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默南方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明確“合縱”的概念,合縱起初是公孫衍、蘇秦等人遊說六國諸侯實行縱向聯合,一起對抗強大的秦國的政策。但合縱絕不僅限於針對秦國,東方六國聯合在削弱秦國的同時還想著削弱對方。如在公元前287年,齊趙韓魏楚五國聯合抗秦,但齊湣王卻趁機出兵滅了宋國,這就引發了其他幾個國家的不滿,轉而將矛頭對準了齊國,在公元前284年燕國上將軍樂毅聯合秦、韓、趙、魏四國伐齊,導致齊國險些亡國,樂毅伐齊直接導致齊國國力大大衰弱,為秦國的統一天下掃清障礙。現在回到這個問題,如果六國真正的聯合,都有一致的利益,肯定是能打敗秦國的,但不能滅亡秦國。因為滅了秦國對誰都沒好處,而且六國的合縱只是為了應對眼前的危機或者攫取眼前利益,這種聯合不可能長久,也就註定了六國聯合只能在一兩次的戰役上敗秦而不能亡秦!

  • 2 # 秉煜

    這個絕無可能。首先當時的秦國是經過商鞅變法,秦國曆代君王謹遵商君之法,這個時候的秦國已經按照商鞅變法打造的“戰爭”機器已經隆隆開動,歷史洪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時的秦國在國力上已經有了碾壓六國的絕對實力,統一隻是早晚得問題;

    其次秦國自古以來民風彪悍,尚武之風濃厚,自從秦襄公立國之後,秦國就沒有停止過與少數民族交戰,即便是戰國初期,秦國窮困潦倒,當時的秦軍依然能夠與當時天下最強計程車兵--魏武卒匹敵,且還在少梁之戰生擒魏軍主帥公叔痤(秦國國君也身中毒箭算是打成平手)更何況是經過深徹變法之後的秦國,彼時秦國軍隊的戰鬥力被最大限度的激發出來!經過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歷次對外戰爭,被斬首計程車兵有近百萬之眾。六國國力幾乎被耗盡。

    再之這時的六國士子紛紛前往秦國,成了最大的人才磁鐵。最後參照歷次合縱伐秦六國的結果,六國幾乎每次都已失敗而告終。套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正是由於六國利益糾葛,才會被秦國連橫各個擊破,秦昭襄王時提出遠交近攻的國策,秦國大出於天下。

    綜上即便是六國合縱,也是苟延殘喘,只有被動挨打,再無還手之力了。

  • 3 # 德全不畏

    六國聯合抗秦的事情,戰國時期的人已做過了。最後都失敗了,因為六國沒法真正的聯合起來。所以,我們在這裡,只能是假設六國真正的聯合起來。

    戰國末期,雖然秦國已經佔有很多富庶的地方。但是,中國的人口和經濟的主體仍在六國手裡。

    戰國時期,中國的主要的產糧區,人口居住地在華北平原地區。經濟文化重心也在黃河流域的華北平原,而華北平原仍然在六國的手裡。

    另外,長江下游的楚國,此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開始變得富庶,人口也大為增加。秦滅楚時,楚國名將項燕帥兵抵抗。秦國舉傾國之力,才勉強滅掉楚國。也就是說,拼人口和拼經濟,甚至拼文化和人才,六國仍佔據著絕對優勢。

    即使從疆域講,六國的疆域面積也大於秦國。

    六國物資方面的豐富更是大於秦國。北方草原的戰馬,大海的魚鹽之利等等,遠非秦國所能比。

    兵種上,燕趙的騎兵,楚國的水師從質量上講都是優於秦國的。

    憑藉這些優勢,組織並訓練出強大的軍隊並不難。之後先遏制秦國東出的勢頭,再逐步進攻秦國本土。在絕對的力量面前,秦國的虎狼之師就是個笑話。

  • 4 # 狐筆春秋

    蘇轍當年就曾在《六國論》提出,如果六國合縱,以韓魏為屏障,以東方四國為後勤地,然後併力西向,對付秦國,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救亡圖存,還能一舉亡秦~在此,我只想說,這個策略依然沒有成功的可能~

