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說起來這個問題實屬無奈又實在諷刺:明朝之所以會成為“太監帝國”,是他老朱自己造成的。

    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從老朱廢丞相說起——

    丞相,是皇帝的左右手,也是幫皇帝處理政務的人。歷朝歷代,都認為最理想的模式應該是丞相總攬朝政,而皇帝負責挑選丞相。道理很簡單,儘管皇帝是一國之主,但是也不能事無鉅細啥都管,這不是一個領導該乾的。

    但是老朱就偏偏把丞相給廢了,而且宣佈世世代代再不允許立丞相。老朱想的是,反正老子精力旺盛,自己多幹點沒啥;後世子孫們,你們也記住了,江山是你們的,你們得給老子勤快點。

    結果到了他的兒子那兒就行不通了。朱棣覺得爹太勞模了,自己不行,於是把權力下放一部分給了秘書機構,也就是內閣。到了他的兒子和孫子那兒,內閣基本就獲得了相當的權力,並且和其他文官機構一起,成為了新的威脅皇權的力量。

    中國歷史上中樞機構發展的規律,都是內朝取代外朝成為新的中樞機構。從漢朝的大將軍取代三公,再到什麼侍中、尚書令,以及後來的尚書僕射等都是如此。這是皇帝處理威脅皇權力量的主要手段,但是到了明朝,已經沒法再改了。因為老朱把丞相也就是宰相給廢了。

    名義上的丞相沒了,實際上的宰相卻出來了。因此,老朱的曾孫宣宗,便將權力放給了內朝的最後一股力量——宦官。他們透過東廠登上歷史舞臺,並透過司禮監正式成為制約文官的力量。

  • 2 # 萊駒為右

    明朝的政治制度超級穩定。內閣制的確立讓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沒有出現可以威脅皇權的權臣。但仍然顧忌內閣會演化成為事實上的丞相,威權震主,於是以司禮監加以牽制,出現所謂的“文官外相”、“太監內相”並存,而太監內相往往以親近皇帝更為得勢的局面。

    內閣制與文官集團

    明太祖朱元璋於是廢去丞相一職,並規定子孫不得復立。從此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皇帝集相權與君權合而為一。到了明仁宗、明宣宗之後,因為當時明朝文官治國的思想開始逐漸濃厚,具體的行政權向內閣和六部轉移。同時還設有監察機構和特務機構,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

    文官集團的崛起和成熟,逐漸成為左右朝廷政策的強大力量,甚至皇帝本人在面對這種朝臣的壓力之時,也不能不有所顧忌。嘉靖的大禮儀事件、萬曆的國本之爭中,文臣超級團結且不怕死,最後以皇帝一次勝利一次失敗告終,但從此明朝的皇帝們已經變成了退居幕後的國家最高統治者,行政權已經幾乎完全的落在了內閣和六部的手裡。

    皇帝與文官集團的鬥爭

    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們都因為要權力和大臣們進行過殊死的鬥爭,皇帝是權力的來源,他可以給人權力也可以剝奪權力,並且掌握人的生死,這是他唯一可以威脅大臣的地方。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換了一個大臣,會有更多的大臣站出來維護這個集體的權力。嘉靖時期的屠殺並沒有嚇倒明朝的大臣,倒最終嚇倒了皇帝自己。

    明朝中期後,在各項制度上已經接近於早期歐洲的君主立憲,正如歐洲君主國家的儲君們被選擇出來需要經過內閣的批准,萬曆皇帝也是被內閣逼迫立長子為太子,萬曆皇帝想換掉太子都不能,於是罷工不上朝。當然,明朝的體制決定了皇帝交出行政權力對這個國家的運作更加的有利。後期天啟皇帝,安心的當木匠,前朝文官執行朝政一樣沒有任何問題。

    當然,皇帝有時也想奪取權力,為了奪取權力,皇帝不得不依靠宦官。宦官們惟利是圖,被閹了後只有依靠皇權才能生存,除了皇宮連謀生的本領都沒有。明朝的宦官專權實際上是皇帝想奪回權力的工具。如果皇帝嫌他權利太大,與之形成矛盾,一紙詔書就可以扳倒,就像崇禎皇帝除掉魏忠賢一樣。此時的太監的權力已經不能和漢朝的十常侍、唐朝殺皇帝的太監相比了。英宗誅曹吉祥,憲宗誅汪直,武宗誅劉瑾,崇禎誅魏忠賢都是如此。

