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茶品生活

    本詩是詩人《長信秋詞》五首之一,借描寫班婕妤失寵被貶長信宮的故事,以漢喻唐,表現了唐代被遺棄失寵宮女的幽怨之情。漢成帝時,班婕妤美而善文,初很受漢成帝寵幸,後來成帝偏倖趙飛燕、趙合德姐妹。班婕妤為避趙氏姐妹妒害,隨即求供養太后於長信宮,度過寂寞一生。

      詩的首句即寫供奉太后之事;二句寫婕妤曾作“團扇詩”《怨歌行》,自比扇子,恐怕秋涼被棄篋中;表現了班婕妤捧帚打掃宮殿時的偷閒和沉思,表現她孤寂無聊的精神,哀嘆她如同團扇的命運。三、四句以寒鴉作比,寫雖顏美如玉,失寵之後卻不如醜陋的烏鴉。寒鴉尚能從皇帝身邊飛過,分享皇帝恩德,而今處幽冷深宮之人卻不及它,相比之下更見前者命運之悲。以顏色比顏色,雖不同倫類,卻顯得奇特精巧,寫出宮女失寵之後,對其同類的嫉羨之情。全詩構思奇特,怨意悠遠。

  • 2 # 清湯煮白石

    清湯君來回答。

    問題是:《長信怨》是怎樣寫怨的?

    首先,《長信怨》是有“詩家天子”之稱的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套組詩作品,共有五首,因此,僅談其中一首詩不夠,其次,問題的方向是“怎樣寫怨”,因此我的主要回答方向也是圍繞這個重點展開,接下來介紹一下詩名,長信就是指長信宮。

    《漢書·外戚傳》載,班婕妤以才學入宮,為趙飛燕所妒,乃自求供養太后於長信宮。“長信怨”由此而來。

    下面我將分別對五首《長信怨》進行分析。

    ▲王昌齡

    長信怨五首其一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這首詩寫怨,是用的典型的借景抒情的手法,僅僅只有28個字的七言絕句,王昌齡用了21個字來寫景鋪墊,一直到最後一句都沒有明確先出“怨”來,只是用了“臥聽”這一個動作,“南宮”這一個地點和“清漏”這一個事物。其實“怨”就藏在這幾個詞背後,從“南宮”可以知道這首詞描寫的是一個宮中女子,從“清漏”可以知道天時已經很晚了,再由“臥聽”可以知道這個宮中女子夜不能寐,一個夜不能寐的宮中女人,她所怨的,自然是那個坐擁“後宮佳麗三千人”的男人了。哀而不傷,含蓄蘊藉,就是這首詩寫出的“怨”。

    長信怨五首其二高殿秋砧響夜闌,霜深猶憶御衣寒。銀燈青瑣裁縫歇,還向金城明主看。

    不同於第一首《長信怨》的借靜抒怨,第二首《長信怨》寫怨主要是靠心理活動描寫。首句以景起興,次局“霜深猶憶御衣寒”,轉而寫主角的心理活動,“憶”的是誰?自然是那個薄情寡義的君王了,第三句描繪了這個宮中女子在寂寞的夜裡臨燈裁衣的情景,結局表面寫的是這個女子向城遠望的一個動作,卻蘊含著“一腔柔情無人管”的幽怨。

    長信怨五首其三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第三首《長信怨》是這個組詩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首。詩歌的前兩局勾勒出了一個每天做著無聊工作,閒的發慌的宮中女子形象,“團扇”暗用了班婕妤的典故。後兩句繼續用典故,“昭陽”是指昭陽殿,是導致班婕妤失寵的趙飛燕姐妹的住所,漢成帝整日沉湎於哪裡。第三句用語出奇,用美麗的女子和黑漆漆的烏鴉,兩者反差強烈,得出的結果竟然是“玉顏不及寒鴉色”,得到了極強的表達效果。這首詩寫“怨”仍然不明說,在含蓄蘊藉中透著悽婉。

