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奔跑的蝸牛灬

    歷朝歷代後朝對於被推翻的前朝在歷史記載上基本都是抹黑以及汙衊的。

    作為貞觀之治的開創者唐太宗也不例外,雖然唐太宗是一位治世明君,為大唐的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他對前朝隋煬帝的抹黑卻是一個事實。

    隋煬帝繼位後做了幾件大事,短期內來看都是勞民傷財的事。

    首先遷都洛陽,洛陽糧食產量大,遠離西安門閥,利於統治,不過遷都工程量巨大,耗費的人力物力也是巨大的。不過對於當時的統治者隋煬帝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緊接著就是修建京杭大運河,連通南北兩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不過隋煬帝當時主要目的卻是下江南遊山玩水,京杭大運河的實際作用並沒有體現出來,造成的影響就是勞民傷財。

    另外對於長城的修建也沒有停止,前後徵調數百萬的民夫。接著又是遠征高句麗,耗費了無數的錢糧,連武器器械都消耗一空。

    除了勞民傷財,對於經濟、文化上隋煬帝仍有著巨大的貢獻。隋煬帝建立科舉制,而科舉制的創立,眾所周知,對中國歷史而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另外向西拓寬疆域,打通絲綢之路,促進了與西域各國的經濟發展交流。

    以上幾件事從長遠來看其實都是對國家有利的,錯就錯在同時進行,以隋朝當時的國力根本無法支撐這麼多龐大的工程,如果能夠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或許歷史就會改寫了。

    而唐朝卻將隋煬帝描繪成一個千古暴君,也是有失史實的。

  • 2 # 尋城如幸

    不然,有個民間小故事共君娛樂。

    當西方的婦女為了身形收腰時,東方的女性卻在裹足。纏足有民間傳說,稱其始於隋代,隋煬帝東遊江都,一位名叫吳月娘的女子,因痛恨隋煬帝的暴虐,雖帶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藏於足下,在為隋煬帝拉縴時,因步步生蓮,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便召其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便同荊軻一樣,在解開裹腳布的時候,抽出蓮花刀刺向隋煬帝,但行刺不成,只劃破了手臂,只得投河自盡。事後隋煬帝下旨禁了裹足女入選美,但民間百姓卻紛紛裹起足來,只為了不入宮。但無論纏足始於何時,其行為都使得婦女承受了極大的傷殘痛苦!

    在男權社會,女性不僅束縛了發展,也淪為了男性的附屬品,沒有任何獨立人格可言。好在文明在進步,如今女性地位已然有了大大的提高,男女平等,男女共行!

  • 3 # 麥黃鳥

    從電視劇裡我們知道,隋煬帝荒淫無度,暴虐成性。十足的昏君。唐朝人編纂的史書中楊廣的形象更加的糟糕,不僅殺父篡位,而且荒淫無道,據《資治通鑑》載:隋煬帝楊廣在父親活著的時候就曾經對父親的妃子無禮,偷看陳夫人更衣,還企圖凌辱陳夫人,後來陳夫人拼死抵抗才逃出了楊廣的魔爪。然唐朝人所記載的史書中還有一種說法:隋煬帝本想凌辱自己的妹妹,結果妹妹誓死不從,楊廣一氣之下竟然將妹妹殘忍殺害,如果這些事情都屬實,那麼楊廣確實是禽獸不如。但是,歷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只有兩位。一位是秦始皇,一位就是隋煬帝。

    先來看看隋煬帝楊廣為後人做的三大貢獻。

    第一大貢獻:完成南北統一

    隋朝開國皇帝雖然是楊堅,但是楊廣也為隋朝的統一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為行軍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一舉殲滅陳朝,完成了南北統一。楊廣滅掉陳國後,對陳國百姓秋毫無犯,得到了當時人們的廣泛讚揚,世人稱之“天下皆稱廣以為賢”。登基後的楊廣攻滅吐谷渾、討占城、征討契丹,大宴突厥、征討流求、三徵高句麗。為中華民族開疆拓土做出了不朽的功勳。

    第二大貢獻:修建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隋煬帝楊廣登基第二年就下令修建的,當時修建大運河動用了百萬民工,可謂是勞民傷財,所以唐朝皇帝就抓住了這一點,就大肆宣揚楊廣如何的殘暴,如何的勞民傷財。但是楊廣當時是出於什麼目的才修建的大運河呢?