    所以,明朝雖然被稱為“太監帝國”,宦官成為皇帝行使皇權的一種工具,雖然偶爾會出現宦官擅權,但一旦皇帝倒向文官一邊或者被迫接受文官意見時,宦官必死無疑。

  • 3 # 錦小馬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朱元璋時期,乾坤獨斷大權在握,他不允許任何人來分他的權力。宰相指手畫腳的很討厭,他就把宰相制度給廢了。中國設立了一千年的宰相制度存在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天子當朝宰相治國,要遠比天子一個人治理要好得多。因為明君太少了,昏君庸君的比例就很大。老朱身體比較棒,搞工作也拿出了當初打天下的玩命勁頭。可是他兒子不行啊,朱棣本就是個半文盲,打仗不比他老子差治國就差點了。朱老四幹了幾天皇帝,之後就受不了啦。於是找了幾個秘書來幫自己,這個秘書被稱之為大學士。再到後來的發展,這些大學士領導的權力幾乎和宰相的權力是一樣的,宰相制度以另一種方式重生了。大學士的領導叫做“首輔”。

    大學士們和文官集團又重新組合在一起,這股力量威脅到了皇權,所以皇權和大臣們的權力鬥爭又重新開始打響。相當於皇帝和大臣們拔河,皇帝自己勢單力薄拔不過大臣,於是找了一幫子幫手。這群幫手就是太監,還給他們設立的一個新的機構叫做司禮監。司禮監最大的官職叫做司禮監掌印太監,也被稱為“內相”,有時候他們代皇帝行使皇權。

    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他們也只能是孤家寡人。皇帝所能倚仗、信任的人只有一種,那就是日夜陪伴在自己身邊,和自己一同長大的宦官們。所以他們會把自己的權力部分讓渡給這些宦官們,以他們為爪牙和大臣進行鬥爭。

    明朝計程車大夫實在太厲害了,首先過了科舉的都是苦讀十年的高智商份子,最後能進內閣的都是玩弄人於掌心的高情商份子。皇帝也要說話啊,所以才有魏忠賢。

  • 4 # 楊朱學派

    中國歷史上,漢朝、唐朝、明朝的太監非常有權勢。由於受武俠片的影響。我們總以為明朝的宦官集團最厲害,隻手遮天。其實不然。

    真正太監帝國是唐朝。漢朝和明朝並非宦官帝國。

    唐朝自唐憲宗開始,太監牢牢掌握國家大權,堪稱宦官帝國。太監可以隨意廢除、誅殺皇帝。

    漢朝與明朝雖然有強大的太監集團。太監完全效忠於天子。

    漢武帝時,重用法家酷吏和太監。羅織罪名,製造冤獄。屠戮群臣和皇族。之後,太監一直是漢朝一股強大的政治集團。

    明朝自明宣宗始,為了約束大臣。建立起強大的宦官集團東廠。但東廠並非像《錦衣衛》、《新龍門客棧》中那樣,能夠威脅天子。

    《大明王朝1966》中,比較真實的反映了明朝的宦官集團的情況。大明太監雖然位高權重,卻完全被皇帝牢牢操控。皇帝手中有兩把利劍:一是錦衣衛。二是宦官集團。

    即使剛剛即位,沒有根基的崇禎皇帝。也可以輕易處死大太監魏忠賢。

    所以,大明王朝的太監集團雖然強大。也僅僅是‘從主之法,順主之為,專心於事主’的狗奴才。大明王朝不是太監帝國。大明皇帝想殺掉太監。就像捏死一隻螞蟻。真正的太監帝國是唐朝,太監要殺死皇帝。像捏死一隻螞蟻,毫不費力。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宦官專政、“太監帝國”?不知道提問者為何會有此一說。明朝二百餘年裡,雖然太監一直活躍於廟堂之上,卻始終沒有形成如同晚唐的“閹禍”。太監的權力雖大,卻一直處於可控狀態。一旦皇帝準備收回權力,只是上下嘴皮子一碰的事情,不管是“立皇帝”劉瑾、“九千歲”魏忠賢,還是“顧命大臣”馮保,都只有引頸就戮、束手就擒的份兒,毫無還手之力,更別說是像晚唐的宦官那般廢立皇帝了。

