。後人不過是引用人家觀點而已。論點主要依據如下:

    1.朱翊鈞在萬曆年間幾十年不上朝,嚴重怠政。老朱家的江山社稷他朱翊鈞都不上心,也別指望那些個爭權奪利臣子們扛起責任。後果就是黨爭越發嚴重、吏制越發腐敗,地方官都放羊了,貪贓枉法沒人管。

    有人說不上朝不代表不管事。錯!萬曆怠政是真的把自己放飛了,巡撫這樣的省級大員缺好幾個他都不及時任命,六部尚書能缺倆,那些個更低一級的官員更是長期不足員。地方上沒地方官誰來管理?這就造成整個國家管理鬆弛,控制力減弱。

    2.“萬曆三大徵”其中的西北蒙族叛亂和西南土司叛亂就是明朝國家控制力衰弱的證明。萬曆三大徵面子上是贏了,也基本上把國家僅剩的國力也打衰竭了。造成的後果就是,國家武備進一步鬆弛,國家各種儲備資源跌落警戒線之下,實際上出現盛世敗象。

    3.後金努爾哈赤的崛起就是遼東控制力衰弱、管理鬆弛、官員腐敗綜合作用的結果。明朝外貿收入的四分之一,透過走私貿易流入了努爾哈赤的腰包。努爾哈赤和薊遼總督李成梁的關係不明不白。

    正是明神宗朱翊鈞的錢和李成梁的權,幫後金掃蕩了整個遼東。在努爾哈赤釋出“七大恨”的前夕,遼東的明朝官員糊弄皇帝“建州女真很聽話”。OK,明朝培養了一個強力掘墓人,想要討伐一下卻發現缺錢缺人。後金都撕破臉造反了,明朝還得墨跡了一年才湊足征討的人力物力。這就是明朝已經走向衰亡的序幕。

  • 4 # 涑水司馬

    “明亡於萬曆,清亡於乾隆”這種說法在歷史學界很流行。但這種說法是不是準確呢?非常不客觀。一個王朝的滅亡,是長期政治經濟局勢轉變的結果。明亡於何時?有多種說法。例如明亡於萬曆、明亡於嘉靖、明亡於天啟、明亡於崇禎,相對而言,明亡於萬曆似乎更為可靠,但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足見這種說法的荒謬。

    清人撰寫的《明史·神宗本紀》載:明之亡,實亡於萬曆。這種判斷是怎樣得出的呢?

    我們首先看一下萬曆皇帝與努爾哈赤的生卒年。

    明神宗萬曆皇帝,生於1563年,死於1620年。

    而清太祖努爾哈赤生於1559年,死於1626年。

    從生卒年來看,萬曆皇帝與清的開創者基本處於同一個時代。那麼,明亡於萬曆這種說法被放在《明史》中這種意圖就很明顯了。只有說明亡於萬曆,才能說明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的正當性,說明明已失其鹿,清取代明是上天決定的事,清是繼承了明的正統。如果不說明亡於萬曆,那麼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後金就是地方割據政權,是在明統治疆域下的叛亂,因為努爾哈赤被清政府任命為地方官員。只有說明亡於萬曆,才能為努爾哈赤反抗建立後金提供法理。

  • 5 # 有話聊歷史

    大明朝實際滅亡於1664年。標誌就是大順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

    崇禎皇帝

    題幹中“大明為何亡於萬曆十五年“可能指的是為何明朝會從萬曆十五年這年開始衰落。這不由得想人起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明朝的衰落從萬曆十五年就已經開始顯現出來。

    談明朝的衰落不得不談談明朝的政治格局。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消除宰相權力對皇權的威脅,廢除了丞相制度,朝廷運轉的事情都集中在皇帝自己手中。皇帝的工作量有繁重肩上的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到了明成祖朱棣起兵篡位奪了江山,設立了內閣制度目的就是減輕自己工作負擔。日後以內閣為代表的文官集團慢慢做大,皇帝為了對沖這種影響扶持錦衣衛這樣的特務機關以及內廷的宦官集團。明朝的黨爭之激烈也是歷代之最,這其中演繹了多少君臣之間的愛恨情仇,更準確的說是明爭暗鬥!