    首先當時隋朝都城建在長安,關中地區比較富裕,人口也比較多,當地的產物遠遠不能滿足關中地區的生活需要,這就需要修建一條貫穿南北的大運河來平衡資源。其次是政治需要,隋朝統一全國以後,時常受到異族的侵略或者反叛,如果開鑿一條大運河,就可以大大縮短軍隊的調遣行程和時間,另外運送糧草也方便。所以大運河的修建,也為後世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

    第三大貢獻:開創科舉

    科舉考試製度可以說是中國教育史上一大轉折點,透過考試選拔人才,不僅能使寒門學子有出頭之日,也能為國家選拔優秀的人才。為古代中國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貢獻。政治上,他為了打破由關隴集團壟斷仕途的局面,重用了虞世基、裴蘊等南方集團官員。

    楊廣此生作為,和秦始皇頗為相似,都是在建立功業後,不惜勞民傷財,修建了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不過他們所作所為都是罪在當代,利在千秋。所以說就憑楊廣生前為後人留下的三大功績。所以隋煬帝被汙的面目全非,我們要尊重歷史。

  • 4 # 漫談哥小宇

    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作為一個失敗者,顯而易見的,隋煬帝本人肯定被“汙化”了。但是,隋煬帝本人到底是不是被“汙化”樣子呢,那就需要大家見仁見智了。

    隋煬帝為何會在人們心中留下一個暴君的形象呢,不外乎是因為影視劇中的他是一個弒父篡位、殺兄淫父妃、橫徵暴斂、貪圖享樂的暴君,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弒父篡位、殺兄淫父妃是在《隋書》中記載的,但是《隋書》是在唐初編纂的,這裡面可能有詆譭隋煬帝,即使這樣也沒有證據證明就是隋煬帝弒父,淫父妃就更不可能了,楊廣是多麼小心的人,怎麼可能在這個節骨眼上作出影響自己太子之位的事情呢,至於後來殺兄確實是為人詬病的地方。

    其次,人們對隋煬帝貪圖享樂的印象肯定是因為他乘龍舟南下,讓人拉船吧。諸位看官,看一下龍舟下面是什麼——大運河。因為隋煬帝看到了南方經濟的發達,而北方地大物博卻發展不起來,所以動用大量人力物力開發大運河,促進南北方的經濟交融。直到現在大運河還在繼續為我們服務呢,這可是真正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最後再說一下他的橫徵暴斂。為什麼會這樣,前面寫到開發大運河,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就是因為是要攻打高句麗,實現國家統一,不過最後不僅沒有實現這個願望,反而因此亡國。

  • 5 # 綠綠的籟籟藤

    歷史的真相永遠是個迷霧,有時只是真的多一些,假的少一點。當我們在為此爭論不休時,我們也已經成了歷史的一部分

  • 6 # 明川

    是否汙化,我們看歷史上對隋煬帝的評價。史書評價他是好大喜功:數伐高句麗,窮兵黷武,損失慘重;為了方便去南方遊玩,挖京杭大運河,勞民傷財。

    隋煬帝為什麼數伐高句麗?高句麗在漢朝時就納入中原王朝的疆域,中原王朝在此設立郡縣可以阻擋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以保障中原地區安全。隋朝時,高句麗日益強大,這就極大威脅到中原腹地安全。試問,任何一個有遠大志向的帝王,會容忍這樣的情況嗎?如果隋煬帝沒有理會,任高句麗強大起來,任高句麗蠶食疆土,歷史會不會又評價他昏庸無能?

    至於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為了方便去南方遊玩,純屬扯犢子。古代中原人口密集,尤其首都地區,人口更是上百萬,沒有持續不斷的糧食供應,首都功能立刻癱瘓。在那個沒有鐵路沒有高速的年代,如果運糧走旱路,從全國各地徵來的糧食還沒有運到首都,就被消耗掉不少了。

    隋煬帝就算沿大運河南下游玩,也總比乾隆幾次南巡省錢吧,人家乾隆還自稱十全老人,史書評價康乾盛世呢。

    那隋煬帝是否被汙化呢?

