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25878215蜂獾
-
2 # 天下雄主
從康熙後期開始,清朝官方開始有“盛世”的說法。到乾隆時,則頻繁提起。乾隆就曾說過:“方今國家全盛,府庫充盈。”
不僅皇帝,一般的臣民口中,也常把盛世掛在嘴邊。乾隆年間的狀元于敏中就曾上奏疏表示:“轢古凌今,覲史冊罕逢之盛世。”
這些說法,並非沒有緣由。康熙到乾隆,一百多年的跨度裡,清朝國力整體處於上升階段。尤其是乾隆掌權的六十四年,清朝在人口、疆域、財富、與周圍國家的關係上,更是一個頂峰階段。為了彰顯盛世,乾隆還下令修書。
《四庫全書》就是這麼來的。對外戰爭也頻頻得勝。乾隆還給自己加上一個“十全老人”的稱呼。但在乾隆退位當太上皇的第一年,白蓮教造反了。
乾隆顯然不願看到這樣的局面。他令和珅調集重兵圍剿,並殺掉數個白蓮教首領。可起義仍是無法平定。直到乾隆去世,白蓮教造反的聲勢依然浩大。
這場看似由官府追拿白蓮教偶然引發的造反,實際又充滿了必然。從白蓮教的歷史來看,他們自成立後,經常參與造反。也正是這一原因,白蓮教被歷朝官府打壓為秘密組織。
清朝入關後,白蓮教一直以“反清復明”為旗幟,不斷反抗清朝。只不過,乾隆以前的歷次造反,都沒有形成太大的聲勢,就被當地官府成功擊破。
乾隆時期,能形成如此聲勢,跟當時的社會情況有關。從大背景而言,清朝自乾隆後期開始,國力便走向衰退。衰退的原因,極為複雜。從軍隊來說,對外戰爭確實取得一些勝利,但總體而言,軍隊戰鬥力,也是衰退階段。乾隆年間可以仰仗的軍隊,主要有八旗和綠營。
八旗是清朝初年的主力,一度戰鬥力極為兇悍。天下平定後,清朝在全國險要地區,駐紮八旗。皇帝一直希望八旗軍可以繼續保持驍勇的戰鬥作風。
乾隆皇帝曾下旨訓斥駐紮在江南的八旗軍,希望他們戒驕戒惰。怎奈形勢不由人。即便乾隆親自下令,也無法挽回八旗戰鬥力的頹敗。乾隆平定白蓮教時,把主力壓在綠營上。
綠營兵人數較多,待遇較八旗更低,總數大概有六十萬左右,分散在全國各地,採用世兵制。父親當兵,兒子也當兵,不得從事其他行業,且升遷困難。長期以往,綠營士氣不高。但軍力衰退的背後,也有國庫告急的原因。乾隆年間頻繁的戰爭,對國庫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負擔。
戰爭是燒錢的無底洞。朝廷需要投入鉅額財力,才能持續維持。乾隆在位初期,國庫十分充實。越到後期,國庫便愈加枯竭。當然,這並非只是戰爭的緣故。國庫的枯竭,也因為當時朝廷官場從上到下,奢靡腐敗的作風。
乾隆為彰顯盛世,曾多次南巡。每次南巡,便需要消耗大量財富。沿途的裝點打扮,各地官員的孝敬。兩淮地區鹽商為了更好跟朝廷做生意,恨不得掏空家底為乾隆慶祝。
乾隆又喜歡附庸風雅,題字賦詩,底下官員就拼命巴結,為他送上各類珍寶古玩。後來那些文玩國寶上,才留下乾隆大小印章題字。
皇帝生活奢靡,底下官員也紛紛效仿,刮盡天下民財。和珅會在後來搜刮出上億家產,倒也不稀罕。朝廷中樞裡和珅這樣的鉅貪,地方上就有衙門小吏的大貪,各項苛捐雜稅逼得很多百姓無路可走。
官吏缺乏監管,且上下貪墨。對流民百姓,就是見縫插針的勒索。即便是手上只有一點小權的衙役,也可以靠著手中的公文,讓百姓走投無路,乖乖交錢。
越來越多人,為了躲避苛政,成為流民。從官府的角度看,百姓脫離原有的籍貫,成為流民,便無法按照保甲法進行管理。
可是,在百姓看來,他們的家業,已經被一併奪去。生活艱難,甚至連子孫後代,都可能要經歷同樣的生活,無法看到任何希望。對他們來說,與其繼續忍受折磨,不如揭竿而起。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當時不只白蓮教造反,在雲貴地區,也有反抗清朝的力量。乾隆最喜歡的福康安,和珅的弟弟和琳,都在雲貴地區的戰爭中去世。
