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往日今昔

    下面咱說前因後果,也就是正兒八經的深度探究白起死。

    秦王想讓白起攻打邯鄲,白起深知時機不對,去了送死亦或損失慘重,於是不去。嘎嘣利落脆。痛快!

    而後,秦王讓范雎去請,白起再次拒絕,這次的理由是生病了

    秦王派別人去攻打趙國,大敗而回。白起就嘲諷秦王,說我早就說了,你不信。

    好傢伙的,這一下子,呼啦嘛巴扎黑就把秦王徹底惹怒了,秦王這次強制執行,讓白起攻打,秦王的想法是,你要再拒絕,那就不怪我不客氣了。

    白起表示,病重,沒空。

    於是,罷免白起任何職位,成功成為小兵。

    你以為是白起的革命奮鬥史第二季,還是事業的第二春潛伏期。

    哈哈哈哈哈哈,並不幽默,都錯了。

    這條路直通死亡

    白起被秦王轟出了咸陽,走時,配合著秦胖子的一句,你個瓜皮,連西紅柿你都種不出來,留你何用。

    而後,秦王怕白起怨恨他,於是快刀斬藕絲

    崩查一下子,白起結束了生命,而且,還是賜死給白起,秦王送給白起一個禮物,名叫死!

    白起臨死前,罵自己‘還抱有僥倖、愚蠢’,但他真正明白怎麼回事了嗎? 反正,我覺得,一般人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不能信任秦王,該明哲保身。’這個結論,有個意義,就是儘早‘撤退’。也就是說,遠離秦王。

  • 2 # 魚多又

    白起,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他指揮了大小70餘場戰役,沒有敗績。最後秦昭襄王將其賜死於杜郵(今山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

    白起之死我們能悟到些什麼呢?

    其一,功勞太高,容易招人嫉妒。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想乘勝一舉滅了趙國。誰知趙國派使者花大價錢去賄賂秦相應侯范雎,對范雎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三言兩語就說通了范雎。果不然范雎就在秦昭襄王身邊打起了耳旁風,秦王應允了韓,趙割地求和的請求。白起知道這個事後就跟范雎鬧不愉快了。

    白起之死跟范雎多少有點關係,白起被秦王趕走,走到杜郵的時候,是秦王和范雎商議說白起不服管理,隨後就派使者給白起賜死。

    我們現在在職場其實是有很多這種事情發生的,能力高,業績好的人很容易會招來同事的嫉妒,很容易惹來同事打小報告。

    其二,功高震主,不會做人。秦昭襄王派王陵攻打趙國邯鄲,正好白起生病。而後王陵攻打邯鄲並不怎麼順利,損失慘重,恰好這時白起病剛剛好,秦王立馬就派白起去攻打邯鄲。白起知道邯鄲一時難打下來,不願意去就跟秦王講道理:邯鄲易守難攻,其他諸侯要派兵過來支援,要不了多久就能到,況且長平一戰,我們傷亡也比較嚴重,現在國內空虛。

    秦王只能另派王齕去攻打邯鄲,結果是久攻不下,又被援軍攻擊,損失慘重。白起知道後親自去嘲諷了一把秦昭襄王:當初你不聽我的計謀,現在怎樣?

    秦王聽到這話勃然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稱病不從。范雎也去請,還是稱病不去。後來秦王老是聽到打敗仗的訊息,更是遷怒於白起,最後也是被秦王賜劍自刎。

    這一點從現代社會一樣可以得到印證,不管你個人能力多強,但是寄人籬下,該向老闆低頭的時候就要低頭。往往會做人的人職場才會混的更開。

  • 3 # 漫漫史話

    我們都知道,白起是被秦昭襄王賜了自盡的,那原因是什麼呢?

