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常容三國
-
2 # 平凡2850
來講一段明朝舊事吧。
袁崇煥的死,不能簡單的說死於離間計,這只是明朝時期,國內外波瀾壯闊的鬥爭史中一朵小小的,又致命的浪花。
讓我們從明朝建國說起吧。
《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九記載了一段朱元璋對元朝興亡的看法。
“洪武三年十二月儒士嚴禮等上書言治道。上退朝,御西閣,因覽禮所上書,謂侍臣曰:‘汝等知古今,達事變,且言元氏之得天下與所以失之之故。’或言世祖君賢臣忠以得之,後世君暗臣諛以失之;或言世祖能用賢而得之,後世不能用賢而失之;或言世祖好節儉而得之,後世尚奢侈而失之。 上曰:‘汝等所言,皆未得其要。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權臣,上下矇蔽故也。今禮所言,不得隔越中書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
朱元璋已經十分深刻的認識到,蒙元之所以這麼快亡國,是因為它的無政府統治,以及對資本的無約束狀態。
於是,
朱元璋首先結束軍事利益集團治國的制度,重新恢復文官體系,從而結束了蒙元時期的無政府狀態;
其次,抑制和打擊跨境貿易和走私貿易,並把帝國以貿易稅收為主的財稅體系,重新迴歸為以農業稅為本;
第三,之前蒙元時期的老百姓太苦了,所以明太祖愛民心切,雖然徵收農業稅,但是稅率很低,和宋朝相比,低的很多。
第四,給官僚體系降薪,在官員們看來,明朝的公務員工資,和宋朝比是比較低的。為此,明朝的公務員們,一直有怨言。
既不想苦農,實行低稅率。又給公務員發低薪,還想讓公務員們盡忠職守。為了激勵下士大夫階層,朝廷便規定,官紳不納糧。這為後來明朝嚴重的土地兼併,埋下了伏筆。
低稅率,導致國家財政困難,國家的開銷一直很大,而財政不足,怎麼辦呢?政府便印錢買東西,很快就造成了明朝法定貨幣大明寶鈔的信用崩潰。而因為財政一直緊巴巴的,讓明朝的官員們一直嗜錢如命,視財如命的程度,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跟隨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後,沒有能享福,反而過著清苦的日子,於是官僚集團漸漸的走到了皇帝和老百姓的對立面。
於是在官僚集團總頭目胡惟庸的帶領下,他們密謀造反,企圖打倒朱元璋。
在胡惟庸案中,明太祖始終不肯相信,李善長會反他,會跟著胡惟庸那種人一起走。
結果事實表明,李善長不僅知道胡惟庸造反的事,而且還一直隱瞞著明太祖。手握帝國重兵的李善長,他默許了胡惟庸及其同黨們的倒行逆施,也接受了胡惟庸許給他的事成之後的榮華富貴。
殺胡惟庸,太祖比較解恨。但是殺李善長,讓他十分揪心和痛苦。
為什麼從前一起打天下的人,為天下蒼生謀幸福而並肩作戰的人,會突然變得那麼陌生呢?
一切都是因為錢。
官僚集團,之所以能在總頭目胡惟庸的帶領下,集結幾萬人,明太祖認為,根源在於宰相制度,在於宰相專權。
於是,太祖廢除了相權,讓官僚系統,直接向自己彙報,而不再是向宰相彙報。
去掉官僚系統的中樞,自己既做皇帝又做宰相,這樣的改革,對於太祖這樣極其勤政,精力極其旺盛的人來說,是可以撐下來的,換了其他人,就會比較難以勝任。
所以,後來朱棣進一步改革,改成了內閣制。
內閣制的本質,是對相權的弱化,但是又以內閣首輔的形式,恢復了一部分的宰相職能,讓宰相輪流做,皇帝在看上面看著下面的官僚集團黨爭內鬥,分化制衡官僚集團。
內閣制,為後來兇猛的黨爭,埋下了伏筆。
在劉伯溫、李善長以及胡惟庸死後,官僚集團的內部制衡格局,也由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與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的兩派相爭,逐漸演化成了多派混戰。
為了改變皇帝和官僚集團鬥爭中的不利局面,在殺掉胡惟庸逆賊集團之後,明太祖建立了錦衣衛,用來監察整個官僚系統。錦衣衛並不是太監,而是由皇帝的禁衛軍所改組成的軍事組織。
朱元璋針對官僚集團,一次都能殺掉上萬人,這是什麼性質?
