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利景軒逸

    記得書上說過,岳飛死後,趙構對著岳飛的畫像說,“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意思很簡單,我知道你忠心,但我也不是昏君,你必須的死。造成岳飛的死因我認為第一,岳飛的政治口號,迎回二聖。如果把二聖迎回來,趙構如何安置,換作是誰,都不可能讓二聖回來,也許我們認為趙構心狠,但自古以來,天家無親,為了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父子,手足,根本不算什麼。第二,岳飛當時掌握了精銳的岳家軍,宋朝的江山就是這麼來的,所以宋一朝,以文治武,就是怕武將造反。第三,岳飛太過完美,不貪財,不好色,沒有缺點。這樣的人想幹嘛?想做聖人,還是想做皇帝。況且軍隊在手,在搞一次黃袍加身也是有可能的。

  • 2 # 歷史不是個東西

    岳飛之死背鍋的是秦檜,但幕後的黑手是宋高宗趙構。宋高宗趙構授意秦檜等人構陷殺害岳飛的理由主要有四點:

    一是岳飛觸犯了宋高宗的逆鱗,這是宋高宗殺死岳飛的深層次原因。

    趙構的皇位是怎麼來的?趙構是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他的皇位完全是撿漏得來的。若不是父兄被金國所擄,皇位根本輪不上他。岳飛主張北伐,其中一個重要的口號迎回二帝。試問要是岳飛直搗黃龍後將宋徽宗、宋欽宗二人接回來,那麼趙構將置於何地,用現在的話來講,那就是尷尬了,有老爹和哥哥擋在前面,皇位當然不會再是他的。最是無情帝王家,趙構儘管心裡也確實思念自己的老爹和哥哥,但是若是讓他做出選擇的話,肯定還是大宋江山無疑。

    儘管在第二次北伐中,岳飛想明白了宋高宗的顧及,閉口不提迎回“二聖”的事,但是這根尖刺並沒有從趙構的心裡拔掉。第三次北伐,雖然是趙構授意,但是想到迎回父兄之後自己處境的尷尬,他有些猶豫甚至出爾反爾了,這直接導致了岳飛的不滿,索性撂挑子了。大臣敢跟皇帝使性子,相信宋高宗將這筆賬記下了。

    二是帝王家獨有的疑心病作怪,這是宋高宗殺死岳飛的潛在原因。

    以上迎回二帝的結果還算是好的,即便趙構當不了皇帝,但是大宋依舊還是姓趙。趙構考慮的是岳飛的北伐極可能會讓大宋改朝換代的事情,這是趙構的疑心病在作怪。趙家的天下是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來的,所以有宋一朝,武將的地位並不高,這也是皇帝刻意限制所形成的。朱仙鎮大捷中,岳家軍的500背嵬鐵騎大破10萬金軍,幾乎讓金軍放棄了繼續南侵的念頭。以岳家軍的強悍,以及岳家軍官兵對岳飛的擁戴,一旦北伐成功、迎回二帝,岳飛的威望將如日中天,將很有可能會功高震主,最後形成尾大不掉之勢。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既然金軍的壓力有所緩解,那麼十二道金牌將岳飛召回、解除兵權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三是宋高宗的軟弱以及和金國無恥的交換,這是宋高宗殺死岳飛的必然原因。

    趙構早年曾經出使過金國,被金軍的強大嚇得留下了後遺症,造成了後來對於金國無條件的恐懼。金國在與南宋的外交層面處於絕對的強勢一方,南宋絲毫沒有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讓岳飛率軍迎戰金軍,只不過是為了將來談和增加籌碼而已。

    徽欽二帝以及趙構的親生母親韋妃都在金國的手裡,人家要殺就可以殺,這也讓宋高宗十分的忌憚。儘管他不願意父兄回來搶自己的皇位,但是也不願意背上不孝逼死父兄、母妃的千古罵名。宋徽宗客死他鄉後,金國使者曾經覲見過宋高宗,當時宋高宗曾說:“朕有天下,而養不及親。徽宗無及矣!今立誓信,當明言歸我太后,朕不恥和,不然,朕不憚用兵。”

