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湖西鄉村故事會

    十年後,農民離開自己的土地,就當前社會發展看,我認為十年後農民很有可能離開自己的土地,到底啥原因?

    第一,現在普遍進行新農村改造,好多村莊都搬離原來的村莊,這樣一來,種地大大不便了。

    第二,搬到新村後,乾淨整潔的街道,為了衛生和安全起見不允許曬糧食。這就讓老百姓感覺種地大大不便,慢慢也就不願種地了。

    第三,老齡化問題明顯,年輕的子女大都在外上班或者打工,老人們在家種地體力跟不上,使不了農機器具了,這也是農民慢慢退出種地舞臺的根本原因。

    第四,現在的農民的思想和技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仍是按部就班的種那幾樣經濟作物。現在需要集約化種植,需要一部分有技術有頭腦的年輕人出來對農民的土地進行承包。只要承包費老百姓滿意,這個路子會很好走。

    第五,現在在我們這裡,已經有一部分人開始承包老百姓的土地了,效果還不錯。

    目前社會發展的趨勢就是這樣,願我們的老百姓能得到更大實處,更好的解決目前他們面臨的三農問題。

  • 2 # 冬妹的大山鄉村生活

    我個人認為十年後農業全是科技化,機戒化,不再是傳統化,十年後的農民都能學會數字化了,網路化,資訊化,那時候小戶型的農業化就少了,應該都是合作社,合作化,合作社可以給那些勞力差的帶動起來,那樣就會做到富帶動窮了,大家就能做到互幫互助了,利益統一化,所以我個人認為十年後一般人想做農民都難,

    想承包土地農民未必同意,因為有合作社做領頭羊,就不怕農民做不好,合作社是把大家利益捆綁在一起的,統一管理,統一學習,這樣就沒啥難了,

    我還是認為農民不比城裡人差啥,農民有的城裡人未必有,

  • 3 # 王則純

    農村十年後肯定有新的變化,一是要合鄉變鎮,合村變社群,散戶遷進社群居住點,農民由個體經營土地逐步過度到種植大戶手中或農業專業合作社規模種植的模式,但土地所有權不會變的,仍然個人所有,二是農民逐步走向老年化,不能種田,農二,三代又在外上班,打工,又不願回鄉種田,農民的田只有流進合作社,三是農村機械化作業,個人的力量跟不上,只好把田流轉大戶或合作社,四是先進科技種田農民老模式跟不上,只好流向合作社,

    以上這些是農村農民在十年前後,或許更長的時間會有更大的變化,農民終就要離開土地的,變為新型農民。也就是新三農中新式農民。

  • 4 # 小兄

    我覺得十年後是機械化比較多,和傳統的牛拉人可能就沒有了,離開可能談不上,退休的職工種一點地,看看小孩也是一種樂趣⊙∀⊙。

  • 5 # 百川王佔功

    十年後相當數量的農民將離開土地的狀況勢必要出現,你的看法有高的前瞻性,如今的土地確權、宅基地確權、集體資產的確權都是為土地向大戶、農場、農業合作社流轉集中做備戰,隨著中國科技高速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推進,三農體制的不斷改革開放,現代化農業為期不會很遠,機械化耕作水平即將佔領農業陣地,黨和政府對農業知識人才的重點培養和優惠待遇的引導,一大批有經驗有能力有技術新型農民將脫異而出,傳統的陳規陋俗,落後的經營模式逐步淘汰,農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必將走上精銳化,知識化,現代化,思想觀念落後的,不求進取的,無知識無專長的必將退出農業陣營,另擇他業。

  • 6 # 山中寫客

    先用講故事的形式說說將來農民越來越少的好處?

