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端午節是五月初五,為什麼不是“端五”呢?
4
回覆列表
  • 1 # 詩詞書院

    在這裡,端午節的“端”字可解發端;開端;開始。

    而“午”則是古代的紀月單位。即農曆五月 。《說文》雲:“午,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

    而端午,最初指的是農曆五月的第一個午日。清.趙翼 《陔餘叢考·端午》:“古時端午亦用五月內第一個午日。”

    而現在將五月初五定為端午,已不單是指端午,更多是作為一個節日名稱了。大概可解釋如下:

    1、“午”“五”相通誤解說:

    按《周官·壺涿氏》‘午貫象齒’。鄭注:“午故書為五,然則午五本通用……後以五月五日為午節,蓋午五相通之誤。”

    2、每月五日均為端午說:

    宋璟 《請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表》雲:“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則凡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也。”

    3、紀念屈原說:

    南朝.梁.吳均 《續齊諧記·五花絲粽》:“ 屈原 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

  • 2 # 小黑小黑Luo

    端午節也可以是端五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

    “端”在漢語裡有開頭、初始的意思。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因此“端五”就是“五月初五”。

    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

    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

    同理,端午節又稱為重五、重午、午日、當午節等。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兩個最主要的活動是吃粽子和競渡,所以端午節還有龍舟節、解棕節等名稱,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多達二十多個✌✌✌。

  • 3 # 嚴師說字

    破解漢字必須從字形和讀音去推斷,僅從字形一方面破解,那叫一知半解;獨體文必須從漢字八畫和讀音來破解,不可僅依據古文字的象形圖案去斷定字義。下面僅分析下午和五的異同,自己去斷定“端午”還是“端五”吧。

    午(五)是由撇“丿”和“幹”會意而成的字。“丿”表示向下、向內用力、向下運動、向內運動,或引申陰柔、女人等,這裡指示太陽開始向下運動。“幹”是由古文上“二”和豎“丨”組成的字,“二”表示上,最高點;“丨”指示木棍;總體會意為樹的主幹;這裡指示用於測量太Sunny影的木棍,或者樹的主幹。這樣“午”的總體會意為太Sunny影剛開始由最高點下降的時刻。借“五”表示白天的居中時刻。所以午時為十一時至十三時。

    五(舞)受易學思想的影響,是由兩橫“二”和斜豎、橫折“”會意而成的字。上下兩橫“二”表示天和地;斜豎表示陽(男人);橫折表示陰(女人);總體會意,天地之間陰陽結合生“五行”金、木、水、火、土。或理解男人女人相交生子女。借“舞”聲表示持中而舞,紡織中用“工子”繞線。

    所以,午和五都有“中”的意思。“午”是時間的中間;“五”是數字的中間。

  • 4 # 國病

    古代很多特殊的名稱詞彙,到後來都使用了別的字代替。

    這種現象很多,最典型的就是表述古帝和祭司時使用的字詞都不是直白原意,而很多是專門造了字替代。

    比如西方白帝少昊,祭司為蓐收,實際是乳收,說白了擠奶。南方赤帝,祭司祝融,實際是助融,就是火夫。而且扇子就是這麼發明的,就是說扇子一開始生火用的。助融還有冶煉之義。黑帝顓頊,實際是壯婿的意思,也是華婿氏和赫婿氏的由來。華婿氏也叫姑壯,苗族叫牯藏、藏族叫鍋莊,漢族的咱 都是指顓頊後人的意思。就是說很多名字一開始是直白的含義,後來改換成了別的字詞。

    端午本身應該是端五才對,端午也是黃種變陰曆之後確立的夏至節替代品。黃種的夏至節以五為尊,比如芬蘭盛夏節就是六月二十五。而印第安人的太陽祭是六月二十四。彝族繼承了部分白種文化,所以六月二十四是火把節。就像七月十五是我們傳統的中元節,但其實七月十四才是真正的鬼節。白無常就是高十四尺,黑無常高五尺。古埃及冥神也與十四有關。