    長信怨五首其四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覆道奉恩時。

    第四首《長信怨》寫法不同於前面三首,第一句開門見山,直接寫出了女子的心理活動,並且帶了強烈的情感色彩。第二句寫女子的幻夢,第三句馬上用現實給幻夢澆了一盆冷水,君王現在正在別處尋歡作樂呢,哪裡還記著你。可這名無助的女子沒有他法,只能繼續在回憶中尋找安慰。這首詩直接寫“怨”,卻寫出了新意,故為佳。

    長信怨五首其五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裡不勝情。

    前面已經介紹,“長信宮”是班婕妤的住處,“昭陽殿”是趙飛燕姐妹的住處。這首詩的一二句和三四句分別用了兩處強烈的對比,漢成帝沉湎於趙飛燕姐妹的聲色,日夜歡歌,最後死在了趙合德的“溫柔鄉”中,而陪伴班婕妤的,只有無言的秋月,清冷的宮殿和滿地雜草。強烈的對比帶來強烈的感受。是這首《長信怨》寫“怨”的方法。

  • 3 # 吳業火

    宮怨詩是唐詩三百首的重要組成部分,像李白、王昌齡、白居易、杜牧等詩人因對皇宮貴族的生活比較瞭解,其筆下的宮女之怨都描述的寂寞孤獨,哀苦無助,悽楚可憐,將當時的人物背景、生活環境、內心獨白,以怨情、怨言、怨悵的方式溫婉的表達出來,使詩歌達到了一種淒涼無限的藝術境界。

    《長信秋詞五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這五首七絕從不同角度表明失寵宮妃的苦悶幽怨之情。這組詩是唐代表現宮怨主題的代表作,詩中的心理刻畫細膩入微,使詩篇別具一種真實與動人的藝術感染力。

    正如第一首詩作所唱: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簡單釋義就是:金井邊的梧桐秋葉漸漸變黃,宮門的珠簾不用捲起也能感到到夜裡寒霜縹緲。熏籠和玉枕了無色澤,亦如無人憐愛的容顏一樣蒼白憔悴,深宮中人形單影隻,靜臥榻上,徹夜難眠,只能愁聽南宮清漏滴答滴答的計時聲,悠長迴響。

    詩作以落滿金色梧桐枯葉的獨井點破題。秋色本身就把讀者引入一個蕭瑟冷寂的背景環境中。珠簾不卷、夜寒霜重十分巧妙的表明時間已是深夜。金秋、獨井、深夜、寒霜哪個都讓人感到無比淒涼。接下來,詩筆轉向室內。室內可寫的景物應當很多,而作者只選中了兩件。熏籠下慘白的燭光,進一步加重了深宮寒夜孤獨的氛圍;冰冷的玉枕,讓床上不眠之人的頭腦清醒難以入睡。“無顏色”三字來形容熏籠、玉枕,既是實寫,又是虛寫。實寫是說時間已到深夜,燭火、燈光都已微弱,周圍物品也顯得黯然失色;虛寫則反映了獨處人的黯淡心情,更感嘆容顏易老,盛裝不在。偌大的宮殿之中只有一人靜靜地聽著計時用的清漏如同時鐘轉動般嗒嗒作響,卻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才是盡頭。寫到這裡,詩中之人已經呼之欲出了。她為什麼想到了那口獨井,其中滋味怕是隻有她自己知道吧。

    解釋了這麼多,總覺得負累,哪有寥寥幾句詩詞唱的簡約、灑脫、生動、奇妙,更是帶著我們穿越千百年,感悟那一縷孤獨幽怨的哀愁,引人憐香惜玉,恨不能親自去陪伴這偏殿、孤燈、冰枕、獨榻上愁不能寐的少女,與她聊聊心事,了卻煩憂!

