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經典是什麼?
3
回覆列表
  • 1 # 董海發

    論國學

    國學,就是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中華文化,就是產生於中國農耕文明時代的傳統文化,就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國粹。

    一、什麼是國學?

    中華文化是相對獨立的農耕文化,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唯一連綿不斷具有5000年光輝歷史的中華文明。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資本主義西方文化以及近現代科學技術慢慢傳入中國。資本主義西方文化即西學,所謂西學,就是西方之學、神靈之學、民主之學,所以,西學的基本內容包括基督教文化與民主政治文化兩大塊,並不包括近現代科學技術,因為近現代科學技術是超越時空、超越階級、超越國界的全人類科技智慧的集體結晶,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相對於西學,土生土長的中華文化就稱之為國學。所謂國學,就是中國之學、做人之學、道德之學,是中華民族在5000年光輝歷史中創造的人本主義、人文主義、人道主義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人文智慧,是華人的道德文化,所以,國學並不包括探索自然奧秘的科技智慧,因為科技智慧是超越時空、超越階級、超越國界的自然科學,並不屬於國學範疇。

    1、國學如果按內容劃分:包括天文、曆法、地理、職官、服飾、器物、玉文化、青銅文化、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美食、民俗、禮儀、婚喪、中醫、草藥。

    2、國學如果按學科劃分:包括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民俗學、倫理學、考據學、版本學;

    3、國學如果按傳統圖書類別劃分:包括經、史、子、集四部;

    4、國學如果按發展順序劃分:包括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兩漢經學、漢賦、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唐詩宋詞、宋明理學、元曲、明清小說等等;

    5、國學如果按思想體系劃分:包括儒、釋、道三家。

    國學、儒學、經學、人學、仁學、孝親之間是由外向內、由表及裡、由繁到簡的層層遞進的邏輯關係——國學的核心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的核心是人學,人學的核心的仁學,仁學的核心是孝親。

    二、國學的核心是儒學

    國學典籍汗牛充棟、國學內容龐雜浩繁、國學思想眾說紛紜,因此,我們必須採擷國學的精華,提煉國學的精髓,把握國學的核心。儒家文化就是國學的精華、精髓、核心。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三位一體”的綜合文化,但是中華傳統文化從公元前134年開始儒家文化就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國家的指導思想。明代大儒王陽明說過,如果把中國文化比作房舍的話,儒家是正堂,佛家、道家就是廂房。

    三、儒學的核心是經學

    經的本義,是指織布機上等列布設的縱向繃緊的絲線(以供緯線穿梭交織)。

    經與緯相對應,縱與橫相對應,主與副相對應。

    “經”就是道,就是理,就是天地的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闡明天理、人道的書,稱作“經”。“經”是最神聖的典籍,最權威的著作,也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天理亦即人道。

    經學是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主體,相當於織布機上縱向經線,是起支撐作用、主要作用、核心作用的學術思想、人文智慧、道德靈魂。經學原本是泛指各家學說的主要學問,但在中國漢代獨尊儒術後特指研究儒家經典的學問。儒家經學中蘊藏了中華文化豐富而深刻的學術思想,蘊含了穿越時空、超越階級、超越國界的普世家庭倫理道德,體現了儒家文化的全部思想精華:

    所謂儒家經典,一般是指儒學十三經,亦即《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但孔子時期的儒家經典只有六經即《詩經》、《尚書》、《禮經》、《樂經》、《易經》、《春秋》。

    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1647年——1729年)所寫的《弟子規》是以《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基本內容的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的,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因為:

    《弟子規》是儒家思想精華的濃縮;

    《弟子規》是儒家文化通俗的讀本;

    《弟子規》是儒家做人文化的規範;

    《弟子規》是儒家孝親文化的指南;

    《弟子規》是儒家泛愛文化的經典;

    《弟子規》是家庭教育孩子的寶典。

    由此可見,《弟子規》集合了十三經的思想精華,濃縮了十三經的做人文化。

    所以,

    《弟子規》

    不僅孩子要讀、大人更應該讀;

    不僅群眾要讀、黨員更應該讀;

    不僅幹部要讀、領導幹部更應該讀;