  • 7 # 逝去即歷史

    談不上對隋煬帝的“汙化”,因為隋煬帝本身確實存在“汙點”,而且確實因為隋煬帝的錯誤的做法導致了隋朝的滅亡,所以才會重點的突出隋煬帝的“汙點”用來警示後人。

    汙點一:弒父殺兄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講究“孝道”和“親情”,所以隋煬帝透過“弒父殺兄”奪得皇位才遭到了後人的唾棄和批判。

    這是人的“道德”層面的東西,是最大的歷史汙點,不是別人給他加上去的。

    汙點二: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隋煬帝登基以後興建東都和開鑿運河徵發了大量的民夫日夜趕工,徭役繁重,給老百姓增加了極大的負擔。

    雖然他的目的是鞏固隋朝的統治和交通南北物資,但是其中也摻雜了遊玩享樂的心思在其中。

    汙點三:三佂高麗、窮兵黷武

    隋煬帝為了開疆擴土,三次征伐高麗,三次失敗,加劇了階級矛盾,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最後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所以這三個“汙點”就成為了隋煬帝被貶低的主要的罪行。

  • 8 # 歷史評說

    在我們的印象中,隋煬帝是一個揹負著千古罵名的皇帝,他為了當上天子,竟然對自己的老爸下手,他不惜民力修建大運河,只是為了自己到江南去享樂,他三徵高麗,搞的國家最終分崩離析。

    然而事實是這樣的嗎?我認為,楊廣是被後世汙名化的。

    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是一個急於求成的人,有時在他的思想中還有一點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都說楊廣殺了自己的父親,才成為了皇帝,可是證據呢?證據在哪裡?史書上也沒有這樣寫。

    楊廣當時已經是太子了,他的爸爸楊堅已經沒有幾天活頭了,就算楊堅想要重新立楊勇為太子,他也已經做不到了。一個垂死的皇帝,沒有人會為他賣命,更何況在他的周圍負責保衛的人都是楊廣的親信。楊勇如果敢來,保證他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所以楊廣有必要殺害自己的父親嗎?

    再說楊廣修建大運河,被大家認為是為了個人享樂,其實不然,他是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對南方地區的控制。

    南方自從衣冠南渡開始,就處於與北方平行發展的狀態,當地的世家大族實力很強,不服王化。在隋朝攻滅了南陳之後,南方地區日中央政權之間顯示出了一定的離心傾向。在隋朝初年,就曾經爆發過一次大的反叛事件,甚至還立了一個豪門大族的人,當了皇帝。

    叛軍仗著南方水網密集,和官軍好好周旋了一番。隋文帝派了他的得力愛將史萬歲帶兵征剿,方才擺平了叛亂。當時南北交通不便,從北方的京城調兵到南方很不容易。

    如今,京杭大運河開通徹底改變了這樣的局面,沿著運河從北方調兵至南方,變得很輕鬆。這就如同一把利劍,時時刻刻地懸掛在那些不安分的豪門人士頭頂。大運河修好以後,整個南方確實平靜了很久,兩晉南北朝屢屢發生叛亂的現象再也沒有發生。

    其次,楊廣開創並完善了科舉制度,為寒門子弟打通了上升通道,基本上的官場生存空間,為後世李世民以及武則天消弭世家大族對國家的影響打下了基礎。

    楊廣對外非常的強硬,滅吐谷渾,驅逐突厥人,南下攻滅林邑,將隋朝的赫赫天威傳遍了天下。三徵高句麗確實是楊廣帝王生涯的一大敗筆,他沒有考慮到自己修建大運河,以及南征北戰對於國力的消耗,悍然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

    但是如果不是楊廣自己太過迂腐,在軍事上,爆發出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提出了,只要敵人投降就停止進攻的天真要求,這無疑是給敵人穿上了一件假投降牌防彈衣。

    如果是讓隋軍正常發揮,沒有楊廣的指揮,相信能征善戰的隋軍,在第一次攻擊高句麗的時候,就能夠讓這個國家涼涼,而不是連打三次,把大隋朝給打完了!

    應該這麼說,楊廣心中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建立起屬於他的大業,他也在為此瘋狂的工作。只是他個性實在太急,明明可以花30年辦好的事情,他非要集中在十年內搞定。

    比如是他修完了洛陽宮就緊接著上馬大運河工程,這樣使得人民疲弊,怨聲載道,到了後期又遇到軍事上的連續失敗。所以在大隋朝最強大的時候整個國家大廈突然崩塌!

