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篤行致遠

    吸取唐朝滅亡的教訓,眾所周知,唐晚期,地方節度使權利很大,各自擁兵自重,逐漸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最後,唐被地方節度使所牽制,無力鎮壓地方。唐滅亡後,全國進入分裂時期,即五胡十六國。趙匡胤在這種環境裡面逐漸壯大,深知地方權利大後,會嚴重威脅中央權利。因此,他掌權後採取三種辦法解決了地方尾大不掉的局面:“兵“、“權”、“錢”。

  • 2 # 我不愛吃發麵餅

    歷朝歷代的皇帝最怕的就是手握兵權的大臣,因為一旦有了兵權,就有可能發動兵變。在歷朝皇帝中,要數宋太祖趙匡胤最害怕武將叛亂了。因為他自己原來就是一個有兵權的大臣,後來透過發動政變,才成功登上皇位的。他深知一個武將擁有重兵,是一個怎樣的情景。在趙匡胤剛登基不久,又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就是當時他手下有兩個節度使,他們在任上發動了叛亂。最後還宋太祖趙匡胤親自帶兵去平定的,還費了不少小的力氣。

    經過這件事之後啊,宋太祖趙匡胤心裡一直感到不安,他非常害怕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而且趙匡胤還經常在夢中,夢到當初自己是怎麼樣登上皇位的,他每每想到這些,心裡就十分的後怕。後來有一次,趙匡胤就找來了趙普,趙匡胤就對趙普說:“自從唐朝末年以後,就是五代十國了,戰爭從來就沒有停過,我心裡非常的傷痛啊,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的老百姓是死於戰火之中的啊,到底要怎樣才能結束無休無止的戰爭呢?”趙普對趙匡胤說:“這個道理非常的簡單,國家之所以會混亂,就是因為各個藩鎮擁有太大的兵權了,如果把這些藩鎮的兵權都集中到朝廷來,那麼天下就會太平無事了。”宋太祖連連點頭,表示贊同他的說法。

    在幾天之後啊,宋太祖趙匡胤就在皇宮裡擺下宴席,他邀請了當時的幾位老將軍前來喝酒聊天,他們之中有十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宋太祖趙匡胤,趁著喝了很多酒。於是他就命令自己身邊的太監們,宮女們全部退了出去。他拿起了一杯酒,邀請在座的人和他一同乾杯,趙匡胤說道:“如果不是你們的幫助,我也不會坐到這個位置上來,也不會有今天這個樣子。但是你們不知道的是啊,自從我做了這個皇帝之後啊,有很多心煩意亂的事情,還不如去做一個節度使自由自在。不瞞你們說,從當上皇帝這一年來啊,我就沒有睡過一個安穩的覺。”石守信等人聽了之後,非常的吃驚,就連忙問趙匡胤,這是什麼原因。宋太祖趙匡胤說:“這不是明明白白的事情嘛,皇帝這個位置啊,讓太多的人眼紅了,我感覺在上面多不安全啊。”石守信等人聽到宋太祖這樣一說,被嚇了一大跳,紛紛跪在地上說:“皇上你不要這麼說,現在天下已經太平無事了,誰還敢對皇上你不忠心啊。在天下就沒有這樣的人,您放心做你的皇位就行了。”

    石守信等人說完這些之後,宋太祖趙匡胤也沒有急著回答他。等了一會兒他才說:“你們幾位老將我是信得過的,但是你們手下的人就不一定了,他們之中肯定有貪圖富貴的,如果他們往你們身上披黃袍,你們想不幹,恐怕也是不行的吧。”石守信等人聽了這些話,他們感到了自己大禍臨頭了,就連忙在那裡磕頭,哭著喊著說:“我們都是一些粗人,實在沒有想到這麼周到,就請陛下給我們指一條明路吧。”宋太祖趙匡胤就對他們說:“我已經替你們想好了一條明路了,你們把你們的兵權交給朝廷吧,去一地方做個閒散的官,然後再買一些土地,你給子孫留下一點點家業嘛,平平安安的度過一個晚年。然後我再與你們結為親家嘛,這樣一來,我們彼此就不用猜疑了,這樣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人異口同聲的說:“皇上您這個辦法想得太好了,我們願意照顧你的辦法做。”

