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寰空睿海

    白話說:何為靶?那就是基因突變位點。基因檢測就可以像子彈打靶一樣選好靶點。然後根據靶點來選擇適宜子彈,即針對基因突變位點的藥物。這個子彈就可直接擊中靶心,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沒有檢測,就像子彈沒有靶目標,只能亂飛,傷害人體且不治病。不知這白話你看明白沒?

  • 2 # 科學探秘頻道

    靶向治療前,一般都需要進行基因檢測,這是為了透過考察患者基因變異情況,給患者制訂一個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靶向治療一般都是針對癌症特異性的靶點進行治療,藥物透過和這些靶點結合,從而阻斷癌細胞的生命通路,最終特異性的殺死癌細胞。針對癌細胞上不同的靶點,可以開發出不同的靶向藥物。由於這些靶向藥物只和癌細胞上的特異性靶點結合,所以對正常細胞的基本無害,毒副作用較小。

    雖然靶向藥物可以對癌症特異性治療,但是前提是需要知道患者體內癌細胞是否表達其所對應的結合靶點。如果患者的癌細胞根本就不表達所服用抗癌藥物的結合靶點,那患者吃再多藥物,治療效果也不佳。癌症有很多亞型表型,即便是同一種癌症,不同的患者體內癌細胞所表達的靶點也都不一樣。比如肺癌和乳腺癌,不同的人患,他們體內的癌細胞也不是完全一樣,因為即便不同的基因突變,都可能會導致相同的癌症。例如乳腺癌,有的是雌激素受體過度表達(ER+),有的不過度表達(ER-)。過度表達的可以使用激素靶向型藥物,不過度表達的則不行。

    所以,在靶向治療之前,需要透過基因檢測確定患者具體屬於那種亞型、表型的癌症、都表達那種特異性受體、那些靶向藥物可以作用這些受體。從而給患者制訂出一套最最佳化的治療方案。

  • 3 # 基因與健康

    是的,靶向治療前必須做基因檢測。

    靶向治療是針對腫瘤細胞特有的,而正常細胞沒有的東西或“靶子”進行治療或打擊。由於只有腫瘤細胞有,所以是一種精準打擊,不會傷及正常細胞。

    現在用於精準打擊的“子彈”或“導彈”有小分子抑制劑大分子單克隆抗體等。它們和腫瘤細胞上的“靶子”特異結合,就可“擊碎”腫瘤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但有時腫瘤細胞上的“靶子”會發生變化,導致“導彈”或“子彈”不能精準擊中目標。“靶子”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研究表明腫瘤細胞上的“靶分子”會發生突變,原因是其編碼基因發生突變。突變後的“靶分子”不能很好地與治療藥物結合,從而出現治療無效或產生耐藥性。但也有突變導致結合更緊密,因而療效更好。

    非小細胞肺癌是比較常見的腫瘤。其發病機制是EGFR過度表達後,其主導的訊號通路也隨之啟用,最後導致細胞異常增生和癌變。臨床上通常用厄洛替尼吉非替尼等小分子抑制劑來進行治療,效果不錯,因為一些突變可導致藥物敏感(見下圖)。但有些突變導致EGFR不能和吉非替尼及厄洛替尼等很好結合,從而導致治療無效或耐藥(見下圖)。這個時候醫生會根據基因檢測結果來選擇合適的藥物來進行治療,以期最好療效。

    總而言之,靶向治療前或“精準打擊”前,必須進行基因檢測,為的是有的放矢,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 4 # 基因解碼線上

    靶向藥物效果雖然好,但並非人人都有效,因為不同患者突變的基因有差異,他們體內突變的基因不同。

    一種靶向藥物一般只針對一種常見的突變基因,但並非所有腫瘤患者就都是這個基因突變了,不同腫瘤、不同患者突變的基因不同,所以,如果可以選擇靶向藥物治療,在治療前首先進行針對相應的基因狀態的檢測尤為重要,否則有可能無效。

    不少患者“盲試”靶向藥物,是不可取的。基因突變和靶向藥物必須匹配,患者才能獲益,否則不僅無效,還會耽誤治療時間,最後結果還不如化療。

    佳學基因解碼基因檢測,讓靶向治療更精準!