這並不僅僅是反腐鬥爭,實際上是戰爭行為。
不過和改朝換代的戰爭不同,它是一個朝代框架下的,連綿不絕幾百年的內部戰爭,皇權和資本的戰爭。
官僚集團裡面,雖然也有皇帝嫡系的忠烈之臣,但是整個官僚集團,作為一個整體他們是站在皇帝的對立面的。
為什麼會這樣?根本原因,是皇帝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朱元璋要提倡官員和他自己一樣艱苦樸素,要阻止官員魚肉百姓。大多數官員則不想跟著朱元璋艱苦樸素,想過養尊處優、榮華富貴、高高在上的日子。
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及其同黨,是這場矛盾激化後的第一次戰爭,這場戰爭以皇帝的勝利而告終。
朝廷與官僚集團,在朝堂上進行流血的戰爭,在經濟領域不流血的戰爭,也在進行著。
因為明朝稅率比較低,國家財政一直吃緊, 必須得開源,得能在低稅率的前提下,賺錢補貼國家財政。
怎麼才能賺錢呢?
朝廷和官僚集團,不約而同,他們同時把目光投向了大洋:控制全球貿易。
鄭和下西洋真正的原因,就是為了建立海洋霸權,控制全球貿易,最終實現為國家賺錢的目的。
鄭和所主導的巨型國企,對全球貿易的壟斷,這嚴重的破壞了夷狄、國內資本家、和官僚集團的共同利益。
他們不甘心所以要反抗。
於是在這三股勢力的合流之下,策動了一系列對華戰爭。
北邊有韃靼,南邊有安南緬甸,東邊有倭寇。
當年太祖擋了胡惟庸們的財路,所以他們聯合起來,密謀造反推翻太祖。
現在,朱棣所建立的海上霸權,壟斷了全球貿易,這更是嚴重的阻擋了他們的財路。
他們要不顧一切,不擇手段的,肢解這個巨無霸一樣的超級國企。
機會終於到了,宣德帝駕崩,年幼的明英宗繼位。
官僚集團欺負明英宗年幼不能理政,便勾結輔政太監,廢止了大明帝國的船隊,肢解了當時海洋上最大的海軍艦隊,肢解了帝國海上霸權,終結了大明帝國所控制的全球海上貿易,終結了帝國所主導的海上絲綢之路。
至此之後,中央帝國的海權開始旁落於夷狄之手。
國內的官僚集團,負責提供政治庇護,國內的資本家,負責進行出口,國外的夷狄,負責進行把中國的商品銷售到世界各地。
這個以資本為紐帶,締結起來的複合利益集團,聯手控制了當時的海上貿易。
在明憲宗時期,有人建議重新下西洋控制貿易賺錢,重新振興三寶船隊這個巨型國企。
官僚集團為了防止國有企業搶他們的走私生意,劉大夏還藏匿了寶船設計建造的圖紙,航海地圖,航海技術,以及一系列相關檔案。
而這些圖紙、地圖、航海技術、海洋檔案,以民間學術交流的名義,被官僚集團輸出給了洋人。
(此圖為明朝的坤輿萬國全圖)
肢解寶船船隊,是明太祖誅殺胡惟庸以來,官僚集團與皇帝的戰爭,最大的一次勝利。
接下來,官僚集團要謀劃的是:消滅帝國的陸上霸權。
為了消滅帝國的路上霸權,就要殲滅皇帝所直接控制的嫡系部隊,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路上武裝力量。
因為這支武裝力量的存在,一方面,他控制了陸上絲綢之路,讓資本家們無法和北方的夷狄自由貿易。另一方面,官僚集團總是擔心,這支武裝力量,早晚會南下,打擊他們的海上走私貿易。
長城的存在,並不僅僅是為了軍事防禦,主要是為了控制貿易。
有了長城,就可以永遠佔據和夷狄貿易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具有絕對的商品定價權。
從這點看,修建長城並不是賠本的買賣,或者說,長期看,長城的修建成本,都攤銷成了對夷狄所間接徵收的商稅。
北方夷狄,為什麼總是要不顧一切的入關,為什麼如此痛恨長城的存在?