    本人從事農村工作三十多年了,國以民為本,民以地為食,食乃命之源,土地出萬物,萬物養眾生。農民之所以叫農民,就因為農民有了土地。土地是農民的命,農村是農民的根,,在這裡,我先說兩個例子,湖北大冶農民侯安傑,租地1.96萬畝,以種糧食為主,號稱湖北糧王,還有其他經濟作物,年淨掙400萬元,同樣也是湖北京山農民劉若崢,租地1290畝,主種糧食,也有其他經濟作物,年淨掙100多萬元。能種兩季的都種兩季,提高複種指數。兩人的畝均收益,似乎很不一致,這是為什麼?兩人都有用機械化,僱工加自己種。劉若崢總收入不如侯安傑,但畝均收入就高一些了。兩人的收入都不錯,原因在於種地多。曾經媒體連續報道了江西一些地方爭著租田種的情況,導致租金猛漲,由100元、200元、300元乃至400元一畝,都有人租,到400元的租金,每畝一季還能掙個二百來元。無論是侯安傑、劉若崢,還是江西的租田戶,都是種田大戶。

    如果說,農村想種地的人越來越少,為什麼這些人卻恨不得種得越多越好?

      這是因為,當一個農民只種一畝田時,即使種兩季,也僅夠養活自己。一畝田,種水稻,畝產千斤,每斤以一元算,是1000元。一般計算,一個農民一年的自用糧是800斤(除自食外,還要餵雞、鴨等),可出售200斤,收入是200元。種一畝田的成本,如種子、水費、化肥、農藥等的成本大體是400元,不夠,就還要加上一季越冬作物,如油菜,淨收入大體是三、四百元,再用這個錢去貼補水稻投入,最多還有點鹽巴醬油錢。所以,只有一畝地時,兩季的產出,僅能養命,要想再有其他支出,就沒錢了。這一畝田,只能算口糧田。如果再增加一畝田,農民就不需要再扣自用糧,全部用於出售,扣除幾百元的成本投入,淨收入就有了七八百元。再增加的田,可以稱為商品糧田,越多收入越好。這是一個粗賬,大體可讓人看出端倪。

    中國是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要知道以中國的人口基數來算,既便農村只餘20%的人口也還有差不多3億農民,以中國總共18.2億畝耕地來均分,到時候3億農民每人也只6畝地,一個家庭以4人計算,每個家庭也不過區區20多畝耕地,而你知道像美國一個農場主能管理多少耕地?據悉,中國的耕地,大體有三分之二屬於中低產田。雖然說如今的農民很多已不再種田,可要知道這相對整個農村的農業人口來說還是不足影響到農業生產的,隨著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機械化市場化的運作,難道還想要中國七八億農民天天守著家家戶戶的一畝三分地?這樣的農村何談致富?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非常重視農業的基礎性作用,國家鼓勵並提倡的“農民的出路在於非農化”,“農業的出路在於工業化”,“農村的出路在於城鎮化” ,農村要發展就需要農民越來越少

    一、隨著經濟社會和技術的進步,中國農業發展由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發展,表現在:1、生產要素加速集約化,2、生產要素加速市場化,3、生產手段加速科技化,4、產業經營加速一體化,隨著中國科技力量不斷的提升,一些農業生產方面已經不大需要勞動力,僅憑一臺機器就能完成,因此從事農業的勞動力過多,勞動力大量的剩餘就只能夠像其他方面轉型。

    二、廣大農民進城從事非農產業,城鎮企業進村從事農業產業化,形成工農業交融發展,農業的收入不如工業的收入高,現在越來越多青少年為了謀求一份更高收入的工作而步入城市從事工業或者是服務業。

    三、由於農業集約,程度明顯提高,設施農業成為農業增效新途徑,農業增產將更多依靠科技支撐。農業產業鏈條不斷拉長,產業化經營成為基本經營機制,目前中國從事服務業的人數最多,並且服務業人數量持續增加,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中國不但邁入了工業大國的行列而且還向著服務業大國行列發展。這些都能說明社會不斷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都有上升。

    四、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農業發展離不開走出去,一是利用國際先進的農業技術,改進中國農業生產,二是利用國際市場提高中國農業發展的競爭力,三是合理利用國際市場,補充國內糧食生產的短缺。

    我們的祖國有著光明的前途而這離不開每一個華人的努力!

