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6順

    2周半啥也不懂,簡單說教聽不懂,比如打人不是好孩子等一些道理似懂非懂,一下子就會忘記。年齡小的孩子思維具有直覺行動性,你可以透過講述小故事裡面小動物們的不友好使孩子直觀感受打人不受人歡迎,還可以透過小遊戲,情境表演,讓他們直觀誰是誰非,久而久之,孩子會控制自己的攻擊行為。

  • 2 # 成龍電影花

    兩歲小孩兒打架,這應該來說是家長比較緊張,孩子與孩子之間發生肢體接觸其實是很正常的,沒有必要太把他放在心上。因為兩歲根本就不知道要去打架,更不知道為什麼打架,所以應該來說只是好玩在一起動作可能大了一點。

    那什麼是打架呢?我們以最小的孩子在幼兒園為例。

    孩子在打架原因

    1、行為比語言快

    還是喜歡打架的原因,多半是行為比語言快,很多事情直接上手不上老遇解決不了的事情,或者不知道該如何解決的事情上手彼傷了容易,所以他們會打架。

    2、身體界限不清楚,孩子的身體界限不清楚,所以對於傷害他人的性格沒有意識。

    孩子的身體界限不清楚,意味著孩子會隨意觸碰別人的身體,甚至很多時候會傷害到別人的行為,而對於自己的身體,有時即使被別人傷害了,也不一定會有所感覺。所以說,孩子在你認為看來好像是在打架,其實不一定是打架。

    3、不懂得如何交往,孩子的交往問題是孩子的一大難題,就是在幼兒園裡也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各種各樣的人都有當孩子,不懂得如何交往的時候,他們就會按照自己的直覺,而他們的直覺就是直接動手。這是人類的本能反應,當遇到不能接受的事情時,如果沒有經過很好的引導,就會出現打起來的行為。

    其實誰都不願意看到孩子互相打架,包括家長,老師,甚至是孩子,自己為什麼這樣說呢?但孩子平靜下來的時候,他也會意識到這樣做是不好的。因為每一件事情發生都是一瞬間,在一瞬間的時候,能想到多少周圍的人又能阻止得了多少呢?其實是家長自己帶孩子,孩子與孩子之間交往,打打鬧鬧總是在所難免的。

    那我就想說一下家長應該怎麼做呢?我有一點小小的建議。

    1、幫助孩子理清事情緣由,幫助孩子理清是進園有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發生這個事情就一定要動手呢?動手真的能解決的了問題嗎?在孩子平息過後,一定要引導孩子把事情的詳細經過說出來,這樣的我們更能幫助孩子清晰的看到問題的真相,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幫助孩子建立界限,幫助孩子建立界限,我是自己身體的主人,別人如果想觸碰我的身體,首先要經得我的同意,同樣,如果我想觸碰別人的身體,也需要經得她的同意,這樣孩子與孩子之間就不會發生那麼多的誤會,更不會有那麼多的肢體接觸,甚至是家長認為的在打架。

    3幫助孩子把行為與仁波離開

    我們大人在單位工作的時候一般開會都會說到,不管什麼事情都是對事不對人,也就是說,我們首先需要看事情,看這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兒?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那麼我們就可以很好的解決,如果對人不對事,這樣反過來的話,就會更加的加深矛盾,製造矛盾是整個集體人與人之間更加難相處,更加難共事。

    4、幫助孩子明辨是非,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交往,幫助孩子明辨是非,告訴孩子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有哪些行為,做了以後就會引起別人的某些反感,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去交往,例如,如果想加入某個小朋友一起玩,可以諮詢我可以加入嗎?或者想玩某個小朋友的玩具時可以諮詢那個小朋友,我能和你一起玩嗎?我能玩你的玩具嗎?這樣就減少了肢體接觸衝突的機率。

