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1479366817

    我的是個男孩非常淘氣以前也打過可是越打越皮後來我就不打了我只要發現他做壞事我也不阻止就看他做讓他自己體會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對還是錯,等他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他就會看你然後用簡單的道理給他說,讓他自己理解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然後讓他自己處理

  • 2 # 小藍愛讀書

    我認為家庭教育,用“打”來做為懲罰的手段是最不可取的。那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犯錯父母到底該如何懲罰孩子呢?

    1、只要犯錯就一定要懲罰

    孩子只要犯錯了,無論錯誤大小,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比如:孩子在家不小心把盤子摔碎了,有些家長可能覺得這是孩子無意的,所以說了一句沒事就過去了。這是不恰當的,雖然孩子是無心把盤子摔碎,可是家長也應該告訴他,他做錯了。即使是無心的行為,也要為自己的行為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一定不要讓孩子形成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想法,而且還要告訴孩子一定要用於承認錯誤,這樣就可以減輕對他的懲罰。家長千萬不可因為孩子的央求就心軟取消對他的懲罰,一旦開了先河,以後再想實施懲罰就很困難了。

    2、提前制定好獎懲規則

    家庭教育一定要有獎懲規則,這個規則也一定是家長和孩子共同協商制定出來的。有了這個規則孩子就知道了表現好了會獲得什麼樣的獎賞,犯錯了會受到怎樣的懲罰。有了規則,孩子就會減少犯錯的機率,會向好的方面努力。家長一定要做到令行禁止,一定要按照之前約定好的規則獎懲,這樣家長才能在孩子的心中樹立威信。

    3、懲罰一定要適當

    有些家長可能脾氣比較火爆,孩子一旦犯錯就忍不住要動手打孩子,我認為打孩子是最錯誤的懲罰。為什麼要懲罰孩子?懲罰的目的就是為了孩子的良性轉化,說白了就是改正錯誤。打孩子不僅沒有任何效果相反還會引起孩子內心的對抗逆反情緒,非但不會改正錯誤甚至可能變本加厲。所以這個懲罰一定也是在規則裡面和孩子協商好,不可過重也不能輕描淡寫。懲罰要以改正錯誤為目的,而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

    只有合理的懲罰措施,才能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 3 # 一個學爸

    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打孩子就說明已經到了終極懲罰了,說明之前對孩子的懲罰已經無效了。既然之前的都無效,那麼把孩子打一頓也未必有效了。

    要做到不打孩子,關鍵是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讓之前的懲罰有效。規則意識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建立。

    假如孩子現在年齡已經不小了,還沒有建立規則意識,那該怎麼辦呢?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首先,既然孩子沒有規則意識,那麼在他的世界裡也就沒有什麼是需要遵守的,他也不知道哪些行為是不能做的。但是孩子的年齡階段又讓他有了自我意識,他不喜歡別人命令他,想自己做決定。所以,需要父母以一種平等的姿態來邀請他共同制訂規則,規定哪些行為、事情是不能做的,一旦做了要接受什麼懲罰。孩子的理解能力還比較欠缺,不能只定一些原則性的東西,要很具體,比如吃飯時不能做什麼,講話不能講什麼,上課不能做哪些事,等等。父母和孩子一起制訂,先把能想到的都列出來,以後不斷補充。懲罰手段可以是做家務,增加閱讀時間,多寫字等孩子可能不喜歡但有益的行為。

    其次,規則制訂後一定要嚴格執行,包括父母自己違反了也要按規定執行,態度要堅決。假如孩子拒絕接受懲罰手段,父母可以跟他一起完成,必須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違反了規則,從而有了懲罰的結果。

    第三,父母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進行一些思考,不能所有標準都按照成人的世界來衡量,有些非原則性的問題可以按照孩子的意願制訂規則。我女兒打小就有點挑食,特別是吃雞蛋簡直是受折磨,有時候我真恨不得揍她一頓,但是想想挑食也不是什麼大問題,犯不著著急上火,隨她吧,愛吃不吃。心態好了,就不當回事了。