    四、經學的核心是人學

    體現儒家文化精華思想的十三本經典著作,都是關於如何做人的人文智慧。沒有一本神神叨叨、神神秘秘、囉裡囉嗦的神學著作。宗教文化的經典著作,都是神學啟示錄。

    中國是全世界建立人學最早的國家,2700年前的管子就提出了“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偉大思想,比西方建立神學早700多年。比西方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思想早兩千多年。

    什麼是人?做人的道德標準就是“仁、義、禮、智、信”。

    仁義禮智信既是做人的五條道德標準,也是區分人獸的五條根本標誌。

    就這麼簡簡單單的仁、義、禮、智、信五個字,是由儒家文化的三位聖人歷經三百多年才完整提出的:

    儒家文化創始人——聖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義、禮三條做人道德標準;

    儒家文化繼承人——亞聖孟子在孔子提出的仁、義、禮三條做人道德標準的基礎上,提出“智”,形成仁、義、禮、智四條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完成人——季聖董子(董仲舒)在孔孟提出的仁、義、禮、智的四條做人道德標準的基礎上,又提出“信”,從而形成儒家文化完整的科學的亙古不變的五條做人道德標準,這五條做

    1、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五條道德標準:

    第一、仁者愛人,不害人,這是做人的品德;

    第二、義者為人,幫助人,這是做人的品行;

    第三、禮者敬人,尊敬人,這是做人的品質;

    第四、智者慧人,聰慧人,這是做人的品質;

    第五、信者誠人,不騙人,這是做人的品行。

    一個人只有把做人道德銘記於腦,須臾不可忘記,才能形成品德;

    一個人只有把做人品德內化於心,融入到血液裡,才能形成品質;

    一個人只有把做人品質外化於行,落實在行動上,才能形成品行,也叫德行。

    2、仁義禮智信是區別人獸的五條根本標誌

    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並不在於人會思維、人會製造並使用工具,這些技能有些動物也具備。那麼人和動物的唯一本質區別在於人有“仁義禮智信”這五條亙古不變的道德標準。

    孟子曰:

    人皆有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仁也。人沒有惻隱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羞惡之心,羞惡之心,義也。人沒有羞惡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恭敬之心,恭敬之心,禮也。人沒有恭敬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人沒有是非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誠實之心,誠實之心,信也。人沒有誠實之心,非人也。

    (最後這句話是我根據孟子的思路概括的,因為“信”字是漢代的董仲舒才提出的)

    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因為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誠實之心。可以說只要有這“五心”,人人都可以成為孝子、善人、好人、君子、聖人。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希”同稀,也就是說人和禽獸的差別很小很小——僅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誠實之心,這“五心”而己。人只要缺少“五心”中的任何一心,都可能墮落成逆子、惡人、壞人、小人,甚至罪人。

    3、什麼是衣冠禽獸?

    所謂衣冠禽獸就是指有人形、沒人性,披人皮、沒人格,穿人衣、沒人品的逆子、惡人、壞人、小人。

    衣冠禽獸時時處處嚮往、熱衷、惡行仇、利、暴、蠢、騙惡劣行為:

    第一、仇者恨人,人恨人,這是衣冠禽獸的自私陰暗心理;

    第二、利者忘義,人害人,這是衣冠禽獸的損人利己行為;

    第三、暴者傲人,傲慢人,這是衣冠禽獸的自高自大行為;

    第四、蠢者愣人,糊塗人,這是衣冠禽獸的是非顛倒行為;

    第五、騙者哄人,人騙人,這是衣冠禽獸的爾虞我詐行為。

    人跟禽獸的差別,就是人知道“五常”、“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五常”、“八德”,禽獸不知道。你看看《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於乾隆皇帝編的《四庫全書》,以及傳統戲曲、詩詞歌賦,都離不開這個,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靈魂、綱領,這就是滲透在華人血液裡的靈魂,這就是華人亙古不變的道德。

    五、人學的核心是仁學

     仁學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由這個思想精髓派生出儒學思想精華——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文化,孝敬父母的孝親文化、推己及人的泛愛文化。儒學思想精華是超越時空、超越階級、超越國界的普世家庭倫理道德。