因為只要越過了長城,他們就可以不再被徵收高昂的商稅。
表面上看,中國的朝貢體系,是厚往薄來,實際上並非如此。
因為一直厚往薄來下去,金銀都必將有耗盡的一天。
為什麼中國反而積累了越來越多的金銀了呢?秘密就在於對貿易的絕對控制權:給商品定價,壓低夷狄的商品價格,抬高中國的商品價格。
如果夷狄不接受這個議價,否則就不開關互市;
不開關互市,夷狄的牛馬羊就會被大雪凍死;
他們不買我們的糧食過冬,人也會餓死;
所以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
不僅夷狄們痛恨長城,而且國內的資本家們,更痛恨長城。
開關互市,最大的獲利者是朝廷。
不僅夷狄那邊需要交稅,國內做進出口貿易的資本家,也要交稅。
資本家痛恨長城,怎麼辦呢?
他們就會用資本的力量,買通邊軍,買通地方政府官員,給他們提供走私通道。
北方的陸上走私貿易,越來越猖獗。為了打擊這種走私貿易,明英宗便決定北伐。
如果再不打擊這些嚴重的走私活動,那麼長城就會形同虛設,朝廷的稅收也會受到損失。
但是明英宗決定北伐,打擊走私,並不僅僅損害蒙古人的利益,還會損害國內資本家的利益,損害官僚集團的利益,損害邊軍所代表的武將集團的利益。
於是,在戰爭的剛開始,他就一步步鑽進了那個複合利益集團所設下的陷阱,更是讓帝國的嫡系精銳毀於一旦。
官僚集團,先以錯誤的軍事情報,把明英宗的嫡系軍隊,送到錯誤的戰場,根本沒有遇到也先的主力;
接著,官僚集團在後勤上,切斷明軍後勤補給,餓的飢腸轆轆的明軍,實在沒有力氣行軍,不得不撤軍;
在撤軍的路上,官僚集團再次給出錯誤的軍事情報,讓明英宗在土木堡這個絕地安營整頓。
對整個計劃一清二楚的蒙古人,則事先切斷了水源。又餓又渴又冷的明軍,不要說能打仗了,能維持正常的生命體徵就已經不錯了。
皇帝的嫡系精銳部隊,喪失殆盡。是明軍打不過蒙古人嗎?根本不是。
以當時雙方的戰鬥力而言,在正常情況下,也先的那兩萬蒙古士兵,只不過是明軍的點心。
而在土木堡之變,明軍在交戰之前,已經喪失了戰鬥能力,他們太餓了,太渴了,太冷了,太絕望了。
在土木堡之變的整個過程中,邊軍將士,對王師被困被殲,全程無動於衷。
土木堡之變之後,皇帝的嫡系部隊被全殲,三大營全軍覆沒。
官僚集團,隨即控制了軍隊。
巨型國企寶船船隊被肢解,皇帝的嫡系精銳,在土木堡一役,被全殲。
明成祖的超級大手筆,幾代人經營了上百年的海權陸權雙霸權,一朝淪喪。
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和成祖好些,明英宗和明武宗稍微也還好些,其他的皇帝都沒幹什麼好事。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明英宗之後,明朝的皇帝都被官僚集團架空了,淪為了受他們控制的傀儡。
嘉靖不上朝,萬曆不上朝,是他們不想上朝嗎?並不是。是掌控一切的官僚集團不準皇帝參加會議而已。
土木堡之後,皇權幕落。官僚集團,幾乎接管了一切。
他們控制了軍隊,控制了媒體和輿論。挾大義迫君子,挾百姓迫皇帝。
接下來,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讓自己更富,讓國家更窮,他們提出了:減稅。