    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而人與人爭鬥的時候還講究臉面;但國與國之間的爭鬥卻完全不必估計這些~因為對於國家而言他只有足夠強大才能謀求發展,奮發圖強~身處戰國之世的群雄在經過三百餘年的春秋洗禮之後焉能不懂得這樣一個道理?所以即便是面臨秦國獨大,有併吞六國野心的情況,想讓六國通力合作也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為何蘇秦合縱不能堅持到底,甚至於到後來連他本人也逃離燕國避居楚國的原因,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作為大浪淘沙之後而剩下的群雄豈能不知?

    自古以來,無論古今中外的歷史都在彰示著一個道理“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從縱橫家登上舞臺的那一刻開始,這世間的“仁義禮智信”也就成了寫在白紙黑字上的教條,隱藏在人性陰暗處的猙獰恐怖展露無疑。赤裸裸的利益關係堂而皇之的登上國際政治舞臺。

    歷史的步伐橫跨春秋,一部中國近代史正以其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所有的文明民主都是相對而言的,友善和諧只會對同等實力的國家和個人溫言以對。所有不對等的交流和溝通不過是對手的恩賜或者羞辱罷了~

    二:一紙盟約壓不住勃勃野心

    經過幾百年的血腥混戰,六國之間的疑忌和仇視已經根深蒂固難以磨滅~所謂的通力合作,守望相助不過是與虎謀皮緣木求魚罷了~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攻城”~蘇秦的“合縱”之所以能夠成真,那不過是六國的權宜之計罷了。既然是權宜之計那自然是無法長久的~所以從蘇秦“合縱”成功到失敗,前後不過十年時間。

    大亂之後碩果僅存的七雄,哪個不是經歷了屍山血海的千錘百煉,哪個沒有併吞天下,席捲六合的野心?對於志在天下的英雄而言,與其死在醇酒美人之下,何如死在戰場之上?不要看六國在秦國的步步緊逼之下紛紛割地求和,在我看來,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伺機而動”呢?別忘了道家“必欲取之,姑妄與之”的思想就是植根於戰國亂世的血沃之地上的~

    就是在這塊血流漂杵的土地上,誕生了儒、道、墨、法、兵等大家、,這些學說各異,主張不同的流派,歸根究底的來說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一囊括四海,一統天下。可以說,中華數千年燦爛文明的源頭就在這裡,中華禮儀之所以能夠璀璨奪目就是因為他是由數十百萬人的鮮血澆灌長成的。這種帶著血腥的養料培植出來的文明,其堅韌的生命力和頑強的意志力是其他文明所無法比擬和超越的。所以在數千年的發展壯大之中,一次次的天翻地覆,乾坤顛倒;一次次的異族入侵,殺人如麻~他終究抵擋不住華夏先民對於統一的渴望~即便是五代十國時期,國土疆域只有尺寸之大的南平也曾懷有一統九州的宏圖。四大文明古國,唯有中國至今留存青春盎然,不也正是由於此嗎?想要憑藉一紙盟約就讓六國放棄統一天下的夢想,何異於痴人說夢?

    三:要死大家一起死~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性的恐怖就在於你永遠不知道他接下來會幹什麼。就像在韓魏被秦吞滅之後,惶惶不可終日的楚、燕、趙依然沒有搞明白齊國為什麼明知是死還要堅持和秦國結盟。

    難道說齊王建真就不知道這樣下去是玉石俱焚,同歸於盡的結局嗎?在我看來,他很清楚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只是他恨啊,恨當年五國聯盟攻打齊國,使得原本昌盛的有機會統一天下,最不濟也能夠和秦平分天下的強齊,被柔弱不堪的燕國一舉破滅,最後雖然復國了,但也失去了和秦國爭衡的實力,更不必說統一天下了。所以說,齊華人對五國的仇恨遠遠超過秦國,畢竟齊、秦分處東西兩隅,並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和軍隊械鬥,最嚴重的也不過是黨同伐異而已,而這又哪裡值得掛懷呢~現在五國已亡其二,即便自己也加入到反秦同盟,且不說與當年的敵人合作會不會愉快,但就綜合實力而言,此時的天下諸侯已然失去了阻擋大秦戰車的機會,所能做的無非就是考慮怎麼死而已。

