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白話說金融
-
2 # 被動專家
郭嘉公元170一207年字奉孝穎川陽翟人今河南禹縣人。三國志記載:少有遠量,自弱冠匿名跡,密交結英俊,初投袁紹不被重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他經荀彧引薦受到曹操器重!從此逞其才略為曹操出謀劃策,為平定呂布二袁等輩立下不世功勳!袁紹死後,曹操巧用離間計擊敗袁紹袁譚,二袁敗走遼東,郭嘉又用慢軍之計使得公孫康斬殺二袁,並函其首送給曹操!可惜他英年早逝,38歲死於回師途中,曹操赤壁大戰敗後,嘆道:使孤有奉孝在,不致有此一敗!而龐統是荊州名士龐德公之侄,從小聰穎好學機敏過人,有過目不忘的神童之譽!他有一次與龐德公談論古今興廢,口中滔滔不絕!他走後,龐德公嘆道:此兒小有才,惜未聞君子之大道,雖有熱衷功名利祿之心,但面有橫紋,必死於亂石之前軍陣之中!後來龐統耒陽縣初顯才華,被張飛推薦給劉備,後隨劉備入川死於落鳳坡前!論起來郭嘉是天才,龐統是鬼才!而周瑜是帥才,他文韜武略江東無二!曲有誤周郎顧!此言非虛呀!此三人正史上並沒有碰到一塊,要真做比較郭在謀略上勝龐一籌!而周瑜的戰略眼光大局觀要高於二人!
-
3 # 中行偃1
答:我回答不了。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後來改為漢姓元。不是曹魏!沒有郭奉孝這麼個人。
十六國時期由漢人譙縱建立的政權,史稱譙蜀,又稱後蜀、西蜀。西蜀沒有龐士元這麼個人。
東吳倒沒有什麼歷史問題。周公瑾也確實是東吳的都督;曹魏政權的締造人曹操說周公瑾“獲此虛名”!
-
4 # 西府趙王爺
題中所說西蜀龐士元,北魏郭奉孝,東吳周公瑾分別是劉備帳下謀士龐統,曹操背後智囊郭嘉以及孫權麾下都督周瑜,他們都是漢末三國最頂尖的人才。可以時運不濟,盡皆早逝,如若活得久一些,或許能夠更改三國結局。
首先,龐統如果沒死,或許隆中對將完美實現,劉備統一天下。為什麼這麼說呢?
當初赤壁之戰後,劉備以荊州為基地,進取益州,所帶謀臣就是龐統,至於諸葛亮則坐鎮荊州。而龐統在取益州過程中,不幸被亂箭射殺,劉備身邊沒有了靠譜的謀士。於是諸葛亮被調往益州,留下關羽一人單獨坐鎮荊州。
後面的結果大家也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兵敗被殺,劉備因此大怒,揮兵伐吳,結果在夷陵被陸遜一把火給燒了回去,元氣大傷。更為重要得是,諸葛亮所規劃的荊益二州,雙線北伐化為泡影,一統天下,幾乎已經是水中月,鏡中花。
如果龐統沒死,諸葛亮就依然會在荊州坐鎮,或許荊州就不會丟!
然後,假如郭嘉不死的話,曹操在赤壁就不會敗得那麼慘。這樣三國鼎立就不會出現,因為當時的吳蜀聯盟根本沒有跟魏國抗衡的能力,赤壁之戰後曹操實力大損,退回長江以北,才使劉備孫權有機會發展。郭嘉的夭折的確是曹魏集團的重大損失,如果郭嘉不死,個人認為司馬懿根本沒有出頭的機會。須知,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中藏經綸,胸中隱兵甲。
208年赤壁之戰後,留下一個三分天下的無奈結局。對此曹操本人亦深有體會,不然他不會在赤壁戰敗後的退卻路上,發出這樣一聲孤猿泣血般的哀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再假如周瑜不死,吳國也尚有一統天下之可能。周瑜的才能大家是知道的。助孫策取江東立業,為孫權赤壁打敗曹操。而後,具有長久戰略眼光的周瑜又親自領兵征討西川,只可惜中途病死,東吳不得不退兵。倒是劉備借南郡、奪西川,實力大增。孫劉兩家的矛盾越來越大,隨有荊州之戰、夷陵之戰。導致吳蜀兩國國力削弱,魏佔據上風。 可以試想,若周瑜沒有病死,劉備絕對沒有機會佔領西川。連一代奸雄曹操都被周瑜擊退,更何況懦弱無能的劉璋?相信不出三五年東吳就可以擁有西川。
而劉備,則只有半個荊州,這點實力是完全不足以抗衡其他兩家的。估計屆時北伐的就是周公瑾,而不是諸葛亮了。
-
5 # 澗蘭居
龐統在劉備軍中應該是唯一知兵的軍師,從他隨劉備進川后獻的三策(上為涪城相會攻其不備趁勢擒劉璋;中為聯絡張松為內應,葭萌關連夜襲取成都;下為假回荊州誘涪城守將高沛出迎之時襲取涪關)可知龐統其人深得兵法要領之攻其不備,正奇之法。而劉備只能用其下策(龐統初時投孫權而不投劉備其實已經算出在劉備手下不能盡其才,後孫權不能用乃不得已投劉備,初時居然被劉備輕視故而耒陽立威)可見劉備的水平與曹操相比差了不少。