    四是宋高宗為了平衡朝廷內部的勢力,這是宋高宗殺死岳飛的直接導火索。

    岳飛有功於社稷,必須找個合適理由殺他才行,總不能說這是金國大哥讓乾的吧,不然必然會遭到朝廷以及百姓的非議,這樣太過於無恥了。宋高宗必須要找一個人替自己完成這件事情,文官之首的秦檜自然成了合適的人選。這裡並不是為秦檜洗白,秦檜背鍋是因為他更加能夠揣摩宋高宗的聖意,在殺岳飛上能夠與宋高宗有共同的願望。隨著岳飛勢力的壯大,南宋武將的勢力正在崛起,文官集團已經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脅,宋高宗更加傾向於文官這一邊。而且岳飛與秦檜水火不容,將其視為漢奸賣國賊,秦檜自然不會任其坐大成勢。

    不可否認,岳飛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宋高宗殺岳飛是因為岳飛威脅到了他的皇權、沒有迎合宋高宗的戰略、觸犯了文官集團的利益,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趙構認為君主高於一切、君主利益高於一切。

  • 3 # 嶽劍

    最主要 是為了自己的皇位,因為岳飛一直主張“迎還二帝”,這一點是趙構無法忍受的。同時岳飛在宋軍中的威望太高,對趙構的皇權產生威脅。

    還有就是岳飛的政治覺悟太低,一直逼高宗趙構立太子,因為在南逃途中受到驚嚇,喪失生育能力。而趙構唯一的兒子死了之後,繼承人的問題一直是趙構最大的心病。而岳飛建議趙構從宗室之中選擇一個立為太子,這一點讓趙構十分生氣。

    因為前面“迎回二帝”就已經觸怒了高宗,加上立太子之事,更是加深了趙構對岳飛的忌恨。同時,出了十一道金牌都召不回岳飛事件,讓趙構猜忌岳飛會像當年自己祖上一樣黃袍加身,所以在趙構看來:你岳飛是必須得死。最後,可憐一代名將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

  • 4 # 燕山東

    都說伴君如伴虎,其實一點也不假,功臣和忠臣,歷來是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岳飛就是血淋淋的證明。

    一、功高蓋主歷來是殺身之禍的

    源頭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1140年)中原大捷。隨著戰爭的節節勝利,漸漸岳家軍聲名鵲起,天下皆知,實力快速膨脹,一時風頭無兩,以至於部隊將士,到了只聽岳飛調遣,而無視朝廷法度的程度了,這是宋高宗感覺到威脅的重點。

    二、抗金戰略上帝將不合

    岳飛是主戰派,他主張收復失地,迎回宋徽宗和宋欽宗,岳飛忠心衛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的這種行為卻是間接的影響到了宋高宗,如果二主真的回來了那麼宋高宗要如何自處?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宋高宗默許了秦檜陷害並殺害岳飛的行為。這也是宋高宗主張和談的目的。所以說在岳飛大勝金兀朮的緊要關頭,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的緣故。

    三、忠言逆耳不懂政治庇護

    在1134年32歲的岳飛被封為清遠軍節度使時,他就很驕傲的說像這麼年輕能做到節度使的只有太祖和我之類的話,這種話豈是輕易可以說出口的,尤其在政治鬥爭激烈的朝廷,可以肯定的是,岳飛已經受到猜忌,十二道金牌就是有力的證明。俗話說:”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故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沒想到岳飛政治意思太淡薄了,不懂得韜光養晦,不懂自保。

    四、最後一種也是可能性比較小但是卻比較合乎人性的一種,但不符合邏輯,相傳當時金國停止戰爭和平相處的條件就是誅殺岳飛,而且當時二主被掠走的時候也將後宮裡的妃子皇子皇女一起帶走,而其中還有著宋高宗的母親韋妃和他的妻子。不管是為了達到金國的要求,也為了自己的親人不受折磨和屈辱,宋高宗趙構只好同意秦檜陷害岳飛。

    不管怎樣在歷史的長河中,民族英雄岳飛,永遠是晶瑩剔透的,耀眼明星!

