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檸檬不知西瓜的甜YW

    梁山好漢為義相聚,為忠散亡,本文就《水滸傳》的忠義觀角度分析其思想主題。 關鍵詞:忠義、招安、拔刀相助、平等相處 一、 “忠義”釋義“忠”與“義”在先秦之前是兩個獨立概念。在儒家祖師的語錄裡,“忠”指的是盡心為人辦事,不分對上與對下。“義”指的是辦事準確,幾乎包括處理一切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先秦以後,“忠”的概念逐步轉化為下對上特別是臣對君的道德觀念,“義”的概念則逐步轉化為同類人(家庭成員、親朋戚友、官場同僚)之間互相對待的道德觀念。一般說來,“忠”與“義”這兩個概念已經演化為一個對立的統一體。漢代以後,“忠義”連綴的現象開始出現,人們用“忠義”來稱讚一個人的道德品質,說明他既能對上講忠,又能對同類人講義,在“忠”與“義”這兩個概念的發展中,“忠”的含義越來越固定,具有了官方意識形態內涵。而“義”的含義卻成為地方武裝聯合、民間組織的一種號召和紐帶,而“聚義”則以“義”為號召聯合反抗官府和朝廷的人民。 二、《水滸傳》的忠義《水滸傳》原名為《忠義水滸傳》,記述了一百零八條不堪暴政欺壓的好“漢”揭竿而起,聚義梁山,直至接受招安政使農民起義失敗的全過程。原名冠以忠義二字,而一群好漢聚義、起義、而後招安以求能為朝廷盡忠,顯而易見,忠義道德觀無疑是貫穿作品始終的靈魂思想。《水滸傳》的主要思想傾向是宣揚忠義,是作品中傳達出來的幾種思想傾向中最突出的思想傾向。作品中,施耐庵塑造了許多忠義形象,這就是作品所盛讚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忠義觀。宋江以“義”來團結好那些有家難歸,有國難投並且有能力的好漢。而最終宋江又以“招安”做為那些好漢們的奮鬥目標,這也就體現出了“忠”,而這個“忠”是凌駕於義之上的。作品中,忠義道德觀一直都是作為主要思想存在的,同時也作為衡量眾多正面人物的主要道德標準之一。作品中塑造的正面人物基本上都是忠義兩全的英雄好漢,其作風行事也都以忠義為先,如《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了一個“義”字。宋江的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義英雄,梁山首領,招安後成為朝廷忠臣,最後悲慘而死。反映宋江仗義疏財的“及時雨”、忠於朝廷的“呼保義”和“孝義黑三郎”三個綽號都表現了他的俠義之氣。上梁山後,仗義疏財的個性是他成為義軍首領重要因素之一。但受招安以後,成了朝廷的忠臣。為國出力,保境安民。晁蓋死後,宋江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受招安後把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改為“順天護國”,他也由首領走到服從朝廷的順臣。可以說宋江的一生是成於“義”,敗於“忠”。而縱觀梁山的首領傳承線索,從第一任寨主王倫的不仁不義、第二寨主晁蓋的有義無忠,到第三任宋江的全忠全義,體現了忠義的發展路線,可以看出,《水滸傳》就是一部“忠義傳”。 三、《水滸傳》忠義觀的特點1、《水滸傳》的“忠”與“義”是帶著妥協性與反抗性的矛盾體。作品裡“忠”和“義”是一對相互矛盾的概念,“義”的社會理想層面是要梁山義軍反抗黑暗,替天行道;而“忠”的倫理道德規範是要梁山義軍擁戴朝廷,維護現實的政治秩序。正因為“忠義”內涵不一,相互對立,所以二者很難兩全。要“忠”就要舍“義”,要“義”就會不“忠”。最能體現 “忠義”主旨的是義軍領袖宋江的形象。作為小說的第一主角,宋江儼然就是“忠義”的化身。宋江的性格,就是在“忠”和“義”的相互矛盾中曲折發展的。“義”使他結交江湖,濟困扶危,樂善好施,反抗現實,“忠”則使他認為造反是大逆不道,雖然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勉勉強強上了梁山,也是身在梁山之中,心在朝廷之上,念念不忘“改邪歸正”,效忠朝廷。 2、《水滸傳》的“忠”則是凌駕於“義”之上的。《水滸傳》以義聚梁山為起,招安盡忠為止。作為綠林中人,梁山英雄信守“義”的價值理念。“義”既是他們標舉的理想人格和行為準則,又是團結他們的精神紐帶,評判是非的價值尺度,同時也是造成“眾慮同心歸水泊”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這裡忠義作為封建道德倫理是同構互補的。對於宋江來說,接受招安、報效朝廷是實現忠的途徑,那麼對於梁山群雄而言,屈從首領宋江的招安路線以及實現招安後一連串叛賣性行為則是“義”的表現。梁山英雄之間的“義”的道德規範限制著並且不允許對作為首領和兄長的宋江不忠。於是,儘管梁山群雄的義、對宋江的忠和宋江對皇帝的忠之間發生過激烈的衝突,但衝突的結局則是以對宋江的“忠”的屈從而告終。梁山聚義初具規模時,乃是“打家劫舍”的綠林草莽,後來掛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幟,由“打家劫舍”向“替天行道”的轉變,昭示出他們行動上的自覺。“替天”隱有“忠”的意義。宋江成為梁山首領後,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標誌著梁山義軍思想