    不過,明朝宦官長期、大規模地活躍於廟堂之上卻也不爭的事實。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那還得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鑑於歷朝歷代的教訓,朱元璋立國之初對於宦官是嚴格控制使用的,並且立下了宦官嚴禁干政的祖訓,企圖把宦官限制於純粹的奴僕狀態。終洪武朝三十一年也的確如此,連《明史》中也罕見洪武朝宦官的事蹟。但是,洪武十三年的一件事,給後來宦官登上政治舞臺提供了一個先決條件。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利用所謂的“胡惟庸案”正式廢除了中國實行數千年的宰相制度。自此,天子坐朝、宰相理政的模式宣告終結,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一切政務皆決於天子。這一安排,對於皇帝的集權是非常有效的,直接避免了皇權與相權之爭。但是,也造成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皇帝事必躬親、無暇他顧。朱元璋精力旺盛且能力卓越,對於他而言,這算不得什麼大問題,無非多熬幾個夜、多加幾天班而已。但是,皇帝能力有大小,朱元璋行不代表他的子孫們也行。沒過多久,後世的皇帝們便苦不堪言,有些招架不住了。

    於是,內閣應運而生了。起初,內閣只是一個類似於現在辦公室(廳)的一個秘書機構。但是,隨著明朝的皇帝越來越懶,興趣愛好越來越廣泛,內閣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如此一來,皇帝又不樂意了:“權力都歸內閣了,那我這個皇帝幹什麼?”可自己興趣愛好一大堆,哪有那麼多時間管這麼多事呢?更何況,也懶得加班呀。怎麼辦?於是,離皇帝最近的宦官進去了皇帝的視野。

    自家這幫家奴,身上缺了點玩意兒、無家無室,自然也不會有太大的野心,而且自己也熟悉,用起來順手。於是,宦官正式登上了政治舞臺,逐步形成了“內閣票擬、司禮監批公”的權力配置,實際上就是維持權力平衡。起初,司禮監的太監(高階宦官)們只是充當了皇帝與內閣之間的印表機和傳話筒的功能。所謂批紅,指的是內閣的票擬在皇帝同意後,由司禮監以批紅的形式正式批覆內閣,並交由內閣執行。這裡面,理論上太監是沒有任何權力可言的。可架不住明朝皇帝太懶、興趣愛好又太廣泛,什麼鬥蛐蛐啊、做木匠活兒啊……於是,偷懶的皇帝們便開始讓司禮監的太監們代為處置一些不太緊要的事情,提前或事後告訴自己一聲就行。再之後,皇帝們更“忙”了,索性大事也讓太監處理了。例如魏忠賢,專挑明熹宗木匠活做得高興時彙報工作,結果可想而知:“老魏啊,你自己看著辦吧,朕這個榫頭還沒做好呢……”魏忠賢這才獲得了大權。但是,向皇帝彙報還是必須的,雖然皇帝可以選擇不聽。換句話說,即便是“九千歲”魏忠賢,他的權力依然是明熹宗給的,並非理所當然。因此,明思宗上臺之後,要收回魏忠賢的權力,不費吹灰之力。要殺這位一代權閹時,也幾乎沒有遭到任何抵抗,魏忠賢便束手就擒、引頸就戮。

    當然,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後,出於對原南京群臣的天然不信任,而大規模任用燕邸舊人也是一個推動力。原燕藩的屬員畢竟就那麼多,事情多、人少。最終,朱棣不得不開始使用身邊的宦官,畢竟自家的家奴要比南京的群臣用著放心。諸如鄭和、王景弘等人,就是隨著朱棣“靖難”起家的宦官。原本朱元璋立下祖訓嚴禁宦官干政,可朱棣卻打開了潘多拉盒子,之後明朝對於宦官的任用一發不可收拾。最終,明朝成為了任用宦官從政規模最大的朝代,沒有之一。但是,說明朝是“太監帝國”就太過誇張了,畢竟明朝太監的權力並沒有失控,並沒有對皇權構成威脅。甚至一定程度上牽制了內閣,與內閣形成了權力平衡,反而對維護皇權有利。