  • 4 # 芳馨小雅

    《長信怨》即《長信秋詞五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組絕句。這組詩是擬託漢代班婕妤在長信宮中某一個秋天的事情而寫作的,五首詩從五個不同的角度描寫宮廷婦女的苦悶生活和幽怨心情。全詩語言婉轉曲致,風格纏綿悱惻,為唐人宮詞中的上乘之作。

    長信怨這首宮怨詩是借詠漢班婕妤而慨嘆宮女失寵之怨的。這首詩的特色是“寫怨”巧妙。其一,寫婕妤曾作“團扇詩”《怨歌行》,自比扇子,恐怕秋涼被棄篋中;班婕妤捧帚打掃宮殿時的偷閒和沉思,表現她孤寂無聊的精神,哀嘆她如同團扇的命運。其二以寒鴉作比,寫雖顏美如玉,失寵之後卻不如醜陋的烏鴉。寒鴉尚能從皇帝身邊飛過,分享皇帝恩德,而今處幽冷深宮之人卻不及它,相比之下更見前者命運之悲。其三,以顏色比顏色,雖不同倫類,卻顯得奇特精巧,寫出宮女失寵之後,對其同類的嫉羨之情。全詩構思奇特,怨意悠遠。

  • 5 # 美人絕色

    織機新裁美絲絹,皎潔似霜雪。

    繪成合歡雙面扇,團圓似明月。

    香羅袖裡奉君恩,換清涼時節。

    時時卻恐君恩絕。竹箱裡消歇。

    今天來個文山體來翻譯這首班婕妤的《怨歌行》,因為再解答這的問題之前,我們應該瞭解一下這個薄命佳人的悲情往事。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作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班婕妤是著名史學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況之女。少有才學,能詩善賦。名字已經失傳。婕妤是漢代後宮嬪妃的稱號。

    班婕妤的文學造詣極高,又擅長音律。一入宮,漢成帝就被她的美豔和風韻所吸引,天天如膠似漆。

    為了能夠和班婕妤形影不離,特別命人制作了一輛較大的輦車,以便同車出遊,但班婕妤卻說:

    “賢聖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

    意思是說自古以來,聖賢的君王都會有名臣在身邊輔佐,只有夏桀、商紂、周幽王那樣的亡國之君,才會讓寵妃陪伴左右。

    當時的王太后聽到這件事以後對親近的人說:“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楚莊王即位之初,不務正業,樊姬苦苦相勸,才改過自新勤於政事。並舉薦賢人孫叔敖為令尹宰相,使楚莊王三年時間就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把班婕妤與樊姬相提並論,可見對她的欣賞和抬愛。

    王太后把班婕妤比作樊姬,可惜漢成帝不是楚莊王,自趙飛燕姐妹入宮後就開始聲色犬馬,冷落了班婕妤。

    趙氏姐妹入宮後,飛揚跋扈,穢亂後宮。不僅使許皇后被廢居昭臺宮,還對班婕妤加以打擊。漢成帝聽信讒言來問責。班婕妤從容應對,機智辯駁才逃過一劫。

    心灰意冷的班婕妤為了明哲保身,自請前往長信宮侍奉王太后,把自己置於王太后的羽翼之下。雖然失望,但一個妙齡的女子,獨居日久,又怎麼少的了相思和幽怨。

    這首詩以團扇的精緻美觀,來以喻女子的美貌和純美高潔的情操,也寄託了少女對於美好愛情的嚮往。

    用扇來比喻女子可為新奇而警策,應為班婕妤首創。被人需要的時候出入懷袖,不需要的時候就棄至竹箱。就像許多女子的命運一樣,可被隨時拋棄。

    藉此來抒發她失寵後幽居深宮的鬱悶和哀怨。古人言詠物詩之妙在於“幽怨纏綿,直是言情,非復賦物。”這首詩可謂物我雙關,貼切生動,似人似物,渾然難分。

    故鍾嶸評曰:“《團扇》短章,辭旨清捷,怨深文綺,得匹婦之致。”

    在後代詩詞中,團扇幾乎成了紅顏薄命、佳人失勢的象徵。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長信秋詞》的作者是王昌齡 ,盛唐著名邊塞詩人,有“七絕聖手”得美譽。他的絕句主要表現邊塞、離別、閨怨和宮怨,宮怨詩尤其被人稱道。

    沈德潛《唐詩別裁》四稱王昌齡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謂之唐人騷語可。”

    這組《長信秋詞》共五首,從五個不同的角度,寫班婕妤在長信宮秋日的幽怨之情。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金井旁的梧桐已染了秋日的暈黃,