    總之,“打”基本上是不解決問題的,“打”只能出出氣,實在要打就拿個戒尺打手掌吧,這都打了幾千年了,應該打不壞的。

  • 4 # 青歡養氣修心時

    作為家長啊,最好不“打”,但是孩子情況特殊的話,也沒有必要對“打”避之不及,顧慮過多。這兩天啊,廣東已經發文明確規定教師罰跑罰站不算體罰。我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想告訴您,“打”也是教育孩子的手段之一,關鍵看運用和程度,我說說你看看有沒有道理。

    一是“打”前要造勢,氣氛作用大於疼痛作用,切記點到為止。造勢:塑膠小尺拿在右手裡面,左手伸出來,家長擺事實講道理,看今天這個錯誤要打幾下。氣氛:一家子多找幾個人,造就全家彈劾之勢。一般來講,大都是以“輕敲兩下手掌,甚至這次就不打了下次就要來真的了”來結束。切記要點到為止,不僅是因為過重的“打”是違法的,還因為容易給孩子心理造成負面影響。

    二是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不僅要有愛心與耐心,還要有慧心,作為家長啊,必須要把陪伴孩子成長作為一門功課來學習和實踐,才有可能實現不打而達到教育的目的。我這樣講,你可能覺得講的太籠統和複雜,不過事實上就是因素多樣,事物瑣碎,解決方法五花八門,你去問10個人會有10個不同的方式方法,無論你是問專家還是問別的家長。那麼該怎麼辦呢?我也給不出神藥,僅是一點建議看第3條。

    三是孩子犯錯誤屬於正常,反覆犯同一個錯誤也屬於正常,原因是孩子的自控力比較小。簡單的說,他不是自己想犯這樣的錯誤,而是他自己也管不住自己會犯這樣的錯誤。所以啊,家長在加強自身提升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與孩子多溝通,與孩子共同制定和摸索完善一套適合自己孩子的辦法。比如說反覆犯錯誤就會剝奪一些“福利待遇”,改正錯誤,保持一段時間就能獲得實物或玩具的獎勵,等等。

  • 5 # 餘多

    我家專門做了一個小棍,放在門後面,那就是終極武器了,一般起威懾作用,平時有一點小調皮,就數123,基本管用,牆上還有一張A4紙,上面寫的規章制度,獎勵和處罰都在上面,有章可循的

  • 6 # 37遇見you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懲罰就是對自己的懲罰,因為孩子是父母的複製版,之前我們崇尚棍棒之下出孝子,覺得只要孩子做錯事我們及時採取措施孩子就會改正並進步,其實不然,打在孩子身上,其實孩子心理是不服的,反而會跟父母對著幹,產生逆反心理,這種教育方式效果不大,首先孩子犯了錯,父母不應該先想著懲罰孩子,要先找到問題的出發點,以及對於這件事孩子的態度,真正的做到言傳身教,只有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然後去改正這樣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是你什麼都不說就打一頓,其實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我們為什麼要懲罰孩子,其實很多父母只是當下的情緒使然,真正的打了孩子他們也是最心疼的,事後也會後悔,所以說我們懲罰不是目的,目的是讓孩子知禮懂理,這才是我們懲罰的目的,懲罰可以根據孩子的愛好來,如果說他做錯了事,你可以抑制他今天看電視,或者買玩具,然後告訴他為什麼平時你可以行駛你看電視的權利,而今天不行,就是因為這個是爸爸媽媽對你犯錯的一種懲罰方式,這樣又不用打孩子,孩子也知道自己究竟錯在哪裡了,犯錯之後父母不會放縱,會採取方案來應對了

  • 7 # 清淡的辣媽

    父母如何才能做到懲罰孩子不用“打”呢?