  • 6 # 亮仔學史

    明太祖汲取了前代的歷史教訓,在建國之初就曾立下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訓,也不許宦官讀書認字,因此,太監在洪武朝只是為皇帝端茶倒水的角色,與政治毫不相干。但到了永樂時期,由於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事事親力親為,皇帝的負擔很重,朱元璋能應付繁忙的國政,但子孫後代無法承擔如此壓力,因此皇帝就培養了一部分太監讀書認字,幫忙給奏章披紅,負責連線皇帝和內閣。但宣德皇帝之前,太監還是沒什麼權利的。真正走到歷史舞臺前來的是英宗時期的王振。

    但終明朝一代,都沒有形成太監專政的局面。因為權利牢牢把握在皇帝手中,太監只不過是皇帝的一把武器,一顆棋子,監管東廠和錦衣衛,為了監視百官。

    這裡不妨舉幾個明朝大宦官的例子,明武宗時期的劉瑾,被人稱作“立皇帝”,權勢熏天,但後來被人舉報有謀反的舉動,直接被明武宗下令凌遲處死;萬曆時期的馮保,與張居正聯合推行萬曆新政,等到萬曆親政後,清算張居正,馮保被一紙詔書發配南京守陵;更為人所熟知的九千歲魏忠賢,也只是趁天啟皇帝做木工時心不在焉彙報奏摺,被天啟帝不耐煩的說你自己看著辦吧後才敢自己做主,後來登基不到一年的崇禎帝一句話就把經營了幾十年的魏忠賢給發配了。

    因此,明朝的“太監帝國”並不成立,因為太監沒有決定國家命運的權利,所有的權利都掌握在皇帝手中,他們只不過是皇帝的工具,並沒有發生像東漢、晚唐時期挾持、廢立天子的情況。

    人們之所以害怕明朝的太監,只不過是害怕他們背後的皇帝。自古讀書人與太監勢不兩立,讀書人掌握著話語權和輿論,太監自然留不下好名聲,他們所抨擊的太監只不過是不敢抨擊太監背後的皇帝的另一種發洩。

  • 7 # 一品鏟史官

    歷史是一個小丑,任憑打扮,然而政治也好,社會也好,總有其發展規律,而這個規律是不能改變的,如果想強力改變其發展規律,那麼必然會遭受規律帶來的反彈,自食惡果。在這一點上,清代閉關鎖國、控制思想是一個例子;明代朱元璋加強皇權,廢除丞相制度也是一個例子。

    而題主所問,正是因為朱元璋廢除相權反彈的結果。

    太監干政,看起來和丞相制度不相干,但是太監代表的近臣集團和丞相代表的文官集團歷朝歷代都是相互鬥爭,意圖分享更多權力的集團。

    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執意廢除了丞相制度,他的目的是達到了,明代沒有出現任何一個可以威脅皇權的人和集團存在,然而同時,歷史給朱元璋一個大大的反彈,那就是內閣。

    更大的權力就意味著更多的付出。而這大好時光,朱元璋努力工作不屑享受,可他的子孫們不這樣想,於是到了他的兒子朱棣時期,內閣的權力和地位開始提升,本來最開始設定內閣都是些最高五品的學士,並且規定只能他們才能入閣,可是後來這些小官紛紛都加上尚書、侍郎,甚至太師這樣的兼職,並且有了票擬的權力以後,內閣已經成為一個龐然大物了,比原來的丞相權力有過之而無不及。

    恰恰,明代的文官是些不怕屁、不怕打的硬骨頭,於是,皇帝發現要制約他們真是太累了,這時候皇帝看見身邊還有幾個太監站在那裡,也不管他們是不是男人了,先來幫忙要緊,於是太監們就擁有了批紅和蓋印的權力,稱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太監集團就這樣粉墨登場了。

    於是,在皇帝的平衡下,太監集團和文官集團逐漸達成了平衡,而如果皇帝更偏愛太監或者是內閣不夠強硬的時期,太監就成了這個帝國除了皇帝最強大的政治力量,這便是題主所說太監帝國吧?