    在第二天一早啊,他們就來到宮裡面上早朝,石守信他們就向皇上遞了一張奏摺。他們在上面寫道,自己已經年事已高了,而且還有疾病在身,就想告老回鄉,安穩的度過下半輩子。趙匡胤心裡很高興啊,也很快的就批准了,收回了他們的兵權。在收回他們兵權之後,還想給他們每人一大筆財物,並安排他們去各地做官去了。歷史上把這件事情稱為“杯酒釋兵權”。

  • 3 # 福郎的探索

    建隆二年(961)七月,初秋的開封天高雲淡,清明時節新煮的酒正好開壇。受邀的石守信等人都很高興,因為他們都是陳橋兵變的重要人物,大宋王朝的開國元勳,也是趙匡胤發跡之前的老弟兄。這樣的聚會,總是開心的。太祖皇帝卻顯得若有所思。石守信看出問題來了。

    他問:陛下有心事?趙匡胤說:皇帝不好當呀!我每天晚上都睡不著。石守信問:為什麼?

    趙匡胤說:我這個位子,誰不想坐?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他們齊刷刷地跪下來說: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

    趙匡胤說:你們是不會,別人呢?石守信問:誰?趙匡胤說:諸位手下那些貪圖富貴的人呀!萬一他們故技重演,也弄件黃袍披在你們身上,請問拒絕得了嗎?石守信等人以為自己受到猜忌,一個個魂飛魄散,淚流滿面地說:臣等一介武夫,冥頑不化,何曾想到許多?懇請陛下慈悲為懷,為臣等指點迷津,給條活路。

    趙匡胤說:人生苦短,如白駒之過隙。對酒當歌,悲富貴不常在。你們為什麼不替自己好好規劃一下呢?

    石守信等人都說:請陛下明示。

    趙匡胤說:交出兵權,換個肥缺,興豪宅,置田產,擁歌姬,飲美酒,子孫無虞,自己也快樂。我再與你們都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很好嗎?

    眾人都說:陛下體貼入微,恩重如山!第二天,他們紛紛宣稱自己身體不好,請求辭職,太祖皇帝則給予了親切的慰問和豐厚的獎賞。太祖皇帝要防止別人黃袍加身都是肯定的。同樣可以肯定的是,交出兵權的功臣們都受到給了厚待,不但自己安享晚年,子子孫孫也富貴榮華,以至於在開封城內,紙醉金迷的高消費群體和時尚引領人,就是將門子弟娼門女。

    總之就是要加強皇權,消除因為從晚唐五代以來,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節度使獨斷專行,割據一方(我們說的五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武將傭兵自重,弒君奪位的隱患,也是為了避免黃袍加身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將領身上。

    比起歷史上很多兔死狗烹的帝王,我給個人認為趙匡胤還是仁義的。

  • 4 # 白玉湯1975

    子胥功高吳王忌,文種滅吳身首分……

    一旦天平定,君主往往要大殺功臣,這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漢朝的劉邦,明朝的朱元璋就是這樣的典型,然而宋太祖趙匡胤非但不殺這些功臣,反而釆取了一種和平的策略,他按排了一場著名的酒局,讓君臣之間都有了一個較好的結果。這就是歷史上的: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憑藉手中的軍事實力,輕易的就取代了後周,成為中國北方的統治者,登基之初,他便嘉獎了參與“陳橋驛兵變”的眾位將領。

    分別任命慕容延釗、高懷德、韓令坤、石守信……這些老將在禁軍中擔任重要職務。

    這種安排固然在兵變以後迅速穩定了軍情,然而這些主要將領在禁軍中的威望與權力,很快就成為了皇帝直接掌控禁軍的阻礙。

    這位出身軍旅,又經過“黃袍加身”的皇帝深知掌握兵權意味著什麼。

    建隆二年,也就是趙匡胤稱帝的第二年。他見到國家局勢己經得到了控制,就動了解除這些禁軍將領兵權的心。

    起初趙匡胤還是有些顧忌的,也不想這麼快開罪這些老部下,然而趙普的進言,使他下定了決心。

    趙普說:“如果石守信的部下有人貪圖富貴,擁戴他仿效陳橋驛兵變,將黃袍披到石守信的身上,這些人還會繼續忠於您嗎?”