官僚集團,直接禁止了江南地區的商稅,關稅,茶稅,等等稅收,更禁止在交通要道設卡徵稅。
整個富得流油的蘇杭地區,商稅,每年只能收上來幾十萬兩白銀。
國稅崩潰,商稅,關稅,農業稅統統崩潰。
國家越來越窮,官僚集團和他們的白手套們越來越富裕。
越來越富的官僚集團,他們越來越無法無天。
不僅大肆侵吞國家稅收,大肆腐敗,在海上,他們還以海盜作為白手套,進行越來越失控的走私貿易。在北方,則以建州滿族為白手套,進行陸上走私貿易。
萬曆皇帝發起了對官僚集團最後的反擊,一方面,全方位打擊走私,另一方面,啟用張居正進行稅制改革,試圖重新掌控帝國財權。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是針對官僚集團的一次稅改戰爭,打擊白手套,打擊隱蔽地稅和政商掛靠。
這場戰爭,嚴重損害了官僚集團的利益,更損害了整個跨國資本複合利益共同體的利益:官僚集團,夷狄,資本家,搞軍倒的邊軍武將集團。
一時間,帝國的邊境,到處告急。萬曆皇帝,只得四處出征。
萬曆的反擊,隨著萬曆帝的去世,宣告不了了之,官僚集團捲土重來,再次掌握了全域性。
萬曆並沒有像他的祖先明太祖那樣,面對官僚集團打出來一個全面的勝利。
在這場皇權對資本複合利益集團的反擊過後,便是帝國末日的到來。
這場資本與皇權的戰爭,綿延幾百年。
為什麼明朝的官僚集團毫無氣節可言?為什麼官僚集團,沒有人殉國,為什麼沒有人死節?為什麼明朝的武將,會如此輕易的投降建奴,投降闖賊?他們怎麼一點廉恥心都沒有呢?
答案是,皇帝不僅不是資本複合集團的天,還是他們的敵人。
明朝推翻蒙元之後,為了制衡蒙古人,便扶植滿人,去攻擊蒙古人。
中央帝國,蒙古人,滿人,這種三角關係的新變化,是滿人崛起的根本原因。
土木堡之變之後,三角關係發生了逆轉。
滿人見中央帝國精銳喪失殆盡,蒙古人重振雄風,他們便偷偷的幫著蒙古人,去打明軍。
建州女真和明朝互市,喜歡故意拿瘦弱生病的馬訛明朝的錢和糧食,明朝也沒有太計較。
後來,努爾哈赤的姥爺王杲,傷天害理的事做的越來越出格,他夥同努爾哈赤的舅舅古勒寨,到處搶劫,到處殺人。
明朝負責地方治安官員,過去請他喝茶,結果被努爾哈赤的姥爺剖腹殺死。
這下把明朝政府徹底激怒了,遼東總兵李成梁帶領軍隊剿匪,把努爾哈赤的姥爺和舅舅,爺爺和父親,全部殲滅,只有十幾歲的努爾哈赤急中生智,抱著李成梁的馬腿,嚎啕大哭。
李成梁一時心軟,就沒殺他。反而還收他做了養子,比對親兒子還要好。
從那之後,李成梁教努爾哈赤學習漢文化,學習兵法打仗。還把他的姥爺舅舅爺爺爸爸的地盤,都給了他。
在李成梁的幫助下,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統一後的建州女真,開始發動對海西女真的部落兼併戰爭,在李成梁的幫助下,統一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
滿人崛起的三部曲,第一步是努爾哈赤獲得李成梁支援,第二步是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第三步,是統一兼併海西女真。
建州女真失去了海西女真的牽制和制衡,遼東終於迎來了大患。
李成梁為什麼要養虎為患,養寇自重呢?