    1、“仁”字的原始詞義

    仁,是指植物硬殼裡柔軟的有生命力的會發芽的果仁,比如瓜子仁、核桃仁,後來慢慢引申為人軀殼裡的惻隱之心、同情之心、善良之心。人類的這個惻隱之心、同情之心、善良之心和植物硬殼裡的果仁一樣,只要有適合的土壤、氣候、水肥條件,也會發芽、開花、結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反映了這一自然規律。種的瓜是一顆有瓜仁的種子,而收穫的瓜不僅有人可以食用的瓜瓤還有數倍於種子的瓜籽。由此可見,播種一個愛會收穫許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之所以概括為一個“仁”字,就是因為這個仁是一顆善良的人性種子,種在家裡就能結出孝敬父母、恭兄友弟的“孝”與“悌”的家庭倫理道德的成果;種在學校就能結出尊敬老師、友愛同學的“敬”與“愛”的師生關係和睦的成果;種在社會就能結出禮敬他人、誠信朋友的“禮”與“信”的社會公德的成果;種在國家就能結出效忠祖國、報效國家的“廉”與“忠”的政治倫理道德成果。

    2、“仁”字的道德含義

    孔子曰:“仁者,人也”,《說文解字》曰:“仁,親也”,孟子曰:“仁者,愛人”。所以,仁,就是人與之人間相互親愛。

    “仁”字的構成就是左“人”加右“二”,意思就是兩個人之間相互親愛:

    第一、父子兩個人相互親愛——父對子不“慈愛”,就是不仁;子對父不“孝敬”,就是不仁;

    第二、兄弟兩個人相互親愛——兄對弟不“友愛”,就是不仁;弟對兄不“恭敬”,就是不仁;

    第三、夫妻兩個人相互親愛——夫對妻不“義”(情義、恩義、道義),就是不仁;妻對夫不“順”(柔順、順意、順從),就是不仁;

    第四、朋友兩個人相互親愛——相互之間“誠信”、“相信”、“信任”,就是相互仁;相互之間“欺騙”、“猜疑”、“防避”,就是相互不仁;

    第五、君臣兩個人相互親愛——君對臣不“仁慈”,就是不仁;臣對君不“忠誠”,就是不仁。

    由此可見,

    道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不同的位置,

    德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親愛的規則。位置決定規則,有什麼樣的位置,就有什麼樣的規則。 一句話,道德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行為規範。

    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行為規範就是孔孟的仁學,就是堅持仁、義、禮、智、信五條做人道德標準的人學,所謂人學,就是堅持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的人本主義思想。也就是說不管是父子倆、兄弟倆、夫妻倆,朋友倆、還是君臣倆,只能遵循相互親愛、孝老愛幼、共同生存的社會法則;而不可能像野獸那樣,遵從相互爭鬥、弱肉強食、強者生存的叢林法則。所以說一個仁字就充分體現了儒家文化的精髓。

     儒家人學思想主張人是教化以後的“性善者”,西方神學思想主張人是有原罪的“性惡者”,認為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類的道德靈魂。

    儒家文化認為,人人都有一顆善良之心,所以,人類自己就能拯救自己,不需要藉助外部神力。

    儒家的人學,就是仁學;儒家仁學就是仁愛之學。仁愛之學——就是指對人要有惻隱之心、同情之心、善良之心,不能有仇恨之心、麻木之心、冷漠之心。也就是說,人人存好心、人人說好話、人人做好人學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仁愛之學的三重含義:

    第一、不害人——這是仁愛的最低道德要求

    心地善良不害人,這是人性善良的種子,有人性善良種子的人,就是一個有德之人,就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大善人,因為一個人只要有這顆善良的種子遲早會發芽、開花、結果的,所以,一個人心靈裡只要有這顆善良的種子,就是一輩子不害人的大善人。

    第二、幫助人——這是仁愛的基本道德要求

    力所能及的幫助人,這是人性善良的果實,一個人只要做到力所能及的幫助人,就是一個厚德之人,就是一個樂於助人的大好人,社會這麼大,問題這麼多,不需要我們每個人奉獻全部的愛,只要每個人都能奉獻出一點點愛,我們這個社會就立馬變成溫暖的社會、溫馨的社會、和諧的社會。大好人的標準非常寬泛,一個大善人,只要在街道上遇到跌倒的老人扶一把、遇到飢腸轆轆的流浪漢買一碗飯,遇到外地人指一指路,遇到迷路的孩子送到派出所,就是一個大好人。

