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東小白板的話事堂

    不是。滿清入主中原實際上諸多巧合因素都湊到了一起才形成的最終後果。

    其實,滿清入關是個小機率事件。。

  • 2 # 歷史文化站

    從宏觀上看明朝最現實的問題就是財政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明朝就會完蛋。但是似乎明朝最大的問題卻不是財政問題,而是土地兼併問題,實際上正是由於土地兼併問題才導致嚴重的財政問題,這樣的連鎖反應導致了種種惡果。

    從明朝中後期開始,遼東邊境的女真族曾屢次犯境,這些女真族不斷地去掠奪明朝百姓的財富和遼東地區的人口,還好李成梁也是厲害殺了一堆犯境的女真部落的首領,遏制了女真人對遼東的入侵,唯一的遺憾就是李成梁最後養虎為患扶植了個努爾哈赤。

    後來努爾哈赤大舉進犯中原,除了狼子野心還有幾點自身的原因:1 努爾哈赤在和明軍聯合作戰剿滅女真的過程中死掉了,但是都懷疑是明軍殺掉的。2 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明朝李成梁殺了數位葉赫和哈達部首領都沒動努爾哈赤,簡直是欺壓葉赫哈達反倒是偏袒建州女真)3 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這個時候努爾哈赤實力弱小隻能忍著,殺死了自己建州的女真部下) 4 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明朝是葉赫女真的宗主國,所以藩屬國有難明朝理應派軍支援)。

    明朝末年朝廷對遼東女真情報的收集實在是太差了,總以為女真軍隊像幾十年前那樣很少,認為他們就是土匪,搶完東西就跑呢,所以只派了一萬多明軍維護邊防, 誰知努爾哈赤已經建國了,而且來打撫順就帶了兩萬多精銳八旗,明朝的衛所軍隊在明朝末年本來戰鬥力就很一般了,況且人數還少於後金 因此必敗無疑。精銳士兵往往可以以一當十,當年秦魏河西之戰魏國精銳魏武卒就是五萬多人,在名將吳起的率領下打敗秦國近五十萬的部隊,由此可見精銳士兵的戰鬥力是非同一般的。

    明朝中後期用文官來指揮疆場之事也是最大的敗筆,不是每個文官都能文能武的大部分文官之是文官,一點兒不懂軍事卻又總瞎指揮。

    明代北疆的騎兵部隊其實在薩爾滸之戰的時候還是很有戰鬥力的,由於明朝是按斬首敵人首級算軍功的,所以再杜松率領明軍同後金軍隊作戰斬殺敵人的時候,不少明軍都下馬去收拾敵人的首級了,這也就造成了軍隊的陣型不整造成了後金軍隊乘機衝散了明軍的部隊,這是管理上的重大失敗。

    實際上明朝不放棄大寧都司不放棄開平衛,日後皇太極千里奔襲到北京城的事件就不會發生,沒有大寧都司 和開平衛作屏障的明朝京師在皇太極攻擊北京城之前的一二百年內就無數次被蒙古部落攻擊,可見沒有這兩處北京根本不適合做明朝的首都。

    清朝的前身後金本來就是明朝下屬的一個建州衛,也算是地方政權的反叛只不過是少數民族,建立王朝後 由於民族自卑心理,不斷地進行民族壓迫也就是剃髮易服這是滿清最遭人唾棄的一點,而清朝的乾隆皇帝 自己還穿漢服讓畫師給他作畫。

  • 3 # 十大勁歌金曲

    謝邀!一般我只是看很少回答,因為關於明清怎麼回答都會被噴,我也從來不怕噴,從我個人角度下分析一波。題主的問題是清代明是不是必然的,個人認為是必然的,無論大清,大順亦或是後來的準噶爾。因為大明後期種種跡象都是到了改朝換代的地步了,積重難返了,不是一個英明的皇帝可以改變的。首先天災人禍不斷,朝廷腐敗,百姓民不聊生,各地起義蜂擁而至。加上崇禎個人剛愎自用,生性多疑,朝廷文武百官早已離心離德,為各自做著打算,誰又想為國家出力,朝廷出力。有幾個一心為國,然而大廈將傾,杯水車薪。朱明的覆滅已經註定,即使南遷,不過苟延殘喘罷了。

