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蜜神

    往積極樂觀的方面想,往長遠大的方面想,就覺得這沒有什麼大不了。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或者轉移注意力,吃美食,美食宜於心情愉快,聽音樂,或者運動,看書,書法繪畫,睡覺都可以快速恢復心情。總的來說,別想那麼多,看淡點。心情對結果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反而可能會使事態更嚴重,還不利於自己身心健康,最重要的想辦法去解決問題,解決不了就試著去接受。

  • 2 # 東夫先生

    憤怒不能解決問題,對我們的身體也不好,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神馬都是浮雲,今天一過,一切都是過往雲煙,想開點就好了。

  • 3 # 華夏極地旅行

    氣大傷身,生氣時會分泌一種物質,對身體有害,因此,要快速平復情緒,以免傷害身體。

    離開事發現場

    如果還處在讓你生氣的事發現場,情緒恐怕難以緩解,不如抽身離開,到一個空曠安靜的環境中,讓心情放鬆。

    轉移注意力

    很多人都是越想越氣,所以要強迫自己趕緊轉移注意力,想想工作上要忙的事,想想讓自己高興的,好玩兒的事。

    投入繁忙的事

    立即開始著手做一件費腦力的事,或者讓自己忙起來,很快就會忘掉不愉快。

    找人傾訴

    找一個信得過的人,傾訴自己的煩惱,疏散心結。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遇到不順的事,不可怕,關鍵在於自己如何調節。

  • 4 # 馬昕聚焦心理

    你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

    現在人的壓力很大,因此容易出現繃不住的時候,看看那些暴怒的人,就覺得非常有必要學習管理情緒。

    說說容易,如果知道了其中的小竅門,做起來也並非想象的那麼難。

    在我所從事的聚焦療法中,有一個技術叫做“停一停”。這個很管用的。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就要暴發的時候,深呼吸一下,什麼也不做。我們感受當下的身體,那一刻我們雙腳踩在大地上是什麼樣的感覺?是不是感覺到了大地對我們的支撐?是的,那一刻,我們深切體會到了來自大地承載的力量。再深呼吸一下,感受一下週圍的環境是怎麼樣的呢?是冷還是溫暖?是嘈雜還是安靜?是的,我們什麼也不做,只是感受周圍的環境,當我們沉浸其中時,也能感覺到來自環境對我們的支援。再慢慢感受雙腿的力量,感受腰腹部的力量,感受胸部的力量,感受肩頸部位的力量,感受頭面部的力量,當我們一一掃描自己的身體時,會發現,哦,原來我並不是一無所有,有這麼多支援我的力量在。

    回到身體,讓身體帶領我們找到平復的智慧。

  • 5 # 丹東紅顏久久

    在要發作前,告訴自己有什麼事一分鐘後再解決,等一分鐘之後基本火氣會過一些,這樣再理性的去解決問題。

  • 6 # 大象會起飛

    再快速也會有一個過程,這裡有兩個俗人方法分享一下!

    1.如果是環境允許,首先,遠離你憤怒的源體,先讓自己暫時眼不見心不煩,然後微信上有一個功能,就是找到自己的號,對著自己的號發洩,不管多麼難聽不堪的話都可以在上面說,很快你就不知道說什麼了,然後聽自己的語音反而會覺得很好玩,想了想,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

    2.如果環境不允許,只能限定在某個地方或者人旁邊,那就是先別說話,同樣在微信或者微博或者空間上,打出自己想發洩的話,設定只能自己看,在打字的過程中,更能把鍵盤當成發洩體,最後淋漓盡致寫完的時候,看一遍寫的成果,會發現原來自己這麼有才,憤怒也已經消失了大半!

    憤怒也好,難過也好,沒有人有義務承受你的情緒,自己去化解,去調整,不僅省了麻煩別人,也提高了自己的心態,依靠外物發洩只是手段,要學會的是獨善其事,那樣再大的憤怒到你這也會變的風輕雲淡!

  • 7 # 心理危機干預

    憤怒是一種需要得不到滿足的發洩,憤怒會讓人生氣,會導致人的情感和理性受到矇蔽,不僅會傷害自己的身體,也會造成不可預測的後果。

    當你處於憤怒的情緒中時,首先要遠離讓你產生憤怒的環境,很多時候場景會激化你的怒氣,越來越生氣。當遠離了之後,憤怒可能會減少。

    第二個方法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一些別的事情,聽聽音樂,做些家務等等。當注意力轉移後,再過一段時間,你會覺得憤怒的程度降低了。

    第三是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多多鍛鍊你的情緒控制能力,減少憤怒情緒的發生,以及其他過度情緒的發生。

    總之,憤怒的情緒會損害人的肝臟,儘量減少生氣的發生。

  • 8 # 修復玻璃心

    把怒火發洩出去是本能,壓制住才是本事。

    火氣上來了哪有那麼容易控制。所以這都是要靠平時個人修養的慢慢積累,不懂事人早晚會有人教他做人。

    講個小故事你就明白了,話說劉邦從一個樹下過,有一個小孩站在樹上尿了劉邦一身,你覺得劉邦會不生氣嗎?但是劉邦反而從口袋裡掏出一把錢給他,鼓勵他這樣做是對的。下一個從樹下走過的就是項羽,小孩尿了他一身,項羽一刀把這孩子頭砍了下來。