這不過是為了和朝廷,和文官集團博弈,李成梁走的一步險棋。
在明朝早期,因為是徵兵制,軍戶有軍田,打仗吃自己的糧餉,根本不需要向百姓徵稅納糧。
後來,因為明朝的稅收傾斜,官紳不納糧,地主們的土地,都掛靠在官員名下。
軍田既要負擔國防還要負擔稅賦,這樣的規則不平等,讓很多軍戶開始逃戶,屯田制崩潰,徵兵制也隨之崩潰。
徵兵制,就變成了募兵制。
募兵制,是朝廷發錢糧給軍事統帥,統帥在招聘職業軍人,組成軍隊打仗。這樣一來,朝廷想再製衡軍事集團,就十分的困難。
對於職業軍人來說,誰給他們錢,他們就聽誰的,軍隊漸漸的就變成了軍官們的私兵。
為了要能招募更多計程車兵,擴大自己的軍閥割據地盤,那麼就需要更多的糧食和錢。
怎麼才能弄到更多的糧食和錢呢?那就需要創造和培養出來邊患。
邊患越嚴重,朝廷給的軍餉越多,軍餉越多,軍官們招募計程車兵越多。
士兵越多地盤就越大,地盤越大,那麼撈的錢也就越多。
在這種大背景下,努爾哈赤,不僅不會死,而且還會被養的膘肥體壯。這便是養寇自重的邏輯。
明朝火器專家趙士禎上奏崇禎皇帝說一些將領“專以雙糧厚賞,招養夷丁,驅我華人,為虜奴僕,辱我族類,餒我士氣”。在北韓打的日本人落花流水的明軍大將李如松,甚至死於漢奸軍官李平胡之手。
趙士禎強烈的建議,“不如置我前據利器”,“醜類狼子野心,養之不惟貽患後日”。
後來李成梁果然遭到朝廷的罷免和棄用。
李成梁罷官後,努爾哈赤鬧的越來越兇。一時間也沒人拿他有辦法。
有人提議,讓李成梁復出去平遼東,可是,朝廷並沒有再次啟用李成梁。
崇禎改變了對滿人的政策,方向轉向了剿滅。
這時候,袁崇煥出現了。
袁崇煥開始頻繁的上書崇禎皇帝,說只要給他錢和糧,五年他就可以平遼。
袁崇煥征服了崇禎,開始上演和李成梁同樣的套路。
但是,李成梁養寇自重,是為了能夠手裡有籌碼和朝廷討價還價,不至於被廢掉。
李成梁好歹還擅長打仗,鮮有敗績,而袁崇煥,根本就不懂怎麼打仗。
拿到朝廷的錢糧之後,袁崇煥便偷偷的和皇太極做貿易,還殺掉了大將毛文龍,為滿人去掉了心腹大患。
這讓本來就已經水窮水盡的朝廷,開支越來越大。
袁崇煥要更多的錢糧,那麼這些負擔就攤派到了農民頭上,遼餉加急,農民負擔越來越重,引發了李自成起義。
一面是皇太極征服了蒙古各部,一面是國內農民起義,崇禎殺掉袁崇煥後,祖大壽為代表的明軍將領,很多人開始紛紛投降滿人。
為什麼要投降滿人?因為滿人有錢。
滿人的錢哪裡來的?因為明朝的那些軍官們,和滿人私自做貿易養肥的。
朝廷給軍隊錢;
軍隊給滿人錢,讓滿人鬧,再以各種名義,跟朝廷要更多的錢;
滿人再用錢,收買明朝軍隊,讓他們投降滿人。
這是一個死迴圈的利益鏈。
到了這個時候,帝國的國家安全,面臨了一個空前強大的軍事同盟:日本,蒙古,滿人,明朝武官叛將,流民軍。
他們全都聯合起來,向帝國發起一次次打擊。
明朝就此滅亡。
採編自白雲先生《被資本擊沉的大明王朝》一文
-
3 # 風雨中的梅雲
這麼說吧。袁崇煥也不是神,他也是人,也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可以這麼說,袁崇煥或許是犯了殺頭的重罪。這一點我不否認。整件事情錯就錯在崇禎皇帝殺他的時機不對。坦白說,皇太極的反間計或多或少的起了點作用。但作用不會太大。整件事情的主要負責人應該就是崇禎。誰也沒說袁崇煥不該死,因為從古至今還沒有千年不死的人。如果崇禎讓袁崇煥晚死上幾年或十幾年。結果會是怎麼樣?說簡單點,就是我們常說的秋後算賬。因為這是任何一個有作為的生命君主常用的手法。對於袁崇煥的功過。我不做任何評論。免得挨噴。謝謝。
-
4 # 援庵講史
袁崇煥之死,是諸多因素雜糅在一起的結果,離間計只不過是隔斷最後一根救命繩索的剪刀
1.袁崇煥能夠上位,是因為他自己確實有兩下子,出道之後一路雖有坎坷,但畢竟運氣站在他這邊,不僅讓不可一世的後金軍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毫無建樹,也讓急切著光復大明的崇禎看到了希望。給人希望卻沒有給自己留後路。
平臺召對,崇禎見到了這位給他無限希望的將軍,客套之餘更是讚賞有加,袁崇煥也是瞬間膨脹,對著皇帝許下了“計五年,全遼可復”的諾言。啥意思呢?就是說,皇帝陛下呀,給我五年時間,我就能收復遼東。這下子,皇帝興奮之餘表達了自己的誠意,愛卿啊,只要你好好幹,我什麼都捨得給你,難得看到皇帝如此的開心,諸多大臣們也是順著皇帝的心思,將這場君臣佳話推向了高潮。
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一旦希望成了失望,一切都萬劫不復。
散會之後有人問起袁崇煥,怎麼在五年之內收復遼東,袁崇煥說,老哥啊,我那是寬慰皇上呢,你還當真。
這老哥又問,當今皇上可不是能隨便糊弄過去的主兒,五年後要看你成果,你如果沒有可怎麼辦那?