    5、引導孩子保護自己

    當某個小孩經常被別人欺負,那我們就要引導孩子來保護自己。教育孩子有事兒發生了,要動腦筋,想一想,不要先動手,即使找老師或者是把事情告訴家長,這樣更能解決好事情。例如,當其他小朋友想要打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可以引導他大聲的說我不願意你沒有權利打我的身體,如果傷害性行為仍發生,可以引導孩子躲閃,躲避這些行為對自己的傷害,如果人人發生,可以建議老師暫時把他們分開,不過通常這種建議,老師會執行單,也有執行不了的時候,孩子都會有交往的需求,儘管在一起,偶爾會發生野傷害性行為,但還是喜歡彼此在一起玩的感覺。

    6、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特別喜歡與某個小朋友一起玩,是因為那個孩子身上有自己沒有的特質,這種特質會吸引孩子持續遇到小朋友一起玩,儘管也許彼此會出現傷害的行為大也是孩子的選擇,孩子不像成人,通常他們上一秒還在對彼此說不下一秒呢,就已經成為好朋友了,所以說我們呢,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同時正確引導就行了。

  • 3 # 莉莉老師教資考試

    2歲半的孩子打人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因:

    1.常見的是出於工具性的攻擊,也就是為了爭奪玩具,空間,權力等。

    2.為了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有的孩子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也會打別的小朋友。

    3.受挫後的發洩。比如兩個孩子起了爭執,一個孩子在爭執中佔了下風,就會覺得受挫,然後用共計行為來發洩自己的憤怒情緒。

    4.模仿。看到別的孩子或者大人有打人的行為,以及電視裡的攻擊性行為等,進行模仿。

    家長可以試試這樣做:

    1.每次孩子打人或者有打人的意圖的時候,就抓住孩子的手,並告訴他“不行,不能這樣”,讓孩子知道,這個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2.引導孩子用更加溫和的方式處理與別人的爭執或者自己的受挫情緒。

    爭搶玩具的時候,家長可以制定輪流玩或者交換玩的規則,並引導孩子這樣做。

    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可以用更友好的方式跟別人打招呼。

    受挫以後,可以先走開,告訴大人,或者哭出來,用語言來訴說自己感受等(家長要教孩子一些表達自己感受的詞語)。

    3.大人要儘量的為孩子營造一個更友好的與同伴玩耍的環境,也可以避免衝突的發生頻次。

    比如準備更多的玩具,提前制定好遊戲規則,教給孩子更好的衝突處理辦法等。

    有些孩子看到大孩子用打人為自己獲益(贏得了玩具,或者地位等),而且沒有受到禁止或者懲罰,就會模仿這樣的行為。

    家庭中,父母有暴力或者其他的攻擊性行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會更多,因為他只學會了用打人來解決問題。

    兒童看到了影視劇或者動畫片裡的攻擊性行為,也會進行模仿。

    2歲半的孩子是沒有自己的辨識力的,別人怎麼做,他也跟著照做。

    家長可以留心觀察孩子打人的原因,再實施相應的對策。

    育兒既需要智慧又需要技術,孩子不斷長大,我們的學習永不止步,希望與你共勉!

  • 4 # 皮皮媽帶娃

    兩歲左右的孩子,會經歷抓人、打人的敏感期,家長要怎麼正確讓孩子度過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打人的原因

    對於2歲左右的孩子,他們對外界做出的很多行為都是一種試探,看看外界對他們的反應。

    另外一種可能是,2歲多的孩子,他們語言能力不足,詞彙量還不夠豐富,所以想透過打人這種方式,表達他們內心的情緒,引起大人的注意。

    第三種可能是,孩子年齡尚小,還不能判斷打人這種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只是下意識地覺得要這樣做。

    無論哪種可能,都是有原因的,家長應該注意觀察孩子,看看孩子為什麼喜歡打人,再根據情況做出引導;千萬不能看見孩子打人就開罵,這樣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對孩子造成新的傷害。

    其次,我們要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不再打人

    如果孩子打人只是對外界的一種試探,那麼家長可以溫柔地向被打的孩子道歉,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讓打人的孩子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是會給別人造成痛苦的。孩子記住這種痛苦的感受後,以後就不會隨便打人。

    如果孩子打人是為了表達情緒,那麼家長就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情緒和需求。孩子的幼兒園同學愛打人,我看過好幾次,都是他媽媽在逗其他小朋友的時候,他會出手去打那些小朋友。這時候孩子打人,就是想引起媽媽的注意。如果有這樣的情況,家長要更多關注孩子,給他們安全感。

