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奧秘和輪迴
-
2 # 罵中國移動的都點贊
簡單回答幾句。
第一,政治制度缺陷。因為宋朝之前是武將割據多年,加上趙匡胤本身就是武將,自己奪權後周皇位建立了宋朝,所以宋朝的政治制度設計就是壓制武將,杜絕任何割據或者威脅皇權的可能性。其結果是,武將普遍不敢放手作為,沒有戰鬥力。
第二,軍事部署缺陷。大量軍隊駐紮在京城附近,而且是精銳。邊防空虛。
第三,沒有拓展領土的野心。趙官家一直比較溫和懦弱,對於失去的土地和唐朝版圖上的領土,都沒有奪回來。這也是上面兩條導致的。結果是沒有戰略關隘和縱深。
第四,官場腐敗,不僅僅是官員富人,普通百姓生活也是講究奢華,下層人生計艱難卻無人問津。暴動時有發生。
-
3 # 燭影斧聲
北宋滅亡確實有這方面的原因,但並不是唯一。由於趙匡胤皇位來歷的原因,所以大宋對武將始終處於設防的狀態,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尊文抑武的風氣,甚至是政策。
再者大宋雖然經濟繁榮,但是貧富不均極其嚴重,歷年都有大大小小的起義,尤其是方臘起義對宋王朝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還有就是當局者的幼稚無知,聯金抗遼簡直就是一個笑話,最終把鄰居從江河日下的大遼換成了如日中天的大金,導致了最終的滅亡。
-
4 # 濁酒燕然
單兵戰鬥力
宋開國之初,軍事戰鬥人員都是受過戰爭洗禮計程車兵,雖中央朝廷不斷地削弱武將的地位,兼而用文人控制軍隊,這是以往朝代所沒有的,三軍用命為的是皇帝,將在外,將就是士兵的主心骨,而這個將還換來換去的,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士兵計程車氣和作戰心理。只論單兵的戰鬥力,北宋士兵並不像對外表現的那樣不堪。我們先看看北宋的軍隊體系,它分為禁軍、廂軍和鄉兵三部分,其中廂軍和鄉兵戰鬥力相對較弱,禁軍戰鬥力還是非常很強悍的。禁軍分為:河北禁軍、西北禁軍以及中央禁軍。讓我們看一看北宋士兵的選拔標準:
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計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之魏之武卒,人當二人有餘。––《夢溪筆談》凡入上四軍者,捧日、天武,弓以九鬥,龍衛、神衛,弓以七鬥;天武,弩以二石七鬥,神衛,弩以二石三鬥為中格。––《禁軍候選法》弓箭手帶甲,六十步射一石二斗力,箭十二,六箭中垛為本等;弩手帶甲,百步射四石力,箭十二,五箭中垛為本等。––宋神宗軍事裝備由於北宋一直沒有拿回幽雲十六州,河西走廊也被西夏卡住,國家軍隊缺少有效數量的馬匹,騎兵數量和質量都不怎麼行。因此,宋朝步兵配備中國曆代防護力最強的鎧甲(步人甲),以及能在近戰中剋制騎兵的利器(大斧、麻扎刀)。宋軍也十分重視箭書,比唐代似乎更勝一籌,有所謂“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宋朝曾頒佈《教法格並影象》對步射、馬射等各類箭術,都有文字說明和圖解說明。
宋朝也開始火器開始大規模的生產及應用,包括毒煙球、火炮、蒺藜火球等,而且在《武經總要》這部書中還明確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只是北宋後期,皇帝昏庸轉而講火藥轉向娛樂,製造煙花而已。
