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這個想法挺清奇的。我們來看看李世民在李淵朝的地位是怎麼樣的。

    最早晉陽起兵,是李世民一力促成。那一年李世民20歲,已有三年帶兵打仗的經驗,是李淵手下最主要的將領。

    唐朝建國以後,李世民受封秦王,任尚書令。當時唐朝的國土只有關中和河東之地,“秦地”是唐朝半壁江山。尚書令是最高級別的宰相,百官之首。這一年李世民21歲。

    武德元年,李世民破薛舉,收隴西。

    武德二年,劉武周擊敗李元吉,奪取河東。李世民率部反擊,掃平劉武周,復河東故地。

    武德四年,虎牢關一戰,剿滅王世充和竇建德。收取華北平原。

    武德五年,李世民擊潰劉黑闥,劉黑闥帶領殘部1000人逃亡突厥。隨後劉黑闥捲土重來,李淵已經不敢再派李世民出征,改派李道宗,李元吉,都不能取勝,最後太子李建成出馬掃平。

    李淵封李世民“天策上將”,司徒,太尉,尚書令,中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

    天策上將一職專為李世民設立,地位在親王和三公之上。天策上將可以開府自置官屬,也就是說天策府沒有編制,李世民可以隨便加封。

    陝東道大行臺設在陪都洛陽,高於其它所有的行臺。李淵設定此職,就是想把潼關以東所有的土地都封給秦王。讓他可以掌握地方權力,做土皇帝。

    從李世民的個人意願來講,他是一定要做太子的。因為當年晉陽起兵,因為李建成不在晉陽而且凶多吉少,李淵曾經答應過事成立李世民為太子。劉黑闥本來已經被李世民擊敗,卻不得不由李建成出手,就是因為李淵完全明白李世民的心思,不敢讓他把天下的功勞都立完了。

    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這個時候李淵死了,沒等到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肯定會在李建成立足未穩之際動手,雙方一定會有一場大惡戰。

    從紙面實力來看,李建成手裡掌握的軍隊多一些,但是李世民戰爭經驗豐富,最擅長以少勝多。李建成在對付劉黑闥時候的表現證明他的軍事才能遠遠不如李世民。

    從政治上,李建成的優勢也是很有限的。唐朝的天下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沒有李世民,李淵當不了皇帝,更別說李建成的太子。臣子們別的不說,肯定會對李世民更有信心。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元吉聽說李世民兵變,嚇得連弓也拉不開。連他都不敢相信自己有力量抗住李世民的攻擊,其他人又不是傻子。

    唐朝最能打仗的將領都在李世民手裡,像李靖,秦瓊等人,他們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是因為不願參與陰謀,不是不忠於李世民。只要是真刀真槍的打,他們一定衝在第一線。只要洛陽在李世民手裡,就一定能保證人員和物資的補給。這樣,打垮李建成,就李靖一個人就足夠了。

  • 2 # 賽麥大弘

    謝邀,要是不發生玄武門之變,等李淵一死,李建成和李世民會怎麼樣?我認為,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是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這樣才發生了玄武門之變。這個矛盾能調和的只有做為父親和皇帝的李淵,可惜,李淵也沒有好的辦法。當李世民提出他到洛陽分而治之的時候,李建成堅決反對,李淵只好稀泥摸光牆。李淵面對自己的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他想的就是將矛盾淡化,等他入土。事情發展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他們根本等不到李淵辭世。李世民非常清楚,李淵辭世後對他最為不利,太子一旦繼位,君臨天下,他的機會不大了,他肯定要在李淵在世解決。李建成認為,李淵在世時他是太子,有父親壓著李世民,對他有利。他也想在李淵在世時解決問題,可惜,就是他的誤判,才丟了性命。我認為,玄武門之變的最大責任者應該是李淵,他以皇帝的權威當機立斷,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或者說,他不給這樣的機會,哪來的這樣的結果。

  • 3 # 禁街虎1

    勝負難料,各佔百分之五十。

    先期的秦王府武將謀士一大群,徵劉黑闥回來,大部分被拆散,各奔他方,偌大的秦王府幾乎空了。

    照這樣來看,李建成可以完勝。但是,李世民是靠征戰發展起來的,戰鬥經驗遠比李建成要豐富得多。真到了你死我活,硬拼的情況下,李建成未必是孤注一擲的李世民的對手。如果沒有取勝的把握,相信李世民絕不會輕動。

    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政變,既是打李建成一個措手不及,也是隔斷太子黨援軍,增加事情穩妥性,又是防止李建成兵敗逃跑,是一次計劃周密,多管齊下的行動,由此可見李世民慮事周全,這也是李建成無法相比的。

    互相搏命,勝者為王,殘酷的兄弟相殺,都盡全力,最終你死我活。大唐英主也難逃權力的誘惑,是政治的需要,還是私心在作祟?歷史,只能由一代一代的後人評說。

  • 4 # 笑談趣史五千年

    題目中說李淵一死李世民就帶兵奪位其實是不對的,李淵如果死了李世民不可能馬上造反,因為誰會在自己父親尚未安葬的情況下造反?那簡直是不仁不孝,會被天下人所唾棄。我們都知道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孝道,所以李世民不敢冒天下之打不韙而奪取皇位。

    奪位的最佳時期就是在李淵還沒死之前,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李淵在位,李建成只是一個太子。李世民玄武兵變只是把太子殺死,並沒有奪李淵的皇位,由此可見李世民兵變在原理算不上是奪位,最多就是殺兄之名。