    未展的珠簾外已是滿地的寒霜。

    孤燈搖曳,熏籠玉枕也顯得黯淡無光,

    陪伴我的只有那南宮的漏聲悽清漫長。

    金井梧桐、秋深葉黃,珠簾不卷、夜裡寒霜,熏籠玉枕,黯淡無光。孤眠的少女,燭影搖窗,南宮的漏聲,悽清漫長。這首詩以景託情,運用深婉含蓄的筆觸,寫出了班婕妤那傾吐不盡的滿腔怨情。

    高殿秋砧響夜闌,霜深猶憶御衣寒。銀燈青瑣裁縫歇,還向金城明主看。

    木石敲擊秋砧的聲音又響徹了夜晚。

    我依然牽掛,你的衣衫能否抵禦這秋日的霜寒。

    昏暗的銀燈下獨自穿針引線。

    明知它的歸宿依然是陳藏箱底,

    為何心底還懷著深切的企盼。

    夜深霜重,徹夜難眠,一邊縫補衣衫,一邊思憶著那不堪回首的往事。掛念著君王的寒暖,卻夾雜著難於言表的幽怨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天色初曉,金殿已開。

    拿起掃帚,單調乏味的日子要如何度過。

    也只有手中的團扇與我徘徊與共,

    聽我把心思訴說。

    寒鴉帶著昭陽得日影從頭頂飛過,

    渾身烏黑的老鴉猶能見到你的身影,

    我有著如玉的容顏卻困在此處孤單落寞。

    玉顏之白與鴉羽之黑,不及與猶帶。以明顯的對比,委婉含蓄的比喻,表達了班婕妤深沉的怨憤。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覆道奉恩時。

    生怕失寵的厄運會降臨己身,

    沒想到這不幸的命運突然成真。 

    只能在夢裡把歡樂重溫。

    留下的只有枕間不盡的淚痕。

    此刻的西宮在徹夜歡飲,

    恍惚中又回到了當初在複道上奉主承恩。

    承寵的場面雖在上演,可是這一切已是那樣遙遠,華美的西宮已經換了新歡,如何眷戀也已回不到從前。

    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裡不勝情。

    長信宮中,秋月正明。

    昭陽殿外,還能傳出搗衣之聲。

    白露堂中雜草叢生,一片荒涼盡顯悽清。

    紅羅帳裡軟語溫存,情意綿綿我我卿卿。

    後記

    唐代的詩人常常借漢言唐。這組詩借班婕妤、趙飛燕故事,用《怨歌行》的詩意,代後宮女性抒發孤寂之情。這是一種深沉的幽怨和無奈,是古代宮中女性不幸生活的真實寫照。

  • 6 # 百文摘

    長信怨

    唐代: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高殿秋砧響夜闌,霜深猶憶御衣寒。銀燈青瑣裁縫歇,還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覆道奉恩時。

    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裡不勝情。

    其一:這首宮怨,運用深婉含蓄的筆觸,採取以景託情的手法,寫一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中,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這是從這位少女的悲慘的一生中剪取下來的一個不眠之夜。

    其二:詩描寫在夜深霜重的淒涼環境中,宮中女子孤獨寂寞的悲慘情景。她徹夜難眠,想起進宮以來的日子實在不堪回首。她渴望得到君王的眷顧,在銀燈下守到夜深,最後還是失望而終。這首詩情感抒發較為直接,心理刻畫較為生動,充分地表現了宮中失寵女子的幽怨之情。

    其三:詩中前兩句寫天色方曉,金殿已開,就拿起掃帚,從事打掃,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掃之餘,別無他事,就手執團扇,且共徘徊,這是一時的偷閒和沉思。徘徊,寫心情之不定,團扇,喻失寵之可悲。說“且將”則更見出孤寂無聊,唯有袖中此扇,命運相同,可以徘徊與共而已

    其四:第一句就單刀直入,抒寫失寵宮嬪的內心活動。“真成薄命”,是說想不到竟真是個命運不幸的失寵者。這個開頭,顯得有些突兀,讓人感到其中有很多省略。看來她不久前還是得寵者。但宮嬪得寵與否,往往取決於君主一時好惡,或純出偶然的機緣。因此這些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宮嬪就特別相信命運。得寵,歸之幸運;失寵,歸之命薄。而且就在得寵之時,也總是提心吊膽地過日子,生怕失寵的厄運會突然降臨在自己頭上。“真成薄命”這四個字,恰似這位失寵宮嬪內心深處一聲沉重的嘆息,把她那種時時擔心厄運降臨,而當厄運終於落到頭上時既難以置信,又不得不痛苦地承認的複雜心理和盤托出了。這樣的心理刻畫,是很富包蘊的。