而在白蓮教起義爆發的源頭,四川、湖廣一帶,清朝駐軍本就薄弱。當地深山較多,流民也極多,白蓮教更容易從最初的小規模不斷髮展,終於形成規模,向遠在北京的乾隆,發出屬於自己的吶喊。
-
3 #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因為盛世只是旗人和官員士紳們的盛世,跟底層老百姓一點關係也沒有,否則白蓮教哪有那麼多的信徒,反清復明跟普通老百姓有什麼關係呢
-
4 # 宇海恆星
那是乾隆後期了,官吏貪汙腐化極其嚴重,民不聊生。哪裡有什麼盛世。要說盛世那也是旗人和官員士紳們的盛世,跟老百姓毫無關係。
-
5 # 偽裝的觀點
白蓮教。。。說實話,這個教派的存在性都成疑,造反一說,也不是那麼確切,這其中有很深的宗教和文化問題,也體現了乾隆時期大清就不行了,盛極而衰的典型。
-
6 # 綠色麥兜
因為清朝是滿人的天下,在清朝時期,滿人八旗子弟,是享勁了待遇,都是高人一等,包括皇后啥的,從來沒聽說有漢人,就是因為這種不公平的對待,導致民間就有人多的不滿,所以白蓮教的教眾才會那麼多,因為大家的心聲是一樣的。說來說去,還是滿漢的待遇不一樣
-
7 # 菜菜cc
從康熙後期開始,清朝官方開始有“盛世”的說法。到乾隆時,則頻繁提起。乾隆就曾說過:“方今國家全盛,府庫充盈。”
不僅皇帝,一般的臣民口中,也常把盛世掛在嘴邊。乾隆年間的狀元于敏中就曾上奏疏表示:“轢古凌今,覲史冊罕逢之盛世。”
這些說法,並非沒有緣由。康熙到乾隆,一百多年的跨度裡,清朝國力整體處於上升階段。尤其是乾隆掌權的六十四年,清朝在人口、疆域、財富、與周圍國家的關係上,更是一個頂峰階段。為了彰顯盛世,乾隆還下令修書。
《四庫全書》就是這麼來的。對外戰爭也頻頻得勝。乾隆還給自己加上一個“十全老人”的稱呼。但在乾隆退位當太上皇的第一年,白蓮教造反了。
乾隆顯然不願看到這樣的局面。他令和珅調集重兵圍剿,並殺掉數個白蓮教首領。可起義仍是無法平定。直到乾隆去世,白蓮教造反的聲勢依然浩大。
這場看似由官府追拿白蓮教偶然引發的造反,實際又充滿了必然。從白蓮教的歷史來看,他們自成立後,經常參與造反。也正是這一原因,白蓮教被歷朝官府打壓為秘密組織。
清朝入關後,白蓮教一直以“反清復明”為旗幟,不斷反抗清朝。只不過,乾隆以前的歷次造反,都沒有形成太大的聲勢,就被當地官府成功擊破。
乾隆時期,能形成如此聲勢,跟當時的社會情況有關。從大背景而言,清朝自乾隆後期開始,國力便走向衰退。衰退的原因,極為複雜。從軍隊來說,對外戰爭確實取得一些勝利,但總體而言,軍隊戰鬥力,也是衰退階段。乾隆年間可以仰仗的軍隊,主要有八旗和綠營。
八旗是清朝初年的主力,一度戰鬥力極為兇悍。天下平定後,清朝在全國險要地區,駐紮八旗。皇帝一直希望八旗軍可以繼續保持驍勇的戰鬥作風。
乾隆皇帝曾下旨訓斥駐紮在江南的八旗軍,希望他們戒驕戒惰。怎奈形勢不由人。即便乾隆親自下令,也無法挽回八旗戰鬥力的頹敗。乾隆平定白蓮教時,把主力壓在綠營上。
綠營兵人數較多,待遇較八旗更低,總數大概有六十萬左右,分散在全國各地,採用世兵制。父親當兵,兒子也當兵,不得從事其他行業,且升遷困難。長期以往,綠營士氣不高。但軍力衰退的背後,也有國庫告急的原因。乾隆年間頻繁的戰爭,對國庫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負擔。