    不過,無論怎樣,明代相權和太監都是皇權之下的平衡產物,遠遠沒有到威脅皇權的地位,因此比漢代和唐代還是要好很多

  • 8 # 傳奇歷史觀

    朱元璋鑑於歷朝歷代都有宦官專權,因此他給後世子孫立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旨意,但是到後面,這句話基本上成了一句空話,明朝權力大的太監一隻手都數不過來。

    朱元璋是個工作狂,他廢除了宰相職位,大事小事都自己幹。但是朱元璋的子孫卻沒有如此能力,便成立了內閣,就是為了分攤一些事務。

    內閣權力太大,而且還經常不聽話。皇帝這就開始想辦法了,想來想去,身邊除了宮女就是太監,因此只能用太監分攤內閣的權力,讓太監與內閣相互制約。

    說來說去,太監的權力也始終只是皇帝賦予,總的來說,明朝太監雖然權力大,但是還沒有到推翻皇權的地步。

  • 9 # 環球網

    史書上講,有一次朱元璋批閱奏疏,站在一旁的一名老太監不經意間看到了奏疏中的一處錯誤,並給朱元璋指了出來,朱元璋一看確實是一個錯誤,但是他對這個太監的處理確是削去官職,驅逐回鄉,儘管他知道這個老太監服侍他多年並且對他忠心耿耿,但是極強的權欲讓他明白這是一個不好的訊號,史書上宦官干政的斑斑血跡猶在眼前,深諳權力鬥爭之道的朱元璋絕對不允許這種事在自己身上發生,此後,為了警示自己的子孫後代,他在皇宮中數了一塊鐵牌,上書“內臣不得干預朝政”八個大字。

    然而此後明宣總時為了牽制文官集團,加強了太監的文化教育,此時的太監隨然還未乾預朝政,但是已經摩拳擦掌了,終於在明宣宗死後,有文化的太監王振移走了朱元璋的那塊牌匾,仗著小皇帝明英宗的寵信開始干預朝政,開了太監干政的先河,在明朝此後的很多年裡,曹吉祥、汪直、劉瑾、魏忠賢等太監界的精英先後粉墨登場,在政治舞臺上呼風喚雨。

    監管,明朝有很多的極品太監,但是說明朝是“太監帝國”就有點言過其實了,相對於漢唐時期來說,明朝太監的禍患簡直可以忽略不計,漢唐時期,有多位皇帝死於太監之手,尤其是唐朝,這群身體不健全的奴才甚至可以隨意廢立殺戮皇帝,而在晚唐時期的著名的政治時間“甘露之變”中,包括多名宰職大臣在內的滿朝文武被在皇宮之中被太監屠殺殆盡,而皇帝非但不能將兇手繩之於法還不得不嘉獎他們。

    相比之下,明朝的太監們儘管也攬權亂政,貪贓枉法,陷害忠良,哪怕是魏忠賢這樣壞到極品的太監也都是皇帝的奴才,非但不會威脅到皇權,反而對皇帝忠心耿耿唯命是從,只要皇帝一句話,不管權利有多大都會身死族滅。

    以此來看,稱明朝為“太監帝國”是缺乏常識的。

  • 10 # 小玥歷史

    小玥來回答:

    因為朱元璋將皇權分潤一部分,又將監察權利賦予給宦官。

    這就使得明朝太監比其他朝代的宦官要強大許多,不僅可以監攝百官,還可以光明正大的干政。 初期太監在皇帝的平衡下,只是抑制內閣大臣的一枚棋子,後期因為皇帝的懶政以及奇葩皇帝的層出不窮,最終使得太監權利被無限放大,成為明朝廷爭的一股重要的力量。

    嚴格地說,明朝的宦官干政並不嚴重,終明一朝,跋扈的太監不少,如劉瑾、馮保、魏忠賢……,這實際上多是皇帝自己縱容或者故意在官場上埋的刺,宦官只是打著皇帝親信的幌子耍橫,但對於朝廷的政體影響不大,宦官就是皇帝眼中的小丑,哪天皇帝看不順眼了,一句話就把得勢的宦官廢了。

    如果真的是干政的權閹,哪會這麼容易?從強勢的成祖到不上朝的嘉靖,再到後來迷戀木匠活的天啟,真正的權柄始終握在皇帝手上,都沒有被真正地架空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大話西遊》,你喜歡麼?對於影片中所表達的價值觀,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