  • 7 # 半點佛心

    《長信怨》即《長信秋詞五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組絕句。這組詩擬託漢代才女班婕妤見棄於漢成帝之典故,描寫宮廷婦女孤寂幽怨的心情。先看原文:

    【其一】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其二】

    高殿秋砧響夜闌,霜深猶憶御衣寒。

    銀燈青瑣裁縫歇,還向金城明主看。

    【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其四】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覆道奉恩時。

    【其五】

    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

    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裡不勝情。

    組詩五首,以其三歷代評價最高,故予詳解。此詩既擬託班婕妤之事而成,故解析之前需對班婕妤其人有所瞭解。

    班婕妤,西漢才女、辭賦家,代表作品《自傷賦》、《搗素賦》、《團扇詩》(又名《怨歌行》)。班婕妤出身功勳之家,其父班況在漢武帝時抗擊匈奴,屢立戰功。她貌美聰慧,工於詩賦,被選入宮,以才德受寵於漢成帝,賜封“婕妤”。後趙飛燕姐妹入宮得寵,班婕妤受到冷落。為免是非,她自請前往長信宮侍奉王太后,從此呆在深宮。

    傳班婕妤深居長信宮,嘆年華老去,借秋扇自傷,作《團扇詩》: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此詩以秋扇之見棄,喻君恩之無情。《長信怨》正是借《團扇詩》的寓意加以渲染,借長信故事反映唐代宮廷婦女的生活。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天剛破曉,即奉帚灑掃宮院,日復一日,沉悶刻板;別無所思,就手執團扇,且共徘徊。徘徊,寫心情之不定,團扇,喻失寵之可悲。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昭陽,漢殿,即趙飛燕姊妹所居。時當秋日,故鴉稱寒鴉。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通常的解釋是,寒鴉能從昭陽殿上飛過,所以它們身上還帶有昭陽日影,而自己深居長信,君王從不一顧,則雖有潔白如玉的容顏,倒反而不及渾身烏黑的老鴉了。此處佛心斗膽另有解析,佛心認為,“猶帶”應為“猶待”,年華易老,昔日玉顏已不及寒鴉之色,但曾經的恩情使得棄人猶對君恩眷顧抱有一絲期望。前一種解釋表達的只有深沉的怨憤,後一種解釋則在幽怨之中又多了一些猶疑和幻想。此解是否牽強,還待“悟空”諸君爭鳴,但不管怎樣,《長信怨》委婉含蓄、細緻而又深沉的表達方式,以及對前朝舊事恰如其分的“隱”用,都使得這首詩成為宮怨詩的佳作。

  • 8 # 獨立寒秋1961

    一《長信怨》主題簡介

    《長信怨》,也被稱之為!《長信秋詞五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這五首七絕以悽婉的筆調,細膩的心理描寫以及一明一暗的對比手法,從不同的角度上展示了班婕妤失寵後的苦悶和哀怨之情。

    全詩妙就妙在一個"怨″字上。巧就巧在一個"怨″字上。可以說班婕妤的一生,就是古代後宮嬪妃生命歷程的一個標本。她的人生從繁華到蕭瑟,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歷代帝王后宮嬪妃們的普遍人生境遇。她們或許憑藉才華美貌,能贏得帝王的一時喜愛或寵信,但終會因人老色衰或其它種種原因而被無情地拋在一邊,漸漸被忘卻。

    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班婕妤的生命歷程,正是男權社會中女性悲劇命運的一個縮影。毫無懸念的是作為唐代宮怨主題的代表作,該詩別具一格,真實動人,從始至終都貫穿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穿透力。

    二《長信怨》作者生平

    王昌齡,字少伯,漢族。 生於698年,即武則天聖曆元年的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約卒於756年,即玄宗天寶十五年。