    這番話說的宋太祖心中煩亂,決心徹底解決將領的兵權問題。

    同年七月,宋太祖把石守信等舊部召來飲酒歡聚。當眾人酒酣耳熱之際,趙匡胤揮手屏退侍從,仰天長嘆一聲,對眾將言道:“如果沒有你們對我的擁戴,我是無法座在這張龍椅上的,但是你們不知道我這個皇帝做的十分困難,每天夜不能寐,就是作惡夢。說句實話還不如做節度使的時候與大家在一起來得快活。”

    眾將忙問這是為什麼呢?宋太祖道:“這不是很清楚嗎,我這個皇位誰不想要呢?

    聽罷,眾將大駭,慌忙跪下。言道:“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己定,天下歸心,誰還敢再起異心。宋太祖見狀感嘆一道:“我知道你們對我忠心不二,沒有異心。可你們的部下呢,如果有一天他們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就算你們不想當皇帝,又能辦得到嗎?”

    這一翻話聽得眾將汗毛倒豎,五雷轟頂。知道自己因為手握兵權遭到君主的猜忌,一句話說錯就可能引來殺身之禍。紛紛請求趙匡胤給指一條“可生之途”。

    宋太祖一見眾將惶恐,忙開導眾將說:“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轉瞬而己。如今大家功成名就,不如放下兵權,購買良田美宅,歌伎舞女,日夜飲酒相歡,頤養天年。我趙氏宗室也同你們結成婚姻,從此,你我君臣之間再無猜疑,相安無事,這樣不是很好嗎?”

    話以至此,眾將已經明白了,太祖皇帝是用榮華富貴的承諾來換取他們的兵權。

    石守信等眾將見宋太祖如此推心置腹,然而又是一點不留迴旋餘地,只能府首聽命。

    次日,眾將紛紛上表稱病,要求皇帝解除其手中的兵權,宋太祖順水推舟,欣然同意。

    事後趙匡胤也遵守了自己的許諾,給予眾人金銀田產,並與這些舊部結成姻親。

    宋太祖此舉,把軍權牢牢的集中於自己一人之手,在最大限度上防止了兵變的產生。

    一桌席,一杯酒,一段話。宋太祖兵不血刃地,在充滿血腥與陰謀的古代政治鬥爭中完勝。無疑這是個戲劇化的傳奇經過。

  • 5 # 它山狼煙

    正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盛唐以來,朝廷生平日久,從而致使邊鎮節度使做大,進而爆發了安史之亂,此後雖然歷經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的力戰,方使李唐國勢得以延續,但始終無法中興到貞觀至開元的盛世。而且安史之亂雖然撲滅,但邊鎮兵權、財權中央政府已很難管轄,尾大不掉之勢已無法解除。至唐末,黃巢起義更是成為了壓死大唐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後唐朝皇帝更是失去了起碼的尊嚴,被太監和邊鎮節度使輪流甚至雙重羞辱。

    公元907年,受朝廷重用的黃巢降將終於按捺不住,直接取代李唐建立後梁,自己當了皇帝。此後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短短几十年內五個朝代走馬燈似的更換,都是由於武將擁兵自重,從而取代前朝。

    至於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更是如此,趙匡胤武將出身,在金庸老先生的武俠世界裡,相傳太祖長拳就是他創立的,而他本身就是後周將領,當時後周在經歷郭威、柴榮兩代明君後,國力漸盛,柴榮甚至一度收回了燕雲十六州的部分失地,可惜由於柴榮在關鍵時候不幸感染惡疾,倉促離世,留下少主。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被石守信等手下將領推上帝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和黃袍加身。

    鑑於上述百年內接連發生的武將叛變事件,包括自己的那次,趙匡胤可謂心有餘悸,為了擺脫這種惡性的迴圈,他必須對武將的兵權問題加以限制。而在大宋以前,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後也曾清洗武將功臣,但由於所用手段過於直白、血腥,進而導致不少武將人人自危,紛紛叛變。趙匡胤借鑑了劉邦失敗的回收兵權的教訓,從而想到了這個相對文明,也比較顧情面的回收兵權的方式。就是給錢、給官,換回兵權,至於喝酒,只是挑起話題的一種方式而已。

  • 6 # 火木清華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稱帝,後周滅建立了宋王朝。公元961年,宋太祖趙匡胤設宴,曉諭禁軍大將石守信等人罷兵權歸故里,此舉史稱為“杯酒釋兵權”。