    白起是笨死的,簡單來說就是犯了政治幼稚病。

    白起已經和秦王說的很明白了,如果他領兵去打趙國,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有罪。 如果白起去了,然後裝模作樣打上一年半載,然後戰敗退回,那麼秦軍的損失絕對要比歷史上的小得多,秦國的實力也不會有大的損失,秦王的麵皮也保住了,自己還給秦王留了個小辮子可抓,可以讓秦王對自己更加放心(王翦在這方面要比白起高明多了),對秦相範睢也等於做了讓步。

    若果真如此,秦國君臣一心、政局穩定、實力猶在,白起日後一樣可以滅趙。

    白起過於愛惜自己的名聲,又不懂得顧全大局,只知道不停的打君王的臉,只能說死有餘辜。

  • 4 # 路遙lgy

    公元前259年,秦國再度攻打趙國,趙軍全線收縮。秦昭襄王決定再次起用白起擔任秦軍統帥。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白起裝病不出,拒絕出任,並且勸秦王儘快結束這場沒有結果的戰爭。

    白起的死因,在於他挑戰了老闆的底線。經理人或者說一個打工者,不管如何功高蓋世,畢竟還是要以老闆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為重的。特別是當企業遇到困難和危機時,更不能斤斤計較自己於個人的不敗戰績和聲譽。白起這位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名將,卻死於自己的短淺和固執。

    白起認為自己曾坑殺趙國俘虜,再度統兵,必然遭到趙軍的全力抵抗,所以再次伐趙,自己不是最佳的統帥人選。

    白起判斷的非常清晰和透徹,但那只是他的想法。他的錯誤就在於,不考慮老闆或者集團的需要,不考慮自己是為誰服務的,挑戰到可老闆的底線。

    現實生活中,白起這樣的,在單位里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的人,比比皆是。最終失去工作機會的也有不少。

    當然,現在是自由選擇的時代,如果你想跳槽,挑戰一下自己,也很正常,勇敢的轉身離開。如果不想失去眼前,那就不要像白起那樣,忘了自己是誰了,最好還是踏踏實實的服務你的崗位。總之,認清自己,是很重要的。

  • 5 # 見賢超齊

    從白起的死悟到了兩個道理:

    第一,殺降不祥,意思就是投降的人是絕不能殺的,否則就會不吉祥,遭到報應。

    白起坑殺了四十萬已經投降的趙兵,終究遭到了報應。

    這四十萬趙兵可是四十條鮮活的生命,他們有妻子,也有子女,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就這樣說沒,就沒了。

    第二,在老闆面前可以擺擺譜,但不要一直襬譜,要懂得見好就收。

    白起以為自己功勞很大,就任意妄為地擺譜,想幹就幹,想不幹就不幹,認為老闆不會幹他。可是他想錯了,一旦把秦老闆惹火了,管你是白起還是黑起,不僅要被幹,而且是要被幹死。

    所以,從白起的死悟到了這兩個道理。

  • 6 # 書 ^O^”

    不要挑起君王的野心,卻試圖熄滅它。

    白起之死的最大原因是有了長平之戰的戰果卻不肯繼續擴大。秦從一個為周王室養馬的小國,到戰國七雄中最強的大秦,歷代秦王都為了秦能統一而嘔心瀝血,到秦昭襄王,長平之戰的勝利,讓秦王看到了統一六國的機會,如此巨大而難得的機會,任何一個統治者都是不捨的放棄,但白起卻想讓秦王放棄,就註定了白起要死,祖祖輩輩追求的東西就在眼前,結果你卻發現你身邊那個把機會放在你眼前的臣子要你放棄,那就只能讓臣子死了。秦始皇這麼雄才大略的人物,在二次伐楚的時候,都忍不住放棄保守派的王翦,選擇了激進的李信,白起擋在面前,秦昭襄王自然容不下。

    功高震主?在秦,功高震主對於要開拓基業的秦來說,是死不了的,削權制衡就足夠了,秦的變法和目標,是不會讓自己無端損失一個能讓自己達到目的的人才的,但白起選擇了走在這個目的的對立面,所以得死。

    有傷天和?白起在長平坑了20萬的趙卒,於秦來說是有利的,甚至於天下大勢來說,也是有利的,長平之戰可以說是吹響了六國滅亡的號角,加速了統一的程序,戰國持續了兩百五十多年,期間各國攻伐不斷,戰爭頻發,之後商鞅變法成功,秦逐漸強大,秦雖強大,但卻被趙一直扼制在關前,不能東進,統一停滯不前,長平之戰後,趙國擋不住秦東進的路程,統一才開始迅速加快。雖然說比較冷血,但,我覺得長痛不如短痛,20萬人,在戰國,可能一年內因為戰爭死的都不止這麼多,