  • 2 # 四為堂主人

    《水滸傳》就是一部“義”的頌歌,

    《水滸傳》就是一部“義”的史詩,

    好漢就是一個“義”字的別號,

    梁山是“天下義士”的集結地,

    一百單八將個個都有個“義”字的情結,

    “義”字書寫的故事,“義”字澆築身軀。

    一部水滸,

    從故事情節到語言描述無不貫穿著一個“義”字。

    一個“義”字,

    成就了就是這部千古名著

    一個“義”字,

    是梁山的靈魂,

    是好漢的靈魂,

    是《水滸傳》的靈魂。

    義相聚,義別離,

    大義小義串一起。

    為義能捨命,

    為義共生死,

    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轟轟烈烈,歡歡喜喜

    大碗吃肉,大碗喝酒,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天罡地煞本一家,

    殊途同歸成一體,

    一場大戲驚天地,

    中華傳奇好兄弟。

  • 3 # 一地雞毛996

    水滸中的義並不純潔!

    簡單理解就是兄弟情誼,草蜢情誼。共苦共難!

    但,若要昇華到個人理想,義字並不難將水滸108人全部捆綁融合。

    宋江的招安理想和武松等矛盾巨大!貌合神離。

    林沖的殺妻之恨與高球被放,就說明此義太假!

    所以,這義不純,都是被逼無奈之下的選擇。

    特別是宋江,為了功名,逃奔梁山曲線完成自己光宗耀祖的目的。

  • 4 # 三樓人行道

    實際上水滸是有階級性的,共分三類,一類是地主階級。比如盧俊義和柴紹;一類是地主買辦階級,比如宋江和一干官府投誠者(不含林沖),一類是純貧農階級和被官府欺凌者。

    那義也是分階級性的,這個階級性體現在他的階級地位與階級實力。地主階級的義是施捨與救助,比如柴紹之於武松、盧俊義之於燕青。買辦地主階級的義是奉承與幫忙,比如宋江的樂善好施與給弟兄們的幫助。而第三類的義是受欺凌受壓迫受不了管理者對幫助過的人們最最樸素的義。

    現在的義不能再理解與水滸中一樣了。講的是追求正義公平與公德。經濟、社會地位在追求平等,比如佔高位者與佔低位者經濟不平衡但會追求精神平衡,高位自動給予低位者,出現捐助、公益、基金會。

  • 5 # 醉墨客

    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義”這個理念的提出與傳播,一般認為出自兩家。

    一家出自儒學的仁義,這種仁義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行為,所謂“見義不為,無勇也”,然後由人與人之間擴充套件到集體與集體,民族與民族(就是我們常說的民族大義),最高的自然是國與國之間。