    王昌齡早年家道貧窮,困於農耕,到了四十歲左右,才考取了一個進士。最早官任秘書省校書郎(即整理圖書典集的官員),在任七年後被授於汜水尉,又因事被貶到廣東嶺南。(這是未見於史籍記載的一個新發現)具體被貶原因沒有記載,也無從考證。不過,唐代文人遭到貶謫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就其用心而言,不外乎兩種:一是緣於私心私情而受到懲罰,二是追求公理公正而遭受迫害。

    到了公元前755年12月16日(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史思明舉兵叛亂,59歲的王昌齡在輾轉回家的途中,經過安徵亳州時,被亳州刺史閭丘曉因嫉妒其才能和名氣而殺害。(也有傳言說王昌齡因觸及到毫州刺史的"禁忌")

    王昌齡冤死後不久,時任宰相兼河南節度使的張鎬,奉命調兵增援睢陽抵抗的張巡,雖然張巡死守睢陽數月,但是最終還是城陷人亡。然而,近在咫尺的刺史閭丘曉卻擁兵自重,遲遲不願意發兵。於是張鎬便以延誤軍機為名將刺史閭丘曉斬首。

    綜觀王昌齡一生,可以說是多舛多難,屢遭誹謗辭退。最為可悲的是在他被殺害以前,就連一個小小的龍標尉(龍標是當時的一個縣,既現在湖南省黔陽縣。龍標尉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派出所所長)都沒有保住。

    王昌齡作為一代詩傑,從史書上流傳下來的資料以及記載很少。我們只知道王昌齡交遊很廣,交誼很深,除與李白、孟浩然以外,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同他有很深的交集。 由於多次被貶,他不僅在荒僻的廣東嶺南和湖南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還到過西北邊地,據說最遠是去過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一帶。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這些都為他的詩歌創作即創造了一定的前提條件,同吋也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長信怨》創作背景

    《長信怨》作於天寶初年。當時王昌齡正在(今江蘇南京)任江寧丞,隨後不久即被貶為龍標尉。作者在《長信怨》這首組詩中,以深情、委婉、含蓄的筆觸,採取以景託情的手法,描寫一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中,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這是從這位少女的悲慘的一生中剪取下來的一個不眠之夜。在這個不眠之夜裡,詩中的主人公,愁腸似結,滿腔苦水,傾吐不盡的一個怨字,淒悽慘慘,悲悲切切。

    四《長信怨》是怎樣描寫"怨"的

    (1)原文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高殿秋砧響夜闌,霜深猶憶御衣寒。

    銀燈青瑣裁縫歇,還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覆道奉恩時。

    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

    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裡不勝情。

    (2)韻譯

    金井邊的梧桐秋葉漸黃,珠簾不卷可知夜裡飛霜。

    熏籠玉枕有如容顏憔悴,靜臥愁聽南宮漏聲悠長。

    秋天高殿內搗衣聲響徹夜闌,夜裡霜重還記起君王御衣寒。

    更深人靜銀燈下裁衣才停歇,目光還轉向宮城明主那邊看。

    天亮就拿起掃帚打掃金殿塵埃,百無聊賴時手執團扇且共徘徊。

    美麗的容顏還不如烏鴉的姿色,它還能帶著昭陽殿的日影飛來。

    果真成為薄命人長久陷入沉思,夢中又見到君王醒後心裡生疑。

    燈火照耀著西宮知道是在夜飲,眼前分明浮現複道蒙恩受寵時。

    長信宮中惟有秋月尚明,昭陽殿下響起搗衣聲聲。

    白露堂中滿是雜草印跡,那邊紅羅帳裡綿綿深情。

    (3)如何描寫"怨″

    (一)怨,肯定就離不開全文一明一暗兩個人。這兩個人就是班婕妤和趙飛燕。班婕妤生於公元前48年。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一。漢成帝劉驁即位後,班婕妤被選入皇宮,得寵後,被賜封為“婕妤”。