    孩子都是有樣學樣的,如果父母在家裡經常推搡、打架,那麼孩子就會覺得打人是正常的事,自然就會做出這種行為了。所以家長要做好表率,不要隨便打人。

  • 5 # 大諾小言

    2歲半的小孩子為什麼會打擾,這可能和2歲到3歲這個階段屬於孩子比較明顯的叛逆期有關係。外國也稱這個階段為terrible 2。這個階段的很多行為,如對秩序感的強烈表達、攻擊行為等,都是因為孩子成長到了一個自我意識形成的階段。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是分不清自我和外界的。如果把他們放到鏡子前面,他們會認不出鏡子中的影像是自己,有的敏感的孩子還會害怕的哭鬧,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自己就能知道,哦,這個影子是自己。有人做過實驗,研究猴子和黑猩猩面對同樣的情況,猴子會攻擊自己的影子,但是黑猩猩不會,這可能和黑猩猩和人類基因更為接近的緣故。

    孩子自我意識形成,是大腦發育發展的程序。可以說是比較社會行為而言,更為天然的屬性。很多媽媽會反映,這個時候的孩子會打別人,攻擊性強,但是從孩子成長髮育的程序上而言,這是非常正常的。家長需要先理解孩子,然後再考慮如何引導。育兒方面,還是思路先行的。

    第一,由孩子去發展。

    一般這個年齡段孩子,由於年紀小,攻擊力是比較弱的。危害性比較大的攻擊是比較少的。這種家長需要密切關注。人家家孩子也是寶,不要傷害人家。但是一般性的打一下、推一下,家長不要表現得很誇張。為什麼呢?孩子攻擊別人,別人家的孩子也會攻擊他,隨著因果行為的發展,孩子自己可能會形成一種教訓思維。並且很多孩子的友誼也是從打打鬧鬧中產生的,打鬧中,他們建立自己的界限,學會了如何更好的建立調整彼此的關係。這有個過程。家長不要太急,但是要密切關注。

    第二,和孩子談談。

    孩子年紀雖小,但是思維並不幼稚。和孩子就打人這件事開始交流,很多你說的話他可以聽懂,即使他還不太會表達。但是這種交流不是指責,而是探究。你是不是想和別人玩而不知道怎麼辦?他是不是拿了你東西你很生氣?應該先從理解孩子的感受開始。之後加以引導,媽媽覺得如果先打個招呼,握握手,對方可能就知道你喜歡他們了。如果不想讓別人玩自己的玩具,不如把玩具收過來,再衝對方擺手說不。而不是先打對方,這樣是不是更好呢。

    家長要知道,和孩子談一次,他不一定馬上改變。但是積累多了,他會有一些變化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每一個孩子其實都是善良而可以引導的。只是第一不能太焦慮,第二要不斷的行動看反饋反思再行動,教育不是誰管著誰,是一個靈魂影響另一個靈魂,本身是不容易的。

  • 6 # 陳媽胡爸

    今天小圈媽媽自己家是如何做的。

    家裡大寶兩歲多的時候總喜歡扔東西在外邊跟小朋友玩的時候,一旦有衝突的時候就會打人,這時候小圈媽媽回去制止,然後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做,雖然一兩次沒有用,但是時間長了小傢伙就會記住了。但是還是給他發洩的一個渠道,例如扔東西這種的,可以準備一堆球球讓孩子扔,滿足寶寶探索欲。

    二寶的時候不喜歡打人,但是喜歡咬人,不要咬別人只要哥哥,剛開始哥哥還不還手,後來我跟哥哥說可以還手,如果在外邊別人欺負你,可以還手。後來二寶就不敢咬哥哥了。

  • 7 # 虎叔蝦侃

    3歲左右孩子打其他小朋友的案例很多,很多教育界的人士都從專業角度給出了很多建議,比如孩子的人格發展,行為發育,孩子的生產環境等主觀和客觀成因。理論應該說非常成熟了。