袁崇煥心裡一合計,也覺得自己剛才的牛皮吹大了,便開始向崇禎要錢,要人,要權,甚至還要皇帝的保證,不要聽那些言官瞎逼逼。崇禎立馬回覆,全聽你的。
袁崇煥到了前線,立馬開始改造前線,軍政一把抓,很快有了初步的成效,就連毛文龍這樣的人,說砍就砍了。
崇禎要什麼給什麼,能忍的都忍了,就為了袁崇煥的一句話。結果什麼都沒等到,等到的卻是皇太極兵臨城下。
2.對政治一竅不通,關鍵時刻犯糊塗
皇太極在久攻不下之際,繞道蒙古,突然兵臨北京東北門的遵化,袁崇煥派了先頭部隊去堵,結果不但沒用,反而遵化失守了,袁崇煥終於慌了,一路狂奔回北京,支援自己的老師孫承宗,袁崇煥知曉了老師的部署,卻沒有執行,讓皇太極帶著十萬人在京郊到處撒野,而他自己卻毫無動靜,既不主動出擊又不執行既定策略,全京城的人的都在罵袁崇煥,就連原來褒獎他的大臣們也開始質疑他,更有甚者罵其為叛徒。
而偏偏在這種敏感的時刻,袁崇煥居然想帶著大軍進駐北京死守,崇禎斷然拒絕,你有大軍不去打皇太極,你想進北京,你想幹嘛。你不會是真的想造反吧,想到這裡,崇禎估計一身冷汗。
袁崇煥的悲劇就此拉開序幕,罷官奪爵下獄,原本崇禎沒想殺他,但是此刻在民間傳的神乎其神的小故事進了崇禎的耳朵,那就是袁崇煥和後金密謀過,要放他們進北京。這次,崇禎信了,也怒了,凌遲處死。
袁崇煥的死歸咎於
1.自身膨脹,給一個極其認真的老闆畫大餅。
2.在最敏感的時刻採用最敏感的方式,讓自己主動陷入了絕境
3.不管離間計是否存在,你先前的種種表現,很難讓老闆相信你是清白的。
綜上,離間計只是袁崇煥悲劇的催化劑,但絕不是根本原因。
-
5 # 攀登的岩羊
離間計只是清朝人後來自己編上去的,他們也想不出什麼複雜的妙計,只能從小說三國上照葫蘆畫瓢搬一個,證明自己有點小聰明,袁崇煥真正悲劇,他自己也清楚,他說他五年恢復遼東,有一朝臣私下問他能成功嗎,他竟說為了搪塞皇帝,弄經費,那大臣大驚失色,欺騙愚弄皇帝是什麼罪,崇禎第二次在平臺約見袁崇煥,先問了些別的事,突然厲聲責問他三宗罪,一,五年恢復遼東到如今怎樣了,二,後金都打到京城了,為啥不阻攔,三,為啥擊傷滿桂。袁崇煥聽完汗如雨下無言以對,崇禎命錦衣衛拿下抓入大牢治罪。崇禎並沒有提什麼離間計之類的事,那個離間計,弄兩個太監被俘就能偷聽到把門小兵把這麼機密的訊息議論,我想也太天真了吧。崇禎等滿朝文武也不是七歲小孩,能信的可能連傻子都不如,袁崇煥的死是別的原因,多半是為人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欺君罔上,形勢不清,造成他最後的悲劇。
-
6 # 史無止境
崇禎帝開始時之所以不殺袁崇煥,一方面是缺少足夠的藉口,更主要的原因是那時崇禎帝對袁崇煥“五年復遼”充滿了期待,因此暫時容忍了袁崇煥目中無君的舉動,只是在暗中採取了很多監視和牽制的措施。“己巳之變”之後,後金兵大舉入犯,繼而圍攻北京城,這時的崇禎帝對袁崇煥復遼已經不抱希望,至此君臣之間脆弱的依存關係不再存在,殺袁崇煥就是必然的了。而正在這個時候,皇太極施行了“反間計”,內廷閹黨也捏造了袁崇煥引敵協和、擅主和議、專戮大帥三大罪狀,崇禎帝立刻藉此機會將袁崇煥投入監獄。