    腫瘤患者靶向治療的療效差異與患者體內的基因突變密切相關,腫瘤個體化用藥基因解碼基因檢測即根據患者的基因解碼基因檢測結果與藥物遺傳學機理,為患者量身制定針對性的用藥方案,提高用藥準確性,最大程度的延長患者生存週期,實現“因人因時”的腫瘤個體化醫療。

  • 5 # Ishtar000

    靶向藥物治療前是否需要基因檢測得根據藥物和患者病情具體分析。

    1.大部分靶向藥物針對的是腫瘤的驅動基因,這些是建議治療前做基因檢測的,典型的比如肺腺癌EGFR突變型患者吃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ALK融合基因患者吃克唑替尼,T790突變患者吃AJD9291,胃癌乳腺癌HER2陽性患者用曲妥珠單抗,CD20陽性瀰漫大B淋巴瘤用美羅華,腸癌KRAS野生型患者用西妥昔單抗等。

    2.某些靶向藥物針對VEGF受體,阻斷腫瘤新生血管形成,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也就是以前常聽說的“飢餓療法”,這類藥物理論上對所有實體瘤都有效,無需做基因檢測可以直接使用,包括貝伐單抗,阿帕替尼,恩度。

    3.是否基因檢測還要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比如年老體弱伴有一大堆基礎疾病的肺癌患者,無法接受手術和放化療,這種時候只有靶向治療一條路可走,那麼在與患者家屬充分溝通,取得理解的情況下,可以不做基因檢測直接嘗試靶向治療。

  • 6 # 美中嘉和腫瘤科普

    那麼,今天的話題,癌症患者進行靶向治療前,是否必須進行基因檢測?

    答案無可厚非,是肯定的,只有進行基因檢測,才能有針對性用藥和了解疾病控制情況。

    基因檢測是透過血液、其他體液或細胞對DNA進行檢測的技術,是從外周靜脈血或其他組織細胞取樣,擴增其基因資訊後,透過特定裝置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分子資訊作檢測,分析它所含有的基因型別和基因缺陷及其表達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種方法,從而使人們能瞭解自己的基因資訊,明確病因或預知身體患某種疾病的風險。

    基因檢測的意義

    因腫瘤細胞都是不正常的細胞,這時進行檢測可以幫助明確診斷,它主要針對發生了基因突變的細胞,而基因檢測與患者的聯絡會密切的是對於臨床用藥的指導。

    有的患者會想,聽說有的人不用檢測,也可以吃靶向藥。只能說,確實有這樣的情況存在,有的靶向治療在沒有相應突變時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治療效果,比如針對VEGFR突變的血管生成抑制劑,可以抑制新生血管,阻礙腫瘤病情進展,這時是不需要先做基因檢測的。再者,基因檢測本身也有假陰性的可能。即使真的是陰性,也有可能一些藥物透過其他藥理作用可以控制腫瘤。但是,這種情況很少見,也不建議患者採用這種方式,畢竟成功率太低,而且藥物副作用也不容忽視。

    溫馨提示:

    建議每位病人不要輕易盲試,也不要自己組合用藥,腫瘤病人最好選擇有效率高,副作用小的方案,當現有的方案確實不能獲益,病情特殊不能按照指南實施時,才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嘗試新的治療方案。

  • 7 # 胡洋

    靶向治療,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的治療方式(該位點可以是腫瘤細胞內部的一個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個基因片段)。藥物進入體內會特異地選擇致癌位點來相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療又被稱為“生物導彈”。有人會問,基因檢測挺費事的,而且花費不低。那麼直接使用靶向藥物好了,這樣做真的合適嗎?

    目前臨床常用的靶向藥物包括:美羅華-針對CD20強陽性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赫賽汀-針對Her-2陽性的乳腺癌或者胃癌;吉非替尼等-針對EGFR基因陽性的肺腺癌;愛必妥-常用於kras野生型的腸癌。這些藥物使用前必須做基因檢測。目前有一些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藥物,比如恩度,貝伐單抗主要是抑制腫瘤血管生成,不需要做基因檢測。還有一些多靶點的靶向藥物問世,比如中國產阿帕替尼,安羅替尼,由於靶點較多,使用前也無需行基因檢測。

    由於不同的個體存在不同的基因,靶向治療並不適合所有的患者。在肺癌中,靶向治療主要應用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這些患者體內某些基因發生了突變,其中較多見的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突變以及跨膜的受體酪氨酸激酶(ROS1)基因突變。EGFR基因突變陽性的機率,在中國非小細胞肺癌人中能達到30%以上,也就是說只有1/3的患者適合靶向藥物治療。只有不到10%的人存在ALK基因突變,有使用克唑替尼的適應症。