  • 5 # 嘻嘻說職場

    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戰略上的矛盾。

    既然財政上軍事上都沒有條件可以讓岳飛直搗黃龍,最好的辦法就是和談,這也是岳飛和秦檜之間產生巨大矛盾的原因之一。我們為什麼說一直說秦檜是奸臣,他到底奸在哪呢,不是說他不學無術,他是個很有才能的人,智商情商都很高,或許就是太高了,人就很自私,秦檜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他牢牢的將自己的政治命運捆綁在宋高宗身上,他深知趙構內心是想和談,不惜犧牲自己的名譽主持和議,利用政治手段不斷打擊陷害主戰派,就是岳飛,韓世忠等人,這就是岳飛和秦檜政治上的分歧,這時候實際上秦檜已經是宋高宗的代言人,也就可以說是岳飛和宋高宗的政治分歧。

    二,治國理念的矛盾。

    其次,就是宋朝文人主政的祖宗之法,宋自建國始,直接領兵將帥不得參與軍政大計,以防止他們利用機會發動政變;而主管軍政大計的文官,雖有權調動軍隊,制訂戰略決策,卻又無一兵一卒。事情到了岳飛這裡就有點不好掌控了,當時岳飛幾乎掌握了天下大半的兵馬,你讓朝廷裡計程車大夫們做何感想,還有,岳飛的性格也是比較驕傲的人,在1134年32歲的岳飛被封為清遠軍節度使時,他就很驕傲的說像這麼年輕能做到節度使的只有太祖和我之類的話,這種話豈是輕易可以說出口的,可以肯定的是,岳飛已經受到猜忌,就算宋高宗拿不準岳飛是忠臣還是野心家,但當時朝廷上計程車大夫們已經猜疑。

    有一次,宋高宗看到岳飛來的奏章就說,岳飛到底是個忠臣啊。秦檜馬上接著說,對,岳飛是忠臣,太祖皇帝當年不也是後周的忠臣嗎。我們就可以想像一下,岳飛掌握了天下兵馬,如果他又收復了失地,迎回了二聖的屍骨,更何況性格剛正清廉,名望又高,那麼你不做皇帝誰做?就算你不想,保不齊你手下的人也會給你來個黃袍加身。趙匡胤的故事不就這樣發生的嗎。所以,當岳飛被害的時候,士大夫階層沒有替岳飛站出來說話的。

    那你說,如你是趙構,聽了秦檜這番話,會怎麼想呢?這和北宋時文彥博陷害狄青是一模一樣的,狄青遭貶黜,他就問宰相文彥博外放原因,文彥博就說:“無他,朝廷疑爾。”沒什麼原因,朝廷不相信你。到岳飛被關在大牢裡,聽到一個獄子跟他說:”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故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岳飛聽後是悲憤難當,不禁寫下“天日昭昭”四個大字,他至死都沒明白為何會受猜忌。

    三,性格的矛盾。

    岳飛的性格說好聽點是剛正,說不好聽就是倔,其實倔也不是什麼毛病,有時候人倔還能辦成大事,能堅持。但是放在岳飛身上就成了問題,因為你是朝廷舉足輕重的人物,手上還有天下半數兵馬,所以在宋高宗看來,岳飛的倔就成了跋扈囂張。

    可我們要知道,岳飛可以說是宋高宗一手提拔起來的,從一名低階武官升到節度使,他可不是一開始就對岳飛有意見的,而是岳飛慢慢的觸怒了他。

    舉個例子,紹興七年,當時,淮西軍將領劉光世辭職不幹,趙構就把軍權給了岳飛,這時候岳飛就擁有了大半的軍隊,回過頭,高宗想想不對,你有這麼多兵,到時候你要反我,我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你看猜疑之心不自禁的產生)就把軍權要回來了,岳飛就三番五次的找高宗,說你放心把軍隊交給我,我肯定能幫你收復故土,趙構死後就是不給,岳飛倔勁一上來,不幹了,直接回廬山修養。(岳母葬再廬山)