    那麼如果是等李淵死了再奪位,那意義就完全變了。在中國古代的皇位繼承製度裡,一般皇上一死,太子會立馬登基,然後再辦喪事。如果等到太子登基,辦完父親的喪事再奪位,那叫謀反,即使謀反成功殺了李建成,還會留下弒君的罵名,這樣的罵名比弒兄更加難聽。

    所以如果李世民真的等到李淵死後造反,以李世民的能力一定會跟李建成拼個你死我活,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出師無名。李建成事實上並不像唐書說的那麼昏聵無能,反而李建成是一個賢能的太子,在朝中

    的聲望也是很高的,既然沒有過錯,你又以什麼理由造反?即使造反了也不得人心,天下臣民也不會服你。所以李世民這時造反會遇到很大的抵抗,而且會血流成河。

    那麼造反到底會不會成功呢?雖然沒有十分的把握,但以李世民的帶兵打仗能力來看還是極有可能會成功。我們都知道唐朝能夠建立,很大一部分功勞在李世民手裡,他南征北戰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在他的眼裡自己本應該就是太子,所以李世民就算沒有發生玄武之變,也會在李建成登基後選擇造反的,畢竟跟皇位比起來名聲算不了什麼,大不了登基後多做事實成為一個明君。

  • 5 # 唐風宋月

    這個問題我還真的研究過。

    武德九年六月一個清冷的早晨,李世民喋血玄武門,將李建成一箭穿心,帶兵逼李淵讓位,開啟了千古盛世貞觀之治。隨著越來越多的史學家對玄武門事變的解讀以及對李建成真實面目的復原,越來越多的人清晰的認識到,李世民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李建成也沒有傳說中的那麼菜。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是假設的歷史可以讓我們更清晰的瞭解歷史脈絡。

    假如李世民玄武門的那個早晨沒得手,那麼他能明刀真槍的幹過李建成嗎?

    要了解這個問題,還得從玄武門說起。李世民如果玄武門之變沒得手,李建成跑路了,或者李建成先一步得知他的陰謀,跑到李淵那裡告狀,那麼李世民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跑,往哪兒跑,洛陽。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前是留了後路的,就是派高士廉埋伏在芳林門接應,如果玄武門沒得手,那麼接應的人馬就會護送李世民往洛陽撤。

    洛陽是李世民的大本營。李世民打敗王世充之後,就把洛陽經營起來,具體負責人是屈突通。後來他和李建成到了生死相搏的階段,他也不想冒險搞玄武門之變,而是選擇了一條退路,就是去洛陽躲開李建成。但是李建成聽了魏徵的勸告,沒讓李世民走成。

    魏徵說洛陽是李世民的大本營,你如果把他放走了,那就是放虎歸山,如魚得水,以你的武力值,能鬥過李世民嗎。結果李建成聽了此話告訴了李淵,李淵就沒讓李世民去洛陽,李世民所有活路都被堵死,只好冒險一搏,圖窮匕首見。

    李世民跑到洛陽後,李淵和李建成會馬上宣佈他是叛國者,造反者,謀反者,號召全國各地的武裝力量前來討逆。此時李世民的應對之路有三條。

    第一,帶兵直取長安。一不做二不休。這是隋朝兩位造反者楊玄感和李密都沒有走成的一條路。他們沒走成是因為沒拿下洛陽。現在李世民打下了洛陽,兵強馬壯,有糧有錢,條件比楊玄感和李密好多了。

    可是這條路走不通。因為他帶領的是一幫山東豪傑。陳寅恪先生說過,山東豪傑們的政治中心在洛陽。如果李世民想靠著這幫人稱帝,那麼都城也應該定在洛陽而不是長安。所以他如果直取長安,那麼他就是李密的困境,沒人跟著去。李密帶的山東群雄正是李世民帶的這幫人。

    那麼還有第二條路,那就是堅守洛陽。堅守洛陽的話他就是第二個王世充。當年他怎麼打敗王世充的,李建成也會怎麼打敗他。李世民肯定不會走這條路,因為他知道困守孤城有多麼難熬。再說了他是一個叛亂者,困守孤城會導致人心渙散,只要被斷了水陸糧道,大家跟著他沒肉吃,他被手下這幫人拿去當了投名狀是分分鐘的事。他就是劉黑闥的下場。

    因此只剩下一條路,就是背靠洛陽城打運動戰。這是李世民的強項,李世民手下的兩千玄甲軍可不是吃乾飯的。曾創下兩千五百人打敗竇建德三十萬人的記錄。毛主席說的,自古能軍無出秦王之右者,並不是誇大之詞。換言之,只要李建成敢跟李世民硬碰硬,肯定只有死路一條。

    問題是李建成也不是吃屎長大的。李建成也打過很多仗,跟隨李淵攻入長安城,一直備邊和匈奴人搞摩擦,生擒劉黑闥,軍事能力也不弱。

    那麼李建成如果親自帶兵征剿李世民,他的最佳方案就是司馬懿征剿諸葛誕的做法。兵臨城下,圍而不打,政治攻心。畢竟他是討伐者,師出有名。李世民再怎麼說也是叛亂者。時間拖得越長對李世民越不利。