    所以應該這麼說,楊廣是一個非常想要有作為的皇帝,而且他也為此付出了努力,後來證明他的道路是正確的。

    唐太宗的那一套對外政策不就是他這個小表叔的翻版麼,只是唐太宗找到了比隋煬帝更好的方法,所以大唐朝才成為了天可汗之國,才成為了當時的超級大國。

  • 9 # 嗨歷史

    歷史是將隋煬帝楊廣“汙化”了。

    提起“遺臭千年”的隋煬帝楊廣,人們常把他同夏桀、商紂歸為一類,加給他的標籤幾乎都是“昏庸荒淫”、“暴虐剛愎”、“亡國之君”等等這樣的負面標籤,人們提起他總是和這些事相關聯:殺兄奪位,虛偽陰險; 窮兵黷武,連年征戰;開鑿運河,疲敝民力;四處巡遊,奢靡浪費;縱情聲色,驕奢淫逸等等,有些文藝作品更是把他塑造成一個可怕的妖魔。作者認為這是對楊廣的汙化和抹黑,是以偏概全,沒有充分尊重歷史事實,忽視了他的功績和對後世的貢獻。

    “隋煬帝”這個稱號是李唐王朝追封給楊廣的,“煬”乃無禮失眾之意,是負面、貶損的定性;而隋恭帝對楊廣的諡號是“明帝”,“明”乃光耀明正之意,是正面、褒揚的定性,一“煬”一“明”代表了世人對隋煬帝楊廣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歷史對楊廣的汙化是因為只看到了“煬”,而沒有看到“明”(或者為了某種目的只宣揚他的“煬” 故意隱晦他的“明”),這就如同一枚硬幣,只看到他的反面而沒看到他的正面,當然對他的評價就會有失偏頗,下面我們就從“明”這個角度闡述隋煬帝的歷史功績,使讀者對其有個全面的瞭解,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1)平定南陳,一統天下。

    楊廣二十多歲時,任督軍大元帥,親率十萬隋朝大軍突破長江天險,進攻南陳。楊廣運籌帷幄,指揮自若,排程有方,很快就引領隋軍攻佔了南陳都城健康(今南京),俘虜了陳後主,南北朝正式結束,自此終結了華夏近四百年的民族分裂,實現了中國大一統。而且楊廣治軍嚴明,麾下的隋軍不騷擾百姓,不燒殺搶掠,對陳國資財“一無所取”,對人民“秋毫無犯”,贏得了南方民眾的好評,“天下皆稱廣以為賢”,這和漢高祖劉邦攻佔秦都咸陽城時有一比。

    (2)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功在千秋。

    隋煬帝徵調百萬民夫,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開鑿了京杭大運河,使之成為中國南北最重要的運輸大動脈,便利了南北貿易,促進了經濟發展,為中國後世的民族融合與經濟繁榮打下了基礎,直到今天這條運河仍然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人甚至將隋煬帝比作大禹,有詩為證:“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3)開疆擴土,圈定大中國版圖。

    公元608年,楊廣發兵西域,滅吐谷渾,並於此設定郡縣,開拓了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的數千裡廣大疆域。隋煬帝還向西南一帶發動了一系列戰爭,並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大隋的疆域一時擴張到安南、佔婆(今越南地區)等地。大業四年,倭國(日本)遣使納貢,俯首稱臣。大業五年,西域二十七國向隋帝國稱臣納貢。大業六年,楊廣派數萬人攻打流求(今臺灣),最後征服了琉球,至此,臺灣第一次被納入到中國版圖。

    楊廣即位僅僅五年,隋朝國勢達到華夏史上空前未有的鼎盛時期,戶口數即便是後代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也沒有超過此時。在一系列開疆擴土的行動中,隋煬帝使隋朝疆域超過了秦漢和唐宋,成為真正的“超級大國”、輝煌盛世,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亦言:“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4)創立科舉制度,為中國古代選拔人才開創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在此之前中國都是貴族士大夫階層世襲當官理政,科舉制度的施行為下層平民提供了參政的機會,也為政府拓寬了人才選拔的渠道,使更多優秀的人才能有機會服務社會,創造社會價值,提高社會生產力。這種科舉制度是古代社會選官制度的進步和發展,對培養人才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此後一千多年科舉制在中國一直沿用至清末,對後世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5)詩詞歌賦,文采斐然。