    所以說人沒有必要跟傻子計較,我討厭的人做錯了事,我都會鼓勵他,因為早晚有人收拾他

  • 9 # 紫鳶

    當人的思想、行為和外界不一致或完全對立時,人的本能就會產生負面情緒,這種負面情緒越強烈,憤怒感就越強,我們如何才能快速平復憤怒的心情呢?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趕緊深呼吸,三個深呼吸之後,想想這件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呀,我生什麼氣呀,氣來氣去還不是氣壞了自己?人一輩子就那麼幾十年,幹嘛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控制自己保持沉默一分鐘,咬緊牙關,握緊拳頭冷靜60秒,不說話,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冷處理,思維轉變,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不同,結果也不同。

    放聲大笑 ,哈哈大笑聲,釋放了所有的負能量,是一個可以讓你的情緒瞬間轉變的神奇法寶。當你生氣時,花幾分鐘看或聽點有趣的故事。光顧著笑了,也就忘記了煩惱。

    跑到沒人的地方高聲大喊。憤怒是由負面的能量堆積而成的,當你覺得五內俱焚時,你可以大喊、尖叫,像個瘋子一樣揮動手臂。這些身體活動能中斷你憤怒的狀態,將你體內的負能量釋放出來。

    若要做到不發火,僅僅靠剋制並非上策,只有從自己的修養上,境界上提高,才是治本的方法 。牢記一個和字! 和則暖,和則貴,和則生。心平氣和,平靜祥和。

  • 10 # 心潮APP

    心理學:為什麼有人愛生氣?他們從憤怒中能獲得什麼?

    憤怒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其程度可以從輕微到強烈。但對於憤怒管理,卻會有一種極端的情況,即個體一味地透過憤怒表達自己不滿、委屈的情緒。

    這恰好也說明他們絕大多數人可能處於焦慮與抗拒的狀態,他們內心深處憤懣不平,卻不知如何表達。

    在憤怒中他們能獲得什麼?

    憤怒可能源於個人痛苦的經歷,尤其是童年時情感、身體遭到虐待或忽視。也可能是由於人際關係、個人健康、經濟狀態、工作及地位等方面出現的威脅或損失。

    雖然他們有意識自己受到了傷害,但卻沒意識到自己持續性的生氣傾向以及敵意與這些經歷有關。因為憤怒,在他們生活的“指令碼”中可以獲得尊重,恢復尊嚴。

    1.成為保護自我的盔甲

    憤怒可以幫人們避免某些焦慮,尤其是形成身份所需的自我反省的焦慮,如“我的目的是什麼?”、“什麼賦予我意義?”、“我長期最佳利益是什麼?”

    如果上述問題讓你感到十分困惑,你可能會受限於自己在生活中制定的“指令碼”。而憤怒可以幫你分散注意力,緩解自我反思引起的焦慮,讓你暫時忘記建立自我的痛苦。

    2.逃避生活中的責任

    對於憤怒的個體來說,將問題歸咎於他人身上,比自己尋求解決方法更省事。在這種情況下,似乎越憤怒的人,內心的痛苦越大,這種將情緒放大的行為,恰好也讓他們免於承擔某些責任。但長此以往,憤怒影響他們對事物的判斷,卻不自知。

    3.避免再次受到傷害

    憤怒會讓個體保持一種高度警惕的狀態,以避免自己受到威脅、傷害。當這種狀態一直持續時,個體的心裡會抑制更高層次的情感投資,即會認為“他人是不可信的”、“他人是會傷害自己的”。

    這種狀態不但會讓個體與周圍的人保持安全距離,甚至會讓他們變得狹隘,尤其是對於過往的傷害,難以釋懷。

    如何進行憤怒管理?

    不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憤怒不僅會破壞彼此的關係,還會影響自己當前的思維、行為模式等。若長期以往,還會影響健康問題,如高血壓、心臟病、頭痛、面板病和消化問題。

    精神分析學家Rollo May在《愛和意志》一書中提到,所有的改變,前提都要加強自我意志。不論是內心的信念,還是對未來回報的設想,都需要付諸行動。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憤怒管理。

    1.說話之前想清楚

    當我們憤怒時,很容易說一些讓自己後悔的話,或者做一些無法挽回的事。不妨給自己一些時間,冷靜下來,以非對抗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挫敗感、顧慮、需求,而不是試圖傷害、控制自己,以及他人。

    2.做一些運

    如果憤怒升級,可以到室外散步或跑步,適當的運動可以幫助我們緩解憤怒的情緒。此外,羽毛球、登山、跆拳道等運動可以幫我們放鬆高度緊張的神經,宣洩負面能量。

    3.換一種表達方式

    當我們感到憤怒時,容易以一種評判、指責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委屈或不滿,但這卻會讓對方誤會自己的意圖。所以在表達時,不妨把“我”當作主語來描述問題。

    如“你從來不做家務”變成“我不高興,是因為你沒幫我一起做家務。”

    改變後的表達,不僅能讓對方知道自己生氣的原因,還能降低彼此的衝突,這才是有效的溝通。

    4.確定可執行的方案

    憤怒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可能還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所以不妨把焦點集中在解決問題的方案上,而不是鑽進憤怒“盔甲”裡。

    生活中遇到困難,是在所難免的。對於憤怒,正常表達就好,既不用害怕,也不要“濫用”,正確做法是與它和平共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