    只要李世民短時間之內打不出好的戰績,那麼各路援兵就會源源不斷的進入討伐行列,李世民的覆亡只是遲早問題。到時候李世民就是有項羽的武力值也無力迴天。

    或者有人說,李世民叛亂,應該李淵派人征剿才對啊,怎麼會輪到李建成。其實是一回事。李淵派人征剿,軍事負責人也會是李建成,因為別人派不出來。當時能與李世民抗衡的軍事人才只有李靖和李勣兩位大拿。但是這兩位李淵根本不敢用。

    李靖跟李淵有過節,李淵要殺李靖還是李世民保下一條命。李世民對李靖有救命之恩,所以難保李靖不會半路反水。而李勣是山東豪傑的領袖人物,李世民帶領的就是山東豪傑,所以李淵也不會派李勣去。

    別人去了都是白給,只能李建成去。李建成有自己河北群雄的嫡系力量,軍事負責人是羅藝。

    所以李建成pk李世民的陣容是這樣的:

    李建成統帥,羅藝軍事力量實際指揮者,薛萬徹等人副手,魏徵王珪參謀。

    李世民統帥,尉遲恭軍事力量實際指揮者,程咬金秦瓊等人副手,房玄齡杜如晦參謀。

    戰場上絕殺力量:李世民為首的尉遲敬德程咬金秦瓊為隊長的玄甲軍對羅藝為首的薛萬徹等人為隊長的燕雲十八騎。

    結局:如果李建成聽了魏徵的話,羅藝不出軍事意外,李世民死定了。不過李世民是個軍事天才,他的戰略戰術甩出李建成羅藝幾條街,李建成能不能扛得住李世民的軍事打擊還真是問題。

    最後只能天下大亂,大唐過早的分裂成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的兩個國家,姑且稱之為東唐和西唐。

    而李世民的接班人李承乾卻是個好戰派。

  • 6 # 歷史其實很可笑

    如果李世民沒有發動“玄武門之變”,而是在李淵死後在發兵奪位,那他就死定了!別以為秦王府麾下那一幫子將領真的有多麼猛,不要忘了,李氏集團真正的猛人都不是李世民這一系的,還有唐初最傑出的軍神李靖也不是李世民這一系的,還有朝廷中基本上大部分朝臣都不是李世民一系的人。李淵活著的時候,李世民那叫爭位,很多人抱著靜觀其變的想法,只不過沒想到李世民夠狠,直接把倆兄弟給搞死了!如果是李淵死後,李世民在動手,那就是謀反了!除了李世民的嫡系,其他人都得有反應。憑秦王府的人在長安根本不可能有什麼作為,就一個李靖就夠秦王府的人喝一壺的了!

  • 7 # 追記歷史

    李世民經常帶兵出去打仗,可以說戰鬥經驗是非常豐富,若只看硬體武力值,那麼不管是李世民還是他身邊的大將,軍事實力是超過李建成的。李建成的團隊偏向於文臣,所以若只有戰略戰策,卻沒有能實施這些戰略的人,也是空有其談。

    以上說的是李世民的軍事優勢,下面咱們說李淵的態度問題。正史上李淵權衡利弊之後,放棄了廢長立幼的想法,這個也可以理解。當時二子相爭不動可能相安無事,但若動必然會起事端,所以李淵選擇了向太子李建成傾斜。李淵的這種傾斜心理,必然會慢慢蠶食李世民的勢力。若李世民甘願坐以待斃,而你問題當中的李淵死後事,這要看李淵死時將李世民的勢力削弱到何種程度?如果李淵死時李世民已經被磨的只剩光桿司令了,那李建成肯定能打敗李世民。若反之還是必敗!

    歷史沒有假設,"如果"之下的歷史變幻多端,牽扯各方面因素不計其數。所以只能將已經發生的歷史主線推演一下,得出的結果也只能是XY。

  • 8 # 涼州七里

    這個腦洞開的挺大。在李建成當上皇帝之後李世民是否還有機會造反成功,是這麼個問題嗎?筆者認為他會死無葬身之地。

    ▲玄武門之變

    第一,李世民為何要發動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屬於僥倖得手,如果有更靠譜的手段,久經沙場的李世民何須鋌而走險呢?

    首先肯定的是事態在往自身不利的方向發展。自天下太平之後李淵逐漸淡忘了想把皇位傳遞給李世民的想法,反而想起了“廢長立幼”的種種壞處,於是採取了一系列打壓秦王的手段。比如征討劉黑闥事件中的臨陣換將,和將“房謀杜斷”的兩大謀士一併調離事件,也體現了這種想法。

    ▲事變前糾結的秦王府

    其次太子的合法儲君身份勢必導致雙方實力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且不說這天底下無窮無盡的人才,就連天策府內部也很難鐵板一塊了,魏徵都能招降,天策府人馬又如何吧?如果不盡早動手,李世民怕是連出手的機會也沒有了。

    因此著急的是秦王,而非太子。

    第二,李建成的人品才幹如何?

    李家創業之際李世民負責收納群雄、南征北戰,而鑑於儲君身份的太子李建成則負責後勤和內政。這是一項不輸於前線拼殺的功勞,不過沒有那麼光鮮亮麗罷了。

    而征討劉黑闥事件中把李世民打的灰頭土臉的河北軍,在李建成帶領著天策府將士並採用魏徵以安撫民心為主的計策時候三下五除二搞定了,這也證明了後者的軍事才能亦是上上之選。

    ▲這張方能匹配李建成的形象

    招攬人才方面,手下也有不少傑出的人才,比如魏徵、王珪,以及薛萬徹、馮立等人,玄武門事變時候薛萬徹帶領兩千騎兵救駕來遲,方投靠了秦王。如果給與李建成足夠的機會的話,其團隊想必不會比天策府遜色。

    第三,天策府的將星謀臣乾的過滿朝文武嗎?