戰爭是燒錢的無底洞。朝廷需要投入鉅額財力,才能持續維持。乾隆在位初期,國庫十分充實。越到後期,國庫便愈加枯竭。當然,這並非只是戰爭的緣故。國庫的枯竭,也因為當時朝廷官場從上到下,奢靡腐敗的作風。
乾隆為彰顯盛世,曾多次南巡。每次南巡,便需要消耗大量財富。沿途的裝點打扮,各地官員的孝敬。兩淮地區鹽商為了更好跟朝廷做生意,恨不得掏空家底為乾隆慶祝。
乾隆又喜歡附庸風雅,題字賦詩,底下官員就拼命巴結,為他送上各類珍寶古玩。後來那些文玩國寶上,才留下乾隆大小印章題字。
皇帝生活奢靡,底下官員也紛紛效仿,刮盡天下民財。和珅會在後來搜刮出上億家產,倒也不稀罕。朝廷中樞裡和珅這樣的鉅貪,地方上就有衙門小吏的大貪,各項苛捐雜稅逼得很多百姓無路可走。
官吏缺乏監管,且上下貪墨。對流民百姓,就是見縫插針的勒索。即便是手上只有一點小權的衙役,也可以靠著手中的公文,讓百姓走投無路,乖乖交錢。
越來越多人,為了躲避苛政,成為流民。從官府的角度看,百姓脫離原有的籍貫,成為流民,便無法按照保甲法進行管理。
可是,在百姓看來,他們的家業,已經被一併奪去。生活艱難,甚至連子孫後代,都可能要經歷同樣的生活,無法看到任何希望。對他們來說,與其繼續忍受折磨,不如揭竿而起。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當時不只白蓮教造反,在雲貴地區,也有反抗清朝的力量。乾隆最喜歡的福康安,和珅的弟弟和琳,都在雲貴地區的戰爭中去世。
而在白蓮教起義爆發的源頭,四川、湖廣一帶,清朝駐軍本就薄弱。當地深山較多,流民也極多,白蓮教更容易從最初的小規模不斷髮展,終於形成規模,向遠在北京的乾隆,發出屬於自己的吶喊。
-
8 # 老倌99
白蓮教起源來看白蓮教起源於南宋,脫胎於佛教天台宗。在初期,也是和朝廷有著好一段蜜月期的。只是當時民間還有倆大神,一個是摩尼教,也就是明教,宣傳光明神戰勝了黑暗神然後創造了世界;一個是彌勒教,彌勒佛作為未來佛會接替如來佛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勞苦人民。 從明代開始,被靠白蓮教起義發家而深知其威力的朱元璋給明令禁止了,“為首者絞,為從者各掌一百,流三千里。”從此白蓮教只能密秘進行。為什麼能一呼百應發展壯大呢,一是民間傳統結社二是秘密宗教,就會發現在白蓮教發展的過程中,對民間傳統結社的利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乾隆後期,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併土地。人口急增、耕地不足,導致糧價猛漲,饑民日眾。加以封建統治階級生活奢侈,貪官汙吏橫行,人們不滿和反抗情緒日增,再加上白蓮教宣傳,宣稱“黃天將死,蒼天將生”,入其教則可免一切水火刀兵災厄。入教後,“教中所獲資財,悉以均分”,習教之人,“穿衣吃飯,不分爾我”,“有患相救,有難相死,不持一錢可週行天下”等。這種宣傳既符合小生產者平均、平等和互濟互助的要求,又滿足了他們反抗求生的願望。因此,到乾隆末年,白蓮教已發展成一支強大的勢力,並醞釀舉行武裝起義。
-
9 # 最美PS
首先科普一下,白蓮教存在一千多年,從北宋方臘起義到清朝乾隆年間。從北宋以後大型的造反基本都有白蓮教的身影。
因為白蓮教都是以農民工商賈為主,他們跟當官的不同,並且他們對官府的不滿,當時官府腐敗,朝廷黑暗,有很多人都沒法活下去的時候。他們將會鋌而走險,白蓮教最後一次起義在乾隆晚年,九年的時間,對清朝造成極為嚴重的損失,導致康乾盛世,走向衰敗,同樣,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白蓮教也有受到不小的打擊衰落。在歷史上白蓮教也逐漸衰落而沒有機會恢復過來,
