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3375198674

    你這話不該這麼問。子貢在尋找他的老師,有人把孔子的狼狽樣,描述得像喪家犬。孔子這是調侃自己,別把聖人往溝裡帶。

  • 2 # 無為無不為0632

    大家好,我是山東花和尚。

    做為一名山東人,對孔子還算稍有了解。

    首先明確一點,孔子從來沒有說自己像“喪家犬”。

    照例咱們先來過看一下出處:

    《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原文如下: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這話什麼意思呢?

    大約是說孔子和從弟子到了鄭國,但孔子和弟子們走散了,有看到孔子的鄭華人對他的學生子貢說,我看到城東門附近有個人,長的像個聖人樣子,但卻是一副狼狽不堪、沒精打采,真像一條喪家狗。子貢老實,見了孔子後把人家原話就給孔子學了一遍,孔子聽了開心的笑了,說: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但說我像條喪家狗,是這樣,是這樣啊!

    很明顯,這是孔子在調侃自己。

    他是沒有家的麼?

    不,他有。他家在魯國。

    那為什麼他贊同別人用“喪家犬”來形容自己。

    這就不得不要提到他周遊列國的目的。

    他帶著他的學生周遊當時的許多國家,目的是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張。

    他有自己的精神家園,那就是“禮”就是“仁”。

    可惜,並沒有國君願意採納他的治國建議。

    他的禮與仁的理論沒有安放的家園。

    所以孔子才在別人嘲笑自己時,又大大讚同了一番。

    但他可能不知道,他的理念卻在他之後,影響了數千年,他的學術成了歷代華人的精神家園!

  • 3 # 使用者54340331831

    孔子在世時,有幾十國家。百姓幾乎皆處在戰亂和暴政之中,孔子深愛神卅各國,深懷救世滔略和智慧治國思想,把各國都視為己家。並帶領弟子游訪各國,尋機會貢獻自已的棟樑之才。但結果較尷尬淒涼。塗中差點被餓死,大多國家都不歡迎他。因為君王們都認為今日當權,明就要強大。而"仁政"來得慢。做不到馬上強大。(這一點"法家″卻能做到。)各國君王不喜儒家。因此孔子才有喪家犬之說。

  • 4 # 離相如如

    有心救世,無人賞識!

    即或用用,也不放權。

    僅作點綴,用作招牌。

    四處流浪,空費時光。

    歲月漸老,透出悲涼。

    無力迴天,非我之過。

    時不我待,著書立說。

    傳之後世,更待賢者。

    喪家之犬,指引牧人。

    雖失一代,遺福百代。

    功業千秋,死應無撼。

    高山仰止,功德圓滿!

  • 5 # 使用者6583039556

    孔子到了鄭國,鄭華人,以貌取人,鄭華人罵孔子,真像一條喪家狗。讓學生子貢聽見了,子貢把原話如實地告訴了孔子。孔子高興地說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但說我像條喪家狗,對極了!對極了。

    其實,按當時的情景,孔子背井離鄉,自己的理想又無法實現,是一種無奈的回答。

    也象屈原在離騷中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心境。

  • 6 # 趙日金141

    這一點,挺佩服孔子。用現代詞兒,樂觀主義精神。孔子游說列國,沒人採納他主張。到鄭國與弟子走散,鄭國有人罵孔子累累若喪家之狗,弟子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未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 7 # 張不叄讀秦史

    喪家犬的典故出自孔子游歷鄭國的時候,當時孔子與弟子們走失,自己獨自立在東郭門前。有鄭華人告訴子貢,說東門站著一個人,臉頰長得像堯,脖子長得像皋陶,肩膀長得像子產,但是從腰以下,不如禹,“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把這話轉告孔子,孔子夜宵了,“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一生致力於入仕為官,但除了在魯國當過很短時間的司寇,再沒當過官。從56歲到68歲,周遊列國多年,各國也無一任用,甚至遊歷途中經常陷入困境,比如從陳國到蔡國的途中就被圍困,斷絕了糧食,還曾被嘲笑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用喪家犬來形容窘迫的樣子,確實也算貼切。

    不過孔子其實是在自嘲,如果僅僅是為了個人更好的生活,以他的學問的和名氣,完全可以在隨便一個諸侯國過得很好,但他終究有政治抱負,不肯以放棄施展政治理念為代價換取這些,從這句話裡,更多能看出他苦中作樂的精神。