    此問實則是小覷了天下英雄。試問天底下的各路反王和朝堂大將哪個真的比尉遲恭、程咬金遜色了?歸屬天策府的文武不過一小部分罷了。

    秦王的團隊的確很厲害,但畢竟皇帝是李淵,他才具備天底下最大的發言權。

    不說可能存在的分崩離析,就算是李淵死後天策府的原班人馬造反,那也會集體跪於一人馬下。

    ▲這個人就是托塔天王的原型--戰神李靖。此君一生未嘗一敗,滅蕭梁,破輔公祏,擊滅東突厥,平定吐谷渾和嶺南,歷史上是可以與韓信、白起比肩的存在,不是李世民這樣的一流團隊搞的定的(李靖當屬於超一流)。

    世民猶豫未決,問於靈州大都督李靖,靖辭;問於行軍總管李世績,世績辭;世民由是重二人。--《資治通鑑》

    李靖等二人之所以不站隊是因為覺得不牢靠,他們的水準是不論誰當皇帝都必須好好使用的一把利劍,犯不著拿身家性命博個晉身之階。而“世民由是重二人”不過一句往自己臉上貼金的話,既因為二人不參合和高興,同時恨不得把這兩個老狐狸給千刀萬剮了。

    那麼李靖表面上是中立,而真實態度則是“誰當皇帝聽誰的”,李建成位居九五至尊而秦王失去奇襲的突然性之後,你覺得李靖會跟誰走呢?他的衛國公永遠是跑不掉的,區別只是在於由誰來冊封罷了。

    因此答案是肯定的,如果玄武門事變未能如期發動或者沒得手而外逃,李世民將要面的的將是萬劫不復的局面,甚至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李建成絕非庸人,只需略加點撥就會動用中央大義動搖秦王軍心,甚至會不戰而勝。

    後續“六月甲申,命太宗將兵徇西河,下之。” --《舊唐書》

    其實這扯旗造反後的第一仗是兩位公子共同領導的,但在舊唐書中完全抹去李建成,背後的目的昭然若揭。

    歷史上的李建成已經是李氏在西魏成為大柱國後第八代傳人,貴族血統的薰陶讓他彬彬有禮而沉穩大度,如同隋朝的楊勇一般其實是優秀的王朝繼承人。

    然歷史的聲音總是來自於勝利者,何況是李世民這樣一位皇位得之不正而酷愛篡改史書的人呢?為了掩蓋弒兄逼父的真相,《新唐書》和《舊唐書》中極力抹殺李淵和兩位哥哥弟弟的功勞,甚至追加一些現代讀來匪夷所思的橋段,這才有了政權的合法性和比肩秦皇漢武的美名。

    ▲“天可汗”李世民與“百靈來朝”

    然而李世民畢竟也是優秀的,生了兩個有著經天緯地才能的兒子既是李淵的大幸,也是不幸,所謂“三虎出一彪”,李家的另外兩個兒子終究成為了大唐盛世血淋淋的註腳,而這沒有如果和假設。

    十年之後,李世民重用李靖將曾經逼迫唐王朝簽訂渭水之盟的草原天驕--吉利可汗生擒回長安給李淵跳舞助手,成就了漢民族歷史上第二個軍事巔峰,同時也開創了流芳千古的“貞觀之治”,也許這就是天意吧!

  • 9 # 瘋小鳥

    如果沒有發生玄武門事件,李世民根本活不到李淵死去。

    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前,李世民和李建成已經爭鬥了很久,李建成久欲除之而後快。

    當時正值突厥犯境,李建成自以為這是個好機會,於是他向李淵推薦齊王李元吉為元帥出征,目的就是藉此削弱李世民的兵權,把兵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然後再借機除掉秦王。

    李世民知道了李建成的這一陰謀,才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手段,他知道後退只有死路一條,他不想坐以待斃,所以才有了玄武門之變。

    即使李世民活到了李淵死後,他也不可能打贏李建成。

    首先,李淵的態度很重要,他支援的人是太子。

    李淵並不想改立太子,為了幫助李建成順利登上王位,他已經在有意識地一點點剝奪李世民的兵權。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等到李淵去世之時,李世民的勢力肯定大不如前,而此消彼長,李建成彼時手裡已經掌握了足夠的實力。

    其次,李淵死後,李世民再帶兵奪位就是謀反。

    李淵死後,李建成就是名正言順的新帝,剛死了父親就謀反,李世民從道義上就站不住腳。他手下的將領雖然有很多,在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時尚有很多人不願意參與陰謀,助他奪取太子之位,何況現在是真正的謀反。此時的風險跟玄武門事件不可同日而語,又有多少人願意幫助他。

    再次,李建成也是個聰明人,不可能對此毫無防備。

    李建成是長子人也聰明,從小被李淵當成太子來培養,他有著多年與李世民鬥爭的經驗,李世民活著對他來說始終是個威脅。他不可能再給機會讓李世民造反,李淵死後,李建成一定會先下手除去李世民。

    而李世民此時勢力已大不如前,權力也被削弱的差不多了,已經沒有什麼能力再來跟李建成對抗,所以結果只能有一個,那就是李建成完勝。

    所以,李世民也一定能想見這個結果,他不會坐以待斃,玄武門事件必然會發生。

  • 10 # 使用者94738516596

    如果真的是李建成繼位的話,那麼靖難之役可能就會提前上演了。只不過朱棣是把他的侄子趕下臺,而李世民會把他的哥哥趕下臺。

    為什麼說李建成很難打贏李世民呢?