    隋煬帝楊廣文學天賦極高,是一位優秀的詩詞大家,《隋書》上也記載楊廣“好學,善屬文。”他的《飲馬長城窟行》和《白馬篇》是千古名章,後世廣為讚賞傳誦。《古詩源》贊其文字“能作雅正語,比陳後主勝之。”隋煬帝的詩文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如今《隋書·經籍志》錄有《煬帝集》55卷,《全隋詩》收錄其詩40多首。

    總結:綜上所述,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文韜武略有大作為的皇帝,並不是像秦二世、劉禪那樣的庸君,他有卓越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在執政前期是一個勤於政事胸懷大志的帝王,在很多方面是功在千秋的,歷史和民間把他汙化成一個只會享樂、荒淫庸碌的末代亡國之君,這是片面不公正的評價,連《劍橋中國隋唐史》也評價隋煬帝說:“儒家修史者對煬帝道義上的評價的確是苛刻的,因為他們把他描寫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可見歷史上的楊廣確實被汙化抹黑了。

  • 10 # 嗔痴歷史觀

    其實歷史並沒有汙化隋煬帝,只是後人理解的方式不同,導致對隋煬帝評價褒貶不一,但是歷史就是根據當時的事實進行記載的,不存在汙化與不汙化之說。對隋煬帝這個人,我覺得用這樣一句話就可以評價他的功績,那就是“弊在當代,利在千秋”。

    換一種說法就是沒有處理好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關係,過分理想主義,忽略掉現實因素,導致當時人們根本無法理解其所作所為。為什麼這樣說呢?且聽我繼續分析。

    一、爭奪太子之位

    關於隋煬帝楊廣獲得太子之位,很多人也是存在一些誤解,其實歷史記載很清楚,並沒有進行汙化,只是後人理解出現了一些偏差。當時楊廣與哥哥楊勇兩人爭奪太子之位,原本楊勇已經成為太子,本沒有什麼可以繼續爭搶的意義,為何楊廣還要爭呢?

    那並不是因為楊廣心眼多,而是楊勇的很多行為引起母親獨孤皇后以及父親隋文帝楊堅的不滿。他平時穿著出行都比較奢侈,讓楊堅覺得這個太子過分追求享樂,擔心他成不了大事。

    而獨孤皇后呢,則是覺得楊勇妻妾過多,影響他做正事,更主要的是,楊勇的正妻還突然去世,獨孤皇后覺得可能是他的寵妃阿雲所為。原本希望楊勇對此事能夠有所領悟,可是他依舊沒有意會,正妻死後,還與阿雲你儂我儂,引起獨孤皇后不滿。

    睍地伐漸不可耐,我為伊索得元家女,望隆基業,竟不聞作夫妻,專寵阿雲,使有如許豚犬。前新婦本無病痛,忽爾暴亡,遣人投藥,致此夭逝。

    因為正妻去世,並且沒有留下嫡子,這個問題也很嚴重,要是成為皇帝,未來太子繼承人選擇將是一大難題,當時秉承的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度,沒有嫡子問題就要複雜很多,而自古皇位之爭,對一個家族發展影響是最嚴重的,獨孤皇后以及隋文帝心裡都清楚。

    正是因為楊勇出了一些問題,楊廣才看到機會,從而積極表現,不僅把自己的小妾都閒置不聞不問,專門寵幸自己的正妻蕭氏,還將家裡以及衣服等都弄得很樸素。

    其後晉王來朝,車馬侍從,皆為儉素,敬接朝臣,禮極卑屈,聲名籍甚,冠於諸王。

    這樣一來,母親獨孤皇后對楊廣很滿意,覺得以後他不會像楊勇那樣因為女色影響判斷,父親楊堅也很滿意,認為楊廣是一個勤儉樸素的皇子,國家江山交給他沒有什麼問題,不會因為鋪張浪費與奢侈導致國家衰敗。

    楊廣就這樣得到太子之位,可以說其實並沒有動過太多手腳,主要原因還是他的哥哥楊勇不爭氣,即使楊勇登基稱帝,也很難說他就能改掉那些壞毛病,在兩個能力都差不多的人之間,楊堅自然會選擇稍微強一點的楊廣,換做誰都會這樣。

    二、後世認為的功勞

    我們今天評價楊廣,經常拿大運河還有科舉制這些東西來進行標榜,今天我就深入分析一下。有人說當時楊廣修大運河是因為貪圖享樂,其實並非如此,大運河早在楊廣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開始著手,當時統治者已經意識到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大運河修通對軍事與經濟發展都能產生很好的作用。