    趙構一連寫了兩封信給他,希望他重新回來主持工作。岳飛回信了,兩個字:不幹。趙構這時有點面子上掛不住了,但又不好跟岳飛翻臉,又給岳飛寫了封信,說了一大堆的好話,可岳飛就是不買賬。趙構沒轍,就讓岳飛的部下李若虛和王貴到廬山去勸他,最後是李若虛嚴厲責備:“是欲反耶?……若堅執不從,朝廷豈不疑宣撫?”什麼意思,就是質問岳飛你真的以為你能跟朝廷翻臉嗎,岳飛這才有點恍然,就接受皇帝的命令返回軍營。

    岳飛下山後,估計也是後怕了,曾三次向趙構謝罪。趙構淡淡的說:沒事,我沒你那麼小氣,太祖說亂吾法者,惟又劍耳,我要是生氣就直接弄死你了。這時候趙構心裡已經有了芥蒂。這是一次翻臉,之後的一次,才真正觸及到高宗的痛處。

    四,立嗣的矛盾。

  • 6 # 風顧漣漪

    無外乎四個字:“功高蓋主”。自古以來,功高蓋主者能有幾人得以善終!

    面對功高蓋主的將臣,做皇帝的大都有這樣的心理:

    你這個做小弟的,比我這個做老大的聲望還要大,以後我怎麼以德服人?怎麼以理服人?怎麼以威服人?

    登高不呼,應者雲集,都聽你的了,即使真的要造反,也有一大批的追隨者,不殺你殺誰?

    當時的形勢,宋金並立已成定局,誰最終也奈何不了誰。對趙氏皇權存在威脅的,不再是外敵,只是內臣。那一批抗金名將,兵強馬壯的,民間聲望極大。真的是民心所向,軍心所在,真要造起反來,趙氏抗不住。

    也許我們都會幫忙說,老趙,放心吧不會反的,都是大宋忠臣。我們現在是知道,但當時的趙構不知道啊,因為他的時代,那批將領還沒死。

    是的,我們之所以知道他們不會反,是因為他們至死未反,已蓋棺論定。死去的人才講蓋棺論定,未死的人,一切都有可能。

    趙構殺岳飛,便是要將這種可能的風險降至最低。所以後來他的繼任者為岳飛平反,他也沒有說什麼,死去的人,給你恢復名聲又如何。死了,即便是有天大的名聲,於我而言也毫無威脅。

    趙構前後有沒有這種心態,應該是有的。

    當時的那批抗金名將中,岳飛的功勞不是最大的,聲望也不是最高的,殺一個岳飛正好合適,震脅一下群臣,讓老的不敢動,而年輕的不夠格,這就穩了,這就夠了。

  • 7 # 一更歷史

    岳飛年少成名,十幾歲便能拉開三百斤大弓,在當地受追捧程度不亞於當年的霸王項羽,從軍後的岳飛更是久戰成名。紹興七年,岳飛覲見皇帝對答如流,深受賞識被拜為太尉。

    而且宋高宗趙構此前很是器重岳飛,曾說過“聽飛號令,如朕 親行。倘違斯言,邦有常憲”的話,那麼最後卻為何因莫須有罪名被殺害呢?

    大概可以分為三點!

