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為胡歌狂
-
2 # 琳琅葉子121
個人不認同這個觀點的!
1.不參與家庭,不知道父母甘苦,不曾與父母共甘苦,哪裡來的感恩,哪裡來的孝順?從書上學?笑話吧,自己沒有走過的路讓他去感受到是不可能的。這樣的孩子是自私的!
2.溫室裡的花見不得外面的風雨烈日,走出社會,他不能一下突然就學會這個社會的規則的。父母不讓他吃到應該的苦,遲早有人讓他吃更多的苦!或者有一個厲害的爹,可以一生不讓他受苦。顯然,那樣的家庭也不會說再苦不能苦孩子了!
作為父母,應該教會孩子是家庭的一員,有責任和義務為家庭做出相應的貢獻。要有擔當,不要認為自己讀書就好,首先做好人,然後才是學好才華。德先於智!
別讓孩子變成有文化的流氓!
-
3 # 勻木教育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這種觀念不僅僅是錯的,而且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習慣培養都是一種災難。我們直接從日常生活來說說吧。
你有沒有多次叫孩子吃飯,但孩子就是隻顧玩耍不吃飯的經歷?那時候你會不會情緒化?會不會對孩子發火?
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並且有幾次忍無可忍,對孩子發火,我相信也有很多父母有過類似的經歷,比如孩子賴在超市或者遊樂場不走,孩子堅持要購買某樣東西等,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這樣做呢?
很多父母都不想讓孩子受一丁點委屈,更不想讓孩子受苦,所以都盡力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這種教育方式下的孩子任性,嬌氣有又沒有擔當,不但對孩子的未來產生嚴重影響,就連當前的親子關係都無法搞好,因為這樣的孩子要求會越來越過分,父母終究無法滿足,爆發親子衝突是早晚的事情。
那麼,讓孩子吃些苦,是對的,但是具體的類似問題時,面對孩子任性的要求,父母該怎麼做呢?
首先,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這會讓自己避免情緒化,避免將衝突擴大化;
其次,對自己質疑,問問自己為什麼自己的想法就是對的?提高對孩子的認知; 再次,對自我的情緒負責,比如我們可以說“我煩透了”,而不是“你真煩人”,前一種說法只是個人感受,不會加劇衝突,而後一種說法會引發孩子的防禦心理,加劇衝突。
無論如何,建議父母們在任何情況下,不要採用應激式反應,而應該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基於教育孩子的目標,選擇具有建設性的迴應方式,這樣才有利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加劇衝突。
孩子們太專注於自己所做的事情,因此,他們經常忽視了我們大人的話;另一個原因是,孩子在測試我們,他們想知道如果忽視我們大人,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孩子的反應習慣,也與我們對孩子的培養有關,我們總是重複同樣的話,我們給孩子培養成了這種習慣。
如果我們瞭解到這些情況,可能我們的情緒化就會減少很多,並找出吸引孩子們注意力的辦法,也就是說,我們迴應孩子的方式,取決於我們對孩子的認知。
情緒平穩,並且正確認知孩子反應習慣,是父母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 最後我想說的是,為了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為了讓孩子有更為健全的人格,為了將來人生的贏,還是讓孩子經歷一些被拒絕,吃些苦吧!
-
4 # 包子的大樹
“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論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這裡的“苦”是指在什麼條件下,是有前提條件的。
比如有的家庭生活條件很艱苦,大人當然可以少吃些,孩子還在長身體,怎麼會讓孩子餓著了,儘量以孩子為主。這樣會讓孩子少吃些苦,可以茁壯健康的成長。在這個前提下,“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個理論是對的。
比如有的人家庭生活條件很好,什麼也不讓孩子做,什麼也不讓孩子去接觸,嬌生慣養。孩子長大了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幹啥啥不行。“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個理論,在這種情況下是錯誤的。
-
5 # 東風別業
謝邀,作為過來人說說吧,不要把它當什麼理論,它其實是一個口號,在當時很有宣傳效果。歷史逝去的速度遠超人們的想象。就在幾十年前,我們國家還比較貧窮,學校簡陋破舊,普遍存在危房現象,也就普遍存在安全隱患。孩子們的苦是指的什麼苦?是上課上的好好的,突然教室塌下來,被砸死砸傷的苦。即使不塌,也是時刻處於生命危險中的苦!國家對此曾經開展過學校的危房改造工程,但辦公,交通,老百姓住房,也簡陋啊,困難。於是提出這樣的口號,為下一代安全著想,引起全社會廣泛共鳴和響應,全社會行動起來,更有捐贈的。宣傳發動,效果很好,但它有特定的時代背景,請莫當成普世價值,絕對真理。