    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大唐的軍隊幾乎都是在李世民的手裡,李建成,李元吉一黨幾乎是沒有軍隊的。所以怎麼和李世民對抗。

    我們來看朝廷上的支援,其實在玄武門之變之前,太子黨,秦王黨早就已經形成了,支援他們兩個的文武大臣可以說是不相上下的。但是李世民主要的是武將的支援。因為整個大唐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當時的武將也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提拔上去的。但是李建成畢竟是太子,嫡長子,所以支援他的人也是不少的,加上在玄武門之變之前其實李淵已經是有偏向李建成的態勢了,李世民是被迫發動玄武門之變的,這個時候李世民不發動政變的話,那麼帝位就到了李建成的手裡了。有了李淵的支援,所以李建成一黨的勢力就更加的大了。

    但是李世民不會等到李淵把帝位傳給李建成之後造反的,因為沒有了理由,李世民要發動政變只能是在李建成繼位之前,一旦李建成登基,李世民就沒有任何機會了。唯一的機會就是起兵造反,但是朱棣畢竟當時還有很多藩王支援,但是李世民可沒有,因為當時大唐的制度和大明是不一樣的,所以李世民就只能選擇在李建成登基之前動手,前面說了這個時候李淵已經是偏向李建成了,所以才會加速了玄武門之變的時間。但是不管怎麼說,李世民手裡的兵權太大,如果李世民真的造反的話,李建成的勝算幾乎是沒有的。唯一的勝算就是李淵的傳位聖旨。

    其實我們後世對於李建成的瞭解已經是很少了,主要的原因還是李世民登基之後把很多關於李建成的都修改了,比如說在新舊唐書裡把大唐建立的功幾乎全部都是李世民的,李建成幾乎是沒有提的,這個很明顯是不太正常的。李建成也是多次的擊退了突厥的進攻的。所以說李建成的能力肯定是不差的。加上李淵又是早早的把政務交給了李建成,這樣的話就導致了李建成失去了在軍中的勢力。

  • 11 # 小南史

    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等到李淵駕崩,李世民在帶兵奪位,那麼等待李世民的只有兵敗如山倒。

    首先,李建成作為太子並不是一無是處,其能力必然可以匹配太子職位的,而且,“玄武門之變”是政變是謀反,更是一場豪賭,一般而言,只有弱勢一方才會去賭,優勢一方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從這裡就能看出在玄武門之變之前,李世民的實力是不如太子李建成的。

    作為後人,我們只能依據《貞觀政要》《舊唐書》《新唐書》這類史書史料去了解唐朝的歷史。

    但是我們都知道。李世民除了有弒兄殺弟的惡名之外,李世民還開不了一個不好的頭,那就是篡改史書,李世民曾經先後多次要求親自觀看高祖李淵和他本人的《實錄》。前幾次,都為史官婉言拒絕。

    到了後期,李世民直接向監修國史的宰相房玄齡表白自己的動機,房玄齡、許敬宗、李延壽、李淳風等人於是將刪改成的《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各20卷呈上。經過李世民授意改定的這“兩朝實錄”中,李建成、李元吉的形象十分醜惡,他們在反隋戰爭中的功績也被一筆抹煞了。

    其實,李淵起兵之初,李建成奉命留在河東,結交了大批仁人志士招攬人才。當時的他對天下大勢有獨到的見解,而李氏宗族習武之風更培養了李建成的政治、軍事才能,李建成也是李淵建唐的重要參與者。

    建唐初期,晉陽起兵,定西河、下絳縣、駐永豐、入長安等軍事活動中,李建成衝鋒陷陣,一馬當先戰功卓著。李建成率先攻破長安,奠定了唐都號令天下的軍事基礎。

    史學者何木風曾說:“作為李淵的長子,李建成在唐帝國未成時所立功勳是卓著的。

    公元617年,李淵正式起兵反隋,李建成受命率眾攻取西河,首戰告捷,李淵在建立大將軍府後,又率領李建成不斷進行征討,唐朝天下馬上得之。

    李建成參與指揮的西河之戰、霍邑之戰、潼關之戰、長安之戰都充分顯示出其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出色的軍事才能。

    公元618年五月,李淵登基,唐朝建立,建成被立為皇太子。李淵對李建成也寄以厚望,李淵外出“巡幸”,李建成則以太子身份坐鎮長安監國,代理一切朝政。

    李建成在唐朝立國後基本上是坐鎮長安,雖然在唐朝後方,但他仍然在軍政事務上獻出頗多良策。李建成在建國後獲得太子身份,有了這個身份必然不能隨便出去征戰了,必然要以處理內政為主,

    在李世民、李元吉、李瑗、羅成鎮壓河北、山東劉黑闥叛軍相繼敗退之後,李建成於危難中主動請旨,領軍出征劉黑闥,恩威並進,平定山東、河北一帶多年的反叛勢力,充分展現了李建成的軍事才能,雖然此次有獲取軍功的嫌疑,但李建成畢竟還是打了勝仗。