    說一下最有希望或最合適取代大明當時就大清和李自成的大順,歷來農民階級起義就有其侷限性,成不了氣候。在當時看來作為農民軍的李自成並不適合做為一個全國性政權存在,所以他的失敗也早已註定。那麼就剩下大清,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的經營,早已為入關定鼎中原統一全國做了充分的準備,畢竟作為一個新興的少數民族政權,一切都是蓬勃向上的。它沒有農民階級的侷限性,但是也有作為少數民族的侷限性,首先是滿漢文化的衝突,剃髮易服本沒錯,畢竟這是少數民族的傳統,但是強迫其他民族就是兩種文化的衝突了。這也是最大的障礙,平時人們糾結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還有前期圈地投充捕逃等弊政,後期的喪權辱國等,個人認為真不算什麼,屠城哪個朝代都有,少數民族屠漢,漢屠少數民族,漢屠漢,少數民族屠少數民族,歷史上演了無數次,後期喪權辱國並不能完全怪清,那是兩種文明,兩種制度的碰撞,大羅神仙也救不了清末,我們不能要求它能帶領我們工業革命,或是中西交流成為列強走上資本主義或君主立憲的道路,對封建社會來說那是不現實的。更不要說來個漢政權或其他少數民族政權,再或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降臨都沒用。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弊端。他註定被歷史所淘汰,不管它曾經多麼輝煌。從歷史的結果來看,清代明是必然的,同樣也是正確的,不管中間出了多少波折,當清朝滅亡,封建社會落下帷幕,交到中華民國手上的是1100多萬的國土和56個民族組成的4萬萬同胞們。清朝完成了它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即使過程曲折,並不完美。但是為我們中國的再次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謝謝。

  • 4 # 不二小吧

    首先分析下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再來看清朝取代明朝是不是必然結果。明朝由萬曆年間已經開始走向滅亡,萬曆皇帝長期不上早朝,雖然國家沒有出現什麼大亂子,對外戰爭也取得了幾次勝利,但不可忽略的是此時的明朝已經開始豪強割據,明確的黨派小團伙已經形成。

    在來回到明末崇禎年間,此時國庫空虛只有30萬兩白銀,這些錢只夠宮裡裡的開銷根本不可能調動任何一支軍隊,明末買官賣官的錢也基本到了達官貴人的手裡,此時的皇帝已經是一個空架子,崇禎為節省中央財政支出開始大肆裁員,這裡不得不說一個部門:“驛站”這可不是今天的菜鳥驛站,在這次裁員中有一個養馬的馬伕:李自成。很遺憾被開除了,在農業社會老百姓靠天吃飯明末剛好處於小冰河時期,被開除的李自成走投無路開始了他的“創業史”造反。為了吃飯活命造反大家一呼百應,軍隊快速打到京師,此前崇禎曾想讓山海關的吳三桂把軍隊調來防守叛軍,無奈需要白銀七千萬兩,崇禎放棄了這次機會,想著遷都南京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是祖訓,何況祖陵都在京師,崇禎想讓大臣們提出,此時崇禎和大臣們關係緊張,典型的“甩鍋俠”沒有人敢提這樣的想法,怕秋後算帳。此時明朝又失去了一次機會。

    在叛軍大到京師城下此時的李自成並沒想攻進去殺皇帝取而代之,於是派出大臣談判提出條件:封李自成為西北王,每年提供軍費三千萬兩白銀。無奈崇禎骨子裡的帝王氣質根本瞧不上這個亂臣賊子,拒絕了這次條件,明朝最後一次機會喪失了城破帝亡!

