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毒刺劍客

    第一,斯大林認為,蘇聯是二戰中遭受德國迫害最嚴重的國家,軍民傷亡2700多萬人,1700多座城市被毀,攻克柏林理所應當玩,而且可以滿足國內人民的復仇心理。

    第二,兩次世界大戰蘇聯都是直接遭到德國進攻,所以這次必須徹底壓垮德國,永絕後患,要壓垮德國就必須攻克柏林。

    第三,以攻克柏林為目標,蘇軍一路推進,可以解放東歐地區,而解放東歐就意味著東歐變成了戰後蘇聯的勢力範圍,這對戰後蘇聯應對西方國家的壓力很有好處。

    第四,為徹底根除後患,斯大林準備槍斃五萬納粹販子,而要槍斃這麼多納粹要員,就必須拿下柏林才能清算。

    這就是斯大林下令朱可夫必須快速推進,儘早拿下柏林的原因,恰好艾森豪威爾不願意為了拿下柏林犧牲美軍士兵的生命,於是柏林戰役的機會就讓給了蘇軍。

  • 2 # 北京老馬3

    希特勒想要和美英法單獨和談,和平談判與投降是有本質區別的,斯大林看出這個陰謀,下令攻佔柏林,徹底滅亡希特勒德國法西斯!

  • 3 # 小寶4857

    蘇聯這麼做無非是打腫臉充胖子,向全世界表明蘇聯多麼的牛掰,同樣作為盟軍的統帥艾森豪威爾就很務實,把進攻柏林這個既風光又損失不小的戰役讓給了蘇聯,蘇聯雖然攻下了柏林,不過對於沒有補給的德軍殘兵們,蘇聯依然損失慘重,可見這個胖子當的冤大頭啊同時也體現出了英美法聯軍愛護士兵,以人為本的的思想,這也是為什麼艾森豪威爾後來成為了總統而可憐的朱可夫成為了內鬥犧牲品!蘇聯傷亡更是慘重,可以說是慘贏!

  • 4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實際上,也沒啥可搶的,西線盟軍早就放出了一副“柏林放開了讓蘇軍可勁打”的姿態。

    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後,雖然當時的英軍躍躍欲試的想參與柏林戰役,但最終美軍出於傷亡和消耗蘇聯元氣等方面考慮,還是放慢了行軍速度,把攻克柏林的榮耀讓給了殺紅了眼的蘇軍。美軍這邊看來,實實在在攥手裡的利益才更重要,損兵折將的追去所謂的“象徵性意義”,實在沒多大勁。

    蘇聯這邊呢,圖的就是這種“象徵性的榮耀”,在打進德國境內後,從上到下,早已經做好了不惜一切代價攻入柏林的決心。

    (下圖,1945年,佔領德國的四國軍隊曾舉行過一場盛大閱兵。這次閱兵是唯一一次二戰名將齊聚一堂的時刻。包括蘇聯的朱可夫、英國的蒙哥馬利、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和巴頓......此時的蘇聯在柏林,顯然是一副“主人”的姿態)實際上,柏林戰役(4月16日-5月2日)的政治意義遠高於軍事意義。在蘇聯方面看來,做為納粹的政治中心,柏林是一定要摧毀的邪惡堡壘,是復仇的最高境界,絕對不能丟棄,也絕對不可分享。只有把紅旗插遍柏林,才能真正體現出自己在二戰中無可爭議的主角形象。

    此外,攻下柏林也能很好的威懾英美。蘇聯這邊早就考慮到,共同的敵人垮掉後,在戰後的格局和勢力範圍方面,自己必須得掌握話語權。因此,得秀秀肌肉,證明自己不好惹。

    事實證明,蘇聯靠著攻入柏林建立了巨大的威望,無可爭議的成為了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與精神領袖。

    同時,因為在柏林戰役中的巨大貢獻和傷亡,在戰後的分割槽佔領、東西德國的建立、三次柏林危機方面,蘇聯的態度都非常強硬。試想,如果柏林是盟軍打下的,即便有規定的分割槽佔領柏林的《雅爾塔協議》在前,戰後的實施過程中,蘇聯一對三(美英法),非常有可能吃虧,腰板也不會這麼硬。這個可以對比亞洲戰場,戰後出於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巨大犧牲和貢獻,美國對日本全權佔領,並主持了戰後對日改造,把日本直接劃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對此,蘇聯從未提出過任何異議。試想,如果蘇軍攻克了東京,那麼日本也有可能給一份為二了。