    發動“陳橋兵變”的關鍵人物叫趙普,他多謀善策,讀書雖然不多,但對政事有獨到的見解。陳橋兵變時,趙普任掌書記,是趙匡胤的心腹謀士。建宋後論功行賞,授予趙普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趙匡胤視趙普為智囊軍師,事無鉅細都要與他商量,再作最後的決定。

    陳橋兵變後論功行賞,石守信和王審琦分別為歸德軍節度使和泰寧軍節度使及殿前都指揮使,掌握著國家最精銳和數量近全國總兵額一半的禁軍,負責出征和保衛皇帝與都城的任務。手握重兵的慕容廷釗任殿前都點檢,韓令坤擔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趙普對此感到很擔心,多次在趙匡胤耳邊嘮叨。趙匡胤說:“他們都像我的親兄弟一樣,是不會背叛我的,你可能多慮了。”趙普深思後說:“現在他們一定不會反,但是有朝一日,他們被手下有野心的人黃袍加身,到時他們就身不由己了。”他又把趙匡胤與柴榮的關係作了比較,當年柴榮待趙匡胤恩重如山,但趙匡胤還是在部下的鼓動下奪取了後周的政權。生動的事實使趙匡胤如夢初醒。從宋朝一建立,如何結束和防止唐末五代軍閥割劇政局不穩的局面一直都是趙匡胤的心結,他經常跟趙普談起這個話題。

    有一天,他主動找來趙普 ,說:“從唐宋以來,幾十年時間,出了8姓12個君王,僭稱皇帝和篡奪政權的事比比皆是,戰亂不斷。我想要結束天下的戰爭,開創長治久安的局面,應該用什麼方法呢?”趙普說:“陛下考慮到這個問題,是天地神人的福氣。我看,關鍵是節度使權力太大,造成尾大不掉的後果,而危及皇權,只要削弱他們的行政權,剝奪他們的兵權,那些節度使就不敢有什麼想法了。”趙匡胤恍然大悟,決心依照趙普説的辦。

    公元961年,為了保證自己地位不受威脅,趙匡胤首先把討伐李重進回來的大將慕容延釗的殿前都點檢職務免去,改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免去韓令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的職務,改任成德節度使。此後不再設殿前都點檢一職。接下來,趙匡胤又謀算起他最親信的老朋友的軍權。有一天晚朝以後,趙匡胤將石守信等大將留下來喝酒敘舊。趙匡胤趁酒酣耳熱之際,命令身邊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請大家喝乾之後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今天這個樣子,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多難心事,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你們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睡過一夜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很吃驚,連忙問這是什麼原因。趙匡胤說:“這不是明擺著嗎?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石守信等人聽趙匡胤這麼一說,都驚慌失措,跪地上說:”陛下為什麼這樣說呢?現在天下已經太平無事了,誰還敢對陛下不忠呢?”趙匡胤擺擺手說:“們們幾位我是信得過的,只怕你們的部下當中,有人貪圖富貴,往你們身上披黃袍,你們想不幹,恐怕也不行吧?”石守信等聽趙匡胤這麼說,頓時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流著淚說:“我們都是粗心人,想得不周到,請陛下給我們指引一條出路。”趙匡胤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給朝廷,去地方做個閒官,置些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平平安安地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這樣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一齊說:”陛下為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第二天,石守信等大臣一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趙匡胤馬上准許,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每人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石守信等重臣元老的軍權後,趙匡胤又採取措施加強禁軍,並用各種手段牢牢控制住禁軍,使其成為鞏固統治最重要的力量,以對抗實力強大的各地方節度使。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為了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權政治制度,解決軍閥割據問題而利於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

  • 7 # 慕雲舒

    這其實要從唐的藩鎮說起,熟悉歷史的都知道,自宋朝開始,中原王朝開始重文輕武,武將的地位開始被被不斷打壓,其後果就是軍備鬆弛,沒有了相應的武力保護,中原王朝的繁華不過是周邊各個部族眼中的一塊肥肉。要知道在宋以前,中原王朝其實都是尚武的,那麼,由尚武轉向重文輕武的原因是什麼呢?