整體戰鬥力說到宋朝我們知道很多有關楊家將、呼家將、種家將、岳家軍等,在我們心目中,他們保家衛國,愛護士兵和平民,是大家心目中的大英雄,我們有沒有想過他們為什麼能在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首先他們忠於朝廷;其次他們的將領有延續性,士兵願意為主將賣命,主將也願意與士兵同甘共苦,獎懲分明;最後,這些將軍常年在外備戰,軍事訓練和軍事裝備其全,提高了士兵軍事素質。
綜上所述,北宋之亡,亡不在士兵,不在軍事武器,亡不在將領,亡在君王的不作為,長期享樂而不加強武備。
-
5 # 國家人文歷史
有關北宋滅亡的原因,歷來是眾說紛紜,而關於軍隊戰鬥力弱是否是北宋滅亡的因素這一問題,也有許多爭議。
首先,關於宋軍戰鬥力是否較弱的問題。在中學時代,提及宋代,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積貧積弱這兩個詞,宋軍戰鬥力弱導致國家滅亡也是一直盛行的觀點。但是在近幾年研究中,這種說法似乎還有待商榷,宋軍戰鬥力強弱重新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一些學者分析北宋末年的戰爭走勢,提出北宋滅亡不是源自軍隊戰鬥力弱、而是統治者在戰略選擇上有失誤的新觀點。
事實上,宋軍戰鬥力較之遼、金等北方遊牧民族來說,自然不能算是很強,但也並不是如之前的史學家們描述的那樣積弱到不堪一擊的地步,否則也不可能存在近兩百年,還發展出繁盛的經濟和文化。
實際上,北宋之亡是很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不能僅僅從軍事角度妄下判定。除了最後兩任統治者昏庸無能,在對戰策略上失誤較多之外,宋代自立國以來的觀念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北宋的覆滅,與漢、唐等朝應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方法不同,宋代選擇的是“和”的方式,運用的是經濟手段而非之前的超經濟手段來解決國家內部和與他國之間的矛盾,這使得宋代的氣象與漢唐完全不同,這不僅體現在宋代的官職設計上,更反應在北宋對待遼、西夏等國的態度上。那麼這種方式是否成功?在宋代前期,以訂立邦交、簽署盟約的方式換取了和平,但其副作用就是三冗的出現,使得國家機構的運轉出現問題,這一點也是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引起我們的思考。
-
6 # 鐘鼎文拓片
北宋滅亡,直接原因就是打不過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戰鬥力是不強!
但北宋的經濟在中國歷史上是最好的,軍隊數量,軍隊裝備,軍隊後勤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在對弱小敵人時,也靠裝備勝多敗少,整個國家戰鬥次數做個統計,勝率在歷朝歷代中可以領先。但戰爭的第一要素始終是人,北宋軍人社會地位極低,政府也將社會敗類、流民往軍隊中塞,整個軍隊從士卒到將領普遍沒有榮譽感,即使打勝仗也只是往往被認為運氣好些,不會被社會認可為國之柱石。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有軍事才能的將軍也想做個儒將,希望有文名,這樣才可能升上去,一心當兵的人可以說沒幾個了。這樣,當需要面對強敵,要靠犧牲才能取得勝利時,如無一流名將,士兵就開逃,誰也沒辦法,只好亡國了。象趙構是很有勇力的,膽子也不小,但他了解金軍虛實,在初期沒有建立岳家軍、韓家軍、張家軍等人數少,戰鬥意識強的新軍前,看到金兵就朝海里逃,身邊人再多也絕不應戰,這才有了南宋。
在戰爭中人的因素才是第一位的。
-
7 # 絕世武神丶星辰