    張居正

    萬曆初年神宗皇帝還小,朝政由張居正把持著。在張居正嚴厲管教下,神宗皇帝表現還是很好的工作認認真真。張居正這一階段整頓吏治,推行改革大明朝開始出現上升的勢頭。萬曆十年的時候,張居正死了。張居正死後的第四天,他所主持的變法遭到了清算,他本人也被開館鞭屍,他的親人學生也大都流放致死。

    萬曆皇帝

    萬曆十五年明朝的道德模範的海瑞死了,武官代表戚繼光也去世了。大明朝就剩下了”國本之爭“中耗盡了精力的萬曆皇帝和文官集團。萬曆皇帝后來選擇賭氣,以不上朝的方式和文官集團抗議。文官集團也是不低頭,跟皇帝死磕到底了。夾在當中的首輔申時行拼命斡旋與兩邊,調節君臣矛盾,然而並沒有啥用。大明朝表面若無其事,內裡已經開始要搖搖欲墜!

  • 6 # 鋒楓2016

    大明君臣的愛恨情仇,主要還是萬曆與內閣首輔張居正。張居正是萬曆皇帝的老師,史書上記載張居正對小萬曆教育非常嚴苟,小萬曆非常害怕張居正。但正是因為過於嚴厲,讓小萬曆心裡留下了陰影並由此產生了逆反心理。在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張居正死後不久,萬曆皇帝開始清算張居正。年輕的萬曆皇帝查抄了張居正的家,剝奪了張居正一切賜封爵號。據說萬曆皇帝將張居正銼骨揚灰,以洩氣頭之恨。萬曆皇帝不僅將張居正之前所做的改革一一推翻,而且凡是與張居正關係親近的人都遭到誅連。大監總管馮保被萬曆皇帝貶去南京為太祖守陵,而戚繼光被迅速邊緣化,貶去南邊小縣做文職。

    轉眼到了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這一年是平凡的一年,大明帝國仍按他的即定軌道執行如常。但這一年,被喻為天下清官典範的海端逝世;年底,大明的軍事奇才戚繼光在抑鬱中逝世;而在遼東,努爾哈赤正慢慢崛起。在不久的將來,努爾哈赤將成為大明朝的惡夢。

    不久之後,萬曆皇帝又因為立儲之事與文官集團鬧掰了!萬曆皇帝的長子朱常洛是萬曆皇帝一次偶然的機會巡幸宮女生的。萬曆皇帝很不喜歡這個兒子,他非常寵愛鄭貴妃,愛烏及烏想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文官集團堅持嫡長子繼承製立朱常洛。皇帝與文官集團因此鬧得不可開交,皇帝一生氣就將立儲之事拋之腦後,直到朱常洛三十七歲時萬曆皇帝不得已才立朱常洛為太子。皇位繼承人缺少系統的教育,導致了大明泰昌,天啟,崇禎三朝皇帝素質低下,大明國運日下。

    最嚴重的問題,萬曆皇帝長達二十多年怠政,這固然是有身體原因,現代考古已經證明,萬曆皇帝身體肥胖,長期患有高血壓,玄暈症,下肢行動不便。但更多的是與文官集團賭氣。史料評價萬曆皇帝不作為,“不效,不祭,不朝,不批”由於萬曆皇帝不上朝,百官長期見不到皇帝,就連內閣首輔為幾個月見不著皇帝,許多朝政大事沒有皇帝批示無法辦理,官員任免沒有皇帝批准,有些部委長期缺員。這種情況在萬曆皇帝晚期日益嚴重,已經嚴重地影響了大明帝國的有效執行。

  • 7 # 關山明月779

    萬曆十五年前後到底發生了哪些事情,才出現如此微妙而又危險的局面。

    一,萬曆十年,1582年,一代名相張居正逝世。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嘉靖廿六年進土,才華橫溢,相貌堂堂,重要的是玩政治很有一套。明朝中期,朝政腐敗,大地主兼併土地,巧取豪奪,地主豪紳越來越富,國庫越來越窮,張居正下令清查土地,又把當時名目繁多約賦稅和勞役結合起來,折成銀兩來徵收,稱為“一條鞭法”。經過十年的努力,張居正改革起了明顯效果,財政收入達到700萬兩,國庫存糧夠支10年。明王朝重新渙發生機。