    而此時的吳三桂遠在山海關守住明朝最後一道防線抵擋清軍入關,一面是李自成的軍隊,一面是清軍。李自成的部下囚禁了吳三桂的爹吳鑲並霸佔的吳三桂的小妾,吳三桂最後一條路只有倒戈清軍,明朝滅。

  • 5 # 鬼影問道化真身

    國家興亡的關鍵就在於:1,政府對國內各利益團體的掌控能力。2,政府對國內各利益團體的利益協調能力。

    政府一旦對國內各利益集團喪失了掌控能力,就象民國政府一樣,國內亂成了一鍋粥,各路軍閥混戰不休。

    政府一旦對國內各利益集團喪失了協調能力,就象巴西丶委內瑞拉一樣,國內經濟一片混亂,各種矛盾相互交織,政治紛爭不斷,社會經濟一片混亂,問題一大堆,而且還是無解的死局。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百業荒廢。朝廷對各股勢力已失去了控制,而且也無力組織協調天下各利益集團的關係。因此明朝滅亡已成定局,儘管崇禎皇帝有一定能力,但也不是那種千古一帝。要知道修復一條千瘡百孔的巨輪,要比重新造一條巨輪要難得多。

    再看當時情況:1,農民義軍只是草寇,不足以成大器。2,南明也屬草臺幫子,內部各勢力爭鬥不斷,南明也無力協調,因此也成不了氣候。3,草原諸部也是各自為戰,內鬥不止,也無力南下。4,越南也在內部爭鬥。5,日本也處於戰亂狀況。6,西南丶西部的各股勢力就更別提了。

    縱觀崇禎皇帝殉難後的情況,只有清朝才具備一統江山的可能性:1,清朝脫胎於大明,對中原很瞭解,與中原各利益集團也有交往,因此存在著協調整合天下利益集團的可能性。

    2,清朝當時已歷經兩代,有較為成熟的國家治理經驗。

    3,清朝是滿人建立的,滿人少,清朝要崛起就必須接納異族的人才和勢力,所以清朝一開始就樂於招降納叛,也就變相的奠定了多民族國家的基礎。

    4,在中原沒有一統天下的勢力出現,周邊也不具備的競爭勢力的情況,清朝就脫穎而出了。再加上清朝統治者精明,八旗軍戰力不俗,而且清朝統治者能信守承諾,懂得利共而不獨。所以清朝最終統一了中原。

    如果崇禎帝與大臣們上下一心,將都城南遷,可能歷史會重寫。但是崇禎帝殉難後,清朝一統天下就成為大機率事件。說是必然也不為過。

  • 6 # 攻防敏控

    貫穿整個清朝的反清復明,說白了就是反腐朽腐敗,覆文明光明!和人民直接關聯的就是剃髮易服和限制科技和生產力,哪個朝代能像明清易代一樣,明朝在跨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道路上走的很急,而清朝則反向的在向原始社會大步流星的後退著!最直觀的就是清朝怕漁民外逃或造反,對漁船進行了種種限制,導致了漁船失去了功能性,漁民在近海打魚,稍微有點風就有翻船的危險!明朝的科學著作(天工開物)成為禁書!明朝留下的的火器匠人戴梓(發明的連珠火銃),被康熙流放遼東!明朝翻譯的(幾何原本),到了清末,才有人將沒有翻譯的部分繼續翻譯!種種跡象表明,文明被野蠻取代有多麼的可怕!