    四:大勢所趨,人力只是徒然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平王東遷到秦始皇統一天下,整整過了500餘年,他極大限度的激發了中華民族的智力和實力,大秦帝國的統一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必然。縱觀戰國七雄的歷代諸侯王,唯有秦國自孝公開始,代代秦王皆能宵衣旰食,勵精圖治。其他諸國卻像抓鬮一樣,偶爾能夠碰見一兩位賢明之主,之後就是一代不如一代,這難道不是天意是什麼?以一群庸劣而唯利是圖的諸侯王來對抗雄才偉略的始皇帝,這不是螳臂當車是什麼?所以說六國合縱而求存,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 5 # 花落誰家苑

    理論上沒有問題。

    實際上不可行,六國利益不能統一。

    現在歐盟不就是嗎。雖然很大,幹不過俄羅斯。

  • 6 # 大鵬說國學

    真的聯合起來,六國君主要賢明不能各懷鬼胎,不能見錢眼開!不要被反間計反間!不要被秦國的錢財誘惑還是可以的,不過六國做不到!

    歷次的合縱,除了樂毅攻齊這一次,沒有一次成功的!還是因為齊閔王利慾薰心滅宋,而且滅宋之後答應給趙國的權臣李兌的好處也沒給!之前又把燕國欺負的太過頭了,真的激起了其他六國的憤怒!幾乎被滅國!

    而秦國的政策一直都很正確,張儀的時候蠶食策略,就是不讓結成齊楚聯盟,其實秦國最怕的就是這點,破壞了這兩個國家的聯盟之後就可以放心的打魏國啊,南韓啊等!齊楚聯盟被破之後,楚國得罪了齊國,齊國不理他了,秦國又開始乾沒有人同情的楚國了!

    範睢的時候遠交近攻!和齊國交好,和楚國交好,打趙國!長平之戰滅掉趙國40多萬生力軍!

    秦始皇時期,用錢收買各國的權臣,奸佞小人,六國再也不可能合縱起來!即使合縱起來,也是連雞,各國尿不到一壺裡面的!各懷鬼胎!

  • 7 # 盪漾的可樂

    不可能聯合起來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各國有強有弱。兵力有多有少。路途有遠走近。。各國軍費不同。滅秦怎麼分?誰做先鋒?這些問題都是要聯軍老命的大問題。不解決就沒法打仗~

  • 8 # 目西

    六國無論怎麼聯合都是一個鬆散的組織,無法完成統一的,也不能滅秦

    雖然在戰國末期六國國土總和,經濟總和以及兵力總和都強於秦國,但是就六國的制度而言,即便他們真正聯合起來,他們依然會走向分裂!根本無法成為大一統的國家。

    這是長平之戰時的版圖對比,在這樣的情況下,六國的聯合絕不能一舉攻滅秦國,最大的可能就是六國將秦國壓縮到黃河以西,就會停止進攻,轉向內鬥!

    因為再強烈的聯合也不能影響國家利益,東方的齊燕絕不會坐看韓趙魏楚瓜分秦國,這對他們沒有一丁點好處!而韓趙魏楚也會因為對秦國的瓜分問題產生矛盾!這個聯合馬上就鬆散下來。只不過是形勢又返回到商鞅變法的時候,接下來還是六國的滅亡,除非六國聯合後做了和商鞅變法一樣的事情!