    由於班婕妤的美貌和文彩常常令漢成帝神魂顛倒,形影不離。遺憾的好景不長,自從趙飛燕姐妹入宮後,漢成帝貪戀美色,見異思遷,喜新厭舊。再加上趙飛燕姐妹極盡讒言,多次誹謗陷害,從此班婕妤受到冷落。為了明哲保身,班婕妤急流勇退,自願請求前往長信宮侍奉王太后,以求自保。不久,姐姐趙飛燕被冊封為皇后,妹妹趙合德也成了昭儀。一代天嬌的班婕妤,從此開啟了她深宮怨婦的漫長歲月。

    綏和二年三月,漢成帝崩逝後,班婕妤自願守護劉驁陵園以終其生。

    大概一年後班婕妤病逝,時年約四十餘歲。死後,葬於雲陝西省咸陽市漢成帝延陵東北約600米處,被當地群眾稱為“愁女墳”或“愁娘娘墓”。此為全詩第一"怨"。

    班婕妤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都早己失傳,目前保留至今的有:《團扇歌》、《自悼賦》、《搗素賦》

    (二)怨,因為昭陽殿是西漢趙飛燕得寵時住的寢宮,所以後來人們把昭陽殿泛指得寵嬪妃。而長信宮是在趙飛燕得寵時,失寵嬪妃班婕妤曾經住的寢宮,所以長信宮就成了失寵嬪妃的代名詞。

    後兩句運用對比描寫出失寵於得寵截然不同的差距,白露堂中細草跡是指失寵嬪,妃的宮闈清冷,雜草叢生,一片荒涼悽清,使得人物也顯得十分幽怨。

    在這個夜深霜重,徹夜難眠的晚上,突然想起進宮的那一天,是苦是甜?該哭還是該笑?又有誰不渴望得到君王的眷顧呢。孤單單的一個人,空落落地坐在銀燈下,守候的是淒涼,陪伴到天亮的依然還是幽怨。日夜輪迴,世事多變。唯有不變的是在內心深處的默默期盼。這是全詩的第二"怨"。

    (三)怨,記得臺灣藝人黃安在歌曲《新鴛鴦蝴蝶夢》裡寫到;"由來只有新人笑,有誰聽到舊人哭″。的確,在這一得一失中,有榮有恥,有哭有笑。誰真的在意,誰又不在意呢?沒錯,當你釐不清,剪不斷的時候,滿眼晴裡就只有一個字"怨"。

    其實,寵與不寵往住就在一念之間。取決於皇上的好惡之間。甚至就存在於偶然之間。因此在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宮嬪眼裡,就是命。得寵,歸之幸運;失寵,歸之命薄。一旦被打入冷宮,又怨天尤人。苦不堪言。

    在歷史長河,帝王的養成,宮嬪們的得失,蘊藏著多少世襲禮教,囊括了多年代的興衰和無奈,又飽含了多少陰謀與愛情的洗禮和抗爭。這豈止是一個"命"字能概括的。又豈能用一個"怨"字來說明白的呢?

    (四)怨,全詩透過:團扇、烏鴉、容顏道出一個失寵宮嬪,由喜到悲,從憂到愁。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又因夢而疑。痛苦的煎熬,冷冷清清的閨院與此時此刻

    那一幅幅燈火輝煌的絢麗。徹夜歡宴,歌舞昇平,新人承寵,情意綿綿的情景不僅僅使人產生了巨大的落差,同時也喚醒了昔日的浮華和高貴。

    轉眼之間,此刻這一切又變得那麼遙遠。彷彿就在夢裡好象就浮現在雲端。耐人咀嚼。令人感慨,教人悵惘。唉!真是如何讓人不哀怨。

    五結束語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作品,氣勢磅礴,格調高昂,是他將七絕推向一個令人仰慕高峰。他在世的時候就彼人尊稱為“七絕聖手”。其詩歌體裁很大一部分是易於入樂的七言絕句。內容基本上選用樂府舊題來抒寫戰士愛國立功和思念家鄉的心情。

    他善於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想象力。其詩歌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意境深遠,耐人尋味。他的許多描寫邊塞生活的七絕至今仍然被推祟為邊塞顛峰之作。也有人把他《出塞》這首詩稱之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附主要作品:存詩一百七十餘首,作品有《王昌齡集》二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王昌齡《詩格》2《詩中密旨》1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苦瓜汁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