    這裡我想說的是孩子是我在這件事的上做法。我家孩子三歲時候也遇到這種情況。上了半個月幼兒園,有一天回家突然會動手打人了,我們都很意外。

    我們思前想後,想找到是拿出的問題,平日手機基本都看動畫片,我和他媽媽沒有打人的習慣,基本沒有接觸到這些毛病的渠道。

    突然想起來以前和早教老師聊天的時候就聊過,她說,等孩子上了幼兒園,會學很多很多壞毛病回家,需要面對的問題還真多,當時我們不理解,真到遇到,恍然大悟。

    孩子們的學習模仿能力極強,並且無法分辨對錯,心智上不健全。

    總算找到了問題的根源。

    面對打人這件事,我和媽媽確實沒有處理的經驗,上網找類似的症狀解決辦法,教育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看了不少。然後不斷嘗試,比如孩子要打人的時候抓住孩子的手,比如在孩子動手打人之後不斷的跟他說這樣做不對,但孩子那麼小,根本不理解大人說的話。

    後來我們就想,把這件事拿出來不斷重複,應該是會加深他的印象的,會有反效果。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很乖,很聽老師的話,老師在他眼裡是最有威嚴的,所以我們和老師溝通,讓老師當了個“壞人”,我們家長表面上處於配合老師的佈置作業的角色,並且在生活中,儘量淡化他打人的這件事,當他打人的時候,我們會說老師讓爸爸媽媽在生活中監督他的行為。

    久而久之,他打人這件事慢慢的就不存在了。

    我想說的是,面對孩子打人或者其他事情,不能一概而論,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別,孩子的環境也不一樣,如果發生這種行為問題,家長首先要知道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家長自己先想明白應該怎麼幫助孩子,並且不要使用強烈的措辭和激烈的行為。

  • 8 # 親子育兒小布老師

    1)2歲半的孩子“打人”,往往不是故意的。這個階段的孩子,因為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強,往往更習慣用肢體語言。比如想和別人打招呼,或者想引起對方注意,就會“打人”。遇到這種情況,“打人”孩子的媽媽不用擔心,“被打”一方的家長也請持寬容的態度。當孩子語言能力逐漸提高,肢體語言的動作就會減少。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寶寶“打人”後,家長不要有過於強烈的反應,如果孩子看到“打人”很有“效果”,反而會強化這個做法。在孩子“打人”後不用批評孩子,把孩子抱離,用語言引導孩子,“寶寶那樣做是不是想說......”被打一方的家長,也不要強化自家孩子的“委屈”。有時候,孩子之間的“小衝突”,孩子自己本來沒覺得什麼,往往是家長在一邊“小題大做”,反而讓孩子發現,這個時候能帶來家長的額外“關注”,這樣就有可能“打人”的更願意打人,“被打”的越發顯得委屈並向成人求助,對兩方都起到了強化的作用。

    (2)別太在意孩子之間的肢體動作孩子的精力非常旺盛,尤其是男孩子,而現在的都市生活往往把孩子侷限於一個封閉的小環境中一呆就是一天,孩子的精力無處釋放。很多孩子遇到一起時,喜歡打打鬧鬧搞成一團,這其實是天性的一種釋放,是孩子游戲的一種,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小動物在一起嬉戲打鬧;可是卻總有一些家長看不得這樣得現象,生怕磕著碰著受傷了,就會制止孩子。家長們往往更喜歡安靜聽話的孩子,卻把那些力量型的、動作相對“野性”一些的孩子定性為“愛打人”的孩子。這樣是很不妥的。在孩子的交往中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和小衝突,往往並不是問題,這是孩子成長的正常經歷。

    2、分析孩子愛打人的兩種原因:平時在孩子的交往中,我們可以看到,確實有些孩子的攻擊性比較強,情緒容易衝動,不習慣用語言表達感受,稍有不滿就動手。這樣的孩子,往往因為愛打人,在集體生活中不被其他孩子接受,顯得不合群。媽媽們會很著急,改變這樣的局面。那麼,就要先從父母身上、從家庭環境中尋找問題的起因。