    唐朝前期,皇帝們都是熱衷於開疆擴土的,唐初先後擊破了東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諸部,設立都督府;此後,又打敗西突厥,滅高昌,於其地設立州縣治理,奠定了唐朝遼闊的疆域。但進攻的步伐還沒有停止,顯慶年間又平西突厥賀魯,設立二都護府統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東的地區分置都督府。這就是藩鎮的起源。

    至唐玄宗年間,由於府兵制的徹底崩壞,募兵制開始取代府兵制,各節度使自行就地募兵就成為必然。自開元二十五年以後,各鎮節度使下的軍隊都相繼變成了募兵。募兵的來源相當複雜,其中主要是失去土地的農民和無職業的流浪人、亡命無賴以及走投無路或無依無靠之徒。這些士兵一般都終身從軍,兄弟相繼,父子相承,世代以軍旅為家。因為藩鎮節度使掌握著他們的生殺、賞罰、升降等權利,士兵們對藩鎮節度使的依賴性也極強,他們“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於是,藩鎮節度使們便逐漸培養起只忠於自己的親兵部隊,擁有了軍權。

    安史之亂的爆發正是這種制度的體現,安史之亂以後,整個大唐藩鎮割據,唐王朝不但失去了向外開疆拓土的實力,而且整個中原幾乎回到了春秋戰國,大唐朝廷開始無力控制四方藩鎮,天下各路節度使尾大不掉,目無天子。這直接影響了此後千餘年的中國歷史程序。

    朝廷上,當政宦官們開始任意廢立李世民的子孫;地方上,藩鎮節度使們擁有自己的私人軍隊和領土,他們不服從朝廷的調遣,於各自的領地內形成事實上的獨立王國。

    即便當地的節度使死去,新任的節度使也不可能出自於大唐天子的選擇,藩鎮的兵將們會推選一個能夠代表他們利益的新的節度使出來。於是一個更加扯的局面出現了。各藩鎮的兵將們往往為了對現有權力的重新分配,開始對節度使行使廢立之權,從此,殺一帥,立一帥,有同兒戲。節度使們也成了藩鎮兵將們手中的一枚棋子。

    以魏博鎮為例,田承嗣死後,魏博牙兵無人能制。平常欺行霸市,強取豪奪;殺人越貨,官府無人敢管。二百年的時間裡,隨意更換節度使的人選。比如史憲誠、何全皞、韓君雄、樂彥貞,都是牙軍們隨意擁立。平常的賞賜稍不如意,就有可能被軍士殺死,甚至是全族被殺。

    到了五代十國,此風氣更是愈演愈烈,就由大將廢立節度使變成了大將廢立皇帝,事成則一起升官發財;事敗,則被擁立的冤大頭背鍋。武人干政達到了中國數千年以來的頂峰。

    如:石敬塘做河東節度使時,他的部下就在他率兵出征時突然譁變,向他高呼萬歲,意欲擁他為帝,石敬塘當時大驚失色,急忙下令斬殺為首的三十多名將領、親兵以表示自己的忠誠。至於以後的兒皇帝那時後話。

    再有後晉大將楊光遠率兵至滑州時,也有將校突然要擁立他為帝,楊光遠斥他們:“天子豈汝等販賣之物?”鬚髮飛張,聲色俱厲,這才喝止了他們的蠢動。大將符彥饒在瓦橋關守戌時,亦有部將欲“擁立”其。其只得假裝應允,然後暗伏甲士將這些人盡數殺光。

    後唐時,楊仁晸率軍出征,軍士皇甫暉等興兵作亂,推舉指揮使楊仁晸為統帥,楊仁晸不從,亂兵居然將楊仁晸殺害,皇甫暉提著楊仁晸的頭顱來脅迫趙在禮為帥。趙在禮聽說發生兵變,想爬牆逃走,被皇甫暉拉著腳從牆頭拉下來,然後把刀架到趙在禮脖子上,把楊仁晸的首級給他看,還說,不從我們就如此首級。“趙在禮知道不可抗拒,才不得已答應。

    還有後唐明宗李嗣源,他率兵征討魏州不得已叛變的趙在禮時,兵士譁變,結果與魏州叛軍會合,居然劫持李嗣源,要擁戴其稱帝,此時的李嗣源並無反意,還為此偷偷逃出了自己的軍營,只是當時事態已成,此時回到朝廷表忠心也難逃一死,才將錯就錯稱了皇帝。