    第三、捨己為人——這是仁愛的最高道德境界

    大義凜然的捨己為人,這是人性善良的碩果,這樣的人就是一個大德之人,就是一個捨己為人的大英雄。

    A、就像那些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英雄人物,比如戰爭年代的楊靖宇、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等;

    B、就像那些捨己為人、大公無私的模範人物,比如和平時代的雷鋒、焦裕祿、孔繁森、郭明義、最美教師張麗莉,最美媽媽吳菊萍等等。

    C、就像那些心繫家國天下以改變世界為己任的文化聖人、政治偉人;

    D、就像那些心繫芸芸眾生以拯救靈魂為己任的著名宗教人士。

    綜上所述,

    所謂有德之人,就是堅持做人的最低道德底線,一輩子不害人的大善人;

    所謂厚德之人,就是堅持做人的基本道德標準,一輩子做好事的大好人;

    所謂大德之人,就是堅持做人的最高道德境界,一輩子做奉獻的大英雄、大聖人。

    由此可見,我們做一名大德之人、大英雄、大聖人,太難了,但力所能及地幫一下遇到困難的人,做一個助人為樂、樂善好施的厚德之人、大好人並不難,做一個不傷害別人、不危害社會、不禍害祖國的有德之人、大善人太容易了!!!

    現代法律制度是校正、糾正、懲治缺德、違法、犯罪的外部強制力量!所以說,沒有法律的外部強制,單單憑以德治國是虛偽的、無用的;沒有道德的自我約束,單單憑依法治國是冷酷的、無效的。因此,當代社會只有把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無縫對接、完美結合,才能真正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有效懲治違法犯罪行為。

    六、仁學的核心是孝親

    仁學,就是仁者愛人之學。仁者愛人不是一視同仁的愛所有人,而是有區別、有等差、有先後的愛所有人,也就是說,不一樣的人,愛的程度不同、愛的方面不同、愛的方式不同、愛的先後不同。

    第一、對父母的愛,叫孝敬。這是人間第一愛。具體表現為六個方面: 聽父母之命、養父母之身、暖父母之心、諫父母之過、侍父母之病、祭父母之魂。

    第二、對兄弟的愛,叫悌敬。即弟弟恭敬兄長,兄長友愛弟弟。

    第三、對妻子的愛,叫情義、恩義、道義。

    第四、對丈夫的愛,叫柔順、順意、順從。

    第五、對老師的愛,叫尊敬。即老師愛護學生,學生尊敬老師。

    第六、對同學、同事、戰友的愛,叫友愛。即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相互幫助。

    第七、對朋友的愛,叫誠信。即坦坦蕩蕩、誠實守信。

    第八、對上司的愛,叫忠誠。即愛崗敬業、忠於職守。

    第九、對祖國的愛,叫效忠。即熱愛祖國、建設祖國、捍衛祖國。

    第十、對國家的愛,叫報效。即熱愛國家、建設國家、捍衛國家。

    第十一、對自然的愛,叫愛護。即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順應自然。

    第十二、對生人的愛,叫泛愛。即心地善良不害人、力所能及幫助人。

    仁者愛人,首先愛的是父母,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孝子;其次,推己及人、泛愛他人,做一個心存善念的善人、不做壞事的好人、知行合一的君子。否則,就是不孝、不仁、不義,暴戾、愚蠢、無信的逆子、惡人、壞人、小人,就是有人形、沒人性,披人皮、沒人格,穿人衣、沒人品的衣冠禽獸。

    雖然都是愛,但愛的程度有深有淺、有親有疏、有近有遠。所以,儒家的仁愛是有差別的愛,並不是基督教一視同仁的博愛,也不是墨家不分親疏的兼愛。例如,兒女對父母的愛那是不惜代價的付出,即使兒女付出生命代價也應該。面對街道陌生人不傷害就是一種愛。遇到跌倒的老人扶一把,或者遇到有困難的人幫一把,或者遇到乞丐要飯給幾元飯錢,都是人間大愛。我們試想一下,人人都不傷害別人,還能力所能及的幫助人,這人世間立馬就變成美好的人間,還需要國家法律幹什麼?還需要公檢法機關幹什麼?