    李淵作為一代開國之君,決非平庸之輩,而且李淵也知道大唐新建,內外必然危機四伏,繼,李建成立為太子之後,留在長安協助李淵處理內政,也一切辦得中規中矩,並未發生什麼大錯,可見他是有很強的處理政務的能力。

    李建成作為太子,必然要協助李淵一起管理國家,唐朝初期推行有名的《武德律》、《唐律疏議》等等及“均田令”“租庸調製”等頒佈、實施,以及發展農業,恢復生產等事情中都有李建成的影子。

    為什麼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能輕易得手,完全就是因為李建成對李世民沒有防備,人只有在自己掌握絕對實力面前,才不會對對手防備,在李建成的眼中,李世民根本就和自己不是一個等級的對手。

    如果李世民不搞偷襲,正面是完全沒有實力和李建成對拼的,這也是為什麼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急於殺死李建成的原因,因為只要李建成不死,被李建成逃走了,等待李世民必然是謀反被處死。

    其次,等李淵駕崩之後,由於國不可一日無君,李建成必然是靈前繼位,李建成就是新君了,這個時候李世民在動手,就是明晃晃的造反了,歷史上王爺造反的難以計數,但成功的只有明成祖朱棣,可見其難度之大。

    很多以為,李世民手底下能人太多,李建成手下沒人,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在早期,李淵征戰天下的時候,李世民手裡是有一批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文武大臣,但這些大臣大部分都是在李世民稱帝之後才建立了大量的功勳出名。

    現在我們看來李建成手下沒能人,那是因為就算是有能人,也必然隨著李建成死去了,沒有機會在後面大方光彩,魏徵是能人吧,如果魏徵也在李世民稱帝之後就被處死了,魏徵還能發光發亮嗎?

    說個簡單例子,李靖作為大唐軍神,李靖曾經告過李世民的密,同時在玄武門之變當中保持了中立,如果李建成等到李淵駕崩靈前繼位了,李靖必然是站在新君這邊的,李世民手下大將有誰能比李靖更厲害?

    總而言之,李世民之所以會發動“玄武門之變”,就是認識到自己如果不偷襲,是沒有絲毫機會的,不管從哪方面來講,不偷襲李建成,等到李建成靈前繼位成為新君之後,等待李世民的必然是遭到打壓,成為一個普通王爺,如果造反則必然失敗。

  • 12 # 雄州霧烈

    兄弟鬩牆是一回事,臣子謀反就是另一回事了!

    李淵一死,李建成以太子身份繼位,君臣名分已定,任何人的謀反行為都是大逆不道!

    李唐雖浸染胡風,終是華夏正朔。秦王天策府的人馬只要追隨李世民造反就必然被定義成亂臣賊子。在封建時代這將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道德風險。(順便說一句,這跟靖難之役也完全不同。於公,燕王為臣子。於私,朱棣為叔父。華夏有周公輔成王的千古典範,叔王清君側可以在法理上形成邏輯閉環。)

    李淵的人馬直接效忠新君李建成,而李建成的嫡系東宮長林軍也必然誓死追隨(玄武門之變中他們表現的就頗為搶眼),李元吉更不會放過表達忠心,建功新君的機會。

    李建成坐擁天下,位尊而兵強,李世民造反名不正而言不順,言不順則事難成。

    玄武門之變本就是一次豪賭,是李世民絕望中的放手一搏。

    兵敗是死,坐等也是死,橫豎都是個死,索性拼他個你死我活!

    本就是僥倖取勝,如待李建成登基再造反勝算勢必更低。

    內有北齊、北周(你說李唐自己就是北周餘孽也不是不可以)、南朝、隋朝甚至竇建德、劉黑闥等人的餘孽,外有盛極一時的草原霸主突厥,李世民一旦發動,恐怕就不是禍起蕭牆那麼簡單了。

    一句話,如果李淵死了,李世民再動手的可能性非常低,成功的可能性更是極低(雖然不能說沒有)。唯一能確定的是,無論李世民成敗與否,天下都將因此陷入劇烈動盪。

  • 13 # 小胖茶社

    實話實說,打不過。

    李世民和普通的皇子不同,他並不是在詭譎的內宮之中長大的,只知道陰詭計謀的皇子。

    他的繼位也不是透過權術打敗了自己的兄弟繼承的。

    作為開國的皇子,李世民的功勞已經達到了為人臣子的頂峰。

    天策上將,尚書令,秦王,不論是文官階級,武將階級,還是親貴階級,李世民都已經做到了巔峰。

    玄武門事變不管有沒有發生,只要李世民有當皇帝的這個心思,李建成就沒有機會繼位的。

    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李建成那麼容易被消滅的主要原因是被偷襲的。

    據史料記載,玄武門前只有李建成和李元吉,他們並沒有帶兵前來。

    李世民對他的兄弟二人進行了偷襲,一舉拿下了皇位。

    李建成要戰勝李世民,也只能用偷襲這種方法。以太子的名義暗中下手,在李世民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對李世民下手。

    只要被李世民抓住機會起兵,李建成就沒有勝算了。

  • 14 # 突然心動MM

    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只按王朝繼承之爭來說,李世民根本沒有任何勝算。

    第一,李建成是李淵名正言順立的儲君,一直跟在李淵後面學習治國韜略。李世民雖然一直在外征戰,戰功卓越,但是縱觀歷史上下有那朝開國之君把皇位傳給過能征善戰的皇子,國家剛剛一統需要的是能休養生息的君王。

    第二,李家後面的門閥勢力,李建成的身後是關隴貴族,赫赫有名的八柱國,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於謹,獨孤信(楊堅岳父,李淵外祖父),侯莫陳崇。他們創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朝代輝煌的歷史,是軍事力量最強大的門閥。

    李世民背後則是關東士族,最出門的則是五姓七宗: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范陽盧氏、潁陽鄭氏、太原王氏。

    所以比背景李世民也差了一截。

    第三,李世民的天策上將。難道李世民的功勞有這麼大大到封無可封的地步嗎?