    另一家出自墨家,早期的墨子所提出的“兼相愛,交相利”,是對義的初步理解雛形,經過相當時間的發展,墨派學者擴大了它的含義,發展出“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中”,慢慢的,義就分成了仁愛、義利、志功的辯證關係。但似乎二家的學說,經過歷史的變化,已融成一種,總的來說,義的概念是潤物細無聲般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認為它就是一種道德行為準繩。

    介紹完“義”的概念來由後,我們回到正題。對《水滸傳》的“義”的理解,我覺得它有個分水嶺,一部分是由晁蓋當頭領未逝世之前的“聚義廳”,後來宋江當首領把它改成“忠義堂”。由此,《水滸傳》裡對“義”的理解,就發生了質的變化。

    “聚義廳”裡的“義”,它的範疇落點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映現的是梁山好漢之間的肝膽相照,俠氣豪情,含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人格氣節。“忠義堂”的“義”,它的範疇是擴充套件到了梁山好漢與朝廷之間的關係,它的落點在於“忠”字,即這種由人與人間道德關係,上升到了一個集體對朝廷忠誠與否的問題。

    事實上,“聚義廳”的“義”中,梁山好漢不是個個都非常講義氣,並非個個都有完美的仁義人格,好漢之間也因個人恩怨不講“義氣”。好像鼓上蚤時遷,就是雞鳴狗盜之類,他在與楊雄、石秀投奔梁山途中,更因偷雞被祝家莊活捉,引出梁山三打祝家莊。好像豹子頭林沖與高俅之間的仇恨,因宋江的數次阻擋,他報不了亡妻之仇。

    當然了,大部分的梁山好漢還是講“義氣”,有我們耳熟能詳的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武松血洗鴛鴦樓,小旋風柴進廣濟各路落難好漢,例子非常多的出自惺惺相惜的救濟與報恩。

    於“忠義堂”之前的“義”,梁山好漢的著墨點,多數是個人的行為,倫理,它是傳統文化中普遍的備受推崇的的道德,因為這是我們華人的刻在骨子裡的東西。實際上,它也是人性深處的善惡挖掘,更是人類的光輝點,這種教化符合天地人三才的規律。

    自“忠義堂”後,“義”就發生了質的變化,在梁山好漢中爭議也大,有想招安的,也有不願招安的,更有無所謂的。歷代學者與民間的評論中,褒貶不一,有人覺得這種“忠義”是正確的,因為利於朝廷大局的安穩,利於國泰民安,有人覺得朝廷腐敗,“忠義”成了“愚忠”,應當不歸順朝廷而反抗到底。

    無疑,決定這一切的分水嶺人物就是山東及時雨宋江。當他把“替天行道”這面大旗交給朝廷,表明了招安的誠意,從此以後,梁山好漢的命運就發生了變化,人與人之間的義氣情懷上升到一個集體與朝廷的忠與不忠關係。

    如果站於大的格局,這種“大義”招安無可厚非是有利於當局統治安穩,可於封建社會制度,公平的範圍依然是狹窄的難以利益到每個人。它與現代社會的民主公平、以人為本的理念自然是有差距,因此出於草根對封建社會的王侯將相的榮華富貴仇恨,這種招安反而是不合理的。至於當中的學術、學問探討,涉及到太多的理論分支,要細細詳述,恐怕當今還沒有學者能做這點,而且永遠定論不了。

    只能說,當黑旋風李逵曾拿著板斧將“替天行道”的旗杆砍倒後,“義”的理解就出現了波瀾,它彙集了江湖恩怨情仇,彙集了人性的善惡權衡,又折射一個時代政治制度的優劣,更有一種文化現象的探索。

    相信,“義”的這個概念與行為,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依然是一種精華,個人仁義,民族大義,都是符合天道人倫的不二法門,雖然它於歷代的時間與空間中有風雨搖擺,有質疑拷問,但它是大潮流的影響著每個中華兒女,至今繼續閃閃發光。

  • 6 # 溫柔的溪流

    真正講義氣的人,我認為只有花和尚魯智深。為弱者打抱不平,為朋友林沖伸張正義。完全不是因為私人恩怨上梁山的。

  • 7 # 史來想趣

    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很多人不明白這其中真正的含義,只有少數人能真正理解我們的四大名著。

    今天只聊水滸,其實水滸傳的中心思想講不得並不是義,其主要的中心思想講的是受壓迫的百姓,奮起反抗的朝廷的故事。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那是因為一個人年少的時候看這本書只會注意到書中的兄弟情義這些東西,卻忽視了真正應該注視的東西,導致年輕人像書中好漢一般學習,熱血青年變得更加熱血,有些時候就會導致不好的後果。

    我理解的水滸中的義就是一種無奈!為什麼這麼說?先來看看最為人所知的幾個人都是如何上的梁山去擔起這份義?