  • 8 # 步武堂

    孔夫子被稱為“聖人”那是他老人家死後幾百年以後的事了。孔夫子在世的時候,可是沒有死後幾百年風光。成為“至聖先師”那就更往後了。

    孔夫子所處的時代,總的來講,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學說五花八門,這些五花八門的學說當中,後來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的組成部分的大致上也就剩下: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等不超過十個門派,孔子活著的時候,他所代表的“儒家”並不是主流,並且孔子時期的“儒家”其實還沒有完善到後來的“儒家思想”,因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孟之道”,孔子只是詮釋了“仁”的部分,到了孟子才把“義”的部分補充完善——一個以“仁義道德”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就誕生了。

    儒家思想作為統治階級的主要治國理念,是在中國的漢代(漢武帝)之後,到了宋代,這個“儒家思想”就算是穩定了,不僅僅是治國理念,還成為了中國所有文化集團的“立命核心”,宋明理學把儒家思想奉為唯一正統,孔夫子也就變得“神聖不可侵犯了”——任你是多大的官,就是皇上見了孔夫子的牌位,大體上也要行叩拜之禮(皇上拜不拜好像是看心情和場合)。

    所以,很多人以為“至聖先師”當年怎麼可能是“喪家之犬”呢?

    事實上,“喪家之犬”這個成語典故,還真的就是出自對孔夫子的調侃。這個成語的出處是司馬遷的《史記》。

    原文如下(《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這個故事的背景是孔子的著名的“周遊列國”。

    孔子是魯華人,魯國是周天子的國都。孔夫子建立自己的“仁和禮”的體系的依據,就是對當年周公治理天下禮制嚴明,尊卑有序,等級井然的敬仰,認為他所處的諸侯爭霸的時代,不尊周天子的混亂紛爭的局面都是“禮壞樂崩”的結果,所以他的主張其實就是都恢復到周公的“有規矩”的時代,這個天下就安定了,人們根據自己的地位,做符合自己地位的事情,不要僭越,不要妄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就是理想社會的理想秩序。

    孔夫子的這個主張在當時並沒有什麼管用的人(統治者)當回事,天下紛爭的背景下,如何獲得更多的利益,更大的地盤,更多的臣民才是大小諸侯們想知道的,法家在那個時候走紅,也是時代的需要。

    儒家就顯得不合時宜。孔子為了宣傳推廣他的理念,帶著一些鐵桿粉絲(學生)到各個諸侯國去“說服國君”,孔夫子的說服活動效果不好,經常被某個諸侯國攆出去,也經常有“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時候,但是,孔夫子這個人很執著,不管受不受歡迎他都要去,被人轟出來也不在乎,他是一個很豁達的人。

    喪家之犬這個典故就發生在孔夫子“周遊列國”的時候。

    故事的大概意思很多人都知道,《史記》上寫的也很清楚。

    孔夫子周遊列國到了鄭國,結果就和自己的弟子走散了。找不到弟子的孔夫子一個人孤零零的站在城門下,縮著脖子彎著腰的形象不怎麼好看(大概應該是蹲著的),估計神態也不會那麼從容。要知道孔子本人是一個很高大魁梧,相貌堂堂的人,按照現在的尺寸,孔子的身高大概是一米九的樣子,這樣一個人縮著脖子彎著腰慌慌張張的樣子,很是扎眼。

    孔夫子的學生們當然也在四處找他們的老師啊!有人告訴子貢:東城門外站著一位,那個形態和惶恐的樣子,像是一隻找不到家門的狗(喪家之犬)。

    子貢後來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大度的笑著說:要說形象嘛,我還不至於,但是我現在的狀態還真的就像是一個“喪家之犬”。

    孔夫子的儒家學說,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為封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大凡是王朝建立之後,必然要以孔孟之道治理國家,但是一旦社會矛盾激化,就必然要先“砸爛孔家店”——改變利益分配關係首先要打破“秩序”才行,等到新的利益分配關係穩定後,必然又要磕頭作揖的把孔夫子的牌位再放回那個永遠的“至聖先師”的祭壇。

    這是中國封建大一統社會的鐵律。

    喪家之犬,也算是孔夫子的光榮歷史吧!

  • 9 # 貴龍時空學

    聖人和喪家之犬,差別之大,簡直有天地之別,黑白之差,然而當這兩個形象統一到一個人身上的時候,不倫不類,讓人忍俊不禁,不免要一問究竟,看個明白。

    一、來歷

    孔子游說鄭國的時候,同學生們走散了,老師尋找學生,學習尋找老師,非常狼狽,市民告訴學生:“剛才是有這麼個人,相貌文質彬彬,溫和儒雅;然而灰眉土眼,神形慌張,倒象是一隻流浪的野狗”,孔子聽了別人的評價,哈哈大笑:驚惶失措,狼狽不堪,真的和流浪狗一模一樣啊”