明朝後期和後金野戰,幾乎沒有取勝的機會,都是被一邊倒的吊打,屠殺。而北宋軍隊和女真打的幾場野戰,太原之戰,富平之戰,都一度取得過戰場優勢和區域性勝利。南宋時更打過潁昌之戰,郾城之戰等野戰勝利,還有兩度北伐的能力,穩定了雙方在秦嶺淮河的軍事分界。宋軍戰鬥力肯定比明軍強,而且巔峰女真軍隊也遠強於後金。可以說,後金軍不出後期的烏真超哈火器營,還打不過富平之戰的宋軍。
-
8 # 大東北的小豆包
中國古代經濟最繁榮的兩個朝代就是宋代和明代,但是可惜的是,兩國最終都是亡於外族。而有關北宋之亡,其原因很多,如果單獨的歸之於宋軍戰鬥力弱小是不全面的。
首先,幽雲十六州的丟失,是傳統上漢族王朝防範北方胡人的屏障盡失,致使在北宋在北方的防禦作戰喪失了地利,始終處於被動防守的地位,加之地處平原的東京開封無險可守,從北方邊城到東京開封府一馬平川,為北宋王朝的埋下了滅亡的種子,在五代的後晉以前,中原王朝從未丟失國燕山一線的長城防線,在中原王朝強盛之時,可以在長城一線向北出擊,犁庭掃穴般的打擊北方胡人,西漢北擊匈奴,大唐對外作戰,都是以長城一線為依託,向北方大規模出擊,取得戰果,而國力衰弱時,完全依託長城防線的地利,進行防守,也足以給中原王朝足夠的反應時間,做出反擊。但是自後晉的的兒皇帝石敬塘將燕雲十六州貢獻給乾爹遼國耶律德宗後,防禦北方胡人向南方侵入的屏障盡失,此後在後晉亡國時,也是遼國騎兵的長驅直入,最後北宋滅亡也是在金軍對首都開封的突襲。
其次是長期重文抑武的政策,讓北宋的軍人地位低下。北宋時代是中國真正的文人政治開端,北宋以前,武臣可以透過戰功獲得顯赫的地位獲得高管,並以此參政,一直活躍在歷朝歷代的政壇上,但是由於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天下大亂,接連而來的五代十國中,都是手握兵權的武人們的翻雲覆雨,就連北宋太祖趙匡胤的登基為帝,也是武人出身依靠著手中的刀把子,北宋建立後,趙宋皇帝們對武人們心懷忌憚,憂心忡忡,雖然沒有對功臣武將大砍大殺的以絕後患,但也是先以“杯酒釋兵權”解決掉武人們的兵權,然後潛移默化開始重文抑武,在北宋,文人的地位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北宋名臣韓琦的“東華門外狀元唱名方為好兒”名言被宋人所稱頌,而武人卻被看做是潛在的軍閥威脅,所以崇武尚勇的漢人,自北宋開始,對軍人的職業開始有了鄙視,所謂“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在全社會都鄙視武人的境遇之下,北宋軍隊作戰意志可想而知。就連北宋赫赫有名的名將狄青,在屢屢戰功之下,也是被文人猜忌得鬱鬱而終。
北宋第一名將狄青最後在文臣的威逼之下鬱鬱而終
第三是北宋強幹弱枝的軍事政策導致了最終的滅亡。為了杜絕唐朝以來的因為地方軍事勢力過大,而引起的地方割據,進而引發的王朝滅亡的教訓,北宋實行強幹弱枝的軍事政策,在中央設立禁軍,裝備精良,禁軍數量龐大以拱衛京畿,地方上設立裝備低劣,戰鬥力地下的廂軍維持治安,目的是弱化地方,強化中央,加強中央集權,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北宋的禁軍數量龐大,但是多是冗兵冗員,訓練地下,變成了銀樣蠟槍頭,最終地方上守不住邊境,禁軍守不住東京開封,結果一戰而敗,繼而迅速亡國,
北宋禁軍的數量龐大
-
9 # 胖爺觀史
《兵法》雲:兵者,國之大器,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軍隊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維護國家機器不可或缺的重要零部件!
