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較高的系統生產力 系統生產力是衡量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轉化為產品的效果,主要體現在物質迴圈和能量轉化的能力上。 2、穩定性 一般來說,追求最大的生產力是農業生態系統的主要目標,這是由農業生態系統目的性決定的。我們追求的應該是系統各個迴圈週期或年份的平均生產力,而不是生產力的波動,尤其是對於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這一複合系統來說,更應如此。因此,系統的穩定性便成了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良性迴圈的一個主要特徵。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穩定性表現在系統具有較大的抗逆力和耐衝擊力。 3、持續性 持續性幾乎是所有生態系統都具有的特徵。對於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這一特別重要的人工複合系統來說,在前兩個特徵的前提下,持續性就表示生產力最高、最為穩定的系統的持續狀態。要求達到系統的持續性,就必須保護系統基礎的全面改善,也就是使系統各種自然資源及環境條件的協調狀態長久維持。 4、剩餘性 剩餘性具有雙重的含義。其一是系統組分的疊合,其二是系統中每一營養級的產品並不全部被上一營養級消費掉,總是有剩餘量。系統的剩餘性是系統彈性特性的表現,剩餘量越大系統的彈性越好。但作為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這一目的系統來說,並非剩餘越多越好,過多的剩餘是相對系統目的性的一種浪費。因此,一個正常的維持良性迴圈的農業生態系統,在迴圈的各個環節上總是留有適量剩餘物質,有利於系統的持續發展。 5、多維性 農業生態系統是由有生命的動、植物和無生命的環境複合而成,系統中的動植物複雜而多樣,它們在其自身適宜的環境中生存、繁衍和消亡,從系統的角度看,它們的分佈和生息狀態具有多維性。 然而,在現代社會,隨著人口的膨脹,社會需求量的增大,人們干預自然的能力也愈來愈強,從而間接或直接地破壞大自然中動、植物的多維性生息特徵。使生態系統面臨著一次嚴峻的考驗。因此,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要求人們重新考慮系統的多維性問題。 6、開放有序性 一個良性迴圈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必定是一個開放系統,而且各系統的各個組分處於穩定有序的狀態。這種系統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資訊,並透過系統內各有序的子系統,多因素之間的協同作用促進系統不斷地向更高一級的良性迴圈轉化。一般說來,自然界的各種系統都是開放性的。但是,一旦這些系統遭受人為的干預且違背了自然規律,則有可能導致系統的封閉。封閉的系統與外界隔絕,當內部結構失調時得不到外部的補償,從而導致紊亂、無序,這種結構的系統必然不斷退化直至崩潰。所以開放是農業生態系統良性迴圈的必要條件,而一個良性迴圈的農業生態系統必然會表現出開放有序的明顯特徵。 7、自理性 嚴格說來,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是一個自理系統。作為這個系統的組分——人,雖然可以採取一系列措施對系統干預,但人始終是系統的一個要素作為自身的一員,而不是作為它的對立面。人們不是要征服自然,而要在適應中改造自然。這樣人就與系統的其它組分取得了和諧統一。系統便不是在外部人力的強力干預下不規則地執行,而是在系統最活躍的因素——人的調節中,有規律地進行新陳代謝、正向演替。 8、動態平衡性 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基礎是各種有生命的動、植物及微生物。它們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地維持著物質和能量的平衡。也正是這些生物要求不斷髮展,不斷進化,就需要系統中存在進化的內在動力—能量差。對於良性迴圈的農業生態系統來說,這種能量差是由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分佈的不均衡性產生的,它推動著系統的正向演替,形成了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動態平衡。這種平衡不是絕對的平衡,不是均衡,是一種遠離均衡狀態的生物種間、因素間的協調關係,是一種動態平衡關係。所以說,良性迴圈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是一種動態的平衡系統。
1、較高的系統生產力 系統生產力是衡量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轉化為產品的效果,主要體現在物質迴圈和能量轉化的能力上。 2、穩定性 一般來說,追求最大的生產力是農業生態系統的主要目標,這是由農業生態系統目的性決定的。我們追求的應該是系統各個迴圈週期或年份的平均生產力,而不是生產力的波動,尤其是對於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這一複合系統來說,更應如此。因此,系統的穩定性便成了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良性迴圈的一個主要特徵。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穩定性表現在系統具有較大的抗逆力和耐衝擊力。 3、持續性 持續性幾乎是所有生態系統都具有的特徵。對於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這一特別重要的人工複合系統來說,在前兩個特徵的前提下,持續性就表示生產力最高、最為穩定的系統的持續狀態。要求達到系統的持續性,就必須保護系統基礎的全面改善,也就是使系統各種自然資源及環境條件的協調狀態長久維持。 4、剩餘性 剩餘性具有雙重的含義。其一是系統組分的疊合,其二是系統中每一營養級的產品並不全部被上一營養級消費掉,總是有剩餘量。系統的剩餘性是系統彈性特性的表現,剩餘量越大系統的彈性越好。但作為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這一目的系統來說,並非剩餘越多越好,過多的剩餘是相對系統目的性的一種浪費。因此,一個正常的維持良性迴圈的農業生態系統,在迴圈的各個環節上總是留有適量剩餘物質,有利於系統的持續發展。 5、多維性 農業生態系統是由有生命的動、植物和無生命的環境複合而成,系統中的動植物複雜而多樣,它們在其自身適宜的環境中生存、繁衍和消亡,從系統的角度看,它們的分佈和生息狀態具有多維性。 然而,在現代社會,隨著人口的膨脹,社會需求量的增大,人們干預自然的能力也愈來愈強,從而間接或直接地破壞大自然中動、植物的多維性生息特徵。使生態系統面臨著一次嚴峻的考驗。因此,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要求人們重新考慮系統的多維性問題。 6、開放有序性 一個良性迴圈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必定是一個開放系統,而且各系統的各個組分處於穩定有序的狀態。這種系統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資訊,並透過系統內各有序的子系統,多因素之間的協同作用促進系統不斷地向更高一級的良性迴圈轉化。一般說來,自然界的各種系統都是開放性的。但是,一旦這些系統遭受人為的干預且違背了自然規律,則有可能導致系統的封閉。封閉的系統與外界隔絕,當內部結構失調時得不到外部的補償,從而導致紊亂、無序,這種結構的系統必然不斷退化直至崩潰。所以開放是農業生態系統良性迴圈的必要條件,而一個良性迴圈的農業生態系統必然會表現出開放有序的明顯特徵。 7、自理性 嚴格說來,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是一個自理系統。作為這個系統的組分——人,雖然可以採取一系列措施對系統干預,但人始終是系統的一個要素作為自身的一員,而不是作為它的對立面。人們不是要征服自然,而要在適應中改造自然。這樣人就與系統的其它組分取得了和諧統一。系統便不是在外部人力的強力干預下不規則地執行,而是在系統最活躍的因素——人的調節中,有規律地進行新陳代謝、正向演替。 8、動態平衡性 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基礎是各種有生命的動、植物及微生物。它們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地維持著物質和能量的平衡。也正是這些生物要求不斷髮展,不斷進化,就需要系統中存在進化的內在動力—能量差。對於良性迴圈的農業生態系統來說,這種能量差是由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分佈的不均衡性產生的,它推動著系統的正向演替,形成了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動態平衡。這種平衡不是絕對的平衡,不是均衡,是一種遠離均衡狀態的生物種間、因素間的協調關係,是一種動態平衡關係。所以說,良性迴圈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是一種動態的平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