    因張居正深得穆宗信任,臨終時把皇太孑朱翊鈞託付給了張居正,高拱,高儀。張居正深得太后喜愛,把教育太子的事情全權交給了張居正。一直以來,皇太孑非常懼怕張居正的嚴歷,朝政也落在了張居正和太監馮保手上。神宗在位十五年,由最初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孑長成了一個20多歲的青年,他早已不願意像傀儡一樣在別人的制約下走過程,他想當一個真正的君王。從萬曆十年到十五年,神宗徹底清算了張居正,所有改革被廢除,剛有轉機的明朝政治又滑向黑暗。他們君臣之間的恩願情仇就此了結。

    二,張 居正死了,神宗親政,各種勢力失去張居正制約而抬頭,明朝最大的危害黨爭出現,陸續出現了浙黨,昆黨,東林黨等多個派別。神宗有一長子朱常洛,他與一宮女所生,亂性所為,不受神宗喜愛,有一個大臣戶科給中事姜應麟上書立朱常洛為太子,神宗不答應,你想,誰會把江山送給自已不喜歡的兒子?“國本之爭”由此開始,無休止的爭吵,讓神宗厭倦了朝政,再加上自身有腿疾,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萬曆開始二十年不上朝。

    三,萬曆十五年,一代名將戚繼光逝世。戚繼光掃平了東南沿海的倭寇後,北方的韃靼還不時入侵,對明王朝構成嚴重威脅,張居正把戚繼光調到北方區鎮守薊州,戚繼光到任後,修築北方長城,嚴明軍紀,改良火器,多次擊敗韃靼的進攻,是北方防線牢不可破。張居正死後,戚繼光被貶,於萬曆十五年抑鬱而終。

    四,也是在這一年,東北的女真族崛起,努爾哈赤吞併建州哲陳部,距離統一女真還有五年時間。而大明王朝毫無注意,危機正在一步步逼近。

    萬曆十五年,平靜而又暗流湧動的一年,從這一年開始,大明王朝一步步滑向深淵。

  • 8 # 君之所見

    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距離明朝滅亡還有57年。這就是在這一年,明朝打破了之前200年的內部穩定,從整個國家執行機制上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無論是皇帝、內閣、還是邊疆穩定都開始出現了消極的兆頭。也就導致了大明王朝在57年裡急劇走向崩塌。

    1、萬曆十五年,皇帝罷朝,消極怠症

    這一年,明朝歷史上一大謎底從此產生,萬曆為什麼在這一年突然罷朝。但,需要解釋的是,萬曆不上朝只能說是消極怠症,並非朝政荒廢。萬曆皇帝的罷朝,直接導致了朝政局面的平衡被打破,雖說對於一些重大事件萬曆皇帝還保留權威的否決權,但其所謂罷朝之先例,致使朝局人員各方力量的混亂,這種混亂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後萬曆時期影響的東林黨和閹黨的權利之爭,試想長達幾十年的朝局混亂局面,怎能確保整個國家機器能夠健康運營下去。萬曆直接影響了後來登基的明光宗朱常洛(荒廢朝政,淫亂傷身致死),明熹宗朱由校(沉迷木匠工作,致使閹黨禍亂朝局)。

    2、萬曆十五年,戚繼、海瑞相繼離世

    這一年,海瑞、戚繼光等人的離世,有明一代最具血性、最具正直的朝臣隕落了。海瑞去了,明朝最後一個引領朝臣的正確風向標不在了,薊遼邊界的穩定態勢不在了。換言之,朝廷內部無能臣賢相,對外無征戰名將。此時內閣首輔申時行沒有張居正的改革精神,剩下的只會朝廷和稀泥、熬日子。遼東各部族開始騷亂,努爾哈赤也開始起兵反明。日本正在結束紛亂的戰國局面走向統一,五年後發動了對朝戰爭,使得大明帝國不得不再次陷入戰爭泥潭。以萬曆十五年為開端,朝廷內部基本開始一步步失去活力;對外開疆拓土已無可能,保全邊境安寧已是最好結果(事實結果並不如意)。

  • 9 # 西嶽頑石

    大明滅亡的原因,多式多樣令人眼花繚亂,都可以羅列出一張長長的選單了,貌似普通老百姓放一個屁,都能成為壓垮大明的一根稻草。

    或許大明亡於萬曆十四年呢?又或許亡於正德嘉靖呢?再或許在老祖宗朱元璋手上就埋下了滅亡的種子呢?