-
6 # 三木寶寶1
不對,我不知道最貧苦的生活環境,兒童是一種什麼狀態,是不是對他們的成長,健康不利。如果兒童的生活條件能夠滿足孩子的成長,我倒認為孩子的生活環境沒有必要太優越了。現在中國的階層林林總總,各式各樣的家庭面貌多樣,生活水準各有所長。我的意見,孩子不論在哪個階層的家庭,不要給他的印象,他在這個家庭中是獨尊的,是凌駕於眾人之上的,家裡最好的東西都是為他準備的。要讓他覺得他和大家是一樣的,沒有什麼特殊的。小時候受一點委屈,受一點挫折,為獨立走上社會打基礎。
-
7 # 董豔臨
謝謝邀請,問題要兩方面看,不能以簡單的對和不對來論,萬事都有個度,還要看大環境和得失的比例。過去人民整體文化水平不高,省一點錢供孩子,孩子就會比別人強,生活就會有利的多,這時候這句話就很對,大部分人都不明白。現在隨著生活水平和競爭激烈,文化競爭也已經變成了一場戰爭,大多數人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時代已經變成有錢人的天下,沒錢人再與他們拼也拼不過,非要拼就是捨本逐末,不過是受蠱惑成為有錢人掙你錢的口號罷了。這時候就要分析自己的生活情況,和孩子的學習智力水平,還要結合孩子的興趣愛好,為孩子找對方向,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成績和目標,把自己的不甘心施加壓力到孩子身上。孩子青少年都有叛逆期,就是宇宙規則不讓聽父母的話而設定的,非要讓孩子聽話其實是在害孩子,讓他們自我發展的,我們不做鞭子,也不要做誘餌,只做推動力。尤其注意不能還為此慣壞了孩子,讓他們認為全部為他是理所當然,這就更加是害孩子,讓他沒有一點擔當。我的孩子是女孩,剛剛上大學我就讓她自己做車,今年孩子回來跟我說,他們班有個男孩,家是農村的,也不是很有錢,可是怕孩子迷路,竟然讓孩子包車回家,我真是暈了,做公共汽車倒一次就能回家,都不敢讓孩子實行,還是男孩,以後孩子能成才嗎?人活在世上,靠天靠地靠父母都不行,能靠的只有自己,我們最需要教孩子的就是靠自己,你把孩子教的萬事都靠父母,就是最大的失敗,只能說你不配為父母,一直都在害孩子。
-
8 # 自由的因子
這句話完整的說是,“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個人覺得有道理。
教育是百年大計,所謂“經濟未動,教育先行”,它關係著國家的興衰,體現著社會的文明程度,所以,全社會都應該重視教育。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前提,有受教育的人才有經濟的繁榮。特別是現在,中國經濟發展迅速,更應該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讓每個孩子都有書讀,都讀好書。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也是家長的希望,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因為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從艱苦的條件闖過來的,而現在日子好了,孩子少了,物質條件又好了,所以家長都不希望孩子再受苦受累。但要把握住滿足孩子基本條件的過程中,也應培養他們艱苦奮鬥,自強自立的意識,一味地給予就會變成放縱與溺愛。對孩子道德、人格、素質的培養應放在首位。
沒有教育就沒有學習,沒有學習就沒有人才,就不能發展科技,而科技又是強國之本,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有了這些孩子們為國家注入各行各業人才,國家才能更加強大繁榮。
-
9 # 開心果165931305
不對大錯特錯。父母貫子如殺子,貫子殺子近直尺,老少共苦孩理解。苦難環境苦煉人,苦難學習達最佳。只要父母正孝善,言正行正孩必學,父母心正孩心正,家庭和睦家興盛,德才具備成人傑
-
10 # 成雲社初心
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個苦是“物質困難,匱乏”的意思。
是說:孩子在發展階段,要把家裡最好的資源供給孩子發展。
給孩子發展提供最好的物質支援。
比如:家裡有100塊餘錢,是給孩子吃頓好的、買些好書?還是給爸爸消費?
“再苦不能苦孩子”,就選前者。
很多人理解成“不讓孩子吃苦受累”,這個就跑題了。
孩子吃些力所能及的苦,受些累,對培養孩子的堅韌精神,加深生活體驗有非常大好處。
心靈扶助者〔成雲社〕~初心√
回覆列表
對,也不對。看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教導我們的。
所謂,苦,不能苦孩子,窮,不能窮教育。真確的理解,應該是,我們為人父母,哪怕再苦,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吃苦。這恰恰是人性中最偉大的部分,也是感情中最無私的一種。並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樣,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吃苦,那樣就太片面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要吃很多苦頭才會成熟起來。
再苦不能苦孩子,是作為父母的良苦用心,而不是對於子女的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