    1、功高震主,自古以來,功高震主的武將比比皆是,但最後都沒什麼好下場,這也就是為何宋朝重文輕武的原因。岳飛的死首先就與他的功績及其岳家軍有關。“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習之。”岳家軍訓練有素,無往不克,有敵軍評價稱“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曾規定“卒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者,立斬以徇。卒夜宿,民開門願納,無敢入者。軍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滷掠”。儼然岳家軍很得民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宋高宗作為皇帝不可能不明白這道理。況且,有如此一支良軍卻又不能掌控於手,作為統治者,他的內心其實是很惶恐的;

    2、和兒子岳雲有關。《宋史》曾有記載:紹興十年,金兀朮帶兵緊逼郾城,飛遣子云領騎兵直貫其陣,戒之曰:“不勝,先斬汝!”。

    在岳飛的培養下,岳雲年紀輕輕便能獨當一面。一家兩口都如此勇猛,也代表岳飛一家英勇過人,而這支岳家軍勢必未來也會傳到岳雲手裡,這對於統治者來說,無疑是很危險的,儘管岳飛一家精忠報國,但宋高宗又怎能安心?

    3、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便是岳飛主戰!金兀朮曾明確告訴秦檜“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可和。”而此始時千瘡百孔的宋朝,主和派遠遠多於主戰派,岳飛的愛國之心,便成了主和派的絆腳石。

    即便沒有秦檜,還有李檜、王檜、周檜等等出現,而且宋高宗趙構,都在為求和做準備,所謂竄身而不恥,屈膝而無慚,不可謂有生人氣也,如此利己之人,怎會容忍岳飛干擾他的求和大計?岳飛之死已然成為趨勢。

  • 8 # 不自由的自由俠

    岳飛的故事流傳百年,至於他的死是我們的遺憾和憤怒,評書和正史上都說岳飛死於秦檜的陷害。秦檜嫉妒岳飛屢建大功,於是慫恿皇帝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都,然後誣陷岳飛要造,把他害死在監獄裡。宋高宗趙構

    當時另一個元帥韓世忠曾經去問秦檜:岳飛到底犯了什麼罪?秦檜說:“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莫須有”三個字,會不會有弦外之音呢?如果不是秦檜想殺岳飛,那麼究竟是誰想殺他、而且能殺他呢?

    岳飛有個大犯忌諱的地方,就是他的軍隊號稱“岳家軍”,自古皇帝們的心是相通的,趙構對此必然是極不高興。但這點兒事也絕不足以讓趙構下決心殺岳飛,看看岳飛之死前幾年內都發生了些什麼事情? 紹興九年“正月,金宿州守臣趙榮來歸。二月,命修《徽宗實錄》”。想來那趙榮帶回來了些趙構老爸徽宗的遺物什麼的,使得趙構忽然想起來要給老爸修改傳記了。不過,徽宗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小資皇帝,除了書畫上的成就之外,泡妞也是一把高手,但是治理國家實在是乏善可陳。那麼著急給他寫傳記做什麼?莫非是聽到了什麼蛛絲馬跡,要整理老爹的黑材料?於是趙構也不繼續讓趙鼎來寫黨史了,而是該派自己信得過、口頭又嚴實的秦檜來編寫。

    紹興十年,“夏四月韓世忠、張俊、岳飛相繼入覲。壬辰,以世忠、俊併為樞密使,飛樞密副使,五月遣張俊、岳飛於楚州巡視邊防。”朝見皇帝以後,這抗金三大元帥之中韓世忠、張俊進了中央政治局,而岳飛只混了個候補,看來趙構和岳飛的關係開始冷卻了。

    “秋七月戊戌,秦檜上《徽宗實錄》,進修撰以下各一官。丁未,加秦檜少保。命張俊復如鎮江措置軍務,留岳飛行在。飛以累奉詔班師”。秦檜筆桿子確實厲害,一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的艱鉅任務,同時肯定還遞交了一本厚厚的、不能讓別人看到的內部檔案,包括許多皇家。趙構不知道是高興還是害怕,反正給寫作班子每人提升一級,幾天之後,就有了趙構連下12道金牌逼迫岳飛回都的事。 岳飛一回來,馬上就倒了黴:“八月甲戌,罷岳飛……九月癸卯,鄂州前軍副統制王俊告副都統制張憲謀據襄陽為變……冬十月,戊寅,詔修玉牒。下岳飛、張憲大理獄,命御史中丞何鑄、大理卿週三畏鞫之。”岳飛七月回軍,八月就丟了官兒,九月有人報告說岳飛的養子岳雲和愛將張憲陰謀,十月趙構下令修改玉碟,就是皇家的家譜,緊接著就把岳飛下到了監獄裡。