  • 7 # 雲南八謙法律顧問趙偉

    朝代更替依循著歷史的發展規律,假如說明朝不該滅,那麼從滿清定鼎後的200多年間一直都有反清運動不斷,根本憾不動。

  • 8 # 殺手司令

    沒有必然性。明朝滅亡的必然性是先天的政治體制的僵化。偶然性是明末天災,以及明蒙戰爭,明日戰爭,明清戰爭等。

  • 9 # e_listen141814398

    那些白道黑道都來的官僚,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剋星。顧炎武的聖安本紀記錄馬士英手下的官吏透過盤剝百姓巧取豪奪居然豢養了10萬打手部隊,而清軍入關的八旗鐵騎總數才6萬,馬士英居然對此行為大加褒揚。馬士英手下打手無數,實在駭人聽聞。江南的老百姓賣兒賣女去逃荒,人間天堂,變成了人間地獄。 馬士英是明末那個時代的產物,明末那個時代的基本特徵就是賄賂公行黨爭劇烈,朝廷中,不問是非善惡只看是不是自己人,早年馬士英曾經因為挪用公款打點上司,受到處分,是明末那個時代給予馬士英飛黃騰達的機會。馬士英的情商非常高,能夠籠絡了很多好朋友,非常適應那個年代不分是非曲直的特徵,從而將明王朝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他大肆迫害羅織罪名迫害,濫用權力是它的基本特徵。 看一看明史中明朝對西方的戰爭。就知道,到底清朝是退步還是進步?馬士英阮大鋮當時在方國安的部隊中 ,渡錢塘江後不久,在馬士英等人的唆使下,這個超過10萬人的部隊不戰而降,並且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方國安和馬士英準備把魯監國朱以海獻給清朝,作為晉升的階梯。張國維趕來救援,方國安和馬士英帶兵阻斷過橋,在橋墩上上書五個大字:方馬止此矣。後來,看管魯監國的生病了,朱以海逃脫登舟入海。後來馬士英沒抓住朱以海,覺得投降過去也沒多大意思,自己出了家,在浙江的寺廟裡,很快被清軍活捉。這個在眾多史料中都有記錄,阮大鋮和方國安都投降了,這支超過10萬的部隊,很多都被清朝殺降了,馬士英哪裡在組織抵抗?。 史書上記錄的很清楚。1645年4月27日,馬士英的胡作非為:毒打說真話的偵察兵,而重賞牛皮的親近,使部隊完全喪失了鬥志,清軍才歡快的漂流過了長江。鄭軍部隊逃入海中。史書記錄的鄭鴻逵的水師部隊,普遍面板漆黑,身手敏捷,精於水戰。但是馬士英毒打偵察兵,重賞吹牛皮的親近的做法,讓這些士兵完全失去了作戰的動力。1645年5月9日,清朝大軍將馬捆綁在木筏上,清朝大軍是用木筏漂流過長江的 ,明朝方面有鄭氏集團的至少數萬福建精銳水師,還有很多其他的地方部隊,由於馬士英的胡作非為,用花剌子模的方法,毒打偵察兵,而重賞吹牛皮的朋友,使部隊完全喪失了鬥志,清軍才歡快的漂流過了長江。 我覺得,一個民族的靈魂包括其文化傳統,歷史是這個民族的一個重要部分。歷史虛無主義,實際上是徹底否定這個民族的根本性方法。明朝末年的馬士英並非閹黨分子,但他給閹黨翻案,重修三朝要典。備受當時的人們批評。在馬士英的唆使下,方國安的超過10萬人的部隊不戰而降,這支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力,王之仁、王思任、張國維都殉國而死,據顧炎武的《聖安本紀》記錄當時有大批的閹黨分子不失晚節,也殉國而死。後來馬士英和方國安劫持魯監國朱以海,以此作為投降清朝的晉升階梯。張國維趕來營救,方國安和馬士英率領大軍阻斷石橋,上書五個大字:方馬止此矣。但後來看管朱以海的官員生病了,朱以海由此逃脫,登舟入海。馬士英後來覺得沒有抓住朱以海,投降了清朝也沒啥意思,就在浙江的一家寺廟出了家,很快就被清軍搜查出來,馬士英被處死。

  • 10 # 凌煙閣論史

    明朝被清朝取代是必然的。

    其實,這個問題很大,它包含三個方面,一是明朝為什麼必然滅亡,二是其他政權為什麼不行,三是清朝為什麼必然取代明朝。下面凌煙閣用3000字的篇幅為你分析一番。

    一、客觀條件:天時不利、馬爾薩斯陷阱發揮作用,明朝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分析過,中國古代王朝壽命難破300年的原因,請參看https://www.toutiao.com/i6720401564441248269/。客觀上的天時不利(進入小冰期,農業連年歉收)、馬爾薩斯陷阱起作用(承擔稅收的人均耕地下降8成以上),這兩點原因已經讓老百姓沒有了活路。

    (歷史上氣溫變化與中國社會變動的關係)