  • 7 # 清心論史

    白起的死只有一個原因:與當權大臣應侯範睢有仇!但是白起鬥不過範睢,最終被他害死。

    白起推辭圍攻邯鄲主將之職,不足以獲得死罪。

    範睢趁白起剛激怒秦昭王,緊接著在背後給他穿小鞋,這才導致昭王怒而誅白起。

    昭王對誅殺白起之事一直覺得後悔。

    白起是穰侯魏冉那一派的人。

    我們都知道,範睢是靠著給魏冉穿小鞋,幫助秦昭王扳倒魏冉,才獲得信任,成為國相的。

    《資治通鑑·周紀四》載:韓公孫喜、魏人伐秦。穰侯薦左更白起於秦王以代向壽將兵,敗魏師、韓師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級,虜公孫喜,拔五城。秦王以白起為國尉。

    從那之後,白起獲得秦王信任,多次擔任主將之職,開啟了開掛般的用兵人生。

    周赧王四十六年,範睢入秦。四十九年,秦昭王逐穰侯,廢太后。五十五年,白起打贏了長平之戰。五十六年,白起準備攻打邯鄲,一舉滅趙。範睢怕白起滅趙後地位會比自己高,就說服秦昭王與韓、趙簽訂割地合約。白起從此怨恨範睢。五十六年,九月,秦再次伐趙,白起當時有病,王陵擔任主將。五十七年,王陵兵劣勢,白起病癒,秦王想用白起。白起認為秦軍必敗,繼續裝病。五十七年,年末,魏、楚派兵救趙。白起私下說:“如果大王早點聽我的計謀,會走到這種地步嗎?”秦王怒,強行讓白起做主將,白起堅決稱病不行。五十八年,白起被貶為普通士兵。“王與應侯群臣謀”,賜白起死罪。(《史記》載:已而與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殺之。)白起的死和範睢脫不了干係,但是沒有史書將這件事詳細記載下來。

    範睢推薦鄭安平當將軍,鄭安平進攻趙國時被包圍,帶領手下兩萬秦軍投降。

    秦昭王臨朝而嘆息,範睢問其原因,昭王說:“之前武安君白起死了,現在將軍鄭安平又投降,國家沒有好的將軍,外部卻有許多敵人!”

    《史記》載範睢聽到這話的表現是:“應侯懼,不知所出。”

    範睢害死白起這件事,很難發覺。但是其中一些微妙的東西,可以看出來。

    所以說,急流勇退,千萬不要和老大信任的人鬥,你絕對吃不了兜著走!

  • 8 # 小楊品史

    從卑微小兵,到左庶長、大良造、武安君,為大秦立下汗馬功勞、一生殲敵近200萬的白起,結局極其悽慘:被范雎陷害,被秦昭襄王賜死。深入研究了這段歷史,我悟到了3條生存法則:

    一、不要和決定你命運的人做對

    白起的出身很低,是從小兵做起的,他的崛起第一個應該感謝的人是商鞅:商鞅制定的軍功爵制,給普通士兵的上升打開了一條途徑。白起的一步步上升,是用人頭堆積起來的,這是他後來弒殺的根源。

    白起的快速崛起,引起了魏冉的注意。魏冉可不是普通人,他是秦昭襄王的親舅舅,是宣太后最得力的幫手,通過幾次觀察,他發現白起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將帥,他的傑出軍事才能、他的冷酷心腸,用好了,絕對是一把插向敵人心臟的尖刀。

    伊闕之戰關鍵時期,魏冉舉薦了白起,白起不孚眾望,採用迂迴戰術,殲敵24萬,諸侯駭然。

    之後二人緊密配合,伐趙、攻韓魏、淹郢都,威震中原。從政治角度上講,白起是魏冉的人,這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因為秦昭襄王前幾十年,是宣太后主政,秦王過的很憋屈,對跟隨她的人自然不放心、沒好感。