    宋江:誤殺閻婆惜,本來是一個小官,過著很是滋潤的生活,被迫從家鄉逃出上了梁山。

    林沖:被高俅陷害,打入大牢,被壓送的過程中逃脫,最後一步步上了梁山。

    魯智深:一拳打死鎮關西,連寺廟也不願意收留他,無奈加入梁山,想過風流的生活。

    楊志:本來是一個正處於上升期的鏢頭,卻因為被劫了生辰綱,有家不能回,被迫加入梁山。

    吳用:與公孫勝、晁蓋等人劫了生辰綱之後,加入梁山。

    小編曾經總結了梁山好漢們上山的原因,有三分之一人是因為犯了律法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上了梁山這些人就是以宋江為代表。有六分之一的人是被梁山的人逼上梁山,這一類人的代表就是盧俊義等人。有六分之一的人是因為官府迫害無奈加入梁山,這一批人的代表就是林沖。還有一些人是朝廷派來剿滅梁山時,被拉下了水,這群人以秦明為代表。剩下的那些也是數量最多的是嚮往梁山的生活自願加入梁山,這些人大多數都是72地煞中的人。

    所以我可能要總結一個讓很多人不能接受的結論,梁山好漢的義,全部都是靠著外界的壓力來維持的,這個壓力全部歸結到一點,這就是朝廷。這就是為什麼最後梁山歸順了朝廷,因為朝廷給出的條件是赦免所有人,任何罪。這個是大部分好漢想要的並不是宋江一個人的意願,當然這也是為何梁山好漢有好的結局的人寥寥無幾,因為出了梁山,他們便不是扭在一根繩子上的螞蚱,心不能往一處使,當然會被各自擊破。

  • 8 # 防水補漏wuyang

    水壺之中的義無非是在於社會的基本,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是朋友,打完了因為某些權利糾紛,還是朋友!社會不論怎麼發展,滿足不了的是一個人內心的貪婪,不論歷史如何繼續,故事在每天繼續的上演,你我不是演員就是觀眾,沒有別的選擇,不評論故事會,不議論新社會,總之看完這部書,對我的啟發就是做個安心的觀眾,拳不及武松,智不如吳用,義不如林沖,背景沒呼延灼,家室不如柴大官人,小百姓一個,安心做好自己,歷史是你我怎麼評論也改變不了的,未來社會你又能做些什麼,安心做好自己,品鑑歷史,瞻仰未來

  • 9 # 淪客人

    中國千年來對人的傳統標準是“仁、義、理、智、信”。我想這五點是對一個人做人的高度總結,不管時代如何變遷,這五點都是做人的標準。《水滸傳》中之“義”我且分為“大義”和“小義”。《水滸傳》從齊聚梁山開始為“大義”,齊聚梁山之前為“小義”。我從三個方面分析我理解的“水滸之義”。一、《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創作背景。從小學就開始老師讓背誦記憶。我記得書上給我們是這樣介紹一代文豪施耐庵的生活年代,元末明初人。現在依我看來不太準確,元朝是(1271~1368)年。明朝建立是1368年。而施耐庵(約1296~1370)年。可從時間年限上看,施耐庵完全歷盡元代一朝,準確來說,他只是元朝人。蒙古滅南宋建立元朝,但馬背上的民族顯然更擅長於征服,對安撫卻有些門外漢了。分全華人為四等,而漢人就是第四等,如同奴隸。所以漢人對蒙古統治者極其仇視,希望出現蓋世英雄,打抱不平,替天行道。而施耐庵作為元代漢人,對此深有感觸,透過寫梁山好漢行俠仗義,反抗朝廷的事蹟表達對當朝的不滿。如果仔細研讀《水滸傳》,就會發現很多表現元代統治者欺壓百姓的影子。只舉一例,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在元代,每村都有一個蒙古保長(在家鄉,現在還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節日),他欺男霸女,女子結婚頭一夜就是他的,這和鄭屠戶何其相似。