    歷史上以軍功而論,真正做到封無可封的,那就只有一個人,大將軍衛青!

    衛青的功勞之大,大到什麼地步?衛青剛出生的三個兒子直接被封侯,漢武帝在一次封賞裡封了衛青部下足足十個關內侯,這才是封無可封。

    而李世民封為了天策上將但是部下反而遭到了打壓,這明顯是明升暗降。

    第四,如果李世民能夠堂堂正正的在儲君之爭裡戰勝李建成,為何還會發動這種遺臭萬年的玄武門之變呢?之前所說關隴門閥力量這麼強大為什麼沒有插手玄武門之變中呢?為什麼沒有保住他們的代言人李建成呢?那是因為李淵想要藉助奪嫡之爭,來剷除關隴門閥,關隴門閥裡面可都是老狐狸啊,誰能看不出李淵的想法?他們肯定不會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捲入奪嫡之戰。

    所以,當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正中了關隴門閥的下懷。因為只要皇位確立,就不會再有奪嫡之爭。這時候,大唐內部的派系之爭,就沒有了!然後成了皇權與臣權的爭奪,門閥們就又可以聯合在一起,為了相同的利益,一起來制衡皇權!而且,李世民以下犯上,以子逼父,就會成為門閥以後攻訐皇權的有利證據。對於關隴門閥來說,他們最喜歡的就是這種得位不正的皇帝。就跟士大夫階層最喜歡無為而治的皇帝一樣,這樣才好擺佈!

    可能有人不清楚關隴門閥的實力,說道說道。

    渭水之盟,李世民為什麼不敢打?反而要搬空了國庫送給頡利可汗,讓他退兵。不是唐朝的國力不行,打不過匈奴,而是關隴門閥袖手旁觀,按兵不動,讓都城空虛無比,只有一萬兵力。關隴門閥就是想消耗李唐的實力,然後讓李唐不得不依靠門閥。而且,突爵的反應也太快了,8月9日,李世民剛剛的登基。8月24日,突爵的大軍就進攻到長安的郊縣高-陵,打入了關中腹地。

    一路之上,根本就沒有遇到阻擋。

    這比李淵打長安還容易啊!

    各位細品!

  • 15 # 燕然居胥

    歷史沒有假設。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是因為他當時已經別無選擇。如果他不動手,那他的後果就是慢慢的被蠶食掉。

    大唐建立過程中,李淵坐鎮長安,李建成總攬政務。李世民帶軍四處征戰,在軍方中的威望甚高。李淵的態度,仍然是要把大位傳給李建成,既然要傳給李建成,那麼就要削弱李世民的勢力,否則的話,強枝弱幹,李建成上了位,地位也不穩。所以李雲開始逐步削弱李世民的權力。

    當李淵殺了李世民賴以為臂膀的劉文靜的時候,李世民就知道大位不屬於她了。這時候他要麼束手待斃,要麼奮起反抗,其實軍方也並不全部都是支援他的,秦瓊就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所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也並不敢直接篡位,幹掉李建成之後,還是要進宮去到李淵的床前,表表忠心儘儘孝心。之後李淵是沒有辦法了,才把位置傳給李世民。

    所以按照題目中所說,李世民沒有發動玄武門兵變,而是等到李淵死後,李建成上位,佔據了大義,李世民也只能是束手待斃了。

  • 16 # 承恩鎮

    李世民最大的問題就是修改了史書,過於誇大了自己,貶低了李建成,甚至是連李淵也沒啥功勞。

    按照李世民的說法,這個天下都是他自己打下來的,太子嫉妒他,父皇也是個雄厚老實的人,他被太子逼的沒辦法了,才發生了玄武門之變。實際是,李淵起兵的時候,李世民才多大,他確實立了不少功勞,但是太子也不是無能之輩,天下也不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太子能開衙建府,也是靠自己真槍真刀打出來的,屬下也是不少能臣武將的,玄武門之變之前,李世民府內的大將都被調走了,甚至連自己也要被調去封地,也就是等不到李淵死了,李世民的勢力都會被太子剪除掉的,這也是為啥李世民要發動玄武門之變,這次兵變本身就是冒險,成功率並不高。如果不是李世民的大將在宮內首先控制住了李淵,在玄武門中,太子又被割掉了腦袋,在拖一會時間,李世民的府邸就馬上被太子計程車兵給攻打下來了,所以說玄武門也是被逼之舉。

  • 17 # 浪史人

    明白人都知道,李世民口裡說不想爭帝,其實早就盤算好了,就等一個機會,那時他身邊的文臣武將,早已經是李建成的數倍,他又善於收買人心,所以,玄武門一事,很多人倒戈到他那邊。