    當邯鄲之戰不順,秦昭襄王打算讓他去的時候,白起拒絕了,雖說有一大堆的理由,但在秦昭襄王看來就是:白起不是自己的人,自己指揮不動他。

    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一旦君王有了這個想法,註定就要倒黴了,再也挽救不過來了。

    二、不要輕易耍脾氣,要學會防小人

    白起拒絕出征的理由有:路途遙遠,後勤供應不上;趙國同仇敵愾,還會有援軍到來;秦國國內空虛,害怕其他國家趁虛而入……

    理由說了一大堆,但秦昭襄王越聽越不爽,你白起一生功績累累、長平之戰都能打勝,現在連那些殘兵敗勇都打不贏?再往深裡追究,他肯定在為之前的事鬧脾氣、耍性子。

    長平之戰後,秦軍一鼓作氣,白起親自率領大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指日可下。就在這個時候,趙國派出了能言會說的蘇代,一番巧言花語,秦國作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撤兵!到嘴的肉飛走了,白起十分惱火,回國後就病倒了。

    從邯鄲撤軍,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秦昭襄王半夜想起來,都有抽自己兩嘴巴的衝動。做錯了事,最怕什麼?怕別人提起,多沒面子啊。

    秦王心裡憋了一肚子的火,恰在此時,卯這勁兒打算幹掉白起的卑鄙小人范雎,在秦王耳邊煽風點火,說白起家裡經常有高階軍官聚會。

    這可要了命了,白起家裡常有軍官聚會,幾個意思,莫非要造反?秦昭襄王想到這裡,白起的死期也就到了。

    三、不要把事做絕,要學會夾起尾巴做人

    長平之戰,是白起一生軍事生涯的巔峰:殲滅趙軍主力,坑殺降卒20多萬。中國有句老話:殺降不祥,儘管白起有無數的理由,殺了那些降兵,但手段太殘忍了、太恐怖了。

    在打垮敵人的同時,也把自己送上了絕路:秦國壓力倍減,有他沒他關係不大。司馬懿做得就很好,明知諸葛亮玩的是空城計,就是裝慫了,為什麼?要是滅了這個對手,魏王還會如此看重自己嗎?

    自古以來,君王最忌憚的就是將軍擁兵自重,白起被秦王貶斥後,還和軍中將領頻繁來往,毫不收斂,這在秦王看來,就是謀反的前奏。

    總結:

    白起的死亡,給了我們3個啟示:

    首先,不要和領導作對,尤其是能夠決定你命運的人;

    其次,不要得罪小人,對小人要保持警惕;

    最後,凡事不要做絕,該裝慫時要裝慫。

  • 9 # 阿飛見聞

    白起,戰國名將,秦昭王四方征戰,為後來秦朝的統一做了巨大貢獻,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儘管如此,白起晚年場景卻非常淒涼,說是淒涼,其實他已經看透一個道理,老子曰:“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用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長平之戰中,白起急於一戰滅趙,加上糧草不足,便做了個驚天之舉,殺降40萬,在歷史上足夠駭人聽聞了,白起征戰數十年,歷來以殺滅敵人為最高準則,經過這40萬人,白起對這樣的兵家思想產生了質疑。

    長平之戰後,白起逐漸看明白一個道理,當秦昭王再次要求他攻打趙國時,他卻推脫了,並告誡皇帝不可對趙國用兵:“長平之事,秦軍大克,趙軍大破,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勠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

    白起的話非常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可惜秦昭王不聽,他仍然派王陵攻趙,結果的確攻不下倆,秦昭王很沒面子,又去找白起,對他說:“你當初用極少的兵力,就打得楚、韓、魏俯首稱臣,現在趙國兵力在長平已損失十之七八,我給你數倍於趙的兵力,以眾擊寡行嗎?”