說崇禎帝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這是不能服人的。因為人們可以根據史料得知,從袁崇煥的入獄到被殺戮,前後共有八九個月,這麼久的時間裡,崇禎帝是有足夠的時間來辨明是非的。同時還有史實表明,“反間計”、誣告並不能瞞過崇禎帝,也就不足以置袁崇煥於死地。崇禎帝決定殺袁崇煥,是從鞏固皇權、防止大臣結黨、徹底摧毀東林黨勢力這些目標出發的,“反間計”只是為促成崇禎帝逮捕袁崇煥下獄製造了一個合適的藉口而已。自古“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忠臣們的下場果真都是這樣的嗎?袁崇煥究竟是為何被殺?是君主昏庸不能識別敵人的詭計,還是君主猜忌不能留下權臣?謎的破解還需要後世的進一步考究,你是怎麼認為的呢?
回覆列表
不是。死於崇禎皇帝死要面子,因為崇禎皇帝想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無所不能的,永遠不會錯的人,皇帝是不會錯的。
後金進攻北京城,袁崇煥率兵護衛京師,當時明軍死傷很多,但最終後金撤退京城解圍。當時朝中大臣很多人認為袁崇煥放清兵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跟金軍有勾結,崇禎皇帝對此也很懷疑,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候,皇太極散佈謠言說跟袁崇煥有秘密約定,所以當年12月袁崇煥下獄。其實換頭豬都明白,如果真的是袁崇煥放進來的話,他何必要回救京師?
第二年的8月被處斬,這裡換成一頭豬也能夠用八個月的時間確認袁崇煥是不是真的與後金有勾結,所以我相信當時崇禎皇帝已經查清楚袁崇煥的情況。因為人是崇禎皇帝抓的,他不可能把人放出來,崇禎皇帝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他是絕對不可能承認自己錯誤的。
你可以看一下他臨死之前都不悔過,他說是大臣誤了他,他自己沒有任何錯。這就是崇禎皇帝的性格,所以袁崇煥肯定要死,把袁崇煥放出來官復原職,那不是打自己的巴掌,這個對於崇禎來說是絕對不可以接受的。所以袁崇煥必須要死。罪名是什麼?殺了毛文龍,當然袁崇煥殺毛文龍的確是越級,還有一個罪名就是跟後金和議。
袁崇煥是以漢奸罪被處死,所以他達到了古人從來沒有享受過的酷行,凌遲處死3000多刀,而當時的人以吃袁崇煥的肉為榮,一兩銀子一塊,就著燒酒吃下肚子。你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的話,人瘋狂起來,真的會讓你從心裡寒出來。
袁崇煥最終被定為明末愛國將領。梁啟超在《袁崇煥傳》中對袁崇煥大加讚賞,認為他是一個能影響國家安危的人。而金庸在碧血劍裡面就是描寫了袁崇煥的兒子袁承志的事蹟,對袁崇煥也是大加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