  • 18 # 亙古懷念說史

    即便是沒有發生玄武門之變,當時的大唐皇太子李建成早已經不是秦王李世民的對手了。所以即便是唐高祖李淵死在李建成之前,李世民也有能力取代李建成。

    只不過李世民直接取代李建成的皇位,他就會像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一樣後半生頂著謀朝篡位的汙名了。

    中國自古以來,帝王將相之間的權力鬥爭都是用硬實力說話,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我們從真實歷史上李世民敢於發動玄武門之變也能夠看出端倪!李世民發動全武門之變後,不僅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殺,實際上唐高祖李淵也被李世民架空了。

    李世民的底氣來自於他的實力!由於常年在外征戰,能爭善戰的李世民在大唐軍中樹立了崇高的威望,身邊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將。

    以至於後來李淵實在無法表彰李世民對大唐開國的作出的功績,就創造了天策上將這樣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稱號。

    李世民的天策府可以開府理事,儼然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小朝廷。玄武門之變前的李世民同時還兼管著大唐的中書省,行宰相之權。

    官吏的任免和軍隊中軍事人才的任免全在李世民手中,也難怪李世民身邊能聚集一批文如房玄齡,杜如晦,武如秦瓊,程咬金,尉遲恭和李靖一批精英人才。

    這些人才在後來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的偉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玄武門之變後,已經掌握絕對話語權的李世民反而將法理上的大唐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定為謀反篡位,真可謂成王敗寇!

    被架空的唐高祖李淵也非常識相地及時冊封李世民為大唐新的皇太子,並於三個月後將皇位禪讓給李世民,自己才得以安享晚年。

    由此可見,不管玄武門之變發生與否,面對權勢滔天的李世民,太子李建成絕對不能忍了!而對於李世民來說,自己建立了豐功偉業卻不能坐上那個最高的位置也實在是天理難容。兄弟二人的火併已經在所難免了,勝負的結局也幾乎是毫無懸念!

  • 19 # 瘋言MAX

    曹彰和曹丕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是李世民選擇拖延的話,對李建成來說就是天降紅包。

    太子具有先天優勢。在主君沒有想法、或是沒有實力換掉太子的情況下,太子的地位是隨著時間的延長,會變得越來越穩固。

    有著太子光環的加成,他就是各路人才選擇效忠的首選目標,各方豪強勢力也會透過利益交換的方式,圍繞在太子周圍,逐漸形成牢不可破的利益集團。

    太子大勢已成,不管主君願意與否,為了朝政的安定,他也得為太子的順利繼位鋪平道路。這樣一來,李世民的優勢會越來越小。

    在上層方面:

    李建成已經和李元吉達成了同盟,背後還有李淵的支援。甚至連對李世民下毒的事,都能無聲無息地遮過去。

    史書上說李淵曾經親口答應李世民,等到大業成功的那一天立他做太子。但這史書可是在李世民的眼皮子底下修訂的啊。終究,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同樣的道理:太子也不是能說換就換的。

    試問,哪個君主能作出這麼無腦的承諾?這分明是在把大唐往分裂的道路上帶啊。所以,在朝廷頂層方面,李世民毫無優勢。

    在中層方面:

    李建成系的主要人物有裴寂、王珪、魏徵、薛萬徹等人;秦王府倒是兵強馬壯,但令人意外的是玄武門之變中,李靖、秦瓊、徐懋功、宇文士及等人卻選擇了中立。

    真不敢想象,要是時間再過幾年,李世民集團的中堅力量還能剩下多少。

    在李淵的暗中支援下,李建成完全可以大肆拉攏;即使拉攏不成,也能像對付劉文靜一樣,讓其身首異處啊。在這方面,李世民的優勢,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弱化。

    在下層方面:

    玄武門之前,就計劃借突厥入侵一事,由李元吉來掛帥出征。如果失去兵權,李世民就是個徹底的孤家寡人。自己能不能活到李淵駕崩之後,都要畫一個大大的問號。

    侵奪兵權這件事,既然李建成敢做,那背後沒有李淵的授意才怪了呢。偏偏作為另一方當事人的李世民,還是透過自己收買的線人,才勉強收到訊息:

    一旦奪取秦王兵權之後,就在昆明池對李世民動手。如果說拉攏中層的危機,還要過些年才能爆發的話;那侵奪兵權的舉動,就是迫在眉睫的危機。

    所以說:

    李世民的優勢,就是南征北戰收攏的人才,暫時還在控制之下;秦王府的兵權,暫時還沒被收繳;靠著這些實力,李世民才能勉強自保。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建成完全可以憑藉頂層的支援、太子的大義,把秦王府的家當,逐漸給收入囊中。到時候李世民就是個失去爪牙的老虎。

    李世民只要不想死,或者還想有所作為的話,那就只能在,優勢沒有消失之前趕緊動手。李淵退位之後,還足足活了九年。要是等到時候再想動手的話,那黃花菜都涼了。

    兵權不是萬能的,官兵的忠誠度對任何人都有保質期。只要朝廷捨得下本錢拉攏,最終都能被拉走。再拿窩闊臺和拖雷舉個例子吧:

    拖雷的兵權,還是鐵木真背書的呢,但那又能如何。擁有兵權的他,註定就是窩闊臺的眼中釘,一杯毒酒不就搞定了。

    李世民要是敢拖延的話,大致也是這個下場吧。這對李建成來說就是個天大的喜訊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手機怎麼連線印表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