    這時候你可能會說,六國真正聯合,意思就是他們像一個國家一樣,甚至就是一個國家,就算這種情況還是無法挽救六國內部的分崩離析。大家還記得所謂的戰國四君子嗎?就是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這些人是什麼?就是周朝分封制度在戰國時期的延續,因此就算六國聯合成了一個國家一樣的結構,依然改變不了他內部鬆散的本質,孟嘗君絕不會坐看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向西擴張,這樣他的地位就會下降!

    何以見得?我們看孟嘗君,他的領地是薛,這薛其實就可以做是獨立於齊國的一個國家!

    孟嘗君過趙,趙平原君客之。趙人聞孟嘗君賢,出觀之,皆笑曰:“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嘗君聞之,怒。客與俱者下,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

    這種行為是何等的狂妄,如果六國成為一國,孟嘗君這樣的人是不是大大的存在,並且孟嘗君還聯合他國伐齊,而齊國竟不能奈何,最終薛在魏齊聯合進攻下而滅亡!所以荀子對他的評價是“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

    其實孟嘗君何嘗不是六國貴族的寫照呢?這種鬆散的貴族政治,與六國的鬆散聯合又有多大的不同?所以就算六國真的聯合成為一個國家了,這種政治制度,依然會造成,孟嘗君就是齊,信陵君就是魏,平原君就是趙,春申君就是楚的情況!

    除非六國統一於一國,並且實行了商鞅變法

    如果是這種情況,六國統一於那國最有可能戰勝秦國呢?毫無疑問的是“魏國”只有魏國統一了六國,他才可能滅秦,因為它是除了秦國之外變法最為徹底的國家,他的李悝變法是商鞅變法的根本藍圖,他的盡地利教(經濟),他的廢除貴族政治(政治),他的《法經》(法律),他的郡縣制(政治),他的魏武卒(軍事),都是商鞅變法學習借鑑的物件!在李悝變法變法後的魏國更符合中央集權的國家。

    反觀楚國的吳起變法,人亡政息!申不害在南韓的變法僅僅涉及到術遭到韓非子的批評“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則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則道之,利在新法後令則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後相勃,則申不害雖十使昭侯用術,而奸臣猶有所譎其辭矣”無法讓南韓成為真正有效的中央集權國家!齊國的鄒忌政治改革,沒有涉及到經濟也沒有建立起穩固的法律制度!趙國公仲連改革和胡服騎射則偏重於軍事改革、政治,經濟法律依然不能得到健全。所以他們的改革非常容易的就返回到原先的貴族政治,更容易造成國家內部的分裂。

    因此只有魏國統一了六國,可以打敗秦國,經過李悝變法的魏國是相當強悍的,他的失敗更大程度上在於四面開攻,把自己變成了四戰之國。

  • 9 # 天天故史匯

    戰國末年六國如果合力攻秦能否成功,其實已經不再於六國能否真正聯合,而在於六國是否還真正有膽量和秦國較量!

    秦昭王十一年,齊閔王五年的一場伐秦戰

    秦昭王是歷史上的一位長壽君主,他一生在位五十六年,在他的帶領下,秦國擊敗趙國,徹底將六國和秦國進行正面相抗的力量打落,也徹底打落了六國和秦國抗衡的勇氣。

    但是在秦昭王十一年的時候,此時的秦國還沒有從六國中脫穎而出,秦、齊、楚三國並稱雄,當時楚懷王已經被秦昭王扣押了三年,楚國由楚頃襄王即位掌管,因為爆發了莊橋動亂,一時間和秦國無力抗衡,但齊國此時實力正強,再加上孟嘗君差點死在秦國,憑藉著雞鳴狗盜才逃出來,國仇私恨加在一起,讓作為丞相的孟嘗君帶領著韓魏兩國攻打秦國,經過三年苦戰,聯軍攻入了函谷關,而一直觀望的趙國、宋國也趁機攻下了秦國的鹽氏(也就是山西運城),當時情況十分緊急,秦昭王一看聯軍進入函谷關,威逼咸陽城,立馬拿出三座城池換給了韓魏兩國,聯軍才撤退。