    這一段時間表很有意思:為什麼趙構一見了秦檜修改的《徽宗實錄》就馬上下金牌召岳飛回軍?把岳飛下到了大獄裡,緊接著就要修改玉碟?莫非岳飛和皇家有什麼牽連不成?岳飛被捕以後,趙構最初派何鑄審訊,“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既而閱實無左驗,鑄明其無辜。”岳飛把衣服一撕,露出身上“盡忠報國”四個大字,何鑄馬上就明白岳飛是冤枉的了。這一段也很奇怪,身上刺字在那年頭兒是很流行的,當法官的,總不能認為身上刺個“忠”字就是忠臣吧?

    這裡的真實過程應該是岳飛向何鑄說了什麼高度機密,或出示了什麼極有說服力的證據,才使得何鑄認為岳飛無辜。但是趙構已經將這些關鍵從史書中刪去,讀到才令人覺得這裡費解。

    趙構聽何鑄一說,又驚又怕,大秘密可不能傳出去,先恐嚇何鑄一番,罷了他的官,然後就命令秦檜馬上把岳飛幹掉,殺人滅口。秦檜曾經建議讓岳飛和張憲當堂對質,以顯示自己依法判案,但是趙構卻說:“勿妄追證,動搖人心。”意思就是說:咱倆都知道老嶽造反證據是假的,你還瞎追證什麼?萬一他把那大秘密一喊,一旦傳出去,就天下大亂了,什麼也別問了,趕快殺人滅口吧。

    “十二月癸巳,賜岳飛死於大理寺,斬其子云及張憲於市,家屬徙廣南,官屬於鵬等論罪有差。”這導致岳飛掉了腦袋的秘密究竟是什麼呢?自古以來,要造反的人,一定得既有賊心,又有賊膽兒,更重要的是得有賊能耐,如果沒有哪份兒能耐,只是瞎叫喚造反,壓根兒沒人正眼兒瞧你。

    趙構手下的三大元帥,韓世忠、張俊、岳飛手下都有十來萬人馬,如果反誰都能折騰一氣。可是在那個講究忠孝的年頭兒,無緣無故起兵反皇上,肯定得不到老百姓的擁護。不過如果某元帥拿到一份類似先皇遺詔什麼的東西來搶他的皇位,形勢就完全變了,因為趙構的皇帝是自己封的,沒有老爹的命令,底氣不足啊。特別是岳飛,年紀最輕,人氣最旺,打起仗來也就勇悍。

    岳飛身邊有兩個重要的女人,一個是他的母親姚氏,一個是他的老婆李娃。李娃比岳飛還大兩歲,湯陰縣誌上說她日夜協助岳飛佈置軍事,安撫家屬,“部下軍事有謀叛者,李夫人廉得之,不以言,一日會諸將於門,立命捕斬叛者,一軍肅然。這一段就有點兒奇怪了,聽說有人要叛變,把他抓起來,怎麼也應該交給你老公審一下麼,怎麼自做主張立刻就把他一刀砍了呢?莫非也有什麼事要殺人滅口不成?

    岳飛的母親姚氏也有奇怪的地方。“嶽”字在北方許多地方讀做“藥”的音,姓姚的嫁了姓藥的,也蠻巧的。再看看宋史上岳飛出世一段:“字鵬舉,相州湯陰人。未彌月……河決內黃,水暴至,母姚抱飛坐甕中,衝濤及岸得免,人異之。”說岳飛才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黃河發大水了,一家人都被淹死了,只有岳母姚氏抱著岳飛坐到一個大缸裡,才逃到了岸上。

    看了這段,不但當時的人奇怪,我們現在人也一樣奇怪:月子裡的女人身體是最虛弱的,特別是姚氏,生岳飛的時候已經30多了歲,高齡產婦,又是第一胎,怕是連掙扎的力氣都沒有剩多少了,怎麼會大水把別人都淹了,只有她,還抱個孩子逃了出來?就算是在別人幫助下勉強跳進了水缸裡吧,我們知道水缸那個玩藝兒,底面積小,重心高,有一點兒風浪就翻個兒了,怎麼能載著她母子倆從黃河的大水裡逃出來呢?這裡八成是岳母姚氏在撒謊。可是她為什麼要說謊呢?