    端五成端午或端陽,只是沒有使用數理命名,但是卻符合太陽節的含義。我們自稱華夏,沒有一點太陽神夏文化是說不過去的。但由於改陰曆後對節日做了工整設計,所以也就不可能在夏至日那天,不過是最接近的日子。尤其今年。主流長期誤導公眾,把端午視為紀念屈原,這是非常大的錯誤。端午是薩滿夏文化的遺留。周代之後更是隻言春秋不言夏,今天很多夏文化都看不太清晰了。

  • 5 # 影子自留地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從字面意思看

    “端”從字面意思理解的話,就是開始的意思,還有端正的意思,也有姓端的,但是從端午節來看的話,“端”字是開頭的意思了,“午”字,其實就是中午的意思,也有休息的意思,但是如果在端午節中的話,那就不能從字面的意思去理解了,要從古代的文化去理解。

    從古文化中看

    端午節其實並不是只有一個名字,它前前後後幾乎有二十多個名字,其中還有重五、重午、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一系列的名字。從上面的這些名字可以看出來,端午節是有多麼的吸引人,之所以有這麼多的名字,也就說明的它的意義也是非凡的,所關於端午節就得好好說說。

    在古書《風土記》中有記載:“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意思就是說仲夏中端午中,端這個意思就是初的意思,所以“端”字在中國的古代就是指的開頭的意思,就是一個月,一個時期的開頭的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午又叫“初五”。

    其實古人對古代的節日都非常的重視的,在古代每個月有三個五日,第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在元代有陳元靚的史書《歲時廣記》記載:“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意思就是京師市塵人把五月初一叫端一,初二依次類推,初五就是端五了。所以古人比較習慣把五月前幾天用端來形容。

    所以端午節的端字是什麼意思大家也清楚了,再看看端午節的“午”字吧。

    古人有天干地支這樣的紀念方式,如果按照農曆的第一個為寅月的話,那推算到了五月的話就是“午月”,因為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樣來看的。因為端午節的月和日也都是相同的,所以端午節又叫“重五、重午節”。

    所以端午節中“午”字想必大家也是知道什麼意思了,就是用天干地支來算的話,就是古代的五月啊,五和“午”同音,所以就清楚了啊。

    後再來總結來看的話,那就是端午節的“端”是開端的意思,“午”就是五月的意思,端午節就是五月的開端了。

  • 6 # 蝦吃

    農曆五月五日,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開始”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這是我們熟知的最普遍的關於端午節名稱的理解。

    其實,關於這個節日原本應該是“端五”還是“端午”,自唐代起就有爭議。唐人李匡義在其《資暇集》中就認為用“午字,其義無取”:端午,端五者;宋人吳仁杰則持相反意見,認為本當為“午”字,用“五”字是“世俗訛傳”。

    今天的學者,以同意吳仁杰觀點的為多。他們認為,端午原本是仲夏月的第一個午日,即夏曆的午月午日。後來,人們用數字記時取代了干支記時,以“重五”取代“重午”,卻仍然保留了“端午”的叫法。

    盛唐以前,社會上普遍使用的節日名稱是“五月五日”,“端午”成為節名,並迅速流行開來,是唐代的事情。唐代宗永泰元年,太常博士獨孤及上表請立代宗的誕辰為“天興節”。文中記載:

    “臣聞天有春、夏、秋、冬之氣,時也。時有分、至、啟、閉之候,節也。至若寒食、上巳、端午、重陽,或以因人崇尚,亦播風俗。”

    在這裡,端午與寒食、上巳、重陽並列,顯然是被獨孤及作為節日的專有名詞加以使用的。

  • 7 # 豫鄉文旅

    端午的“午”為什麼不是“五”字?端午節是五月初五,為什麼不是“端五”呢?

    最服氣的就是華人這種吹毛求疵雞蛋裡挑骨頭的執著勁兒。一個端午的“午”為什麼不是“五”字?的問題就可以長篇大論,甚至出書立作。

    我們只要知道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就行了,有粽子雞蛋吃就可以了,有節日假期可以玩耍就行了,操的都是哪門子的心啊?