    所以說原則上,在選擇靶向藥物治療前都應該做基因檢測,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則有可能會延誤治療、沒有效果、浪費金錢。再者,靶向藥也象其它的化療藥一樣,都會有相應的、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所以,不做基因檢測就盲試靶向藥,對醫生來說,不符合診療規範,對患者來說可能沒有療效,只有副作用,這樣盲目使用也是非常不理性的。

  • 8 # 楊園農夫

    靶向藥至今已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研究,1997年首次實際使用,近一兩年發展很快,國內外不斷有百餘個新藥上市,國內也有十多個,可稱開啟了靶向治療藥物的時代。

    所謂靶向治療,就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癌細胞內部的蛋白分子、受體或基因位點)進行治療,靶問治療就是針對這些靶子進行“精確致導”,實現了對癌細胞的精準打擊。為了判斷患者的致癌位點,是否合適靶向治療,或更有針對性選擇靶向藥物,首先需要進行基因測序。即使是同一種癌症如肺癌,導致突變基因有很大的差異,同一種靶向藥,不能用於所有的病人。當然,也有一些癌症種類,用一些較廣譜的抑制劑及多靶點藥物時,可以不做基因測療,此類藥物目前較少。

    靶向藥物尚無明確分類,從作用機理來說可分:蛋白質激酶抑制劑及單克隆抗體兩大類,另外雙抗、多抗藥物也研究開發之中。從作用靶點來說,可分單靶點及多靶點藥物。

    靶向藥物治療是醫學科技的最新成果之一,前景廣闊。但仍有一些問題:

    1、針對性強,適合症窄,只針對某因某個或某幾個位點產生反應,其它基本無效;

    2、藥物種類尚少,大多數癌尚無藥可用;

    3、癌症成因複雜,如肺癌(小細、非小)是基因多位點突變,故反應率較低;

    4、價格昂貴,難以承受,需大幅降價;

    5、基因檢測尚無法完全準確,靶向藥物也有耐藥性及反噬現象。

  • 9 # 劉永毅醫生

    癌症發生、增大、轉移過程中有一些蛋白分子起著關鍵性作用,隨著醫學發展,這些蛋白分子已被人們所認識,也研究出來了攻擊這些蛋白分子、靶點的藥物——靶向藥物。靶向藥物分為兩大類,一是小分子靶向藥,另一類是大分子單克隆抗體藥物,這類藥物使用之前是不需要做基因檢測的。

    肺癌針對驅動基因突變陽性的靶向藥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阿法替尼、奧西替尼等等使用前是需要做基因檢測的。如果使用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藥物,比如老牌藥物貝伐單抗、還有最新的安羅替尼是不需要靶點檢測的,肺腺癌都可以用。

    不需要做靶點檢測的藥物大多是針對腫瘤生長的“微環境”、抗腫瘤血管,總體效果要差於靶點檢測類藥物。比如肝癌我們最經典的靶向治療藥物是索拉非尼(多吉美),多靶點激酶抑制劑,阻斷訊號通路又有抗腫瘤血管生成。還有結直腸癌晚期使用的呋喹替尼,我們國家批准的新藥,也是針對血管生成的,使用前不需要基因檢測。

  • 10 # 深藍醫生

    一般來講,是建議做基因檢測。

    癌症在老百姓的認識裡可能都是一個樣,其實不是這樣的,不要說不同器官的癌症,即使是同一種癌症,也可以分為不同的亞型,這些亞型就是因為癌細胞在基因層面是不同的。比如:肺癌可以分為肺鱗癌和肺腺癌,即使同樣是肺腺癌,兩個不同患者的癌細胞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所謂靶向治療,針對的是具有特定基因突變靶點的癌症患者,如同打靶一樣,首先看這個瘤種有沒有可以攻擊的靶點,如果有,靶向藥物就有的放矢,效果肯定,如果沒有合適的靶點,靶向藥物就是無效的。還以剛才所說的肺腺癌為例,具有EGFR19或21號外顯子突變的患者,對易瑞沙、凱美納等一代靶向藥物敏感 ,而經檢測沒有這些突變點,這些靶向藥物就是無效的;而如果檢測到有ALK基因突變靶點,克唑替尼、色瑞替尼等就是有效的靶向藥物。

    以上可以看出,癌症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疾病,尤其涉及到基因層面,每個人所患的癌症可能在基因層面都有不同,這就決定了有些人有可用的靶向藥物,有的人可能就沒有靶向藥物可用。

    所以,靶向治療前做基因檢測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實在沒有辦法取到病理組織,不能送檢基因檢測,也可以考慮盲吃靶向藥物,透過療效來判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反物質只是理論上的存在嗎?有人得到過或發現過反物質實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