  • 2 # 山海村人

    人類物質生活的思想積累叫文化。

    用文化來指導和提升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叫文明。

    一個國家或民族群體在文化積累和文明提升過程中形成的學說、學術、學問的總和叫國學。

    國學之中凝成完整形態且具文化代表性的文化形式叫國粹。

    既然國學是文化和文明的歷史積累,必然包含精華和糟粕。

    中華民族要繼承和弘揚國學,就必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中華國學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及其學說浩如煙海,撮要提之,就有《道德經》、《文始經》、《南華經》(主要是《道德經》)代表的道學哲學和行為學思想體系,她貫穿了數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學、美學史學、兵學、醫學、天文學、地理學等等;有《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及宋明的程朱理學、王陽明心學、陳白沙新儒學等代表的儒家社會學、行為學思想體系;有韓非子、墨子、楊子、惠子和公孫子等各自代表的“諸子”學說;有《孫子》代表的軍事學;有從《詩經》、《楚辭》到漢樂府、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代表的文學;有《內經》、《難經》、《傷寒論》、《本草經》乃至金元四大家代表的醫學;還有數不勝數的琴棋書畫茶酒花香武術等等生活文化積累及智慧結晶。這些等等,都是建設現代中華文明的精神寶庫,需要我們好好研究和揚棄,弘揚精華,古為今用;舍其糟粕,以為借鑑。即中華民族大幸!

  • 3 # 使用者谷中的百合花

    國學應該有全新真理的方向。

    《易經》、《道德經》、儒家諸子百家、古聖賢詩秀認識真理大道造物主耶穌,符合人類家書《聖經》純正教導的光亮詩文,哺育後代歸向天道,棄絕假神,艮山成良出秀髮。蒙神祝福,成為基督大國,實現歐版共產主義。

  • 4 # 蛩嗚齋主

    恕我見識淺,我原以為國學是研究國家體制、結構和政權組織形式等的一門社會科學,後來才知道它是古代留下來的經書以及諸子百家的文章,先前真沒聽說過。我媽孃家民國時是開私塾的,至今我家還有姥爺留下來的這些經文典籍,但是封皮都標註的是國文,內容全一樣不知怎麼國文改叫國學了,連那時的老師都稱國文教員。我覺得其實叫國文準確,國家的文章文學文化嘛,如果稱為國學按理就該是學術研究範圍,學術的特點是高深的和專業的,現在又要提倡在小學生中普及,而能在小學生中普及的讀物特點又應當是初級啟蒙性質,因此我總鬧不明白哪種叫法更為科學。

  • 5 # 直07

    我這裡不是做學問,按我的理解,簡單說一點,主要是傳播正能量。

    國學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積極的文化有:

    一、善良、正直、做好人。

    二、勤勞、節儉、會掙錢。

    三、愛學習、有文化、有智慧。

    四、愛老婆(老公)、愛孩子、對家庭負責。

    五、講道理、謙讓、厭惡暴力。

    六、乾淨、舒適、美味、會生活。(南方人佔優)

    七、講宏觀、講大局、有整體思維。(北方人稍強)

    八、武術、養生、中醫,有精氣神。

    九、琴棋書畫、詩情畫意、細皮嫩肉,美麗、文雅、有氣質。

    十、老實、厚道、友愛、有同情心。

    文化糟粕也不少,今天先不說。

  • 6 # 漢寧學社語文學習輔導

    國學是以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為載體,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以來思想、文化、文學等等的概括。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經典:《黃帝內經》、《老子》、《論語》、《莊子》、《詩經》、《離騷》、《郁離子》、《列子》、 《孫子兵法》 《周易》、《孟子》《二十四孝》、《大學》等等書籍。

    再給大家推薦一本對國學介紹比較全的國學書籍:《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這本書是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在2010年5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成和林萌。本書主要講述了國學的基本知識,向讀者傳達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這套叢書設有六個分冊:《國學經典》、《自然景觀》、《民俗風情》、《飲食天下》、《建築藝術》和《城鎮魅力》。