    此外,當時蘇聯也考慮到,此時的納粹已經把家底都轉移到了柏林,其中包括諸多領先世界的新武器,尤其是與火箭研究相關的內容,絕對是毛熊夢寐以求的。

    不過,跟美國比,蘇聯直接搬東西的方法還是比較土;美國呢,除了搬運了大量的技術資料和裝置以外,更看重的是科技的源頭——智力資源。

    早在二戰前期,美國就啟動了“回形針”計劃,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到處蒐羅德國科學家,威脅、利誘,甚至綁架,用盡了手段,哪怕戰犯,也給你洗白了。比如,喬格•裡克希,二戰期間負責納粹德國佩內明德火箭基地的運營管理,曾在1天之內下令處決了50多名猶太勞工。戰後,不但沒算成戰犯被追責,還給大大方方的請到了美國,在美陸軍航空隊擔任要職,獲得殊榮無數。

    (下圖,“回形針計劃”中,赴美的德國科學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德國“火箭之父”黨衛軍少校、黨衛軍二級突擊大隊大隊長——馮.布勞恩。二戰後期被美國花大價錢請走,不但沒受到審判,還主持了土星五號等大工程,成了美國航天之父和阿波羅登月設計師,被看做美利堅的“民族英雄”,最後以美國航天局(NASA)副局長德身份退休。

    (上圖,與肯尼迪總統相談甚歡的馮.布勞恩局長)

    對於“美利堅民族英雄”布勞恩的納粹黨元,黨衛軍軍官身份,美國一直守口如瓶,直到1985年才曝光。但此時,馮·布勞恩早就已經去世七八年了,所謂的追責也就不了了之了。

    實際上,蘇聯也曾想直接綁人過去,無奈之前那些年,自身都難保,所以行動的遲,只趕上了個“晚集”。只好把能搬的搬走,能拆的拆走,統統運回去,配著圖紙,自己慢慢研究了。

    不過,這也起了巨大作用。事實證明,蘇聯的逆向工程是很厲害的,戰後初期,蘇軍在戰機、遠端火炮、潛艇等很多方面的發展中,都能看出德國技術的影子。

  • 5 # 鐵匠工坊

    分別是政治原因和人才原因兩大原因:政治原因是搶地盤,劃分勢力範圍;人才原因是爭奪納粹在二戰中的軍工人才。

    先說第一個問題,搶地盤,劃分勢力範圍。一戰之前的戰爭主要是由於帝國主義分贓不均勻導致,從而衍生了世界各國的反猶太運動、種族主義等等,這些力量經歷了一戰之後愈演愈烈,而納粹的上臺就是利用了這一政治力量。一戰之後,誕生了以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從此之後也就有了意識形態的衝突,二戰之前這種意識形態的衝突是壓在種族主義等等這些老態勢之下的。

    二戰當中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元氣大傷,而遠離戰爭所在地的美國因為參戰和支援戰爭的緣故調動了大量的工業實力,為後期崛起提供了資本。而蘇聯在應對德國入侵的同時,由於國家體制的緣故,同樣積攢了大量的工業資本,這也為此後意識形態的對抗打下了基礎。

    二戰中雙方陣營的領袖都能敏銳的瞭解到國際政治鬥爭當中,未來一段時間會是以意識形態對抗為主,而意識形態在對抗之初就必須儘可能多佔地盤,多招小弟,小弟多了之後日後對抗勝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歐洲在德國戰敗之後,英法兩國在意識形態上屬於美國陣營,而蘇聯強攻柏林的意思就是打算透過強攻柏林,儘可能爭取到德國(無論是一整個還是一塊),並將東歐納入勢力範圍,宣告地盤。同時透過在柏林閱兵亮肌肉,恫嚇美英法三國,畢竟此時的蘇聯實力上還是比不過這些老牌資本主義的餘孽。

    第二個問題,搶人。一戰後,喪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的德國跟蘇聯展開軍事和經濟上的合作,透過技術換取緊缺的資源,而由於二次工業革命的老底子在,德國的科技實力一直不同凡響,而柏林作為德華人才最大的聚集地,這也是蘇聯覬覦的原因。大家都在盯著什麼航空、火箭導彈方面的例子,那我就講點槍的。二戰後,16名德國槍械專家和家人被蘇軍俘虜,並妥善安排到了蘇聯槍械生產的重地:伊熱夫斯克機械製造廠,這些專家當中有曾經設計STG-44 突擊步槍的雨果·施邁瑟、也有設計MG-42 的維爾納·格魯納。戰後這些專家在蘇聯當了一段時間的顧問,將知識傳授給蘇聯之後允許其返回德國(東德、西德自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人比做事更重要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