    說起端午節的“午”為什麼不是“五”字?我就想起農曆九月初九,為什麼不叫重九節而叫重陽節呢?都是一個意思,五和九都是單數,叫起來不好聽罷了。

    而且,端午和重陽都是古代的時間概念,而端五和重九是什麼呢?是數字概念。時間概念的話說是節日還是能夠解釋的過去的,數字概念呢,那就不是節日了。我們也可以說農曆七月初七,民間叫乞巧節,為什麼不叫重七節呢,不還是不好聽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古代的農耕社會,很多的節日習俗都和農業有關係的。這個鋤禾日當午的“午”字,就能說明一切的問題。在夏天午時天正熱,人體會出汗,這個道理很簡單吧?

    端午時節正是農曆進入仲夏的時候,時間計算上是在芒種和夏至之間,也就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時間。農曆五月初五,“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根據這個說法,叫端午節也未嘗不可。

    農曆五月,有初五,十五,二五。第一個五日就叫單五,五月單五和端五又有什麼區別的呢?只不過是古人喜歡通假字,故意把音念轉了呢?原本五、午同音,五、五相重,第一個午日還叫五日的話,為何古人不叫端午節為五五節或者重五節呢?這個在讀音上面也不好聽的。

    再說了,古人對這個五字是很忌諱的,逢五免談,大概是為了忌諱九五之尊的五字。在農曆五月五日,民間認為是五毒盡出的日子,毒氣最旺盛,特別忌諱這個重五之數。特別以在門楣掛艾草菖蒲來化解之,稱作驅趕五毒靈符。

    在古代,對於五字數的,很犯忌諱。重五的都不好,這個單五五,五毒蟲盡出,雙五五就是二十五,在漢朝是“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的意思。

  • 8 # 大錘的美好時光

    端午節也叫“端五節”。對此,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 “端”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古人“午”與“五”通用,所以“端午”、“端五”是同義的。

    (二)古人紀年用天干地支,按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正月為“寅月”,五月為“午月”,所以“端午”也就是“端五”,是午月(五月)開端的意思。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名稱叫法最多的,有二十多個叫法,如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

  • 9 # 普濟

    最早的“端午”就叫“端五”,後來改過來的。這裡面有個不算曲折的故事,不是民間傳說,正史文獻有記載。中國傳統四大節日,按著順序,為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端午節緣起於戰國時代的楚國詩人屈原,這天跳了汨羅江自盡。後來的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天作為節日,撒米飯糰江裡餵魚,讓魚蝦吃飽了不再吃屈原。米飯糰後來演變成粽子。早起的這個節日叫法很多,有端陽、端五、五日等。及至到了唐朝,史上最是風流倜儻的皇帝唐玄宗,生日是八月初五。為了避諱,朝廷把“端五”改為“端午”,是為官方依據。這一年是唐朝開元十六年,就是公元728年。“端午”一詞民間也有說法。說的是古人天干地支的應用中,十二地支對應月份,五月對應“午”,端午日期是五月初五。一個午字,既用到月,又用到日,把唐玄宗的智慧財產權也拿來了。

  • 10 # 六甲番人

    “端午節”為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節”,而潮汕地區至今仍稱為“五月節”,那麼為何現在一般都不叫“端五節”?

    首先必須解釋“午”,指的是五月,也是指午月,農曆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按地支排列依次到了農曆五月就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也就是午月初五。

    而“端”字的意思就是初始,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記載:

    “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所以在古代,五月初五也有叫“端五節”的,但是每年有十二個月有“端五”日,所以“端五節”的稱法還是不夠準確的,而“端陽節”、“午日節”等稱法也一樣容易產生歧義,所以後來就有了“端午節”的說法。

    相比其它稱法,“端午”更加清晰明瞭且不容易產生歧義,“午”既指午月,又諧音“五”,“端午”合起來就是午月初五(午音)。

    至於有人說端午是指午月第一個午日,這是不對的,比如今年端午節是公元2018年6月18日,農曆戊戌年五月初五,按天干地支是戊戌年戊午月辛巳日,是“巳日”不是“午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用紙巾擦拭手機螢幕,時間久了,手機螢幕的敏感度會不會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