    二、想象

    假如這位市民能夠看出孔子五官象堯、舜,類皋陶、子產,必然是古今中外、青史留名的特級相學大師,絕對不會依靠穿戴衣著、露宿風餐的表面現象作出“喪家之犬”的譏諷,一定立即熱情似火,美酒相邀,佳餚款待,傾囊相助,“哥只是個傳說”,弄巧成掘,何足一辯?所以《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中片段,表面描寫孔子詼諧調侃、苦中取樂,實質上是從他人嘴中宣揚孔子比三皇五帝還要高貴的體相,彰顯出歷代統治者謅書編戲,製造輿情,金裝銀扮,塑造土偶,達到他們樹立典型,愚弄民眾的目的。

    從傳世的圖片觀察孔子的面相:懸針、露孔,蛇眼、暴牙,粗陋中隱藏兇惡,呆滯中顯露窮酸,那兒有半點富態和高貴?!在喜歡“阿媚曲從,以水濟水,君舉雖謬,而諂笑讚美。”皇帝老兒那裡,喝口涼水都難啊!

    三、求是

    孔子一生,手不釋卷,飽讀百書,咬文嚼字,評古論今,編個講議,收取學費,自是此中高手,行業模範;然而五、六十歲的時候,官迷心竅,心存妄想,遊說諸侯,欲覓到一官半職,結果四處碰壁、八面楚歌,“我曾經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的行囊“,應該就是精通典樂孔子的首發首唱,遊說六國的經歷就是悟空問答題”用一句話說明你很窮“的標準答案:茶壺跌了(lao)底底,就剩一塊外嘴嘴(山西太原土話)。

    孔子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烽火四起、血雨腥風,諸侯國家要的是真金白銀,國富民強,足智多謀,克敵致勝,就憑你老孔三寸不爛之舌,編個小曲、整個儀仗,裝模作樣,粉飾太平,就能安定民眾,唬赫列強?三句話不對,請你滾開!秦國拒絕孔子入境胡說八道,所以掃清六合,統一八方,反面證據啊。

    四、建議

    我們評判故人,不管皇帝老兒,還是聖人大哲,必須明察秋毫,明辨是非,提出自己的觀點,孔子游說六國的經歷,悽慘如喪家之犬!皇帝老兒為了達到愚民的目的,抬舉、塑造孔子成為聖人。

  • 10 # 君山話史

    孔子在周遊列國時,有一次到鄭國,跟弟子們走散了,只好自個一人站在城郭東門等。子貢等弟子四處打聽,有人告訴他們:“東門那兒有個人,長得像聖人的模樣,看他疲備的樣子,就像喪家之狗。”子貢找到老師後,把這些話告訴孔子。孔子聽了不但沒生氣,反而欣然笑道:“外表不重要,但是他說我像喪家之狗,確實是這樣啊。”

    喪家之狗,就是無家可歸的狗。這個說法當然是貶義的,不過挺形象的。換作別人,聽了肯定很生氣,但孔老夫子的涵養水平,不是平常人能達到的,他順便自黑了一下,說自己就是喪家之犬。不是說長得狗模狗樣,而是說自己無家可歸,四處亂竄。

    為什麼孔子這麼說呢?這跟他的經歷有關。

    孔子時代,魯國政治很成問題。魯國君主沒有權力,權力落到三桓家族手中;後來三桓家族的權力,又落到家臣手中。魯國先後經歷陽虎之變與侯犯之亂,孔子認為應該借三桓家族與家臣內鬥之機,匡扶公室,重振公室雄風,幫助魯定公執掌大權。於是他提出“墮三都”的主張,就是把三大家族的三大城邑給拆了,削弱三桓家族的勢力。

    但是,孔子的理想並沒有實現。三桓家族在清除家臣的勢力後,仍然牢牢掌握著魯國的大權,魯定公仍然是傀儡一個。在搞政治陰謀上,孔子還是學究味濃了點,畢竟鬥不過這些老奸巨滑的政客們。

    孔子在國內遭到三桓家族的排擠,混不下去。門生子路便對老師說:“夫子可以走啦。”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到列國去瞧瞧,看看哪國願意用我們的主張。孔子畢竟是愛國的,他捨不得走,想到自己宏偉的政治抱負就這樣泡湯,心有不甘,便對子路說:“先等等看吧,很快就要郊祀了,如果祭祀完後,會把祭肉分給我,就說明他們還想讓我幹,那我還會留下來的。”

    季桓子主持郊祀,孔子眼巴巴地等著祭肉,左盼右盼,終於沒有等到。在他看來,這是一個訊號,魯國政府已經不需要他了,他已經無用武之地。於是乎孔子帶著自己的一幫學生,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無家可歸,四處亂竄,所以孔子說,我確實就是“喪家之狗”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如果死守蜀漢不北伐結局會怎樣?