    答: 很多父母都說孩子“太難管了!”小孩子對很多事物都不懂不明白,調皮又淘氣,正是因為不明白,因為採用不正確途徑去探索,所以經常犯錯,惹得父母很氣惱。此時父母便會懲罰、教育孩子。

    一些脾氣比較暴躁的父母一般採用體罰、斥責的方式來懲罰孩子,甚至在陳發過程中以輕蔑的態度對待孩子。這不過是相當於直接“打”孩子,不僅痛在身上,更是疼在心裡。

    但是如果經常這樣懲罰孩子,第一反應就去打罵孩子,而不告訴他怎樣做才是對的,不細心教導的話,孩子會感到迷茫,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導致失去主見和常規判斷力,他不知道父母為何總是指責他,不知道父母到底要求他怎麼做才對,所以孩子就會重蹈覆轍,甚至努力想討好父母歡心,希望不要受到懲罰。

    那麼父母如何才能做到懲罰孩子不用“打”呢?

    1.正面引導,溝通:比如孩子在學校做錯了一道數學題,老師直接打罵她是或“你怎麼這麼笨,這個題講過幾遍了”,那麼孩子很可能對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會討厭老師討厭學習。甚至內心會讀學習產生焦慮和困惑的念頭。

    但是如果老師直接從正面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改正題裡的錯誤,那麼孩子對學習會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並且越來越喜歡這位老師。

    2.讓孩子體驗自己錯誤行為帶來的後果:比如故意用石頭打燈泡,那家長就把他打碎的燈泡換到孩子的房間,讓她感受房間沒有燈泡,屋裡漆黑一片的感覺。讓他知道黑暗中燈泡的作用,讓她更加直觀的體驗生活。如果你直接換新燈泡,那他下次還會故意打碎,因為他不知道這是錯誤的行為。

    比如孩子挑食不吃飯,那就直接讓他餓到下一頓,感受餓肚子的痛苦,從而珍惜自己的身體健康。如果你直接給他放零食在書包,他反而愛上零食更加不吃飯了,這樣下去永遠改不掉孩子的壞習慣。——(此方法類似於體罰)

    3.父母果斷而迅速的行動: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反而不停的用筷子戳碗玩,家長不如直接搶走他的碗,不讓她吃,並告訴他原因。

    孩子調皮摔打某種東西,覺得好玩。父母立即奪回物品,同時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摔打,等他想玩的時候再給他,如果還是摔打,再次搶奪回來,如此重複孩子便會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便不會亂摔打物品了。

    總之呢,以上三種“懲罰”方式不妨對孩子試一試,一定會從中領悟出很多道理,反正都是以教育孩子為目的的,特殊的懲罰方式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特殊手段呢!

    祝家庭幸福,孩子健康快樂!

  • 8 # 右右細毛媽

    罰站是我責罰孩子的最優方法。

    罰站是右右細毛爸發明的。行之同樣有效。

    緣起一次準備出門,細毛等不及我們整理物品的時間,急哄哄吵鬧哭,非要自己一人下樓等著。

    然後我們覺得確實不是大事,但是孩子做法又實在不妥。右右細毛爸就帶著細毛,站陽臺上看我們整理物品,不讓動,沒想到竟然站了15分鐘。

    罰站的過程,冷靜下來的既是孩子,也有家長。

    約定時間到了,再和孩子來聊剛剛為什麼罰站,孩子也可以聽進去啦。

    罰站既讓家長解氣,又不會傷害到孩子身體,教育意義也在。

    我是一個愛學習愛思考的雙胞胎媽媽,

    喜歡說故事,倡導趣味輕鬆育兒;

    愛分享生活,關注現代女性成長。

  • 9 # 晴天麻麻

    3歲以前不打不罵的管教方式。

    題主所說的“孩子”年齡模糊,我們以3歲以前孩子為例,怎樣做到懲罰孩子不用“打”,晴天18個月了,我從來沒有打過她,我也一直認為打治標不治本,根據孩子的生長髮育心理特點,從根本上與孩子之間建立一套堅定而有效的紀律,才能為迎接孩子的稍大一些之後帶來的更大挑戰做好準備。