    二、《水滸傳》之“大義”。為國為民為大義,宋江等一眾好漢抵抗朝廷暴力,救民於水就是“大義”的體現。為什麼到現在很多人不理解宋江一意招安?這也提現了作者的複雜心態!真實歷史是宋江起義被朝廷打敗,作者也不能亂改歷史。既希望報效國家,但此國家統治者是蒙元,如同宋廷高俅、童貫之流。作者之所以寫宋江等招安,寓意報效漢家天下,為民除害!也有提醒反元鬥士不要輕信朝廷之嫌。三、《水滸傳》之“小義”。分為朋友之義和為民之義。梁山好漢在沒上梁山之前,大多是各地方上仗義疏財,除暴安良的人物。為民之義:如宋江有及時雨之稱,意為能及時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久旱逢甘霖;如魯智深,嫉惡如仇,三拳打死鎮關西等等。朋友之義:如柴進,過往英雄好漢,都請莊內一聚,好酒好菜款待,贈其盤纏;如魯智深和林沖,為防林沖遇害,千里護送。

  • 10 # i貓貓i咪i

    有一句老話: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我想其中原由大家都應心知肚明,無非是擔心把少年們培養成只有匹夫之勇的熱血青年。

    回顧一下樑山好漢的結義,搶劫,無非就是幾個哥們拉幫結夥、殺人越貨。但經文學家們文字的修飾,竟成了流芳百世的義舉。

    細想也能理解,在那民不聊生的封建壓迫社會,還真的需要這樣的成千上萬的弟兄嘩的一聲,雙膝跪地,即成兄弟,血酒一碗,從此風雨同舟,生死共濟,黃天在上,忠義於心,一聲狂吼,激盪不平,屠盡貪官。大殿外,松柏森然,似有虎踞龍盤。一腔熱血,萬丈豪氣,衝殺只是為活命,活命是為了再次衝殺。生命的瞬間只簡化為了一時的豪情,一壺烈酒下肚,愛憎分明的只能用血和火來詮釋,樸素的愛恨情仇使七尺男兒更高大,也使低微的草民更狹隘。

    所以,水滸中的義是隻反貪官不反皇帝,只重情義又缺乏大義的狹隘之義!

  • 11 # 釋一塵

    《水滸傳》的“忠”則是凌駕於“義”之上的。他們以義聚梁山為起,招安盡忠為止。作為綠林中人,梁山英雄信守“義”的價值理念。“義”既是他們標舉的理想人格和行為準則,又是團結他們的精神紐帶,評判是非的價值尺度,同時也是造成“眾慮同心歸水泊”的重要原因之一

  • 12 # 東方智惠教科院

    水滸傳中的“義”則是兄弟義氣的義,天地家國的義。在水滸傳中,在眾好漢眼裡,義是高於一切的.比如說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穩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裡,美髯公、插翅虎、宋公明與晁天王的私交甚好,尤其是宋公明,是晁蓋的生死之交.而因此他們放走了盜走十萬貫金銀的晁蓋等人.如果我們用現在的眼光看待這件事,那麼很明顯,宋江等人是沒有分清公私的.然而要知道,在宋朝,像宋江等小吏是很沒有地位的,一生辛勞,一旦有什麼大盜肆虐第一個遭殃的就是他們(參見十八回中何清的遭遇).也就是說,朝廷是無法給他們安全感的,他們也急需一種關係給與自己支援,這種關係也就是義氣了.這種義,可以保命,可以讓他們大碗吃酒,大秤分金,可以讓他們在江湖中有所依靠,所以,真正的綠林好漢中人人都在講義氣,即使是抗命、犯殺頭的罪過也在所不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季蠶絲被用什麼被套更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