    這時的白起,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屠戮百萬之人了,他告訴秦昭王:“今趙經長平之殤,乃養孤長幼,以益其眾,增城浚池以益其固,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踐困於會稽之時也,臣見其害,又病,未能行。”

    這次白起稱病不出,有勸秦昭王不要打趙,但秦昭王仍舊不聽,又增兵伐趙,結果鎩羽而歸,白起這時卻不顧皇帝面子,說到:“不聽臣計,今果如何?” 秦王大怒,便逼白起上戰場:“君雖病,強為寡人臥而將之,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即使如此,白起仍舊不奉命出征,秦王拂袖而去,白起這時明白,六國的噩夢即將終結,自己的命運也即將終結了,公元前258年,白起與秦昭王的關係正式破裂,皇帝下旨削去他所有官爵,降為士卒,並遠配至陰密。

    聖旨降下來後,皇帝連夜驅趕白起,他忿然離開咸陽,數十年的功勞,因為兩句逆耳忠言,便盡消殆盡,他的內心充滿哀傷與不平,儘管城中百姓諸多送行,但他仍黯然神傷,城門外全體士兵跪拜送別:“武安君,一路好走……”

    第二早,白起來到咸陽城外的驛站,秦王派來幾個使者,帶上一口寶劍,追上白起,並讓他自裁,白起持劍在手,痴痴的看著天空,天地一片肅靜,似乎在思索著什麼。

    白起突然大笑一聲,將寶劍往頸上一抹,血漿如水,映襯著初生的朝陽,一個偉大的身軀倒下,戰神死了。

  • 10 # 經典守望者

    白起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代戰神,他打敗了當時最精銳的趙國騎兵大軍,伐魏攻楚,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隨著威望日盛,他和君王的猜忌也越來越深,最後在返回封地的過程中被秦王賜劍自盡。他的死既印證了皇權的殘酷與至高無上,也帶給了後人以無限的沉思。

    人生在世,最忌極端。白起的一生凡事都做到極致,雖然輝煌但是也為自己埋下了墳墓的鑰匙。正如同現在許多人講的:“凡事要麼不做,要做就做的最好。”聽起來熱血沸騰,實際愚不可及。物極必反,輝煌與隕落往往就在一念之間。功勞立到極致,君王沒有東西可以賞賜,只能賜死。長平之戰,將趙國斬盡殺絕,殊不知也將自己的生路完全斷絕。鳥盡弓藏是人所共知的秘密,但是當鳥未盡時,只要獵人有足夠的理由也可以將良弓雪藏。白起正是對於自己的才能太過於自信,才招致大禍。讓君主心生畏懼的臣子註定難以長存。

    政治風雲變幻莫測,遠比沙場較量複雜兇險得多。政治不僅有打打殺殺,更是人情世故。白起的悲劇收場,與秦國政壇發生的重大改變密切相關。白起的老上級穰侯魏冉被秦昭襄王罷官,新上任的相國範睢正是操弄魏冉下臺的始作俑者,在這樣的背景下白起絲毫沒有察覺,反而還親自參與了長平之戰這樣攸關國運的大戰之中。這就導致他必然會受到政治的裹挾,勝利未必授獎,失敗必然身死。但白起畢竟是軍人出身,不懂政治,不明白自己的赫赫戰功為何會成為自己的催命符。其實,秦王曾經給過白起機會,但是他仍然是依靠著武人的倔強,寧可回封地也不就範。那麼他的下場就只有自盡一條路了。

    每進一步,必須要事先準備好退三步的後路。春秋戰國時期,君不正臣投他國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秦國的甘茂,趙國的廉頗,齊國的田文都曾經投奔其他國家,但也沒有看到國君阻攔或者賜死的情況。因為這些人在日常中就已經準備好了退路,比如甘茂就多次與魏國私下溝通,一旦仕途不順立刻投向他國。可是白起可能是由於從未想過背叛秦國,所以失意之後還在秦國境內逡巡,返回封地。殊不知,他既沒有穰侯一樣的外戚身份,更懷揣讓秦王忌憚、諸侯側目的戰爭才能。在沒有事先準備好退路的情況下,秦王又怎麼會輕易放他走。這也是導致白起悲劇命運的直接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隕石坑裡的隕石究竟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