    包括後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其實與前面說的歷次兵變沒有什麼區別。

    此時的武將簡直就成了“武禍”,同為亂世但是與三國與南北朝相比,五代的武人們可謂毫無廉恥可言,投降叛變簡直和吃飯一樣普遍,對於五代的武人來講,投降、叛變、擁立這種升官途徑可比戰場廝殺同強敵作戰風險小多了,他們自然樂此不疲。就如後周世宗柴榮即位時,遇到契丹南侵,這時諸多大將不思退敵,居然要逃跑,在他們看來,誰當皇帝都一樣,打不過就投降唄。惹得柴榮連殺70多員逃跑的將軍才算穩住了局勢。

    到北宋建立,這種“武禍”的局面已經持續了兩百年之久,為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自北宋起,歷代中原王朝都對武人嚴加防範,不斷打壓武人的地位。

    然而,凡事不可因噎廢食,限制武人沒有錯,但是把武人打壓的一錢不值也要出大亂子的。

    唐以前,人們講究的是功名只應馬上取,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李賀的這首詩其實就是那個時代人們對功名的寫照,可是自宋以後呢?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宋真宗的這首《勸學詩》代表的是宋以後人們對功名的態度,韓琦一句:“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兒。”更是給武人徹底定了性。從此,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看看狄青最終怎麼被文官迫害致死就可以看出,抑制武人的出發點已經跑偏了。

    武人的地位一降再降,到明朝,戚繼光對首輔張居正居然要自稱門下走狗,武人的地位尊嚴蕩然無存。然而僅僅靠道德文章能夠擊敗侵略者嗎?自宋以後的一出出、一幕幕已經給出了答案。

  • 8 # 自歷史來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大家都瞭解,這裡就不多作過程的介紹了,就來說一說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杯酒釋兵權”?或者說,“杯酒釋兵權”在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建隆元年(960年),在趙匡胤代周立宋之後不久,昭義節度使李筠和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相繼擁兵反叛,趙匡胤親率精兵良將出徵,至十一月方將叛亂平息。此後的一天,趙匡胤向心腹謀臣趙普詢問息兵止戈、國家長治久安之法。趙普指出,藩鎮割據、臣強君弱是導致國家戰火不斷的根本原因,然後向趙匡胤提出了“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為解決藩鎮問題的總方針。

    趙匡胤出身行伍,深知自唐末以來的五代亂局中兵權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因此,趙匡胤把收回兵權作為解決藩鎮問題的第一步,就發生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成功收回了功臣們的兵權,隨後又對地方實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第一,稍奪其權。為削弱節度使的行政權力,把節度使駐地以外兼領的州郡——支郡直屬京師。同時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地方行政官員,直接對中央負責,不再聽令於節度使。

    第二,制其錢穀。限制節度使的財政糧餉許可權,除留少量應付日常經費外,地方上其餘的錢帛都要送到京城上交中央。

    第三,收其精兵。加強對禁軍的控制,把藩鎮所轄軍隊中驍勇的人都選送到京城補入禁軍。又選強壯計程車卒定為“兵樣”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樣”標準的人加以訓練,然後送到京城當禁軍。

    透過這些措施,在宋初時,唐末五代以來的那種專制一方的藩鎮便逐漸消失了。

  • 9 # 溫史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不過在回答之前我們得先了解趙匡胤在當初是如何當上皇帝的,這樣就能明白其為何要“杯酒釋兵權”了。當年的五代十國,戰爭不斷時局混亂,當時的趙匡胤還只是後周的一個將領,跟隨當時的後周皇帝周世宗柴榮四處征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尤其是在與手下的各個將領的關係親如兄弟,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當週世宗去世後,年幼的小皇帝無力支撐起龐大的帝國,而且當時軍閥混戰,趙匡胤被部下慫恿黃袍加身自立為王,接過了後周的政權和勢力。而為什麼趙匡胤要杯酒釋兵權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手下將軍擁兵自重,擔心其當初的黃袍加身重演。

    當初的趙匡胤就是依靠自己部下的擁護而成為皇帝的,所以他也深知一位將軍與部下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甚至手底下的兵很多都只是忠於將軍而不是皇帝,這是一個巨大的隱患。畢竟其曾經就是一路依靠部將的愛戴才走到了今天,所以為了自己的帝位穩固,只能採取溫和的手段奪取自己曾經部下的兵權,讓他們脫離權利的中心,避免曾經自己的情況在他們的身上重現。