    隋朝大運河以會稽、洛陽、涿郡為三點,江南河、邗溝、通濟渠、永濟渠四段,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連線起來。

    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這是對當時經濟的促進,後人都說要想富,先修路,這個道理楊廣也是明白的。

    大運河除了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發展之外,還可以穩固當時隋朝的統治,因為當時門閥貴族很多,而且大多還比較難管理,楊廣把大運河修通,以後想要調兵或者什麼都方便了很多。

    這些初衷都是好的,但是楊廣的規劃就有問題,原本他可以慢慢來進行建設,可惜他當時是這樣操作的,一邊找人去修宮殿,一邊叫人去修大運河,還有一部分人在打仗。這種安排明顯就太過於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這就是他自己的能力問題。

    楊廣完全忽略了一個自古統治者最主要也是最需要在意的問題,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天下哪怕到今天,還是普通百姓人口占比最大,當時隋朝也大同小異。普通百姓人口占比最大,要是你做的事情得罪了平民百姓,讓他們感覺生活徹底沒有希望,自然就會選擇起義造反之類的事情來反抗。

    要是當時楊廣在進行這些工程的同時,能夠多少關心一下工人的身體狀況以及內心需求,而不是隻顧自己所謂的宏偉理想,那斷然不會導致農民起義增多,內部將領造反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楊廣自身確實存在問題,即使當時他進度慢一點,協調好各方面問題,大運河這樣的工程一樣可以完成,自己也不會淪落到那番模樣。

    我們今天回頭去看那個時候的歷史,更多看到的是一種結果,比如大運河,我們看到的只是結果以及後來的影響,但是總容易忽略當時的過程,你說楊廣的失敗,肯定是有原因的,絕對不會是無緣無故就有人要造反。

    科舉制度也是之前就有過雛形,楊廣進行一下繼續傳承,後來唐朝逐漸完善,你說完全是楊廣開創的,那也有些不符合歷史。

    三、征戰不斷

    楊廣在位期間,曾讓軍隊去攻滅吐谷渾、攻克占城、征討契丹、突厥、流求等地,並且都取得相應的巨大勝利,可以說最開始隋軍的勢力還是很不一般,基本可以說在周圍地區中數一數二,戰無不勝。

    可是為何後來攻打高句麗就要失敗了呢?我們分別來分析一下,第一次攻打高句麗是大業八年(612年),隋煬帝帶領113萬大軍親征高句麗,如此巨大規模的部隊,戰鬥力還很強,高句麗僅僅六十萬軍隊,還基本上是全民皆兵才有那麼多,為何楊廣還會失敗呢?

    原本隋文帝時期就已經帶領三十萬大軍去攻打高句麗,到了那裡,士兵生病嚴重,最後沒有勝利就回來,高句麗派人來請和,隋文帝也就沒有繼續追究。高句麗原本距離隋朝都城距離就十分遙遠,再加上高句麗地勢獨特,易守難攻,感覺形勢不對就投降,投降一段時間又繼續偷襲,這樣對隋軍影響頗大。

    但是楊廣沒有總結父親楊堅當時戰爭失利的經驗教訓,貿然帶兵前往,還是113萬,經過第一次親征,軍隊受損嚴重,再加上親征的同時楊廣還叫200多萬百姓繼續修大運河,引起民憤。

    所以楊廣第二次親征高句麗的時候就有吏部尚書楊玄感謀反一事,弄得楊廣只能匆匆趕回,無法對高句麗進行毀滅性打擊,第三次親征更不用說,國家經過修宮殿、大運河等工程的消耗,早已經十分衰弱,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要人心更是沒有。

    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取得勝利?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沒有說明,楊廣在派人攻打高句麗的時候,要求將領必須任何決定都要先跟他彙報取得自己允許才能施行。打戰這種十萬火急的事情,還要將領請示一下才能做決定,明顯要錯失良機,這是楊廣決策性的失誤。

    結語

    如果非要對楊廣進行評價,那就是我開始的那句話,弊在當代,利在千秋,可是一個人如果連眼前的事情都把握不好,還說什麼未來,似乎顯得有些不切實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就目前來看,有人說美國如果對伊朗開戰,有終結美國世界霸主的可能,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