一個國家的興亡,最直接因素便是戰爭得利否,成王敗寇,所以,北宋之亡,軍隊的實力弱是一個不可推脫的原因。
然而,任何事都要追本溯源,軍隊不行只是滅亡鏈上直接相關的一環,那我們就需要分析為啥北宋軍隊辦不了。究其根本原因,學過歷史的童鞋都知道, 北宋有三冗,即冗兵冗官冗費,正是這三個癌細胞毀了大宋。
宋高祖趙匡胤是黃袍加身篡位建立的宋朝,因此他對於武將特別忌諱,生怕別人也給他來一個黃袍加身,因此不僅"杯酒釋兵權",而且還頒佈將兵法(就是將領經常更換轄地,導致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為了保證大宋江山千秋萬代,廣設管職,削弱分割大臣的權力,而且排斥武將重視文官主張以文治國,由此官越來越多,造成冗官現象。
北宋軍隊實施的兵役與秦漢大有不同,來源廣,服役時間長,養老保障好,實際上就是鐵飯碗,國家管你一輩子 這就造成很嚴重的現象,一百來萬士兵不熟識將領,將領又沒有實權,大多士兵還是老弱病殘混吃等死,打起仗來。。。難怪宋真宗宋徽宗會被俘虜。這就是冗兵。
至於冗費,完全是冗官和冗兵造成的,很簡單,人太多,即使是商品經濟市民文化比較繁榮,國家也支撐不起。
-
10 # Perfectmatch
北宋軍隊戰鬥力其實不弱,徽宗從決心剿滅方臘到調集軍隊、收復杭州、擒殺方臘,這期間也就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
北宋滅亡的根本原因其實宋徽宗治國、治軍無方。
宋徽宗想收復舊地,但是大臣們不同意,將領們調不動,宋徽宗被迫派家奴童貫率軍出征,但皇帝又怕童貫戰敗,統帥童貫不得已聯絡盟軍金軍攻克燕州並消滅遼國,然後用百萬軍費贖回燕雲。
但是金國軍事力量漸漸強大,導致了北宋當局無法控制,金軍北撤後,宋欽宗遣返各地援軍,又拒絕執行議和條款。
金軍於是第二次南下,金軍兵分兩路,一路防禦西北軍增援,一路強攻東京。宋欽宗一味求和,按照金軍要求釋出詔命,不讓各地軍隊勤王,並不再組織禁軍抵抗,大開東京城門任由金軍劫掠。
總而言之,先南後北的戰略,導致幽雲十六州未收復,而北方又虎視眈眈,以致滅亡。
回覆列表
其實看過很多這方面的解答,可我看來關鍵的關鍵還在於,北宋建立初期沒有有效擊敗北方政權,控制北方少數民族給了北方少數民族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為北宋自己樹立了強敵。
1,幽雲十六州。
這是個很關鍵的問題,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送給了還在撅起中的契丹。等於把中原的門戶給了少數民族,北宋建立後數次想把幽雲十六州弄回來都沒成功。
2,北宋在數次與遼國的戰爭中暴露處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國力不足。又急功近利,想一口氣吃下遼,事實上是,有這麼大的想法,沒有這麼大的肚腩。
其實北宋初的局面和漢初的局面很像,之所以後來結果不一樣,完全是宋統治者急於求成,不自量力造成的。
3,為什麼說是國力不足導致的呢?漢初高祖皇帝被困白登城,漢開始在戰略上認識到,短期軍事上擊敗匈奴是錯誤的,文景時期修養生息,武帝時期國立強盛,具備戰勝匈奴的條件。北宋錯就錯在沒有學漢朝,先把拳頭收進來發展自己,伺機打擊契丹人。而是在自己不強大的時候,就與自己實力相當的對手交手,關鍵還沒有幽雲十六州,宋太宗二次伐遼失敗就是教訓。
4,宋太宗之後沒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宋太宗兩次伐遼的失敗,放到漢武帝這樣的人身上就是奇恥大辱,可惜後來的宋朝皇帝不覺得。不發奮圖強啊。
5.我在想要是有個霍去病,或者岳飛生在北宋初期呢。說不好遼國早滅了,以後就沒有金和蒙古的事情了。北宋沒有才能一流的武將啊,宋的悲哀。
總之,我不認為是宋軍軍力弱。軍力弱為什麼?還是在於國家實力弱,無明君,良將。還打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