    先來看看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1、萬曆和群臣扯皮扯累了,好吧,老子不跟你們玩了,當了甩手掌櫃,近30年龜縮深宮消極怠政。

    2、海瑞去世;

    3、戚繼光去世;

    4、後金努爾哈赤崛起;

    5、大思想家李贄剃度出家

    ……

    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大事啊,只不過皇帝任性發脾氣,死了兩個忠臣良將,一個離經叛道的思想家遁入空門了,與此同時,一支潛力股冉冉升起。

    黃仁宇認為,看似風平浪靜,無足輕重的一年,實則牽一髮而動全身,在歷史長河中產生了巨大的蝴蝶效應。

    但我不認為,他將大明癌變的時間點準確無誤的定格在1587年,我甚至反對明實亡於萬曆這一說法。

    我認為,大明滅亡的根本原因就四個字:氣數已盡。這不廢話嗎?別急,且聽我給說為什麼氣數已盡。

    氣數一:明末進入全球小冰河時期,自然災害頻發,正好讓萬曆天啟崇禎趕上了,屋漏偏逢連夜雨,倒黴。

    氣數二:禍根早在朱元璋立國之初就已埋下,廢除宰相制度,自己又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全國大小事務一手抓,你自己是工作中的拼命三郎,你的後代呢?老朱自認為所向披靡,打敗了一個又一個對手,實際上他也是歷史規則的手下敗將。制度設計的不合理,導致內閣,文官都站在了他的後代的對立面。

    氣數四:內外交困。兩線作戰,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外有滿清虎視眈眈,腹背受敵。

    氣數五:黨爭不斷。從萬曆開始愈演愈烈,終成懸在大明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氣數六:政治腐敗。貪官汙吏橫行無忌,十幾萬皇室宗親如蠅見血,貪婪吞噬著大明的鮮血。

  • 10 # 四十五度說

    萬曆皇帝一共在位48年,在這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大明王朝經歷了從盛隱隱露出滅亡跡象的時期。

    萬曆皇帝繼位時候還是個小孩子,連是非對錯都分不清楚,所有的朝政都是由當時的太子太傅張居正以及母親一同決定的。萬曆皇帝的母親對自己的兒子要求非常嚴格,即便是自己的兒子已經成為了萬人之上的皇帝,讀書讀不好也要長時間的罰跪。由於自己的母親管教非常嚴格,在張居正的指導之下,萬曆皇帝本人不得不努力學習,進步很快。

    同一時期張居正為了改變明朝積貧積弱的局面,開始左手推行一條鞭法制度改革。在他出任首輔的時間內,明朝的國庫從一無所有到後來積攢下來九年的稅收,完全可以說是張居正改革的功勞。但是張居正改革也不是沒有弊端的,再加上改革本來就是利益蛋糕的重新分配,既然有人得到了利益會觸動既得利益者。這些人由於張居正在位期間,為高權重一手遮天,敢怒不敢言。死了之後這些人都開始瘋狂詆譭改革詆譭張居正。

    萬曆皇帝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取消“一條鞭法”,對張居正改革全盤否定,張居正去世兩年之後被抄家,張家的所有子弟發配到邊遠地區。本來被教育節儉的萬曆皇帝從自己的太傅家中獲得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心中埋下了橫徵暴斂的種子。

    女真部落也在逐漸崛起,當時接任張居正的位置申時行完全沒有在意這個正在醞釀中的危險。萬曆皇帝沒有束縛之後,天性釋放,長年深居禁宮,嗜酒、戀色、貪財。到處派遣宦官為礦監稅使,收刮民脂民膏。後來寧夏總兵叛亂,明神宗下旨三路出征。歷時十餘年,雖然大獲全勝但是張居正攢下來的錢全部花完了,國庫再次虧空,但世上已無張居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消防4、3、2、1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