    8-14個月的孩子:限制活動法幼兒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所有8-14個月的正常寶寶都不喜歡被迫一動不動的呆上2秒鐘以上,這也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為什麼不願意換尿布、給寶寶穿衣服時非常到處跑、甚至給寶寶擦個鼻涕都會遭到他的反抗,根據幼兒的這一特點我們作為控制幼兒的一種手段,來應對這個階段的寶寶出現的一些不良行為。

    這個階段的寶寶的不良行為有:破壞電視機、或者其他物件、咬人、揪頭髮、抓眼鏡等。比如寶寶咬你,首先你要告訴他咬人是不對,並且你把媽媽咬的很痛,如果你說了他兩次他還不聽,那他就要對他的行為付出一些代價。你可以把寶寶單獨帶到一個房間,然後讓他坐下來面對你,用力抓住他的肩膀和上臂,使他一動也不能動,直到他表現出不高興。如果你抓住他兩分鐘以上寶寶並沒有任何反映,只能說明你對他的限制還不夠,等到他不高興你再堅持15秒左右,他會反映越來越強烈。這個時候對他說一句話:現在我會讓你回答你的玩具房繼續玩,但是,如果你再咬我,我還會這麼抓著你。就這麼簡單,不要再解釋別的,大人的思維和語言模式已經遠遠超出孩子的理解範圍,只要設立一個堅定的規矩就可以了。

    親身經歷說明,只要足夠堅定,方法使用得當,7-10天左右寶寶就能改掉壞毛病。

    14-24個月的孩子:禁止寶寶與主要看護人接觸

    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孩子與家庭中的最少兩人也就是孩子的主要看護人建立了親密的關係,這個階段的寶寶的日程生活主要是圍著看護人轉,他們模仿看護人的所有行為,與主要看護人玩遊戲、玩玩具、打鬧、看書、一起吃、一起睡,所以我們利用孩子的這一生長髮育特點,來控制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做了出格的事情,比如無休止的發脾氣、摔東西等,這時你要告訴他,如果你再摔東西,我就把你放在另一個屋裡不能出來,可以在一間屋的門口圍一個柵欄。等到孩子開始哼唧的時候,再等15秒,然後走到他的身邊對他說:現在我讓你出來,但是,如果你再摔東西,我就要再把你關到這個屋裡。然後,把柵欄拿開。

    我用這個方法已經讓18個月的晴天可以每次玩完玩具都能收拾起來,然後放到原位,並且我們常常一起說:玩完玩具要收拾,從哪拿的放哪去,自己的事情自己幹。家長一定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孩子的生長髮育速度和智力發育速度超出你的想象,18個月她已經能理解你所說的大部分語言。孩子就要從小管,從小讓他明白人與人交往之間的交往規則,你不比家裡任何一個人特殊,在大部分時候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但是一旦我說不,就一定是不,試探和哭鬧都不管用。家長要去權衡事情,比如孩子吃完一塊餅乾之後還想再吃一塊,並且你已經告訴他只能吃一塊,他一直粘著你想再吃一塊,這時可以做出讓步再給孩子一塊。類似這樣的事情並不能使孩子脫離我們的管教,讓孩子也慢慢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讓步的,哪些事情是堅決不能的,家長自己做出權衡。

    2-3歲的孩子:不要過度放縱

    雖然二胎政策放開,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對孩子越來越嬌慣,長期放縱,等到孩子長到3歲你會發現孩子越來越難管,所以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態度一定是慈愛而堅定的,不要因為為了讓孩子停止哭鬧而屈服於他或者任憑他發脾氣,對他摔打東西的行為不理不睬,在2-3歲這個階段我們要繼續保持慈愛而堅定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會因為你的管教而受益無窮。