郭嘉足智多謀,看問題又深又準又快,先侍袁紹而不能展其才,遂棄紹而投曹操,深得操之器重。郭嘉多謀,曹操善斷,二人配合的天衣無縫故而曹孟德處處搶佔先機。
兵貴勝,而不貴久。周瑜統兵扼守赤壁,曹軍遠來不服水土,曠日時久其勢已竭,曹操不得已而退(非周瑜火燒赤壁而退,乃自焚),加之朝中不穩,乃命曹仁領偏師守荊襄自回許昌。周瑜領主力攻打了近一年方得南郡。耗費錢糧無數使東吳無力同時支撐與曹操的江淮、荊襄戰線,孫權不得已乃採用魯肅之策,將南郡讓於劉備使其幫忙抵禦荊州的曹軍,自己收縮防線全力備戰江淮之敵。故周瑜乃敗兵先戰而後求勝而非勝兵先勝而後求戰(雖勝而不足以守空費錢糧,敗兵耳)。事實證明後期東吳沒有了周瑜一樣行。
所以假若郭嘉不死,曹操必然一統天下;龐統不死,劉備憑險而守兩川憑其勢威懾孫權保荊州,若天下有變則可先入關中,退可憑險據守進可一爭天下;若周瑜不死,東吳則空費錢糧卻西不能吞劉備,北不能穩守江淮,南不能鎮南越。
以上只是個人的看法,非喜務噴(很怕噴子們,高抬貴手!)。
-
6 # 以史為鑑
首先我們來看北方曹魏政權的基本盤
漢末天下大亂,原本富庶的中原核心地區遭到慘重的打擊。大漢首都洛陽被董卓付之一炬,第二大城市長安短短几年中就人相食,貴為漢獻帝都吃不飽飯。什麼青州、冀州、徐州原本繁華之地全部陷於兵荒馬亂。
曹操起兵後多次為軍糧發愁,史書中多次出現曹操因糧吃盡而被逼撤軍的記載。
等到曹操一個一個平定北方割據勢力,有了穩固的大後方開展屯田,才逐漸恢復了一絲北方核心區域的元氣。
這也是曹魏的根本實力所在。
再來看看蜀漢政權的基本盤蜀漢政權所在的益州、漢中地區得益於崇山峻嶺的阻隔,導致中原大亂的黃巾起義並未過多的影響到這裡。
劉璋、張魯等人雖然不是梟雄,但益州和漢中在他們的治理之下出現了當時少有的繁榮景象。
所以當四處顛沛流離的劉備在聽了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後,馬上率軍西進,佔據益州、漢中、以及部分荊州,成為自己的基本盤所在,這也是劉備可以三分天下割據一方的老本。
第三是東吳的基本盤長江以南地區在三國之前雖然經過春秋時期楚國、吳越的開發,後來秦漢又分別安置郡國。但在當時更多的是被認為野蠻人所居的蠻夷之地。
長江流域的第一次大開發就是三國時期,中原大亂導致北方掌握先進生產力的農工為了求的一份安穩的生活渡江南下,這一批掌握了技術的農工,才是東吳的基本盤。
所以說,雖然曹魏勢力最大,但是曹魏一家的經濟實力已經不足以壓制東吳和蜀漢的聯合實力。這三塊經濟區域的獨立,才是三國鼎立的根本原因。
明白了上面這三點我們再來看看龐統龐士元,郭嘉郭奉孝,周瑜周公瑾,三位天才對三方勢力的影響。
一,郭嘉曹操用兵非常講究奇正結合,荀攸,荀彧等人的作用,就是透過堂堂正正的陽謀,透過大勢碾壓對手。
而號為鬼才郭嘉在曹魏政權中,更多的是扮演了奇兵的角色,經常為曹操查漏補缺,出奇兵。
雖然郭嘉才能極為突出,但是面對東吳和蜀漢在經濟軍事政治上都已經獨立,而且東吳和蜀漢的實力加起來已經可以匹敵中原曹魏政權的情況下,就算郭嘉重生,也最多能保持曹操在赤壁不敗的太慘。
二、周瑜周瑜其實是三國之中最被低估的角色,也是在三國演義中被黑的最慘的角色。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周瑜和孫策乃是少年時期的鐵桿朋友,周瑜之所以以官二代的身份加入草根孫策的創業團隊,就是兩人關係極佳。
但是等到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因為曹操大兵壓境,孫權不得不重用周瑜。但是孫權的性格及其冷漠無情,他對兄長孫策一系的打壓也是眾所周知。甚至孫權稱帝之後,連追贈封測一個皇帝都做不到,只是追贈為長沙恆王。其冷漠可見一斑。
周瑜要是不死,作為孫策的鐵桿親信,必定不會受到孫權重用。
三、龐統其實三人之中龐統要是活下來,對於大局的影響可能是最大的。
按照諸葛亮的規劃,諸葛亮和關羽坐鎮荊州,龐統和劉備兵出漢中,從而走上劉邦爭奪天下的老路。
可惜龐統因為早早陣亡,劉備不得不請諸葛亮前往益州輔佐,而把荊州交給關羽,這也為關羽後來兵敗麥城埋下了伏筆。
所以要是龐統不死,劉備有臥龍鳳雛相助,可以佔據很大的領先優勢,但是整體大局還是三分之勢。就看那個政治集團先出昏招了。
-
7 # 靈官廟人孫玉龍
假如這些三國名士皆在老漢還過慫年呢,老漢投奔劉奮,君或投孫權或投曹操,老漢和君時而握手言歡,時而彊場仇殺,是白刀子進去血刀子出夾,或老漢捅死君,君身首異處,或君殺死老漢,老漢家破人亡流離失舍。全國各地群雄割據狼煙四起,就是這種情況!