    二.當時的北宋王朝已經建立,時局穩定,已經不需要這麼多兵力和實權將軍了,為了王朝穩定,必須削弱底下將軍的力量。

    眾所周知,當時的趙匡胤經過多年的征戰,基本統一了北方,建立了自己的北宋王朝。當時朝局穩定,只需要發展小農經濟就好,在可遇見的未來,並不會有什麼戰爭發生,所以那些手握大權的將軍自然也應該要削弱了,為了王朝穩定必須要這樣做。

    三.趙匡胤之所以採取“杯酒釋兵權”的溫和方式,主要還是心太軟,畢竟這些都是曾經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的親信,不捨得大開殺戒,所以只是讓他們交出兵權而已。

    趙匡胤之所以能如此順利的當是皇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那些親信將領的支援。所以對於這些跟他南征北戰這麼多年的親信,趙匡胤其實是有不同的情感在裡面的,殺的話太不近人情,畢竟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所以只能採取溫和的方式讓他們自己交出兵權,然後趙匡胤許以他們田地金錢,回去享榮華富貴,安度晚年。

    總結:趙匡胤之所以“杯酒釋兵權”最大的原因是為了江山的穩定,也為了給天下人知道他是一位有人情味的皇帝,對於曾經跟隨自己的部下並不會虧待,反而許以榮華富貴。

  • 10 # 蟻史為諫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想來回顧一下有名的歷史知識,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一直以來被我們視為忍辱負重,最終成功的典範;可是勾踐成功之後是如何對待輔佐他成長的左右手呢?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范蠡寫給文種的經典,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故事中不斷的重複。范蠡窺破天機在勾踐功成名就之時果斷退隱陶地,最後成為一方富甲!而文種無法放棄成功後的榮華富貴,最終被勾踐送去地府輔佐先王。

    傳說范蠡退隱時帶著西施泛舟而去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帝王成就霸業之後一種手段,他直接有效;可以最快的解決潛在的威脅;對於穩固統治地位非常重要。

    戰國時期的勾踐,復仇成功之前越國的國內外的一切事務都是范蠡和文種處理。可以說他們的地位直接威脅到了勾踐,同時還有一個原因也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范蠡、文種知道太多勾踐的醜事。所以既然勾踐已經過河就該是拆橋的時候了,所以文種的死在意料之中(至少在范蠡的意料之中)

    宋太祖趙匡胤,是如何成就霸業的;說的好聽是黃袍加身,被手下將領逼著做的皇帝。說的直白一些也就是謀朝串位,從別人手中搶的皇位的。

    對一個人印象最深的事,無非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

    宋太祖自己的皇位是搶來的,那麼他最怕的也就是皇位被別人搶走。他對兵權的認識也有自己的理解,他知道一旦手握重兵的將領德高望重就有可能隨時將他替換,就好像他當年奪取皇位一般。

    只需要一個理由,一個藉口;那些軍中的老將就有可能帶領手下的人馬衝進皇宮,逼迫他退位;甚至直接殺了他取而代之。

    可是這些兄弟都是跟隨他一起出生入死的,都有非常深厚感情基礎的;要是直接殺了,趙匡胤似乎不忍心。

    所以他想出了一招叫“杯酒釋兵權”。就是請大家吃飯,在酒桌上趙匡胤裝著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對兄弟們說“我現在很害怕,如果哪一天你們的手下也和當年的你們一樣,將黃袍加在你們的身上我就要死了”。手下將領一聽嚇出一身冷汗,趕緊交出兵權;從此拿著錢過上了快樂安全的日子。

    而趙匡胤拿回兵權之後,就安排了一些新將領帶領軍隊;而這些將領在軍中的威信普遍不高,必須以趙匡胤為核心。

    勾踐、朱元璋、劉邦等領導直接找理由找藉口殺了功臣,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上;從此以後高枕無憂,只是這種做法給人以冷血、無情的印象。

    而趙匡胤的方法就溫和了許多,既消除了潛在的威脅又兌現了給兄弟們榮華富貴的承諾。

    無論是杯酒釋兵權還是直接殺了,都只是為了鞏固統治地位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奇異昆蟲有哪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