  • 10 # 幼教咖

    父母要做到懲罰孩子不用“打”,就要抓住這時孩子心理發展得規律,下面我結合例項,為大家支招。

    濤濤今年四歲了,經常會犯一些錯誤,比如在吃飯時間看電視、在馬路上跑來跑去、和小朋友搶玩具、把家裡扔的亂七八糟、拿著彩筆在牆壁上亂塗亂畫、在超市裡隨便拿東西、和媽媽頂嘴等。

    濤濤的媽媽白天要上班,早晚要接送孩子去幼兒園,而每天回來他都會亂扔東西,而媽媽則要忙於幹家務,此時媽媽就很容易煩躁,實在逼急了也會揍濤濤一頓,每次揍完就後悔,可下次還是會接著揍。

    濤濤媽媽嘗試過和孩子好好溝通,可孩子好像完全沒聽到似的,下次還是那麼淘氣,媽媽被一次次逼得出手揍他。

    可作為家長,我們都知道打孩子是不對的,只不過很多家長都不知道除了打還能怎麼教育,到底父母怎樣做才能既懲罰了孩子,又不用打孩子,同時還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防下次再犯呢?接下來我就為大家支幾招,大家可靈活應用。

    1.因好奇心強而搞破壞,可轉移其注意力

    有些孩子好奇心比較重,總是喜歡東看看西瞅瞅,這裡摸摸那裡瞧瞧,於是就會亂摸亂碰、拆這個碰那個,從而把家裡弄的亂七八糟,甚至還容易發生危險。

    此時父母可利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使其而父母可能還有其他事情要忙,需要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這時就涉及到了轉移注意力。

    轉移注意力簡單來說就是將孩子的注意力從一些具有破壞力的、沒有實際教育意義的事情上轉移到那些有趣的、安全的事情上,比如引導其看繪本、看動畫片、玩益智玩具或者去安全的地方玩。

    2.不知輕重搗亂, 可明確規則和態度

    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幼兒往往好奇心重,且不知事情的厲害關係,只是一味好奇、好動,此時就容易發生一些危險的事情,比如碰插座、爬上高處、摸暖水壺、摸燃氣開關、在馬路上亂跑等。

    此時最需要做的就是反覆強調其危險性,明確告知不能這樣做,並表明自己的態度,告訴他媽媽不喜歡你這樣。

    3.經常性所犯錯誤,父母可給予其選擇權

    有些錯誤儘管父母一再強調不能再犯,可孩子卻頻頻再犯,比如你不讓在馬路上跑,他偏跑,此時就可以給予其選擇權,如:“你是要坐小推車上還是要媽媽牽著?”

    對於這種頑固性問題,需要父母正面明確之後,再轉移注意力,給出不同選擇,讓孩子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而在媽媽給出的選擇中選擇一種,這樣可逐漸引導其少犯錯。

    4.孩子能力夠而故意不做,父母可鼓勵去做

    比如三歲的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吃飯,四歲的孩子完全可以將自己玩過的玩具放回玩具櫃等,而孩子卻故意不好好吃飯,或者將玩具扔的到處都是。

    對於這種孩子明明有能力做,卻故意淘氣不做的事情,媽媽不要立馬給予批評,而是提出自己的期望,鼓勵孩子去做,讓孩子有表現自己的慾望,這樣才能變得優秀。

    5.對於屢教不改的錯誤,可直接採取行動

    如果無論媽媽怎麼做,孩子還是不聽話,該怎麼淘氣還是怎麼淘,那就需要讓孩子接受這樣做帶來的後果。

    比如孩子磨磨蹭蹭不好好吃飯,那就直接收走;孩子非要在馬路上亂跑,那就直接抱走;孩子非要搶別人的玩具,那就直接從他手裡搶走;喜歡爬到高處,那父母就站在旁邊看著,就是不抱下來……以一種更為簡單、直接甚至有些暴力的方式來治孩子,可使其直接感受到這樣做的後果,沒有幾次他就長記性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多大年紀上幼兒園合適呢?3歲還是4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