-
8 # Tooozin888
那也不能怎麼樣,正規三國,最被高估的就是龐統和郭嘉,兩人都死得早,郭嘉一直受吹捧,但沒有什麼政績支撐,而龐統剛要一展拳腳,剛統兵便戰死了,這已經很說明問題了,最可惜的是周瑜,周瑜是將才,而且是統帥,大都督級別,和前兩位不一樣,周瑜一路追隨孫吳幾代,是打仗打出來的榮耀,死的早確實可惜了,倫統兵,周瑜不輸諸葛、仲達。
-
9 # 昃日影反
毋須爭議,此乃水清鏡明,郭嘉與寵統就如牛耳與牛角,牛耳有時角未生,只要有郭嘉寵統不可能從軍從政,赤壁絕對不會敗,赤壁不敗,江東必屠,劉備和諸葛亮連新野城都能丟掉,一路在劫難逃,初到江夏借寄劉奇簷下的彈丸之地立足未穩,無錢無糧缺兵缺將無勢力少地少人口,縱然能撤豆為兵也不具一戰,只有2種選擇,那就是投降或滅亡,寵統無法入士劉備麾下,於是,郭嘉、周瑜和寵統這三個,只能說郭一人,其2人無從談論。
-
10 # 璀璨的雙子星
若這三個人都在,最為得力的是劉備勢力!
三方勢力,劉備最弱其中一項最基本的就是缺乏人才。諸葛事必躬親把自己活活累死,你以為他願意?還不是沒人可用造成的?龐統若在,就能分擔諸葛很大一部分負擔,諸葛甚至可以專心搞內政外交。
而曹操勢力的優勢就沒那麼明顯了,曹操勢力不缺人才,即便郭嘉復生也只是錦上添花,更何況二荀程昱賈詡還有後面的司馬懿的才能都不在郭嘉之下。曹操之所以那麼看重郭嘉,是因為他年輕想讓他繼續輔佐曹丕的,而不是因為郭嘉鶴立雞群。
至於東吳那邊,東吳勢力最大的問題是孫權跟周瑜的理念有一定衝突。周瑜跟孫策是黃金搭檔,而不是孫權。周瑜即便復生,對孫權的幫助也不會太大。
關於赤壁之戰,曹操不是敗於沒有謀士,更多的是敗於自己有些飄了以及軍隊水土不服不習水戰。郭嘉復生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三國鼎立是必然的。然而龐統如果不死的話,諸葛,關羽,張飛,趙雲同守荊州,荊州必定安然無恙。至於周瑜嘛,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回覆列表
如果這三個人都健在,那麼三國依然是三分天下的局面,當然這裡指的是一段時期內,至於什麼時候打破這個平衡很難講,因為一段穩定的時期後三個國家都積累了勢力,而且孫劉聯盟尚在,所以結局不好講。首先,曹操不可卒除,這點很明確,曹魏兵多將廣,且地盤又是最大,後方穩定,不是短期可以滅亡的,其次孫權,龐統若在,那麼關羽很有可能不會敗走麥城,龐統善奇謀,對敵我雙方形勢認識清楚,龐統若在,劉備攻漢中一定會帶龐統,那麼很有可能會清醒的認識到關羽的圍攻襄樊是孤軍深入,即便關羽戰敗,那估計也還有時間將其救回,荊州不至於全部喪失,蜀漢也不至於連善謀之人也沒有。再看孫權,周公瑾是大才,善謀略,懂領軍,尤其擅長水軍作戰,在這點上曹魏和蜀漢都沒有類似的人才與之抗衡,所以,周瑜若在,孫權可能可以奪得荊州,荊州即便多不到,以周瑜之才,讓孫權做一個守成之君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三人若在,三方依然形成鼎足之勢,至於誰笑到最後,還真不好說,當然這裡說的是指赤壁之戰後,因為郭嘉若在,曹操赤壁之戰未必會輸,既然不輸,天下大勢又完全不一樣了,劉備得了龐統和諸葛亮也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