  • 7 # 金吾文化

    國學是中國本土的起源的文化稱為國學文化。例如:中國本土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主體思想的文化流派。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所創立的文化,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仁,恕,忠,孝,悌,勇,義,禮,智,信,這些全都是積極向上的國學文化思想,下面我們簡單說兩點:

    “仁”: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理論,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標準和理想,曾經孔子在官府首開私學,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問學生出身貴賤均可受教。也體現了孔子仁愛的教育思想。

    “孝”:是儒家文化的經典,更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孝是贍養父母,是對父母與長輩的尊重,早在宋朝時期,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四書五經之一的《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

    而孝道也是中華獨有的詞語,前段時間網路中有一段非常火的短影片,拍的是一個美華人在中國當一輩子老師,當他老了身體不方便了。他給他兒子打電話說“孩子,我老了,生活不方便了,希望你能來照顧我的生活”他兒子在電話那邊說:“我很忙,你找一家好一點的養老院,”隨後就掛了電話。這時候他在中國的學生給他發了一個影片通話,老師接起電話,那邊說“老師,新年快樂,感謝您教會我這麼多知識,我和我的全家人給您拜年了。”這時候老師問學生說:“你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嗎?”學生回答:“是的,我父母年齡大了,生活不方便,需要我照顧他們”當老師聽到這裡便哭了,哭著說“為什麼我當了一輩子老師卻還沒教會我兒子孝道,為什麼只有你們中國才講孝道,為什麼我們國家沒有“孝順父母”這個詞,為什麼我不是華人。”學生說:“老師,你忘記了嗎?我們中國講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你是我的師長,您也可以搬過來和我們一起生活。”這時老師哭的更厲害了,邊哭邊說“下輩子我一定要做華人。”

    正是這些優秀的國學文化思想讓一個美華人,哭著說下輩子要做華人。也正是這些優秀的儒家文化思想,讓儒家文化在中國幾千年來被歷代統治者推崇,加上孔子門下學生的傳承發展,使儒家文化發揚光大,而儒家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文化流派自然是國學文化。

    國學的經典代就是“四書五經”與《道德經》,四書五經其中有《中庸》《大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是知書達理的標準,而《道德經》之中的“道”與“德”兩個字是中華民族的為人標準。

    綜上所述:國學是中國本土的起源的文化稱為國學文化。積極向上的國學文化思想有仁,恕,忠,孝,悌,勇,義,禮,智,信,其中的經典有四書五經《中庸》《大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與《道德經》

  • 8 # 不可語水

    國學這個名詞發生在清末,是歐美學術輸入後才發生的。它的範圍是中國原有的全部學術。章太炎和劉師培大概是最初的使用者。

    曾國藩把學術分為義理,考據,詞章三個部門,他說:蓋自西漢至今,識字之儒,約有三途:曰義理之學,曰考據之學,曰詞章之學,各執一途,互相詆譭。不過在他的分類中,三個派別的研究物件都是經史,整個學術範圍,比較狹小。對於諸子百家,只當參考書。通常義理第一,詞章第二,考據最後,這是宋明以來儒家的傳統意見。

    義理之學主要是研究古代儒家經典的微言大義,解釋經書的意思,實際上在宋代是藉著經書說自己的話。詞章之學有詩,古文,駢文散文之分。考據學是對古籍真偽,學派的考據。

    國學的經典著作有《論語》《孟子》《大學》

    《中庸》,《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孫子》

    比較好的國學入門書有章太炎《國學概論》,曹伯韓《國學常識》,梁啟超《國學入門書要目及讀法》。

  • 9 # 長風浩蕩

    所有的學問,不外兩件事:一為如何為人,一為如何處世。

    華夏先賢聖哲所論,亦是如此。先賢所論,是他們的心血和成就,但絕對不是教條教義,他們所論,是後人思考的參考和素材,是由得後人基於自身的既有認知基礎,經篩選判斷推理取捨,而不斷完善自我認知的條件和基礎。

    一句話,是非對錯,你自己去取捨,沒人能替你做選擇。你的結論,只能你自己下。幼兒園裡就該學過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姑娘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四字詞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