-
10 # 萬歲1148858845
乾隆盛世是個飢餓的盛世,百姓年平均糧食消耗量只有700多斤,而宋朝則是每年不到1700斤明朝是1200多斤,在副食品匱乏的古代人均每年一千斤糧食實際上是溫飽線,此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相比宋明二朝在清朝乾隆時期玉米,番薯已經廣泛在全國種植所以從農作物品種上而言清朝應該比宋明具有更好的客觀條件但是實際情況卻完全相反!主要原因就是乾隆皇帝為維護滿族野蠻人對文明的漢族的統治而對外發動大量的戰爭藉以維護自己的軍事機器比如對越南,緬甸,尼泊爾的戰爭,而戰爭導致的巨大經濟,物資,運輸負擔全部落到漢族身上,我們漢族幾乎被榨乾,如此情況下豈能不造反?乾隆嘉慶在鎮壓漢族起義的時候因為害怕漢族力量進一步的崛起就大肆從西藏,雲南向內地調動其他少數民族武裝比如藏兵,苗兵來屠殺漢族起義英雄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滿清強迫漢人歷代頭髮和服裝,剃髮易服,不剃髮就會被殺頭,男人留著大長辮子,在精神上徹底打垮摧毀漢民族的生活習慣,朝廷大員的朝服也是馬蹄袖子,參拜下跪要拿下馬蹄袖子雙手向前,象馬蹄子一樣,願受犬馬之勞,一些漢民族文武大臣屈膝下跪求官,效順滿清,為虎作佧,甘當滿清的 鷹犬,甘作滿清的漢奸走狗,喪失民族氣節,最先投靠滿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以當官為榮,光宗耀祖,乾隆自封自己為十全老人,瘋狂鎮壓文人,大搞文字獄,大搞傻蛋政策,讓老百姓什麼也不知道,老百姓穿得破衣爛衫,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他們掙扎在死亡線上,讓老百姓甘當大清的奴才,老老實實接受統治剝削和壓迫,他們可以錦衣玉食,享受生活,享受榮華富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視而不見,沒有尊嚴屈辱的活在人世向,還說什麼康乾盛世,盛世的虛假繁榮昌盛下面,是人民飢寒交迫,破衣爛衫,飢寒交迫,人民對老百姓的父母官深感失望,只寄託各種教派,白蓮教是秘密流傳民間的宗教,雜拜各種鬼神,教中所獲資財,悉以均分,有患相救,有難相死,互助思想迅速流行,使老百姓在精神上得到一定寄託,對於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老百姓,特別是失去土地的老百姓,具有很大吸引力,乾隆四十年1775年,河南白蓮教劉鬆起義失敗,弟子劉之協,宋之清在川,楚,陝傳教,白蓮教以官逼民反相號召,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援,教眾迅速發展,乾隆後期,土地高度集中,大量老百姓失去土地成為流民,陸續聚集在川,楚,陝交界的南山和巴山老林地區謀生,人數以百萬計,當時由於人口迅速增長,土地兼併十分嚴重,在河南,安徽,江西各地出現饑民,草根,樹皮,野菜全被吃光,到處屍橫遍野,就是沒有糧食吃,既得利益集團統治階級生活奢侈,貪官汙吏橫行,人民不滿和反抗情緒日增,絕望的流民成了白蓮教宣傳的物件,資源是有限的,人口迅速增長,老百姓吃什麼,有些地方過度開荒開墾,林木砍伐殆盡,白蓮教起義一直廷續到嘉靖九年1804年,是大清最大的農民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