    秦昭王十一年距離戰國結束還有70多年,當時的秦國雖然已經十分強大,但仍然一度面臨滅國危機,這一方面是因為齊國國力強大,孟嘗君指揮有方,但更重要的是齊國有膽量和秦國競爭,甚至於後期秦昭王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威嚴,要尊稱齊閔王為西帝,自己稱東帝,可見當時的齊國也是深受秦國的重視的。

    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的一場伐秦戰

    這是最後一次的諸侯合縱伐秦,楚國是合縱長,由春申君黃歇主持,趙國將軍龐煖為主帥,一共燕、楚、韓、魏、趙五國聯軍,看上去這次的聯軍比上面的聯軍聲勢更浩大,有同為戰國四君子的春申君主持,又有名將龐煖做主帥,怎麼看都應該比上面的聯軍取得的戰果更大才對,然而事實卻是聯軍打到函谷關後卻一觸即潰,而且是聯軍中身為合縱長的楚國軍隊最先退卻,其他四國軍隊也紛紛退去,由此最後一次的伐秦以失敗告終。

    這最後一次的伐秦戰爭距離戰國結束還有僅僅20年,從此六國再也沒有了反抗秦國的勇氣和實力,只能伸長了脖子等待著秦國的那一刀。

    我們從秦始皇掃六國的過程中能夠看出來六國其實還是有實力和秦國抗衡一下的,否則最後一次的伐秦戰也不能夠打到函谷關了,然而六國看到秦國發動的一次次剿滅戰(尤其是最大的剿滅戰長平之戰),喪失了對抗秦國的勇氣。此時的六國徒然擁有力量,卻沒有了膽量,六國就算再團結一致,但已經沒有了勇氣,打敗秦國此時已經是痴心妄想了。

  • 10 # 大秦鐵鷹劍士

    六國是無法真正聯合起來攻擊秦國的,正所謂三人以上同心者難,同德者寡!六國本身也是相互攻伐,恩怨情仇十分複雜,剪不斷理還亂。六國先後五次合縱伐秦,僅僅魏無忌率領的聯軍攻入過函谷關,其他的幾次都戰敗而歸。上帝也沒有辦法將六個有幾百年恩怨情仇的國家聯合成一個整體,更不要說凡人了;唯一能將六國聯合成整體的只有秦國,將六國統統滅掉,併入齊國,那麼六國就真正聯合了。

    《三體》中人類為了擊敗三體艦隊的入侵,制訂了面璧計劃,四個面璧人的計劃都驚天地泣鬼神,但是三體對前三個面璧計劃的態度是:主不再乎!面璧人泰勒的計劃是:利用球狀閃電武器對人類艦隊發動突然攻擊使其量子化,用量子艦隊來對抗三體。面璧人雷迪亞茲的計劃是:在水星地層中埋藏大量的氫彈,一旦引爆會使整個太陽系變成比三體更加惡劣的地獄,以全人類的生命為籌碼要挾三體。

    面璧人希恩斯的計劃是:研究思想鋼印並向人類植入絕對失敗主義的理念,讓人類儘快逃離太陽系以避免與三體的正面接觸。面璧人羅輯的計劃是:建立黑暗森林威懾體系。三體人對前面三個計劃嗤之以鼻,卻十分害怕羅輯的威懾體系。原因在於三體人的實力高出地球多個數量級,人類的頂尖技術在他面前不堪一擊;羅輯的威懾體系將引進第三方高階文明,這個高階文明具備碾壓三體與地球的絕對實力,因此三體十分懼怕羅輯。

    戰國末期秦國與六國的實力對比,就好比三體跟地球的實力對比,秦國具備碾壓六國的優勢。就算六國真心聯合在一起,共同對抗秦國,最終的結局只是秦國的統一戰爭多延續幾年,七華人民多死一些,秦國依然會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六國想要存國,必須引進秦與六國之外的第三方勢力,遺憾的是第三方勢力匈奴更弱,因此秦滅六國是天時地利人和全佔了,六國無法避免滅亡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負荷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