    後來宋徽宗被金人抓走了,姚氏心急如焚,每次見了岳飛都提醒他一定要“迎回二聖”。那時宋朝經常派人去金國問候宋徽宗和宋欽宗。估計姚氏也給宋徽宗帶過信,告訴他那個逃出宮的宮女生了個兒子,現在是宋朝大將,一定要救他會來等等。那是紹興五年,宋徽宗接到信又驚又喜,一激動死了,訊息傳來,姚氏悲痛欲絕,過了一年她也去世了。在臨死之前,姚氏把岳飛的身世和他講了,岳飛大驚,自己的父親竟然是皇帝,而且死在了金人手裡,自己居然是當今皇帝的哥哥,和他有同等的皇位繼承權!

    岳飛覺得心裡亂得很,趙構那麼懦弱,不求收復失地,北方的老百姓們在金兵統治下苦受得大了,如果自己當了皇帝,肯定能把金兵消滅,建立一個富強的中華大帝國。可是趙構對自己不錯,又是自己的親弟弟,怎麼下得了手呢?岳飛越想越痛苦,於是就有了岳飛接連兩次撂挑子,什麼官也不想當了的故事。

    趙構那時還矇在鼓裡,死活不讓岳飛辭職,而且金人大兵壓境,岳飛不得已,才又帶兵和金人大戰起來。可是,日子長了,秘密總有走露的時候,岳飛有個部下聽到了點兒什麼風聲,馬上被岳飛的老婆抓起來,殺了滅口,漸漸的,趙構也聽到點兒什麼風聲了。

    紹興九年,“正月,金宿州守臣趙榮來歸。二月,命修《徽宗實錄》”估計趙榮應該帶來了宋徽宗的遺物,裡面可能也有姚氏給宋徽宗的信。趙構一見大驚,忙派自己的心腹秦檜以修徽宗實錄為名,好好檢查一下所有的宮廷檔案,這已經是三十多年的舊檔案了,而且在戰亂中又丟失了不少。不過秦檜也是個能人,終於把徽宗的起居錄找到了,其中有:崇寧元年x月x日,帝幸宮女姚氏之類的話。玉碟上應該也有類似的,崇寧元年x月x日,宮女姚氏有孕,後不知所終什麼的。

    趙構把日子一對,正是岳飛的年齡!秦檜又呈上岳飛的一首詩:“寶刀歌.贈吳將軍南行:我有一寶刀,深藏未出韜。今朝持贈南征使,紫萬丈幹青霄......使君一一試此刀,能令四海烽塵消,萬姓鼓舞歌唐堯。”趙構看了更是疑點重重:你岳飛已經是元帥了,怎麼還有一把亮未出來的寶刀?莫非這寶刀就是指他自己的皇子身分?“萬姓鼓舞歌唐堯,”這堯雖然是好皇帝,可是他是把自己的皇位禪讓給舜了。你岳飛寫這個是什麼意思,莫非想讓我把皇位禪讓給你不成?這還得了,趕快殺了他吧!

    岳飛有一首更有名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待從頭收拾舊山河,”估計這句又把趙構嚇得夠嗆,你岳飛收拾金國,那只是從中國版圖的一半來收拾就夠了麼,你要從頭收拾,這是什麼意思?連我趙構一起收拾了?