  • 7 # 樂呵的又又

    十年後更多農民離開土地是必然的,也是經濟發展的成果。現在農民種地不賺錢,隨著物價上漲,糧食價格未漲,靠種地謀生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現今很多年輕人外出務工,一個月工資相當於在家種地一年的收入,而且種地較累,年輕一代更是不願回來種地。

    現在土地流轉,農業採用統一種植,效率高,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會轉移。所以這是大勢所趨。

  • 8 # 使用者5646954173745

    不會的,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們黨、和政府工作的一箇中心。只要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從實際出發,認真地解決好三農問題,積極的探索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的三農問題道路。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將煥發出勃勃生機。

  • 9 # 陳年佳釀

    首先,我很贊同這個說法。不用說十年後,就是現在就已經有很多農民離開了土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對三農的扶持,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必然會帶來方方面面的改變,當然農村的改變也不例外。到時,農業定會向著大農場的形式發展,農業更加依賴機械化,越來越減少大量人工的投入。所以,到那時農民的土地都會承包出去,統一到一些大農場主的手裡經營、生產。這樣,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也是必然結果。

  • 10 # 鼠狸醉狠

    目前已經離開了,年輕人基本上種地的不過那2%的人口。也就是離開農村的年輕人十之八九。我敢肯定,這些離開農村的人,不敢說都回來,肯定還有大部分人回回來農村的,第一。如今種地的老農民過世後,土地會大量空餘。雖然有機械化代替人力,但是機械化不是百分之百的代替得了的,這些空餘的土地,也不是目前留在農村這百分之一二的人可以耕種得了的。合作社也需要農民來幫他種地。要不然他也種不來。目前機械化水平來看,播種基本上不需要大規模人工,但是也需要不少人力的,比如播種。那水稻來說,平整土地,施肥,都可以機械化代替人工,可是這播種就必須得人工,目前沒有水稻播種機。我們家鄉水稻種植現在的是撒播技術。就是不種子浸泡發芽後,直接撒播到地裡。不需要插秧了,畢竟輕鬆,一步到位。可是這撒播只能憑人力,還需要有經驗的老農民才可以,要不然,你撒下的種子密的地方像蒙古草原,稀的地方如禿頭。這肯定不行。後期就更需要人工將密集地方的秧苗移植在光禿地方。這機器代替不了吧!還有撒播後需要拖溝。因為種子撒田裡後需要把地裡水放幹。不放幹,這拖溝機器不能代替吧,一般兩米寬必須一條溝,方便洩水。秧苗長到四十天後需要下追肥。也就是補充水稻生長肥料。本來施肥是可以機械化,現在地裡已經出了秧苗,機械不能下田了,唯一隻能人工。 追肥的時間有限的,過了日子就沒有多大意義。過了日期後,你就是把肥施下去也會造成營養不良減產的。所以又是必須人工,還需要大量人工。後期還有灌水,這水稻生長離不開水。只要地沒有水了,你就得上水。這水泵是機械,只需要用電。可是這安裝,挪點,不可能機器代替吧!又需要人工。不過在上水如果你有錢任性倒是可以不需要那麼多人工,那就是一塊地固定一個水泵。後期還有晾曬,入庫,都需要人工,不過只需要苦力工,沒有技術。還有日常田間管理。這一個人百八十畝可以搞定,這兩百三百五百畝就不是一個人可以搞定的了的。這管理需要人工不說,還是很關鍵的技術活。你說,農村需要人嗎?是你一個農民就可以輕輕鬆鬆幾臺機器搞定幾百上千的嗎?沒有去過農村,沒有親身參加勞動,不要談農業,因為你不懂也不夠格。跟美國有區別。別人地廣,廣種薄收。浪費點土地無所謂,可以機械化生產。靠數量取勝。而中國不行,中國國情不允許我們浪費,我們地廣人稀,必須考產量來取勝,我們沒有多餘的土地來浪費。我們必須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而且還有把他產量最大化才可以。要不然你就是空談誤國。紙上談兵。曉得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的清官海瑞為什麼沒有宋包拯的名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