    其中,人均耕地大幅減少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是朱明皇帝帶頭作惡所催生的結果。

    皇帝帶頭搶老百姓的土地建立自己的私人領地“皇莊”。接下來各位藩王、外戚、勳臣、公主,甚至太監,都紛紛效仿。我做過統計,北直隸八府的耕地總面積是276300頃,而皇莊和各個權貴莊田、中官莊田,就達到了98595頃,被圈佔的各種莊田佔民田總數的36.9%!以上這些是《明實錄》中有記載的,還有一些朝廷官僚也仗勢奪地,這些沒有被記錄的,估計10%左右是有的。

    以上還只是1500年前後的事情,再往後更嚴重。這些地被圈佔的地,還很大程度上不用交稅。這也是到了萬曆時期張居正要強力改革的原因。因為,朝廷幾乎收不到什麼稅了。在京畿之外的藩王,比京城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來老百姓好好的,結果土地幾乎被統治階級搶光了。日子過不下去,當然要起來反抗。

    明朝滅亡還受全球政治局勢變化的影響。全球其他地區的政治活動,導致明朝白銀輸入中斷,造成通貨緊縮,這讓社會經濟雪上加霜,加速了農民起義的程序。

    中國本土的白銀產量很低,根本不具備作為通貨的條件,明之前主要用銅錢。但是,歐洲殖民美洲的程序,使白銀從南美洲被掠奪出來,主要被西班牙運送到了中國。

    這個白銀流轉的流程大概是這樣:西班牙人從南美洲把白銀運到中國,然後從中國換取絲綢、瓷器和茶葉等產品運回歐洲,這樣完成一次全球迴圈。

    在隆慶開啟海禁之前,這些白銀多透過走私渠道入境。到隆慶開海之後,白銀流入更加兇猛。這也就是明中後期江南商業日漸發達的主要原因。相當於國家實行貨幣寬鬆政策,以促進經濟增長。

    以上說的是明朝與外部世界的經濟迴圈。

    明朝內部經濟迴圈則大致如下:江南日漸傾向於種植經濟作物,華北則主產口糧。白銀多多,這也是張居正實施一條鞭法的基礎。

    大明的整個經濟,用今天的眼光一看,基本與當今的資源出口型國家非常類似:極度依賴於海外市場,就怕海外需求出問題。

    但是,這個海外市場還真的出了大問題:外貿中斷了。

    首先是日本白銀停止流向中國。1615年,德川家康徹底打敗了豐臣秀吉家族,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隨後就禁止白銀出口了。來自日本方面的外貿需求斷了。

    其次是美洲白銀也停止流向中國。歐洲因為新教與天主教的衝突,爆發了規模龐大時間漫長的三十年戰爭。西班牙是天主教的捍衛者和主力軍,因此,美洲的白銀都被西班牙運回國內投入了戰爭,不再運往中國。這個時間發生在1618年。

    外貿中斷了,明朝內部的經濟迴圈也被打斷了,整個經濟一片凋敝。這就相當於經濟下行的時候又遇上了通貨緊縮,雪上加霜。

    此時恰好趕上1600-1725年的小冰期,農業連年歉收。白銀變少,農民為了用白銀交稅,就要花更大的代價才能換到同等重量的白銀。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1627年爆發了。

    以上是明朝滅亡的幾個根本原因。其實萬曆皇帝的所做作為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他如果能鐵腕強力革除弊政(富養皇族、圈地等),還地與民,則大明很可能就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中興。可惜他沒有,他反而對張居正進行反攻倒算,這就能看出來他根本沒有認清當時的局勢。

    二、大順、大西政權:缺乏更高目標和綱領的革命行動,難以得到民心,最終無力抵抗大清。

    大順政權:

    李自成的宣傳口號“不納糧”就有嚴重問題。

    這個政策在流動作戰的時候沒問題。因為各地的藩王早已經為起義軍“儲備”好了軍需。他們無節制的聚斂,都是民脂民膏,義軍拿出來用恰如其分。

    但是,當大順打下了北京時,這個局面就變了。沒有了藩王、沒有了皇帝,光靠搶已經沒有了來源。這時候應該及時調整革命策略,從搶掠變為正常的統治即可。但可惜的是,大順李自成集團沒有人才,沒有做到這個轉變。因此,他們進京才沒幾天,就失去了民心,接著有被大清趕走了,最終敗亡。

    大西政權:

    張獻忠的大西政權與李自成半斤八兩,缺乏人才,沒有革命綱領,政策左右搖擺,內部紛爭不斷。其影響力甚至不能與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相比。

    三、清朝的天命:政治統一生機勃勃的大清,有力量為中原以及整個中華輸入秩序

    大清(後金)的創立者努爾哈赤,以父祖的十三副遺甲起兵,經過30多年的努力統一了東北女真各部。

    1、努爾哈赤的組織創新,為大清勝利建立了基礎。

    努爾哈赤用八旗制把原本鬆散的部落改造成為行動高效、紀律嚴明、耕戰一體的新興組織。他創立的八旗制,與西魏宇文泰創立府兵制的一樣,達到了把少量資源進行高效率使用的效果。當初西魏與東魏競爭時,西魏的人口數量、疆域面積等都比東魏差,但府兵制最終讓西魏勝出了。這就是有限資源高效率使用的結果。

    大清與大明的競爭情況類似於西魏與東魏的競爭。大明資源多多,但是使用效率極低;而大清雖然資源少但是使用效率極高。最終大明成了大清的物資和人才運輸隊。

    2、用戰爭檢驗並錘鍊了組織。

    從1618年開始的明清成規模的戰爭,一路下來,均以大清勝利而告終。20多年的明清戰爭,大清完全奪取了遼東,使大明退縮到山海關以內。

    接下來的皇太極,則一邊對大明用兵,一邊把漠南蒙古(基本相當於內蒙古)統一至大清麾下。

    此時,大清擁有了東北加內蒙古共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戰鬥力強悍的八旗軍20萬人;既有能征慣戰的武將,也有智慧高超的滿漢謀臣;紀律嚴明、賞罰分明,上下用命,正是蒸蒸日上的國勢上升期景象。

    用1644年的大清來與大明、大順、大西相比,高下立現。

    3、組織能力更強、政治清明的大清,最終為中國輸入了秩序。

    當大明統治階級徹底陷於貪婪腐敗不能自拔的時候,不堪忍受的人民起來反抗。然而,缺乏人才、沒有組織創新能力、沒有遠大目標的大順政權、大西政權,雖然推翻了大明崇禎的統治,但是他們沒有為中原帶來秩序,社會依然戰亂動盪不堪。

    此時,作為新興的綜合政權(大清政權融合了農業社會、漁獵社會與遊牧社會),大清有能力為中原帶來安定與統一。

    崇禎帝死後,雖然南明政權先後有不同的朱明藩王挑頭組織抵抗,但是因為前面分析的原因,朱明已經把人心丟盡了,同時朱明內部各藩王、文臣、軍閥之間依然紛爭傾軋不斷,導致南明只能空守大半個江山而無力組織反抗,最終被大清掃平。

    有人說是漢奸太多導致了明朝失敗。這裡就要追問一下,為什麼明軍將領要投降清軍,而不是為明朝賣命?同時明軍投降之後,立刻戰鬥力劇增,這又怎麼解釋?我認為這個核心的原因還是朱明徹底失去了民心,招來了所有人的恨意。

    將領很容易被猜忌、被後方不做事的文臣詆譭;明軍士兵都是窮苦人出身,他們的家庭是什麼遭遇,他們每個人心裡都清楚。你怎麼能要求將軍和士兵為這樣的王朝賣命呢?士氣低落,無人認同朝廷,這是朱明自己腐敗透頂造成的,不能怪其他人。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明軍投降清軍後戰鬥力倍增。

    穩定了中原之後,大清還把與中原長期博弈對抗的草原、西域和高原全部納入中國。

    結語:天命流轉,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清朝最終取代了明朝,並把中國疆域大幅擴大

    拋開其他因素,僅從人的方面講,王朝總是在統治者的貪婪之下走向崩潰。統治者沒有節制的慾望最終禍亂了整個國家。

    當中原社會內部自身的力量無法重建秩序時,就需要從外部輸入秩序。比如北魏、遼、金、元等政權,它們能統一北方或者一統中國,都是因為中原自身無法解決內部問題。

    因此,明朝被清朝取代是歷史的必然。

    (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不該提高教師的地位?怎樣才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