    下半闋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也很有意思,嚴格說來,此句對仗不工。靖康是年號,應該對個人名或地名才工整,臣子二字就對得有點兒牽強了,岳飛在這裡是不是也別有所指,指的是國恨家仇的雙重仇恨,為臣之恨,君主被虜,為子之恨,生父被囚。當然此句的原稿也或許是:“君父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對仗雖然工整,但因痕跡太明顯,才該成了靖康恥。此滿江紅有人說是後人偽做,理由是賀蘭山在當時西夏國,離金國遠了去了,岳飛和金兵大戰,怎麼會犯這等錯誤?應該說興安嶺才對,其實,如果真是後人假託岳飛之名所做,肯定不會有令人一眼看去就起疑的地方。

    岳飛此處用了賀蘭山絕非筆誤,而是這正說明了他的志向遠遠不止收復宋朝的失地,打敗金兵而已,而且要繼承漢唐的疆土,連西夏國也要滅掉。更有意思的是,岳飛在此詞中還提到了匈奴,宋朝時,匈奴早已遷移到歐洲多瑙河一代去了,莫非嶽大帥也有心建立一個橫垮亞歐兩洲的大帝國?既然一百多年以後的成吉斯汗能做得到,為什麼嶽大帥做不到呢?岳飛的軍事能力不弱於成吉斯汗,而宋朝的人力,財力遠勝於蒙古。當然歷史是不允許假設的,但是如果岳飛的大帝國能成功的話,就不會有持續一百多年的天下大亂。沒有亂世的可乘之機,可能也就不會有以後的成吉斯汗蒙古大帝國。可惜岳飛猶豫儘管猶豫,終究還是下不了決心把政權從趙構手裡奪過來,反而被趙構先下了手。岳飛想來也是後悔得緊,臨死之前除了“天日召召”再也說不出什麼話來了。未曾造反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 9 # 讀古今

    要搞清楚趙構對岳飛忌憚的根源,就不得不說到趙匡胤。960年,身為後周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的趙匡胤於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接下來逼周恭帝禪位、先易後難平滅各地割據武裝統一國家大部。這一系列操作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可以作為政變的模版了。

    作為從五代十國這個坑裡爬出來的勝利者,趙匡胤很清楚唐末以來動亂的根源所在,就是“槍桿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換個角度想,趙匡胤怕不怕別人以他為榜樣來推翻他建立的王朝?他當然怕!那怎麼辦呢?趙匡胤的辦法是“杯酒釋兵權”+“更戍法”。杯酒釋兵權罷去了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的局面。“更戍法”即部隊輪流駐防、將領輪換,武將都不再統領嫡系的部隊,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以避免武將被“黃袍加身”。此一項作為宋朝的基本國策被一直保留執行到王安石變法之時。趙匡胤的這種心態對整個宋朝統治者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再回過頭來看岳飛就清楚了,岳飛率領的部隊叫什麼?岳家軍!這是觸及到一個皇帝的底線了!縱觀歷史,凡是被冠以某家軍的戰鬥力都很強,但幾乎沒有好結局的。其實這是很矛盾的一件事,兵將齊心,一路勝仗打下來,老百姓自然擁戴,就會出現“岳家軍”一類的稱呼。而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情形下,雖然能避免類似陳橋兵變的問題,但勢必造成軍隊戰鬥力低下,這也是宋朝經常被打得四處亂竄的原因,連皇帝都被人擄走了。一邊是戰鬥力,一邊是防止叛亂,要戰鬥力還是要自己的安全,這是一個問題。而趙構恰恰兩個都想要,這就造成了一個搞笑的現象:金國打過來,就讓岳飛上,一打勝仗,就召岳飛回來,召不回來就懷疑他要造反,馬上卸磨殺驢。

    另外兩個原因:

    岳飛力主迎回二宗,一旦成功,趙構將如何自處?

    秦檜等主和派的構陷。自古文臣武將就是分屬兩個派系,武將出徵在外被扯後腿的事時有發生,但如秦檜這般無恥構陷之人實屬少見,竟然連罪名都懶得安,直接是莫須有。

    忠勇無敵的嶽元帥竟死於此等小人之手。真是可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浮力的計算公式(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