    (1)是否家庭中存在暴力行為?孩子在6歲以前主要以家庭中最親密的人為模仿物件,如果孩子的父母情緒容易衝動、父母之間存在暴力衝突;或者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中,如果遇到孩子出現問題,習慣於打孩子、用暴力解決,而不是和孩子講道理,孩子就會從中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

    (2)是否孩子缺少關愛?如果家庭缺少溫暖,或者父母太忙而忽略孩子、很少與孩子交流,缺少愛的孩子,往往會發展為兩種傾向,一種是封閉自己內在的需要,表面上顯得乖巧聽話;還有一種就是富於攻擊性,用暴力去保護自己。對於愛打人的孩子,千萬不能以暴制暴,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多和孩子交流,當孩子感受到被愛之後,內心的安全感逐漸增加,慢慢地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表現出親社會的一面。此外,對於愛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減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觸的機會,這樣也是非常不妥的。愛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參加集體活動,需要在父母的耐心引導下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正確的社會交往方法。

  • 9 # 晴天媽媽親子情商課堂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我是一個四歲半女孩的媽媽。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感覺力不從心,總感覺上一輩的教育方式有些不太適合教育現在的小孩。

    所以,我自己總是看一些育兒類相關書籍和一些育兒專家的課程來最佳化自己的育兒知識。

    每個孩子得成長軌跡都不一樣,但是大多數孩子每個階段也是有規律可循得。

    我認為兩歲半的孩子打人,是自我意識得發展階段,我們父母只要做好正確的引導就會讓孩子朝正確的方向積極健康的發展。

    6歲之前,他們渴望自己說了算,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

    有些攻擊性行為,最初可能都是源於模仿。像電視裡動畫片裡面的模仿還有日常生活中對大人的模仿等。

    該如何正確的引導呢?

    分為三個階段。

    ①預防階段

    這個階段是孩子還沒有產生攻擊性行為時,我們在孩子面前儘量做到減少發洩行為的扔東西等。給孩子做好榜樣。

    ②干預階段

    這個時候是孩子已經出現了這個行為,我們父母要做到鄭重其事的制止。嚴肅告訴他“這樣不可以”

    讓孩子理解攻擊的後果和被攻擊人的情緒。“你看你打小朋友,他會疼,就會哭了”然後重新模擬他打人的情景。

    如果他執意要打人,那麼就採取隔離法,把孩子帶到一處安靜的地方,陪著他,罰站。一歲孩子1分鐘,兩歲孩子2分鐘,按照年齡類推分鐘。

    最重要的是,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我們爸媽不要太焦慮和生氣,要冷靜嚴肅的態度告訴他,這些是不可以的。

    利用這些方法,孩子慢慢的就會改正打人的行為了。

  • 10 # 安在我心

    2歲多孩子出現打人這種攻擊性行為,是很正常的,不要緊張,放平心態。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不要一看到孩子打人就指責,這樣做只會負面強化。孩子打人了,輕輕拉住他的手,詢問他剛才為什麼這樣做,2歲半如果語言能力還不是很強,可能也沒辦法正確表達內心想法,那這時候你好好觀察當時的場面,自己判斷孩子打人的原因,是不是別人拿了你的玩具你不同意或者你想要別人的玩具人家不同意等等,只要知道了原因,你示範給他看,碰到這種問題怎樣好好說話來解決,多示範幾次,自然就會了。

    2.好好想想,家裡的教育方式,孩子惹你們不高興了,你們有沒有打過他,或者威脅過他,不聽話就打。如果有這種現象,一定要停止,這樣等於教他,不高興不爽了可以打人。

    3.提前預防,減少誘發因素。孩子喜歡打人,經常打人,那你應該知道他在什麼情況下打人,那就就儘量避免那種情況發生。比如,遠遠地看到一群小朋友在玩什麼玩具或遊戲,知道自己孩子過去了可能會搶,那就趕緊繞開,別去湊熱鬧。

    4.當然,不能因為喜歡打架就老躲著,平常可以透過講故事,讀繪本,教孩子和小朋友相處的一些技巧,同時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肢體衝突就會跟著減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甄嬛傳》裡為什麼皇后後來一直沒有懷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